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书亭,crayon怎么读

crayon 5
2021年8月24日星期
曝书亭 电话/82533229E-mail/jxrbxiuzhou@编辑人/戴群设计/马赵琴校对/王斌渊 ※本土阅读 【精彩文摘】 禾风杂忆 作者:吴顺荣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6月 【作者简介】 吴顺荣,笔名田耕,嘉兴秀洲人,生于1944年。
1964年入伍,1970年起从警,曾任嘉兴市公安局郊区分局局长,秀洲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
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已在全国100余家报刊杂志上发表诗歌、散文、散文诗1000余首(篇)。
主要著作有《散草集》《吴顺荣散文集》《卧牛斋文集》《卧牛斋诗集》《家园若梦》《乡村旧事》《嘉兴方言拾摭》等12部。
引言 息,在每一寸土地上都种上了庄稼。
五月,麦子成熟了,麦浪滚滚闪金 那地方令人向往—— 光。
麦收时节,镰刀和阳光把乡村绘成
一条小河,弯弯曲曲,悠悠而淌。
没幅最美的金色油画。
有喧哗,少有涟漪,没有耀眼的闪烁,只是 插秧了,隆重的开秧门仪式后,那些 静静地映照着来来往往的舟楫帆影,蓝天插秧的女人们,一个个面朝黄土背朝天地 上的彩霞白云…… 弯着腰,倒退着向着生存前进。
空荡荡的 小河,有个好听的名字:文汇港——水田里就被弯成了一片绿茵,弯成了秋后 那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沉甸甸的收成。
文汇港,介于王江泾镇田青村青字圩 耘田了,这些全副“武装”的女人,
与奈字圩之间,流淌的河水来自西边的田个个跪倒在一行行稻苗间,犹如花木兰的 北荡、梅家荡。
而田北荡、梅家荡和京杭一支女兵悄悄埋伏于绿草丛中。
这时,你 大运河相连接。
如果仔细打量和解读一下这些女人,就会 大运河从浙北一个叫史家村的地方发现,在她们力透刚强坚韧的脸上,有
进入嘉兴,一路向南,流过一片美丽丰饶种女人独特的沧桑的生动。
的土地。
那片土地的绝大部分过去称秀 水车车水,尽管永远下岗了,但在以 水,如今叫秀洲,乃禾城之一壤。
前,却是乡村最富情味的劳作。
水车上的 秀洲是大运河丝带上的一颗明珠。
男人和女人,近在咫尺,呼吸相闻。
这样 自古以来,这片土地充满着诱惑,不仅土的距离,是容易产生情事的距离。
于是, 膏沃饶,风俗淳笃,人性柔慧,士美民秀,乡村的许多风韵故事,在水车上生发,在 并享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誉,而稻花香里发展与演绎。
且有太多太多的民俗风情和民间故事。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水乡吱吱扭 我从一条小河出发,跟着运河走,几扭像天籁似的橹声,不仅发自运粮船、罱 乎走遍了秀洲每一个乡镇和村庄,目睹了泥船、捕鱼船、踏白船、迎亲船……还摇进 那片土地上生活着一如土地那样朴实无了一首最美的童谣里。
华的农民,他们世世代代对土地有着本能 运河两岸的农事,不只有插秧、耘田、 的感恩和崇拜。
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双抢”的辛劳,脱粒的演变,还有缴公粮 的自豪,织布声的韵味,养鸡、杀猪、捕鱼的乐趣…… 我从一条小河出发,跟着运河走,从而品味了在一方水土上形成的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
这些扎根于运河旁的民俗风情,如同醇厚的乳汁,哺育着一方人世世代代繁衍生息。
元宵节的斗火把,火球翻动着,火龙飞跃着,将节日的农村映照得通红通红,这一幅幅排山倒海的火把庆典图,充分表达了人们祈求风调雨顺、年年丰收的良好愿望。
“二月
二,瓜蒲落苏尽落地”。
农历的二月初
二,是天上主管行云降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
天上的龙抬头了,就会播洒雨水。
雨水多了,预示着已春回大地,可以开始春耕播种了。
人们奉祀过土地神,吃过“撑腰糕”,一年的农事活动便开始了。
端午节食“五黄”、包粽子;中秋节的月饼、桂花酒;腊八节的腊八粥,不同的食品发出不同的气味,香气袅袅,空气里恍惚有一种神秘的气息在流动,徐徐地渗入身体的各个部位。
香火的存在使人感到温暖温馨,气息的流动使人心情安定。
过年了,家家户户张罗年货,杀鸡剖鱼,屠猪宰羊,打糕做团……女人们不停地洗、切、蒸、焖,这过年既隆重又热闹,真所谓“穷过日子富过年”。
这几天里,村庄 的上空从早到晚炊烟不断,到处弥漫着扑鼻的香味。
人们贴春联,送灶君,拜太太,迎新接福,阖家团圆,欢欢喜喜过大年。
建房时的“上梁”和“抛梁”;传统婚礼中的定亲、准日、结婚三部曲;生男育女后的“三朝面”“满月酒”,处处显现出热闹、喜气、吉祥、甜美的民俗风情。
许多故事趣味盎然,令人心跳。
我从一条小河出发,跟着运河走,领略了二十四节气对江南大地的眷顾和恩泽,同样让我魂牵梦萦。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流转不息,世代相传,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围绕二十四节气的气候、物候的不断变化,身处江南水乡的秀洲人民自发地组织农业生产,有序地安排日常生活,举办丰富多彩的节令仪式和民俗活动。
不管节气温凉寒暑,无论人间世态炎凉,人们的身与心都在其中。
《禾风杂忆》中,一幕幕热情奔放的劳动场景,一曲曲动人心弦的民俗恋歌,一个个不同的时令节气,映照出时代的变迁,是美丽秀洲的一个缩影。
笔者把它们真诚地奉献给读者,希望能拂动读者朋友们清风流泉般的心灵。
跟着运河走,走进秀洲,从而喜欢秀洲,爱上秀洲。
庄子说什么 作者:韩鹏杰出版时间:2021年4月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关于本书】 《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的合集,内容丰富玄奥,思想博大精深。
《庄子说什么》是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教授韩鹏杰对《庄子》一书的独到解读,带我们走近庄子其人其文。
韩鹏杰从“内篇”“外篇”与“杂篇”中挑选出15篇反映庄子思想精华的代表文章,用“原文+注释+评析”的形式,逐字逐句地为读者们精讲其中的重点和难点。
以平实的语言、丰富的例证和精准的评析,向读者们介绍了庄子思想的精粹,给予读者哲学高度的人生启示。
【精彩文摘】 序:看似无情的庄子 ■樊登 年轻时读历史书,会觉得古人过得很苦。
平均寿命 就不长,还经常要遭遇战乱。
出人头地的方法是科举考 试,像李白这样倒霉的连科考的资格都没有。
所以才会 有范进中举喜极而疯的悲喜剧。
我总是替古人担心,这 么恶劣的环境,大家都是怎么熬过来的?后来读更多的 书发现,人的痛苦并不决定于外在的环境,很大程度上是 我们内心思维方式的外在反映。
现代社会比古代肯定安 全多了,机会也多多了。
但谁能肯定我们现在比过去更 有安全感呢?决定一个人思维方式的,就是文化。
中国 古代的举子们进京赶考,行李里一般都要带两套书。

套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这是考试的必 备资料,考试前是肯定要下功夫的。
另一套放在枕头下 的,就是《庄子》。
万一考不上,就靠它来安慰自己了。
所 以中国人的人格构成中绝不仅仅有儒家的刚毅勇猛,也 一定有道家的逍遥物外。
正是这一点弹性,让我们不会 钻牛角尖,把自己逼上绝路。
就连孔子本人,也曾经说过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庄子》鼓励了陶渊明,安慰了李 白,陪伴了苏东坡,启发了王阳明。
《庄子》其实比《论语》更入世。
因为庄子比孔子更关 心你,更关心作为一个人的你的生存和幸福。
孔子希望 我们前赴后继,朝闻道夕死可矣。
而庄子看到了战国时 的残酷现实,知道理想主义的努力无异于与虎谋皮。
他 想解决的是如何保命养生,在烂泥坑中逍遥自在地生活 下去的问题。
所以一直有一种说法是读《庄子》应该先读 《人间世》,看清楚世事的凶险和不可为。
最后再读到《逍 遥游》,了解“无待”的境界和真意。
庄子羡慕那些无用的 大树,在木匠看来不成材,但它能一直活得很好。
因为没 有用,所以没人对它有兴趣。
这不就是无用之用乃大用 吗?庄子拒绝成为惠施一样庙堂上祭祀用的龟壳,更愿 意拖着尾巴在泥坑里颐养天年。
韩鹏杰老师曾经跟我说 过,庄子是冷眼热心。
看起来超然物外,讽刺孔子,编排 颜回。
但其实他的心比谁都热,他是替孔子和颜回着 急。
而古往今来能把哲理文章写成这样的,仅庄子一人 尔。
在这本书里,韩老师给每个生僻字都注了音,并做了 详细的解读。
我建议你第一遍可以默默地读完,大致理 解了。
然后可以试着读出声来,这时候你会被庄子华彩 的文字、超绝的想象力所折服。
如果说《道德经》加上标 点就是短诗,《庄子》念出声来就是长诗! (节选) 纸上繁花 作者:祝勇出版时间:2021年7月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新书荐读 【关于本书】 《纸上繁花》是著名散文作家、文化学者祝勇的散文自选集。
精选了作者近几年的代表作品,还有一些新作品。
全书分三个部分:故宫、天下、世界。
第一部分是怀古之作,与古人对话,遥想古人心思。
第二部分是总览祖国山川,体贴草木民间,感受神州大地之美。
第三部分是域外旅行的观感,视角独特。
祝勇的散文饱含了历史与文化的厚度,文字淡雅,情感饱满,思考深刻,给人思考。
该书由著名作家冯骥才作序,并配有大量的图片,使该书图文并茂。
【精彩文摘】 山水是他尘世的故乡明月就是他远方的故乡 唐诗流传最广的一首,应当是《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诗,似乎不需教,中国人天生会背,连黄口小儿都能背诵如流,好像是先天的遗传。
记忆不能遗传,但在我看来,有些文化记忆是可以遗传的。
它是,甚至是先验的,它是我们生存的背景与前提,这个前提中,就包括李白的《静夜思》。
在唐朝的某一个晚上,李白将睡未睡之际,看见了床前的月光,一片洁白,犹如天寒之际,落了满地清霜。
在月光的提示下,他禁不住抬起头,寻找那光感的来源。
在深蓝的夜空中,他看见一轮明月,在兀自发光。
蓦地,他想到了远方,想到了远方的人,想到了他遥远的故乡。
月亮跟故乡有什么关系?要在二者之间建立起关系,恐怕要写一篇长长的论文,涉及文化学、心理学、民俗学、历史学等复杂的学科。
但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样烦琐的论证过程完全不需要,完全可以省略掉,因为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不言而喻的,是自然而然的。
大地无边,人各一方,在遥远的古代,没有电脑,没有手机,只有月亮可以成为共同的媒介。
在漆黑而冗长的夜晚,对于不同空间里的人们来说,月亮是他们唯一的焦点,也是他们视线的唯一落点。
因此,对于中国人来说,月亮不只是一个布满环形山的荒寂星球,而且是亲人们相遇的地方。
一看见月亮,中国人的心里就会涌起某种复杂的情感,既庄重又亲切,既喜悦 又忧伤。
在每一夜晚,当你遥望着月亮,想念着故乡,以及故乡的亲人,亲人也在望着月亮,想念着你。
这首诗之所以深植在中国人的记忆里,是因为它看上去平淡无奇,实际上触动着人们最深的感情。
中华文明是农业文明,而农业文明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所以没有哪个民族像我们民族一样重视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的感情。
这感情可能是亲情、友情,也可能是爱情;是最普通,又最深沉的情。
用今天话说,是“普世价值”。
“静夜思”,实际上是“静夜相思”。
很多年后,苏东坡在密州,想到自己多舛的命途,愈发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著名词句。
“婵娟”,就是月亮;“千里共婵娟”,是说他们虽然相隔千里,却仰望着一个相同的月亮,共享着一片相同的月光。
月光洒满大地,成为天下人共处的空间。
因为有了这样的一个“公共空间”,所有的分离就都不存在了,大家都被容纳在同一片月辉之下、一个相同的空间里。
在月光下,一个人与他生长的土地联系起来。
无论一个人身在何方,他都不再是孤独的,所有人将相互照耀与映衬。
有月光的日子,就是亲人团圆的节日,就是重返故乡的日子。
苏东坡这首《水调歌头》,可能受到了李白《静夜思》的影响,也可能,那本身就是中国人的本能。
(节选) 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 作者:赵冬梅 出版时间:2021年3月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关于本书】 这是一本深入浅出地解读中国古代日常生活史的通俗历史作品。
作者从古人的衣食住行、行走坐卧等微观视角,对古代历史中个体命运的境况进行了透彻解读,以经典的史实、新颖的史观、明快的解读,为我们开启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日常生活的历史与文化的通道。
辅之以70幅高清彩插与插图阐释,图文并茂地诠释了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古代日常生活画卷。
【精彩文摘】 序:人生代代无穷已,两种日常达古今 “日常生活”,由“日常”与“生活”两个词构成。
“日常”在历史记载中多有缺失。
举个例子,通常,我们读到的思想史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重要思想家的生平,一是重要作品的介绍和重要理论的解读。
除此之外,那个时代一般性的思想状况——大多数人想什么、信什么,基本是缺失的。
好比对中国地貌的介绍,只介绍一千米以上的山峰和峰顶的无限风光,一千米以下的丘陵、平原、盆地和湖泊一概阙如。
当时的记录者之所以忽略了日常,是因为那是家喻户晓的,因此不认为有说明、记录的必要。
可是对现代读者来说,古人的“不言而喻”却早已变得完全陌生。
对现代读者来说,传统的“日常”是需要深入研究才能弄清楚的。
对“日常”的关注,是近年来史学的重要进步之
一。
而如何从传统记载中把“日常”打捞出来,则是历史学者的专门技艺。
能够说清楚的,是历史学在转变,开始从传统史学的套子里跳出来,立足现代向过去提问,关注日常,关注普通。
这是一个重要的进步。
中文中的“生活”这一概念,泛指一切与饮食起居相关的情况、境遇,也可以指个体生命从生到死的遭遇。
“日常生活”是所有日常中最寻常、最普通的。
我把日常生活简单地分为两种:一种是“生活的日常”,即所谓“寻常日用”,包括衣、食、住、行、休闲娱乐,在“生活的日常”中,我们关心古人物质条件和生活习俗的演变,关注变化的实相与原因——刘伶“千杯不醉”,李白“斗酒诗百篇”,是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还没有蒸馏酒,酒精度太低了。
刘伶与李白酒量如何,得拿一瓶二锅头试试才知道。
汉文帝听贾谊讲课,听得动心不觉“前席”,因为他们都跪坐在席子上。
李商隐有诗咏贾谊:“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可怜夜半虚前席”是 说皇帝听着听着不知不觉地往前蹭,只可惜蹭也白蹭——“不问苍生问鬼神”,那个“虚”字着落在这里,强调的是贾谊的抱负与皇帝兴趣之间的巨大落差,而不是让席子空着。
从席地而坐到高桌大椅垂足而坐的变化,发生在由唐到宋的几百年中。
这是“生活的日常”。
另一种“日常生活”是“生命的日常”,我们关注人的生命轨迹,对同样挣扎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古代的人们投注理解与同情。
在任何时代,当一个新生命诞生,父母亲人都会为孩子祈祷——不求大富大贵,但愿平安顺遂,“平安顺遂”就是希望孩子能过上平凡朴素的生活。
然而,一个简单的“平安顺遂”所包含的内容却千差万别。
首先,性别不同,平安顺遂的内容不同,在传统时代,性别对生命的限制要远远超过现代。
其次,性别相同,时代不同,平安顺遂的内容也不同。
比如,在整个传统中国,除非垂帘听政、出家,女性进入公共领域的可能性基本为零;12世纪后期以降,大多数华夏女子还要忍受缠足之痛。
又比如,宋代以前,父亲是谁比儿子有怎样的成就更重要。
到了宋朝,一个男人的父亲是谁对他的前途而言,就变得没有那么重要了,更重要的是这个男人是否会读书。
书念得好,“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绝非黄粱一梦,这是因为有了更为开放的科举制度。
最后,性别相同,时代相同,社会阶层不同,平安顺遂的内容不同。
魏晋时期,王谢高门子弟的平安顺遂除了褒衣博带、“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潇洒优雅外,还要承担维护家族地位的责任,关键时刻必须能承担起政治责任;而同时代,一个士兵之子的平安顺遂就是平安地活下去,不要太早战死。
通过探究“生命的日常”,我们看一看古人如何度过人生、体味生命。
(节选) ※品书沙龙 生命原本是孤独的存在 ■陈锦英 第一次读《百年孤独》,我正沉醉在青春桀骜不驯的梦里,对书中复杂的名字和古怪离奇的事件一脸茫然,完全体味不出书中世界的壮美与生命孤独的真谛。
再读《百年孤独》是许多年之后,这一次却让 我深切体味到了魔幻现实主义里的真实与人生的哲理。
这本书给读者展现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恩怨情仇。
细读这本书,仿佛让我穿越了百年。
作者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马孔多的世界。
我看着马孔多在荒凉中诞生,直至形成具有熙攘的街市 的小镇。
我看着生活在马孔多的一个个生命鲜活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像蕾梅黛丝,是个绝世美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不被世俗与传统所约束,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但任何男子一旦倾心于她的美貌,都会使之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像阿玛兰妲和丽贝卡,她们爱 上了同一个男人,却因为恩怨纠葛始终纠缠不清。
像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热衷于天文学、航海业,在马孔多他是第一个说出了“地球是圆的,它像一个橙子”的人,但作为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一个人,却由于精神失常被捆绑在树上,终老而死…… 《百年孤独》将拉丁美洲的百年历史与马孔多镇和布恩迪亚家族融在了一起,是一部家族兴衰史,也是拉丁美洲的发展史,它不仅仅是悲剧,更是一首宏大的生命史诗。
此书的魅力正在于它的荒诞和孤独,而孤独对每一个人都是形影不离的,每个人都逃不掉。

标签: #满了 #文件 #满了 #文件 #文件 #children #压缩文件 #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