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问远方有多远,责编:舒小梅

中文 0
电话:23567732014年11月9日星期日 shuxiaoq@今日闲情05 莫问远方有多远 □王纯 小时候,我跟着母亲去城里的表姨家走亲戚。
母亲牵着我的手,走了很久很久,我非常累了。
表姨家怎么那么远呢?远得好像永远都走不到。
我不停地问母亲“:快到了吗?还有多远?”母亲安慰我说“:快了,快了!”我走几步,就要问“:快到了吗?”很快,我筋疲力尽了,可仍然没到。
我坐在地上耍赖,再也不肯走一步。
母亲只好背起我,继续朝前走。
我趴在母亲背上说“:妈,表姨家怎么这么远?你不累吗?”母亲说“:我不累!我不管前面的路有多远,只管朝前走。
走着走着,就到了。
”真的,母亲很轻松的样子,即使背着我也不嫌累。
走了一会儿,我们终于到了表姨家。
那次的路途,简直成了我的一场苦旅,让我记忆深刻。
后来,再遇上走远路,我坚决逃避,再不肯用自己的脚 步去丈量远方有多远。
而母亲呢,依旧是不管多远的路都不怕,迈开脚步就走。
她还是那句话:“走着走着,就到了。
” 多年后,我重新回味母亲的话,觉得真是很有禅意。
“不管前面的路有多远,只管朝前走,走着走着,就到了。
”我之所以感到累,除了年龄小,更主要的原因太过关注远方有多远,总想尽快到达目的地,但脚下的步子却快不起来,这种心理上的恐惧、茫然、失望,让我丧失了勇气和信心。
而母亲呢,不去关注目的地,只管走好脚下的路,所以她不会感到累。
即使成年以后,我们很多人都不能摆脱那种关注远方有多远的心理。
记得那年,我决定通过自学考试 拿下本科学历。
我给自己制定了目标:两年之内一定要拿到本科学历证书。
接下来的日子,我开始紧张地准备考试。
过了一科后,我翻翻剩下的科目,摇头叹气说:“还有这么多科,太难了!”好不容易过完了三科,时间已经过去一年半了。
我还是总盯着剩下的科目,有时还会用手掂掂那些书的分量,暗想:“哪辈子能过完所有的科目呢?”工作、生活本来就够累人的了,再加上自学考试,简直要累死人。
后来,我终于撑不住了,最终放弃了自己的计划。
还好,几年后,我又重新参加自学考试。
我不再关注什么时候能过完所有的科目,只是默默努力,一科一科过,就像翻越高山一样,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即使山的那边依旧是山,我也只 管走好脚下的路。
就这样,我终于拿到了本科毕业证。
我欣喜极了,走着走着,真的走到了春暖花开的彼岸! 写作以后,经常有文友和我探讨写作的事情。
很多文友为自己制定了高远的目标,每天都总结离目标又近了多少。
但很多时候,目标是那么遥不可及,人就像蜗牛一样一点点朝向远方,我们前进的步伐太慢,而远方又太远。
走着走着,就感到自己力不从心,原来的百倍信心也一点点丧失了,几欲放弃。
我对他们说“:莫问远方有多远,只管从从容容往前走。
走着走着,路就宽了,花就开了,目的地就到脚下了。
” 远方,只是我们必然会抵达的驿站。
莫问远方有多远,只要我们一直向前,总有一天会与一个个远方不期而遇。
潮州糜 □王次阳 用米煮成的稀饭,潮州人叫做“糜”,广州人叫做“粥”。
潮州糜与广州粥有不少不同。
先说读音的不同。
潮州人是南迁的中原大汉民族的后裔,说广州话的基本是原住民。
潮州话中保留着大量古汉语词语。
糜,是古汉字,潮州音读[妹5],阳平声。
东汉《尔雅》“:糜,煮米使烂也。
”宋陆游《龟堂独坐遣闷》:“食有淖糜犹足饱,家存短褐未全贫。
”淖糜,很稀的稀饭。
淖,俗读[尺]。
广州粥,粥,潮州音读[掬],又读[族]。
读[族]是受广州话读音影响的。
粥,普通话读音[zhou舟]。
上世纪
八、九十年代,港台歌曲风靡全国,内地青年人以会唱几句粤语歌为荣,于是南音北渐,粤语似乎进入其“中兴”时代,普通话原本以双音节词居多,它的“稀饭”一词,也被南方方言的单音节词“粥”所替代,“粥”在全国“热”起来,在普通话中“热”起来。
在粤东,“粥”替代了“糜”字,大街小巷食摊饭肆,“白粥”成了“潮州白糜”的正称,人们又把“粥”读作“糜”,于是乎“粥”又多了一个读音。
原本读[掬]、读[族]的潮州音淡出以至渐渐被人忘记了。
糜与粥烹饪方法不同。
潮州糜是用生米煮成的,广州粥往往用上顿的剩饭熬成的。
潮州糜比较稠而粘,广州粥熬得又稀又烂,几乎看不到饭粒。
潮州人早餐食糜,糜中不加配料,叫做“潮州白糜”,就餐的“物配”(配菜)通常是杂菜、鱼饭、油炸等。
广州粥熬煮时往往加入碎菜、肉脞(潮州音[错])、皮蛋等。
我曾看过小食店老板娘煮广州粥的全过程,她把前日剩饭放进锅里,加水,用一把竹筅用力地在锅里搅动,把饭粒打散,煮开了之后加入碎菜、肉脞、皮蛋等配料,再慢火熬一会,一大锅广州粥便煮成了。
潮州糜养胃、退火,潮州人重养生,传统上每日早餐食白糜,肠肚清爽,杂病不生。
若患病者,也三餐以白糜为食,易消化易吸收。
需食夜宵者,也食白糜,不上火。
今天中午在外面吃饭,晚餐,老伴煮白糜,食二碗,配二粒乌榄,这是很传统的潮州饭,于是写了这一篇小文。
对着领带说“是非” □程诚 领带之于男人,正如口红之于女人一样重要。
我们知道,汉字有真、隶、草、篆四种字体,领带的常规打法也分为4种,即温莎式、半温莎式、英格兰式、普法特法式。
而这种分类还是比较保守的,据剑桥大学一位博士在影响颇大的《自然》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所称:根据“随机游动”模型的数学原理推算,领带的打法可以有85种!正是领带在男士们生活中的重要,才成就了领带大王———“金利来”的曾宪梓先生的一番事业! 然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在以10倍速度运行的E时代,硅谷那些成功人士却追求“没有领带的生活”。
为什么舍弃领带了呢?借用上个世纪年代深圳的一句口号,叫做“时间就是金钱”,领带,固然能使男士显得,帅气,但是,打领带显然太过繁琐了,也太拘谨了。
在某种程度上说,打领带就像打卡一样,是工业时代所定下的公司制度(有的公司甚至对员工穿袜子的颜色都有明文规定),分明已经不适应E时代对 速度和便捷的空前需求。
于是乎,非正式的“星期五便装”便由星期五延伸到每一天。
为迎接“没有领带的生活”新浪潮,古驰、范思哲等经典品牌的西装设计师已经很少让他们的男模特打领带了。
你看,就是在奥斯卡电影节颁奖典礼上,一些著名男艺术家也是穿着其他款式的服装出席,脖颈上并没有打上领带。
不过,传统的势力还相当顽强。
一些老牌五星级酒店仍然希望到他们这里来的顾客最好能够打上领带。
一种说法是:“如果你有足够的能力花250美元去买一支布根地红酒,他们更乐意看到你系着领带到他们的酒店来消费。
” 天啊,这么老顽固的看法!要知道,单是一个硅谷,就是全世界的富豪大本营,据说平均每天诞生60位百万富翁。
对于这些E时代的成功人士来说,他们不爱坐头等舱而喜欢坐经济舱,他们干嘛非得住五星级酒店呢? 有一件相当有趣的事。
前些年,《财富》全球论坛上海年会期间,媒体曾发表了这样一条新闻花絮:当戴尔 公司的公务机降落机场,一位西装革履的先生走下舷梯时,迎宾小姐以为他就是首席执行官戴尔先生,于是微笑着迎上去献花。
可是,这位先生却告诉她:“对不起,后面那位没打领带还提着皮箱的先生才是戴尔。
” 正如市场上很多金铺的戒指大部分是由男士买后送给女士的首选礼物一样,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全球60%的领带是由女士购买的。
领带是女士送给先生的首选礼物,当感情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领带便成为一种“牵挂”,一种约束的象征。
因此,男人不爱打领带的潮流下,深爱他的女人该用什么东西来维系对他的“牵挂”呢?烟,含尼古丁;酒,是惹事之物;送拐杖嫌老气;送游戏机,又似乎是面对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以前,在某些社交场合出现冷场时,最经典的可以说出口的“废话”是———“哦,你的领带真不错。
”如今,若是遇到对方不打领带,你大可改说为“今天三环路的车不太塞……哈哈哈”,或者也可以借用证券交易所上那句常用语:“嗨,最近的金价又跌了!” 秋去,冬来。
立冬过后,繁华落尽,天地万物逐渐进入一个静的状态。
静则藏,好比喧嚣过后的安宁,似那付出艰辛劳动获得丰收的喜悦之后的休养生息。
因此,冬天这个季节,在古人的意识中,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而立冬这一天,人们把它当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并有着隆重而多样的庆祝方式。
古人称之为迎冬。
《礼记·月令》曰:“(孟冬之月)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
”这便是古代君王迎冬之礼。
在立冬这天,天子沐浴更衣,率群臣到郊外迎冬,主持隆重的迎冬仪式,并焚香祷告,以祈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
在古人迎冬的活动中,王公贵族还有“息老物”之仪式。
所谓“息老物”,是指那些老去的动植物。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冬来,自然界里万物凋敝,动物潜藏,人尊而惜之,惜而祭之。
《礼记·郊特性》云:“皮弁素服而祭,素服以送终也。
葛带榛林,丧杀也。
”郑玄《郊特性》注则云:“送终杀伤,所谓老物也。
” 古人 迎冬 □程中学 这些告诉我们,古人在举行“息老物”仪式时,要身穿丧服,并佩戴送终的标志。
当然这还不够,还要由巫祝宣读悼念万物的唁辞。
悼念万物的唁辞《礼记·郊特牲》中也有记载,谓:“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 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则是平民百姓的迎冬之礼。
在古代,农民的经济来源、衣食住行主要靠种地维持,生活清贫而苦寒。
男女老幼在田间地里劳动了一年,需要利用立冬这一天好好休息,顺便做上一顿丰盛的家宴,犒赏一家人的辛苦。
这一天,不仅是团圆的一天,也 是改善生活的一天。
可见,立冬之于迎冬,男女老少充满期盼,并能给他们带来温暖和快乐。
在古代,冬天还是节制欲望的季节。
冬天的降临,古人认为连天地之气也已收敛伏藏,因此一定要顺天行事,尽力节制欲望的冲动,守身定性,“命奄尹,申宫令,审门闾,谨房室,必重闭,省妇事,毋得淫。
虽有贵戚近习,毋有不禁……君子斋戒,处必掩身,身欲宁,去声色,禁嗜欲,安形性,事欲静,以待阴阳之所定”。
实际上,古人冬天禁欲的“习惯”,体现的是中国古代以性为基础的自然观:在冬天,自然界之阳性(天)和阴性(地)的生殖活动停止了运行,因此,作为天地造化之物的人类也应该相应的停止自身的生殖活动。
尤其在立冬这天,男女不同房,不越矩,十分讲究,以顺天道。
此为古人最特殊的迎冬之礼! 综上可见,古人上至君臣下至百姓的迎冬之礼,包含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有对大自然的尊崇,也有对死的畏惧与悲伤,更有着他们对生命的敬畏,并以此教益于后世! 柳下惠“坐怀不乱”新说 □柳哲 近日,有幸获观一套清乾隆年间的抄本《展氏族谱》,让我如获至宝,感奋不已。
清道光、光绪以及民国各种版本的《展氏族谱》,我几乎都认真拜阅过。
《展氏族谱》谱系完整,传承有序,资料可靠,内容详实,是不可多得的“传家之宝”! 我所见的这套族谱,无疑是目前所发现的最古老的《展氏族谱》,这对于研究柳下惠及其家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该族谱关于柳下惠“坐怀不乱”的历史记载,更是让我耳目一新。
妇孺皆知的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主要见于元代文人胡炳文在《纯正蒙求》(卷上)的记载:“鲁柳下惠,姓展名禽,远行夜宿都门外。
时大寒,忽有女子来托宿,惠恐其冻死,乃坐之于怀,以衣覆之,至晓不为乱。
”元末明初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四·不乱附妄》的记载:“柳下惠夜宿郭门,有女子来同宿,恐其冻死,坐之于怀,至晓不乱。
” 柳下惠后人世代相传的《展氏族谱》,其记载却与传统说法大相径庭, 有别于其他史料与坊间传闻。
族谱记载的故事,已经还原到具体人物、时间、地点、对象、情节、评价等等,其可信度更高。
进而说明柳下惠“坐怀不乱”,并非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而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柳下惠慈悲仁爱、乐于助人的高尚美德,不愧是一位“廉顽起懦,为百世之师”的道德典范! 该族谱记载道:“桓公十六年乙酉,和圣,年二十五岁,六月十八日,尝独行至瑕邱城东坡野,遇雨持盖坐,有少妇文曲英氏,四顾无避雨处,招之同坐。
妇不得已,坐于怀间,惠毫不为意。
其介如此,廉非止廉,于财也必更廉于女色,是以清廉风闻。
廉顽起懦,为百世之师也。
” 据查,桓公十六年乙酉(公元前696年),这一年,柳下惠25岁。
根据《和圣年谱》、《圣祖年谱》记载,公元前701年,柳下惠娶妻姜氏,时年20岁。
故事发生在柳下惠结婚后五年。
故事发生的地点,则在“瑕邱城东坡野”。
据史料记载:“瑕邱, 古县名,春秋为鲁负瑕邑,西汉置瑕邱县,治所在兖州之东北。
晋废。
隋复置”。
由此可知,“瑕丘城东坡野”,当在今之兖州境内。
不过,我还有一个疑问,柳下惠在世时,兖州为鲁“负瑕邑”,当时并无“瑕丘”之称。
而河南濮阳,古有“瑕丘”,其地亦称“负瑕、负夏”。
果如濮阳“瑕丘城东”之“坡野”,故事发生的地点,则应在今河南濮阳境内。
据有关专家考证,濮阳属于鲁卫交界处,在春秋时期,其边境常有变化,鲁、卫两国,本是“兄弟之邦”。
卫之“瑕丘”,与鲁之“瑕丘”,称法虽是有别,“瑕邱”可能只有一个。
我不揣浅陋,提出这一问题,祈请史学界、地学界的专家,对此进一步考证,以求确定。
据嘉靖《开州志》(河南濮阳)记载:“瑕丘在州南十八里,高五丈,纵横十五丈,西附小丘,高三丈。
”《礼记·檀弓上》云:“公叔文子升于瑕丘,蘧伯玉从。
文子曰‘乐哉斯丘也!死则我欲葬焉。
’伯玉(名瑗)曰:‘吾 子乐之,则瑗请前。
’”柳下惠帮助之对象,是一位“少 妇”(已婚的年轻女子),名叫“文曲英氏”。
笔者认为,文曲极有可能是地名,抑或是姓氏的郡望。
“英氏”,古老的姓氏之
一,如今人口却不多。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英氏出自偃姓,皋陶之后,以古国名为氏,大禹赐姓。
现在的山东省临沂市费县上冶镇兴国村,约有800位英氏后人。
据族谱记载,他们是从山东费县英家疃迁徙到现在的居住地。
作为柳下惠后裔,20余年来,我搜集了展氏、柳氏家谱百余种,精心研读,颇有所获。
如今,我郑重公布乾隆抄本《展氏族谱》关于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新说法,提供学界参考,以期抛砖引玉! 真实版的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相信可以澄清某些人士的不实之词与臆测之说!孔子称贤、孟子尊圣的千古圣人、百世之师———柳下惠,他的人格魅力与道德力量,必将垂范古今,万世敬仰! 幸福只需转个弯儿 □李晓燕 谁也没有想到,温柔善良的她会离婚。
对于她老公出轨这件事,众人都支持她决不能轻易妥协,而她却不以为然,潇洒地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了字,领着四岁的女儿离开了那个伤害过她的男人。
当有人问她怎么肯这么轻易放过他的时候,她则淡然一笑说:“既然已经不幸福,我何必还在那条路上走下去?也许我转个弯儿,幸福再次来敲门呢! 她如此豁达,我们都很佩服。
当然,命运也没有忘记她这个曾经不幸的女人。
离婚后不久,还真就让她遇上了幸福。
对方不仅没有结过婚,而且是个大公司的白领,人长得虽不是高大帅气,但也是朴实周正。
尤其是他那温柔体贴的性格更是难得。
经人介绍之后,两个人一见钟情,迅速坠入爱河。
可是让她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不幸再次降临在她头上,基本上已经确定终身的他们,却遭到了未来婆婆的反对。
老太太和她还未谋面,就因为她那一次失败的婚姻,还带着一个小女儿,全盘否定了她。
夹在母亲与她之间,他很苦恼,因为双方都是他很难舍弃的人! 看他那一筹莫展的模样,她却一拍胸膛说:“看我的!”从他那里拿了婆婆家的门牌号,第二天她就登门拜访,当然还拎着老人喜欢的小吃。
寒暄过后,她并没有说明她的真实身份,而是自称是他的同事,刚刚搬到附近来住,就来坐坐。
闲聊之际,她反客为主,给老人切水果,帮忙择菜,不仅相谈甚欢,而且还顺便噌回一顿美餐。
开局有利,她并没有就此而止,在以后的几个月里,她多次去他家“做客”,她的温婉大方和善解人意深受未来婆婆的喜爱。
没有悬念,半年之后,她当然是高高兴兴地牵了他的手,成为他家中的一员。
而她的婆婆刚逢人便说,娶了个好媳妇。
当我们调侃地问她,是用了什么法术蛊惑了她的婆婆时,她“咯咯”地笑着说,我哪有什么良方,我只不过是让思维拐了弯儿而已,“强攻”不下,咱就“智取”! 对于她的观点,我们都很赞同。
遭遇不幸时,与其忧伤抑郁,一蹶不振,还不如潇洒地转个弯儿,说不定,幸福会很快再次光临! 心灵在山水间徜徉 □王举芳 “我在想着远方,想去闻一朵花香,想去看一颗星星。
”看到《走向梦中的远方》书名的瞬间,这句话跳进了我的脑海里。
日子富足的今天,几乎每个人都有过旅行的经历,在踏上旅途的那一刻,心情是什么样的呢?该怎样在旅行中不留遗憾呢?作者在《放空心灵去旅行》一文中写道:“每年的暑假都去远方转悠,流浪已渐成了一种习惯,每当这个时候,我的心灵,便像是一只倒空了的竹篮子,渴望着到大自然中去采撷我喜欢的鲜花和野果;不管是在青山峡谷,是在大漠荒原,还是在湖海江川,我总是在鲜花的美丽中陶醉,在野果的馨香中欣悦,其中,会有诗意的冲动,也会有禅趣的畅然;不管清风是从哪个方向吹来,都会带来穿透灵魂的芬芳;不管目光投向何处,都能看到震撼心魄的造化匠心独运的立体画卷……”作者在旅行时“提着心灵的空篮子出门”,所以总是能“满载而归,带回那还带着大自然新鲜气息的花果,与朋友们一起分享!”“在西藏珠峰下的绒布寺,我曾遇到一个叫迈克尔的外国游客,他是一个中国话说得相当好的中年男子。
我问他:你是专门到中国来旅游的吗?谁知他听后,连连摆手说:不,不!我不是来中国观光的旅游者,我是来感受中国的旅行者。
观光只要眼睛就够了,但感受则需要心灵。
我之所以喜欢‘旅行’这个词,正是因为我不希望自己像一片云一样轻飘飘地一掠而过,而是渴望自己像一只蜂一样,在中国的土地上去发现美、吸吮美的汁液,当然,我也希望自己还能因此而酿造出美之蜜呢!”读了这段话,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正如作者所写的那样:“迈克尔的话像一块投入我心湖的石头一样,一下子在我的胸中激起了绵延不断的涟漪。
”想起自己跟着旅游团的出行,虽轻松而省心,但这种“蜻蜓点水式的、浅尝辄止的旅游”,怎能与那种真正意义上的提升心灵的旅行相比拟呢?“人生于天地间,谁没有一颗对大自然的雄丽之美充满渴望、对神秘的远方充满向往的心灵?”诗意的行走,是多少人怀揣的浪漫之梦啊。
可见作者酷爱徒步和旅行。
写作的风格,文境旷达、笔风洗练、哲思流韵,诗意飞扬,语言优美抒情,行文磅礴大气,把普通的游记写成了一篇篇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阅读中不觉让我的心灵深处升腾起对自然之美的强烈渴望。
充满诗意的远方,在等待着我们,让我们迈出双脚,一步步地去丈量宁静的大地上盛放的美丽吧!让我们在大自然的琴弦上踏出美妙的音符,让歌喉伴着江涛吟唱,即使像风一样独行,也要在山水间自由的徜徉。
汤包填字(上期答案) 秦腔 热带鱼 曲阜 始 无名火 腥 终 皇太极 朝 草菅人命 平 春天里 不 水天一色 司空见惯 国 满洲国 城 不 公园 无计可施 修正案 白兰地 见 边 小老头 自成一家 幅 说 山 容 斑

标签: #carbon #主板 #都是 #软件 #什么意思 #什么意思 #给你 #c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