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阅读”,什么是cbd

cbd 0
文化 周刊 姻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协办 ︻主编视点︼ 2012年11月02日 周五出版 也谈“碎片化阅读” 近日,文化部原部长王蒙发表文章《互联网时代不忘高端文化精神追求要有深度》指出,电脑、网络、手机的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变得越来越便捷与舒适,但要注意,学习、实践或实验、研究、思考、创造,不可能便捷化与舒适化。
有人忧思呼吁,更有人身先士卒。
拥有20万粉丝的大V微博名人“和菜头”,就在日前发布“封博”帖,原因是“怀疑微博的碎片化阅读对大脑有损伤,很担忧再也不能做深度阅读了”。
浅阅读、碎片化阅读之害并非新话题,早在互联网兴起之时,就有专家历数其令人产生思维惰性、缺乏系统思考和判断能力等种种弊端了。
只是,数字阅读相比过往的木简、羊皮书、纸质书来说, 确是一种载体的变革;只是,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不得不把阅读时间打碎,而网络提供了碎片化阅读的平台;只是,及时、共享、交互的数字阅读特点让更多原本不阅读、难以阅读的人享受到了阅读的权利。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碎片化阅读代表着一种阅读的趋势,或者说是时代特征。
既如此,我们实在应该热情地拥抱它,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将其拒之门外,享受碎片化阅读给我们带来的快速、便捷、互动和丰富。
当然,“网上得来终觉浅”,若做治学之读书,深阅读必不可少。
正如红学家冯其庸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所言,读书在读“宽”之后更要读“专”读“深”,既要“横读”还要“竖读”。
地标建筑“大跃进”的美与丑 姻本报记者温新红 北京央视大楼、长沙世界第一高楼、苏州东方之门等新建筑接二连三引发网友吐槽。
不仅如此,沈阳中心地区一座将完工的大厦、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新地标塔也没有逃过被嘲笑的“厄运”。
对于近年来国内不断出现的新奇,并被意欲打造成“地标”的新建筑,业内人士也不买账,中房资深总建筑师布正伟直言:美观变成了政绩、造势和攀比。
何为地标 大城市建地标,中小城市也建地标,在地标泛滥的今天,人们除了忆起那些有历史、有丰富文化内涵、让人温暖的地标建筑,不禁也问:什么样的建筑才能称为地标? 原中元国际公司资深总建筑师费麟认为这个问题没有答案,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每个人心里的地标都不一样,因为每个人对建筑本身都会有不同评价,可以说是“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著名作家叶永烈认为,地标建筑有与众不同、比较宏伟的特点,但更不能忽视历史因素,“不是你想建就能建的,需要大家公认,才能成为地标建筑”。
今年年初美国一家知名杂志评选“全球最佳经典地标”,从侧面印证了这一观点,其评选出来的5座地标分别为:法国艾菲尔铁塔、美国自由女神像、秘鲁马丘比丘、意大利角斗场、美国金门大桥。
对于成为地标的新建筑,人们很容易就想到悉尼歌剧院。
这座1973年建成的歌剧院,在2007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它比较独特,是在水边,周围没什么建筑,相当于在一个很大的广场中间竖一座雕塑,这个雕塑可随便想象。
”全国勘察设计大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胡越认为,悉尼歌剧院能成为地标和其独特的位置有关。
胡越对什么是地标有很清晰的判断和观点,是不是地标的首要问题不是建筑本身,而是政府规划问题。
地标应该是在一座城市整体规划后,从艺术角度、景观角度以及重要性去确定某块地方需要建一座地标,可能是在老城区,也可能是在新兴商圈,或者像悉尼歌剧院一样在一处荒野。
“这是欧洲的模式,我认为国内应该也是这个路子。
”胡越说。
无疑,现在从国家到地方政府都没有这样的规划“,任意的、自己想搞就搞的地标,我认为这是挺荒唐的事情。
” 建设部原副部长、两院院士周干峙也深有感触。
他是苏州人,也是苏州市顾问,可是苏州建东方之门事先他却一点也不知道。
“这种建筑为什么在建设之初不拿出来让大家一起来讨论呢?”周干峙对此很不理解。
胡越认为现在人们对地标的理解不清晰甚至有些混乱,只有当地标的地段确定后,才是建筑师发挥的问题,胡越说对建筑造型的附会很正常,在中国有,在国外也有。
所谓地标 “现在新建的楼动辄几百米高,每座城市、每个地区都搞地标,而且价值观都是单一的,即又 高又大且新奇,最后就没有了所谓的地标了。
”费麟感叹现在可以说是遍地开花搞地标,而且“越高越标志肯定是误区”。
跟风不仅达不到地标的效果,而且让人有“不知身在何处”的感觉,叶永烈说在国内的许多城市看到的都是现代化的建筑,即使远在银川、新疆喀什,依然是高楼大厦、玻璃幕墙。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提醒人们,我国的博物馆建设,三年前是一年建120座,去年统计是建了398座,平均不到一天一座,“地方政府希望打造成地方名片、地标建筑”。
这与许多城市在北京奥运会后大建体育馆有异曲同工之处。
对此,费麟毫不客气地批评:这是建筑“大跃进”。
究其原因,一是与政府管理有关,如单霁翔所说的名片、地标效应。
另一个是开发商造势为取得更高的利润。
被誉为“中国当代建筑之父”的张永和于1993年成立了非常建筑工作室。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张永和说:“哪想到,现在的中国建筑比当时怪太多了。
现在可能倒过来,满大街都是非常建筑,我们在做的才是一种正常的建筑。
”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地标 尽管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心目中的地标建筑,但对于成为地标的条件,学者们认为有几个必不可少的原则。
在前不久举办的“建筑方针60年”座谈会上,几代建筑师一致表示,“实用、经济、美观”的六字方针在当下仍然是需要强调的。
周干峙上世纪50年代在清华大学建筑系上课时,梁思成第一节课给他们讲的就是实用经济美观。
可这一基本要求,有时却不能达到。
建设部 原副部长叶如棠提到他在国家大剧院的一个经历:国家大剧院的四楼,观众席上前后座距离仅80厘米,像他这样一个中等个子的人坐进去,膝盖都会顶到前排座位“,坐在那里看戏很是受罪。
这就是为了建筑的形象而牺牲了它的功能。
”叶如棠说。
对于国家大剧院,叶永烈感觉还是很有创意的,但是不应该放在那儿———故宫和人民大会堂的附近。
胡越在谈到地标需要规划的同时,也表达出另一层意思,一个地标建筑的好坏不能孤立地看,是和城市、周围环境有关的。
“在北京CBD商圈,在造价、技术允许下,建一座800米以上的高楼,做成什么样子都行。
”胡越说,地标不是孤立的,“把悉尼歌剧院放在故宫边上,再好看也是失败的”。
费麟认为地标没有统一模式,但每座城市应该按照自己的历史和文脉特点去规划和设计。
以苏州和深圳为例,两座截然不同的城市,地标也应完全不一样,或者传统,或者现代。
对于中西结合的模式,费麟很认可,他说这可成为一个努力的方向,像贝律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像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的王澎,就在这个方向探索了10年之久。
位于广州的广东塑料交易所总部在建大楼。
这座意在成为珠江边一座标志性建筑的所谓地标,被公众戏称为“铜钱大楼”。
地标建筑要体现城市文化 姻本报记者温新红 著名作家叶永烈认为了解一座城市,必定是从这座城市的建筑开始。
他每周都会看凤凰卫视的一个介绍世界建筑的节目,每次出国到一座城市,都要寻找地标建筑或者留意有特色的建筑物。
《中国科学报》:国外有哪些地标建筑让您印象深刻? 叶永烈:我去了很多国家,非常注意建筑。
欧洲有很多教堂,教堂是历史文化的结晶体。
在欧洲我看了几百座教堂,给我印象最深、最不可磨灭的是芬兰赫尔辛基的岩石教堂。
我去了两趟,第一趟是中午,当时教堂正在举行活动,不让我们进去,说要到下午5点以后。
下午5点后我又去了趟。
欧洲的教堂多半是哥特式,1969年建成的岩石教堂,历史并不太悠久,从外面看不出来是教堂,就像几块岩石堆在那里一样,非常另类、与众不同。
进去后,可以看出教堂是个扁圆形的建筑,四壁不像别的教堂都是壁画,仍然是原始的岩石。
这座教堂建筑成本很低,是利用当地的花岗岩来建成的,顶上是玻璃窗,采光很好。
建造之初也引起了争论,但的确很漂亮,现在是芬兰的地标了。
《中国科学报》:城市地标的历史感,也是您主要关注的? 叶永烈:对,比如我很注意城市雕塑。
欧洲的雕塑特别多。
我曾遇到一个德国的司机,他嘲笑法国,说法国的雕塑比德国的机器人还多。
许多城市都会把最著名的人物做成塑像,我每次拍照片,除了拍上面,必定在底座上拍一张,从铭文中查明这是谁的塑像和相关背景历史。
像圣彼得堡,它的标志性建筑就是一座塑像,是彼得大帝骑在马上,仔细看才发现,在马的后蹄踩着一条蛇,这条蛇是瑞典,圣彼得堡本来是芬兰的国土,芬兰当年是瑞典的附属国。
这个城市是彼得大帝打赢了瑞典占领的,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上建成的一座漂亮城市。
了解雕塑的历史就能理解了这座城市。
地标建筑如果不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理解,就很难知道这个建筑与其他的有什么不同。
《中国科学报》:您如何看待地标建筑?叶永烈:建筑体现了每个国家的文化,像故宫是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
金字塔,不仅代表一座城市,还代表一个国家。
印度的泰姬陵,非常雄伟,用白色大理石建造的,伊斯兰教的风格,也是印度第一景点。
一个好的标志建筑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文化、 民族特色,游览了这么多建筑实际上是体验了各个国家的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的特色。
《中国科学报》:什么样的建筑能更好地体现城市文化? 叶永烈:每座城市的建筑都应该有自己的 特色,有了自己的特色往往才能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例如,印度有个城市叫斋普尔,是一个粉红色的城市,房屋外墙的颜色几乎都是粉红色的,这是它的特色。
10月26日~28日,贵州首届“生态泥鳅节”在天柱县木杉村举行。
木杉村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地区,为侗族世居村落,保存着完好的侗家风貌。
“木杉泥鳅”以个体硕大、肉质鲜美而闻名远近。
每逢秋季,当地村民尤其喜欢下田捉泥鳅。
近年来,随着贵州推进生态农业的发展,“木杉泥鳅”开始成为这个古老村落的新招牌。
现在,“木杉一线天农业旅游公司”正在努力把这块招牌做大。
本报记者龙九尊摄 文化微议 姻栏目主持:喜平 “消费”莫言 莫言获诺贝尔奖了,与莫言相关的事一天有好几件,最受益的莫过于一个名为高密的地方:“莫言老家拟花千万种万亩红高粱”、“高密欲投50万修莫言旧居”……当然,莫言和出版社也很受益:“莫言年内收入或达两个亿”、“‘莫言作品系列’发行,定价620元依然非常抢手”;还有闹剧如“山东作协要求诺奖评委马悦然公布‘行贿干部’”;有凑热闹的如“莫言手稿写打油诗自嘲,读者赞‘太实在了’”;当然也少不了喜剧:“莫言旧居成旅游热点,院中树苗萝卜皆被拔光”、“‘莫言醉’白酒商标被爆卖出千万,价格升万倍”、“医学专家:读莫言小说中的长句能缓解高血压”等等,不一而足。
点评:这其实只是关注莫言的冰山一角,而且多数与莫言本人没太大关系,真正让莫言的书桌不再安静的,将会是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活动和应酬。
已是公众人物的莫言还能不能潜心创作,大概他自己也不知道。
元芳体走红 “元芳,此事你怎么看?”这一口头禅被网友戏称为“元芳体”,一下子火得一塌糊涂。
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一句常见的对白,如今雄踞微博话题榜首,在各大网站的论坛里,经常见到以“元芳,你怎么看?”开头的回复帖。
网友说,这是一场自娱自乐的网络狂欢。
对此,学院派有学院派的解读,有说从众心理,有说体现一种平等,有说借古讽今等等。
点评:对网友来说,这和之前出现的 梨花体、淘宝体、甄嬛体等“体”一样,娱乐和调侃成分很大,至于隐喻现实也是很正常的,写的不就是自己和身边的事嘛。
在各类“问候元芳”中,可以会心一笑,而且以后又多了一种集体回忆。
江南style风靡全球 俊男靓女齐跳“江南style”、“江南style”成学生课间操,这一来自韩国的单曲不仅在中国受到欢迎,也成功地席卷了全球。
该曲发布之后,YouTube网站点阅率在公开76天后突破3亿人次大关,吉尼斯世界纪录表示《江南Style》在YouTube得到460万次网友点击“喜欢”,成为YouTube历史上获得最多网友“喜欢”的MV影片。
仅用一个月的时间,一首只有一句英文歌词的《江南Style》便成为这个星球上最火的流行歌曲,还没有任何一种来自亚洲的流行文化,能够这样迅速地产生如此巨大的国际影响力。
点评:韩流来袭,对中国人一点也不陌生。
这次,韩流不仅冲出了国门,冲出了亚洲,还引领了全球。
无疑,韩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是成功的。
这不禁让我们也期待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中国的最炫民族风何时能引领亚洲乃至全球? 加藤嘉一认错 谁是加藤嘉一?出生于日本伊豆;2003年4月非典高峰时来到中国;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毕业;在FT中文网开专栏,出版了一本名为《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的书;2012年8月离开中国, 迁往美国,现任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客座研究员。
几天前,日本媒体披露这位“在中国最有名的日本人”系文科生,并未考上过东京大学,简历多处造假。
对此,加藤嘉一10月31日在日本官方网站上发表了“道歉报告文”,承认自己没考上东京大学,但对其他伪造内容并无解释。
点评:这位不到30岁的日本年轻人,在中国生活了近10年,一直从“非中国人”的视角观察中国、解读中日关系。
加藤嘉一用中文写的随笔、评论很受欢迎,文字也有一定的功力。
但是,犯错就是犯错,就得面对、改过并接受后果。
国粹:麻将和京剧 麻将锦标赛开赛,北大清华学子组队参加,百万雀友联名为麻将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无独有偶,国粹京剧也唱了同样一出戏。
比基尼小姐大赛上的比基尼京剧刚刚淡出公众视线,一组拍于10年前的“裸体京剧”摄影作品又在各大论坛转载,照片包括《三打白骨精》《牡丹亭》《空城计》等戏剧题材。
对于两场国粹大戏,多数网友认为,麻将虽为传统文化,但“申遗”没有必要;对“裸体京剧”也不支持,认为这是“靠裸露博人眼球”的做法。
点评:对于传统,有时我们太不经心,有时我们又太着急。
麻将是一种娱乐,申不申遗都有人玩。
京剧本身有它固定化的形态,服饰是其中重要一项,没有了服饰,还是京剧吗? 文化资讯 科普专家李元等获2012知识中国年度人物 本报讯10月27日,2012知识中国年度人物 颁奖典礼在中国科学技术馆举行。
当选的10名年 度人物中致力于科普工作的人士占据大半壁江山, 包括用大众化的表现形式向人们展示深奥天文知 识的天文学家李元、致力保障食品安全营养技术研 究的食品专家罗云波、热心于古生物大众科普工作 的古生物学家徐星以及用科学支撑中国理性社会 建设的科学名家饶毅等。
“知识中国”是由互动百科与社会各界共同推 动发起的一项大型知识类评选活动,旨在表彰那些 在知识传播、知识创新、知识传承领域作出巨大贡 献的人物,以促进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的共识和氛围,通过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推进知识的 跨文化传播与交流。
(贡晓丽) 第三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
在成都颁发 本报讯10月27日晚,第三届全球华语科幻星 云奖颁奖典礼在成都四川科技馆举行,来自海峡两 岸的王晋康、董仁威、吴岩等科幻作家、理论家和活 动家携其作品分别斩获十项大奖。
始于2010年的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每年评选 一次,是首个覆盖世界华人科幻创作的奖项。
其创 办3年以来,参赛者囊括大陆、台湾、香港以及美 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华语作者,参赛作品覆盖 小说、理论研究、影视和美术等多个方面。
颁奖之前,王晋康新作《血祭》在金沙博物馆举 行首发式。
王晋康的《与吾同在》在本届星云奖获最 佳长篇科幻小说奖。
(贡晓丽) 2012
中国(北京)电影学术年会在京开幕 本报讯10月27日,为期2天的以“电影:文化力和影响力”为主题的2012中国(北京)电影学术年会在京开幕。
来自学界和业界的“电影人”围绕“中国电影如何‘走出去’”“、转型期中国电影文化传播”以及“中外电影中的文化表达方式”等议题进行研讨。
会后,围绕这些议题的电影学术活动月系列活动将在北京大学、中国电影博物馆举办;《2012中国(北京)电影学术年会论文集》也将集结出版。
(于思奇) 中科院合唱团在“2012年北京景山合唱节”再度获奖 本报讯10月27日,“2012年北京景山合唱节”决赛在北京中山音乐堂举行。
参加本次决赛的12个合唱团是从参加今年景山合唱节复审的数十个合唱团中选拔出来的,基本代表了本市群众业余合唱的最高水平。
中国科学院合唱团作为首都科技界唯一的代表,演唱了无伴奏混声合唱《天路》以及我国经典民歌《嘎哦丽泰》,荣获本次合唱节的三等奖。
(柯讯) 11卷《中国诗歌通史》出版 本报讯10月29日,人民文学出版社举办了《中国诗歌通史》出版发布会。
《中国诗歌通史》由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赵敏俐、吴思敬主持,国内十余位著名学者参与,经过近8年的精心结撰。
《中国诗歌通史》共计11卷,每卷70多万字,总字数817万。
它贯通古今,包容汉民族诗歌和各少数民族诗歌,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名副其实的“中国诗歌通史”,它的研究和完成,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文化意义。
(于思奇) 第五届中国诗书画印作品大赛在京颁奖 本报讯10月27日,由“思源工程”、中国书画 艺术产业联盟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诗书 画印作品大赛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
经过专家评 审,全国3000多幅参赛艺术作品中74件作品获 奖,其中绘画作品25件、书法作品28件、篆刻作品 9件、诗歌作品12件。
这些作品将捐赠给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 会,作品慈善拍卖后所得善款将用于公益慈善事 业。
同时,当天艺术家现场创造的近百幅书画作 品,全部捐赠给“思源工程”救助聋儿的“爱的分 贝”项目。
(郑培明) 科学普及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卓越科学家的工作与创新方法系列研究”丛书 名誉主编:袁仁国主编:李芸编辑:刘畅Tel(押010)82614599E-mail押dushu@

标签: #cia #cdc #ceo #con #什么意思 #什么意思 #什么意思 #capa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