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无名英雄真的成了无名英雄”,6□本版编辑:吴月玲

调色板 4
□热线电话:(010)64810710□E-mail:artxh@ 艺术星河 ·2016年8月24日 “不能让无名英雄真的成了无名英雄” ——电视剧《马兰谣》主演田征谈“马兰精神” □本报记者吴月玲 马兰,一个在地图上没有标出过的地方,是地图上位于罗布泊中的一个小点,在这里,我国的科学家研制出了“两弹一星”,为中国的国防事业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近日,在央视一套热播的24集电视剧《马兰谣》就是以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林俊德为原型创作的。
林俊德,中国工程院院士,从1964年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1996年中国进行的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参与了中国的全部45次核试验。
1967年6月17日8时,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林俊德带领回收小组在爆心附近步行几十公里,圆满完成了核试验爆炸数据的采集任务。
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让他放不下的还是他的科研工作。
在电视剧《马兰谣》中饰演林俊德的演员田征说,林俊德是马兰精神的代表,希望观众看完这部剧以后,能记住曾经有一批无名英雄,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生命。
有观众在田征的微博上留言,对剧中的一个情节表示十分不理解:你演得非常好,可是你为什么没有给王淑琴(林俊德的妻子)评高级职称。
不止一位观众这么质问,不少观众对这个不近人情的情节表达了愤慨之情。
有的观众还问:难道是王淑琴不够资格吗?田征没有马上回答大家的提问,而是等电视剧继续播放,随着大家越来越了解林俊德,他才回复网友:“其实不要说你不理解,我在当初看剧本的时候我也不理解。
但是只要你到过马兰,来到红山,真正的了解这些人当年他们干的一些事,恐怕你就会明白了。
不要着急,把全剧看完,看完之后有什么问题我再跟你探讨。
”还没等全剧播完,这位网友就已经自己找到答案了。
他在田征的微博上回复道:“看完母亲那两集,我明白了,其实林俊德当时的所谓的自 私,对家人的自私恰恰是对国家的无私。
只有大小分明的无私和自私对比,才体现了林院士对国防战线博大的奉献精神。
”田征坦言,观众这样的反应,让他感到欣慰,起码自己演这部戏的初衷达到了。
田征儿时的梦想就是当一名军人,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没能走进军校大门,时至今日,看到军事新闻、军事装备,他也还是会兴奋不已,自小有军人情结的田征,对塑造军人角色有着一贯的热情。
他谈到刚刚过去的8月15日,“71年前,我们牺牲了300多万的将士,才换来抗日战争的胜利,日本递交了投降书。
现在,我们长时间处于安定和谐的状态下,有时候觉得战争离我们很遥 田征在电视剧《马兰谣》中饰演林俊德从17岁到70多岁 远,但是我们要居安思危,不能放松国防教育。
”所以他不能理解,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上,很多报纸的版面不是给了日本投降纪念日,而是给了某明星的离婚官司。
“某明星离婚的新闻,甚至一度点击量达到了45亿,在国家的大是大非面前,这么多人去关注这个事情,我觉得是个问题。
” 《马兰谣》开机的时候,剧组组织演员们参观马兰的烈士陵园,瞻仰完烈士陵园纪念碑之后,他们看到了朱光亚的墓碑,还看到了林俊德等老专家的墓碑。
最让田征他们感动的是后面的无名烈士的墓碑。
“他们的墓碑上面就是留着白,没有名字,甚至还有夫妻墓。
他们把一生留给了马兰, 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把《马兰谣》这部戏拍好。
”田征说:“虽然说现在这部戏已经拍完了,但是我心中对于马兰的情结,对于中国军人的情结,久久不能散去。
”田征还说起了一则他听到过的关于“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的故事,邓稼先老先生在1986年在北京治病,他有一天到天安门广场,坐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他感慨道:“你说再过很多年之后,人们还会不会记得我?”田征说:“他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这需要我们深思。
我们的“两弹一星”元勋有23位,现在在世只剩下七位,大家能记起他们的名字吗?而电视剧《马兰谣》就是让大家知道他们叫什么,他们干了什么,他 们为这个国家奉献了什么,我们不能让无名英雄真的成了无名英雄。
” 在《马兰谣》里,田征扮演的林俊德从17岁演到了70多岁,这也是他继电视剧《望海的女人》之后,再次挑战年龄跨度较大的剧集。
《马兰谣》在新疆、福建永春等地取景。
因为是冬季拍摄,大量场景都选在戈壁滩,环境艰苦,很多场戏都是在零下20度到零下30度左右的气温中拍摄,拍摄条件十分艰苦,但“这就是马兰真实的环境,”田征说,“马兰人在这工作了一辈子。
”田征认为能扮演林俊德院士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像林院士这样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前辈应该值得我们纪念,我们现在的拍摄虽然艰 苦,但是还是不如他们当年过的艰辛,希望这部剧播出之后能够让现在的年轻人记住这些为国家奉献一生的英雄,记住这一代人的真挚情感。
”而在马兰吃到了大馒头,令他回北京后还回味不已。
在剧中他穿遍了七套军装,也让他过足了军人瘾。
他告诉记者剧中的很多人物都是有原型的,像为救林俊德牺牲的李仕武,人物原型叫刘海林,牺牲时年仅19岁。
他说在剧中,很多都是真实历史的再现,七人小分队,爆区取样,等等。
为了拍摄这部电视剧,他多次到马兰,对马兰精神也深有体会,“做惊天动地的事,做默默无闻的人,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 陈物华,他的名字大概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的“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寓意万物的精华,正如他本人在艺术道路上不倦的攀升并汲取各种滋养,使他的艺术才华得以充分集聚地展现。
8月26日,陈物华将带上他主演的江西地方戏曲采茶畬歌戏《热血山哈》来北京参加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这也是他在艺术创作中一次新的尝试。
融北大情怀,汲艺术芳华 陈物华本科就读于武汉音乐学院舞蹈系舞蹈表演与教育专业,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剧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现任北京大学音乐剧中心副研究员,曾连续四届获得湖南艺术节田汉优秀表演奖。
2008年,获中国(上海)首届“中国戏剧奖·校园戏剧奖”专业组优秀演员奖(专业组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演员)。
2009年,其主演的音乐剧《同一个月亮》获湖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2014年,入选湖南省首批文艺人才扶持计划“三百工程”的青年专家。
主演代表音乐剧作品为《大红灯笼》《曹雪芹》《元培校长》《同一个月亮》等。
陈物华的硕士论文题目为《论中国音乐剧人物塑造对传统戏曲的借鉴》,阅读他的论文,可以看出,他对音乐剧与戏曲的区别与融合具有深刻的学术认识。
谈及在北大的学习经历,陈物华十分感慨:“我的大部分学习与工作经历都是在专业艺术院校度过的,专业院校强调技术训练,但也较为单
一。
在北京大学这样一个综合性、包容性、开放性的大学中,感受到作为研究生的学习机会是多么的珍贵。
在这里,聚集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各路精英,让我的学术视野得到了开拓,无论是课上老师的教导,还是课下同学之间的交流,都让我收获很大。
” 让陈物华难以忘怀的,是在导师周映辰的带领下,同学们一起参加音乐剧排练的日子。
将近四年的时间里,北大民族音乐与音乐剧研究中心创作和公演了三部大型原创音乐剧,且风格迥异,中心主任周映辰教授创作与制作一肩挑。
作为导师,周老师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 从﹃ 曹 ﹃ — — 雪 山 音乐 芹 哈 剧演员 陈 ﹄物汉华 到专子访 ﹄ □彭莹茜 动性,让研究生参与作品的讨论、分析、删减,每完成一部作品,陈物华就觉得会在心里沉淀下许多东西。
“排练中,所有演职人员包括导演在内,在音乐剧中心走廊一起吃盒饭,师生们排完练还流着汗,一起席地而坐、说笑讨论,那种感觉真是酣畅。
”陈物华常常怀念那时的光景,“导师每次看见我们很辛苦,就会请我们下馆子,小酌一杯,畅谈艺术与人生,你会觉得挥洒汗水的每一天都是值得的。
现在想起来,真是回味无穷!”他感慨与北大结缘的故事:“2013年的冬天,周老师一行来湖南艺校进行为时一周的考察调研,我当时作为该校的音乐剧系负责人接待了他们。
期间,她观看了我执导并主演的音乐剧,于是邀请我参与出演北大的原创音乐剧《大红灯笼》,这才有了我在北大深造学习的宝贵经历,我想,周老师就是我的伯乐!” 北京大学民族音乐与音乐剧研究中心成立于2012年,主要致力于 青新年 我国音乐剧人才的培养和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制作与推广,以专注于音乐剧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而获得业内年轻艺术家的青睐。
一批又一批在舞台上具有影响力的年轻音乐剧人才,考入了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深造,陈物华就是其中富有代表性的一位。
燕园飞出个“山哈汉子” 《热血山哈》是由江西省吉安市采茶歌舞剧院出品的一部采茶畲歌戏,也是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资助项目,以当地地方采茶戏曲和畲族民歌民俗相结合,表达了当下戏曲人的一种创新的想法。
导演李杰之所以邀请陈物华做男主角,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在北大读音乐剧硕士研究生的这段特殊经历,难得的是,陈物华同时又具备扎实的舞蹈功底,这很符合吉安采茶戏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
事实证明陈物华颇具特色的唱腔与丰富的肢体语言相得益彰,把 采茶戏这一民间艺术形式演绎得十分到位,成功塑造了“山哈汉子”雷旺春的感人形象。
关于音乐剧与中国民间戏曲的相互关系,陈物华有着自己的理解。
他认为:“音乐剧源于西方,从本质上讲,它与中国传统戏曲都是一种以歌和舞为主要呈现手段的音乐戏剧形式,依靠演员的歌、舞、演、说的综合能力完成。
音乐剧与戏曲的区别关键是风格,这种风格的差异源自中西方文化背景、地域、信仰、生活习性等等,从音乐、舞蹈、语言等具体表现手法上都会体现出他们的差异。
”他说:“我们都知道,传统的戏曲都非常注重程式化的表演,而我是一个从舞蹈专业转到音乐剧方向的演员,戏曲的尝试对我而言是一种考验,更是一种挑战。
所幸这部剧是一个现代戏,我在表演上就糅合了音乐剧的一些方法,也就是说除了身段设计、唱腔的地域特色必须具备一定的戏曲元素之外,在角色塑造上与音乐剧是有许多相通相融之处 《热血山哈》剧照 的,当然戏曲在表演上会更加夸张一些。
”他笑着补充道:“音乐剧与戏曲的关系、两者之间质的区别与关联,我可是写了4万字的论文啊。
” 《热血山哈》的女主角“蓝玲”的扮演者张红英对这位“山哈汉子”的评价很高,她觉得陈物华是个成熟沉稳、有独立思想的人,与此同时他又像一个率真可爱的大男孩,很多人都喜欢跟他交流,他人缘极好,有他在的地方就有笑声。
“他的身上有着一种特殊的凝聚力或者说是吸引力,让人非常愿意与他合作、探讨,我想这也是他身上的某种智慧折射出的人格光芒!他的表演很成熟,尤其是他曾经塑造的各个音乐剧里的人物形象,都非常鲜活。
他是个具有灵性的天才演员。
与他的合作是那样愉快,这种激情也会让人对演出充满信心。
” 音乐、舞蹈、戏曲的完美融合 陈物华认为自己从舞蹈转向音 乐剧既有偶然机遇,也有其必然道理。
从孩童时期到本科阶段虽是主攻舞蹈,但是他从来没有停止对周边艺术形式的关注与学习。
除了学舞蹈外,他也十分喜欢唱歌和表演,工作后他做过舞蹈演员、舞蹈教师,也兼职做歌手和主持人。
他来北大之前虽然已经进入了音乐剧的实践,但对音乐剧的艺术本质并没有很清晰的认识。
现在看来,他早先的技术积累恰好是他成为一名优秀音乐剧演员的重要因素。
陈物华坦言,起初真的很困难,“音乐剧是个综合性的表演样式, 你需要把以往在歌舞演说方面的单一元素,通过不断的实践来适应音乐剧本身,使这几个方面保持统一又能相互作用。
期间有太多的老师和同行给了我无私的帮助。
”他特别感谢带他走入音乐剧的两位老师,一位是中央戏剧学院的李雄辉教授,另一位当然就是他的研究生导师——周映辰教授。
“是他们给了我跨入音乐剧这个行业的勇气、信心和专业知识,也给了我很多的磨练机会,才让我走到了今天。
”正如当年被周映辰老师慧眼识才那样,陈物华有机会主演这部采茶戏也充分体现出他集音乐、舞蹈、戏曲等艺术才能于一身的个人禀赋,但这些优势在其来北大学习之前,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周老师也表示,“物华扮演了音乐剧《曹雪芹》中的曹雪芹之后,他的演唱能力突飞猛进,这种大型的文戏与他之前以肢体见长的舞蹈表演截然不同,通过这样的历练,他对声音的处理与塑造逐渐具有了自己的特质。
” 陈物华难以忘记燕园给他留下的深深烙印,作为一个有职业担当的北大人,他希望今后能创作出经得起琢磨的中国原创音乐剧。
对于《热血山哈》的尝试,他说,“这是我第一次出演戏曲,从音乐剧到戏曲的表演维度对我是一种难得的历练。
我觉得传统文化非常需要年轻一代去关注,去实践。
中国音乐剧的发展一定不能离开自身民族的文化之本,中国音乐剧的创作应该去汲取我们深厚的艺术精髓,这是中国音乐剧的必由之路。
”陈物华的谈话里,充满了热爱与希望。

标签: #字体 #双击 #文件 #服务器 #选了 #满了 #下载不了 #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