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弹幕”越来越大,2020年6月20日

腾讯 1
星期六责任编辑吕晗电话:(0531)85193305Email:wtzx@ 文化
7 弹幕文化正在成为年轻人表达自我的重要方式。
热衷于使用弹幕这一网络文化语言的年轻人也正在形成一个新的群体,即数字新青年——— 前方“弹幕”越来越大 □本报记者戴玉亮 6月16日,悬疑网剧《隐秘的角落》上线。
该剧开分9.1,堪称上半年最佳,吊打同类型的所有剧集。
该剧在某视频平台播出时,在男二号王景春出现的一个镜头里,屏幕上出现了一条评论性弹幕:这完全是电影的质感啊。
在这里,我们不谈《隐秘的角落》,单说目前在各大视频平台上流行的一种特殊网络语言形态:弹幕。
请注意,弹幕,应该读作:dànmù,而不是tánmù。
从小众走向台前 弹幕,这个流行时间不长的中文词语,指的是在网络上观看视频时弹出的评论性字幕。
弹幕(日语称danmaku),最早源自日本弹幕视频分享网站niconico。
原意是,大量吐槽评论从屏幕飘过时的效果,看上去就像飞行射击游戏里的弹幕,所以niconico的网民将这种有大量吐槽评论出现时的效果叫做弹幕。
弹幕的本意是军事用语:炮火射击过于密集,以至于像一张幕布一样。
英文称“BulletHell”(子弹地狱)或“BulletCurtain”(弹幕)。
有人考证称,2014年起,弹幕从小众走向台前,逐渐登上部分主流平台。
用户可通过弹幕寻找到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其他用户,搭建有别以往的兴趣圈子。
在中国,本来只有大量评论同时出现才能叫弹幕,但是随着误用,单条评论也能叫弹幕了。
国内最先引进弹幕的是AcFun,以及现在红极一时的bilibili,俗称B站。
现在,弹幕已经成了许多视频播放平台的标配,受到了大量年轻人,尤其是90后和00后的追捧。
记者打开B站,点开一部美国经典西部老片《黄金三镖客》,点击播放键,瞬间一片弹幕砸过来,既像突然一阵强降雨,又像一排子弹横飞而过。
请感受一下:“哇、哇、哇”“音乐无敌了”“齐活!膜拜B神!”“吓一哆嗦”“舍不得跳过片头的电影”“三刷!”“他来了他来了,长得和老鹰一样的那个人”“前方高能!”“长达10分钟,第一句台词”等等,不一而足。
有人将弹幕作了一下分类,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提示型、恶搞型、翻译型、解说型、问题型、表达情绪型、赞扬型、联想型、评论型、误导+提示型等。
有媒体学者表示,看似简单的寥寥几句弹幕语,却是无数年轻观众在那一刻用自己的方式最想要传达的感想和力量。
弹幕文化正在成为年轻人表达自我的重要方式。
热衷于使用弹幕这一网络文化语言的年轻人也正在形成一个新的群体———数字新青年。
腾讯的经理贺飏说,当下年轻人正在构建出一套全新的语言缩写体系。
展现自身独特的社交属性 记者采访了两位从事文化工作的90后网友。
网友张大宝说:“之所以喜欢弹幕,第一是陪伴感。
大家一起看网剧或网综时,可以讨论某处内容和剧情,发弹幕,产生共鸣。
还有很多人抖机灵、抛梗、说段子,让 观看体验更有趣。
第二是‘前方高能’。
接下来比较刺激的剧情,比如恐怖、爆笑情节等等,会有之前看过的人留下弹幕,提醒后面看的人,‘避雷’或者重点关注。
第三是高质量的内容吸引高质量的弹幕。
一方面弹幕可以看作视频的一部分,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另一方面,发弹幕的人可以发表言论,实现一种个人价值,话语权也得到充分表达。
弹幕也是可以被点赞的,精彩弹幕会获得高赞。
” 网友刘丽丽认为:“通过弹幕,能学到很多知识。
高手在观众,有些观众的知识储备很丰富,能够让其他观众跟着受益。
”如果说年纪偏大的人使用社交平台更多是进行一种信息交换,希望社交平台简洁有序,那么现在的年轻人的社交平台则更偏向于丰富有趣。
年轻人正在通过信息技术展现自身独特的社交属性,弹幕文化、各种缩略语恰恰是这样的体现。
业内人士分析,除了弹幕本身是视频内容的良好补充外,很多时候一些视频里吐槽的质量远远高于作品本身,此外,人们在看视频时的社交需求和自我认同需求也是使得弹幕网站红火起来的原因之
一。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肖赞军分析,弹幕是新媒体时代的一种新的视频体验方式,能否成为主流还有待观察。
肖赞军表示,新媒体时 代,Social(社交)、Local(本地化)和Mobile(移动)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而新媒体的本质就是善于将以往一对一(如电话)、一对多(如传统视频网站)的传播方式转化为更加多元、立体的多对多方式。
弹幕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可以给观众一种“实时互动”的错觉。
虽然不同弹幕的发送时间有所区别,但是其只会在视频中特定的一个时间点出现,因此在相同时刻发送的弹幕基本上也具有相同的主题,在参与评论时就会有与其他观众同时评论的错觉。
而传统的播放器评论系统是独立于播放器之外的,因此评论的内容大多围绕在整个视频上,话题性不强,也没有“实时互动”的感觉。
有学者认为,相比点赞、评论、转发等方式,弹幕的“共时性”打破了观众之间在地域、时间、空间的限制,满足了年轻观众们的即时互动与社交需求。
此外,作为刷剧标配的弹幕,实际是对内容的补充和再传播。
弹幕不仅激励内容创作者进行优质内容的再创作,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内容观看的趣味性,逐渐成为内容的一部分。
先审后播 如今,弹幕已成为各个视频网站的标配。
各大平台之所以大力发掘和引入弹幕文化,是因为他们关注到了95后甚至00后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
弹幕是这批网络新生代青年的语言,选择弹幕便是拥抱这一人数众多的新生代消费群体。
以B站为例,虽然它没有使用视频贴片广告,却可以设置弹幕池广告。
弹幕文化的盈利模式,也初见雏形。
弹幕齐飞,不会影响观看质量和效果吗?80后剧迷张爽说:“我喜欢的剧,一定不开弹幕,即使二刷三刷也不开。
但如果剧情比较无聊或者有的情节拖沓,我就会去看弹幕。
而且,很多弹幕都是粉丝给自己爱豆摇旗呐喊,这种很讨厌。
所以有一种说法叫,关弹幕保智商。
总之,我看综艺时喜欢开弹幕,看紧凑的电视剧电影肯定不会开。
当情节不吸引你的时候,才会去看弹幕。
” 正在读大学的李青表示:“弹幕,确实存在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也会有很多垃圾。
我现在看电视剧或者综艺节目时,一般都开弹幕,但是只开1/4(有人开满屏的,全是字),既不影响观看,又像有人陪着你一起看。
” 当然,也有网友直言反对弹幕:大量的字幕充斥在屏幕上,给观看视频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其中很多评论和吐槽都是言之无物,没有什么意义。
有专业人士也表示,由于基于破坏的大量遮蔽性弹幕会严重影响需要正常观看的观看者,而且会对观看者的计算机CPU造成极大的运算压力,尤其特定时间点突发性的大量弹幕更为明显。
所以,如有碍观看的,观看者可选择暂停显示弹幕或者根据弹幕字眼进行特定屏蔽,而视频上传者或管理者也可以对这类干扰性的字幕予以清除。
同时,一些弹幕系统利用脚本语言能提供特定的弹幕形式,如弹幕特定位置出现或消失,控制弹幕弹出速度、弹幕位置等。
无论如何,弹幕文化具有很强的大众传播属性。
因此,如何让新兴的弹幕文化健康规范发展,需要各大网站平台的不断探索、网友的自律,更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引导、规范和治理。
去年,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网络短视频平台管理规范》和《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对短视频的发布者和平台方提出详细要求。
其中一大亮点,是将弹幕划入先审后播的范围,进行“实时管理”。
国家层面对规则的制定,既是对弹幕文化的行为规范,同时也是对弹幕文化的重视和肯定。
肖赞军说,弹幕归根结底是一种新的互联网体验方式,如果想要成功,必须获得更多的受众认可,这也意味着有一定的风险。
目前现有的弹幕网站一定程度上已经掌握了先机,一旦这样的方式被更多的人接受,他们就将占有优势。
但如果这样的方式无法被大多数人接受,那么弹幕网站就只能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凝聚人气,并接受市场检验。
事实上,不仅在动漫和游戏领域,在剧集、综艺、电影等领域,弹幕也已成为年轻人交流中不可或缺的方式。
作为一种强开放性、强包容性的动态交流媒介,弹幕备受年轻人青睐,弹幕中的热词也时常成为流行语。
数据显示,过去一年中,B站的用户总共发送超14亿次弹幕,其中“AWSL”(啊我死了,表示激动)、“泪目”“名场面”等弹幕被评为年度弹幕热词。
一片冰心在玉壶 □本报记者张依盟本报通讯员杨璇 炎炎夏日,清凉的济南市博物馆里,玉壶春瓶上一枚隽雅的“折枝”摇曳生姿。
是杜秋娘低吟浅唱的“劝君惜取少年时”?还是李方膺笔下的“几点梅花最可人”? 玉壶春瓶又叫玉壶春壶,是一种撇口、细颈、垂腹、圈足,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廓的瓶类。
其造型上的独特之处是:颈较细,颈部中央微微收束,颈部向下逐渐加宽过渡为杏圆状下垂腹,曲线变化圆缓;圈足相对较大,或内敛或外撇。
这种瓶的造型定型于宋代,历经宋、元、明、清、民国至现代,成为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物。
玉壶春瓶之名因诗句“玉壶先春”而来,也有说是因“玉壶买春”而得名。
“玉壶买春”4字见于唐代司空图的《诗品·典雅》:“玉壶买春,赏雨茆屋;座中佳士,左右修竹。
”即用玉壶去买酒(“春”指酒)。
玉壶指玉制的壶或是指如玉一般的青瓷壶。
唐代“玉壶”二字出现频率增多,意义也出现变化。
最熟悉的诗句当属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了。
玉壶春瓶在宋代定型并大量出现,定窑、钧窑、景德镇窑等均有烧制。
釉彩品种包括了白釉、青釉、白地黑花等不同类型。
宋、元、金时期的玉壶春瓶绝大部分是用作酒器,另有少量是用作陈设器。
元代的玉壶春瓶烧造数量很大,以青花、釉里红、影青、青釉(龙泉窑)等釉彩品种为多见,以景德镇烧造为主。
从出土实物与传世器物来看,元代玉壶春瓶的造型最为丰富,品种最多,对后世玉壶春瓶的制作影响很大,以后明、清各期的玉壶春瓶造型几乎都能在元代造型中找到原型。
这一时期的玉壶春瓶在用途上是一个过渡时期,从宋代的实用酒器逐渐向明清时期的陈设器转变,这一点,仅从它本身的器身装饰上就可看出。
早期瓶身的装饰较为朴素,或白釉,或白地黑花,或影青釉,基本为光素无纹,偶有图案或文字。
器物本身制作也较粗糙,不甚讲究,线条未见优美,接胎痕迹明显,主要是以实用性为主。
元代的玉壶春瓶装饰逐渐增多,釉色品种丰富起来,青花、釉里红等新的釉彩品种使这一器物在装饰上更加多姿多彩。
器身装饰繁复、细腻,层次分明,体现出元代器物装饰的整体特点,而且图案更具有欣赏意味。
主题纹饰或为行龙,或为莲池水禽,或为寓意吉祥的文字,让人们陈设、赏鉴的内容丰富起来。
济南市博物馆珍藏的这件元代釉里红折枝花纹玉壶春瓶,于1969年出土于济南市大观园附近。
这是釉里红瓷在济南市首次出土,在全省来看,也十分罕见。
瓶高23.4厘米,直径7厘米。
瓷质细腻,青白釉,釉色润亮,撇口,长颈,垂胆式腹,器身有釉下彩的淡红色折枝花纹,并绘弦纹七周。
造型精美,纹饰简练,画工娴熟,色调素雅。
瓶身描绘的淡红色折枝花纹是瓷器烧制过程中的一种釉下彩工艺。
画工以氧化铜为着色元素,在瓷胎上绘制图案花纹,然后施透明釉,经1200℃~1300℃高温一次烧成。
由于红色花纹是在瓷胎的上面、釉的下边,故名釉里红。
它创烧于元代景德镇窑。
由于元代釉里红是初创阶段,烧造工艺很难掌握,因而常常红色不够纯正,常见晕散或发黑色。
呈色鲜红的产品极少,且纹饰又较简单。
釉里红瓷与青花瓷在制胎、装饰、器形等特征上非常相似,制作工序大体相同。
它们都属于釉下彩,青花是用氧化钴作着色剂,而釉里红是用氧化铜作着色剂。
釉里红对窑室中的温度要求很严格,铜要在还原焰中才呈现红色。
元代釉里红瓷器在器形、胎、釉和烧造工艺上与同时期的青花瓷相比,纹饰较青花瓷简单,题材较青花瓷相应减少,色调浓重单
一。
但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釉里红瓷和青花瓷可谓是我国彩绘瓷的两朵灿烂名花。
直播“刷书” 替代不了深度阅读 据安徽日报,随着网络直播成为营销推广的重要方式,书店直播、阅读直播等,也开始出现在文化传播领域。
前不久,知识付费产品代表性人物罗振宇通过线上直播,带领用户一起在三小时内快速“刷”完148本新书,并建议观众尝试一年内读完这些叠起来有两米高的图书。
数据显示,在三个小时里,直播平台上的峰值在线人数达到1.85万人,商品销售额19.57万元。
置身于快速消费的时代,直播带货日益成为一种时尚潮流,与之相应,文化阅读也在经历着同频嬗变。
直播“刷书”,是知识付费和线上直播带货买书相结合的新事物,有拥趸,主播可从中获益,更能为出版社和图书作者作销售推广,可谓皆大欢喜。
但理想的读书状态,是积极向上的,它需要读者主动跳出自己的阅读舒适区,勇于“爬坡过坎”。
在直播“刷书”中,当一个人习惯于亦步亦趋地追随主播“刷书”的节奏,其阅读偏好也往往在潜移默化中被主播所左右,从而导致自己的阅读内容、读书方法、见识视野等囿于主播所营造的场域。
而直播“刷书”作为一种营销推广方式,其中不可回避利益上的“私心”,这会导致知识“成色”打折,进而损及读者的读书效果,不利于阅读力的有效提升和个人的成长进步。
承德避暑山庄山区基址 考古完成 据中国新闻网,历时两年,承德市文物局完成了避暑山庄山区古建筑基址保存现状进行的全面而系统的野外调查和基础数据录入工作,通过调查,发现了秀起堂振藻楼下的文字砖、鹫云寺宝相花石雕、栴檀林假山、山近轩的石桥、磴道及半月台等较为重要的建筑遗存。
避暑山庄分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避暑山庄山区位于山庄的西北部,占全园面积的五分之
四,是“山庄”命名的原因之
一。
山区的40余组古建筑使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达到顶峰。
历史上由于战乱及自然风化等原因,避暑山庄山区建筑遭到了极大破坏,大多仅存基址,且被林木野草掩盖,位置不清难以发现。
为弄清山庄山区基址保存现状,自2018年开始,承德市文物局组织田野考古队和避暑山庄管理中心联合开展了避暑山庄山区基址调查工作,通过两年的努力,总计进行野外踏查和基址调查总面积100余万平方米,登记散落建筑构件数百个,测量建筑基础数据万余个,拍摄各类照片万余张,全面掌握了山区42组古建筑基址的保存现状、总体布局、建筑四至及连接关系等大量第一手资料。
线装本文渊阁 《四库全书》 免费展出 据新华网,日前,线装全套文渊阁《四库全书》在浙江杭州展出。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套丛书将对民众免费开放,各界人士均可来“西湖会客厅”阅读、研究。
《四库全书》由清乾隆帝召集360多位官员、学者,历时十余载编纂而成。
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共有3500多种书、7.9万卷、3.6万册,基本囊括中国古代所有图书。
编撰结束后,《四库全书》共抄录七套,但因屡经战火,七套中的三套已荡然无存,仅文渊阁本、文津阁本、文溯阁本传世至今。
文澜阁本在战火中多处残缺,后经补抄,基本补齐,现藏于浙江图书馆。
此次展出的是文渊阁本线装版。
该套书由故宫博物院监制,由鹭江出版社出版。
全书为大八开,共1184册,分装148函,采用木质外包和手工印刷、手工装帧等工艺。
《四库全书》保存了中国历代大量文献,有很多是珍贵善本,包括宋元刻本或旧抄本。
还有不少是已失传很久的书籍,也有的是从古书中辑录出来的佚书。
“这套书重约1吨,是原版藏书规模的八分之
一。
尽管它并非原物,但也再现了当年《四库全书》的风采,是文化的延续。
”江西白鹿洞书院常住、传习导师刘长焕说。
世界上最早 砂石绳切割玉石痕迹 被发现 据黑龙江日报,玉器制作在几千年来表现了人类的系统行为,影响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和文化习俗,以及涉及文化、历史和政治等方面的内容,并产生了与玉相关的思想、文化和制度。
小南山玉器制作技术被发现以前,一般认为距今八千年前,砂绳切割技术出现。
关于砂绳切割这个玉器制作工艺的定义,考古学界暂时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有“线切割”“马尾截玉”“皮条弓截隔”“柔性线切割”等称呼。
从砂绳切割技术实际操作起来,就是把动物毛皮或植物纤维制成的绳子,作为砂粒的载体,沾湿后黏附砂粒成为砂绳,砂绳在玉料上往复运动,由坚硬的砂粒摩擦,达到分割玉器的效果。
在钻孔技术方面,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观察到明显的实心钻痕迹,小南山先人在钻孔的时候利用石头或者木头为工具,再放湿砂在玉器上钻孔。
考古论断,以玉玦为代表的玉器种类和制作技术,在8000年前开始从小南山传至东北亚各地,开启了史前玉器革命的历程。
这些玉器上多见砂绳切割技术留下的弯曲条形痕迹,为目前世界最早发现的砂石绳切割痕迹,比中美洲同类技术早六千多年。
砂绳切割技术后来成为红山、良渚玉工的主打工艺,奠定了中华玉器文化早期蓬勃发展的技术基础。
(□记者刘一颖整理)

标签: #速度 #无线网络 #米线 #视频 #视频教程 #视频 #水印 #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