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利制碱与“红三角”,如何蒸大闸蟹视频

大闸蟹 9
天津卫·一周热点 永利制碱与“红三角”纯碱津风物语 李叔同与丧葬革新 谭汝为 于淼 旧时天津的丧葬礼俗繁缛铺张,富商官宦赌豪竞奢。
当时有富贵不敌上海,排场不过北京,红白事比不过天津卫的说法。
与之相反,天津文化名人李叔同大力推行丧葬革新,成为身体力行的倡导者和开拓者。
1905年4月,李叔同的母亲王太夫人病逝于上海,灵柩运回天津安葬。
李叔同为母亲办丧事时,用自身行动移风易俗。
在《大公报》发布《哀启》,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银钱、洋圆等物,但可送挽联、诗文、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改行鞠躬礼。
李叔同还专为母亲创作“哀歌”,整个追悼仪式简朴感人。
是年7月23日,天津《大公报》以《文明葬礼》为题报道:“河东李叔同君广平,新世界之杰士也,其母王太夫人月前病故,李君特定于本月廿九日开追悼会,尽除一切繁文缛节,别订新仪。
”8月2日,《大公报》报道葬礼现况,用致悼词方式替代传统的孝子跪地读祭文,全家人未穿白色孝袍,改穿黑色衣裳。
李叔同在灵堂钢琴伴奏,一班儿童合唱哀歌,替代了家属戚眷的号啕悲泣。
李叔同为母亲办葬礼的方式,在社会中引起轰动。
哲言漫像 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从吃亏来。
编绘/王玉荣 范旭东携手侯德榜制碱 千百年来,人们采取土法制碱用于洗衣服、漂布料等,碱始终伴随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20世纪后,中国开始了工业化城市的进程,舶来的“洋碱”作为生产玻璃、搪瓷等工业品的基本原料在工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代天津,一直处于全国工业发展前列,对可用于工业生产的“洋碱”需求不断增加。
1917年,英国卜内门公司哄抬碱价,独霸中国市场,致使国内不少以碱为原料的工厂相继倒闭。
对此,爱国实业家范旭东深受触动,痛心之时,他立下誓愿:中国人一定要有自己的纯碱工业,不能再仰人鼻息,让洋碱控制我们的国计民生。
早在1913年,范旭东曾赴欧洲考察盐务,归国后在塘沽发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制精盐的久大精盐公司,结束了中国人几千年来吃粗盐的历史,为中国制碱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1917年,凭借一套东拼西凑的碱厂图纸和一些设备,范旭东酝酿在塘沽创办碱厂。
1920年,经农商部批准注册,工厂定名为永利制碱公司,总部设在天津,并在塘沽建厂。
为了给碱厂提供技术方面支持,范旭东诚邀当时在美国攻读博士的侯德榜,共同创办中国的制碱工业。
侯德榜欣然赴约,与范旭东携手开启了中国近代制碱工业的筹建之旅。
国人努力研制国货纯碱 永利碱厂开办之初,国内没有关于制造“洋碱”的相关经验,导致试验过程中问题频出。
任永利碱厂总工程师兼制造部长的侯德榜沉着应对,亲自勘测,还鼓励广大职工,组织指导他们查阅资料,分阶段开展试验,逐一破解问题。
在解决蒸氨工序结疤堵塔问题中,侯德榜和同事们反复探索,总结出各操作环节中的适宜条件,还亲自设计、研发了回转式煅烧炉,大大提升了试验的精准度。
功夫不负有心人,1926年6月29日,雪白的纯碱在永利碱厂试制成功,品质品相皆与洋碱等同,其中碳酸钠含量达到了99%以上。
当时正逢碱厂十周年厂庆,兴奋的范旭东将此事视为“中国基本化工伸出的第一支翅膀”,为此, 永利制碱厂老照片 他特地拿了一挂鞭炮,登上碱厂的屋顶燃放,以示庆祝。
永利制碱厂生产的纯碱被命名为“红三角”牌纯碱。
“红三角”商标系“黑 圈套红角,内绘坩埚”图样。
其中,“坩埚”是用极耐火的材料制成的小罐,是化学工业中制碱时主要的反应容器,反映了侯德榜带领团队用坩埚研制生成碱的艰辛过程。
同时,红黑相间的商标醒目明快,让消费者一眼就能认出这是国货,而非“洋碱”,便于认牌选购。
红三角纯碱享誉海外 1926年,第16届“万国博览会”(即世博会)在美国费城召开,来自中国的“红三角”牌纯碱斩获大会荣誉奖章,成为我国最早获得国际大奖的化工产品,被评委誉为“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
在主要展品仍为丝绸、瓷器、茶叶、漆器及手工刺绣等的中国展品展台上,横空出世的“红三角”纯碱以精良的品质一改外界对中国传统工业制品的印象,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奋斗的成果,也标志着中国制碱工业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此后,“红三角”牌纯碱还应邀参加了瑞士国际商品展览会,并再度荣获金奖。
1930年,在比利时工商博览会上,“红三角”牌纯碱战胜了其他展品再获 金奖。
载誉归来的“红三角”牌纯碱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也为当时举步维艰的民族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希望。
同一年,经国民政府财政部批准,30年内免征永利制碱公司主要原料(盐)税,推动了永利碱厂的持续发展。
与多年占领着中国市场的英国卜内门公司多次竞争,永利公司没有被英商击垮。
据统计,从1927年到1937年,永利的纯碱年产量翻了三番多,“红三角”牌纯碱远销日本、印度、东南亚一带。
截至1936年底,永利制碱公司的纯碱年产量达55410吨,烧碱4446吨,为建厂以来的最高纪录,永利制碱公司也成为当时我国生产纯碱产量最大、市场销量最多的制碱公司。
近代工业在天津 责任编辑:张 2022年4月18日星期一桐马翔副刊专刊部电话:23602884 11 名厨话津味 早在19世纪初,诗人崔旭就有“烹调最说天津好”的咏吟。
而“味兼南北,烹调精绝”则是天津菜系的画 像。
天津人讲吃、会吃,成就了天津籍中国烹饪大师博采众长的个性。
本刊与天津烹饪协会联合推出“名厨话津味”专题,邀请名厨讲述天津风味菜的故事。
三十年用心研究一碗河蟹面口述于德良撰文张桐赵永强 编者按:天津宁河,地方特色美食 众多,尤以河蟹面味道最浓。
于德良,资深级中国烹饪大师,执著挖掘乡土美食,作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七里海河蟹面”传承人,他做的这碗河蟹面里故事多。
我是1982年参军入伍的,当时被分配在炊事班,没想到一干就是12年。
我父亲也是一名厨师,可能是遗传了他的基因,所以对于烹饪的理解似乎是有天赋的。
一次部队技能比武,我炒的大锅菜获得了第一名,因此被调到军区后勤部机关干部餐厅为首长服务,这也成了我深造和提升专业技能的开始。
从1986年开始系统学习烹饪知识到我退伍转业,有很多中国烹饪大师成为我成长之路上的明灯,北京雕刻大师董玉昆、北京鲁菜大师王义均、时广南、金永泉、张仁城,张志广等老师傅都是手把手的教授。
特别是在西安烹饪学院学习期间,受到了老校长王子辉亲自指导,受益匪浅。
所以,在部队的12年是我成为一名全能厨师的黄金12年。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小长在宁河,对宁河乡土美食的热爱是根植在骨子里的。
所以,从部队转业回到家乡后,继承与发扬宁河特色地方小吃成了我不懈的追求。
而在此期间,我又得到了津菜大师白庆华的指导。
宁河人家家户户都会做的一道美食就是河蟹面,尤其在七里海地区,年龄稍大一点儿的都会做,但口感与制作技艺相对来讲还是有些粗糙。
特别记忆犹新的是,刚转业回到地方,我在宁河某酒店当餐饮部经理时,一位外地回津的客人要吃河蟹面。
我当时的理解,不就是将河蟹煮熟后下面条这么简单么,可客人吃了后连说不是味儿,要投诉。
结果这一桌子饭钱全部免单。
通过这件事,更加激发了我对七里海河蟹面的继承与挖掘的兴趣。
吃河蟹面,最正宗的吃法是先品汤,再吃一口面,有了面的“中和”,先前的那股鲜味会在口中化开,然后再吃一口蟹黄熬制的卤,又是一阵鲜美袭来,最后吃点儿当地腌制的咸菜和香菜,让味觉回到初始状态。
制作地道的河蟹面,应挑选公河蟹与母河蟹各一只,重量在一两左右。
将河蟹去盖留黄装入小碗备用,剩余部分去腹脐和鳃碾成泥状后,加入清水澥开,滤出蟹汁待用。
之后,将炒锅抹上少许油烧热,放入蟹汁烧开,再将手擀面条放入,加盐、味精调味。
另取一锅,滑油后放水烧开,将之前准备好的蟹黄倒入锅中,加盐、葱等调味料后煮开,熬成的蟹黄酱倒在面条上。
在挖掘河蟹面制作技艺过程中,我不仅向父辈请教传统方法,还不断走访各家各户寻找制作良方。
在与蟹农交流中了解到,螃蟹一生需要脱壳十几次,每个时间段蟹肉味道是不一样的,做成的河蟹面也千差万别。
选阴历八月十五之前的河蟹做面,蟹黄放在热水里不能成型,面没品相;再比如炒蟹黄用的料油,大家都知道里面要放葱、姜和花椒,但葱、姜和花椒的比例是不一样的,谁多谁少,炒出来的味道层次是不同的。
而且料油不能用花生油,得用豆油小火熬制才能出来纯正的味道。
这些细节都是我用将近30年的时间一点一点积累的。
传承地方饮食文化,传统需要继承,但也要与时俱进。
传统河蟹面做法,要把河蟹放在石臼里捣碎,现在饭店普遍使用破壁机,这两种处理方式究竟哪个更好呢?众说纷纭。
放弃现代的破碎方式,尊重了传统,效率跟不上。
而且传统的处理方式,用现在的营养检测方式发现,远不如破壁机打碎螃蟹壳留在汤中的蟹壳素含量高。
所以,一定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用创新的思维考虑问题。
谁在说 辛贤:根子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 “中国14亿人口,每天一张嘴,就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
要满足如此庞大的消费需求,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落实‘藏粮于地’,就要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长牙齿’的耕地保护措施,以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
”——中国农 业大学副校长辛贤在回答网友提出的关于粮食生产重要性的问题时这样表示。
杨利伟:让普通人也能来空间 站参观 “‘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培育发展太空旅游,让普通人也能来空间站参观。
商业航天是整个航天发展的一个大趋势,我们也希望能有更多不同性质的企业和个人参与进来,这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助力。
将来,普通老百姓进入空间站是没有问题的,它不是一个技术问题,主要看需求。
”——中国 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利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回答“普通人什么时候能去空间站”这个问题。
马萧林:让文物变幻出更多鲜 活姿态 “近年来,从《国家宝藏》的播出,到《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的出圈,再到文创产品‘考古盲盒’的火爆,都能看出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消费的旺盛需求,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热切期待。
这也促使我们文博人以更加开放的思维跨界合作,不断探索让文物‘活’起来的有效方式,让文物不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变幻出更多鲜活的姿态,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
”——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 这样谈如何让文物“活”起来。
(据《解放日报》) 孤独症儿童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星星的孩子”,今年14岁的孤独症患儿轩轩,学会叫爸爸用了3年,学会刷牙洗脸用了8年,学会独立上厕所用了10年……再苦再难,一家人没有放弃,5000多个日夜的坚 陪伴“一星场星看的不孩见子终”:点的马拉松守,轩轩一天天长大,变得开朗起来,还考了钢琴10级证书—— 人世间 今年14岁的轩轩,从娘胎里出来就被各种疾病缠身,好不容易捡回一条命,却又被诊断为孤独症。
再苦再难,一家人没有放弃……5000多个日夜的坚守,轩轩一天天长大,变得开朗起来,还考了钢琴10级证书。
轩轩爸爸把儿子的点点滴滴发到网上,很多网友说轩轩是“天才”!但父母却不期待孩子成为“天才”,只希望轩轩“过普通人的生活”。
这是一场看不见终点的马拉松 每天午后是轩轩“雷打不动”的练琴时间。
很多时候,轩轩可以不看琴谱,闭着眼睛弹出心里的五线谱。
每每这时,一旁的轩轩爸爸干强总是用手撑在钢琴架边,微笑着安静倾听。
一曲终了,轩轩爸爸捧起儿子的小脸,亲了一口,“轩轩真棒!” 学会叫爸爸用了3年,学会刷牙洗脸用了8年,学会独立上厕所用了10年……因为孩子患有孤独症,生活中任何小事都要这个家庭付出大量时间和心力。
5000多个日夜,一步步走来,干强形容这是一场看不见终点的马拉松。
“即便是马拉松,我们一家人也愿意拿生命和时间赛跑。
”干强坚定地说。
出生前就满怀期待给孩子取名“轩轩”,寓意“气宇轩昂”,却没想到孩子一出生就疾病缠身,甚至被人叫“傻子”;因为孤独症,孩子的情绪非常不稳定,经常胡乱发脾气,甚至会用头撞墙……在备受煎熬的5000多个日夜里,干强和妻子没有时间崩溃,甚至哭泣都总是在孩子睡着之后。
一家人最重要的是“抢时间”,因为对孤独症孩子来说,0至6岁是黄金干预期,这期间孩子的大脑快速发育,可塑性 最高,对孩子一生至关重要。
为此,干强一家人迅速成立起“家 庭康复联盟”,每个人都作出了能力范围内的最大努力。
作为普通的工薪阶层,老家在农村,拿不出更多的钱送孩子去专业康复机构干预,干强咬着牙辞了工作,一边努力学习孤独症干预知识,一边用爱和理解最大限度陪伴孩子成长;奶奶努力学习康复技巧,妻子则一个人身兼两份工,默默承担着赚钱养家的责任。
现在,轩轩每天的日程排得非常细致:早上6点30分起床,自己做30分钟康复训练,吃完早饭去特殊教育学校上课,中午回来午休,下午2点至5点练钢琴,吃完晚饭再去游泳1个小时,回家后晚上10点左右上床睡觉。
每天周而复始,按计划进行。
让干强和妻子感到无比欣慰的是,轩轩的情况在肉眼可见地一天天改善。
以前,看似简单的每件小事、每个动作,都需要干强重复教数百遍甚至上千遍,但是大多数时候,轩轩即便学会了每一个动作,仍然无法把这些单一动作连接起来。
“这个世界在他脑海中是一个个孤立的点,他缺乏正常人的线性思维能力。
”这是干强一直非常焦心的事,无法独立思考,意味着孩子永远不能独立生活。
干强的苦心终于等来了轩轩的改变。
去年有一天中午,一家人在睡午觉时,因为太累了,干强睡得迷迷糊糊的,突然之间听到家里的大门响了,关门的声音一下子把干强吓醒了。
衣服都来不及穿,干强赶紧冲出房间,在客厅正好看见轩轩在放钥匙。
这个时候,轩轩已经换好了拖鞋,原来他出门倒完垃圾又回来了。
干强心潮澎湃地站在原地。
“当时,我内心一阵狂喜。
”干强说,这说明轩轩自主完成了起床穿衣服、拿钥匙出门、倒垃圾、回家关门、换鞋子等一系列动作,“孩子终于开始自主线性思考了!” 干强激动地流下了泪水。
这一刻, 他们一家人等太久了。
但即使迈过了这一小步,未来仍有无数看不清的“一大步”。
虽然前路很难,但这点点滴滴的进步,已经让干强一家人感到足够多的满足和快乐。
10岁考过钢琴10级,但孩子“不是钢琴天才” 弹钢琴是轩轩每天最喜欢的事。
轩轩5岁时,干强了解到音乐对孤独症康复有作用后,决定让孩子接触钢琴。
一开始,妻子带着轩轩找到了成都温江区一名钢琴老师,一家人省吃俭用凑够钱交了学费,谁知道转身就被老师退了回来。
因为当时的轩轩还不会管理情绪,经常无端发脾气,一秒钟都坐不住,还打碎了老师的眼镜。
无奈之下,干强和妻子把轩轩领回了家。
但不想就这么轻易放弃,干强又带着孩子到处找新的老师。
一位老师愿意试试看,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
那个时候的轩轩,不仅无法说话不懂交流,脑瘫还让他的手一直握紧拳头,手指头打不开,根本无法弹琴。
一家人商量完,还是决定坚持下去。
关键时刻,奶奶每天耐心地教轩轩打开手指,给孩子一个指头一个指头地按摩,每天一遍遍训练,直到一根根把轩轩的手指舒展开来。
眼看有了练琴的希望,新的困难又接踵而至。
轩轩不会管理情绪,在钢琴前,他一刻都坐不住。
为了训练定力,干强就在钢琴旁边陪着他。
刚开始轩轩完全不碰琴,最多也就坐几秒。
通过不断努力,他慢慢安静下来,从几分钟到几个小时,到后来甚至能坚持在钢琴前坐大半天。
入门之后,轩轩的变化更让人惊喜。
手指有了灵性,原本呆滞的眼神也渐渐有了生气,整个人都灵动起来了。
2018年,轩轩10岁,考过了钢琴10级证书。
在音乐的世界里,轩轩找到了 自我。
干强一家人也终于看到了更多希望,但他们并不希望孩子成为“钢琴天才”。
“对孩子来说,过正常普通人的生活已经要用尽全力,我们只希望他健康快乐成长。
”干强说。
未来的路还很长,只希望孩子健康成长 轩轩今年14岁了,一家人努力走过了5000多个日夜,现在,干强给孩子做的“18岁前成长干预规划”还剩4年时间。
看到轩轩现在的样子,干强觉得付出的一切都很值得。
在进行孤独症干预的过程中,干强十分注重培养孩子自己的独立能力。
诸如穿衣服等每一件小事,刚开始都需要干强花费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来重复教轩轩,但一旦孩子终于学会后,干强就“撒手不管”,坚持要让轩轩自己做。
在采访中,记者曾小心翼翼地问干强,“会不会担心轩轩以后靠什么生活?” “我完全不担心啊。
”他笑着说,脸上是意料之外的放松,“因为,轩轩的需求不多啊。
”干强直视前方,很平和很坚定。
干强说,现在,轩轩在免费上特殊教育学校,学习一些基础知识;家庭在努力培养他自主独立生活的能力,社区街道对他都很关心,等他长大后,吃饱饭应该是没问题的。
现在,干强开通了短视频账号,每天把轩轩的点滴发在网上,不仅为了记录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希望呼吁更多人关注孤独症这个群体。
“我们从来不期待他今后能有多大成就,孤独症能够改善到多大程度,就希望他健康生活就好了。
”说这句话的时候,干强很坦然,完全没有一般家长焦虑的神情。
因为,对他们一家人来说,生活已经实属不易,至于其他的,都是额外的馈赠 董小红了,不做过多期待,把握住当下就好。
(据《新华每日电讯》) 这能信? 宅家老人用不用接种疫苗? 一些老年人认为,长期待在家中或生活在边远地区,很少外出或前往外地,感染风险很小,就不用接种新冠疫苗了。
中国疾控中心专家表示,这种想法是不对的。
当前部分地区输入的变异病毒传染性很强,且一些病例临床表现不典型甚至还存在无症状感染者,老年人即使在家中不出门,或者居住在农村偏远地区,依然有可能感染病毒。
尤其是如果家里其他人有在外工作、学习的情况,就有可能把病毒带回家,造成老年人感染。
因此,老年人也要尽快做到“应接尽接”,既保护本人也保护他人。
由于老年人的免疫功能相对较弱,60岁以上人群完成疫苗基础免疫后产生的抗体水平和保护效果比18至59岁人群相对较低,而一旦感染,发生重症、危重症的比例也较高,所以建议老年人不仅要尽快完成全程基础免疫接种,对于使用灭活疫苗和腺病毒载体疫苗完成基础免疫接种6个月后的,进行加强免疫接种,以期获得更好的保护效果。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 当心“无货源开店”骗局 无需本金、不用囤货、没有风险, 一部手机就能轻松当老板,在家动动 鼠标就能赚钱……近期,一种号称 “无货源开店”的广告在一些社交平 台和短视频平台兴起。
这类广告宣 称,只要交几百元就能享受“开店指 导”和“内部货源”,开店者通过赚取 消费者的“信息差”,从而实现“坐在 家里收钱”。
世上真有这种美事吗? 所
谓“无货源开店”,就是店铺 经营者没有现货,在网上找产品找 货源,然后把货源“搬运”到自己的 店铺中,等有顾客下单,店主再去 上家下单,由上家来派单发货。
2022年1月,哈尔滨市公安局打 掉一个电信网络诈骗团伙,该团伙以 指导电商开店为名,骗取客户的开店 培训费、网店包装费、代运营费,8个 多月诈骗近千人,涉案资金500余万 元。
杭州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 秘书长陈兆波提醒,市面上不少“无 货源开店”广告是以诈骗为目的;公 众在遇到“躺着就可以赚钱”之类的 胡林果张璇)宣传标语时,一定要多个心眼,谨防 上当。
(据新华社

标签: #写手 #如何用 #网络 #网上购物 #实名 #访客 #流量 #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