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悄然兴起的教育变革,java培训学院怎么样

学院 4
06高教周刊·专题 编辑:黄文校对:冯华电话:010-82296611E-mail:xinwen@edumail.com 2013年12月16日星期
一场悄然兴起的教育变革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改革创新实践(三) 亲近业界常熟理工学院: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常熟理工学院2004年升本后,在国内第一个明确提出“转型发展”的概念,目前正探索实现从“传统形态大学”向“应用型大学”(应用技术大学)的转型。
学校始终将校地互动作为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将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形成了“注重学理、亲近业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
共同优化培养方案 紧扣“地方性”和“应用型”两个关键词,学校强化校地互动、校企合作,以合作教育引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是校企合作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引入行业标准,重构课程体系,增强行业能力,努力达成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效整合。
“IBM课程实验班”、“阿特斯光伏科技学院”和“微软学院”相关专业均实现了4年一体化设计和校企共同培养。
注重合作开发课程,至今,学校已开设企业课程60多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50多门,把行业技能训练有效融入项目化的课程教学中。
二是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特点和市场人才需求,积极探索“课程嵌入”“、定向培养”“、分段教学”“、工作室模式”等形式多样、机制灵活的合作教育模式。
三是校企合作构建实践创新训练平台。
学校着力推进与业界共建“创新训练、实验教学和职业训练”三大平台,着眼训练环境的“真实”和“集成”。
与业内著名公司共建追踪最新技术的创新实验室。
除了“省市共建”、“校地共建”、“企业捐建”等,还与江苏通润集团等企业合作建成了国家级工程实验教育中心、国家大学生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
深度合作建立行业学院 校企合作是学校发展战略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内涵,学校高度重视合作的体制机制和校企文化契合等深层次问题,做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一是创新合作管理体系。
学校以 学校设计制造的“常熟之星”节能车代表队参加第七届Honda中国节能 汽车竞技大赛。
(资料图片) “省市共建”、“校地共建”为核心着力推进校地互动、合作办学。
建立了由校地双方主要领导参加的校地互动领导小组,启动了定期会商制度;建立了合作教育委员会,设置了合作与发展处、教务处合作教育科,各司其职,服务教学改革。
二是规范合作教育制度,梳理总结多年合作教育的实践成果,制订了相关文件,形成了有效的合作教育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
三是创新合作运行机制。
行业性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另一关键词,选择若干地方产业支柱,形成与相应行业及相关企业共同建设承载合作教育项目的平台,是合作教育创新的落脚点。
为此,学校率先提出并实践了“行业学院”的合作教育新模式。
行业学院是学校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的新模式,承载若干合作教育项目,包括若干合作开发的行业“课程模块”。
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修完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程后,根据兴趣进入某个行业学院,选修“预设的”课程模块,通过“基于项目的学习”,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行业实践创新能力并初步建立行业文化认同。
学校紧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目前已建有阿特斯光伏科技学院、康力电梯工程学院、国际服务工程学院、艺术与服装工程学院和汽车工程学院等五个行业学院。
行业学院使学校与行业的链接更加顺畅,形成了学校、行业和社会发展的“共同体”,扩展了学校的发展疆域,有 效促进了学校与行业的协同发展。
师资强调行业背景和专业发展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教师。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行业背景”和“专业发展”是较为普遍的“短板”。
为此,学校大力推进师资转型工作。
一是助力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于2011年在全省新建本科高校中率先建立教师发展中心,开展教师教学生涯设计、教学能力校本培训,并通过专题研修营、教师沙龙等活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二是加强产业教师队伍建设。
预留10%-15%的编制聘任业界技术骨干及海外“双师型”教师担任兼职教师,并由学校教师发展中心提供针对性的教学能力培训,或采用与校内教师“1+1”互补结对的办法,使其尽快达到高校任教的基本要求。
三是加快本校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队伍建设。
从2006年开始实施百名教师下企业、百名企业家进校园的“双百工程”,明确青年教师定期企业培训制度,鼓励任课教师参与企业研发与技术改造,调整工程教育教师的评聘和考核办法。
四是加快培养具有“意识国际化、能力国际化、素质国际化”的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实施“教师国际化工程”(海外访学、留学),促进教师转型发展,使教师拥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和国际视野。
(朱士中) 市场导向云南工商学院:增强动手能力和职业素质 云南工商学院坚持市场导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方向,有力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动手能力强、职业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在创办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道路上取得了快速发展。
培养方案一届一版 学院积极探索适应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努力实现按需培养,两个衔接,即专业设置与职业分类相衔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
每年派专任教师和管理人员,按专业分组到数百家用人单位调研,收集用人单位及学生的就业与实习意见。
根据工学交替过程中合作反馈的情况,了解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趋势,摸清各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
根据各专业的主要对应岗位,分析岗位能力需求,制定职业培养标准,据此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实行人才培养方案一届一版。
在校内设立了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实行相关课程的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要求学生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必须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即持“双证”。
这样强化了对学生的职业牵引和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
学院本着帮企业创造价值的原则,与近200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与100多家企业实施了订单培养合作,与合作单位在顶岗见习、顶岗实训、毕业实习等三个方面建立密切合作。
合作过程中,企业专家积极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参与课程改革、核心课程授课、学生项目指导和毕业设计指导、制度文化培训等活动。
根据专业教学特点,在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程完成的前提下,安排学生在第5或第6学期,去企业进行为期3到5个月的专业实习。
学生通过实习,了解岗位对专业技术技能的要求,熟悉职业环境,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目的。
学生实习后,再回校学习1到2个学期,有针对性地强化相关专业技能,使就业竞争力大大增强。
云南工商学院教师正在讲授装潢设计课程。
(资料图片) “双师”团队仿真实训 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的核心在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教师具备相关生产实践经历和职业能力是教师聘用上岗的核心标准。
为此,学院招聘专业课教师均要求有5年以上专业工作经验、持“双证”(职业资格证、高校教师资格证),为促进教师队伍尽快向“双师型”转变,学院设置了薪酬专业系数,依据专业人才的紧俏程度,给出不同薪酬系数,使教师的薪酬符合市场变化。
此外,学院每年暑期开展“教师专业回炉计划”,专业课教师必须到企业顶岗工作。
还坚持聘请行业专家负责学院10%左右的专业课程的授课。
目前,学院专业课教师中具有实战经验的教师比例已达到专业课教师总数的90%以上。
学院坚持推广以“实用、幽默、互动、励志”四大要素为考核指标的“精彩课堂”,定期组织“精彩课堂大赛”。
配合学生评教制度,激励教师不断提高授课的趣味性和内容的丰富实用性,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奖励学生评教排名靠前的教师,淘汰年度排名最后的5%—10%的教师,促进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专业课程全面推行项目驱动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就如何完成一个个真实的专业项目,展开研究性学习。
学 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去收集信息和材料,使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到真正实用的技术技能。
实训课时占到专业课时的50%以上,实训室的建设遵循环境企业化、内容任务化、作业产品化的“三化”原则,力求课堂教学与实训均在仿真环境下进行。
励志与养成储蓄正能量 学院奉行做事先做人的教育理念,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始终把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远大的理想抱负、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放在育人的首位,创新开设了励志教育课程,将励志教育理念和内容贯穿教育的全过程,传递正能量。
此外,学院还特别建立了励志类图书馆、励志电影厅,每年举办励志演讲大赛、辩论大赛。
学院提倡“上学就像上班、毕业好就业”的职业化管理理念,通过职业化的管理,把励志教育理念和内容落实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强调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养成。
要求学生在校期间严格佩戴校徽、按时上课、师生见面问好、部分场合着职业装、严格宿舍内务卫生管理等。
开展课前5分钟演讲、开设名师讲座、开展读书活动、选修体育艺术特长课、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提高了学生综合职业素质。
(李孝轩) 无缝对接双体系培育软件精英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 自2000年成立以来,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以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等工程教育为特色和优势,在培养应用信息科技技术技能人才的实践上取得了一些重要突破。
实现与企业无缝对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双体系卓越人才教育基地”即是其中的典型。
与企业无缝对接的培养体系 “双体系”是全新教育模式,有“技术实战+职场关键能力”两套并 行的系统,面向在校本科生提供精品实训课程,以解决IT企业招聘难题以及大学生就业难题。
学校于2011年7月成立双体系卓越人才教育基地(简称“双体系”),对所有在校本科学生进行职场关键能力课程教育;选拔部分具有软件基础和有志成为软件精英人才的优秀学生进行实战特训。
软件技术实战要求参训学员掌握Java软件技术开发的相关专业技术知识,并通过企业实战项目将知识转化为动手能力和具体的成果;职场关键能力则帮助参训学员提前了解职场规则,认识职场角色定位,学习并掌握职业人所需的综合技能。
学员一方面可以在与企业合作的实战项目中学习锻炼,另一方面还可以在完成双体系学习后,每年寒暑假期间均有机会在30余个校外实习基地,其中包括用友软件、博瑞德科技、中国移动等知名IT企业实习实训。
探索双体系人才培养 教学形式。
双体系培训每学年开设两期,每年6月和12月面向全校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的学生进行公开选拔,从中择优录取学生进入双体系进行培训。
技术培训采用技术理论课、技术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学员项目实战场景。
(资料图片) 实战课、技术串讲课和项目实战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能力培训主要以职场能力课、日常管理和辅导为主。
双体系教学始终坚持小班化教学,每班配备一名技术教师、一名职场能力教师。
教学环境。
双体系以企业化的风格进行打造,教学以项目部为单位,每个班级为一个项目部,每个项目部配备单独的教室及单独的谈话间。
学校重金聘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进入基地工作。
现有的软件教师在入职前均为惠普、金蝶等大型中外资软件企业的高级软件工程师。
职场关键能力教师在入职前也都是在顺丰、铠恩国际等大型企业担任人力资源经理,熟悉员工选拔与培训工作。
同时基地现有的教师还在每个假期进入基地的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以达到了解企业最新技术与员工需求的目的,从而让基地的教学与时俱进。
师资力量的充实有效保证了双体系教育的质量。
另外,每学期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到双体系给学生授课5至6次,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学与用的无缝衔接。
教学目标。
双体系以培养学员“精技术、有经验、明职场”为教学目标,以“专业培育软件精英,用心打造移通骄傲”为教学理念。
为保证培养效果,基地在最大程度上模拟企业运作。
同时 还开展“团队磨砺计划”、“我与软件有个约会”主题论坛、“双体系开放日”等活动作为职场关键能力教学的实践部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双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成果显著 双体系在学校共招收学员5期,共 近千人,前4期学员已经顺利毕业。
通 过学习,学生们收获颇多,能够熟练掌 握Java语言知识及相关应用,有实际 开发项目的经验,能更好地有效沟通、 团队协作,实现了综合素质的整体提 高。
学员们能力突出,也取得了一系列 成绩,如学员杨兴垚、陈海的《e购》 获重庆市高校第六届数据库应用程序设 计大赛一等奖。
通过企业人员进双体系和双体系学 员进企业等各项密切互动活动,学员就 业情况良好,惠普集团、华为公司、腾 讯集团等知名用人企业对学员的情况反 馈良好,对双体系的培养效果表示肯 定。
用友软件人力资源部评价双体系培 养的学员专业能力强、适应企业快,符 合企业的用人需要。
以与企业无缝对接的形式培养应用 型人才,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 趋势,有利于将企业需求和高校人才培 养紧密衔接,取得良好的技术技能型人 才培养效果。
(安世全) 能力为本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实施工科教育改革 升本十年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以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以工科专业改革试点为契机,持续推动工科教育改革,努力把毕业生培养成为能适应经济全球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工程技术和职业人才。
理念先行。
2009年开始,学校先后通过校际调研、学习欧洲应用科技大学经验、参加教育部CDIO工程教育改革培训、承担上海市重大课题等方式,逐步提出了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培养模式。
在学习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工科教育教学改革探索,组织相关教师、教学研究、教学管理人员研究工科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探索在新建本科院校开展工程教育的实现方式,逐步形成了以能力为本位的工科教育改革思路。
创新模式。
工科教育改革从专业和课程两个层面试点、新专业参与改革等方面进行探索。
2009年秋季起,从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个本科专业一年级学生中抽调出近90名学生组成工程教育“KSR-CDIO”试点班,开展工科教育试点改革。
试点班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德国FH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按照能力为本要求重构课程体系,设计了着重培养综合能力的三级项目。
围绕新模式,加强适应新方案的实践条件和企业实践基地建设、创新注重能力培养的教学新方法;通过国外培训和企业实践,提升师资队伍能力为本教育的适应性;教学管理制度也按新方案需要进行部分调整。
2011年上半年,学校以“KSR-CDIO”项目为基础,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单位。
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学校在能力本位工程教育改革上取得成效,并构建了以综合应用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新模式力求在四个关键点凸显,构成一体化设计方案。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生在实习。
(资料图片) 一是导论引领。
以工程导论课为基础,引入工程的基本特征和概念、一般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工程项目的经济特性和工程师所面临的任务与责任等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工程问题,了解相关工程类专业所涉及的工程问题以及解决工程问题的一般途径和方法,掌握学习内容和工程问题之间的内在关系,激发学生对工程类专业的学习兴趣,规划个人学业发展。
在授课的过程中,工程导论课程教学团队积极开展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方法改革,为学生设计了大量的带有探究性的课题,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分组去完成这些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面临一般工程问题时能提出一些解决工程问题的思路与想法。
二是课程成组。
按照一体化的思路进行了课程体系设计,围绕项目作为课程组织的原则,根据能力培养要求分析了课程之间的联系,有机整合课程体系,实现课程成组。
三是项目综合。
形成了以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特点的三级项目体系。
三级项目为某些课程中需要的实验实习项目,主要培养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不同方法;二级项目是基于课程组基础上的综合训练项目,培养学生运 用课程组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 问题的初步能力;一级项目是贯穿学 习期间的综合训练项目,从解决工程 问题开始,到完成全部工程问题,从构 思、设计、实现和运行的全过程体现工 程问题。
四是能力入课。
借鉴国外工程教 育基于“技术知识和推理,个人能力、 职业能力和态度,人际交往能力,在企 业和社会环境下构思、设计、实施、运 行系统”四个层次的能力标准,全面修 订了课程教学大纲,
将能力培养作为 课程教学中心任务。
积累经验。
经过近四年的能力本 位工程教育改革,教师更新了教学理 念,掌握了工程教育内涵和本质,提高 了设计和组织开展工程教育的能力, 丰富了本科教育教学方法。
试点班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信心得 到提高。
今后,学校将继续研究能力本位 的工程教育改革。
从培养方案、师资队 伍、国际化等方面继续探索。
学校将充 分调动校内、企业界、工程界和国内外 各种资源,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国际交 流的平台,强化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 质和工程能力的学习和培养,
为新建 本科院校开展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积累示范性经验。
(王刚)

标签: #网页设计 #少儿 #服务器 #凯迪拉克 #钻戒 #质量 #祛痘 #猿编程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