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ex网络用语是什么意思

用语 0
06今日闲情fkcll@ 网络流行语 □崔树杰 2014央视春晚冯巩的小品《我就是这么个人》又在跟风网络流行语,如一见小保姆面就吹捧“高端大气上档次”,得知主任写辞职信后由衷发出感叹“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惊呆了”,哄骗猕猴桃再次搬下楼说“待你长发及腰时,咱们做朋友可好?”这都是网络流行语的原版或改版。
人们都会说了他还说,听了一点儿也不新鲜。
听到这些网络流行语,我立即忆起自己起初由于不懂流行语遭遇的尴尬场面。
一天晚自习,数学老师在黑板上出了一道难题。
课间学生们议论纷纷,“每一个做数学难题的人,上辈子都是折翼的天使(校内体)”,“这道题太变态了,有木有啊有木有(咆哮体)!”当时我听得一头雾水,满脸尴尬。
尽管我也上人人、开心和微博,但毕竟精力有限,如今网络流行体的更新速度太快,时常也弄得我眼花缭乱、只好上网“恶补”。
不同网络流行体之间风格迥异,“咆哮体”的呐喊声嘶力竭,“淘宝体”和“蜜糖体”却嗲声嗲气。
不少学生根据不同的心情,采用不同语体的“混搭”。
网络流行语体已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时尚,甚至有人说,“如果还不知道这些语体,你就 OUT了。
”他们认为网络流行语让生活充满欢乐,他们使用的原因大多是为了展示个性、让自己显得时髦和幽默风趣等。
不过我认为,网络流行语得以迅速窜红,其流行的原因,无非是语言省力原则,既节约了打字的时间,又很好地表达了想要表达的意思。
说白了无非是“懒人打错字”而已。
好在虽然各式各样的流行语体层出不穷,但流行的时间都很短暂。
因此我们不用担心网络语会冲击正统汉语的主流地位。
当然,我们要避免盲从,吸其精华,弃其糟粕。
近年来,网络流行语的评选越来越频繁,从年初、年中再到年末,冠名以“最受欢迎”、“十大”等前缀词语的网络流行语评选活动此消彼长。
但是,网络流行语并不适合所有的语境,面对严肃性问题时过多使用网络流行语不免太过轻率,将网络流行语作为正式的书面用语也有失规范,尤其是学生作文更不可误用。
比如“哇塞”一词实际是一句脏话,用得不当会造成笑话。
对于流行语这类网络文化,我们要在包容、吸收的同时,避免盲从,不做无营养词语的传播者。
同时我希望像“汉字听写大会”这类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多多应运而生。
鱼刺卡喉 □张枥 小时候,我曾有过鱼刺卡喉的经历。
后来,每次吃鱼,我都感觉自己是在冒险,甚至有点像探雷的工兵。
好在,那样的“中奖”率非常低,否则,我绝对不会为了舌尖上的美味而再次让喉咙受罪。
那天,朋友小聚,几杯酒下肚后,一盘色香味俱全的鲫鱼被端上餐桌。
头脑已经有些晕乎的我放松了对鱼刺的防范,夹起一块鱼肉就放进嘴里。
口齿凝香的刹那,被鱼肉裹挟的鱼刺卡在了喉上,吞之不下,咳之不出,呼之不应,难受之极。
朋友看出了我的尴尬,赶紧夹起一筷素菜让我吞下。
感觉鱼刺如顽童般卡在那里,不上也不下,根本没有把那一碟小菜放在眼里。
朋友又端来一杯醋,让我“豪饮”下去。
鱼刺依然卡在那里不为所动。
朋友见状掏出手机上网搜索民间各类高人提供的偏方、验方、秘方,甚至是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独门绝技。
试验了多种方子,我感觉没有一个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最让人窝火的是,不知哪位高人提供了一个大口喝水的方法,喝得我肚子鼓胀得像孕妇一样,鱼刺还是顽固地卡在那里,弄得人欲哭无泪。
无奈之下,朋友带我去求医。
医生五六十岁,长得胖乎乎的,就像一条横向生长的鲫鱼。
他让我坐在躺椅上,然后拿起一根压舌板压住我的舌头,准备观察鱼刺的位置。
我艰难地张大嘴巴,坚强地抑制着嘴里蠢蠢欲动的口水。
胖医生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看了半天什么也没看出来。
他抱怨我长得太胖了,影响对喉部的观察。
那话听得我再次欲哭无泪:早知 道自己会被鱼刺卡喉,为什么就不生得瘦弱一些? 胖医生捣鼓了好一阵,还是奈何不了一根小小的鱼刺。
他建议我去一个专门取鱼刺的个体医生那里。
看看胖医生跟我一样肥胖的身躯,再看看他诊断室内挂满了墙壁的各种锦旗,我感觉卡在喉上的鱼刺特别让人难受,遂按照他的指点去了那个个体诊所。
诊所玻璃门窗上“包取鱼刺”的广告语特别让人心动,我感觉自己找到了救星,几乎是飞奔进去的。
个体医生个子高高的,长得瘦瘦的,就像一条纵向生长、长期处于饥饿环境的草鱼。
他听完我的诉说后,让我仰躺在椅子上,也拿出一根压舌板观察。
也许是经过胖医生的折腾,我的口腔对压舌板很“反感”,它一进口立刻条件反射似的想吐。
瘦医生没有嫌我长得胖,而是给我提醒:“你这种情况需要做喉镜,150元一次,同意不?” 鱼刺带来的痛苦不要说150,就是250或者10个250,我都没意见。
我十分痛快地点了点头。
瘦医生取来喉镜,麻利地给我检查,喉镜压住舌头的那一刻,我怎么也忍不住,想吐的感觉十分强烈,身子不由自主扭动起来。
瘦医生又试了两次,显得不无担心:“你这反应太强烈了,弄不好喉镜要被折断,得花两三万呢。
” 想不到一根鱼刺竟然潜伏着如此险境。
我显得更焦虑,当瘦医生表现出放弃治疗的神情后,我只好起身回家。
第二天起床后,我发现喉咙处的鱼刺感没那么明显了,第三天竟什么感觉都没有了。
鱼刺去了哪儿呢?难道我的喉咙仅仅被它划伤过,它压根儿就没有卡在喉咙上?好险,好悬啊,可恶的鱼刺! 一碗水端平 □汪永丽 母亲在电话里说,屋顶漏水了,得补一补。
这事很简单,去街上随便找个泥水匠,或者专补房屋漏水的人来就行,可母亲不这样想。
去屋顶要穿过客厅到天井才能上去,母亲担心万一刚好遇到坏人,岂不是给了坏人踩点的机会。
母亲还担心天台上父亲栽培的那些花花草草,平时掉了一朵小花,父亲都会心疼半天,如果找来的人做事马虎,不小心折断了枝叶,父亲一定会火冒三丈。
说了半天,我才明白母亲给我打电话,就是希望我帮她找一个人,确切地说找一个会补房屋漏水,又必须是熟悉信任的人。
挂了电话,我脑海里飞快地搜索了一遍,我认识的人里没有会补屋顶漏水的。
于是,我逐个给朋友们打电话,简要说明了情况,希望他们能帮我找一个合适的人。
打了一通电话后,发现时间已不早了,我便到厨房里做饭。
饭菜做好,丈夫还没回来。
我给他打电话,问他什么时候回来吃饭。
他气喘吁吁地告诉我,不用等他吃饭了,他正在给岳母大人补屋顶的漏水。
我突然觉得自己好傻,家里的下水道堵塞,屋顶漏水,电路不通等,都是丈夫自己弄好的,我却把他忽略了。
我又突然有些感动,记得丈夫出门时匆匆忙忙,早餐都没吃,现在又饿着肚子去给母亲补屋顶漏水。
想必是母亲给我打电话后,又给他打了电话。
我握住手机,笑笑说:“你真好。
”他说:“你在家里对待公婆如自己的亲爹娘,我这个女婿也得努力做到问心无愧。
”或许生活就是这样,待人接物,一碗水端平,就会生活得舒心,生活得美好。
平底鞋物语 □沈晓锁 整理鞋柜的时候,发现一年四季里大部分都是平底的鞋子。
夏天的平底凉鞋,设计舒适而简约,随意却也不失大方。
民族风抑或田园风,赤脚穿着,很轻易地就清凉了一个夏天。
春秋季节的平底鞋,颜色各异,款式多样。
绒面的、黑皮的、小圆头的、蝴蝶结的、复古风的抑或碎花的,仿佛要把整个大自然的颜色穿在脚下。
而冬季的平底雪地靴,不仅暖和舒适,更是搭配大衣的最佳物品。
随意一搭,便是街头一道靓丽的风景。
穿上平底鞋,在三月去看花,七月去看海,该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吧。
ManoloBlahnik曾说,平底鞋能让女人看起来更像一只猫。
而猫性的女子,自是独特而美丽的。
眼里眉梢,浑身上下散发出一种简约与自由的气场,远远望去有些慵懒,却也绝对的认真、不敷衍。
而穿平底鞋的女子,相对于高跟鞋的性感,该是有着足够强大的内心和稳妥的自信。
步履轻松、气质特别,一副宠辱不惊、与世无争的静好模样。
某一天,走在大街上,穿一双带有鞋带子的平底鞋,便可以在遇见不想碰见的人时,安然的蹲下系那细细的鞋带。
而这样的小心思小伎俩,高跟鞋只能是望尘莫及了吧。
又或者在出差的旅途中,包里随身携带一双样式简单大方的平底鞋。
在不需要应酬的空隙里,穿上舒适的鞋子,在陌生的城市街道,步履轻松的去发现这座城市里的小惊喜。
而那些因工作带来的小厌倦小疲惫,也早已在那份舒适的氛围里不知去向了吧。
那本叫《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的书里写到穿上平底鞋的纯真质朴:在最浮躁的时光里,我最喜欢看你穿平底鞋的样子。
而懂得爱穿平底鞋妞儿的男人,会是一个好男人。
喜欢穿平底鞋的女子,不是男人世界的派生物。
她们不招摇,不展示。
她们就是她们自己,不取悦任何人。
她们想要取悦的,仅仅只是她们自己。
▲顾名思义(漫画)泰斌作 越短越好 □刘绍义 后天同学聚会,我不想让大家看到我丝丝白发,想把自己料理年轻一些,给大家留个好印象,于是就找了一家油得不错的理发店。
同时又不想让大家看到我的黑发是染的,于是就想让理发师给我少剪去些头发。
我告诉年青的女理发师:“剪短一些。
”“剪多短?”女理发师随口又问了一句。
我不耐烦地说:“能剪多短就剪多短。
”说完我就闭上眼睛想像着后天同学聚会时的情景了。
等到理好了,我睁眼一看,头上只有一个“茶壶盖”了。
顿时气不打一处来:“不是让你给我剪短些吗?”女理发师瞪着惊奇的大眼说:“这还不短,再短就是光头了。
” 责编:陈丽丽电话:23567732014年3月26日星期
读书随笔 □杨锐峰 结束了一天的忙碌,信手抽出书架上的书本,打开书桌的台灯,泡一把独酌的“柿饼壶”,品味着淡淡的茶香,或是《资治通鉴》,或是《二十四史》,或是文学诗词,或是佛经周易,或是名人轶事。
一个人静静地挑灯夜读,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任心神游离于字里行间,悠然自得,忘乎所以,让自己在尘嚣中得到片刻的脱俗。
也不去计较读了多长时间,到了自然的倦意、睡意,放下在书籍中得到放松的身心,一觉睡到闹钟响起。
的确“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感触最深的是书籍对人身心的陶冶,书籍能够自然而然地引导人的思想,激发人的热情,给人以自信和力量,使人心胸豁达,性格开朗。
不同的书有不同的功能,我觉得只要是健康的书籍,终究会使人受益的。
或流连于陶渊明的“桃花源”,细细品味超凡脱俗的隐逸情怀;或与李太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浪 漫怡然;或与辛弃疾驰骋沙场,“倚天万里长剑”,豪情激越;或浸渍在李清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婉约、淡淡的情思中……任思绪的羽翼飞翔,将自己的情感尽情释放。
或游弋在历史典故中,诸如范蠡的功成身退,文种的“屠镂剑”自刎,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朱元璋送肥鹅诱发痈毒杀徐达……现实中所有的一切只不过是历史的重演,读罢这些,自然的,很多事情就能够看破、放下、释然。
读史能使人睿智、淡定、从容…… 我不是佛教徒,但我却认同“种善因,得善果”的因果循环观。
依稀记得年少时,信佛的祖母和行医的祖父总是念叨“与人方便就是 自己方便”、“施恩不图报”……我也不图果报,我要求自己待人以诚,以感恩和仁爱的心对待身边的人,以一颗平常心对待成败得失,珍惜一切“因缘”,满足、珍惜眼前美好的一切。
孔融识木 □古生 孔融少年时就博学多才,有一次他跟老师去赴一个宴会。
宴会上有许多当时的名士,他们对孔融的学识都十分赞赏。
宴会结束后,主人邀请大家参观他的花园。
花园里不仅有争荣斗艳的奇花异草,还栽了许多郁郁葱葱的树木。
有一位宾客抚着一棵槐树问孔融:“小才子,你看这是一棵什么树啊?”孔融回答道:“这是棵松树。
”那人诧异道:“不对吧,这明明是棵槐树啊。
”孔融道:“没错啊,您是位长者,我称呼您为公,公站在木旁边,这岂不是松吗?”大家对孔融的机智纷纷叫好。
另一位宾客不大服气,就抚着一棵松树问孔融:“小子,你看这是一棵什么树啊?”孔融回答道:“这是棵槐树。
”那人坏笑道:“不对吧,这明明是 棵松树啊。
”孔融道:“没错啊,您面貌狰狞,活像一个鬼,鬼站在木旁边,这岂不是槐吗?”大家哄堂大笑。
孔融的老师也过来抚着一棵树问:“融儿,这是什么树啊?”孔融回答道:“这是棵棕树。
”老师道:“不对吧,棕树是南方的树木,怎么会出现在北方呢?”孔融胸有成竹道:“没错啊,您是融儿的受业宗师,宗加木,岂不是棕吗?”大家又是喝彩。
有人还想为难一下孔融,就问:“孔融,如果你抚着一棵树,那会是什么树啊?”孔融朗声回答道:“那一定是棵椿树。
”大家问:“为什么呢?”孔融道:“与诸公相比,孔融年纪最小。
诸公好比是秋天,果实累累,孔融则只能算做是春天啦,虽未成材,但也生机勃 勃。
春字加木字,岂不是椿吗?”大家不禁再次为孔融拍掌叫好。
▲茶乡印象余鑫浩摄 听奶奶讲往事 □刘晓玲 我的奶奶,1925年生于大埔县的一个小山村。
12岁其父亲去世,与母亲和妹妹三人过日子,哥成家、姐出嫁、小弟卖给章溪一人家。
姐妹和母亲三自谋生计:割柴草卖,帮挑东西,赚零散钱过日子。
她和妹两人有一条新裤子,要去做客或上市,轮流去,去的人才穿新裤子。
当时是民国时期,老百姓的生活甚是艰难。
饶平三饶的盐、油、米、地瓜、盘、碗等日用品,用人肩膀挑往大埔高陂,称“担高陂”,从中赚点零钱。
听奶奶说,有一次跟村里人去饶平三饶担煤油,大人挑两桶,姐妹两人能合抬一桶、不能拆开,一桶60斤,16岁的她和13岁的妹,从三饶抬一桶煤油回到大埔高陂。
抬着不好走呀,跟不上大人的步伐,走到天黑没到家,妈来接,姐妹俩看到妈放声大哭。
三饶到高陂有50公里远,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抬着一桶重油,可知道路上有多艰辛。
有一年奶奶肚子上长癣,很久没好,痒得不能容忍,奶奶还坚持割水稻、收稻草、忙个不停。
用很多土药方都没好,那段时间,每天早上去水稻田,在缺口流水处,有水泡泡,用碗装回来磨菜刀、磨到水泡发黄,用来涂 抹在奶奶的肚子上。
幸运的是,后来一赤脚医生把肚皮癣治愈。
以前白天没穿鞋、晚上穿木鞋,脚经常给木刺插到,用针挑刺出来后,流血,在头皮上一抓,挠点头皮垢塞在流血的伤口。
如果刀割到手流血,马上在门后面的知蛛网丝和灰尘抓一把,敷在伤口上,止血。
听着九十多岁高龄的奶奶讲这些往事,我胆战心惊。
那个年代的医疗卫生如此落后,各种疾病几乎只靠自身的免疫力,重一点的疾病,完全束手无策。
1958年公社化,奶奶做后勤养猪。
公社化全村合一个食堂,大食堂在四角楼,八人一席。
每星期四晚餐有一盘猪肉,大姑放学回来,先到饭桌前看住猪肉,大人都把肉让给小孩吃,大家都吃得那么津津有味。
一年多以后食堂解散,粮食紧张,温饱是很大的问题。
奶奶和大姑去山上挖些野菜根回来,削皮,放水浸三天,煮熟吃。
那年奶奶生病,无米饭吃,情况很危急,万幸渡过了。
我这个80后,听着这些故事,感慨万分。
奶奶过去的生活艰辛无比,现在已是九旬老人,膝下六个儿女,日子一天天好起来,真是苦尽甘来。

标签: #流量 #韩国网 #有什么好处 #信号 #流量 #网站 #商户 #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