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刊,中国教育报文化副刊中心

公众 4
微信公众号:中教文化乐读 封面·话题 读书周刊好书点亮智慧阅读陪伴成长 主编:王珺编辑:却咏梅王珺实习生:周杨设计:丁京红校对:赵阳电话:010-82296621邮箱:dushuzhoukan@QQ群:226839819 教师读书会的有效运行策略 郝晓东 我的专业成长得益于教师读书会的引领和熏陶。
我从2009年开始参加教师读书会,后来又组织大学生和在职教师以读书会的形式进行专业学习。
10年来,我见证了一些读书会组织得生机勃勃、风生水起,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也见过不少读书会虎头蛇尾,直至门可罗雀、偃旗息鼓。
读书会办不好的十大原因 读书会的本质是专业学习共同体,许多教师读书会开展不好往往与以下十种因素有关。
一是读书会的愿景和目标不清晰,缺乏长期规划,混淆专业阅读与消遣阅读,在选择共读书目上缺乏专业规划;二是校长等领导不支持,读书会缺乏场地、时间的支持与协调;三是缺乏真正的学术领头人,读书会成员彼此的思维“同质”,对话讨论犹如“萝卜汤熬萝卜”,熬来熬去,一个味道;四是缺乏稳定的骨干成员;五是没选对书,要么太深奥读不懂,要么太浅显激发不起求知欲望,要么所读内容无法与实践打通;六是急于求成,把读书当作“吃药”,期待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七是缺乏明晰的规则,过度强调自由,导致一盘散沙;八是过度依赖外在的制度约束或者行政推动,没有形成主动自觉的文化;九是知行分离,为读而读,为消遣而读,读书没有转化为教育教学的生产力;十是没坚持,面对困难不是积极寻找对策,而是退缩放弃。
办好读书会的十个要素 要组织读书会,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是读书会发起者要问自己:我为什么要组织读书?我是否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并为之而付出努力?我是否有强烈的愿望和决心来做一件事?我是认真的还是一时兴起、图个新鲜? 组织读书会看似理想、浪漫,但真正要做好、产生效果,困难很多,颇为不易,而最关键的还是信心与决心。
如果这几点没有想清楚,就容易虎头蛇尾,畏难退缩。
除此之外,以下十个要素,非常重要。
校长支持是前提。
要在学校组织教师读书会,没有校长的支持很难开展和长久。
校长的支持表现为五个方面:一是提供合宜的场所;二是号召鼓励教师参加;三是提供经费,用来添置必要的设施设备;四是协调安排课程、会议等,保证读书时间;五是亲自参加,行动就是姿态,出席就是支持。
学术主持人是核心,骨干人员是关键。
如果把读书会比作一棵大树,学术主持人是树干,骨干人员是树枝,其他人员是树叶。
学术主持人的知识 底蕴和学术水准要高于读书会教师的平均水平,而且被读书会的教师们认可,这样他就能在共读中带领大家的认知“飞起来”。
除此之外,学术主持人还要有积极性和责任心来长期参加共读。
读书会要有若干骨干人员,他们对于阅读发自内心地喜欢,除非特殊情况,都能保证参加,而且有热心和责任心,积极参与读书会的组织工作。
场地、时间和设备是保障。
读书会的场所尽量不要选择在教室或会议室,最好设在一个舒适、幽静、雅致的空间,让大家来此感受到休闲甚至享受,有身心愉悦的感觉。
每次共读建议2—3小时。
超过3小时,时间太长,参与者会感觉疲劳;不足2小时,时间太短,又无法使阅读、思考和对话充分展开。
读书会的场所要备有热水壶、纸杯,以便参加者饮用,要有投影仪和白板,以便展示,准备录音笔或手机,方便将录音整理成文字。
更重要的是确保人手一本共读之书。
流程要规范。
共读频率建议每周或每半月一次。
间隔太短,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间隔太长,淡化阅读的效果。
共读前一周(或半月)发布共读公告,布置预习题。
预习非常重要,共读的水平、对话的质量主要取决于预习的质量。
现场朗读非常重要。
共读时,由朗读水平高者朗读,或者参与人轮流朗读。
朗读其实不是简单地阅读,而是一种演绎、一种解释。
有的读书会省却朗读程序直接开始讨论,我不赞成这种方式,原因一是参与者水平再高,大多数也不如经典书分析透彻,不如老老实实读懂经典书;二是大量实践证明,许多教师缺乏提前预习的习惯,如果没有现场的朗读,对话就缺乏共同的知识背景,常常跑题,甚至只是把文本作为讨论自我意见的话题或引子。
朗读完一章,开始讨论和对话。
讨论和对话提倡自由发言,但对跑题或无效发言要及时提醒或中断。
讨论完毕,学术主持人要作一个总结梳理,凸显共读主题,廓清认识误区,点评对话质量,布置下一次阅读内容,让参与者总能有新的启迪和收获。
规则要明晰。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读书会要充分发扬民主和自由,但没有规则的自由是乌合之众。
我发起的常春藤读书会拟定了章程来规范读书会,比如一年中有半数没有参加线下共读、两次未提交自我阅读故事、日常未展示阅读批注,同时满足上面三种条件者,将取消共读资格,请出共读群。
人数要适中。
读书会最佳的人数是5—25人。
不足5人,共读缺少气氛;超过25人,就很难保证每一个参与者充分对话。
组织者要把探求真理当作核心目的,不要把参与者数量当成重要目标,不需因为人数多寡患得 患失。
把焦点过度放在他人参加与否,就容易丧失阅读和探求的自由。
整理文字实录。
之所以要整理成文字,一是将思维的火花固化下来,二是方便因有事而未参加者学习。
现在,手机软件功能非常强大,在整理文字实录时,可以通过微信或讯飞软件语音输入。
做文字实录虽然有一定工作量,但整理是二次学习、是学习内化的契机。
在我组织的读书会中,每次都有人抢着整理实录。
仪式和庆典是点缀。
不断有创新,参与者就有新鲜感。
读书会可以适当举办一些活动、庆典和仪式,提高读书会的品位,激发参加者的兴趣。
比如在年终举办朴素而隆重的年会,表彰年度阅读人物、年度读书榜样等;在春夏组织会员集体郊游,户外阅读;邀请专家学者做专题讲座或报告等。
读写结合是要点。
阅读要和写作结合起来。
写作是思维的“体操”,书写才是真正思考的开始,不动笔墨不读书,只阅读不写作,专业发展的空间就很有限。
想通了但写不出来,就是没想通;想清楚写不出来,就是没想清楚。
对于不擅长写作者来说,可以从摘抄开始,逐渐养成批注的习惯。
读书会还可以建立一个“打卡群”,每日阅读,随时书写,彼此交流,互相激发,让打卡成为一种像呼吸一样自然的学习方式。
文化是灵魂。
读书会在初期需要依靠规则,但要想长期坚持必须形成内在的文化。
让读书会的愿景、使命、价值观内化为每一个参与者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
一旦规则上升为文化,读书会就有了强大的生命力,不会因为意外的因素而中断。
山西省忻州市常春藤读书会会员在分享阅读心得 共读共写是形成文化的最佳途径。
在我主持的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为了形成“新网师文化”,我坚持写“新网师一周观察”,或者围绕某一知识点深度剖析、详细阐述,或者探讨网师学员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或者发掘网师榜样以激励鼓舞更多教师见贤思齐,这些文章或启迪智慧,或教授方法,或委婉劝勉,或直言批评,成为网师学员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通过共读共写,让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学员成为有共同愿景、使命、价值观“尺码相同的人”。
此外,读书会还可以构建自己的文化符号——会徽、海报、文化衫,创办微信公众平台,开设对外宣传展示的窗口。
组织读书会六大忌 一忌选择质量低的书。
宝贵的时间用来读最有价值的书,教育经典或者真正的名家写的书是首选。
经典虽然不太好懂,但直抵本质,揭示规律,历久弥新。
二忌消遣性阅读。
对经典之书,宜慢读、细读,多批注,画思维导图,反复与文本对话。
读得透比读得多更重要,切忌蜻蜓点水,不求甚解。
三忌行政化。
读书会的权威不是领导做学术主持人,当然,如果校长真正领悟共读之书,也可以是学术主持人。
四忌不能坚持。
读书会的效果和魅力唯有长期坚持,才能显现。
如果因为一时的困难,就止步不前,反而会引发对读书会的误解。
五忌强制全员参加。
自由应该成为读书会的核心文化之
一,一旦强制参加,哪怕出发点好,也很难有理想的效 果。
不妨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多激励喜好阅读的教师,带动其他教师。
最关键的是让参与阅读的人有收获、有成长、有成就,这才最有说服力。
当然,也不是不可以用行政的力量,理想的方法是用行政的力量要求教师们参加,但要给教师们退出的自由。
六忌知行割裂。
读书会的阅读要与教育教学实践打通,不要成为屠龙之技。
读书是为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参加者要带着实践中的困惑去阅读,通过阅读去破解教育教学中的难题。
读书会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有成长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大多数读书会要经历五个阶段:形成期、混乱期、规范期、创造期和文化期。
在形成期,发起者发布信息,选择场地,招募会员等。
读书会组织一段时间后,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困惑,如读什么书、选择什么时间、经常有人来不了、感觉不到收获等,这时就进入了混乱期。
此时,需要进入规范期,发起人与大家一起重新梳理读书会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制定清晰的规则,甚至要淘汰一些人。
经过规范期,读书会重新焕发生机,阅读有序开展,活动灵活组织,甚至不断有新的创意和新点子,这就进入了创造期。
如此运行若干年,读书会的规则已经内化到参与者的灵魂中,读书的效果和价值也逐渐显现,大家已经由过去的被动参加转变为主动投入,而且,不会因为其他人的退出、不会因为地点的变迁而停止读书,甚至有的人还会创建读书会的分会,这时,读书会就进入了最理想的文化期。
(作者系山西省忻州师范学院教师、中国教育报2017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书海观潮 倚天万里须长剑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研究”丛书出版本报记者梁杰 海外汉学研究及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论坛暨“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与影 响研究”丛书新书推介会近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
这套23卷的书系是2007年北京外国语大学申请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研究课题攻关项目的重要成果。
该项目于2014年通过教育部社科司审核结项,2015年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经过4年的精心编排,于近期由大象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丛书总主编、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院长张西平介绍,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成为国家文化战略,对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翻译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任务,由此,在国家层面上开始有了关于中国典籍翻译的多种重大项目,各大出版社也纷纷推出自己的出版计划。
但这些热情缺乏一种基本的学术支撑,因为在完全不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已经在国外出版的情况下,这样的计划很难成功。
这套丛书的出版将为国家进一步制定“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和学术规划提供学术的支撑。
据张西平介绍,自晚明以后,中国历史被纳入到全球史体系中,来华传教士、驻华外交官和汉学家留下大批研究中国的历史文献,中国文化开始以西方语言的形态进入到西方文化中。
这批“中学西书”是西方中国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们进行目录学整理,是治西方汉学的基础。
考狄《西人论中国书目》和袁同礼《西文汉学书目》是西方汉学文献目录学的集大成之作,比较全面地收录了从16世纪到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西方汉学研究成果,在时间和内容上展现出一定的连续性,涉及语种也比较多“。
但必须看到,这两部著作仍有其局限性。
迄今为止,在中国学界仍然没有一部包括多语种、跨学科,能够综合反映20 世纪60年代以后欧美、东亚、东南亚、南亚等不同地区和国家中国学研究情况的域外中国学研究书目。
”张西平说,这套丛书中的编年部分,从时间上截止到1999年,从语言上涵盖并涉及27种语言,从地区上包括欧洲、美洲、东亚、东南亚等地。
因此,这是到目前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关于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传播覆盖面最大、最新的研究成果,是对考狄、袁同礼书目的重要补充。
因此可以说,这套丛书对中国古代典籍在海外的翻译与传播研究领域作出了一些贡献。
“这套丛书还开拓出了中国文化研究的新领域。
”张西平说,长期以来中国学术界基本上是在中国自身的文化范围内展开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通过这套丛书,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化很早就传入东亚各国,晚明后,中国的知识和思想已经传播到西方。
同时,世界各国对中国典籍的翻译和研究开始使中国的古代思想和知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一个形态:中国学术和思想展开的空间大大扩大了,开始以一种世界性的学问在全球展开,走出了以前的东亚汉字文化圈。
另一方面,这种在中国以外的中国研究形态又反馈中国自身的研究和变迁,中国近代的学术变迁是和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是与西方汉学界进入中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由此,呈现出中国学术和思想研究的多维性和复杂性,这是一个交错的文化史。
辛弃疾《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中云“: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
”张西平认为,中国文化的外传及影响是一个跨学科、跨文化、跨语言的大学问,在中国文化重返世界民族之林的时代,我们需要有万里之远的视野,需要有在四海舞出风云的“长剑”,愿这套书能为中国学术界锻造出这样的长剑作出一点儿贡献。
要做教师,先做一个有吸引力的人 ——一线教师读书会共同探寻“恩师的条件” 本报记者却咏梅 “不管你是第一次看还是已经看了很多遍,此刻在这本书里,你可以脱口而出的一个词、一个人物、一个场景是什么?” “绕远“”走岔道“”桥本武“”跑题”……这是近日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和北京云舒写教 育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恩师的条件——《全世界都想上的课》读书会”现场,北京师范大学郭华教授、高益民教授,北京教育学院吴欣歆教授等名师一起领读了这本书,并与30多位一线教师进行了热烈的交流。
《全世界都想上的课——传奇教师桥本武的奇迹教室》(教育科学出版社)是日本传奇教师桥本武的学生讲述恩师对他和同学们人生影响的一本书。
书中介绍了桥本武老师抛弃文部省审定教材,带领学生初中三年精读中勘助的《银汤匙》,缔造了将一所“破落户”私立学校打造为“日本名校”的神话,让他所任教的滩校成为东京大学录取率很高的学校,培养出了著名作家远藤周作、东京大学校长滨田纯一及众多医师等杰出学子。
读书会上,领读人和一线教师们用参与式读书会的方式共读了近3个小时,共同探寻了成为恩师的条件。
吴欣歆教授认为,桥本武老师非常巧妙地处理了生活和教育的关系。
书中说到的绕远、跑题和走岔道的话题,与我们正在倡导的全学科学习类似,其实是有关学习能力的生长、面对未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学生在未来世界的生活状态、生活能力和生活方式的话题“。
我们现在所谈的各种素养中最核心的素养是什么?是要具有学习的能力,能够用学习的方式去解决我们面对的问题,去增加人生的资本,为自己的未来赋能。
于是在这个教室里的每个孩子都充满了能量,而且这种能量能够让他们自身旋转起来,这才是教育应有的样子。
” 景山学校特级教师周群与教师们分享了她 关于教师这个职业的一些体悟,“这本书里除了课程理念之外,我最喜欢的是关于人的部分,请各位老师把书翻到第100页,标题是《拥有自己的世界》:‘要做教师,先做一个有吸引力的成年人。
活出自己的个性,活出丰富的色彩。
’我们自己活出真我,在学生面前才不至于刻板、教条和毫无生趣,而是带着一种对生命的热情去感染他们,让他们去热爱生活。
桥本武老师教给我们如何做一个鲜活老师的秘籍全在于此。
” “我愿意再读一遍桥本武老师说的那句话:‘我的余生以及我今后的人生,也会因与某种相遇 而如游极乐境,如临莲花座,尽享人间无有的极致幸福。
’怎么让前行的路走得更好,每个人有自己的方式,桥本武老师的另一句话,说起来简单,却值得回味‘:无需伪装的人设,内心单纯而专注的人,才是最有力量的那一个,才能走得更远。
’”周群说。
作为该书译校,高益民教授围绕跨学科通识教育的优缺点、内在兴趣的激发、把工作当成兴趣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引发读者思考的问题,提醒教师们在关注教育的同时,不要忘记教师素养的培养和学习“。
像桥本武老师一样,一旦把工作变成了兴趣,就可以不计较时间和花费,乐此不疲,欲罢不能。
他是一个迷人的人,又能跟孩子发生一种迷人的碰撞,这样的老师能不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吗?这次读书会叫‘恩师的条件’,为什么不说‘老师的条件’?我们就是在纪念那些在你的成长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的,一想到他,心就有所动的那个人,他应该是什么样的人?这也是开展这次读书会的目的所在。
” 5月20日,一个颇有寓意的日子“。
恩师的条件——《全世界都想上的课》读书会”视频课在微信公众号“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上线,力图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将教育经典名著传播给更多人,进一步推进语文教师的专业阅读。
2019年5月20日星期一09 报眼态度 未来图书馆的样子 韩春平 上个学期,单位组织了一次业务学习,让职工聆听了职业生涯教练苏尚华的讲座“职业生涯的三度开发”。
苏老师从宽度、深度和高度三个维度解读了他对职业生涯的独特思考,同时给大家布置了一份不用上交的作业——自行填表回答三个有关本人职业生涯的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是“:未来图书馆会是什么样子?至少描绘出三个主要特点或功能定位。
” 作为一名图书馆人,平时对这个与自己职业生涯相关的问题没有仔细想过,这里不妨借用讲座所提到的三个维度,来谈谈我所设想的未来图书馆的样子。
如果将图书馆的核心要素文献的典藏范围比拟为图书馆的宽度,那么基于文献、员工、技术等多种要素的文献内容开发和知识服务能力,就可以被比拟为图书馆的深度,而那种基于包括馆舍场景在内的所有要素,能充分满足人们人文体验和最高精神追求的业务水平,无疑可以用来比拟图书馆的高度。
在这个三维视角下,未来的图书馆应该同时成为人类社会的文献中心、知识中心和人文中心。
之所以强调“同时”,是因为有的中心已经成为现实,而有的则需要继续努力才能实现;同时成为三个中心,离不开长期、艰苦的历史累积。
所谓文献中心,是指图书馆应该成为收藏图书等各类文献并提供相应借阅服务的中心。
顾名思义“,图书馆”一词的含义就是规模化收藏“图书”,并向公众提供借阅服务的“馆舍”,图书馆也从一开始就以典藏图书作为开展业务的前提,这也是图书馆区别于茶馆、会馆、美术馆及博物馆等各色馆舍乃至个人藏书处的本质所在。
尽管图书馆以“图书”命名,但其藏品在开办之初就不限于图书这一类文献,而是以图书为主,对报章、杂志等文献兼收并蓄;次后更是将尺牍、契约甚至缩微制品等各类文献尽皆囊括;进入数字化时代,电子文献更是以空前的速度充实着图书馆典藏。
长期以来,图书馆一直就是纸质文献的典藏中心;未来的图书馆必将能够以典藏丰富的纸、电各类文献而永保其文献中心的地位。
所谓知识中心,是指图书馆应该成为开发文献内容,提供知识服务的中心。
在传统环境下,图书馆发掘知识的程度极其有限,通常只借助题名目录揭示文献最为基本的内容,至多也是按照分类及主题标引来揭示文献较深层次的内容。
在数字环境下,基于文献内容的全文检索、开放获取、知识挖掘和知识导航等新兴业务异军突起,从而使文献内容的收集、加工和服务工作在图书馆中日趋重要,也使图书馆文献工作从过去的以载体为主,逐步向以载体、内容并重过渡,甚或向以内容为主过渡。
图书馆作为知识中心的时代也早已成为现实,这是文献、员工、技术等多种要素共同发力的结果,反映了内容开发和知识服务能力的提高,显示了图书馆深度的增值。
未来的图书馆应朝着这一方向再接再厉,以巩固其知识中心的地位。
所谓人文中心,是指图书馆应该成为汇集、分享和弘扬人文精神的中心。
纵观图书馆的发展历史,其作为文献中心和知识中心的功能已次第实现,但距离人文中心的地位还有较长的路程——尽管图书馆也一直都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聚集场所。
在上游行业和平行行业日渐分解图书馆多项基于文献和知识的功能,远程服务又日益削减读者到馆率的形势下,成为人文中心无疑是未来图书馆一项重要的功能定位。
为此目的,图书馆需要调动其所有要素,在巩固文献中心和知识中心地位的同时,更加注重馆舍的艺术化、设施的便利化以及服务的人性化,更多开展论坛、展览、文娱等各种富有人文内涵的活动,从而成为人们濡染人文精神、陶冶性灵、完善人格、体验“无用之用”的人文中心,成为人类社会的精神殿堂,也使自身高度得到最大赋值。
与以上三个中心对应的三个维度,显然并非用来观测图书馆馆舍的造型和尺度,而只是一种比喻。
三个维度所显示的,乃是图书馆发挥各要素功能,汇集和分享人类文化成果的三级台阶。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第一级台阶几乎是文献的单一要素专场;在第二级台阶上,由于员工、技术等要素作用的凸显,形成了以文献内容为核心的多要素合奏;到了第三级台阶,则完全是以馆舍为大舞台的全要素总动员,各要素功能悉数得到充分发挥。
需要说明的是,不同台阶要素的多寡只是相对而言。
从单纯注重文献的物质载体,到一并注重其思想内容,再到整体注重图书馆的人文价值,高层的台阶不是对低层台阶的否定,而是以低层台阶为基础的升级,这样按文献、内容、价值不同阶层逐级递升,就会实现以文献工作为出发点,到以回归人本、契合人文关怀为旨归的巨大跨越,并最终从三个维度完整定位图书馆的业务功能。
这才是未来图书馆应该具有的样子。
(作者系兰州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

标签: #公众 #自己的 #工资 #几个 #分析师 #seo #好不好 #网络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