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爱送到远方,文明风政文部主编

字裤 3
电话:2355611 责任编辑:洪曼峰邮箱:czrbmf@ 2009年10月14日星期
把爱送到远方 潮州市襄德福利会赴河南慰问艾滋病人 本报讯近日,潮州市襄德福利会组织慰问团共168人赴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马堂村慰问艾滋病人并赠送药品、粮食、衣物一大批,价值人民币10多万元。
这是继8月18日,该会为我市部分贫困大学生或贫困家庭捐赠助学金,救济款近12万元之后的又一感人举措,受到好评。
上蔡县马堂村现有人口2000多人,经济发展较慢。
上几年,村里有不少人要靠卖血送聘礼、娶新娘、盖房子、购农机具。
由于地下购血者严重违规操作,针头连用,造成交叉感染,致400多人不幸感染了艾滋病毒,一时间被媒体称为“艾滋病村”。
这给当地造成了极大恐慌。
一方有难,四方援助。
襄德福利会永远名誉会长蔡卓明先生心系艾滋病人之疾苦,自2003年以来多次亲赴病区,捐赠药品,累计资 金达850万人民币。
襄德福利会于今年6月30日成立以后,立即加入卓明先生救死扶伤之行列,把爱伸到远方。
爱心无限,德量可歌。
此次行动感动了四方人士,原林业部副部长蔡延松先生拨冗特地从北京赶来参加送温暖活动,在河南周边省市工作、经商、学习的会员也不甘落后,纷纷从四面八方赶到马堂村伸出温暖的手,福利会中的老会员,有好几位年届耄耋,为了筹集福利会基金,不但把儿女们送给的赡养费省而捐之,还动员子孙们开源节流捐出一笔笔善款。
湘桥区城西街道宫后村的蔡绍秋老伯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例子。
他今年已80多岁,早年生活十分艰苦,晚年以后子女事业有所,生活美满幸福,但老人家深知穷人家的滋味不好受。
于是把子女送给他的赡养费 节省出大部分来用于家乡的福利或慈善事业,还教导子女要多做善事。
今年6月30日,襄德福利会成立,他就带头捐款2万元。
8月初,襄德福利会计划要组团到河南省上蔡悬慰问“艾滋病村”。
为了确保慈善基金专款专用,福利会常务理事会决定,参团者除会长、理事外,其余以自愿为原则,其旅差费一律自负。
绍秋老伯获悉一部分团员要全额出这笔经费有困难,就向其女儿说明这一情况。
他的女儿爽快地拿出5万元给他老人家,让他捐赠给福利会,作为河南慰问团旅差费,解决了那部分有困难的团友的后顾之忧。
潮安县古巷镇福庆村蔡锦鹏热心福利会事业却有另一番感人之处。
他是村支部书记,当他认识到福利会的总宗旨是扶危济困的之后,便积极动员所辖村庄企业 家捐款。
他觉得单凭口头宣传没有说服 力,于是他把本想投资生意的1万元带头 捐给福利会。
还为襄德福利会办了很多实 事,用自己的行动感召人。
绍秋老伯,锦鹏 书记等人的义举感动了一大批人,使捐赠 活动马上进入了高潮。
当慰问团到达上蔡县时,受到该县党 政领导及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受助的艾 滋病患者小旭说:“物质对于我们来说是 重要的,但精神的鼓励对于我们这些濒临 死亡的人来说更为可贵。
我们一想到全国 人民就在我们身后,为我们撑腰,为我们 鼓气,我们就能更坚强地活下去。
”患者老 菊告诉笔者:“今天,潮州市襄德福利会的 到来,将会为我们打开枷锁,进一步消除 社会对我们的歧视,让我们活着有温暖, 死后有尊严。
” (蔡启桐) 禁止游客生火煮食 只为保护景区环境 潮安幽峪逸林景区到处郁郁葱葱、流水潺潺、道路整洁,山美水美,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景区人员形成一股浓烈环境保护意识,人人身体力行保护环境,他们演绎重视环境保护动人场面,更让游客难于忘怀。
近日,记者和朋友相约到该景区游玩,目睹了管理人员和游客保护环境的文明镜头。
一群由市区和汕头朋友20多人组成亲友团来到幽谷逸林游玩。
很多 人手提着大包小袋,经过入门验票匆匆而过。
其中一位50岁左右姓洪的男游客手提着由一个白色塑料袋装着隐隐约约“条”和食肉,“逃”过工作人员的眼光,侥幸地“过关”。
可是,接下来老洪在景区内碰到了一鼻子灰。
该景区沿途都设有凉亭供游客休憩、纳凉和泡茶。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附近村民就地摆摊设点兜售自产包括煮熟地瓜、山芋等土特产品。
去年老洪听别人介绍,出点钱在 景区内有人出租锅、炉加工点心。
他才偷偷带生食品进入景区内。
他径直来到交叉点找到一位60多岁老阿伯的摊前,一边递烟一边道明来意。
老阿伯一听说是来租锅、炉煮点心,连头都没有抬起来双手摆个不停,叫他到别处去。
第一次被拒绝,老洪不死心,来到第二个摊点。
一位很风趣的中年女摊主热情接待了他们。
可是,当老洪说明加倍价钱要出租锅炉煮点心时,中年妇女的脸 上瞬间由晴变阴并语重心长地说:“人人都想赚钱,但有的钱是不能乱赚的。
今年公司要求严格,任务人都不得在景区内生火煮东西。
”“任何人都不会出租锅炉,怕诱发火灾,更主要是生活污水污染环境,这个责任谁都担当不起呀”她似乎看出老洪内心世界,怕他又要到别处去试一试。
在她的耐心解释下,并主动将老洪带进来的生食品换成速食面。
让老洪一帮人吃得饱后,愉快地饱览自然风景…… 该景区负责人对记者说,景区山美水美,得益于公司的投入,今年增加20%保洁人员,更主要是管理人员和游客环境保护意识增强。
创造优美环境,靠的是游客和全社会。
本报记者刘潮生 荩八面来风 八旬老汉16年 资助贫困学子 涂亚常是四川成都体院的普通退休干部,1998年他就成了媒体关注的“明星”。
他是“希望工程”最早的志愿者,除捐款8000余元资助11名孩子外,16年来涂亚常劝募得来13.5万余元,帮助了近300名失学娃重拾书本。
多年筹款13万余元涂亚常住在成都体院家属区,这套60平方米的福利房显得有点拥挤。
开间不大的客厅、卧室,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家具和箱子,凳子也是五花八门,没有一件新的。
彩电和冰箱是仅有的两样电器,“衣柜是人家不要的,桌子和凳子是买的旧的,10元钱。
”涂亚常估算了一下,屋内摆设加起来不超过500元钱。
不要以为老人家“吝啬”,从1993年至今,涂亚常陆续捐出了8000余元给“希望工程”,资助了11名失学孩子回到课堂。
“1989年10月‘希望工程’启动以前,我就一直在资助营门口福利院的残病儿童。
”得知“希望工程”启动,涂亚常很高兴,立即与四川省青基会取得联系,当上了最早的一批“希望工程”志愿者,和四川省内贫困山区的11个失学娃结上对子,每月邮寄学费和生活费。
那时,他每月工资不过100元。
“我老家在重庆梁坪,小时候也很穷,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
现在再差也吃得起饭穿得暖衣,总觉得应该资助贫困娃娃。
”压在箱底的厚厚一撂本子是他自制的明细“账本”,一笔一画线条笔直,密密麻麻记满了钱款和物品。
不是他捐给孩子们的钱,而是他劝募来的善款和物资,整整13.5万多元。
卧身病榻仍不忘捐助1980年,涂亚常因冠心病退休,由于身体状况一直不好,他的床头多了一罐氧气瓶。
即便这样,涂亚常仍三天两头朝贫困山区跑,探望他资助的失学娃。
1994年,四川省青基会收到岳池县廖小蓉、廖青山姐弟一封求助信,工作人员当即就说:“给涂老师吧,他很负责任。
”涂亚常即刻启程直奔岳池核实。
酷暑大热天,没鞋穿的姐弟俩光着脚,被滚烫的水泥地烫得直跳,家里土房没有一件家具,竹竿挑着几条姐弟俩冬天穿的单裤。
“娃娃们太苦了。
”看到这一切涂亚常心酸不已,当即决定承担起姐弟俩的学费。
这样的故事涂亚常还有很多,给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不管自己手头多拮据,他的捐助总是很准时,和老伴儿李国玉的收入,只余下很少部分保证基本生活,“这是我的纪律,雷打不动。
”涂亚常说。
爱心在晚辈心中发芽知道涂亚常老人的实际情况后,四川省青基会曾要求他不要再捐了,可涂亚常听不进去。
“吃了又怎样?穿了又能怎样?还不如捐给‘希望工程’,这可能会改变好多娃娃的人生。
”受涂亚常资助的11个孩子如今都已长大成人,每当收到孩子家长寄来的鞋垫、自制的蜂糖,哪怕只是一封短信,一句问候,涂亚常也会特别高兴。
每当收到孩子家长寄来的鞋垫、自制的蜂糖,哪怕只是一封短信,一句问候,涂亚常也会特别高兴。
每当这时,老人家总会翻出65张奖状、证书(其中有40多张来自“希望工程”),一张张仔细地看,他说:“我不看重生活要求,只看重这些荣誉。
”而最让老人欣慰的是,在他和老伴的言传身教下,爱心已在晚辈的心中生根发芽。
听从奉节县回来的老人说当地的娃娃很苦时,上小学的孙女立马说:“我和爷爷奶奶‘搭伙’资助!”小孙女每年从压岁钱中拿出40元给失学娃娃当生活费……据中国文明网 荩看图说话 六星金厕 酸枝红木屏风、“玉包金”琉璃瓦顶,800万元打造一个公厕!近日,宝墨园的姐妹园———南粤苑举行开业庆典,作为番禺区新打造的一大型山水园林旅游景区,该园共有20大景点,而园内这间贴了1斤黄金的“六星级公厕”,也成为一大看点。
但有网友认为这是奢侈浪费的表现。
(据《信息时报》) 王乃玲作 荩灯下笔谈 殉职民警家属获百万救助金应该 中秋月圆,重庆市公安局民警程明一家却再也无法团圆。
因过度劳累,突发疾病,年仅39岁的重庆民警程明倒在国庆安保和打黑除恶的第一线。
3日上午10时,追悼会在石桥铺殡仪馆举行。
薄熙来做重要批示。
程明家属获得了100万的救助基金。
(据华龙网) 民警打黑第一线殉职,家属获百万救助金。
100万元,尽管跟民警的生命没有可比性,但从客观上来说,也不算是一个小数目。
现在,每当有政府“重奖”一类的新闻出现,总会招来不少网友的反对和质疑。
那么,对此次的100万元救助基金,网友们又是怎样看的呢? “支持重奖,英雄走好”、“现在的重庆警察真可谓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公仆, 感动感动”、“只要是为国家工作,只要为了人民谋福利,全国人民都支持!”、“生活在重庆,真的感到很幸运”……以上这些,是我在各大门户网站摘录下来的网友留言。
从留言中可以看出,网友们的态度基本是一致的———除了对好警察英年早逝表示悲痛和惋惜,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个钱可以给”。
有的网友甚至还明确表示:这个钱可以发,不够我们捐! 实际上,程明的家属获得100万的救助基金,并非是政府“买单”,而是属于“金色盾牌路重庆人民警察英烈救助基金公益信托基金”首次启用。
为不让英雄流血再流泪、让英雄的亲人悲痛后再悲痛,重庆市成立了该基金。
基金成立后,民间踊跃捐款,很快便获捐一亿多元。
民 众对此的支持可见一斑。
基金这么快就 开始发挥作用,也足以让关心这个基金 和为基金捐过款的民众感到欣慰了。
殉职民警家属获得百万救助金,不 仅是对英雄无私行为的肯定,更是为了 表彰先进、弘扬正气,难怪网友们会一致 认为这个钱应该给、给得好!民警的事迹 感人,网友们的态度也令人感动。
不管是 为“警察英烈救助基金”踊跃捐款,还是 为英雄警察家属获百万救助金叫好,都 再次雄辩地证明: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只要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和公 仆,人民群众就一定会真心拥戴。
“这个 钱可以发,不够我们捐”,期待所有的领 导干部都能从这平凡的话语里读出人民 的厚望和鞭策。
乔志峰 爱老人
就让他们尽情地唠嗑吧 唠嗑,算是一种娱乐休闲的方式,唠唠嗑能帮助人们加强交流,增进感情,打发时间。
小区门口既通风又阴凉的,中老年人扎堆聊天已经成了生活中的常景了。
没曾想,这一常景竟将北景园菊香苑小区业委会惹“毛”了,贴出一纸禁令公告,称严禁小区居民在门口聚堆聊天,原因是影响了小区形象。
(据《今日早报》) 也就聊个天,没有大声嚷嚷,没有影响居民休息。
站在管理位置上贴出的公告还是得顺乎民意的,这不,一贴就遭到居民质,贴此公告的人还算识相,遭到质疑便将这闹心的公告撕去,之后贴上去的公告也用大白条将那无理的一栏遮去,见不得人了。
其实,就笔者看来,看到自己居住的小区门口有一群老人聊天时,心里会涌起一股温暖的感觉。
先是觉得这些老人,老有所养,为他们高兴;再就是为他们年老时,子女都忙着上班加班,能够找来一群“老来伴”陪聊,不会孤独,聊过天后心 里也倍舒畅。
带着小孙子,小孙女,聊聊这家,说说那家,有时甚至会看到一些老头老太太聊到酣睡,像个小孩一样坐着睡着,看着这样一幅老人小孩嬉戏图,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小区门口人多,也是小区人气旺的体现。
但心里又为他们感到一丝的难过。
小区门口,没有坐的地方,都得自带,或者坐在花坛边,水池上。
如果小区内修有可供休憩的场所那不更好,说实话,谁愿意坐在那大门口,闻着出出进进的汽车排出的尾气,听着“叭叭”的喇叭声,身上落满外面马路上吹进来的阵阵尘埃。
坐在门口聊天,已经是那些老人的无奈之举了。
他们是那样的随遇而安,而我们当中的一些人却表现的那么苛刻。
有时候想想,这已经不是老人们的“嘴”往哪里放的问题了,而是老年生活该 怎么过了。
设立老年大学,老年文化宫,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这些都是政府和社会的努力,想帮助老人们安度一个晚年,值 得肯定,但是就在家门口的居民小区内做 的如何呢?公共设施是否提供齐全,进进 出出的人群是否会深情地望望站在门口 的老人们。
尊老,是个时时刻刻的行为,是 一个全社会都应该有的心理。
聚在小区门口聊天并不影响小区形 象,需要的是我们换个角度和心态去看 待这个问题。
很多市中心都建立了大型 公园,每天也有很多老人在那边乘凉,聊 天,用一双双经过岁月沉淀的眼神看着 城市的快速发展与进步,和城市一同成 长,这是一个城市的长者,年轻时他们为 社会贡献了自己的全部,现在他们需要 的就是给片天地他们好好享受下,没有 多提要求。
看过很多城市的宣传片,绝大多数 都会出现老人们锻炼,一家团圆吃饭,聊 天的场景,老人是一个城市的一部分,老 人晚年生活是否过得安好、精彩、祥和都 是城市的一张名片。
我们要尽力将这张 名片做好。
文名 荩人间真情 http押//www.chaozhoudaily.com 孝女讲述故事 唤醒昏迷母亲 爱母之心感天动地。
在长沙,一位孝顺女儿小李连续20多天在因突发脑溢血昏迷的母亲病床前,给她讲述自己每天发生的故事,23日,昏迷了多天的母亲终于睁开了双眼。
9月2日早晨,小李像往常一样出门上班,并未注意到母亲正在卫生间洗着全家人的衣服。
“我后来听父亲讲,母亲蹲下来搓洗衣服,两只手动着动着就慢了下来,说了声‘我头有些痛’,接着就瘫倒在地上。
我父亲见状急得哭,马上打了120,并通知了我。
我当时在上班,听到消息后心中一颤,接着心中产生了一股难以言表的痛苦,我的眼泪马上流了出来,怎么也收不住。
” 送到长沙市中心医院检查,原来小李的母亲患了脑溢血,医生诊断认定该病为“左侧基底节出血破入脑室”,现各项生命体征(呼吸、心跳、血压、氧饱和度)都平稳,已进行气管切开术,但现在瞳孔无光反射,只有睫毛反射。
手术后,小李母亲仍然昏迷不醒。
小李整日以泪洗面:“母亲太平凡了,平凡到令人忽视她的存在,但当 她倒下时,我觉得整片天都倒下了。
”监护室每天只对家属开放半个钟头, 23日,记者看到小李时,她正守在中心医院的病房外。
她说:“我请了年假,每日守在病房外的走廊上,时间一到就进病房陪母亲。
医生说,患了脑溢血的病人无特效药可快速治疗,只能让她慢慢恢复。
我看着母亲有些浮肿的眼睛,抚摸着她脸上不知何时出现的皱纹。
当时我非常渴望能与母亲说话。
”从母亲住院开始,小李就每天进病房跟母亲说说当天发生的事情。
“跟她说了20来天话,今天早上我去看她时,突然发现她眼睛睁开了,虽然有些肿,但还是睁开了,嘴唇还在一抖一抖地动,她甚至还打了个哈欠,我顿时眼泪外洒,止都止不住,我觉得她是听到了我的话。
问医生,医生告诉我,母亲恢复得比较好。
我是又高兴又愧疚,现在就希望她能在中秋节前基本好起来,吃到团圆饭。
”小李擦了擦眼角,接着说:“以后我要加倍对她好,母亲这一辈子太不容易了。
” 据东方网 农妇25年如一日用爱创造奇迹 助瘫痪丈夫坐起来 在河南舞钢市庙街乡曹庄村,说起村民刘梅玲,大家称赞不已。
25年来,她用爱心创造了人间奇迹———瘫痪了25年的丈夫不但坐了起来,还恢复了部分生活自理能力。
上世纪80年代初,刘梅玲嫁到了庙街乡曹庄村,同刘金发组建了家庭。
1984年农历腊月初四这一天,刘金发不慎脊椎摔断,瘫痪在床。
正有身孕的刘梅玲赶到医院,看着躺在病床上不能动弹的丈夫,她强压内心痛苦,劝丈夫说:“你的病会治好的,我一定让你好起来!”随后她借遍亲戚朋友,把丈夫送到郑州市的一家大医院,动了大手术。
住院20天,花去医疗费8万多元,丈夫仍然瘫痪在床。
有些好心人看到刘梅玲的艰难,劝她将肚子里的孩子打掉。
她毫不犹豫地说:“即使他下半辈子站不起来了,我也要把孩子生下来,养大成人。
” 丈夫瘫痪以后,刘梅玲在丈夫的床边又摆了一张床。
白天,她下田劳作,养家糊口。
晚上,她坚持按医嘱为丈夫按摩双腿,用温水为丈夫洗脚、擦背。
伺候完丈夫后 往往已是半夜,天还不亮,她就起来为上 学的孩子做饭,喂丈夫吃饭。
为了治好丈夫的病,刘梅玲四处打听 能治好丈夫瘫痪的好医生。
1989年,她听 说新乡有个姓吴的医生能用针灸治瘫痪 病时,刘梅玲拔腿就上了去新乡的汽车。
吴医生被刘梅玲的诚心感动,在明知很难 治好高位瘫痪病的情况下,还是坐了几百 里的车来到刘梅玲家。
当他看到刘梅玲的 丈夫刘金发瘫痪在床这么长时间竟没有 生褥疮时,惊奇不已:“我做医生十五六年 了,还没见过护理得这么好的病人,你要 好好感谢你老婆。

”被刘梅玲感动的吴医 生为她丈夫针灸后,坚持分文不取。
令人欣喜的是,经过25年的精心护 理,今年年初,刘金发的双腿渐渐有了知 觉,能动了、能自己坐起来了。
该乡卫生院 院长楚俊辉熟知刘家的情况后,他告诉记 者,瘫痪病人长期卧床,一般情况下肌肉会 渐渐萎缩,运动功能渐渐丧失。
而他现在竟 然慢慢有所恢复,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只有 丈夫刘金发知道,这个奇迹的后面是妻子 25年如一日的爱心。
据大河网 妻子患乳腺癌欲轻生 丈夫写21封信给予希望 她两患乳腺癌,手术的痛苦和别人的歧视让她几欲轻生。
当她绝望时,枕边不时出现没有落款的来信,安慰她、鼓励她,陪她度过最难熬的日子。
这些枕边的来信,是谁写的呢?近日,重庆医大附一院外科大楼16楼12号病床。
“下周又要去化疗了,我知道你不想去,但这是最后一次,当你觉得疼痛的时就,就捏我……”38岁的肖德香面色憔悴,躺在床上,拿着才收到的信细细品读,眼里满是幸福。
枕边来信劝她手术“老婆,你老公的身体虽然不雄壮但却是你永远的依靠。
这次也是一样……”———摘自童祥云的信童祥云天天在肖德香身边,有什么话直接说就是,为什么时不时地给妻子写信?这事得从三年前说起。
童祥云家住武隆县沧沟乡青杠村青杠组,与肖德香同龄。
三年前,肖德香确诊为管道乳腺癌初期,在重医附一院做了左乳切除手术。
今年2月,她乳腺癌复发,需再次手术,切除左胸大肌等。
“医生建议尽快手术,否则癌细胞扩散就没救了。
”童祥云说,妻子不答应,“即使我跪在地上求她治疗,她也无动于衷。
” “没力气再承受这样的痛苦。
”肖德香说,术后将是长达半年的化疗,化疗后全身疼痛,头发会一把一把地掉。
而且,还有别人的歧视。
妻子一天天消瘦,任何人的话都听不进,童祥云想到写信。
这是她们恋爱时的交流方式,当年的50多封情书妻子保留至今,“也许她能接受这样的交流。
” 3月2日早上,肖德香醒来时,童祥云已出门上班,她发现枕边有一个牛皮纸信封,里面是三页信纸,一看就是丈夫的笔迹。
“天天见面,平白无故写信干嘛。
”肖德香好奇地看了下去。
“三年前,我扶着你那摇摇晃晃的身体,走出医院大厅。
坐在回家的汽车上,你是那么的虚弱,带有一丝冰凉的身体软软地靠在我肩膀上。
老婆,你老公的身体虽然不雄壮但却是你永远的依靠。
这次也是一样……”信里有两人相识、相知、相恋的日子,有丈夫对她的深情呼唤,有儿子对她的期盼。
看完信,肖德香久久不能平静,泪流不止。
“这么多人需要我,我为什么要放弃?为了他们,我该坚强。
”当天,肖德香同意接受治疗。
情书为她减轻痛苦“我多想再为你做些什么,多想躺在病床上的是我,而不是你。
”——摘自童祥云的信 术后是一周的化疗,肖德香不思饮 食,慢性胃炎愈发严重。
“光靠打点滴,没法维持生命。
”夜深人静时,看着妻子躺在病床上的样子,回想起15年前和她一起读技校的日子,那时的肖德香温柔能干,善解人意,可现在……童祥云忍不住心中难受,再度提起笔。
第二天早上,肖德香发现无名信又出现在枕边,里面满是丈夫温柔的话语:“看着你那娇弱的身体承受这样的痛苦,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无时无刻不闪现在我的眼前,我多想再为你做些什么……” 看完信,肖德香全身抽泣得说不出话来,当丈夫端着稀饭出现在病床边时,她接过早餐小口小口地勉强下咽。
她对自己说,为了丈夫,要活下去。
化疗后是长达半年的放疗,放疗引起静脉炎,肖德香全身上下疼得刺骨钻心。
“能一睡不醒该多好。
”一次,童祥云有事晚上没守在她身边,第二天他听到医生说,妻子昨晚输水,已经完了好长时间没叫护士,还好输液针有防空气进血管的装置,否则性命不保…… “拖下去,累了他。
”肖德香说,丈夫总是假装坚强,经常在病房外偷哭,完了再抹掉泪,笑着走进来。
但红红的眼眶把他“出卖”。
丈夫靠打零工为生,为了她,家里不仅用完积蓄,还负债10多万。
一次,因四处凑不到钱,丈夫竟准备带着牌子上街乞讨,“他为我倾家荡产,还为我放下尊严。
” 妻子自暴自弃,怎样解开她的心结,童祥云再次想到写信。
而且他决定每周写信安慰。
21封信给她希望“记得相识时你的第一个眼神,忘不了月光下对你的承诺,期盼着能与你白头到老……”——摘自童祥云的信“从没迟到过。
”肖德香说,每周一早上醒来,床头就躺着丈夫给自己的信。
一个月中,肖德香有5天呆在医院放疗,其余的时间在家。
不管在什么地方,童祥云总在周末的晚上伏案写信。
有的信三言两语,有的信好几百字,已有21封,信里童祥云用最平实的语言和妻子话家常、谈过去:“期盼着能与你白头到老……” “他还说病好了要带我和孩子到北京看看,白纸黑字写在信里,一定能兑现。
”肖德香说,她每有想不开或化疗疼痛难忍时,就把信翻出来看看。
这几月,每周一是她最期待的日子,每看完一封信,心底就升腾起一种被爱的骄傲与欣慰。
她坚信,爱在身边,只要活下去就有希望。
“我会一直写下去。
”童祥云说,给妻子写信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种特殊的交流方式,将一直坚持下去,直到妻子痊愈。
据《重庆晚报》

标签: #机器人 #cf #外置 #雪铁龙 #黑马 #文件 #应用程序 #声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