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迎春:“腊肉”,什么网站可以看香港本地新闻

香港 1
月源责任编辑院孙琛辉校对院奚敏洁圆园园7年6月12日 栽藻造押渊园员园冤愿圆远员源缘怨怨耘原皂葬蚤造押凿曾扎噪扎遭曾曾岳员远猿援糟燥皂 星期
综合 阅读经典,小班教学 在学生的描述中,董迎春上课从不看教材,想到哪儿讲到哪儿,并总是慷慨激昂。
然而,在大学的课堂上,他并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教学,一次面对上百名学生,他无法完全因材施教。
而在他看来,文学与人文精神靠得最近,今天的中文系的培养目标很大程度上已经远离了人文传统,这种思想,促使董迎春开设读书班来培育自己眼中的精英。
从2005年3月开始,董迎春先以沙龙的形式组织交流,挑选一些文学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在自己15平方米的宿舍中,以大学内教育研究生的方式和本科生探讨。
2006年暑假,他正式开办“常跑读书班”,主要帮助学生掌握文学知识与创作的训练。
读书班目前已经举办了3期,招收的都是校内学生。
而即将于今年7月16日开始的第四期读书班,则有了一些变化。
与前三期相比,第四期读书班,增设了“中国古代典籍研读”,还将在广西民族大学孔子雕像前举行开班仪式。
学员也不再局限于校内成员,15名学员中将有4名社会成员。
读书班还将从学员中评选出7~8名成员,发给每人200元的“读书班奖学金”。
读书班研读的书籍包括:中国古代典籍、英语文学原著、中西方文学经典研读。
以自学、轮流讲授、讨论等“小课”形式为主要学习形式。
主要是使用董迎春自己的5000余册藏书。
授课教师除了董迎春自己,还包括一些广西比较有名气的作家或专业人士,大多为友情授课。
董迎春希望读书班可以使学员具 董迎春:“腊肉”是一种象征 阴本报记者孙琛辉 不久前,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讲师董迎春,在其创办的“常跑读书班”贴出一则招生简章,其中一条招收要求是:读书班学员须交腊肉1斤,或家乡大米10斤。
这引起了很多网友和媒体的关注。
在沸沸扬扬的讨论声中,董迎春又于6月4日在自己的博客上贴出了第四期读书班的开班时间以及授课内容。
日前记者采访了董迎春。
备知性、谦卑、博爱、宽容等精神,因此有一些特殊的规定。
比如,在读书班,董迎春要求学生不能反驳他的意见,上课不能迟到,或者必须读经典。
他在报名启事中已经清楚列出:学生迟到两次或者缺席一次者,为自动退出。
董迎春说:“80后非常自我,不容易接受一些别人的却是好的创作方法,所以要给他们最严格的训练,让他们读一流大师的作品。
按照我的理念,让他们具备融会贯通的能力。
同时从每个细节培养他们的社会竞争意识。
”他试图实现自己的诺言———文学是精英的学科,文学经典的研读有助于培养文学精英。
但他对“常跑读书班”的办班理念,更是希望由文学精英的培养最终转向社会精英,让学生有较强的社会认同与责任感。
董迎春对记者解释:“我理解的精英教育,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优秀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文学精英在我看来就是在文学上有所成就。
”如果按照他的这个标准,读书班的前三期学员的确都达到了这个层次,绝大多数成员都取得了文学创作的成绩,在《青年文 学》、《红豆》、《广西文学》等文学刊物发表文学作品近200篇。
董迎春也很自信地表示:“我教的学生肯定是最有优势的,不仅是知识上的,还包括人格上的。
” 读书班来源于人生感悟 董迎春1977年出生于江苏扬州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是一位乡村医生,母亲则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作为一位农家子弟,他深知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改变命运。
而他从小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教师。
回顾自己的求学历程,董迎春感觉“有些波折也算不上坎坷”。
中学毕业,他考上高邮师范专科学校,之后又争取被保送到扬州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就读。
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他报考了复旦大学的研究生,由于1分之差,被调剂到了广西师范学院。
研究生毕业后被广西民族大学聘为教师,教授“写作学”、“新闻与传播”、“诗歌创作”等课程。
从此圆了自己的大学教师梦。
读书期间,董迎春遇到的几位教师对他影响很大。
大学时有一位叫叶橹的老师,对学生特别关心,叶橹老师的书学生可以随时借,学生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向他请教,而且总是第一时间得到一种回应。
那时,董迎春就暗下决心,将来如果做老师的话,要像叶橹老师那样爱护自己的学生,将文学教育与人格教育联系起来,在大学讲台上将“爱的种子”传播下去。
董迎春在文学创作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05年开始在各种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于2006年获得全国高校诗歌奖、广西青年文学奖,2007年获南宁市优秀作家称号,成为广西颇有名气的青年作家。
求学路上没有太多波折的董迎春在生活上遭遇了一次重大的打击。
2005年,董迎春的父亲因为胃癌永远离开了他。
此前的2003年,在村医务所工作的父亲被人怀疑偷了医务室的药,受不了冷嘲热讽的父亲辞职回家,不久就检查出了胃癌,化疗了一年后,自觉没有希望的父亲坚决要求出院,后来绝食而死。
那时董迎春虽然在读研 究生,却也省吃俭用并利用自己业余打工的钱为父亲凑了2万元的医疗费。
父亲的去世让他感到了人生的无常与一种世态炎凉。
“现实社会世态炎凉,我走出来了,我想用我的经历与感悟来激励学生,让他们也努力进步。
” 读书班名为“常跑”,取自董迎春非常喜爱的一部电影———《阿甘正传》,乐观坚强的阿甘成为他的精神寄托。
“阿甘代表了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和阿甘一样,我的生命也是在不停地奔跑。
我是一名农民子弟,我个人的过程就是奔跑的过程,我从来不轻易向命运妥协,向世故与投机、谎言妥协。
我希望我也能传递给我的学生,让他们找到真诚、信仰、勤奋、奉献带给内心的喜悦与充实。
”董迎春这样对记者说。
董迎春的日常工作生活简单、单纯,他说他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思考、最有乐趣的工作就是教学。
除了备课、上课、搞文学创作,董迎春能想到的事情就是每天一个半小时的散步。
他经常利用这段时间,与学生交流文学与创作心得和人生感悟。
在思考、 教学、与同学的交流中,他得到了最大的满足。
为什么选择“腊肉”? 董迎春本科学的是现代文学,研究生的专业方向是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研究西方解构主义理论。
今年他考取了四川大学文新学院文艺学与文化批评专业博士,开始转向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第四期读书班也是首次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学生阅读的也将是比较浅显的典籍,董迎春想通过读书班与同学一起交流、讨论,并形成比较趋同的理解。
由于自己的阅读能力还处在认识与学习的初始阶段,董迎春坦言“还没有想到对国学有所创新”。
为什么会选择“腊肉”?董迎春说当时他写招生启事的时候,脑海里并没有清晰的概念,只是想尝试按照孔子的老规矩(“自行束修以,吾未曾无诲焉。
”)来办事,“这是孔子说的,不是我的创造。
我认为孔子是一个好老师、是道德的楷模,所以选择了他的方法”。
董迎春解释,“交腊肉”只是一个文化符号、一种象征,代表了他作为当代年轻的大学老师对心目中“贤师”形象的孔子的认同与向往。
也就是说,不是仅仅指向儒家学术的传播,而是将孔子看成一种方式激励老师们向贤师、好老师看齐。
同时,通过此“仪式”,强化读书班成员在文化上的认同感,让同学懂得尊重教师、尊重知识,并将其转化为一种内心自觉与学习的积极力量。
董迎春表示,自己的学识也很有限,更主要的是作一种教学的尝试。
他同时希望,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与讨论中,能够达到一种“教学相长”的状态。
3类评估,3个阶段 从20世纪中期开始到2002年,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进入了一个试验、探索的发展阶段。
从1994年初开始,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评估先后经历了合格评估、优秀评估(1996 ̄2000)和随机性水平评估(1999 ̄2002)3个阶段。
合格评估开始于1994年,这种评估方式主要用于1976年以后新建的、本科教育历史较短的、基础比较薄弱的学校,该评估是对新建普通高等学校的基本办学状况、教学质量的一种认可,由原国家教委组织实施,在新建高等学校被批准建立之后有第一届毕业生时进行,鉴定结论分为合格、暂缓通过、不合格3个等次。
优秀评估开始于1996年,主要用于100所左右本科教育历史较长、基础较好、工作水平较高,特别是“211工程”重点高校。
主要目的是促进这类学校深化改革和办出特色,被评学校由原国家教委根据学校申请确定。
关于随机性水平评估,教育部曾 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价实施办法》、1998年《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价的若干意见》、1999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专家组工作指南》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价考察要点》、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方案(试行)》、2001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等。
这些文件的出台,对开展本科教学工作评价、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提供了法规上的依据。
另外,从1997年起,针对不同类别的院校特点,教育部还陆续出台了综合大学、工业、农林、医药、政法、财经、外语、师范类院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和优秀评估方案。
这些政策文件同样对本科教学工作评估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规范作用。
半官方评估机构涌现 高等教育评估事业在这段时间的发展还体现在一些半官方的中介机构 教学评估 阴章建石 创建规范的教学评估体系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工作年回顾之
于1998年成立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课题组”,对随机性评估工作进行研究。
经过反复研讨、修改,在对8所高校实测和1所高校试评的基础上,高教司于2002年底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通知。
随机性评估主要是针对介于适用于合格评估、优秀评估两类学校之间的普通院校,被评学校由教育部随机抽取。
到2001年底,以上3类评估共计对178所高校进行了合格评估、16所高校进行了优秀评估、26所高校进行了水平评估。
2002年,教育部将合格评估、优秀评估和随机性水平评估3种方案合并为一个方案,即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4种。
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自1994年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启动以来,围绕高校评估的相关法律、法规也不断完善。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44条规定:“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和由其组织的评估。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在高中及其以上教育的办学水平评估、人力资源预测和毕业生就业指导等方面,进一步发挥非政府行业协会组织和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
”这些政策条款较好地促进和保证了教育评估工作的健康发展。
教育部出台的一系列关于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法规文件有:1995年《首 和学术团体的诞生、业务的开展和研究等方面。
1994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第一次明确了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的地位。
1993年成立了北京高等学校教育质量评议中心,主要开展对北京地区高等教育质量教学状态的调查、研究和交流工作。
1994年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研究会成立。
该研究会的任务是围绕我国高教评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专题研究,提供专题咨询服务和组织国内外学术交流。
研究会的成立,对高教评价研究的深入发展从组织上作了重要准备。
研究会成立后先后组织召开多次学术研讨会,最近一次会议于2006年在厦门召开。
1996年上海成立全国第一家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上海高等教育评估事务所(2000年改名为“上海市教育评估院”),并于1997年组织实施了对上海普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评估,开了中国高等教育由社会评估机构实行评估的先河。
1997年成立江苏教育评估院,1999年成立辽宁省教育评估事务所。
2000年成立广东省教育发展研究与评估中心。
2001年9月,全国专业性教育评估机构聚集南京,召开了第一次教育评估机构协作会议,确定了今后的合作与发展方向,决定筹建全国高等教育评估机构协作网。
这些事业性评估机构受教育部或省教育厅的委托,开展了一系列的高等教育评估活动。
此外,民间评估机构中影响较大的有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武书连等进行的“中国大学评价”,网大1999年以来发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国校友会的“中国大学排行”等。
暨南大学改革“外招生”实习模式阴陈文举袁晓金 日前,来自香港地区的暨南大学2003级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罗贺琪,在香港《成报》实习4个月后,成功“转正”,被《成报》正式录用,成为一名“老记”,主要负责香港本地的消费新闻。
事实上,像罗贺琪这样成功进入各大媒体的“外招生”同学不在少数。
据统计,在已经毕业的2003级春季外招生(2007年春季毕业)中,有8人供职于《大公报》、《文汇报》等香港主要媒体。
而2007年夏季毕业的港澳生就业去向也令人满意。
而在各大媒体实习的暨大学生更是数不胜数。
暨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关于“外招生”实习、就业的探索、改革,目前已见成效。
外招生管理面临挑战 外招生,是指在校就读的海外及港澳台地区学生。
上世纪90年代初,暨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已开始对外招生工作进行专项管理,当时由系主任直接管理外招生在学校4年的所有事宜,包括记录外招生详细的住址和家庭联系方式,保持与外招生家庭的联系,对外招生的生活、学习、实习的情 况都一清二楚,可以随时给予外招生及时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外招生工作能有序开展。
然而,随着外招生数量的成倍增加(以往每届十几个人,到今年已经超过100人,而05级的人数更是达到160多人),给原有的管理方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目前,学院本科生中有外招生近700人,占在读学生70%多,由于人数众多,学院已无法做到对每个外招同学的情况了如指掌。
2005年,暨大新闻与传播学院2002级31名外招生中的部分同学没有找到理想的实习单位,而选择待在家里。
2005年外招生实习所遇到的问题,是近年来高校扩招、实习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结果。
针对不断出现的问题,2006年,新闻与传播学院开始着手改变这种状态。
探实习就业新路 2006年,该学院从主抓实习报告会、完善实习报告会的各项流程开始,探索实习就业新路。
从2003级学生开始,改变了之前全学院一起召开报告会 的模式,以系为单位分别召开,动员所有大三的同学特别是外招生同学积极参加。
由学院和系领导向与会的同学详细介绍实习的基本要求、实习基地概况、实习机会、实习要领等。
与此同时,学院邀请供职于媒体行业的校友回校,为同学们讲述实习期间的要求,使同学们在走上实习岗位之前,就对实习有比较清晰的了解。
面对外招生实习机会和实习渠道少的现实,暨大新闻与传播学院领导决定到珠三角地区和港澳地区去创建学院自己的实习基地和实习网络。
在内地,学院建立了包括报纸、电台和广告公司等多渠道的实习基地网络。
以广告专业为例,学院与广东省广告公司、黑马广告、奥美广告等十家单位结成合作伙伴,为学生实习提供了便利的渠道。
此外,新闻与传播学院还将眼光投向港澳台地区。
2005年学院开始在香港和澳门建立起同学会,通过联系更多的校友加入其中,拓宽学院学生实习的网络。
通过在相关单位工作校友的牵线搭桥,为外招生联系到了更多的实习单位。
2005年4月暨南大学香港新闻传媒同学会正式成立,学院的实习工作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为了解决之前实习机制中暴露出的管理人员不足的问题,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学院展开实习导师制。
每个老师必须对所指导的同学负责到底、帮助到底,对于外招同学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老师要尽力帮助解决。
所有同学的实习情况连同报告都将被详细地记录下来并被评估,作为学院对于各位老师的考核项目之
一。
对于那些指导学生实习表现突出的老师,学院也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措施。
不仅实习中如此,在学生进入实习单位之前,新闻与传播学院也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
新闻与传播学院专门组织老师,制作了关于外招生学习现状和意识的调查表,在同学们中开展广泛的调查。
一方面学院根据同学们的要求,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另一方面,学院针对外招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重点加强对外招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最近新闻与传播学院还制定了专门提高外招生动手能力的计划,近期将开放学院的实验室,让同学们有更多的实践预演;展开网页设计、三语竞争等专门竞赛,力求使外招生在实习、就业时具备一定的自主创业能力。
大学档案窑人大往事 回忆刘少奇同志对中国人民大学的关怀 阴成仿吾 华北大学成立 1947年11月,石家庄解放,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
不久,华北联合大学由冀中束鹿县的农村迁到了石家庄附近的正定县城。
1948年春,我正在石家庄,有一天接到了周恩来同志的通知,要我去中央汇报工作。
第二天,我就去见周恩来。
我向周恩来汇报了华北联大的情况后,他即向我传达了中央的决定,为了迎接全国解放,需要培养大量干部,中央决定将华北联大与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北方大学合并,扩大成为华北大学,由吴玉章任校长,范文澜和我任副校长。
从周恩来那里出来后,我就去看刘少奇同志。
刘少奇热情地接待了我,谈了一会儿话,谈着谈着,已是黄昏了,刘少奇留我在那里吃晚饭。
当时他家的住房和家具很简陋,记得那顿晚饭我们都是坐在小凳子上,围着一个小桌子吃的。
除周恩来、刘少奇外,这次去西柏坡还看到了毛泽东,叶剑英同志还很关心地问到军委俄文班的情况。
这个班原来是他管的,当时这个班交给了华北联友,另外设立了一个英语班。
从西柏坡回到正定后,我即向全校教职员工传达了中央的指示,并号召大家积极做好准备工作,迎接北方大学全体师生(当时他们在邢台)的到来。
1948年8月,华北大学在正定成立。
由于党中央的直接关怀,学校办得很有生气。
不仅规模较大,而且人才济济,那时解放区内外的许多名流学者、专家都集中在这里。
当时我们学校的教学和研究骨干,有何思敬、刘大年、何洛、尚钺、周巍峙、李焕之等同 刘少奇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学典礼上讲话遥 志。
一些后来著名的歌唱家如王昆、郭兰英等,当时都在华大工作或学习。
遵照中央指示精神,我们还成立了一个专门研究蒋管区高等教育情况的机构。
北平解放后,我们派出了许多干部,由钱俊瑞(当时任华北大学教务长)率领,参加了北平市军管会中的文管会的工作。
解决搬迁矛盾 1949年1月31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我是北平解放后的第三天坐着一辆小吉普车进城的,住在南池子的一所原国民党特务机关的房子里。
这时,我到处奔走,为华北大学找房子。
最后,算是看妥了铁狮子胡同、东四六条、蓑衣胡同、海运仓等几处房子。
但是,在搬迁过程中,海运仓的房子发生了问题。
海运仓原为朝阳大学旧址,刚解放时为一个机关办训练班占用。
这所房子经决定拨给华北大学使用,这本来都已和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请示过,并已和陆定一同志谈妥。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原用房单位还未接到通知,而华大又用房很急,结果,我去接洽时对方很奇怪。
当时,我很着急,因为华大师生即将来京,开课在即,矛盾无法解决。
因此,在一天的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我就跑到中南海,拉上陆定一同志一道去找刘少奇,刘少奇听我把情况说完后,立即拿起电话告诉相关工作人员,通知原占房单位应按原议给华北大学腾房。
不久,华北大学的房子就解决了。
从这一件小事中,我深深体会到,少奇同志有一种雷厉风行的作风,讲求工作效率;同时,他很善于做深入细致的工作。
关心人大建校 1949年夏,华北大学培训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干部随军南下。
此后,即转入筹备中国人民大学的阶段。
中国人民大学是在刘少奇亲切关怀下建立起来的,从组织筹备委员会到拟定具体计划,他都参与并主持工作。
1949年11月12日,刘少奇亲自写信给毛泽东和中央政治局,报告创立中国人民大学的筹备经过,建议政治局讨论和通过中国人民大学的建校计划。
这封亲笔信现仍存在我校档案室中,成为中国人民大学建校史上的一份珍贵文献。
在1950年建校过程中,有一重大问题须请刘少奇亲自批示。
我们的请示信是在3月26日送上去的,没想到当天即批示下来。
现在这封请示信及刘少奇的批示也均保存在我校档案室中。
1950年10月3日,是中国人民大学正式举行开学典礼的日子,也就是我们的校庆日。
那一天,我们全校师生员工都兴高采烈,老早就把会场打扫得干干净净、队伍坐得整整齐齐,等待着领导同志的到来。
这一天,刘少奇和朱德都来了,并且都发表了重要讲话。
我记得刘少奇一开头就讲了这么一段 话“:中国人民大学今天就开学了。
这个大学是我们新中国第一个办起来的新型的大学,中国将来的许多大学都要学习我们中国人民大学的经验,按照中国人民大学的样子来办。
”我体会刘少奇这段话的意思是:当时全国解放不久,我们从旧中国接收过来的高等学校,还未来得及改造和调整,而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在这段时间内,有解放区教育传统的中国人民大学应该起一些示范作用。
当时听到这番话后,感到是对中国人民大学的莫大鞭策,同时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
刘少奇在讲话中还特别强调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批评了旧大学所学非所用的现象。
刘少奇在讲话的最后强调了要办好学校必须加强团结和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他语重心长地说“:大家团结起来互相帮助,领导上要团结,工作人员与学生要团结,大家要团结在为人民服务的马列主义基本观点上,不要自私自利,不要违反人民利益,要大公无私,不要背叛人民,要为人民的利益去服务,要走向社会主义,要改造中国。
同志们,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不要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要辩证唯物主义,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学习、工作,学校才会更快地办好。
” 中国人民大学开办以后,由于党中央的直接领导和关怀,依靠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曾作出了一定的成绩。
它为各地培养了一大批理论干部和财经干部,现在有许多人已经成为那里的骨干。
渊作者曾任陕北公学校长袁华北联合大学校长袁华北大学副校长袁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尧校长遥本文由彭明同志协助整理遥冤

标签: #什么叫 #靠什么 #网络 #宠物 #网络 #视频 #有什么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