第一章管理信息系统概述,常见的数据库有哪些

常见 8
第一章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学习指导 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了解管理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的关系,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理论基础; 掌握管理领域中常见的三种管理模式,并了解每种模式的特点;了解当前MIS开发的主流技术,掌握常见的两种服务结构并能够准确描述其特点。
了解MIS建设中常用的网络架构方式。
了解当前MIS开发中主要的开发工具,掌握常见的几种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开发工具的名称、配合方式、使用范围;了解MIS与组织机构的相互影响;了解BPR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了解基于信息技术的组织机构变革形式;了解系统重组与重构对MIS建设的意义;了解ERP的含义和技术基础,了解库存订货点法对ERP的影响,了解供应链管理与ERP的关系;了解狭义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与MIS的相互作用,了解MIS在网络经济时代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决策支持系统(DSS)的概念、主要应用,了解决策支持系统影响决策的方式;掌握专家系统的概念、主要应用,了解智能MIS对专家系统的影响;了解经理信息系统、战略信息系统与DSS的关系。

1 随着管理现代化的深入,基于管理学、系统论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管理信息系统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企事业单位管理现代化的标志。
本章将从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理论基础、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等维度探讨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概念。
1.1什么是管理信息系统 什么是管理信息系统?简而言之,管理信息系统就是为管理的目的、采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管理信息进行统一管理的一套人机系统。
信息技术、管理学、系统论的相关理论,为统计分析和决策支持建立的数学模型是其发展的理论基础。
1.1.1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1、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简称为MIS)是为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基础上开发、设计的一个能够提供信息以支持一个组织机构内部的作业管理、分析和决策职能的系统。
它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系统,通过手工规程,分析、计划、控制和决策用的模型,通过数据库对信息进行收集、传输、加工、保存、维护和使用。
简单地说,MIS就是为企业或者政府机构、事业单位设计的一套建立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基础上的信息处理系统,这个系统能够协助管理人员对内部的管理信息进行处理,从而提高管理效率。
在这个系统中,人仍然是管理活动的核心,MIS是基于人的需求而为人服务的。
通常人们认为:MIS对于规范单位内部的管理流程、提高单位的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MIS的核心是管理信息,管理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相容性是MIS的灵魂;MIS依靠人机交互界面服务于用户,因此,操作界面的简洁性、操作便利性、及时响应能力是影响MIS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MIS的规划与设计建立在规范的数学模型的基础上;MIS是管理科学和计算机科学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是MIS建设的物质基础,管理科学的发展则为MIS的建设提供理论指导;MIS的管理范围是受限的,任何MIS都只能就一个指定范围内的信息进行管理。
即MIS管理的信息只是大系统内部与特定子系统相关的信息,有其特定的管理边界,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接受系统论的指导。
MIS的相关知识基础如图1-1所示。
图1-1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知识基础
2、MIS的主要服务类型 MIS是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系统科学、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现代化管理的客观需要,逐渐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
MIS是依赖于管理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而形成的。
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技术的普及对MIS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从MIS服务的性质看,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发展初期的数据处理型MIS
2 数据处理型MIS主要是为解决数据处理业务而开发的系统,这种系统主要解决数据管理中的统计分析问题,以计算为主。
由于当时能够使用计算机的管理人员很少,系统的开发、维护和应用主要依靠计算机技术人员,因此系统的设计开发主要面向计算机系统,对管理者的管理因素和用户操作简便性考虑较少。

(2)发展中期的管理型MIS管理型的MIS以计算机技术为主,采用各种信息处理设备,协助管理人员进行日常事务处理。
在这个阶段,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相结合,研究管理工作的流程,努力开发设计出能够辅助管理人员进行日常事务管理的信息系统,并且在管理人员的积极配合和参与下,能够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
因此,这个时期的系统以模拟日常事务处理活动为主,在具备日常办公事务处理功能的基础上,还具有初级的辅助、决策功能,使人们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大幅度地提高。

(3)成熟期的决策型MIS现代的MIS除了提供日常的数据查询、数据统计功能外,还向决策支持方向发展。
通过对大量管理信息的处理、分析,在知识库和模型库的基础上,为管理者的具体决策行为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供决策者选择。
本阶段的系统需要采用综合性的设备,大量的数据积累,成功的数学模型,逐步形成一种集成化的信息网络,集事务型、管理型、决策型为一体,实现日常办公业务、管理活动和决策支持综合化。

3、MIS的主要特征 正如MIS的定义指出的,MIS是一个以数学方法为基础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这个系统主要建立在网络基础上,以服务于多用户,实现数据共享为重要职责。

(1)人机系统首先,MIS是一个人机交互系统。
即它一般以一个大型数据库作为核心,为终端用户提供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
用户通过这个交互界面实现数据更新、数据检索、数据统计与分析等活动。
因此MIS是一个为管理服务的人机系统。

(2)集成化系统一个功能完备的、能够为管理活动正常服务的MIS所涵盖的信息面必须是全面的,系统数据库必须是在对单位的综合管理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创建起来的,系统的功能模块必须能够完整地体现单位的管理理念,能够完整地反应单位内部各部门的管理活动。
因此MIS应该是组织机构内部各种信息处理系统按照总体规划而建立起来的集成化系统。

(3)以数学方法为基础MIS必须依托一定的数学模型、知识库和大量基础数据,才能逐步地具备一定的数据统计、分析,进而具备基本的预测和控制能力。
也就是说,MIS的建设应该建立在数学方法的基础之上。
也就是说,在MIS的建设中,不论数据库结构的设计与分析,还是检索、统计、分析等算法的实现,都离不开数学模型和相关算法的支持。
1.1.2管理信息系统的要素与结构 MIS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随着系统科学、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MIS利用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通过手工规程、分析计划、各种数学模型,以数据库技术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送、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协助管理人员完成日常事务处理,并可辅助领导者进行决策。
因此,MIS首先应该是一个信息处理系统,同时,MIS又应该是一个集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的最新技术于一体的综合事务处理系统。
具有辅助决策功能的MIS应该包括信息处理,辅助事务处理和辅助决策几个部分。
它能够帮助领导者监测系统的各种运行情况,利用已知数据预测未来;从全局出发辅助管理者进行决策,
3 利用信息控制被管理者的行为,帮助管理者实现规划目标。

1、MIS的要素
(1)系统的观点由于MIS所处理的信息是组织机构内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MIS是组织机构内部各种信息处理系统按照总体规划而建立起来的集成化系统,MIS处理的信息具有边界性,是对大系统内部某一局部子系统信息的管理。
MIS所处理的管理信息不是孤立存在的,由于信息是客观事物在人类观念世界中的反应,客观事物间的复杂联系决定了信息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正是由于任意客观事物都处于一个复杂运行的系统之中,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既要关注客观事物自身的属性,还要充分注意系统整体对客观事物的影响。
与此同时,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又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在认知过程中忽略其次要矛盾,关注其主要矛盾。
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对客观事物具有客观的、充分的认识,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才不会因为枝节问题而陷入不可知论的泥潭。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人们在进行MIS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必须以系统的观点看待影响MIS建设的各种因素,正确地理解MIS建设环境中的各要素间的关系。

(2)数学的方法在MIS萌芽时期,MIS的主要职责是解决企事业单位内部的日常事务处理,实现单位内部多名管理人员的数据共享。
但随着MIS系统的发展,在系统涵盖数据面逐步增强的基础上,其辅助决策的功能逐步增强。
即系统一方面能够为决策者提供基础数据,另一方面可通过知识库并依托一定的数学模型为决策者的决策活动提供决策模型,成为决策者的重要助手。
上述功能的实现都必须建立在严格的数学模型基础上。
因此,可以说,数学方法是MIS的要素之
一。
在信息处理过程中,MIS用到的各种模型都建立在数学模型的基础之上,是以数学方法为基础的,使系统具备一定的数据统计、分析,进而具备基本的预测和控制能力。
因此MIS系统的建设必须建立在科学的数学方法基础之上。

(3)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简而言之,MIS是计算机科学和网络科学在管理领域的重要应用。
如果没有网络和计算机,数据处理只能通过手工方法解决,那么也就谈不上MIS的建设了。
从MIS的发展过程看,MIS所采用的技术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单机版MIS、C/S结构的MIS,B/S结构的MIS。
这三个阶段都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支持。
目前,MIS的建设处于B/S结构和C/S结构并存的时代。
建设MIS的单位和技术人员可根据单位要求、单位对未来MIS的期望、MIS提供服务的方式、单位的具体条件选用适合自己特点的结构。

2、MIS的综合结构 MIS综合结构是指将层次结构和功能结构按一定的方式结合而形成的一种MIS结构。
MIS的综合结构的构成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职能式结构:即按照系统中各部门的职能划分系统结构并对其中的数据和模块进行综合的一种结构形式。
例如:学校管理中的学籍管理模块、成绩管理模块、住宿管理模块等综合而成学生管理系统。
横向综合结构:是指把系统中隶属于同一层次上的几种功能的数据予以综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
在学校管理中,就是把各个部门的管理活动中所有相似的功能结合在一起考虑。
例如,学校管理活动中的综合查询,综合了对各部门数据的查询功能,能够实现各类数据的查询。
纵向综合结构:是指把系统中属于不同层次上的同一功能的数据进行综合,而构成的
4 一种体系结构。
例如学校的学生管理过程中,把校长办公室、教务部门、学籍管理部门、院系教务等相关部门对学生信息的管理和控制统一起来进行控制。
通过这一结构,可以把上至校长、下到具体学生的管理信息有机组合,形成了上下畅通的信息通道。
总体综合结构:总体综合结构是指把组织中的数据按纵向和横向进行综合,而形成的一种体系结构。
由于系统内的数据一般都是有内在联系的,因此总体综合结构的系统可以做到数据的完全集中统
一。
1.1.3信息处理、信息系统与MIS
1、信息与数据 信息(Information)和数据(Data)是信息学科中最基本的术语。
对于信息和数据,目前尚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
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常将数据处理与信息处理作为同义词使用。

(1)信息的定义从广义上讲,可以把人类从客观世界中获取的各种信号所表述的内涵称为信息,信息就是被人类所感知的各种相关信号的集合。
但从狭义上讲,人们只把有意义的、能够对某一事物或某一形态进行具体描述的信号称为信息。
即信息是一种被加工为特定形态的,经过解释后,能够对某一社会组织的行动和决策具有明显或实际价值的资料。

(2)数据的定义数据是一串特殊的符号,一般用于描述客观事物属性的取值,或被用来说明一个特定的事件、状态、规律等等。
可以说数据是特定符号的集合,通常表示一段特定的信息。
数据是信息的载体,是符号化的信息,数据存在的目的就是承载某一特定信息。
人们使用数据来表示信息。
对于一条信息,可能存在多种数据形态。
例如,对于“2008年的夏季奥运会在中国北京召开”这么一条信息,既可以以英语文字符号描述、也可以用日语文字符号描述,本书中的文字符号是其汉字形态的数据。

(3)数据和信息的关系由于在数据集合中可能存在无意义数据,而信息集合中也可能存在尚未符号化的、规范化的信息。
因此信息和数据的关系可以表示为如图1-2所示。
信息 有意义 数据 数据 图1-2信息与数据的关系 然而,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人们一般不关注无意义数据,对于没有符号化的信息也不便于进行管理,所以人们通常把数据和信息作为同义词使用。
把数据管理作为信息管理的具体形态。

2、信息的属性与形态
(1)信息的属性从信息反应客观事实的角度看,信息具有事实性、等级性的特点。
信息的事实性是指信息要真实地反应客观事物的情况,避免因信息不真实,导致决策失误。
信息的等级性是指由于信息管理级别的不同,信息可被分为不同的级别。
信息的事实性和等级性也被称为信息的准确程度、重要程度。
从信息组织的角度和信息管理的角度看,信息的结构化程度、信息量、使用频率、使用
5 要求是信息的重要特点。

(2)信息的表现形态信息的表示有多种形态,比较广泛的形式有:数字形态、文字形态、图形形态、声音 形态等;正如前面所指出的,为描述一条特定的信息,人们可以采用多种形态的描述形式。
例 如为了表示某个特定的人,人们可以采用汉字符号书写一篇文章,也可以以计算机中的二进制编码存储此人的相关资料,还可以为此人制作数码照片、录制其唱歌、说话的音频资料,甚至可以以数码摄像机制作其视频资料。
这些资料都是关于这个特定人物的信息,生活中有可能以多种形态的数据符号描述同一条信息。

(3)信息的生命周期和基本属性信息是有时效性的,是有生命周期的。
由于特定的信息反应系统特定的状态,而系统的动态性,决定了系统始终处于变化发展过程中,反应系统状态的信息必然有其时效性。
因此信息有其生命周期。
一个有效信息在使用或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能成为无效信息,也有可能成为下一次或其他人所需要的信息,进入下一个生命周期。
信息的生命周期由提出要求、获得信息、提供服务、退出使用四个阶段组成。
首先人们根据不同的问题、不同的要求希望得到有关的信息;然后人们根据要求以不同的方法寻找、收集、加工、分析、存储、传输满足要求的信息;第
三,利用满足使用者要求的信息为使用者的决策活动提供服务;最后,无效的信息将被淘汰,即信息进入死亡期。

3、信息处理的发展阶段 人类社会信息处理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比较重要的时期:手工管理阶段、文件管理阶段和数据库管理阶段。

(1)手工管理阶段在人类开始使用计算机处理数据以前,人们主要依靠手工通过纸张、笔等进行数据记录、分析和计算。
在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出现以后的十多年里,由于计算机的主要功能是科学计算,因此这一时期的数据处理仍以手工处理为主。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数据不保存在计算机中,计算机主要完成计算任务,随着计算任务的完成,数据和程序一起被计算机释放;由于没有专门的软件进行数据管理,计算过程中需要通过输入(主要是键盘、纸带机)输出设备(主要是屏幕、纸带机)完成数据的读取和显示任务。

(2)文件管理阶段1955年~1965年的10多年间,操作系统出现并逐步普及,专门进行文件管理的文件系统也出现了。
在计算机中开始对信息按文件名存取,计算机的外存储器容量有了很大提高。
此时人们尝试把复杂计算中需要的大量数据记录到计算机的外存储器中,让数据以独立的外部文件的形式存在。
这种方式解决了重复计算过程中的数据重复录入问题,标志着以计算机保存数据文件的开端。
这一时期信息处理的主要特点是:数据以文件形式可以长期保存在外存储器上,人们可以通过程序对数据文件进行访问;文件系统的出现,使数据的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也有了区别,人们已经可以对数据文件实现了按名存取;文件形式已经多样化。
在这一时期,人们设计计算程序时必须考虑如何设计出符合文件特定格式要求的数据输入、输出语句,程序中的数据处理语句也必须与特定的数据格式相对应;一组程序面向一组数据,一组程序面向一个应用。
随着人们对计算机存储数据量的要求逐步增大,计算机中的文件也越来越大,以至于计算机中的文件已经逐步地不局限于科学计算,在数据文件的基础上实现了用特定程序解决
6 数据检索、数据更新等功能,开始逐步向信息管理方向发展。
虽然文件管理阶段的数据文件已经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程序,能够实现小范围的若干 程序共享一个数据文件,但是由于众多数据文件在存储、开发过程中缺乏统一的结构,很难实现数据文件在大范围内的共享;数据文件对程序的依赖性仍然存在,因程序丢失和损坏造成数据文件无法使用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文件间相互独立,致使数据间的联系弱,数据冗余大,在一个数据文件中存在的数据往往在其他数据文件中重复存在。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在部门管理中,各部门的数据不一致性情形严重。

(3)数据库管理阶段鉴于文件系统的缺陷,人类迫切需要统一数据文件的结构,解决数据的大范围共享、减小数据冗余、避免数据不一致性问题。
数据库就是应这种要求出现的。
数据库的主要特点有:按照严格的数学模型,数据文件采用统一的数据结构,数据模型不仅描述数据本身的特点,而且能够描述数据之间的联系。
正是由于数据库采用了规范的数学模型,使数据可以完全独立于程序,数据存储方式与外部程序可以完全独立。
数据库系统的概念出现以后,出现了许多类型的数据库平台,并且各数据库平台都对数据库的性能进行了优化和扩展,建立了专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平台,实现了数据定义、数据操作功能,大型数据库还增加数据库的安全性、完整性、并发控制和故障恢复功能。
数据库技术的出现,使信息在计算机中的管理真正地成为可能,使信息管理的安全性、正确性得到了保障。
数据库系统出现以后,计算机的功能就不再局限于科学计算,人们开始利用计算机存储大量数据,用计算机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检索、查询,使人类走出了抄纸片、翻卡片的信息处理时代,进入了以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时代。

4、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也叫信息管理系统(InformationManagementSystem,简称为IMS)。
顾名思义,它是一个进行信息处理的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软硬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的系统。
信息系统应该建立在数据库技术的基础上,其目的是及时正确地收集、加工、传递决策所需的数据,实现组织内部活动中对信息的管理、调节和控制。
当前社会中,所有的信息系统都是人机系统,都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对信息进行管理、应用的系统。
正如前面所指出的,信息系统建立在数据库技术的基础上。
当前的信息系统主要由计算机和网络系统、数据库、人员组成。
其基本结构为:由一台功能强大的计算机充当服务器,在服务器上安装大型数据库,多个终端上的用户可以通过或局域网访问服务器上的数据库,实现数据的多用户共享。
信息系统的数据库中可以存储各种功能的数据,既可以有管理信息,又可能有其他信息资源,例如教学课件、课堂教学资源数据等等。
其终端用户也可能是各种人员,既可以是教师、学生,也可以是普通游戏玩家。
从信息管理系统的构成看,它由硬件、软件、数据和人员组成。
硬件包括了计算机、网络设备和通讯线路;软件则由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和IMS应用系统组成。
IMS应用系统是数据库和实现各种操作的程序的集合。

5、信息系统与MIS 从信息系统的出现和发展过程看,信息系统最初主要用于管理部门,协助管理者完成日常事务处理,减轻管理者的劳动负担,优化管理流程。
即管理信息系统(MIS)。
由于信息系统最初主要应用于管理部门,是在管理部门迫切需要通过计算机管理提高管理效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在信息系统的发展中,其分枝管理信息系统一直处于信息系统发展的前列,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与开发一直接受管理信息系统有关理论的引导。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计算机性能的提高和网络的普及,近来信息系统已经不局限于管理活动,被广泛地应用于娱乐、教学、科研、家庭生活等领域。
例如数字电视台广泛使用的
7 视频点播、教学活动中使用的数字化资源、影响力巨大的各类门户网站、大型搜索引擎,都具备庞大的信息量,以大型数据库为基础,得到了快速发展,是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典型代表。
从概念上看,信息管理系统的外延更大,它涵盖了所有进行信息管理的人机交互系统,既包括纯粹为管理事务而建设的MIS,也可以包括为信息资源管理而建设的其他类别的信息系统。
由于MIS一般局限于管理部门,专指为管理工作而开发的信息系统。
因此,从概念外延看,可以说MIS是信息系统的子集。
1.2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知识 鉴于MIS主要为管理服务,与管理学、系统科学密切相关,因此,先对管理学、系统科学中的基本概念作个简单介绍。
1.2.1管理模式与管理信息
1、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人类社会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活动,是为了达到一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形式的方法和手段对人员、财、物等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管理的基本任务在于为实现目标而制定计划、进而实施一系列活动。
管理科学的创始人法约尔认为:管理是计划、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经济学家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
管理就是管理人员依据个人经验、行政命令、系统的当前状态、基础数据做出决策,并促使系统发展的过程。

2、管理的职能
(1)计划职能。
计划是对未来目标的思考和规划。
任何管理活动都有计划,只是大型管理活动的计划往往比较正式,需要形成书面文件,经过多人的研究和讨论形成;而小型事务管理的计划可能比较不规范,甚至只是管理人员头脑中瞬间的一个灵感。
但所有管理活动都是在计划的引导下进行的。
计划能够为下级部门和组织确定行动目标,使组织内部的相关工作和活动都按照预定目标在计划的指导下进行。
按照计划涉及的时间,计划可以分为短期计划、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

(2)组织职能。
组织包括对人的组织和对工作的组织。
管理活动中,为实现某一特定目标,往往需要确定管理层次、建立各种组织机构、配备相应人员,规定人员的职责和权力,明确机构中部门、人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协调原则等。
组织是管理活动中的重要环节。

(3)领导职能。
领导职能也叫指挥职能,指为了完成组织计划和目标,应该形成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
这个核心能够指引和影响个人或组织实现某种目标,这是一种行为过程。

(4)控制功能。
控制功能是对具体业务进行计量和纠正,从而确保管理目标以及为达到目标而拟定的计划得以实现。
通常的情况是把实际情况和计划相比较,对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采取一定的调整措施,避免和防止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缺点和错误。
在国民经济管理方面,管理的主要控制行为有:财政调控、金融调控和计划调控等;在企业管理方面,管理的控制内容则主要是:行为控制、人员素质控制、质量控制、生产进度控制、成本控制、库存控制、财务预算控制等等。
除了上述内容外,有的管理专家把协调、教育、鼓励也看作是单独的管理职能。

3、管理模式的发展及其特点
(1)三种基本的管理模式管理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三种模式形式:经验管理模式,行政管理模式和科学管理模式。
经验管理模式是最早出现的管理行为模式,就是管理者凭借个人(或群体)积累的知识
8 和经验,作为当前管理行为选择依据的管理模式,是以运用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的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以及传统的习惯观念为基本特征的。
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在古代并没有独立形态的管理及其经验的总结,经验模式总是伴随着经验一起被记载、保存,并被传递于我们后世的。
到了近现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以及管理活动的进步发展,在各级政府机构中逐渐分化出了专门的管理机构,也出现有了专门的管理人员,因而也就产生了具有独立形态的管理经验模式,即近现代经验模式。
近现代管理的经验模式,在其发展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在:管理者笃信经验的价值,把个人或群体的经验作为决策判断和选择管理行为的基本依据;实际管理的水平反映着管理者的经验水平,经验管理者特别注重个人素质要求;经验有一个积累的过程,一般地说,工作年限越长,管理经验就越丰富,绩效也就越高,所以经验管理者非常重视管理经验的总结和积累; 行政管理模式是伴随着国民行政体系的确立而形成的一种管理模式。
所谓管理的行政模式,就是凭借行政权利实施行政职能,并以此作为管理决策选择依据的一种管理模式。
与经验管理模式相比,行政管理模式具有以下特点:其
一,行政管理具有职责明确的层次权力界线,管理组织机构中职位与权力具有明确的分工,谁也不能随意超出自己的职责权限;其
二,行政管理具有严格的指令性和强制性,它强调上级机构的权威性,强调指挥与服从的关系。
管理行为的选择以上级教育行政机关下达的文件、计划、决议、指示或者首长讲话精神为依据。

三,行政管理具有一整套有力的行政手段和方法。
科学管理模式与经验管理和行政管理不同,它是以科学的理论假设作为出发点,把调查、统计、测量、实验、试验等科学研究方法所得出的结论作为管理行为选择依据的一种管理模式。
由于科学管理模式需要以大量的调查、数据统计分析为基础,因此,科学管理模式是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它又促进了计算机技术和管理信息技术的发展。

(2)三种管理模式的特点三种管理模式相比较,经验管理模式的缺点在于:①经验管理思维方式的滞后性。
经验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面向过去,以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依据,选择当前的管理行为;②管理经验受到时空条件的限制。
由于客观世界是在不停地变化发展的,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时空条件下,原来的经验可能是有效和有价值的,但离开了特定的时空环境,经验可能就失去了其价值;③管理经验具有个别性。
经验的产生受管理者自身素质、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的影响,经验往往是主观性的,经验使用的绩效也很难评估。
行政管理模式则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具有职责明确,效率高,有章可依,有法可依,使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的特点,另一方面由于强调指挥与服从的管理,强调行政权威,因而也容易产生“一刀切”的毛病,影响对突发事件的处理。
科学管理的局限性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科学管理注重逻辑实证分析,强调理性,但容易忽视管理实践中的非逻辑性和非理性因素;其次,管理主要是对人的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并非所有因素都能做出精确的定量分析。
因此,就当前的管理活动来看,哪种管理模式都不能成为一种单独的管理形态,它必须伴同于其他管理模式,才能产生有效的结果。
现代管理实践证明:最佳的管理模式,决不是单一的某种模式;只有三种模式的合理使用,配合使用,才能产生良好的管理成效。
由于科学管理模式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尚需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同时,由于科学管理模式注重逻辑实证分析,强调理性,强调定量,需要以大量数据为依据,要进行大量的统计分析计算,因此科学管理模式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离不开MIS的支持。

3、管理信息及其层次
(1)管理的层次按照层次划分,管理可以分为战略管理、控制管理和作业管理三个层次。
其中战略管理主要是制定长远计划,确立总的方针。
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形
9 成战略规划并处理实施过程中的中、长期事件。
控制管理又称为战术管理,属于中期计划范围。
主要包括资源的获取与组织、人员的招聘与培训、资金的监控等内容。
作业管理则包括作业控制和业务处理两个方面的内容。

(2)管理信息的层次管理信息是对从管理对象中收集到的原始数据加工整理、分析解释后所产生的有效信息,它能够对管理者的决策产生影响。
例如:学校教务部门收集的近五年来的学生评教信息、学生选课信息等等。
管理信息也可以分为战略信息、战术信息和作业信息三个层次。
战略信息是最上位的概念,主要包括能够影响研究对象长远规划和发展方向的信息,为研究对象的最高决策者服务,对研究对象的未来发展有重要作用。
战术信息则指中层管理人员在管理活动中所必需的信息,主要服务于研究对象内局部区域的管理和控制。
例如企业中的生产管理信息,主要为生产经理对生产环节的调节与控制提供指导;销售信息则主要为销售部门的具体运作提供控制依据。
作业信息是信息中最下位的概念,指管理活动中具体的管理信息,往往具有信息量大,信息比较琐碎的特点。
作业信息是形成战术信息和战略信息的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2.2系统的观点 系统,英文为System,其含义是:一些部件为了某种目标而有机组成的一个整体,或者说,若干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部分,为共同完成总目标而组成的整体。
例如政府机关、学校、工厂、商店和家庭等等都可以作为不同的系统来研究。

1、系统的特点 系统具有层次性、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动态性、界定性、适应性和整体性等特点。
①系统的层次性是指系统本身从属于包含它的一个更大的系统,同时它又由若干更小的子系统组成。
例如中学学校隶属于基础教育系统、基础教育系统隶属于教育系统。
而中学本身又由行政管理系统、教学系统、后勤系统、学生系统等等组成。
②系统的集合性是指系统至少由两个以上的部件组成,一个元素不能组成系统。
例如工厂是由工人、厂房、产品、零件、生产材料等等元素组成的。
③系统相关性是指系统内部的各元素之间、各部件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关系。
系统中某一元素的变化能够引起或者影响其他元素的变化。
④系统的动态性是指系统不是静止不动的,系统内部的元素时时刻刻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动态变化过程中。
系统的静止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
可以说,不存在绝对静止的系统。
因此,研究系统应该以变化的、发展的眼光研究。
⑤系统的适应性主要指系统对其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程度,或者说系统对其父系统的变化的适应情况。
系统要随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协调发展。
由于系统往往处于包含它的更大的系统之中,系统是其父系统的一部分,是父系统的局部。
因此系统的发展变化一方面取决于系统内部各部件的相互作用,另一方面又受它所在的环境的影响,即受其父系统中各部件相互作用的影响。
因此,研究系统必须充分考虑系统的边界,区分隶属于系统的元素和系统外因素。
如果不考虑系统的边界性而对系统开展研究,必然会把系统外的环境因素划到系统的范畴之内,最终会因为要考察的元素太多而陷入不可知论。

2、系统的分解和系统的方法 系统的分解是把被研究的问题和对象分解成多个更小的、便于人们理解的模块,然后通过对这些小模块的研究来把握对整体的理解。
常用的手段有自顶向下,层层分解的策略。
10 随着人们研究客观世界的深入,人们发现单纯的分解方法往往难以真正地反应问题的本质,导致认识的偏差。
管理学者在研究经济问题、企业问题时,发现把某个部门从整体中独立出来开展探索往往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因此,在对系统开展研究时,既要考虑对系统划分边界,明确系统的研究范畴,分解系统使之更加具体化,便于研究;又要考虑到系统的整体性,从系统整体性的角度考虑以下问题:系统的整体性,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相互矛盾、相互协作的关系,系统与环境的联系。

3、系统的观点对MIS的影响 从MIS管理的信息来看,是某一系统中所有相关信息的集合。
例如学籍管理系统,是学校中所有学生的基本信息、家庭信息、住宿信息和在校奖惩信息的集合,这个集合可以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与此同时,这个集合又隶属于学校这个大系统,它又是学校大系统的子集。
这个集合中的信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对学籍管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但是这个集合中的信息又不是孤立的,它和学校系统中的教师系统、成绩系统、资产系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在构建学校学籍系统的时候,必须坚持系统的观点,明确学籍系统的边界,明确系统的内涵和外延。
在MIS建设过程中,有一个被广泛讨论的问题:是管理适应MIS还是MIS为管理服务。
从表面上看,这个命题有很大的辩论余地。
理论一:某个MIS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应该根据MIS调整机构、改革管理方式,这样能够使单位的管理水平很快迈上一个新台阶。
理论二:MIS是为单位管理服务的,是单位自行或请人开发的,它应完全符合单位管理的状况,不能越雷池一步。
其实,这两种理论都有其偏颇之处。
真正的MIS在设计之初就应该吸纳先进的管理思想,针对单位管理的状况开发设计。
一方面,MIS要针对单位当前的管理方式、管理模式展开设计,尽量方便管理人员的使用;另一方面,在MIS的设计中又要勇于变革,设计出适应计算机管理的、革除了陈旧管理方法的新型MIS。
事实上,照搬MIS的管理模式、实际管理受MIS约束的经验不可取;不改革当前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中的陈腐内容,要求MIS系统完全照搬当前手工管理方式的思路更不可行。
所以说,一个好的MIS应一方面能规范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坚持为管理服务的目标。
1.3MIS设计的技术基础 MIS建立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因此MIS的系统架构、服务器等级、后台数据库、前台开发工具、运行环境构造等是MIS设计的技术基础。
1.3.1MIS的主流系统架构
1、MIS服务的结构形式 从MIS发展过程看,MIS的服务架构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单机版MIS、C/S结构的MIS和B/S结构的MIS。

(1)单机版MIS这种MIS主要服务于管理职能比较独立的管理者,用于解决管理者的日常事务处理。
其主要特点是系统的数据库、应用程序都放在一台计算机中,用户必须通过这台计算机的输入输出设备对数据库操作。
其特点是功能简单、操作比较方便。
由于这类系统没有使用网络,不允许多用户通过不同的终端操作数据库,所以难以实现多个管理者之间的数据共享,容易形成信息孤岛;而且这类系统中没有划分用户操作权限和限定用户操作的概念。
所以主要适用于建造性能单一的个人信息管理系统。
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一些采用桌面数据库FoxPro和ess开发的MIS多采用这种模式。
11
(2)C/S结构MIS即Client/Server结构的MIS,也叫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MIS。
这种系统运行在网络环境下,一般由一台中心服务器、多台客户机组成,服务器与客户机之间通过网络实现通讯。
在这种架构中,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存放在中心服务器上,而用户访问系统所必需的界面程序和操作程序则安装在客户端。
系统设计者需要根据不同用户的要求和操作权限为不同用户开发操作界面和数据处理程序,并把这些程序安装在用户的客户机中。
即用户通过安装在自己计算机上的界面程序访问服务器上的数据库。
由于这种方式的客户端只有安装了特定的软件才能访问服务器上的数据库,所以系统的安全性除了用户账号和密码外,还可以附加其他的技术手段来验证用户身份,甚至能够在数据传输前实现数据加密。
另外由于客户机分担了一定量的计算、处理任务,服务器的负担也较轻。
由于这类系统的中心数据库可供多个用户同时访问,因此具有较强的数据共享性。
而客户端必须安装应用程序的要求使系统的安全性有所提升,同时导致这种系统客户端的普及受到限制。
这种结构的MIS仍是目前MIS建设的重要方式。

(3)B/S结构的MIS即Browse/Server结构的MIS,也叫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的MIS。
这类系统也运行在网络环境下,主要以技术为基础,全部工作都由中心服务器负责,其客户端可以是上的任何可以连接此服务器的计算机,客户端通过浏览器来访问中心服务器。
在这种架构中,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和访问数据库的界面程序、管理程序都放在中心服务器上。
因此访问这种系统的用户不需要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安装任何管理程序,只要其计算机具备浏览器而且能够访问就可以访问中心服务器上的数据库了。
不过,这种模式的MIS的服务器负担比较重,其安全性主要由用户账号和密码组成,非法用户一旦取得合法用户的账号和密码就可以做合法用户可做的所有工作。
由于这类系统的中心数据库能够被多用户同时访问,因此这种结构的系统也具有很强的数据共享性。
应用程序和数据库都运行在中心服务器的特点使客户端的普及不受限制,同时导致系统的安全性有所下降。
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很多这种结构的系统通过数字证书、U盾等手段对用户进行身份认证,屏蔽了非法用户的访问。
目前,MIS的建设处于B/S结构和C/S结构并存的时代。
建设MIS的单位和技术人员可根据单位要求、未来MIS的性质、单位对新MIS的期望、MIS提供服务的方式、单位的具体条件,选用适合自己特点的结构。
从MIS建设的主流来看,B/S结构的MIS是目前MIS建设的主要方式,而且是MIS发展的方向。

2、MIS的常见网络结构 MIS的核心是数据库。
不论C/S结构还是B/S结构的MIS,都必须建立在网络环境下,数据库存储在中心服务器内。
因此服务器、客户机和网络线路连接是实现现代MIS的必要基础条件。
为了实现中心服务器与客户机的连接,办公室内部一般可通过交换机连接服务器和众多客户机,甚至通过交换机接入,实现系统与外部用户的联系。
在MIS建设的实践中,经常出现C/S和B/S混合结构的MIS。
其主要原因是:在很多单位的管理流程中,除了允许内部管理人员以较高的权限访问数据库并对数据库操作外,还要允许外部人员也能到数据库中检索一些基本信息,甚至实现一些受限的更新操作。
比如地税系统中既要为地税部门的工作人员提供报表审核、报表处理等权限很高的处理功能,还要为单位外的各个企事业单位提供报税支持,允许外部用户通过登录地税系统报税。
实质上这是一种内网与外网功能分割后又必须互连的一种典型模式。
在这种混合结构中,经常以C/S技术设计单位内部管理人员的操作界面,在这些用户 12 的计算机上安装相应程序,使这类用户能够以较高的权限操作服务器上的数据库;以B/S技术设计外部用户的查询界面,使外部用户在任何一台可登录的计算机上都能通过浏览器访问服务器上的数据库。
图1-3说明了某高校图书馆采用的C/S和B/S混合结构的MIS的网络结构。
图1-3兴泰旅游学校图书馆MIS的网络结构 1.3.2MIS的计算机技术
1、系统硬件组成
(1)服务器服务器是MIS的核心基础,服务器的稳定性、吞吐量和响应能力对MIS的成败具有决定性作用。
由于服务器需长期开机,提供7×24小时/周的服务,因此服务器的稳定性非常重要;由于服务器需要同时支持多用户的访问请求,而每个用户都希望自己的访问能够很快地得到应答,因此MIS对服务器的响应能力和网络吞吐量都具有很高的要求。

(2)客户机客户机是用户访问MIS的实际用机,特指系统中能够访问服务器资源的计算机,它们通常由管理人员的办公微机承担,即把管理人员的办公微机接入网络并根据需要安装特定的软件,允许该微机访问服务器上的资源,使之成为MIS系统内的一部分。
影响客户机性能的指标主要由CPU、内存、硬盘性能、网卡性能等构成。

(3)网络设备为了实现服务器与客户机、客户机之间、客户机与的连接,需要特定的网络设备。
常见的网络设备有交换机、网卡、网络传输线路、路由器等等。
在吞吐量要求较大的系统中,路由器往往是系统运行的瓶颈,注意监测并提升路由器的性能是大型MIS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2、系统软件组成 系统软件主要包括运行在服务器上的系统软件和运行在客户端的系统软件。
在服务器端主要有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网络连接软件(主要指网络协议等)。
对于B/S结构的系统,还需要在服务器上安装Web服务器系统、MIS应用系统等。
在客户机端则主要有客户端操作系统,网络连接软件;对于B/S系统的客户端需要安装浏览器,C/S系统的客户端则需要安装MIS应用系统。
1.3.3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技术
1、网络拓扑结构 在MIS建设中,网络是MIS运行的基础。
网络连接的方式很多,但按网络的拓扑结构 13 分,大概是:局域网有星型结构、环型结构和总线型结构;广域网则有树型结构、网状结构和混合结构。
在实际的MIS建设中,基于交换机的星型网以其稳定性和连接简便性已经成为各单位构造局域网的首选方案。
也就是说,以交换机为核心,采用双绞线连接服务器与交换机、以双绞线连接客户机与交换机的方式已经被广泛应用,占据了网络连接方式的80%以上。

2、常见的网络连接方法 现代MIS离不开网络的支持。
由于一个MIS一般局限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办公区域内,而且对系统的安全性和响应速度要求较高,大多数MIS都采用局域网连接方式。
即以“网卡+双绞线+交换机”方式构建局域网。
常见的局域网连接方式主要有以交换机为核心的星型结构和以同轴电缆为核心的总线型结构局域网。

3、网络协议 什么是协议?可以简单地如此理解:由于连入网络的计算机可能是不同机型的,也可能运行不同的操作系统。
这些计算机之间之所以能够实现数据共享,实现数据交换,是因为这些计算机在网上进行数据传输过程中都遵循一个统一的约定,这个约定是接入这个网络的所有计算机、所有操作系统都要遵守的。
这种运行在网络系统中的约定就是网络协议。
由于TCP/IP协议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协议标准,因此TCP/IP协议也是目前MIS设计中最常用的协议。
1.3.4MIS的开发技术 由于MIS所管理的信息大多数是结构化的,比如学籍管理系统中管理的学生数据,几乎每个同学的信息都是学号、姓名、性别、民族、生日、系别……等等,很容易以二维表的形式描述,即这些信息都可以非常容易地表示为关系数据库。
所以当前的绝大多数MIS都是建立在关系数据库基础上的,也就是说人们常常利用关系数据库存储MIS的数据资料,利用数据库的前端开发工具开发操作界面和数据操作程序,通过网络平台、数据库和前端操作程序的完美结合实现用户所需的功能。

1、数据库管理系统 MIS建立在对大量数据进行管理的基础上,因此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在MIS的建设中对系统性能有决定性影响。
目前,MIS中的DBMS都是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
应用于MIS中的DBMS主要有单机版的小型桌面DBMS和网络版的大型DBMS。
其中单机版的小型桌面DBMS有VisualFoxPro和ess;而网络版的大型DBMS主要有MicrosoftSQLServer、Oracle、MySQL和SyBASE。
这些数据库都是RDBMS。

2、软件开发工具 当前,MIS的主流结构是C/S结构或B/S结构。
至于这两种结构的MIS的特点已经叙及,这里不再重复。
要设计C/S结构的MIS,需要在服务器上安装网络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库配置。
然后利用PowerBuilder、VisualBasic或Delphi等开发工具连接服务器上的数据库,根据系统分析和系统功能图的要求设计操作界面,实现对数据库的操作,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程序。
这套管理程序要安装在用户的客户机上,用户通过这套程序操作中心数据库。
这套程序就是C/S结构的MIS应用系统。
和设计C/S结构的MIS相似,B/S结构的MIS也需要在服务器上安装网络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库配置。
然后直接在服务器上以ASP、ASP.Net、JSP、PHP等程序设计语言开发 14 数据库的操作界面和管理程序,构成MIS应用系统,由于这些程序必须放在服务器上一个具有执行权限的虚拟目录中,允许远程用户像访问因特网站点一样执行这些程序,并通过这些程序实现对数据库的操作。
因此,在这种结构的MIS中,不需要在客户机上安装应用系统程序。

3、面向非结构化数据的MIS 各级行政部门日常办公涉及到的数据大多数是各种格式的公文,其数据具有不规则性和个别性差异,是一种非结构化的数据结构形式,由于公文具有字数不固定、字段内容差别大、公文内部字体、字型和排版格式要求严格、流程性强的特点,因此这种形式的MIS通常不适合以关系数据库存储。
鉴于行政部门公文的特殊性及其严格的安全性要求,当前有很多行政办公系统都采用LotusDomino/Notes作为办公自动化系统的首选设计平台。
1.4MIS对组织、管理的影响 在MIS的发展中,组织机构、管理活动与MIS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方面,恰当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能够促进MIS的发展;另一方面,MIS的快速发展也会对组织机构、管理体制产生反作用,促使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变革。
1.4.1MIS与组织机构的相互作用
1、组织中信息系统的构成 信息系统不仅是技术系统,而且是管理系统、社会系统。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世界潮流。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信息爆炸”一词从一个侧面反应了人类已经进入信息社会、反应了信息技术对人们的冲击。
各类企业为了适应经营环境的变化,提高竞争力,加快反馈速度,使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最佳的解决方案。
信息系统作为一种管理思想、方法和技术,体现了信息技术在管理领域的实践,把管理思想和理论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图1-4表明了组织中信息系统的构成,明确阐述了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他组织、资源要素之间的关系。
MIS不仅仅是计算机技术,而是一种组织和管理上对来自环境的挑战的解决方案、目的是为组织再创造价值。
图1-4组织中信息系统的构成 从图1-4中可以看出,MIS是组织整体中的一部分。
企业组织采用阶层架构与正式的标准作业程序来协助工作,这个结构以金字塔架构来安排人员的权力和责任。
许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和业务流程、标准作业程序都已经纳入到MIS中,因此MIS成为企业组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行事风格,并且被大部分成员所接受。
信息系统的建立是信息技术和组织流程融合的过程。
组织中的管理者除了要完成现有的工作,还应该能够开发新产品,新服务,并能够在适当的时机重新调整企业组织。
因此在管理上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能够利用新信息和知 15 识来从事一些创造性的工作,MIS在重新设计组织并赋予其新方向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因为MIS为企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提供了一个快速获得信息的机会,使管理者在有限时间内获得所需的大量信息成为可能。

2、传统企业组织结构的主要形式 组织结构是表明组织内各部分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聚散状态、联系方式,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模式。
传统的企业组织方式有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和矩阵制。
直线制组织结构是最传统和最古老的组织结构形式,在这种组织结构下,组织内的各层次沿着指挥链进行各种作业,每个人只向一个上级负责,而且绝对服从这个上级的指令。
直线制的组织结构形式对高层管理者的要求很高,他必须具备组织内各层次业务所需的全部知识和经验,这样才可以向下级下达正确的指示并进行有效的管理。
另外,直线制中过多的管理层也会使信息在上传下达过程中打折扣。
因此直线制形式有其局限性,适用于单位规模较小,生产技术简单的情况。
职能制结构要求组织中的各级各类活动按照职能组织起来。
由于相同职能的活动被组织在一起,管理者可以把精力集中在自己知识、经验比较丰富的领域,可以大大地提高管理效率。
在组织的外部环境相对稳定,而且组织内部不太需要进行太多的跨越职能部门的协调时,这种组织结构是最为有效的。
直线职能制结构以直线制为基础,在各级行政领导下,设立相应的职能部门,即在直线制组织的统一指挥下,增加了参谋、协调机构,它既保留了直线制的集权特征,又吸收了职能制中职能部门化的优点,是目前我国企事业单位采用的主要模式。
事业部制,又称为联合分权制或产品部制,其主要特点是在总体目标的控制下,构建一个个权力相对独立的事业部,各个事业部在组织的统一领导下实行独立经营、单独核算、自负盈亏,各个事业部都是一个利润中心,都是实现公司利益目标的责任单位。
由于各个事业部的设立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经营绩效,而不是简单地完成某项工作,因此它是一种以绩效为中心的组织机构。
矩阵制结构是对直线职能制的一种发展,是在原来的垂直形态的组织系统的基础上,再建立一种横向的领导机构。
矩阵制结构在同一组织中把按职能划分部门和按产品划分部门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矩阵式的一种结构。
矩阵制的优点是加强了横向联系,对外界变动能够快速做出反映,能够集中调动资源;其缺点是双重领导容易导致执行人员无所适从,部分员工会因为接受双重领导而推卸责任,有临时观念,进而导致领导责任不清,决策延误。

3、基于信息技术的组织机构变革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组织环境的激烈变化,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依托,出现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质的组织结构形式,其中虚拟化组织和扁平组织尤为突出。

(1)虚拟组织“虚拟企业是由独立、实在的企业组成的、临时的、动态的虚拟企业”(Harrison)。
这一企业对最终用户来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企业,它像实体企业一样接受用户的需求并服务于用户。
虚拟企业的基本精神在于突破企业的界限,延伸企业的企图,借助外部资源进行整合。
在虚拟企业中,通过信息技术把人、资金和构思集中在一个临时的虚拟组织内,为实现某一目标而协作,一旦任务完成,这个组织就可以立即解散。
虚拟组织具有以下特点:通过计算机网络使中间商、承包商、合作伙伴之间保持联络;可以把每个伙伴的优势集中起来,设计制造和销售最好的产品;具有极大的灵活性,机动性和反应的灵敏性,各自都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在擅长的业务上;组织内部的各成员之间很难确 16 定边界,各成员间的边界是相互渗透的;虚拟组织对信息技术的依赖非常强,信息系统不仅仅是工具,而且是组织的核心和主要管理工具。

(2)组织扁平化组织扁平化的含义是通过组织结构的调整,削减中间管理层的数量,进而创建精练的管理机构,赋予一线管理人员更多的参与决策的权力,从而提高管理效率。
MIS的出现,使高层管理者能够更便捷地获取信息并能够直接监督和管理更多的员工,与此同时,由于MIS的运作,也为底层员工提供更便捷的信息通道,使他们能够更容易地反应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由于MIS使高层管理者对员工的控制跨度加大,可以跨越地理界限直接领导更多的部属,因而有利于组织内部减少中层管理人员的数量和层次,有效地实行扁平化管理。

4、MIS与组织的相互影响
(1)组织对MIS的影响作用组织对MIS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MIS的立项与建设受组织领导的影响非常大,没有组织领导的支持,没有企业文化的支撑,MIS很难有其生存之地。
可以说组织机构的战略目标决定着MIS的开发目标,组织机构的调整与变化直接要求MIS随之调整和改变,组织结构约束条件也会对MIS的发展产生促进、或者阻滞的影响。

(2)MIS对组织机构的影响首先,MIS是为组织机构的战略目标服务的,MIS从立项的第一天起就接受了服务于企业最高战略目标的任务。
因此,不论MIS的运营情况如何,MIS的核心任务是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促进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
MIS运营的实践证明,优质的MIS确实在组织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对组织的战略目标提供支持,并使组织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其次,信息技术为组织变革提供支持。
传统的企业以层级式、集中式或结构化方式来管理组织内部人员,主要依靠固定的一套标准操作程序来提供规模化生产的产品和服务。
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企业组织,已经开始探索虚拟组织、扁平化管理等新型手段,并且在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方面有着突出的表现。

三,并不是说MIS就一定会成为组织发展的催化剂。
如果MIS设计的流程没有考虑组织的目标,或者没有能与组织的文化、实际业务流程相融合,那么MIS也可能变成组织的累赘,反而产生负作用,阻滞组织的良性发展。
1.4.2企业流程再造(BPR)
1、BPR的必要性 毫无疑问,MIS的实施绝对不是将组织内部原有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简单地计算机化,而是要对原有的工作流程进行全面考察,摸清组织内部的管理模式、业务运作机制,然后进行细致、科学的分析,总结其中的合理因素和可以压缩精简的模块,并将最终的运作置于信息系统的框架之下,从而提高组织的经营、管理效率。
因此,在MIS的实施过程中,最核心、最关键的部分就是对企业管理流程的深入思考与探索。

2、BPR的概念 根据迈克尔.哈默的定义,企业流程再造(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简称BPR)是对企业流程所进行的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以使企业的速度、质量、服务和成本等关键业绩指标获得根本性的改善。
BPR的要点在于简化企业内部一连串活动的工作流程,其优点在于简化和优化任务之间的联系,减少冗余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准确地识别出企业中哪些流程需要重新设计、 17 确定明显的低效率或业务的瓶颈点,改善操作流程。
人们通常用三个词来描述BPR的特点:根本性的、彻底的和巨大的。
指人们在信息技 术的支持下以革命性的眼光来审查企业流程,对现存系统的流程进行彻底的怀疑,敢于大破大立,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从而产生巨大的效益。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BPR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信息技术增加了企业提高流程质量的潜力,MIS的发展对削减重复性劳动、简化和优化管理流程都提供了重要支持。

3、BPR的主要工作步骤 MIS的建设与应用应该与管理上的变革、特别是业务流程的优化实现有机结合。
在企业规划和建设自己的新MIS的系统调查阶段,就应该针对企业的现状进行详细调查与分析,明确目标;在对原有流程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规范流程,删除有余、弥补不足;最后对流程进行整合,以达到实现顺畅的信息交换,优化系统运作、提高效率的目的。
总之,对于BPR的工作步骤,可以归结为3点:摸清现状,规范流程,再造整合。
1.5MIS的主要应用 随着MIS的普及和国家信息化进程的高速运转,MIS在各种领域都得到了巨大发展。
正如前面多次指出的,MIS已经成为企事业单位管理现代化的标志。
因此,关注MIS的应用领域是每个MIS研究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1.5.1事务处理型MIS 学校中的学籍管理系统、工厂中的库存和生产管理系统、会计人员使用的财务管理系统„„这些系统虽然没有高深的技术和数学理论的支持,但他们确实在管理活动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在数据共享、数据分析和计算、统计报表生成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已经把管理人员从烦杂的报表制作、数据统计中解脱出来,提高了管理效率,已经使企业领导、部门负责人认识到了MIS在管理中的重要性,很多部门的日常事务处理已经离不开MIS平台的支持。
这种类型的MIS因其对管理活动的重要影响必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受到管理者的青睐,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开发的MIS也仍是这种事务处理型的系统。
1.5.2办公自动化系统 在我国,办公自动化(OfficeAutomation,简称OA)成为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技术领域之
一。
计算机技术、特别是信息处理和网络技术在OA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定义 通俗地说,办公自动化系统就是指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使人的一部分办公业务活动物化到人以外的各种设备中,并由这些设备与办公室人员构成服务于某个目标的人机信息处理系统,其目的是尽可能充分地利用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工作效率和质量,辅助决策,求取更好的经济效果,以达到既定目标。
随着MIS的广泛应用,OA的含义也有了一些发展。
目前,OA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OA泛指一切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办公效率的设备和信息系统,可以说广义的OA是包含MIS的,MIS是广义OA系统的子集。
而狭义的OA则专指行政部门为提高办公效率而研制的各种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服务于办公活动的办公系统和技术手段,它与MIS是交叉关系。
事实上,大多数的OA包括一个对管理信息进行处理的信息系统,它具有MIS的特点;而OA特有的一些处理方式(例如OA中特有的信息采集、发送形式、处理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有机结合),又不属于MIS外延覆盖的范围。
不过OA和MIS通过各种形式的集成和一体化已经成为它们的发展趋势之
一。
18 当前,人们通常所指的OA都是其狭义的概念。

2、系统的特色 与传统的MIS相比,OA最大的特色就是其对非结构化文档的处理,特别是它对文档特有的采集形式和发送、传阅等流程的管理。
由于行政部门的大多数日常管理活动是以公文的形式存在的,因此OA的建设中以制作、传阅和处理非结构化的文档为主。
OA的功能主要有:数值与非数值计算、文字处理(公文制作)、流程控制(公文传阅)、报表处理、图像和音像信息的处理、信息存储与管理、辅助决策。
为了实现这些功能,OA必须由计算机的硬件、软件、网络和应用程序等多种技术综合组成,支持OA的软件系统既包括基于OA的MIS,还包括为实现文件制作和处理所采用的文字处理软件、报表处理软件等等。
基于OA的MIS是OA中完成信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向行政领导或办公人员提供支持日常办公信息管理的各种功能。
例如日程安排、档案管理、会务管理、公文制作、公文传阅、情报检索、辅助决策、通知与公告等等。

3、系统设计中要注意的问题
(1)MIS的有关理论在OA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但MIS并不包含OA的所有内容。
在OA中,MIS的任务只是完成办公业务信息的管理工作,而对OA中多种信息的采集与发送形式、处理方式以及他们之间的有机结合等问题,传统的MIS就显得力不从心。

(2)基于OA的MIS是面向OA和为OA服务的,它必须服从办公室模型。
因此加强对办公室模型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办公流程和新的办公工作方式,对建立高效率的OA有重要意义。

(3)基于OA的MIS不是若干办公事务管理的简单组合,而是各项办公信息管理业务的有机集成,它具有统一的组织信息、存储方式和突出的分布应用特性。

(4)在OA中,MIS的数据来源于多种采集形式,而又通过多种方式传送到不同的办公设备。
因此对基于OA的MIS必须关注各种不同格式的数据转换和接口设计。

4、OA的技术支持 OA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技术体系:其
一,是协助办公人员完成办公室日常事务的一些应用软件和常规设备;其
二,是为提高办公效率而开发的基于OA的一套信息处理系统。
协助办公人员完成日常事务的应用软件和设备主要有:计算机系统和网络、复印机、速印机、打印机等常规办公设备;为公文制作而使用的文字处理软件:Office套件中的Word、国产文字处理软件WPS;为制作报表而使用的电子表格软件:Office套件中的Excel;为简单数据管理而使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ess或VisualFoxPro,为发布信息而准备的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Dreamweaver等。
考虑到OA管理的数据以非结构化的公文为主,所以基于OA的MIS多采用善于管理非结构化数据、具有较高数据安全性、能够实现流程控制的数据库和开发工具。
目前,很多行政部门的OA都以LotusDomino/Notes作为其系统平台。
1.5.3面向供应链的企业资源计划(ERP)
1、什么是ERP ERP即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简称ERP),是一个集合企业内部所有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和控制,以期达到最有效的计划和管理,达到最大效益的集成系统。
ERP系统是一种主要面向制造行业的,进行物资资源,资金资源和信息资源集成一体化管理的企业管理软件系统。
其基本思想是把企业的业务流程看成一个紧密连接的供应 19 链,将企业内部划分为几个相互协作的子系统。
由于ERP以企业供应链的管理思想为指导,因此可对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实施有效的管理。
ERP从管理范围的深度上为企业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功能和工具,是一套高度集成的应用软件,用于管理企业资源计划中的所有商业信息和业务流程。
ERP起源于美国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库存订货点法,以MRPII的功能为核心,并且增加了一系列的扩展功能。

2、ERP的起源——库存订货点法20世纪30年代初,企业为了有效地控制物料需求,保证库存物料能够充分地供应生产而又不积压太多的资金——引入了一种量化的库存订货点算法。
其核心思想是为每种物料设置一个最大库存量和安全库存量。
最大库存量限制了库存的最大量,以免过度采购物料导致资金积压,而安全库存量则限制了应该定购物料的时间(由于定购物料的时间与到货时间有一定的时间差,必须保证这段时间内的生产供应)。
这种模型在当时的环境下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的变化和产品复杂性的增加,订货点控制法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3、MRP和MRPII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RequirementsPlan,简称MRP),是20世纪60年代起源到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技术和方法,这种技术是对库存订货点法的发展。
其基本思想是根据需求和预测算法来测定未来物料供应和生产计划与控制的一种方法,它提供了物料需求控制的准确时间和方法。
将MRP的功能扩展到成本管理,延伸到经营计划和车间作业计划,就发展成了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ResourcePlanning,简称MPRII),这是一种计划主导型的生产管理方法。
其主要目标是在保证交货期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库存,降低生产成本。
它与MRP的根本区别在于增加了财务管理和模拟的能力。
到20世纪90年代,MRPII发展到了ERP。

4、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指的是具有供需关系的上下游企业组成的组织链条。
把与产品的设计、生产以及将产品传递到市场上相关的所有企业都包含在这个链条中。
供应链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制成最终产品并销售结束。
供应链实质上是一种集成,这是一种企业系统及其管理突破企业边界向外的延伸,是一种基于物流的集成,也是资金流和价值流的集成,归根到底是信息流的集成。
供应链管理帮助管理者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决策:生产、存货、选址和运输。
在供应链管理理论中,库存并不是必需的,它只是起平衡作用的最后工具。
供应链关注的不是企业本身,而是由许多公司构成的资源网络,他们一起协作把产品以最好的效益推向市场。
当今,市场变化的迅速和不确定性,都要求企业及时理解供应链,关注自己参与的供应链并理解自己在供应链中扮演的角色。
ERP软件系统则是供应链管理思想的主要体现之
一。
1.5.4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系统与网络经济模式
1、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的概念 随着的普及,以为载体的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已经成为世界贸易、MIS的又一重要发展方向。
当前,各国政府、政府机构都在不断地利用开发B/S结构的电子政务平台,企业和商业部门则在充分利用的强大优势开发电子商务系统。
许多商用网络系统发展商也在不断地推出面向大、中型企业、政府机构和组织的管理信息平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20 企业经营信息管理平台、行业信息管理平台与交易平台。
可以说,基于的MIS是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的技术基础,是近几年来B/S结构 MIS的重要发展方向。
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已经普及到普通人的生活,大家已经非常熟悉。
例如地税系统、网上银行、网上购物、政府的政务公开、网络广告等等。
目前实现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的网络主要有两种模式:和,即国际互联网络和企业内部网。
人们通过或实现企业间的电子交易,当前,和的技术基础基本相同,只是局限于企事业单位内部,通过防火墙或物理隔离断绝外部非法用户对系统的访问。
和将集团公司、大型企业和连锁经营集团分布在各地的分支机构和企业内部的各部门连接起来,使信息连通、信息共享,使任何一地的企业领导、业务人员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通过在线业务申请代替纸张贸易、内部经营运作和流通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经营效率。

2、网络经济模式 21世纪是网络经济时代,网络经济并不仅仅意味着采用技术和手段,它还意味着实现一整套商业供应、服务和支付体系:商业企业之间、商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购销、支付系统的电子化、信息化。
网络经济还允许商业机构建立虚拟公司,使这些公司不需要有实际意义的销售途径、办公场地和设备,不需要成立各地的分支机构就能实现全球运作。
可以说网络时代的电子商务是一套现代商业方法,它突破了传统商业的生产、批发、零售以及进销调存的流转程序与营销模式,真正地实现了少投入、低成本、零库存和高效率,避免了商业的无效搬运,减少了商业活动中的中间环节,从而实现社会货源的高效运转和极大节约,使消费者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厂商的限制,可以广泛浏览,充分比较和模拟试用,力求以最低价格获得最满意的商品和服务。
在实现网上经济的企业中,由于以网络共享数据,企业内部沟通异常迅速,从而避免了大量重复、烦琐的劳动,降低了成本。
由于在网络化企业中,行销通路可以24小时畅通无阻,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
网上经济的支付系统将进一步转向电子货币支付方式,网上银行业务的开通,使消费者和供应商之间的支付形式变得简单、快捷和安全。
总之,网络使企业内各部门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不必要一定面对面地打交道,只需通过网络、通过,面对计算机的屏幕,就可以迅速地沟通信息和达成交易,从而降低了成本,扩大了市场。

3、电子商务的类型 从狭义上讲,电子商务是指在网络上进行的交易活动,包括通过买卖产品和提供服务。
从广义上讲,电子商务指利用、和来解决商业交易问题,降低产、供、销成本问题,协助企业开拓新的市场并创造商机。
目前,电子商务的类型有很多,其划分方法也不尽相同。
按照信息在企业、政府部门和个人三类群体之间的流向,可以把电子商务划分为四种类型:①B2C电子商务:指企业与个人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属于传统商务中的零售业务。
②B2B电子商务:指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即企业之间利用网络实现交易活动;③C2C电子商务:指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④B2G电子商务:指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电子商务活动。

4、网络经济对现实社会的挑战 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给全球的经济模式注入了一股强劲的新风,引发了全球经济模式的变革,带动了经济生活各个领域的快速发展。
信息化自身的发展及其直接间接的效益几乎无法衡量。
然而,在网络经济给企业、消费者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对全球的经济运作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21 首先,网上交易安全性是网络经济时代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保证信息的不可更改性和私密性是每一份商业交易的基本要求。
在虚拟世界中的人们如何做到这一点? 第
二,网上支付的合法性。
如何保证网上支付的合法性,用户在使用网络支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由谁来负责,是网上银行,还是用户?特别是受经济利益的诱惑,在网上黑客和盗窃用户敏感信息的木马、漏洞程序遍布网络虚拟世界的今天? 第
三,网上电子文书的法律效力问题。
当下订单,网上股票委托出现问题时,如何保证网上电子文书的法律效力和文件真正性、不可更改性。

四,不论是企业用户还是消费者,人们应如何避开网络陷阱,识别网络欺诈。

五,如何协调电子商务过程中网络技术人员和业务人员的关系。

六,网上交易的仲裁问题。

七,受现行法律约束和限制的一些问题。
1.6MIS的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技术的普及,MIS在近几年有了巨大发展。
首先表现在基于事务处理的MIS几乎遍布了管理部门的每个办公桌,对于企业单位来讲,是否以MIS协助管理已经成了衡量企业是否进入现代化管理的分水岭。
而商业部门更是把看成其开拓市场、扩大影响的重要阵地。
因此MIS已经进入了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
展望MIS的发展,笔者认为,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智能化发展,MIS也必将朝着智能化、网络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
在不远的未来,协助人们进行日常事务处理的MIS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MIS将在决策支持、专家系统方面有巨大发展。
与此同时,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已经随着的普及走入了普通民众的工作、生活。
1.6.1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简称AI)是计算机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是研究机器智能的学科,即利用人工的方法和技术,研制智能机器或智能系统来模仿、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实现某些“机器思维”和类似人类的智能行为。
人工智能有若干不同的研究领域,包括语言处理、自动定理证明、智能数据检索、机器视觉、问题求解、人工智能方法、机器人等。
这些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尽管有些还是初步的,但在某些领域已经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就。
人工智能的许多新思想和新方法,已经在计算机科学的各个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机器人已经被广泛应用在深海探测、有毒作业、航天技术和卫生医疗领域,而人工智能中的自动推理、自动定理证明、智能数据检索则对MIS的智能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智能MIS 一般说来,带有知识库和引入推理机制的MIS,就是智能管理信息系统(IntelligentMIS,简称为IMIS)。
这是在传统的MIS的基础上,为了利用领域知识使某些管理功能(例如计划、预测、查询、统计分析等)具有模拟人类思维方式的智能能力而引入人工智能的有关理论,使传统的MIS成为一种具有“智能”的MIS。
近年来,IMIS在决策支持领域、专家系统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应用。
与传统的MIS相比,IMIS增加了用于智能推理的知识库和推理机模块。
其中知识库是某个领域的专门知识,它以特定结构的数据集合的形式存储在计算机中,可以包括来自教科书、资料库、专家或企业管理人员的概念、事实、规则、策略和经验等, 22 甚至可以包括一些专家的启发性知识。
由于知识被以特定方式表达并组织起来,存储在计算机的存储器中,并且具有一套完整的知识管理与维护机制,因此知识库能够方便地被推理机按一定方式读取而且具有一定的扩充能力。
推理机则是构造推理路径的一组推理方法的集合,具有从知识库中搜索知识和推导结论的推理能力。
通过推理机能够使用户在MIS的功能模块中通过对话来实现问题求解过程。
简而言之,IMIS就是通过传统的MIS界面接受信息,并能够按照MIS中特定的功能模块处理这些信息,然后由推理机根据中间信息到知识库中搜索知识并推导出结论的一种MIS。
这种MIS的最大特点就是具备利用推理机进行智能化搜索知识并导入结论的能力。
智能化的决策支持系统和专家系统是智能MIS的典型代表。

2、专家系统在医疗、管理领域的应用 专家系统(ExpertSystem,简称为ES)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模拟人类专家做决定的过程,解决需要专家才能决定的复杂问题的一种系统。
可以把专家系统看作是人工智能技术和MIS技术结合的产物。
这种系统由基于某个领域的专门知识建立起来的知识库、存储特定信息的数据库、知识获取系统和推理机组成,是一种计算机程序应用系统。
它能够模拟专家的工作过程进行推理。
例如,这几年应用比较多的医学专家系统,就是在计算机中输入众多病案,形成数据库,并归纳总结诊疗方案形成完整的知识库系统,然后通过特定的推理程序和数学模型形成的一套辅助医生诊断的诊疗系统。
它可以在获取病人的症状信息后,通过与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对比,并通过推理机的推理过程,形成关于病人病情的初步诊断信息。
在知识库的协助下,推理机还能就该病人的诊疗方案形成初步意见。
专家系统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发展、完善的系统,它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充实知识库和数据库,完善推理过程。
为了优化专家系统,使系统能够不断地改正错误,使其提出的方案更加科学,一般的专家系统都预留知识获取接口,使专家系统能够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其知识库,从而使专家系统的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
1.6.2决策支持系统及其发展
1、决策支持系统的定义 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SupportSystem,简称为DSS)是MIS的高级阶段,它是在事务型MIS的数据积累的基础上,通过知识库、模型库和方法库的支持,分析MIS中数据的内在联系,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模型的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是以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行为科学和控制论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经济数学方法、统计分析理论和信息技术为手段的,面向半结构化决策问题,辅助支持中高级决策者的决策活动的一种人机系统。
一套决策支持系统应该能够为决策者迅速而准确地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和背景资料,帮助决策者明确决策目标,建立和修正决策模型,提供各种可选择的方案,并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价和优选。
决策支持系统需要大量基础数据的支持,以知识库、模型库和方法库为依托,利用人工智能的理论,建立决策模型,作为决策者的参考。
在决策支持系统中,程序按照一定的规范从输入设备提取数据,按照用户的要求对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整理,并根据知识库和系统提供的推理机制对数据进行综合,得到最后结论,显示在输出设备上。
因此,决策支持系统应该是一种带有知识库和推理机制的智能化MIS。

2、MIS提供决策支持的多种形式 MIS中提供的科学决策程序主要用作决策的辅助形式。
MIS中的辅助决策主要有以下几 23 种基本方式:
(1)以数据形式辅助决策以数据形式辅助决策是最基本的决策方式。
数据能够反应事物的数量化特征。
例如, 招生数目和在校生人数可以反应一个学校办学规模的大小,学生的考试平均分和优秀的百分比可以反应学校的教学质量。

(2)以模型和方法辅助决策比较有效的辅助决策途径是利用一定的模型和方法,按照一定的规范和初始条件,对管理活动进行辅助决策。
一般说来,人们研究系统发展的规律,建立一定形式的管理模型和管理方法。
在建立了模型和方法之后,再按照模型和方法中设计的规律和思想指导人们的行动。

(3)以决策方案形式辅助决策以决策方案辅助决策可分为单模型方案和多模型方案两种形式。
用单模型方案辅助决策比较容易取得某些方面的成效,但单模型方案难以反映客观事物的全貌,它的效果是有限的。
当前的计算机技术已经能够支持多模型组合的辅助决策方式,因此多模型方案即将成为决策方案的主要形式。
由于多模型组合的方式会涉及到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要消除冗余并便于统一管理,建立在数据库系统为基础的MIS平台之上是比较好的方式。
当前,依托于大量数据库文件和模型库的多模型组合方案,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以决策方案形式为主的辅助决策系统。

3、决策支持系统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决策支持系统建设过程中必须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1)决策支持系统必须建立在准确的大量基础数据和严格的数学模型基础上MIS系统在决策过程中,首先应该在决策的情报收集阶段整理归纳大量的数据资料,既包括来自内部管理过程中的有关数据,也包括外部社会大环境的有关情报(比如社会近期重大事件,当前社会的思潮等等)。
对于这些资料,要经过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筛选,综合整理,使之成为系统化的、有组织的信息。
这些信息是决策支持过程中的数据基础。
其次,在决策方案的设计阶段,信息系统可以提供各种可能的决策模型,并可以运用统计学、数学的方案进行定量分析,帮助决策者进行方案评判和抉择。
这一阶段,涉及到的数据计算较多,数据量的变化具备一定的规律性,适合以计算机系统解决,因此,本阶段是MIS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在决策的抉择阶段,如果设计的结果是以能够以促进决策的方式表示,那么信息系统将是最有效的。
在进行抉择时,信息系统将为以后的反馈和评价工作收集数据。
在决策方案实施后,信息系统应该能够提供必要的控制、跟踪和反馈手段,及时检查偏差,对决策方案进行评价和修改。

(2)正确看待决策支持系统提供的决策模型决策过程实际上就是要把数据转化为相关信息,把信息转化为知识,再根据知识及知识库结构,拿出决策模型的一个过程。
在现有的决策模型中,多数决策模型对决策的过程采用“硬边界”法,即给定一个边界值,大于这个值就如何,小于这个值又如何,只要考察的状态超过此阈值时就改变决策变量。
这种方法显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人们的决策过程。
我们不能说考试得到59分的同学就比考60分的同学差很大的距离。
因此,考察人们的决策过程,有些精确的状态反映到人脑中就需要变模糊了。
但是,决策过程又是不能含糊的,它必须确定一个明确的行动方案,它对评估的要求又是需要精确的。
因而,决策过程应该是一个从精确到模糊,又从模糊到精确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对数据采用定量分析是必须的,但它又可能因受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本身带有一定的模糊性。
从另一个角度讲,MIS所覆 24 盖的系统是其父系统的一部分,MIS是忽略了这个系统边界外的数据的,而系统边界外的数据对系统并不是没有任何影响的。
从这种角度讲,建立在MIS基础上的决策支持系统给出的决策模型也不是绝对的,还需要决策者根据经验和实际情况调整、优化。
因此,决策支持系统可以支持和帮助人们分析和决策,却永远也不能代替人类进行决策,在管理和决策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永远是人,也只能是人。
1.6.3经理信息系统和战略信息系统
1、经理信息系统 经理信息系统(ExecutiveInformationSystems,简称为EIS),又称总裁信息系统,是专供高层决策者使用的系统。
可以说,它是综合了信息报告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许多特征而形成的一种信息系统,但其结构、原理又与上述两种信息系统迥然不同。
其特点是: ①数据调用方便,只需要按少量键,就可以控制系统运行;②大量使用图表形式来显示整个企业的运营情况,并能够对存在的问题和异常情况及时报警;③经理信息系统的操作者无需通过交互方式参与或探讨解题过程;④系统开发不涉及尚待研制的新技术课题,因而容易实现。
关于经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思想,中国人民大学富汉芳教授认为:“迄今为止,人们大多数致力于提高系统的智能化水平,以期解决高层管理者经常面临的半结构化甚至非结构化决策。
但还有许多技术难题在近期内不易解决。
有鉴于此,一部分研究力量就改变思路。
探索一种既能切实有效地向高层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又无需使用尚待研究的新技术的信息系统。
”经理信息系统的研究者认为,高层的决策者之所以能够胜任其职责是因为他们具有对无法定义的问题进行洞察和正确判断的优势。
由于决策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无法编程的算法,所以对高层管理者的最好支持就是以最适当的方式给他们提供所需的一切真实数据和真实情况。
事实上,经理信息系统开发者研究的主要课题就是如何以最容易被高层决策者或决策群体所理解或接受的形式,向他们提供足够的、及时的数据,并使系统的操作极为简单,从而使他们能够亲自操纵、随心所欲地查询和调用所需的各种数据。
正是因为EIS的设计思想从现实条件出发,避开了普通决策支持系统尚在研究中的复杂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理论,所以系统能够得以更早地投入使用。
由于企事业的最高管理层对本单位的运营和发展全面负责,需要全面掌握单位的详细情况,但他们又不可能亲自去发现和处理单位内部所产生的一切问题,也不可能为每一项决策亲自收集足够的数据。
因此EIS所提供的功能对高层管理的决策是十分有用的。

2、战略信息系统 战略信息系统(StrategicInformationSystem,简称为SIS)是一种把信息技术作为实现企事业战略目标的竞争武器和主要手段的信息系统。
战略信息系统突破了普通信息系统只研究内部业务处理、控制和决策的局限,把信息管理范畴扩大到企业外部环境,其最终目的是以社会作为一个大环境,把这个大环境作为研究对象,为单位发展提供战略决策支持。
1.6.4系统集成与重组
1、系统集成与重组的必要性 首先,从当前国内MIS的应用情况看,现存的大部分MIS应用仍处于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和MIS之间较为简单的阶段,也就是说,当前很多MIS的应用是在过去旧的管理模式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形成的简单的业务自动化,并没有发挥技术 25 的真正作用。
面对技术的普及,过去以局域网络为开发范围的MIS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组织机构的需要。
其次,目前运行中的MIS,有很多还是局域网时代的产品,是在企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各自为政时代的产品。
其特点是每个部门的MIS自称体系、部门间的MIS缺乏统一的数据库平台,也缺乏统一的数据接口。
因此部门之间无法实现真正的数据共享,至于最高领导层的决策支持系统则很难得到基础数据的支持。

三,早期的MIS建立在单位内部各部门各自为政的基础上,数据代码不统
一,管理方式不统
一,部门间的关系难以协调。

四,经过一段时间的MIS运行实践,很多部门已经认识到传统的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产生了进行业务流程再造(BPR)的意图。
综上所述,系统集成和重组已经成为尚未形成全局性MIS的企事业单位的迫切任务。

2、系统重组思想 重组是从管理学中产生的新思想。
Hammer和Champy提出“业务流程重组(BPR)”就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思考和彻底的重新设计,以求对企业运作的关键性业绩指标做出重大的改进。
重组是当今改善组织机构效率的一种思想,而MIS是一种技术。
从世界范围来看,正在广泛而深刻地介入我们社会的每一方面,飞速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
MIS介入人们的常规管理活动,必然会对管理过程、管理方法产生重要影响,会对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即MIS一方面要求管理模式和管理技术适应MIS的发展,或者说MIS提供了新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要求管理模式和管理技术重组;另一方面,MIS本身也在不停地发展,它也对自身的重组提出了要求。
因此不论是由MIS引发的机构的重组还是模式的重组,都是和MIS密切相关的,MIS是系统重组的良好催化剂。
事实上,实施系统重组不仅仅是管理模式和管理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思维模式的转变,同时也是MIS本身的发展。
需要强调的是,由于重组的影响很大,重组会使过去纵向的管理结构打破,容易导致组织机构内部权利结构的改变,引发组织内部人员的不满。
改变组织内部人力资源分配往往有一定的困难,这是系统重组的重要阻滞因素之
一。

3、系统重组的方法 综上所述,未来MIS重组的一大发展方向就是将过去建立在局域网基础的MIS改造成为广域网基础上的系统,把分部门的局部MIS整合为一个全局性的MIS。
从跨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全新角度考虑一个MIS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考虑在新的网络组织环境下如何高效地管理信息,解决制约管理活动中的各种瓶颈问题,利用必要的技术和手段,打破传统的管理规则,创造出新的工作方式,从而给组织带来活力。
26 思考题
1、什么是管理信息系统?MIS与IMS的关系是什么?
2、MIS设计中,为什么要坚持系统的观点?
3、目前MIS建设中,常用的两种服务结构是什么?有什么特点?相对比C/S结构,B/S 结构有什么优势和缺陷?
4、三种管理模式有什么特点?MIS对科学管理模式有什么影响?
5、当前MIS开发的主流技术是什么?
6、当前MIS开发中主要的开发工具有哪些?常用的网络架构是什么?
7、MIS与组织的发展是一种什么关系?
8、什么是BPR,BPR对于企业发展有什么意义?
9、基于信息技术的组织机构变革主要有哪些形式?10、什么是ERP,ERP的技术基础是什么?库存订货点法对ERP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供应链管理与ERP的关系是什么?11、狭义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与MIS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12、什么是网络经济时代?它对社会有什么新要求?MIS在网络经济时代中处于什么 样的地位?13、什么是决策支持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主要以什么样的形式影响决策?14、什么是专家系统?智能MIS对专家系统的发展有什么影响?15、经理信息系统、战略信息系统与DSS的关系如何? 27

标签: #服务器 #程序 #开发工具 #数据库 #管理工具 #项目建设 #开发工具 #开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