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中强:“技术宅”兴趣创业,小孩子学编程好不好

好不好 20
82014年8月21日星期四Tel(押010)62580711 校园 主编:钟华编辑:韩琨校对:王心怡E-mail押daxue@ 此间少年 牟中强:“技术宅”兴趣创业 姻本报记者韩琨 “榜样大工·学术科研”“榜样大工·创业先锋”,多次取得科技竞赛、创业大赛的国家级奖项,累计获得创业基金17万元人民币……这些标签都属于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实验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牟中强。
早在2013年4月,牟中强组织成立大连华成天威科技有限公司。
这是一位身在校园却已经开始创业的“技术宅”。
自称“技术宅” 既然自称“技术宅”,显然,牟中强有着自己对这群人的定义。
“他们都特别关注高科技,而且具有一定的技术能力,比如有人擅长编程,有人专注于电路板,有人专攻机械等,比如我,就是在电路方面比较熟悉。
”牟中强说。
不过,光有技术特长还不行,牟中强强调道:“技术宅还希望通过自己在特定技术领域的特长,改变自己周围的生活。
”哪怕这种改变可能只是生活的细微处,但是“技术宅”们愿意为此动脑动手,并且乐在其中。
“比如有的技术宅可能觉得每天晚上睡前关灯很不方便,尤其是开关距离床比较远的情况下,这时,他就会用某种方法做一个便携式的按钮,或者研究出一个遥控装置,使自己躺在床上就能关灯。
”他向记者解释道“:这就是用自己手头的技术改变自己身边的生活。
” 说完了“技术”,再说说“宅”。
牟中强笑道,“宅”在网络语境中似乎不是一个褒义词,“宅就是整天泡在网络上、足不出户的生活”。
但是,在他眼里,这个词的内涵比这更丰富。
他口中的“宅”是一种交流方式,是“在网络上与大家分享技术、解决方案”。
在网上建立一个个人博客发布技术心得或者在论坛、群组与同好交流,这在牟中强看来是“技术宅”自我记录并不断学习、提高的有效途径。
“我属于泡论坛那一类的。
”牟中强笑道,他经常去电路相关技术的论坛“泡”着,有时分享近期成果,有时则纯属休闲“灌水”。
身为大连理工大学的“土著”,牟中强本科就读于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如今又在培养交叉学科创新型人才的创新实验学院,让人不禁产生疑问,走动手能力强的“技术流”路线,是他一早就规划好的吗? 他说,“不是”。
“跟着兴趣走” 牟中强对自己进入大学后读书、科研,再创 业的脉络实际并无规划。
他说:“都是跟着兴趣走。
” 大一时,他加入了电信创新实验基地机电班。
大二时又加入飞思卡尔智能车实验室、仿生机器人实验室以及类人机器人实验室,并逐渐成为实验室的核心成员。
后来,由于表现出色,牟中强被选拔为机电班班长以及飞思卡尔实验室负责人。
凭借着扎实的技术储备,牟中强参加了校内校外各级各类诸多科技竞赛。
2011年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中,他带领团队连续奋战四天四夜,最终以满分的成绩取得了辽宁省特等奖、全国一等奖的好成绩。
在校期间,牟中强共取得科技竞赛国家级奖项5项、省级奖项7项,并获得学校学术科研最高荣誉“榜样大工·学术科研”奖。
在这些亮眼的成绩面前,牟中强只是简单地把它们归结为兴趣。
“每个人的兴趣不一样,电子、绘画、唱歌、舞蹈,但是都会为了这个兴趣尽力琢磨,寻找机会训练。
大家都是为了自己特别喜欢的东西而努力追寻。
”牟中强说:“我就是对这些东西特别感兴趣,一进实验室就两眼放光。
”他告诉记者,在中学阶段,他已经对电子方面的知识颇有兴趣。
参加科研竞赛一开始是出于兴趣,直到参加的竞赛越来越多,通过若干创业竞赛的机会,牟中强慢慢地发掘出了其中的更多价值。
除了技术积累外,他和团队成员一起恶补商业知识,打开了更广阔的天地。
绞尽脑汁实现创意的过程,就是不断锻炼自己能力的过程。
牟中强告诉记者:“当我发现这些idea会产生价值,这些价值甚至在实验室之外。
创业可以把创意变为实实在在的产品,投入市场,得到大家的喜爱。
” 这一刻,牟中强感觉到,这就是他一直追求的“用技术改变生活”。
“通过自己的技术,或多或少地改变生活的细节,这会让我特别有成就感。
”他说。
创业体会多 从实验室的科研项目到真金白银的创业,牟中强一脚校园、一脚社会,对创业和日后的人生道路都有了更多的切实思考。
“创业后,除了技术投入外,自己投入的还有实实在在的金钱,所以体会更深刻。
”他说。
说起和同伴创立公司以来开发的几个产品,接受采访的牟中强侃侃而谈,设计理念、产品技术、应用理念都解释得清清楚楚。
他告诉记 者,虽然在公司规划之初,他主要负责产品方面,但当一切都真正投入残酷的商业社会,这一群创业伙伴们才真的体会到了创业的忙碌和辛苦。
“因此,大家可能都会扮演救火队员的角色,哪里出现问题就立刻扑过去解决。
”牟中强说。
他坦言:“创业的产品并非每一个都能成功,甚至可以说很多产品都是失败的。
我们还在探索和尝试的过程中。
” 牟中强所在公司的第一款产品,也是令他们走上创业之路的产品,是一个手势识别腕带,目前已经投入市场。
他们的第二款产品是以指纹识别的方式作为第三方平台,记录用户在其他平台的用户名和密码。
然而,当他们完成该产品的雏形时,发现由于苹果、三星等公司产品的技术更新,该产品的市场已经变得不再具有价值,只得中途退出。
他对此总结道:“商机不对,大环境发生变化,我们就要及时调整。
” 目前,牟中强的团队正在研发一款机器人 他说自己是“技术宅”,但重点显然是“技术”。
希望用技术改变生活的他,虽然还身在校园,却已经尝到了社会创业的种种滋味…… 牟中强在展示作品。
产品。
随着公司的业务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投资商开始与他们商讨投资事宜。
到目前为止,公司获得了大连市苗圃计划以及YBC青年创业计划的扶持,累计得到了17万元的扶持资金以及办公场地等的支持。
与许多同龄人相比,开学才读研究生二年级的牟中强可谓拥有丰富的创业活动经验,但他却告诉记者,他毕业时优先考虑的不是创业,而是在相关的大公司就业,积累技术经验。
在他看来,这是一条“曲线创业”的道路。
“通过创业,我体会到真正创业需要的经验和资源,包括技术、金钱、人脉等方方面面。
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在这些方面都是相对匮乏的,要理性创业,就一定要先有所积累。
”牟中强总结道。
“待工作若干年后,有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源积累,时机成熟时,我一定还会创业的。
”牟中强笑道。
学子情怀 随着摩托车的轰鸣声在山间荡漾开来,我一步步靠近我的故 竹乡———一个我从未在此驻足的地 方。
它没有见证我的出生、成长,同样我也未能目睹它的艰苦岁月。
对 林自己的故乡,我就如同一位来去匆 匆的过客。
深家乡有个习俗,大年三十吃完 年夜饭后要去自家祠堂祭祀祖先,姻给祖先拜年。
自从上了大学,我便饶 处很少有机会回老家了,记忆中只有峥 前年修通那条盘山公路时上去了一次。
故乡对于我来说应该是陌生 有的,但我对这个陌生的地方却有着 一种说不清的情愫。
人这里的山路弯又弯,这里的湖 水碧如天,在我眼中,它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山路陡峭,摩 家托车发出沉重的呻吟,而我的心情 却是分外轻盈。
山里的空气十分温润、清新,沁人心脾。
要是雨后,云雾缭绕,便会有种身处仙境的感觉。
清澈的山风在竹林间穿梭,娇羞的竹叶四处闪躲。
山风的性子是野的,却不带一点狂,不像北方凛冽的风。
它淘气得如同一个六岁孩童,树梢、草丛、花间无处不有它调皮的身影;时而掠过肩头,在我耳边低语,而后扬长而去,不见踪影。
村口的那棵松树依旧矗立,只是岁月的流逝使它略显沧桑,它佝偻的身影宛如一位年迈的老人,而目光始终望着远方。
小时候第一次看见这棵树时,我在想这棵树背后是否会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现在想想,何需什么动人传说,它那守护的身姿便是最美的神话。
它如同村子的守护神,也许只有它从头到尾见证了这个古老村落的艰苦岁月。
不知它守望了多久,我想大概从村子里的人们纷纷下山谋生计时,它便开始像一位母亲一样守望,为它的子女们守护这片贫瘠的土地,守护这片灵魂的最终归属地,守护这片心灵的净土。
每一次经过它的身旁,仿佛都听见它的叮咛:“孩子啊,要记得常回来看看。
不管你们什么时候回来,我都会在这里等你们,这儿永远是你们的家。
”它的目光投向远方,等候它的孩子们回家。
祠堂前用水泥铺设的小广场上,远远望去有人,近了才发现是隔壁的哥哥。
现在村子里早已没有人居住了,大家只有在春节和清明的时候才上山来看看故人。
鞭炮声响彻山谷,是朴实的人们对故人最美的愿景和最真挚的祈祷。
在祖宗牌位前,我虔诚地磕了个长头。
每次踏上这片土地,心里都会有无限的感慨。
望着村前,层峦叠嶂,心里满是感恩和敬意。
这里的每座山都是守护神,静默地守护这个山中的小村。
一直以来,我都坚信着我坚毅、朴素、踏实的品格是大山赋予我的,它用它固有的姿态教会了我“不卑不亢”。
昨天,我用坚实的步伐从这里一步步走出来;明天,我要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走回去。
而今天,我在远方,为一个“竹林深处有人家”的梦想而奋斗,为能更加坚定地走回那片我深深热爱着的土地而努力。
(作者系天津工业大学学生) ﹃ 增 补 ﹄的 姻 研 本报通 究 讯员杨 生雨 志 愿 者 在群山环绕的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汤家汇镇笔架山小学,一间小小的“教室”里挤满了附近村子里的孩子,他们围着一位漂亮的大姐姐,全神贯注地听着大姐姐讲故事。
孩子们眼中的这位大姐姐名叫韦薇,是江苏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
今年7月,她作为江苏大学“大眼睛”公益团队的一员,来到位于大别山腹地的笔架山小学,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爱心支教活动。
“90后”的韦薇,是这支13人支教团队中唯一的一名研究生志愿者。
今年4月,韦薇在网上无意间点击了一个微博,里面的照片瞬间点燃了她心中一直存有的支教梦想。
照片上是一群山区的孩子,他们都有一双渴求知识的大眼睛。
那时候,江苏大学校内的几支暑期爱心支教团队早已经结束了志愿者招募,不甘心的韦薇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最终被“大眼睛”公益团队破格增补为志愿者。
对于来之不易的机会, 韦薇格外珍惜,她迅速融入团 队,悉心准备课程,认真参加各种培训和体能提 升训练。
得知要去支教的消息,韦薇周围的不少人 很不理解。
有同学说,支教这种事情就让本科生 去做吧,都已经是研究生了,还是好好搞搞科 研,为自己将来打算打算。
也有人觉得,对于她 这样学习环境科学专业的研究生来说,有大量 的科学实验任务要完成,把暑假这么宝贵的时 间花在支教这样的“傻事”上,太不值得。
对于周 围的这些议论,韦薇总是报以微微一笑,“我选 择支教,其实就是想用不长的时间,去做一点让 自己终身难忘的事,为自己的青春留下一些不 一样的记忆。
”韦薇这样说道。
尽管作好了吃苦的心理准备,但是到了支 教点,各方面的条件十分有限,加上蚊虫的叮 咬、洗澡的不便、伙食的单调等一系列困难确实 给这个“90
后”女生和她的队友们带来了不少的 麻烦。
“从城市到大山,每位队员的心理其实都 有挺大的落差,但从没见她有过焦躁或后悔,也 从没抱怨过。
”团队里一名同行的志愿者说。
“她 的适应力很强,一心投入支教工作中,确实给我 们这些本科生队员做了表率。
” 笔架山小学支教点的孩子们大都是山里附
近村子的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们中的一些甚至连县城都没有去过,他们对大山外面的世界无不充满了好奇。
了解到这些情况,韦薇感到在有限的时间里,与其教给孩子们大量的理论知识,倒不如开设一些素质拓展类课程来开阔他们的视野。
经过认真考虑,韦薇对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她结合自己的特长,专门为孩子们开设了音乐课和手工课,向他们介绍中外音乐家的励志故事,和孩子们共同欣赏并学唱歌曲,一起动手做手工等,让孩子们接触到了他们从未接触过的东西。
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一些孩子性格十分内向,寡言少语,对来支教的志愿者还存有戒备心理。
韦薇总是积极与孩子谈心,并放弃休息时间主动前往孩子们家里进行家访,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贴近与孩子们的距离。
在韦薇的真心与耐心下,慢慢地,孩子们变得开朗了,愿意分享自己心里的想法了。
虽然他们身处大山,但内心正一点点摆脱封闭。
等到支教结束,其他志愿者都可以回家休整,只有韦薇必须马上赶回学校,补上因为支教落下的实验。
“趁着年轻,人总要多做点事,有些事情,现在不去做,以后可能就再也不会做了。
”韦薇觉得,支教这件事,其实是她内心的真实选择,也是自己一直的梦想。
“在带给孩子快乐的同时,我自己早已收获了快乐。
一个月的时间也许并不能给这些孩子的命运带来实质性的改变,但却能够在他们的心中种下一粒‘希望’的种子,在未来‘发芽’‘开花’!”韦薇信心满满地说。
韦薇在音乐课上教孩子们唱儿歌。
苏大学子坚守雪域讲台11年 姻本报通讯员孙宁华华乐 11年前,范加明从苏州大学物理学院毕业的时候,是个皮肤白皙、性格温和的大男孩。
但就是这么一个和人说话时还略带几分腼腆的大男孩,却做出了一个让同学们震惊而肃然起敬的决定———响应团中央号召,援藏支教8年。
8年,意味着人生最美好的青春不能奉献给生他养他的故土;意味着不能悉心照顾4000多公里以外已近垂暮之年的父母;意味着爱情、婚姻甚至是下一代,都有可能漂泊异乡。
这些可能,他都想过,却并没有停下远赴雪域高原的脚步。
但是他没想到的却是人高马大的父亲送行前的流泪,和柔弱的母亲几乎哭瞎的双眼。
7月,我们在拉萨达孜县中学看到了这位江苏老乡。
高原缺氧在他的脸部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原本白皙的皮肤呈现暗红色。
说起11年前的别离,范加明眼里浮起了泪影。
爱涌讲台 “左边这一只大气球,右边一只小气球,之间用带着卡扣的管子连通。
请问同学们,当之间的卡口打开时,大小气球会出现什么变化吗?” 初
二,在藏族孩子们人生中第一节物理课上,范加明总会准备一些简单而有趣的实验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物理课上总会传出一阵阵欢声笑语。
其实,刚来的时候,范加明发现这里的孩子们连基础的物理知识都听不懂,课堂上的反馈互动少,考试成绩自然也不尽如人意,范加明为此犯了难。
如何让藏族孩子们又好又快地吸收知识呢?在难题面前,他没有停下脚步。
藏族孩子理解汉语能力弱,物理理论基础也比较薄弱,他们更喜欢动手实验,那就少讲理论多实验,让孩子们在亲身体会中学习物理知识。
范加明把内地新课改的理念和成功经验融入到教学之中,他带的班级在全市统考中常常取得十分优异的成绩。
由于远离父母来到异乡工作,范加明对孤独的体会更加敏感。
达孜县中学初二(五)班的学生多杰,很小的时候就父母双亡了,被拉萨儿童福利院收养。
没有零花钱,没有新衣服,缺乏家人关爱的多杰心里多少有些自卑,上课从不举手,从不说话,也不听课,只是一个人默默地坐着。
范加明多方打听,了解到这个孩子的情 况。
并不富裕的他总想方设法地给孩子买点东西,塞些零花钱。
范加明担心孩子的心理有阴影,会自卑,需要多关心、多帮助,就经常找他谈心,希望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人生。
小多杰渐渐地开朗起来,原本的成绩总是拖班级后腿,而现在已经上升到中间位置了。
藏区的学时与内地有很大的不同。
学生多是牧民的子女,来回上学往往需要翻山越岭好几个小时。
这里的县中多是寄宿制的,十天上课,四天休息,每月循环两次。
除了日常上课,老师们还得承担着照看早晚自习的任务。
从达孜到拉萨市内,只有一班白天运行的公交车。
来回一趟,需要两个多小时。
这里地处偏僻,常常晚上9点以后就没车返回拉萨了。
有晚自修的日子里,范加明只能“蜗居”婚前住的单教宿舍楼里。
连续几天下雨,简陋的宿舍里有点渗水。
“范加明能够从物质、生活条件较好的江苏来到西藏农村,非常不容易,这些年一如既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么好的老师在我们身边,就是我们学习的模范和典型。
”达孜县中学校长索朗说。
11年来,他坚守在达孜县中学,从教学新手成长为学科带头人。
情定达孜 “她是来支教的湘妹子,吃苦耐劳,热心肠。
一起工作了五年后,我下定决心扎根在这儿,便向她表白,她答应了。
” 范加明口中的她,便是现在的妻子蔡容霞,早他一年来到达孜中学。
2008年,他们结为一对支教夫妇。
婚后,妻子调到了位于拉萨市区的第三中学,而范加明依旧在达孜中学工作着。
他们从达孜中学狭小的单教宿舍搬进了三中的教师宿舍———不到30平方米的一居室。
“这比原先的宿舍大了许多。
” 范加明提及的这个“大多了”的宿舍其实就是以前的学生宿舍,楼门口挂着“女生宿舍,男生止步”字样,楼道内墙壁高处几扇不大的窗子透着日光,顶上挂着洗过的衣服。
由于射入的光线有限,白天的楼道也需要用昏黄的灯光照亮。
不到一米宽的楼道内塞满了各式各样的灶台、厨具和废弃的家具。
房间内,除了床、沙发、衣橱、桌子以外,已经塞不下其他东西了。
小两口 就是在这里度过了他们的新婚。
5年后,他们才搬进了现在这个50平方米 左右的两居室。
白墙,水泥地,简朴的家具。
厨房小得容不下第二个人转身。
“房子小倒是没关系,我在意的是一家人能经常在一起。
”妻子蔡荣霞说这话的时候,眼眶有些微红。
范加明看着妻子的神情,眼神里露出几分内疚。
他说,有一天,妻子在上班的路上被电动车撞了。
因为当天有晚自习,夜里又没车赶回去,只能第二天才赶回家看她。
“做丈夫的,在妻子最需要我的时候,我却回不去,心里很过意不去。
”范加明说着说着眼眶也红了。
5年前,范加明和妻子终于有了爱情的结晶———甜甜,女儿的降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幸福和欢乐,但同时一个现实问题摆在了范加明的面前。
范加明和妻子每天忙于工作,相隔30公里,根本没有时间带孩子。
经过一个多月的思想斗争,他们只能把孩子寄托给江苏盐城老家爷爷、奶奶照看,“我也知道这样对小孩的成长不好。
甜甜出生几个月,我们就返回拉萨上班了,妻子总是一个人默默流泪,舍不得啊。
”从此,范加明夫妇只能通过电话感受孩子的成长。
甜甜一两岁时记忆模糊,看到一年回来一次的爸爸、妈妈,就像看到陌生人一样,抱着爷爷、奶奶就哭。
孩子进幼儿园后,总是不怎么说话。
远在几千公里外的范加明夫妇以为孩子得了自闭症,百感交集。
后来才得知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性格比较内向。
说着说着,惦念亲人的范加明给家里打去了电话:“我们快放暑假了,会抽空回来看你们的。
”电话挂掉的那一刻,范加明突然落泪了:“我刚才想听听孩子的声音,但是拉萨的时区要比老家晚两个小时,我回到家打电话给孩子,往往她已经睡熟了!”他一手摘下眼镜,一手抹掉夺眶而出的泪珠,随即转过身去,躲开我们的眼神,不想让自己脆弱的样子被看见。
11年前,范加明的父母还期盼着他能够回江苏工作。
盐城大丰附近也有一些教师岗位招聘,家人希望范加明能够回去试一试。
而现在父母已经慢慢习惯并接受了他们在拉萨扎根的现实。
他坚定的信念也感化了家人,家人也逐渐明白了他的决心。
“我们身体很好,在拉萨好好工作,不用担心我们。
”这是父母对范加明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社址院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一条乙猿号邮政编码院员园园19园新闻热线院园员园原62580699广告发行院园员园原6258066662580707传真院园员园原62580899广告经营许可证院京海工商广字第8037号零售价院1援5园元年价院288元解放军报印刷厂印刷

标签: #要学 #好不好 #好不好 #好不好 #序列号 #好不好 #好用 #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