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慈镜像中的大历史叙事,吉他c和弦怎么按

和弦 3
2020年11月11日星期
主编:王珺编辑:却咏梅设计:丁京红校对:赵阳电话:010-82296621邮箱:dushuzhoukan@ 读书周刊·校园书香 11 阅读推荐 香慈镜像中的大历史叙事——《香山慈幼院》读后 郭艳 《香山慈幼院》是一本倾情回溯民国现代教育的书,在纷繁复杂的现代性镜像中,在层层堆积的历史烟尘中,作者重新回到被人遗忘的香山慈幼院,在一丝一缕、一饭一蔬的摹写中,缅怀曾经充满着温暖、仁义和大爱的香山慈幼院。
小说文本叙事采用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黄栌纪事如考古发掘般的史料考证、少女珊珊在时空罅隙中的自如穿越、少年东菊在香慈现代教育情境中的独特成长……这些都在绵长而温厚的文字中得到了呈现和照亮。
一扇尘封的大门被文字推开 在百年中国近现代历史叙事中,香山慈幼院几乎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
然而,当我们回溯现代中国草创时期的教育和慈善事业,香慈绝对是一个地标式的凝视对象。
当我们考察香慈和它的独特存在时,会惊异地发现:一个几乎具备当时世界先进水准的现代教育机构,安静地矗立在京西的那一小块土地上。
香山慈幼院带着深深的时代创痛,在中国现代幼儿、小学、中学、职业和师范教育的维度,显示出创办者的远见卓识和坚韧弘毅,香慈以自身丰富的意蕴,成为中国现代教育大历史叙事极好的隐喻和象征。
小说通过黄栌纪事,从史料钩沉中发现香慈草蛇灰线的历史影像,一扇尘封的大门被文字推开。
那个前清翰林院庶吉士、国民政府前内阁总理从宦海浮沉中抽身,却在天灾人祸的战乱时代作出了不一样的人生选择。
他基于中国传统士人的赈灾、抚民之举,最终却落脚在颇为现代的人道主义关怀上。
熊希龄在救助孤儿的同时,更是要从根本上让这些孤儿摆脱愚昧贫穷的境况,于是教育成为最为根本的慈善行为。
在战乱动荡的时代,香慈成为那段风云诡谲大历史中的独特存在,是院里孩子们的一艘诺亚方舟。
成长叙事与现代国族经验表达 这部小说以少年视角解读香山慈幼院,通过少年东菊的亲身经历,真实再现了香慈作为孩童们身体成长的场域和心灵栖息的家园。
面对当时整个中国乡土农民和城市贫民的极端贫困,香山慈幼院似乎是个福祉般的存在。
粗茶淡饭却尚可温饱的生活条件,简单有效的个人卫生管理,井然有序的现代教学模式,甚至于拥有先进的现代医疗条件……这些都让曾经历极端困苦的孩子们犹如进入了神奇梦幻的国度。
由此在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大历史叙事中,香慈成为一个独特的称谓——这是一个乱离中拥有温饱、善良、秩序、教养乃至精神情感建构的存在。
香慈从慈善教育出发,却成为一个时代大历史叙事中闪耀着璀璨精神光芒的所在。
香慈经历了草创时期的艰难之后,渐渐成为具备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机构,小说通过东菊对于慈幼院往事的追述,叙述了香山慈幼院一群孩 浙 江少 张 《香 年儿之路山慈 童 幼 出版 著 院》 社 子的成长,从一个个孤儿成长为一个个健全的人,且是具备现代生活、学习和行为规范的人,这是香山慈幼院的孩子们不同于其他同时间段少年们成长叙事的地方。
由此香慈的经验成为现代中国国族经验最温暖明媚的表达,这种存在是对风雨飘零时代的正面回应,也是对中国现代性维度的某种隐喻——命运多舛的近现代中国,在民生多艰和战火频仍的现代进程中,依然存在多面相的现代精神、情感和价值的发生与发展。
香慈“家”“国”与现代性表达的中国元素 这部小说叙述了现代教育在中国 土地上一定程度的实践,比如蒙养院就采取的是道尔顿教育模式。
然而,在西式学堂的教学模式中,极具中国传统人文情怀和伦理价值观念的教育者们依然秉承着中国人最基本的家国理念,并通过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方式实践之。
比如东菊和几个同学一起搬进了“姚宅”,有了一个“娘”,组成了一个“家”。
在这个家里,有着香慈规定的各类规矩,同时更有着规矩之外的亲情。
曾经流离失所的孤儿们聚集在一个“家”的屋顶下,重新体验亲情伦理和情感道德的浸润和濡染,这些都是中国式伦理的善和人文的爱的具体表达。
西式学堂的教育模式和中式家庭的教养方式在香慈的教育模式中相 得益彰,这让孩子们在获得西方现代文明洗礼的时候,依然沐浴在本土文化最为悠长的人文情境中。
由此,面对外敌入侵、国破家亡之时,香慈的孩子们自然而然涌现出的对于家国的强烈情感,才会出现一幕幕让人血脉贲张的爱国场景。
在古老的东方土地上,现代的慈善、教育和中国传统伦理价值极好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香慈教育理念中西合璧的独特性。
相较于当下过度欲望化、物化和去传统化的教育模式和生存样态,香慈的教育、生活和伦理价值表达更具有某种借鉴的意义:中国的现代教育是基于最优质中国文化承继中的现代教育,而中国经典的文化元素则是本土现代性最恰切的部分。
《香山慈幼院》还充分吸收了影视蒙太奇时空自由切换的手法,让文本在幻想和现实互现中获得更多的互文性。
通过美籍华人高中生苏珊珊回国寻找爷爷苏东菊在香山慈幼院的老朋友为线索,让这个少女在慈幼院的历史时空中自由穿越,从而再现了民国少年东菊在慈幼院的独特经历。
文本通过许多逼真的场景和细节描写,呈现出浓郁的时代氛围,比如双层弹簧床、熊夫人赠给大家的手帕、绣着名字的被单、刻着菊花的木珠等,这些经历着时光浸润的物件带着沉甸甸的记忆,在珊珊的寻找之旅中熠熠发光,照亮了香慈现代教育镜像中的场景、人物和事件,在悠长的时光之旅中,凸显一个时代一群人特殊的成长叙事。
(作者系鲁迅文学院教研部主任) 新书架 朱大可的味觉启蒙课 赵亮 翻滚的海浪,若隐若现的青铜纹路,眼含威严之光的巨兽,长长的舌头上居然是一幅地貌丰富的地图,展示着我们从未听过的国家——酸国、甜国、苦国、辣国、咸国……这是文化学者、同济大学教授朱大可历时五年打造的第一部少年成长小说《朱大可新神话系列·少年饕餮》(贵州人民出版社),他将中国传统神话与儿童文学相结合,以神话中广为人知、文化寓意深厚的代表性元素——饕餮为落脚点,构建了一个充满“酸甜苦辣咸麻腥臭”的神秘味觉世界,通过新鲜生动的现代化表现形式,传递少年成长中的自我价值。
在《少年饕餮》中,味觉五国共同信奉着一个神灵——食神饕餮,饕餮身上集结了光明与黑暗两种力量,为了得到饕餮的黑暗力量,使自己国家的味道成为至尊之味,以辣国为首的人类不惜弑神。
和平年代结束了,五国之间开始充满明争暗斗。
饕餮之子少年宴在朋友们和热爱和平的人的帮助下,逐渐接纳自我,发现并坚定自己的人生使命;小馄饨由胆小到勇敢,从冲动到成熟;楚星儿由防备心重到放下成见,愿意相信别人……经历着他们的成长故事,小读者也会收获成长的启迪,与他们一起吸收那些重要的品质:探索、乐观、勇气、责任、担当和包容。
五味精神在故事中被逐个解锁,同时引导读者思考“五味即人生”的真谛。
可以说,《少年饕餮》为今天的孩子们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阅读主题——新神话。
作者赋予古老神话以全新的想象力,从日常生活出发,串联历史、地理、文化、神话等百科知识,向孩子讲述饮食文化和食物美学。
学者余世存评价说:“很难得看到这样一套书,以罕见的传奇故事的方式,讲述中国传统的味觉世界,让读者对中国味道、家园的味道、乡愁的味道,有了全新的认识与思考,也让‘传统文化’变得更加具体、感性和丰满。
” 阅读现场 无边的想象与想象的依据 ——《一只蚂蚁爬呀爬》的想象力课堂 李一慢 就我多年的阅读教学经验来看,三年级是想象力淡化与想象力发展的“分水岭”,如果我们不希望学生的想象能力弱化,首先在一二年级的时候不要“束缚”和“统整”他们的想象。
其次是要“问渠那得清如许”,了解儿童的想象力的源头,鼓励学生要有梦想,甚至是空想。
同时,要多从现实生活的得失中寻找达成想象的动力。
再其次,要相信想象力是可以练习的,为孩子“放飞想象”提供工具。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从一年级到三年级都有关于想象力的阅读与练习,我在教学中也找出了不少与之匹配融合的绘本,却总觉得整个想象力绘本阅读课体系缺了什么,直到看到《一只蚂蚁爬呀爬》(赵霞/文黄缨/图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原因在于这本书为大胆想象“提供”了“合理”的依据!在书中,想象的“合理”是通过图画来表现的,学前的孩子可以读到想象变形之趣,低段小学生可以通过图文的阅读和想象,实现“合理的想象”的理解和学习。
我们常常说“无边的想象”,而“合理”是不是在限制想象呢?其实 不然,想象有其现实依据——它源 自内心的渴望,源于生活的丰富。
《一只蚂蚁爬呀爬》的想象就源自蚂蚁的愿望,实现愿望的想象可以与他的真实生活场景有机结合,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合理的想象。
同时,“合理”也指想象是有方法可借鉴的,对客观世界的变形、扭曲、错位、跨界……都是想象的具体手段。
爱因斯坦曾说:“逻辑可以带你从A走到
B,而想象力可以带你去任何地方。
”《一只蚂蚁爬呀爬》讲的就是一个“想象力可以带你去任何地方”的童话。
整个文本都在重章叠句,每一个情景都是两句话,第一句是不同动物的不同动作,第二句是动物的超现实愿望,出现了相同的文字,句首的“它想”和句尾的感慨“那该多好”。
前文说了,这本书想象的合理性是通过图画实现的,我们就简单梳理一下。
蚂蚁的第一次“变形”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最为重要,主图是想象的落实,角落里是现实的依据——蚂蚁乘着“落叶船”,一根斜斜的水草恰似船桨。
低幼的儿童可以等待他们去发现;用来进行想象力习得的小学生,可以在这一幅图稍作停留,有读图经验的他们一定 能看到那“现实的依据”。
“现实的依据”又何尝不是想象 的盛宴呢!游到了对岸的“蚂蚁鱼”看到了岸上的平原,念叨出第二个愿望。
草原很大,鱼儿很小,变形后,草原还是那么大,“蚂蚁青蛙”一点儿不小——这种对比都体现了想象的乐趣。
水边的落叶船、芦苇杆船桨完成了使命,蚂蚁已经挂在草茎上,随时要弹射出去。
“蚂蚁青蛙”仰望着高树,它会如何实现第三个愿望呢?发挥着想象力的它变成了什么?现实中的它在做怎么样的努力?然后是树梢上的“蚂蚁松鼠”仰望着天空——有没有发现,蚂蚁的愿望变得高远起来,希望随着蒲公英的种子自由自在飞翔在天空。
上课时,有学生说,这是一种“本能的回归”,好多同学都愣了一下,然后恍然大悟:是啊,蚂蚁就是昆虫啊,有的蚂蚁本身就能飞翔啊…… 故事结尾的两个画面意境深远,落日余晖中,草丛里升起了荧荧点点,爬上夜空;丛林之王渐渐隐去,蚂蚁的剪影显得清晰而强壮。
月亮升起来了,一只蚂蚁爬呀爬,它想去哪儿呢?它又有了新的梦想吗? 要注意,画家在创作手记中的一些说法与你的感受一致吗?比如“蚂蚁由一个弱小者,经过每一次的危机逐渐变化为强者……形体由小变大,能力由弱变强,运动也由慢变快……”蚂蚁、鱼、青蛙、松鼠、鹰、狮子都是自己生命的强者,蚂蚁并非要变成其他的动物,而是享受不同动物在各自领地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
这也是我选择这本书用于想象力教学的深意:变形计,变的是形,不变的是内心,自我因变形而成长。
如果还有余力,不妨做做阅读延伸活动——《一只蚂蚁爬呀爬》提供了一个如何在大胆想象中保有合理性的绝佳示范。
比如,将故事开篇的一片落叶与蚂蚁、游鱼这一组意象结合起来,实现“合理的想象”的理解和学习……大家能这样共读共学的话,《一只蚂蚁爬呀爬》就真的超出了绘本阅读的想象,带来欢乐和能力的提升。
(作者系北京阅读季金牌阅读推广人、童书作家) 阅读指导 福柯老师教会我们的那些事 袁静 阅读障碍,对很多人来说比较陌生,但其实它属于常见的学习困难。
有资料显示,大约8%—10%的儿童患有阅读障碍。
《谢谢您,福柯老师》([美]派翠西亚·波拉蔻/著·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讲的是作者童年时期的真实经历,她以这本书向福柯老师致敬,同时也增进了人们对阅读障碍的认识。
特丽莎是不幸的。
小学五年级之前,阅读障碍深深地困扰着她,让她不能享受阅读的乐趣、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特丽莎又是幸运的——她遇到了福柯老师,福柯老师尊重、关爱每一个孩子,“根本不在乎谁最可爱,谁最聪明,或者谁最怎么怎么样”。
他看到特丽莎在绘画方面的天赋,给予她充分的肯定,帮助她建立自信心,还及时发现特丽莎患有阅读障碍,并通过巧妙的沟通,打开特丽莎紧闭的心扉。
更难能可贵的是,福柯老师有极高的专业素养,他能在尊重、理解、包 容的基础上,给予特丽莎真正的帮助。
一方面,福柯老师为特丽莎创设安全友善的成长环境,当同学们嘲笑、欺负特丽莎时,福柯老师及时制止;另一方面,他为特丽莎提供了有效的矫治方法,在福柯老师和普莱西小姐的耐心辅导下,特丽莎终于尝到了读书的甜蜜。
读完全书,我眼前浮现出一张张学生的面孔,现在的、曾经的,虽然年龄不同,性格各异,但他们都是“特丽莎”。
越往前追溯,我的愧疚感越深,因为我对这些孩子有过误解。
他们都是成绩不理想的孩子,现在看来,他们身上都有阅读障碍的影子。
这些孩子的表现可能不尽相同,有的对字词辨认不准确,有的会读但不理解意思,有的怎么都学不会规范美观地书写……他们不是懒,不是笨,而是真的遇到了困难。
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老师和家长的回应往往是批评、责骂甚至是惩罚,有的孩子被误解为态度不端正,有的孩子被认为 缺乏学习动力,但其实,他们也许只是需要老师和家长对自己努力的认可。
近年来,我对包括阅读障碍在内的学习困难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因此对孩子们有了更多的耐心与理解,我试着换个角度认识孩子,发现他们的“优势项目”,借助“探究创新小课题”“主题板报个人展”等形式,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价值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我还认识到,学习能力往往是动态的,通过专业的训练和矫治可以有一定的改变,而这需要对“阅读障碍”有正确全面的认知,也需要接受专业的诊疗。
直到现在,人们对阅读障碍的了解仍然很有限,幸运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研究阅读障碍,用专业的指导方法帮助这些孩子。
父母和老师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也应该不断刷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守护孩子的健康、让孩子快乐成长。
我们在帮助孩子克服学习困难时,应该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因为不良情绪、人际交往障碍等常常与学习困难相伴而来。
特丽莎就曾因为受到欺凌和嘲笑,而试图掩盖自己的阅读障碍。
书中有一页,特丽莎躲在楼梯间,画面中的阴影覆盖着她的身体,更笼罩了她的心灵世界——“她开始觉得自己真像他们说的那样”,是“傻瓜、白痴、丑八怪”。
此外,我们也不能忽视师生关系中情感的价值和力量。
在学习过程中,情感联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
作者波拉蔻在后来的采访中谈到,福柯老师让她开始相信老师,并可以坦然承认自己在学习上遭遇的困难。
这无疑是一切改变的开始。
人,生而特别,正如特丽莎的外婆所言:“每一个人都不一样,这就是生命的奇妙之处。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作者系小学语文教师、阅读推广人) 麦田守望 让音乐成为人生的伴侣 ——读荆歌《音乐课》 朱永新 周末,读完了荆歌童年课系列的最后一本《音乐课》(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前几天还收到他的新书《他们的塔》。
我对荆歌说,你慢点儿写啊,我都来不及看啦!说归说,喜欢归喜欢,荆歌的儿童文学的确是好看的。
他写的就是他的童年生活,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儿时的生活,但是我感觉他又不完全是摹写,他的童年课系列,其实也是在努力创造一种理想的儿童生活、理想的校园生活、理想的课堂生活。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就在想,不知道荆歌的音乐细胞怎么样?他的文学才华、书画造诣,注定了他的《语文课》《美术课》精彩完美,相对语文课、美术课而言,音乐课应该不是他的强项了吧?不知道他最后能够写出怎样的文字?细读以后,觉得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了。
我又在想,荆歌一定有个好嗓子,也许还会弹一手好吉他吧?他那个样子就是一个文艺青年的做派,他一定是一个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好同学吧! 回到这本书来。
《音乐课》是以一位小学音乐老师的自述展开的。
音乐老师在小学是很重要的,虽然音乐课是所谓的“副课”,但是学校的重要活动是离不开音乐老师的。
书中通过班级合唱、文艺汇演、歌词大王、娃娃童音等故事,讲述了一所小学音乐生活的许多片段,讲述了一位音乐老师的酸甜苦辣,也讲述了音乐与人生的许多哲理。
关于大合唱的故事扣人心弦。
面对学生不同的音乐天赋,在练习大合唱的时候,如何对待经常“跑调”的学生?最简单的办法是不让他参加合唱,减少“不和谐”音符,但音乐老师认为,班级合唱少了任何一个同学的声音都是不完整的,“我们是一个快乐的集体,缺了任何人,缺了任何声音都是遗憾的啊!”结果,他们全班的大合唱拿到了全校的第一名。
如何唱得好?什么才是好声音?音乐老师认为,仅仅靠整齐、靠技法是远远不够的,“唱歌不光要音准节奏,还要用心唱,唱出我们的感情,唱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同样,书中也借老师的父亲之口,讲出了乐器演奏的真谛:弹奏乐曲也是如此,真正的音乐,不是用手指弹出来的,而是用心弹出来的。
书中的老师对于保护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也有许多好的做法。
如喜欢吉他的小毛头,偷了上海阿姨家的钱买了吉他,悄悄藏在老师这里,想让老师教他。
被小毛头爸爸发现以后,老师又主动帮助小毛头还钱,鼓励小毛头学好吉他。
老师对小毛头说,如果学会了,就把吉他送给他。
老师还告诉他:喜欢音乐没有错,音乐是美好的东西,它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
如果有音乐相伴,做个好人,我们的心灵就能够像音乐一样的美好! 书中关于音乐公开课的情节也很有教育意蕴。
知道老师要上公开课,学生们比老师还要兴奋,让老师好好准备,他们也要提前“演习”。
老师却告诉大家,公开课不是演戏,不需要排练,不可能事前安排好让谁回答问题、让谁唱歌,“那样多假啊,那样还是上课吗?”所以,只要像平常一样,开开心心地上课、快快乐乐地唱歌、讨论问题、享受音乐,就一定能够上好公开课。
结果,虽然一波三折,但的确给听课的老师们呈现了一个清新自然但精彩绝伦的公开课。
作为书中的一个重要“道具”,有一个八音盒。
它是崔玲芳的姑妈作为崔玲芳12岁生日的礼物,从奥地利维也纳专门寄来的。
八音盒能够自动弹奏《致爱丽丝》的曲子,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奇妙,也非常珍贵。
围绕八音盒的落地摔坏与修复,管丽丽的焦虑和马小飞的善意,马小飞舅舅的高超手艺和舅妈的冷若冰霜,作者用寥寥数语,就把每个人物内心世界描写得细致入微。
最后,修理得完好如初的八音盒又作为礼物,成为崔玲芳赠送给爱好音乐的马小飞病中的陪伴之物。
音乐课究竟何为?与其说音乐课的功能是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音乐实践能力,还不如说音乐课的价值是让音乐成为学生一生的伴侣。
如果我有机会做音乐老师,当牢记这一点,这是荆歌的《音乐课》给我的最大启示。
荆歌在送我的每一本书上都题签一句他喜欢的话,这一次,他选择的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诗句:“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是啊,古往今来的许多人与事都很快烟消云散了,只有那快乐的渔夫在半夜三更还在吟唱着歌谣。
爱上音乐吧,让我们做一个快乐的“渔夫”。
(作者系苏州大学教授,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标签: #密码锁 #过高 #cf #怎么回事 #cf #cad #csol #光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