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骚扰电话和垃圾短信有何“硬招”,A14责编

电话 2
/姜明菊版式/永皓校对/沐晗 时报/国事 2020年9月4日星期
整治骚扰电话和垃圾短信有何“硬招” 新华社北京9月3日电(记者张辛欣荆淮侨)工信部近日就《通信短信息和语音呼叫服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再次释放了加大通信领域服务与管理的信号。
正在征求意见的“新规”将从哪些方面对短信息和语音呼叫进行管理?整治骚扰电话和垃圾短信将有哪些“硬招”?未经同意视为拒绝商业短信不可随意发 “只要给一个中介留了电话,所有的中介就都知道号码了。
”广州市民闫济民在购房时曾给中介留过联系方式,此后总是接到各种楼盘推销电话,让他不胜其扰。
一直以来,一些机构、个人以商业推销之名频繁发送短信、拨打电话,给人们生活带来不小的困扰。
如何规范和管理商业性短信、电话备受关注。
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任何组织或个人未经用户同意或者请求,或者用户明确表示拒绝的,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短信息或拨打商业性电话。
其中特别强调,用户未明确同意的,视为拒绝。
用户同意后又明确表示拒绝接收的,应当停止。
“打击垃圾短信、骚扰电话等行为一直都有,但由于缺乏明确界定,很难取得长效。
”通信行业观察人士项立刚认为,征求意见稿以用户意见为依据,用户未经明确同意视为拒绝等一系列要求,给这些行为更明确的认定,让治理更具针对性。
此外,征求意见稿还在此前规范短信基础上,明确了对商业性电话等行为的管理。
“大部分商业营销类电话虽带来困扰,但尚未构成违法犯罪。
此次对这类行为进行明确规范,让管理更加完善。
”业内人士指出。
专家认为,征求意见稿对商业性短 信息和商业性电话管理设置独立章节,从码号资源、发送业务、平台服务等全链条强化了基础电信企业、移动通信转售业务经营者、呼叫中心等事前、事中、事后管理,有助于进一步加强管理职责,提高监管成效。
建立“谢绝来电”平台有效规范通信管理 根据征求意见稿,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建立全国统一的“谢绝来电”平台,引导相关组织或个人尊重用户意愿规范拨打商业性电话。
记者从工信部了解到,去年起,在广泛调研和借鉴国外相关制度基础上,工信部组织中国信通院和三家运营商推进建设“谢绝来电”平台。
通过平台,基础电信企业可以更加便捷有效登记用户关于商业性电话的接收意愿,依据用户意愿为其提供不接收或不接听等服务。
据统计,截至今年8月底,仅广东移动骚扰电话“谢绝来电”服务已累计开通用户642万,月均拦截骚扰电话1.2亿次。
“骚扰电话和垃圾短信的判断具有主观性,建设‘谢绝来电’平台的目的就是充分尊重和依据用户意愿来解决骚扰电话、垃圾短信判定问题,让商业性短信和电话以合理合法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所需的服务。
”项立刚说。
他认为,征求意见稿鼓励移动智能终端制造商在移动智能终端为用户提供快捷方便的短信息、语音呼叫防侵扰服务,进一步将服务和管理的范围拓展。
“对消费者而言,保护的力度更大了。
” 值得注意的是,征求意见稿对用户投诉单独设立章节,明确由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受理用户关于短信息服务或语音呼叫服务投诉,并对接收、处置、反馈等环节时长提出要求。
“投诉处理时间和相关流程更加明确与严格,使规范服务提供平台和商家 行为更加有力。
”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邱宝昌说。
此外,记者从工信部获悉,工信部已和各地信息通信管理局召开会议,要求各地对电话骚扰等问题进行集中排查,依法加大对各类违规行为的处置和曝光力度。
加强源头治理多措并举做好通信服务近年来,运营商在提升技术防范能 力方面持续发力,建立包含终端风险提示、网络行为发现等在内的安全防控体系,能够实现对一些异常话务的自动识别。
但随着垃圾短信和骚扰电话的隐蔽性加强,借助一些平台随意改号等现象频繁发生,给溯源带来困扰。
“不得擅自变更、隐藏、冒用电信网码号”“不得擅自转让或者出租电信网码 号”……征求意见稿聚焦码号资源等源头端,对垃圾短信、骚扰电话严格治理。
“对发送端口加大检查力度,对码号资源授权发放制定更严格的条件与流程,建立更全面的审查机制等,有利于监管部门和相关机构精准排查。
”邱宝昌说。
骚扰电话和垃圾短信治理涉及多个部门。
强化拦截能力、加强标记分类、形成相关号码库等,都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邱宝昌等受访人士建议,加大力度从源头上打击非法获取、购买、过度收集消费者信息等行为,同时鼓励设备制造商在终端设备提供防侵扰等服务,并建立完善举报制度,积极发动社会力量进行监督,实现对垃圾短信和骚扰电话的长效治理。
明确防卫过当认定标准释放了什么信号 新华社北京9月3日电(记者高洁)不论是2017年的山东聊城于欢案,还是2018年昆山“龙哥”被反杀案等涉正当防卫案件,近几年备受舆论关注。
3日上午,最高法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坚持问题导向,从总体要求、具体适用和工作要求三大方面,用二十二个条文,对依法准确适用正当防卫制度作出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规定。
发布会上,至少传递出三个明确的信号。
信号一:执法者要吃透相关法律精神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姜启波在发布会上提到,执法者要吃透相关法律精神。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是与不法行为作斗争的重要法律武器。
1997年刑法修订对第二十条正当防卫制度作了重大调整,放宽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增设特殊防卫制度。
1997年刑法施行以来,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依照修改后刑法的规定,依法 正确、妥善处理了一大批相关案件,总体上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但是,有的案件对正当防卫制度的适用,也存在把握过严甚至严重失当等问题。
记者调查发现,实际上,涉及“正当防卫”的案件曾多次出现在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报告中提到,“让维护法律和公共利益的行为受到鼓励,让见义勇为者敢为,以公正裁判树立行为规则,引领社会风尚”。
正当防卫,关乎民众朴素的公平正义观。
如何让司法有力量、有是非、有温度?这就需要执法机关勇于担当、严格公正司法。
姜启波提到,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正当防卫的法律规定和立法精神,对于符合正当防卫成立条件的,坚决依法认定。
与正当防卫相比,防卫过当只是突破了限度条件,即“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为统一法律适用,《指导意见》第十一条至第十三条明确:认定防卫过当应当同时具备“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和“造成重大损害”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判断是否“明显超过必要限度”,要立足防卫人防卫时所处情境,结合社会公众的一般认知作出判断;“造成重大损 害”是指造成不法侵害人重伤、死亡。
造成轻伤及以下损害的,不属于重大损害。
信号二:当“人死为大”的观念碰到法治精神,“和稀泥”式处理方式是错误的 姜启波在发布会上提到,切实矫正“谁能闹谁有理”“谁死伤谁有理”的错误 倾向,坚决捍卫“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法治精神。
记者观察到,长期以来,一些案件存在“人死为大”“谁能闹谁有理”“谁受伤谁有理”等导向干扰执法者判断的情况,而发布会上传递明确传递出涉及正当防卫,公正的裁判应向“和稀泥”说不的信号! 姜启波提到,正当防卫与相互斗殴都可能造成对方的损害,在外观上具有相似性,容易混淆。
实践中,个别案件存在“和稀泥”“各打五十大板”的现象,只要造成对方轻伤以上后果的就各自按犯罪处理,模糊了“正”与“不正”之间的界限,应当加以纠正。
《指导意见》第九条要求坚持主客观相统一原则,进行综合判断,准确把握行为人的主观意图和行为性质,准确认定相关行为究竟是正当防卫还是相互斗殴。
信号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姜启波在发布会上提到,要充分考虑防卫人面临不法侵害时的紧迫状态和紧张心理,防止在事后以正常情况下冷静理性、客观精确的标准去评判防卫人。
“充分考虑防卫人面临不法侵害时的紧迫状态和紧张心理”,传递出什么信号?这意味着,要求执法者旗帜鲜明厘清是非,让违法者自负其责。
党的十八大以来,执法机关落实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要求,在法治轨道上明规则、破难题、扬正气、树新风,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社会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如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抽象的法律转化为司法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需要的生动实践,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公平正义,应该是执法者和普通民众的共同追求。
《指导意见》的公布施行,对于准确理解和适用正当防卫的法律规定,正确处理正当防卫案件,依法维护公民的正当防卫权利,鼓励见义勇为,弘扬社会正气,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 #糖醋 #所有人 #所有人 #滑板 #消音 #照片 #手机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