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网络流行语有了“词典”,6文化2020年6月6日

网络 2
星期六责任编辑吕晗电话:(0531)85193305Email:wtzx@ 知道“佛系”“生肉”“中二”的人,一般是日本动漫爱好者;说出“蒸煮”“站姐”“走花路”的人,一般是饭圈男孩或女孩;而喜欢说唱音乐的人,才会知道“skr”“freestyle”——— 当网络流行语有了“词典” □本报记者齐静 在网络社交过程中,不少人正面临着一种难以言表的尴尬境遇———虽然对方发到手机上的每个字都认识,但放在一起却怎么都搞不明白。
“中二”“新番”“祖安人”……大批网络流行语就像过滤器,把一些人挡在了网络社交之外。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他们四处寻找答案,网络流行语出现“科普热”,越来越多专注于网络流行语收录与解释的“科普手册”得以发展。
“虽然某些用语只流行于特定圈子,但随着网络社交的广泛开展,大家还是会受到网络流行语影响,并尝试了解这些流行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网络流行语词典APP“小鸡词典”创始人黄宇帆说。
网络流行语词典成为必备品 通过去年B站跨年晚会“二零一九最美的夜”,在济南某广告传媒公司工作的“85后”吕莹开始认识并常驻B站。
“当初抱着积累素材的想法注册了B站账号,没想到却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
”吕莹笑言,看着弹幕上飞过的“前方高能”“我方了”“赛高”等词语,自己经常处于“一脸懵”状态,所以赶紧上网搜索这些语句的意思。
实际上,不只是“刚入门”的吕莹,不少B站资深用户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
“我在B站最常看的是生活区和音乐区,有时看到弹幕上出现没见过的新词汇,也会在上网查一查。
比如最近很火的‘奥利给’,就是从B站鬼畜区兴起并逐渐传到其他分区的。
”入住B站六年多的大三学生李晓雨告诉记者,网络流行语的更迭速度极快,即使长时间浸润在网络环境中,也很难对所有网络流行语了如指掌。
“2017年我们开始做‘小鸡词典’,就是因为发现有很多网友在微博、知乎上问一个流行语的意思,说明大家在进行网络社交时遇到了‘圈层壁垒’问题。
信息爆炸的今天,各种新文化层出不穷。
大家以兴趣爱好聚成圈子,某些特定语言成为‘接头暗号’。
”黄宇帆说,对人们来说,最困难的不再是获取信息,而是理解信息。
正因如此,“小鸡词典”诞生之初就定位于解释圈层文化,希望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收录与解释,为各个圈子提供一个认识彼此的窗口。
李晓雨对此也深有感触。
“无论是在B站还是微博,大家几乎都在以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情况来判断彼此身份。
知道‘佛系’‘生肉’‘中二’的人,一般是日本动漫爱好者;说出‘蒸煮’‘站姐’‘走花路’的人,一般是饭圈男孩或女孩;而喜欢说唱音乐的人,才会知道‘skr’‘freestyle’……”李晓雨认为,如果想尽快了解或融入某个圈子,懂得与其有关的网络流行语至关重要,对流行语“一问三不知”, 意味着大家不是同类,继续沟通的可能性会变小。
“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网络用语都会成为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是语言系统对现实社会迅速、直接的反映,是反映社会文化的符号,只有当某一言语折射出人们在生活中所面对的共同境遇,或蕴含着具有高度认同感的情感态度,才可能被大众较为广泛地使用。
”除了网络流行语的“圈层化”特点,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前瑞还提到了网络流行语背后的文化心态。
陈前瑞举例,“996”作为一种工作制度(早上9时上班,晚上9时下班,每星期工作
6 天),源自一些互联网企业员工对繁重工作压力的吐槽,其中涉及企业用人伦理、劳动者合法权益等问题。
“996”这一词语的流行,则反映了在社会发展的今天,人们对工作与休息有更加平衡的认识。
圈层文化迎来“出圈”时代 目前,“小鸡词典”已经有了三万多个词条,大多是互联网上流行的“顶部”高频词汇。
2019年10月的时候,这个数字还是两万多,而《新华词典》收录的词条也不超过五万个。
词条数量扩张的背后,是“小鸡词典”越来越多的用户圈子及日均20万的活跃用户。
“越来越多人选择使用‘小鸡词典’,说明大家想知道网络流行语背后的文化内涵,有了解不同圈层文化的需求,即使这种需求仅仅是出于好奇心。
”黄宇帆认为,互联网的开放性为不同的圈层文化提供了平等而广阔的展示空间,许多人愿意围观来自不同圈层人 们的经历体验,也愿意在网络社交过程中跟上大多数人的步伐。
网络流行语在不同圈层之间的传播,预示着圈层文化正迎来“出圈”时代。
近日,阿里巴巴旗下办公软件“钉钉”因鬼畜视频爆红网络,也印证了黄宇帆的判断。
疫情期间,不少中小学生用“钉钉”上网课,这让他们叫苦不迭,所以把怨气转移到“钉钉”上,纷纷到应用市场给“钉钉”打一星。
面对“未来的用户”流失危机,“钉钉”没有义正词严地作出解释,而是选择在B站发布了鬼畜视频《钉钉本钉,在线求饶》,高呼“少侠饶命”“五星求一次付清”。
截至5月20日,这段视频仅B站播放量达到2517.9万、转发量达到81.1万,更不用提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后续传播。
“‘鬼畜’一词最早是由日文直译而来,本意原为佛教用语,现在指的是一种声画同步、内容反复、洗脑魔性的视频形态。
由于其具有幽默风趣的特点,人们喜欢用鬼畜视频来寻找快乐和缓解压力。
”常住B站鬼畜区的“桥北的芹菜”说,用鬼畜视频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钉钉”并不是第一个“圈外”创意者。
2015年4月,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的鬼畜视频《AreYouOK》被小米官方微博转发,因其梗戳人而引发全网观看。
“只要有人在小米官方微博下面留言解释,就会有更多人懂得‘鬼畜’这个词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如果再看上几个鬼畜视频,马上就可以在鬼畜文化圈畅行无阻。
”“桥北的芹菜”说,“鬼畜”这一概念开始进入主流文化视野,正是源自小米官方微博的那次“跨界”力推。
李晓雨也提到,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的影响力,让各种圈层文化更容易“出圈”。
“‘柠檬精’最初出现在电竞圈,被用来讽刺那些见不得别人好,说话语气酸溜溜的人。
后来,越来越多人将其搬上微博、微信朋友圈,用来表达对他人外貌或才华的羡慕嫉妒,大家觉得好用又好玩,才逐渐流行起来。
”虽然是为追赶潮流才用起“柠檬精”,但李晓雨通过搜索语义也知道了不少电竞圈的情况。
网络流行语亟待引导规范 从2006年开始,教育部、国家语委每年都会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介绍我国语言文字工作开展情况。
而在近几年的报告中,低俗网络词语的使用情况引发关注———各类网站评论区低俗词语使用率达到0.8%,几乎每100个词中就有一个低俗词。
接受采访的几位青年网民也谈到,大家普遍认为书本或电视上呈现的应该是文雅内容,不能口吐脏话或言语粗鄙。
而在互联网平台上,人人可以发声且不会暴露真实身份,这导致不少人在表达时更肆无忌惮,各种粗俗用语也随之而来。
“有一种观点认为,网络‘粗口’是幽默、接地气的表现,但当这些看似时髦的网络词汇变形、引申、扩展,甚至从人们口中跳到出版物上,其负面影响就会加大,语言文明的发展必然受到影响。
”陈前瑞说,对于无伤大雅的网络流行语,可以抱着开放心态对待;但对于庸俗暴戾的网络流行语,有关部门需要做好引导规范。
2012年,“屌丝”一词突然在中国网络流行。
该词本来是百度“三巨头吧”对“李毅吧”球迷的讽刺称谓,含有贬低之意,却因蕴含着无奈和自嘲的意味,被许多青年人领受下来,并一路爆红网络。
随着自称“屌丝”的人越来越多,主流社会开始重视并约束这一词语的使用。
2015年6月,在国家网信办召开的“净化网络语言”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学者提出要遏制“屌丝”“你妹”等网络语言使用,倡导社会各界在网上正确表达。
同年9月,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也向“屌丝”一词发起猛烈攻击。
他认为,为自我矮化而流行起来的“屌丝”用语,表现的是一种拒绝进步和自甘堕落的暮年心态,其广泛传播对社会有不良影响。
与此同时,教育部、文化部、国家网信办等部门也不断通过各种举措加强对低俗网络用语的规范和整治。
2016年5月,因在节目中时常使用低俗用语,自媒体Papi酱被广电总局勒令整改,要求其去除粗口低俗内容,符合网络视听行业的节目审核通则要求后,才能重新上线。
同年12月,国家网信办出台《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规定互联网直播服务提供者应当加强对评论、弹幕等直播互动环节的实时管理,并配备相应管理人员。
“在整治低俗网络语言的议题上,政府应在约束与开放、公权力管控与公民自由表达中保持一种平衡,构建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空间,打造良性生态圈。
实际上,政府的监管更多应起到倡导建立网络礼仪的作用。
”陈前瑞说。
在汉代,若想看一场演出…… □本报记者张依盟本报通讯员杨璇 这是达官贵人家的宴会表演,还是一场与民共乐的“开放”演出?长袖善舞与杂技表演交相辉映,观赏者拱手而立、觥筹交错,笙、瑟、钟、鼓声或悠扬,或壮烈,或缠绵,或英武,仿佛穿越两千年时空,回荡在我们耳边……别以为只有现代人喜欢看演出,汉代的人们也是“戏迷”,并且表演水平相当之高。
我们可以从国家一级文物西汉彩绘杂技乐舞陶俑(右图),一探究竟。
1969年,西汉彩绘杂技乐舞陶俑出土于济南市北郊的无影山,现藏于济南市博物馆,为其三大镇馆之宝之
一。
它可不是一般的陶俑,是我国首次发现的成组立体陶塑,因此一出土就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这套杂技乐舞陶俑有着迷你的“身材”,在一个长67厘米、宽47.5厘米的长方形陶盘上居然塑造了21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立体地描绘了汉代宴乐的场景:唱歌、跳舞、吹笙、击鼓、倒立、下腰……各就各位,十分热闹。
整组陶俑分三个区:表演区、乐队区和观赏区,每区各7人,21个小人儿撑起了一台戏。
这个戏被称为“百戏”,一般是在主人宴会时表演的乐舞杂技。
“百戏”内容丰富,除了杂技、舞蹈之外,还有角力、武术、幻术、驯兽、竞技、魔术等等,是一场艺术表演的“大杂烩”。
《太平御览》载:“‘百戏’起于秦汉。
”而它的繁盛期是在两汉,当时已成为日常文化娱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与经济、文化和统治者的喜好等密切相关。
专家认为,西汉时经济发 达,带动了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
再加上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及其大部分大臣都来自社会的中下层,对民间艺术情有独钟。
百戏受到皇室喜爱,汉武帝曾在未央宫举办过盛大的百戏表演,与民同乐。
此后每年都要举办这样的活动,酒足饭饱之余看“百戏”表演的人越来越多,“杂舞”成功战胜“雅舞”,终于登上了大雅之堂,进入了风靡全国的繁盛时期。
丝绸之路的开通也带来了西域的杂技,使得“百戏”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
这套西汉彩绘杂技乐舞陶俑集观赏、舞蹈、弹奏、杂技于一体,造型十分逼真,惟妙惟肖,很容易猜到这些小人儿分别在做什么,吹、拉、弹、唱样样都有,完整再现了当时欢歌笑语的表演场面。
位于最中心的是七个表演者,其中有四名男子穿着紧身的短衣,戴着尖顶的小帽,腰间还 束着白带,一看就是杂技表演的服装。
两人互相看着彼此,双手撑地,举足倒立。
另外两个人表演的是柔术动作,一人向后下腰,保持翻跟斗的动作;一人在表演“叼花”,胸部着地,双腿反弓过肩,将身体反圈成一个圆形,双手扶脚,难度指数极高。
倒立和柔术都属杂技内容。
“杂”是指多样,“技”指技艺,我国杂技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 广泛出现,学者们多认为中国的杂技萌芽于新石器时代。
杂技艺术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人们的生产狩猎、与大自然的斗争以及民间舞蹈等。
这组陶俑中的杂技表演者腰部、腿部伸屈自如,且神态从容,非常有自信,其惊险性和观赏性绝不亚于现代杂技,令人惊叹。
再看旁边,有两个一看就是精心梳妆打扮过的年轻女子,把头发梳成垂直模样,分别穿着一红一白的长袖花衣,随着音乐挥动着长袖,跳 起了轻快的长袖舞。
《韩非子》用“长袖善舞”很到位地总结了长袖舞的特点,它最经典的动作是“翘袖折腰”,就是把长袖向上甩起,同时腰肢向后弯折。
据说汉高祖刘邦最宠爱的戚夫人最擅长长袖舞。
另外,表演队伍最前面有一人,身穿红色长袍,双臂向两侧张开,头微微向上昂起,奇特的是他的身子可以自由转动,看上去像在控制整个表演场面,应该是表演的指挥者。
在表演者的后面是由七个人组成的乐队,分工明确。
最左侧的两个女子,头挽垂髻跪地吹笙,其余五个则是鼓瑟、击扁形小鼓、敲钟、击磬、击建鼓等,保持着双手抬起的动作,似是陶醉于音乐之中无法自拔。
笙、瑟、钟、鼓、磬都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
鼓和磬在商代遗址中就能看到,笙和瑟则出现在东周时期的墓葬中。
在春秋战国青铜器以及汉画像石的宴乐图中,基本上都是这几类乐器,是最常见的乐队组合。
《诗经》中也有“钟鼓乐之”“琴瑟击鼓,以御田祖”“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相关诗句。
位于两侧的是七个观赏者,都是长衣广袖,拱手而立,全神贯注地在观看演出。
右边的三个人戴着冕形冠,面前还放着两只盛酒的壶。
这两个壶叫做酒樽,贵族喝酒时都会在自己面前摆上两个酒壶来装酒,因此这三个人应该是达官显贵之类的。
左侧四人地位就相对比较低了,其高耸于头上的环形发式非常引人注目,与鼓瑟人的发型相似,面前什么也没有,只是一般的观赏者。
专家认为,这件西汉杂技乐舞陶俑所表现的内容虽然复杂,但是布局却井然有序,人物主次分明。
观众、乐队、表演者之间的安排非常合理。
对于研究汉代的音乐、舞蹈、杂技、雕塑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现代京剧《许云峰》 首尝付费“云首演” 据北京青年报,北京京剧院精心打造的红色题材现代京剧《许云峰》将在6月7日“云首演”。
该作品是北京京剧院对近40年前创作的经典剧目《红岩》进行深度挖掘整理再度创排改编的作品,取材于长篇小说《红岩》。
在全民战“疫”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关键时刻,作品凝心聚力、慷慨而来,同时该剧也是谭派艺术研究所挂牌成立后的首场大戏。
从前期筹备、下地排练到云上首演,作品已历经数月,在疫情防控最紧要的关头,编剧三易其稿。
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孝曾、阎桂祥作为艺术指导,深入排练场,对青年演员的一招一式作出细致把控。
6月7日19:30,戏迷将通过“东方大剧院”观看该剧首演,9.9元线上票房的形式在全国尚属首次。
章回体历史小说 《三国英雄赵子龙》出版 据中国新闻网,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英雄赵子龙》日前由中国致公出版社正式出版。
作者曹旭峰现为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多年来利用赴各地采访机会,沿着赵云足迹探寻了古冀州、幽州、荆州、益州等地,并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终数易成稿。
该书共五十个章节、21.6万字,叙述了赵云从投军至老年安然而逝的一生。
《水煮三国》作者成君忆为该书作序表示,作者曹旭峰善于查找史料,也很善于叙事,在娓娓动听的讲述中,让那段传说的历史变得很生活化。
并附上七绝一首:“将军年少出常山,百万军中匹马还。
虎胆天心飞锐气,虹光一带照人间。
” 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无疑是英雄辈出的时期。
在《三国演义》中,赵云长坂坡一战成名,自此进入世人视线,他的人格魅力也开始在华夏大地上大放光彩。
曹旭峰认为,赵云是一个英雄,但也是凡人。
中国历来讲善终,赵云无疑是有福之人。
征战一生,战功赫赫,最终安然而逝,无论敌友皆敬其人。
嘉德四季6月下旬举槌 拍品数量增逾七成 据中国新闻网,嘉德四季第56期拍卖会将于6月21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现场拍卖。
本季拍卖会共设13个专场5000余件艺术精品,与去年同期相比,拍品数量增长逾70%。
拍卖会涵盖中国书画、瓷器、玉器、工艺品、古籍善本等多个门类。
其中,中国书画为大家呈现《漱艺集珍———中国近现代及当代书画》《书·品———于右任的笔墨春秋》《名家墨缘》《当代风华———中国当代绘画》《墨萃琳琅———中国近现代书画(一)》《中国近现代书画(二)》《中国古代书画》7个专场近2600件拍品。
“名家墨缘”是嘉德四季以“大名家的小品,小名家的精品”为宗旨打造的高品质专场。
除了齐白石《清平图》之外,还有齐白石、黄宾虹、吴昌硕、李可染、黄胄、王雪涛等著名艺术名家力作70余件。
“浙派”“松江派”“吴门派”“娄东派”“虞山派”“常州派”等画派作品也在本季拍卖会“中国古代书画的画派传承”专题呈现。
本期拍卖还将推出“佚斋东瀛旧藏”专场,甄选来自日本的精品藏品105件,均为无底价起拍,内含历代书法、绘画、印章、碑帖等多个品类。
《陇右文库》 编纂工作启动 据光明日报,甘肃省近日启动《陇右文库》编纂出版项目,力争用10年时间,编纂完成《陇右文库》篇目设计的10大子库40编500卷(暂拟)整理出版任务。
《陇右文库》编纂工作突出甘肃历史文化和资源特色及对当代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今年作为开局之年,将完成第一个子项目《陇右历代方志库》的编纂出版工作,同时完成整理标准、编辑标准、技术标准及数字化标准等相关标准化建设工作,为后续编纂出版工作奠定基础。
《陇右文库》以子库为独立编纂出版单元,子库下以编、辑、卷三级为基础分类结构。
由方志、著作、金石文献、出土文献、档案、少数民族文字文献、民间宝卷、图录、文献存目提要和附录库等10大子库组成。
收录文献时限为先秦至1949年10月。
据了解,《陇右文库》按分解规划,将逐年推出纸本图书出版成果,初步合计500册,约940万字,还将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陇右文库》数字资源平台”,让全社会共享这一文化成果。
阅文集团推出 “单本可选新合同” 据经济日报,近日阅文集团发布“单本可选新合 同”,并针对此前合同中的十余项条款进行了大刀阔 斧的改革。
根据阅文集团官方公告,此次合同匹配作家不 同的发展需求分为三类四种,取消单一格式合同,推 出了基础协议、授权协议、深度协议,满足不同作家 的发展诉求。
在基础协议、授权协议下,作家可对每 部作品自主选择是否授权及授权方式,并享受不同 的权益和资源。
其中,第二类授权协议对作品的授权 期作了甲版(按著作权完整期限)和乙版(按完本后20 年)两级可选,分别匹配不同的权益。
而在第一类基 础协议中,即便作家完全不授权,也可享受平台提供 的创作支持和发表作品等各类服务。
深度协议则将 对作家的更多发展诉求进行多样的权益安排。
在新版合同中,明确在基础协议中,作家无须授 予著作财产权,也可享受平台提供的创作支持和发 表作品等各类服务。
新版合同明确,作品的著作人身 权归属于作者。
是否要加入免费模式,由作者自主选 择和确认。
改编版权,无论是否平台自用,作家都有 收益。
平台自用的收益分配将根据作家参与程度、开 放
周期等实际情况双方商议,明确净收益为零或亏 损,由平台兜底。
(□记者刘一颖整理)

标签: #传奇 #网站 #租房子 #有什么 #租房子 #车件 #网站 #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