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微信清理掉的文件怎么恢复

文件 4
ICS65.020.20CCSB05 浙 DBD3B3 江浙江省省地地方方标准标准 DB33/T××××—× 滨海湿地水鸟栖息地恢复技术规程 Techniquespecificationforhabitatrestorationofwaterbirdsincoastalwetland (报批稿) xxxx-xx-xx发布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xxxx-xx-xx实施发布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给出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浙江省林业局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标准由浙江省林业标准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杭州市富阳区农业农村局、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宁波杭州湾新区湿地管理中心。
本标准起草人:焦盛武、吴明、俞文仙、张龙、邵学新、叶小齐、马强、冯雪松、吴巍、吴杰、陈芳、胡伯军、金燕青。
DB33/TXXXX-XXXX 滨海湿地水鸟栖息地恢复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滨海湿地水鸟栖息地恢复目标、基底构建技术、栖息生境的营造技术和栖息地管理技术等。
本标准适用于遭受围垦等人为干扰,以及互花米草等有害生物入侵导致水鸟栖息地生态功能退化的滨海湿地。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标准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LY/T2090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滨海湿地CoastalWetland指湿地公约中所明确海洋/海岸湿地的浅海海域、潮间淤泥海滩、潮间盐水沼泽。
3.2水鸟Waterbirds生态学上主要依赖湿地而生存鸟类的统称,经过长期的进化,在形态和行为上形成了适应湿地生活的特征,也称水禽。
水鸟可以分为游禽和涉禽两大类。
3.3游禽Natatores适应于游泳或潜水生活的水鸟,身体羽毛致密、足上多具有蹼,如雁形目、䴙䴘目、鹈形目鹈鹕科、鲣鸟目鸬鹚科、潜鸟目、鸻形目鸥科等水鸟。
3.4涉禽Grallatores适应于在沼泽或浅水区涉水活动的水鸟,涉禽一般具有颈长、腿长及嘴长的特点,如鹤形目、鸻形目(鸥科、贼鸥科、海雀科除外)、鹳形目、鹈形目鹭科等水鸟。
3.5栖息地恢复HabitatRestoration通过适当的生态技术或工程措施,对退化或消失的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进行修复或重建,构建完整的栖息地生态系统结构,实现栖息地生态系统自我维持并发挥原有或预设适宜野生动植物栖息的生态功能。
4目标与原则
1 DB33/TXXXX-XXXX4.1恢复目标 营造适宜不同水鸟类群的生境,增加滨海湿地水鸟种类、数量以及适宜的栖息地面积,提升滨海湿地水鸟多样性,恢复受损滨海湿地的生态系统功能。
4.2恢复原则4.2.1生态性原则 应用生态学原理,适度人为干预,促进自然恢复。
4.2.2整体性原则 维持湿地景观的连续性,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2.3经济性原则 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兼顾管理和运行成本。
5水鸟栖息地恢复技术 5.1基底构建技术5.1.1宜选择一块面积不低于1km2的待恢复区域。
5.1.2利用机械手段将存在的土围堰推平。
5.1.3通过原有的潮沟或修建1m水闸的涵洞,使恢复区域与海域连通,保持潮水进出。
5.1.4保留靠近陆地一侧芦苇,清除靠近海域一侧芦苇或互花米草,营造开阔的光滩和水域生境。
芦苇清除方法:利用机械或人工收割的方式清除,同时在深水与芦苇中间挖掘一条宽1~2m深沟,水深长期保持不低于2m,防止芦苇的过度扩散。
互花米草清除方法:包括拔除、挖掘、火烧、刈割、碾埋、遮盖、水淹等,宜将几种技术结合使用。
a)在6~8月对互花米草进行3~4次带水刈割,并保持水深40cm;b)在刈割结束后放水淹没180天以上,淹水水位不低于40cm;c)将淹水排干后晒地,灭活植株残体,晒地时间应不少于30d。
5.1.5保证陆地到海域的地形高度逐渐降低,但坡度相对较缓。
根据恢复区域内涉禽和游禽觅食、栖息和繁殖的需求(详见附录A),分别对光滩和浅水、深水、盐生植被、繁殖等生境实施针对性营造。
5.2栖息地营造技术5.2.1光滩和浅水生境营造技术5.2.1.1在靠近海域一侧营造0.4km2的光滩和水深0-30cm浅水生境,通过原有潮沟或涵洞引入潮水,根据潮汐涨落决定光滩出露和浅水淹没的面积和时间。
5.2.1.2确保此区域的坡度在2°~5°。
5.2.1.3在区域的中间位置营造至少2块100m2相对较高的光滩,确保在涨潮时不被海水淹没。

2 DB33/TXXXX-XXXX 5.2.1.4在此区域的外围挖掘一条深2m、宽2~4m的水沟,且长期保持水淹状态,形成一个天然的生态隔离屏障。
5.2.2深水生境营造技术 5.2.2.1波动。
5.2.2.2 在靠近陆地一侧构建深水生境,面积0.2km2,水深50~80cm,并长期保持水位在此范围内在芦苇的区域,开辟至少2个面积500m2,水深50~80cm的水域。
5.2.3盐生植被生境营造技术 5.2.3.1本标准以海三棱藨草为例,种植方法如下:a)幼苗移植,藨草移栽密度为每10m2一簇(20株,面积约0.04m2);b)带土的藨草球茎种植,4个带土球茎微系统(60个/m2);c)种子种植,采取高密度播种处理(4000个/m2),种植深度5cm。
5.2.3.2在海三棱藨草恢复成一定规模后,保持潮水对海三棱藨草的淹没。
5.2.4繁殖生境营造技术 5.2.4.1砂石生境,营造方法如下:a)选择至少2处高程较高且相对平坦的光滩地带,高度超过最高水位5cm。
;b)每处水鸟繁殖生境的面积至少100m2,周围被水域环绕,保持水位不高于3cm。
5.2.4.2碱蓬生境,种植方法如下:a)种子处理:照射处理,干燥种子消毒处理60s;或浸泡处理,先将种子浸泡24小时,捞出后控干多余水分,消毒处理55~65s,随处理随播种;b)整地,土地翻整30cm深,然后挖深5cm、底宽15cm的小沟槽,沟间距20cm;c)播种,种子间距2~3cm,覆土3~5mm;d)苗期管理,灌水3次,及时清除杂草和定苗,定苗后保持苗距25~30cm。
5.3栖息地管理技术 5.3.1水位控制管理技术5.3.1.1利用原有的潮沟或涵洞,将潮水引入到恢复区域,根据各生境区块对水量的需求,控制水位的高低。
5.3.1.2涨潮时,打开水闸,潮水以漫灌的方式补充海水;退潮时,关闭水闸,保证恢复区域对水量的需求。
5.3.2食物资源投放技术5.3.2.1利用原有潮沟或涵洞引入潮水,确保水域面积。
5.3.2.2在浅水和深水水域投放大弹涂鱼等鱼类,投放密度10000-20000尾/ha,大弹涂鱼规格200-240尾/kg;投放泥螺,投放密度20万个/ha,平均壳高1.5cm;投放日本刺沙蚕,投放密度15000-30000条/ha,平均体长3-4cm。
5.3.3生态监测5.3.3.1监测方法 非生物环境指标、生物指标的监测频次和方法按LY/T2090的要求执行。
5.3.3.2监测指标及要求 生态监测的主要指标及要求见表
1,监测的周期至少3年,分为恢复前期、中期和后期。

3 监测内容非生物环境指标 生物指标 表1监测指标及要求 指标类别水文 基质(土壤/底泥)水鸟 底栖动物鱼类 植物 观测指标水位pH氮磷有机质种类数量种类密度生物量种类密度生物量种类密度高度盖度 单位m— mg·㎏-1mg·㎏-1g·㎏-
1 ————g——g——m% DB33/TXXXX-XXXX 观测频度连续观测每季一次每季一次每季一次每季一次每月一次每月一次每季一次每季一次每季一次每季一次每季一次每季一次每月一次(生长期)每月一次(生长期)每月一次(生长期)每月一次(生长期)
4 附录
A DB33/TXXXX-XXXX 通过收集整理滨海湿地不同游禽和涉禽对栖息生境的需求,本标准规范了适宜不同水鸟栖息的生境营造技术,营造的生境具体对应的游禽和涉禽的种类,见下表: 生境类型 光滩和浅水生境深水生境 盐生植被生境 繁殖生境 表2不同营造生境对应的适宜栖息的涉禽和游禽 涉禽 游禽 所有种类 鹤形目、鸻形目(鸥科、贼鸥科、海雀科除外) 鹤形目、鸻形目(鸥科、贼鸥科、海雀科除外) 雁形目、鹈形目鹈鹕科、鲣鸟目鸬鹚科、鸻形目鸥科所有种类 雁形目、䴙䴘目、鹈形目鹈鹕科 雁形目、鸻形目鸥科
5

标签: #信上 #文件 #机上 #彩色 #文件 #文件 #转换成 #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