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生活LIFE,主编:张思玮

应用程序 7
编辑:王剑校对:王心怡E-mail押zhoumoban@ 8生活LIFE 2018年3月9日星期五Tel:(010)62580821 一过节,咋就管不住 姻本报记者张晶晶 冬去春来,新的一年已经开始。
相较于忙忙碌碌的下半年,不少人更喜欢节日密集的上半年。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劳动节、儿童节……除了这些普通意义上的节日,愈来愈多的购物节开始占据了生活。
“双十一”“双十二”两个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购物节集中于下半年,这显然不能满足卖家和买家的需求。
“三八妇女节”如今已经衍生为上半年新一轮购物狂欢节,而且被冠以“女神节”“女王节”这样“洋气”的名号。
那么,你购物车里的东西,是你必需的用品吗?我们又该如何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呢? 区分功能性和补偿性消费 电影《一个购物狂的自白》中,女主人公丽 贝卡作为一名财经记者,购物成瘾。
虽然工作了一段时间,却一分钱没攒下,反而因为疯狂购物而债台高筑。
丽贝卡表面光鲜亮丽,坐拥无数奢侈大牌,也收获了来之不易的爱情,但事实上却压力巨大,不仅有来自银行的巨额账单压力,同时也有担心自己深深隐藏的真实随时被“撕开”的压力。
像丽贝卡一样极端的购物狂可能在真实生活中并不多见,但是“买买买”确实正在成为许多人难以摆脱的甜蜜诱惑。
网购如此方便,线上支付仿佛刷的不是自己的钱,但当月底查看账单时,不禁胆颤:为什么花掉了这么多钱! 首先需要明晰的是,消费本身并没有所谓好与坏的定性。
人类社会进入商品社会之后,购买是实现日常生活的必须“动作”。
而之所以会造成多方面的压力,是因为购买日渐远离了消费本来的目的。
台湾哲学咨商学会监事、作家高浩容博士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一般购物都有一个特定目的,小至天冷了买衣服、肚子饿了吃饭;大至为了上班方便买车、为了有个稳定 居所买房,这些消费属于‘功能性消费’。
” “换句话说,功能性消费就是建立在‘需要’之上的消费。
人的生活有各种需要,在现代社会,无法依靠自 己农耕、织布,人们靠消费的方式,将劳动力以金钱为工具、网络或实体店铺为渠道,彼此交换、各取所需。
” 而给大家带来压力的消费多数并不属于功能性消费的范畴。
也就 是说,购买的原因并不是为了满足生活需要,而是为了买而买,这就进入了补偿性消费的领域。
高浩容解释说:“现代社会的进步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信用卡与分期付款等信贷制度、快时尚等用过即丢的消费观念,以及现代社会带来的生活压力需要一个疏解的空间。
购物成为一种替代品,形成‘补偿性消费’。
” 停不下来的“买买买” 高浩容介绍说,补偿性消费大致包括三种类型:情感补偿、人格补偿、价值感补偿。
这些补偿类型解释了大家为什么停不下“买买买”的步伐,同时也是商家制定销售策略、刺激消费的窍门。
所谓情感补偿,指的是当一个人孤独的时候,可以通过某些消费能填补自己的孤独感。
高浩容举例说:“譬如打赏直播网红、堆积一屋子的商品,能够让我们减轻一个人在房间的孤寂感。
” 但情感补偿式消费可能造成某些负面影响。
比如过分依赖消费带来的短期效果,忽视或疏离真正通过人际社交营造的情感世界。
将购物作为人格补偿的人,则将购物看作是一种与外在世界交流、进而认知自我的方式。
“比如主打安全的房车广告出现一家人出游的情景,主打成功人士的广告则多以一身时尚的个人为重心。
当我们对自己的人格,以及社会关系不够清楚,我们会试着通过购物给自己树立一个清晰的身份。
” 如果将消费水平作为身份认知的重要手段,陷入对高消费的追逐中,往往会超过自身真正的承担范围。
“就像某些人用两个月的薪水买个手机,就可能让我们有种错觉,也晋升到了更高的阶层。
” “消费带来的‘主控感’能够让我们找回自信,保护自我不因外评价而崩溃。
我们会感觉自己没有价值,尤其当所处的环境用金钱等物质标准来衡量一个人,包括贬低一个人。
这种思维很可能陷入一种习惯性的条件反射机制,当我们内心觉得自己不够好,就通过购买来抚平不够好的感觉。
” 高浩容分析说,有时这种感觉来自别人的误解,有时也是因为真正有某些人习惯需要完善。
“但如果既不澄清误解,也不自我完善,那么购物买来的价值感并无法真正转变处境,提升对自己的肯定。
” 除此之外,购物欲还会因一些其他因素挑起,比如人基于生物本性的生存危机感,会有囤积的倾向。
一些人无法丢弃任何物品,也有人一定要把冰箱塞得满满当当。
这也是各种购物节能够存在的原因之
一。
“因为人天生有从众心理,当大家买买买,你也会一起参与其中,以求带来安全感。
” 如何理性消费 很多消费者已经养成了购物节消费的习惯,也会期待在那一天的消费。
而所谓“女神节”“女王节”,其实也是商家的一种策略。
那如何才能规避不需要的“买买买”,理性消费呢? 高浩容建议说,在“买买买”之前,不妨多问自己几个问题,更加清晰地去看待自己为什么要消费。
是出于功能性目的,还是补偿性目的?手边是否已经有功能类似的产品?是因为别人有,所以我也要有?是否有比这次消费更让我快乐的事? 除了作这些思考,还有另外一个更简单的方法,就是等一等。
“随着时间拉长,购买冲动降低,也能让我们冷静看待,把握购物行为。
” 酷品 飞行3D打印机 市场中常见的3D打印机往往因体积而限制了喷头的位置,进而固定了打印物体的大小。
这款尚处于概念阶段的飞行3D打印机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完成创作。
只要能保证较高的打印精度,就能够实现大型机构件的快速原型设计。
AI智能门铃 在智能时代门铃也开始智能化,这款智能门铃就配置了摄像头与运动物体检测功能。
它可实现自动应答、保留来访客人的影像、记住客人面貌与名字,还能连接智能手机,非常便利。
背包吊床 想随时在风景优美的地方小憩,坐着远远不够。
这款背包折叠起来容量可达20升,将其展开,就能马上化身为悠闲的吊床,带来舒适的休闲时光。
蒋志海制图 求证 你 的 手 机 有 姻本报记 泄 者袁
密雪 风 险 吗 智能手机的功能包罗万象,几乎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导航仪、运动量和运动轨迹记录仪、查询地点与美食的帮手……实现这些功能的是安装在手机中的传感器。
通过感知手机的位置和状态的变化,传感器也记录着手机使用者的一切信息。
这虽然提升了使用者的体验感受,却埋下了危险的种子。
2017年12月,密码学预印本网站公布了一项研究报告,显示某个应用程序利用了包括陀螺仪、加速计、光传感器以及测量磁性的磁强计在内的一整套手机传感器来猜测代码识别码(PIN码)。
通过对50个PIN码的测试,研究人员发现,这个应用通过按键推测出的答案有99.5%的正确率。
不知不觉隐私被盗 国内也并不是风平浪静。
我国国家移动应用安全管理中心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手机用户感染恶意程序超过 2.5亿,平均每天恶意程序感染 量超过70万人次。
2017年上半年感染量依然 高居不下,超过1.1亿,进入平稳高发期。
恶意 程序主要是资费消耗,其次是恶意扣费、隐私 窃取,严重威胁广大手机用户的切身利益。
谷歌公司甚至因为安全隐患而下架了几 十种应用。
只因这些应用可以在不告知用户的 情况下记录麦克风语音、监控手机位置、拍摄 照片然后提取数据。
而偷窃照片和盗录语音是 明显侵犯隐私的行为。
但即使是看似无害的传 感器数据也可能将敏感信息外传,比如手机的 移动可能泄露用户正在输入什么信息或处于 什么位置。
对此,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翟
立东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解释说,手机应用窃取隐私的问题要分两个方面看。
一方面手机中的加速计、陀螺仪可以提供GPS定位等导航服务,同时也可以支持手机中的体感游戏,“这一功能带给使用者更好的手机体验。
但同时,一些应用需要读取这些数据,以提供更贴心和人性化的服务”。
翟立东表示。
比如一些美食的App,通过获取使用者的位置而推荐附近的餐馆或商场。
“用户的确可以选择拒绝这些App读取传感器信息,但这样会让体验大打折扣。
”翟立东补充道,“所以,我们在感受方便的同时也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 哪些信息可能被泄露 因为手机传感器包含信息种类繁多,如果想要窃取其中的信息并不困难。
2017年,《信息取证与安全事务》期刊上就刊登了一项“关于运动传感器可以描绘出一个人旅途”的研究。
研究者设计了一款应用,可以辨认出使用者乘坐地铁的路线。
因为这款应用可以从加速计记录中抓取不同路线的数据标识,进而分析出使用者乘坐的线路甚至站数。
如果这个应用能追踪多人的话,窥探者甚至能知道用户会在哪些地点见哪些人。
不仅如此,通过数据,研究人员也能推测出一个人在屋里移动的轨迹。
除了恶意获取,一些合法的App在后台也会收集用户信息,然后卖给第三方,让他们更精确地获取用户的需求。
“信息是我们日常交流必须依靠的载体,当然什么样的信息会成为安全隐患,这个是相对而言的,就好比一把菜刀,在厨师手中会是得力的工具,但在歹徒手中就是一件凶器。
”翟立东表示。
新功能更要注重安全性 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收集传感器数据的算法变得越来越先进而且使用门槛低,甚至有研究人员表示,不了解机器学习算法内在工作原理的应用程序开发者,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利用网上的代码来制作窥嗅探传感器的程序。
翟立东带领团队也一直致力于网络安全的研究中。
“根据在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提些专业的建议,比如说手机中的陌生短信链接不要随意点开。
” 最近,翟立东团队的一项研究显示,时下风头正劲的NFC功能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安卓手机用户点击我们发送的链接,可以将手机支付宝中的钱刷走;建议手机在日常生活中把NFC功能关掉,有些不法分子会根据NFC功能盗刷绑定的信用卡,这些我们都是在日常展示或研究中可以做到的。
” 健康 别让老年人活在无声世界 “老年性听力障碍会影响日常交流,导致社交障碍。
就像被罩在玻璃瓶子里,能够看到外面的世界却无法与外界交流,进而可能引起焦虑和抑郁。
”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医生王素菊表示,长期听力损失可以造成听觉反应迟钝,大脑思维变慢,言语识别率和言语表达能力下降,甚至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引起认知能力的下降。
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已突破2亿,老年性聋的发病率高达30%~50%,随着老年群体的不断扩大,老年性聋的患病数量也逐年增高。
遗憾的是,由于发病率高,患病人群基数大,并且很多老人没有意识到听力损失是一种病,而放任其发展,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
那么,该如何及时有效地发现自身的听力损失呢? 王素菊提供了几种自检的办法,比如在正常音量下看电视会听漏一些词语;鸟叫声听不见了;面对面交流时经常打岔或要求对方重复;在人多嘈杂的餐厅很难加入对话;不分场所,说话的音量会不自觉地加大;打电话不顺畅,经常要求对方提高音量;经常出现耳鸣、失眠、眩晕等症状。
“如果老年人出现以上情况,就可能存在听力损失了,应该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测和治疗。
” 王素菊说,老年性听力损失大多由生理性听力 系统衰退所致,手术和药物的治疗效果不佳,在 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助听器成为老年性听力障 碍的最主要干预手段之
一。
如何才能有效地预防老年性听力损失呢? 王素菊表示,首先,应积极治疗基础病,有效防 治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可改善和延缓老年性听 力损失;其次,注意饮食,少吃高脂肪食物,避免 吸烟、饮酒;第
三,避免接触强噪声,避免长时间 或音量过大使用耳机;此外,还应避免使用耳毒 性药物,并定期检测听力。
(张思玮) 药知道 狼疮新药对亚洲人群有效 由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教授张奉春牵
头的一项国际临床多中心研究证实,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新药Belimumab(贝利木单抗)可降低SLE治疗对激素的依赖性,显著抑制疾病的活动性,且未发现安全性问题。
这一研究成果相关论文已被《风湿病学年鉴》录用,于今年1月在线发表。
据悉,该新药已报中国药品审评中心备案审批,将为中国SLE患者带来新希望。
SLE是一种严重的自身免疫疾病,可致患者出现各种严重的临床症状、器官损伤,甚至死亡。
长期以来,临床上只能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
而临床上可供选择的免疫抑制剂屈指可数,只有环磷酰胺、硫唑嘌呤、霉酚酸酯、环孢霉素等。
长期服用此类药物还会造成患者发生骨髓抑制、肝肾功能受损、感染及癌症等风险。
Belimumab以B细胞刺激因子为药物靶点,是国际上首个针对SLE治疗的生物制剂,已 经美国FDA批准上市用于SLE的治疗。
但该药在亚洲人群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并无相关研究。
张奉春团队牵头中国、日本、韩国等的49个研究中心,入组SLE亚洲患者677名,按照21比例采取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研究的方法进行了52周的临床观察。
研究结果显示,Belimumab治疗组有效比例(53.8%)高于安慰剂对照组(40.1%)。
同时,Belimumab治疗组可将SLE患者疾病再次活动的风险降低50%;对于基线服用>7.5毫克/日泼尼松的SLE患者,应用Belimumab可显著降低对糖皮质激素的依赖,病情保持稳定。
在药物副作用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据悉,Belimumab是近56年来首个获FDA批准的红斑狼疮治疗药物,《自然—医学》杂志凭借《历时半个多世纪的等待,系统性红斑狼疮新药终于问世》一文获得高度评价。
(张思玮) 超小型烟雾过滤鼻塞 火灾发生时,最关键的是要捂住口鼻,防止吸入烟雾灰尘。
这款小型烟雾过滤鼻塞只有钢笔帽大小,需要时向两边掰开即可佩戴,能有效过滤烟雾,帮助使用者迅速安全地逃离现场。
太阳能充电卷 太阳能电池充电卷,可以打开粘贴,随时随地利用太阳能给各种电子设备充电,适用于日常生活、户外活动与露营等,方便又环保。
不断电电池 一家无线充电技术开发商将无线充电技术融合到普通AA电池中,因此你不用担心遥控器、钟表或者其他电器频繁更换电池了。
(原鸣整理)(本期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稿费事宜请与编辑联系) 社址院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一条乙猿号邮政编码院员园园19园新闻热线院园员园原62580699广告发行院园员园原6258066662580707传真院园员园原62580899广告经营许可证院京海工商广登字20170236号零售价院1援5园元年价院288元工人日报社印刷厂印刷

标签: #苹果 #文件 #方舟 #电脑 #给别人 #华为 #文件 #华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