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有“融”乃强,4国际国内2019年1月27日

效果好 0
星期日责任编辑王文珏马章安电话:(0531)85193446Email:guoji@ 就米纳斯吉拉斯州矿坝决堤事故 习近平主席向巴西总统 博索纳罗致慰问电 新华社北京1月26日电国家主席习近平1月26日就巴西矿坝决堤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向巴西总统博索纳罗致慰问电。
习近平在慰问电中说,惊悉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发生矿坝决堤事故,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遇难者表示深切的哀悼,向遇难者和失踪者家属、向巴西人民表示诚挚的慰问,祝愿伤者早日康复。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 临的一项紧迫课题”———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 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鲜 ︱集 做︱︱体学习近习 大平时的做总书重 记要讲 强在中话共引领 主中央媒流政体融 治局合 舆第发展十二新 论次作为 明指出了我国媒体融合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如何尽快解答这一紧迫课题,推动媒体融合向 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和高校新闻院系师生认真思考、热烈讨论。
他们表示,要在全媒体时代积极担当新使命,以新作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
“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 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 将“课堂”设在媒体融合发展的第一线、同采编人员亲切交谈、通过移动报道指挥平台与记者连线交流……2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这场别开生面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令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任丁伟倍感振奋。
近年来,人民日报社坚持移动优先战略,加快拓展移动传播阵地。
目前已形成以人民日报“两微两端”为代表的移动传播新格局。
“金台点兵”等45个融媒体工作室推出了《谁是站到最后的人》等一批融媒体产品,广受好评。
“推动党的声音直接进入各类用户终端,努力占领新的舆论场,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新期待。
我们将继续做好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通过个性化制作、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推出更多现象级新媒体产品;同时加快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到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重点探索用主流价值驾驭的算法推荐模式,实现舆论引导和信息传播的精准化、个性化。
”丁伟说。
这是媒体的一次自我革命,更是一场必须赢得的胜利。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复旦大学上海新媒体实验中心主任张涛甫认为,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通过融合发展,使正面宣传质量和水平有质的飞跃,对凝聚人心、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意义重大。
“主流媒体不能仅仅满足于出一两个‘爆款’,而是要成为具有成长性的平台,靠源源不断的精品力作说话。
”张涛甫说,媒体融合就是要让 主力军迁移到主阵地上。
这是媒体身处的全新战场,在未知与挑战中, 他们发出更加嘹亮的时代之声。
在新华社全媒报道平台副总监徐壮志眼中,这个战场的吸引力并不亚于当年 他作为一线记者奔赴的新闻现场。
从“新华全媒头条”创办到《四个全面》《红色气质》《太空日记》《大道 之行》《领航》《父亲·我们·时代》等一系列现象级融合产品相继推出,从创新 项目组、融媒工作室到适应互联网生态的新型采编架构,从单一文字、图片、视 频供稿到满足各类媒体需要的多媒体融合线路……新华社媒体融合发展迈出坚实 步伐。
自2015年7月新华社全媒报道平台建立以来,新华社打通全社采编、技术 与新媒体加工各环节,重塑采编流程,探索出一套全媒体采编系统,实现在融媒 体传播语境下“一次采集、N次加工、多元化传播与多终端适配”的发展之道。
徐壮志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意味着新华社媒体融合发展迎来新 的起飞。
我们将以更大的融合力度,将党的声音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融合形 式,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
” “在向基层拓展、向楼宇延伸、向群众靠近上继续下功夫” “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和信息服务”———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
话,让广大媒体工作者为自己立下新的奋斗目标。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电视台副台长袁正明说:“我们将以三台整合为契机,加大融合发展力度,聚力打造总台头条工程,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实施‘台网并重、先网后台’战略,把内容建设作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核心环节,着力重大报道的全方位立体化传播,继续推出《平语近人》等一批引领主流价值的融合精品。
创新升级建设‘一网+一端+新媒体集成遥控平台+市场端口连接’的全媒体传播格局,加快5G新媒体平台建设,持续优化‘4K超高清’频道、强化AI等技术引领,推动内容的精准分发和服务的精准触达。
” 用户在哪里,新闻人就在哪里,已经成为媒体融合的共识。
广东广播电视台触电新闻总编辑郑敏璇说:“以往,我们只知道新闻播出了,却不知道谁看了报道、反响如何,现在可以利用大数据清楚知道谁是受众,传播更精准有效。
我们将始终坚持利用大数据‘赋能’主流价值,在向基层拓展、向楼宇延伸、向群众靠近上继续下功夫。
”这充满希望与光明的事业,正吸引着更多新生力量。
虽是寒假期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学生倪乐融依然在图书馆苦读。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她回想起自己2015年在一家媒体的实习经历。
“那段火热而忙碌的日子,至今历历在目。
”倪乐融说,无论与谁融合、怎么融合,反映基层实践、传递百姓心声、符合读者需求的融媒体产品才能拥有强大生命力。
“我们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面对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的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谁能顺应大势引领全媒体时代,谁就把握了战略主动。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刘晓程评论道。
为此,兰州大学开设了“网络新闻传播”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加强融媒体技术教育,培养更多“一专多能”、符合全媒体时代要求的新闻人才。
互联网这把“双刃剑”,推动了新的传播革命,然而也为新闻舆论工作带来新挑战。
“使全媒体传播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让浙江省委网信办副主任王尧祥印象深刻。
“要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全面提升技术治网能力和水平,强化法治意识,推动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
”王尧祥说,目前,浙江网信部门探索“分业监管、联合执法”模式,率先推动落实省、市、县三级网信办互联网信息内容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加强对属地网站平台的依法管理。
“放眼世界,受众的信息接收渠道、阅读习惯都在往手机端走,这就是‘势’。
”中国日报网副总编辑张春燕看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有感触地说,作为国际传播主力军,我们要科学研判国际舆论形势,抢抓直播和短视频发展机遇,加快布局海外短视频平台,针对不同地区和年龄的用户群体开展差异传播、精准传播,用外国受众听得懂、听得进的方式,进一步提升中国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据新华社北京1月26日电) 守正创新有“融”乃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媒体融合发展成就综述 这是一场由技术飞跃带来的深刻变革,这更是一场在党中央战略谋划下实现的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
2014年,中央深改组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在一次次重要会议上、在考察新闻单位时,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就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作出深刻阐述,提出明确要求。
今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把“课堂”设在了媒体融合发展的第一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全国各地各新闻单位尤其是中央主要媒体积极投身媒体融合发展,“移动优先”成为共识、“用户意识”深入人心、“爆款产品”屡屡刷屏……从“相加”到“相融”,向着“融为一体、合而为一”阔步迈进,一个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断提升的新型主流媒体矩阵在全媒体时代浪潮中成长壮大,写下媒体融合发展的“中国答卷”。
以自我革命的姿态适应时代发展 回望传播史,传媒技术的变迁无不深刻重塑新闻业态。
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
思想认识的高度,决定融合发展的深度。
当前,我国媒体融合正处于从“相加”向“相融”加速奔跑的关键阶段,中央主要新闻单位主动适应变革,大力推动变革,以自我革命的勇毅担当深入推进媒体融合发展。
媒体深度融合,归根到底是人的融合———人民日报社社长李宝善指出,媒体融合不是“要我做”而是“我要做”,无论是从定国安邦、壮大主流声音的高度,还是从强筋健骨、做大做强“国家队”的角度,融合发展都是媒体自身的需要、发展的必然。
2016年10月,人民日报融媒体工作室机制正式推出,形成了“一本政经”“麻辣财经”“大江东”等45个专业化、垂直化的品牌工作室。
这项机制鼓励编辑记者跳出“稿格纸”,跨部门、跨媒体、跨地域、跨体制,按兴趣自由组合,按项目组织生产。
从“纸媒时代”到“微博微信”再到“视频、H5、VR全景”……一大批“提笔能写,对筒能讲,举机能拍”的全媒体记者涌现出来,以更大的创新热情,生产出更多契合用户需求的新闻产品,也在媒体融合的考验中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思维的转变、丰富的实践,让编辑记者们感言,“全媒体发展势不可挡”“融媒体记者,就应该干吗吗行、做啥啥精”。
紧跟科技发展步伐,唯一不变的状态就是改变———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是新时代新华社的奋斗目标。
“我们要把握传媒变革趋势,部署适应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加速向‘新型’进发。
”新华社社长蔡名照说。
聚焦主体业务,新华社着力构建面向不同用户、满足多样需求的全媒体供稿体系,提升个性化生产、可视化呈现、智能化推送、互动化传播水平,为用户和受众提供更多短视频、微动漫、动新闻等微传播、轻量化产品。
在把网络信息前沿技术运用于新闻传播实践方面,新华社走在前列。
2015年,新华社推出自主研发的“快笔小新”机器人写稿系统,成为国内首个使用写稿机器人的媒体机构。
2017年底,新华社发布全球媒体首个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提出建设智能化编辑部。
2018年11月,全球首个合成新闻主播———“AI合成主播”亮相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
这位 新华社“新员工”,运用最新人工智能技术,“克隆”出与真人主播拥有同样播报能力的“分身”,在新闻领域开创了实时音视频与AI真人形象合成的先河。
2018年12月,拥有一流技术和装备的媒体创意工场投入运行,为优质产品打造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
随着数字技术加速落地,媒体深度融合要心中有“数”——— 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指出,抓住全媒体、数字化发展大潮,就要以“大象也要学会跳街舞”的干劲,迎接数字化、拥抱数字化;在守正创新中,把新媒体、新平台建设好运用好。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成立后,明确提出“台网并重、先网后台”的发展战略,把更多人财物投向互联网,进一步优化用户体验。
在“互联网+总台”的战略视角下,央视网正在升级建设“一网+一端+新媒体集成遥控平台+市场端口连接”的全媒体传播格局,并致力于建设一个强大的媒体“中台”,汇集统一的数据采集能力、计算能力、萃取能力、交换能力等,准确把内容、平台、用户连接起来,推动内容的精准分发和服务的精准触达。
目前,央视网“数据中台”已形成“贯通多终端、统一管理”的数据采集分析体系,实现对央视网多终端覆盖情况及传播效果进行全流量监测、评估、分析,每天用户访问记录超过100亿条。
在此基础上,央视网通过合作引入第三方公司的外部数据,形成更为丰富、多元的全域媒体数据库,以此支撑数字化转型。
以融合手段壮大主流阵地 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
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3%。
在移动互联时代,“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是传播的鲜明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
推动移动媒体建设,“报网端微屏”在打通———坚持以渠道拓展为引领,中国日报社践行“深度融合、移动先行”理念,把一份发行70万份的英文报纸转型升级为一个覆盖2亿多海内外用户的全媒体传播平台。
截至2018年12月底,中国日报客户端全球下载用户超过1800万,用户覆盖超过140个国家和地区。
经济日报社加大移动传播新平台、新阵地建设,逐步构建了以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为主体、社交媒体为两翼、第三方平台为补充的移动传播新媒体格局。
针对短视频这个“风口”,经济日报社成立了“短视频工作室”,在抖音、快手等平台推出“小林侃数”等品牌栏目,很接地气。
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策采编发”在重构———实现新闻信息内容的“一次性采集、多媒体呈现、多渠道发布”,已是共识和趋势。
从中央到地方,新闻单位纷纷整合内部组织架构,设立全媒体或融媒体机构,统筹采编资源,实现生产布局合理化与传播渠道全能化“比翼齐飞”。
光明日报社在2015年4月挂牌成立了融媒体中心,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光明日报全媒体总编室,启动全媒体指挥平台,着力打造“掌上的知识分子精神家园”。
作为推动县级媒体转型升级的战略工程,2018年全面启动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致力于打造基层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社区信息枢纽。
一个个县级融媒体中心挂牌成立,把传播触角延伸到千家万 户,融合发展的更大格局正在形成。
打造现代传播体系,平台建设蹄疾步稳———从一家报纸到“平台+内容生产者”,人民日报 社尝试用新模式连接更多用户,打造体现主流价值的内容生态。
上线不久的全国移动新媒体聚合平台“人民号”,吸纳入驻媒体机构7000余家,一些优质的自媒体也纷纷进驻,平台日均审核推送原创资讯3500余条。
新华社服务全国媒体的“现场云”新闻在线生产系统,为入驻媒体免费提供基于移动端的全媒体采编发功能,采编人员即采即拍即传、即收即审即发。
目前,“现场云”已吸引超3000家媒体和党政机构入驻,平均每天发起直播报道379场,成为全国最大的基于移动直播的短视频在线加工平台,有效服务地方媒体融合发展。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高度重视自主可控平台建设,主打移动直播和新闻视频分发的央视新闻移动网将上线“全国智慧县级融媒体平台”,打造县级融媒体矩阵传播平台,同时上线4K超高清频道,打造5G创新平台并投入试运行。
从推进产品融合、渠道融合,到推动平台融合、生态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主流舆论阵地不断巩固壮大。
以内容创新唱响时代强音 主力军进入了主战场。
近年来,主流媒体通过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融媒体精品力作,以更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互联网上做大做强正面宣传,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网络空间的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
新闻战线把宣传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以全媒体时代下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动阐释、广泛传播。
人民日报社策划推出5篇“总书记的人民情怀”系列报道和14篇“新思想从实践中产生”系列报道,其中一篇报道在人民日报客户端浏览量超过4500万。
新华社推出《心中的牵挂》《答卷》《誓言》《那年,我们21》等50多个浏览量过亿的重磅融媒体产品,《那年,我们21》总传播量达5.7亿次,《誓言》被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收展。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出时政报道“组合拳”,以时政V观微视频、时政新闻眼等方式第一时间准确报道,配合性报道注重第二落点延展延伸,阐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总书记调研考察时的感人瞬间,展示习近平总书记的崇高风范。
奋进新时代的豪情在网络上涌动。
礼赞新中国的真情在网络上传扬。
人民日报社顺应融合传播移动化、视频化、青年化趋势,推出了“时光博物馆”主题活动、H5《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中国很赞》手指舞接力挑战等,引爆人们的参与热情。
新时代的中国故事随“指尖”传播。
中国日报社充分发挥外籍记者编辑队伍优势,以“好运中国”“解码中国”等短视频栏目为依托,打造了“英国小哥”方丹、“美国小哥”艾瑞克、“英国小妹”夏洛特等“网红”记者,透过“外眼”看中国、通过“外嘴”讲中国,扩大主题报道的国际影响力。
新华社“NewChina”账号在脸谱、推特、优兔、Instagram、连我、VK等六大平台使用19种语言发稿,总粉丝数突破1亿,主账号发稿量、浏览量、互动量等核心指标跻身世界主流媒体账号第一方阵最前列,让“中国声音”更加清晰响亮。
(据新华社北京1月26日电) 这波流感这么猛, 究竟该如何与之“过招” ■入冬至今,流感在全国大范围流行。
上一年的流行让许多人心有余悸,近日,“流感”再度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这一季流感流行情况如何?有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流感防治有哪些误区?记者为你一一解析。
(配图据央视新闻) 来势汹汹,这波流感啥情况? 持续高烧不退是特点 北京的上班族彭女士近日出现高烧、连续呕吐等疑似流感症状,随即去一家三甲医院发热门诊就诊。
“挂号、缴费和抽血的地方都在排大队,输液的人也特别多。
”彭女士说,单位也有不少同事相继“中招”。
记者调查发现,近期儿童医院急诊科人满为患,中小学校也成为流感重灾区。
北京的石女士告诉记者,前一段时间,念初一的女儿班里不少同学得流感,于是全班停课4天,后来,其他班级也出现类似情况,学校不得不取消了新年联欢会。
去年入冬以来至今,流感在全国大范围流行。
看上去来势汹汹,这波流感到底是“什么情况”? “流感病毒有甲乙丙丁四种类型。
在人群里能持续传播并引起季节性流感的主要是甲型、乙型这两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处研究员李中杰25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从全国流感监测网络的监测结果来看,目前主要流行的是甲型H1N1病毒,甲型流感占90%以上。
广东省中医院大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林琳表示,持续高烧不退是本次流感的特点,常伴有咳嗽、咽痛、周身疼痛、打喷嚏流涕。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雷正龙介绍,最新监测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进入流感活动高峰期,南方省份升高趋势趋缓,北方省份处于平台期。
人患流感后能产生获得性免疫 但病毒也很快再次变异 流感曾经并不怎么引人注意。
2017-2018年冬春季节,乙型流感狠狠地“刷了一波存在感”;而网络刷屏文章《流感下的北京中年》更让人对流感产生了恐惧心理。
流感有这么可怕吗?专家介绍,季节性流感在人群中是常见病,是人群普遍易感的疾病。
人患流感后能产生获得性免疫,但流感病毒很快会发生抗原性变异从而逃逸宿主免疫。
因此,人一生可能多次感染相同和(或)不同型别的流感病毒。
北京市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说,由于流感具有较强传染性,且流感病毒易变,因此,不同季节、不同年份会出现不同的流感病毒。
冬春季是流感高发季节。
专家介绍,一般人群患流感后,无并发症者多于发病3-4天后体温逐渐消退,全身症状好转,但咳嗽、体力恢复常需1-2周。
有重症高危因素的人群感染流感后容易出现并发症,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5岁以下尤其是2岁以下儿童,65岁以上老人以及有慢性呼吸系统、慢性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系统等慢性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风险较高,要特别注意预防流感。
”李中杰说。
为何最近身边不少人“中招”?专家表示,从中医角度看,“今年北京地区降雨降雪很少,天干物燥,更易体内燥热,‘感受风寒之邪’。
”航天中心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张昶告诉记者,北方冬季室外严寒室内温度高,饮食高热量、体育活动少,体内容易形成蕴热。
“外有风寒、内有燥热,就形成了‘寒包火’的病态。
” “防”很重要“治”得趁早 掌握正确防治知识,就能让流感“退避
舍”,即使不幸中招也能从容应对。
但记者发现, 尽管经历了上一年流感的“洗礼”,人们在预防中 仍然存在误区,让病毒有可乘之机。
地铁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大多数人没有戴 口罩;家人在接触流感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不洗 手;老人婴幼儿等高危人群不愿接种疫苗…… “应为流感患者佩戴口罩,并尽量减少与孩子 的接触。
”张昶说,照顾流感患者时,也要戴口 罩、勤洗手,还应尽量多开窗通风,降低室内细菌 密度和减少空气中的病毒尘滴。
对于疫苗认识误区,张昶表示,接种流感疫苗 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流感的方法。
疫苗应在流感流 行季节前1-2个月注射,其保护作用一般只维持6- 12个月,所以每年都需要注射。
对流感的治疗,许多人没能正确对待。
专家表 示,早期治疗和科学规范治疗是关键,切忌滥用抗 菌素和输液治疗。
“一旦出现流感样症状或确诊流感,不鼓励带 病上班,一定要做好隔离,如果病情加重还要及时 就医。
”李中杰特意强调,这是对自己和他人健康 很好的保护。
(据新华社北京1月26日电)

标签: #网站 #有什么 #不好 #吉普赛 #有什么 #网络 #网络营销 #软件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