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起来“响起来“细胞,本地微信群去哪里加

去哪里 3
2020年8月16日星期日 党建 频道 兵团网: 新闻线索邮箱:btrbxwxs@ 客户责任编辑:杨学森电话:0991-5509362端视觉:石磊校检:曹艺丹实习生冯明月 3版 “喇叭”响起来“细胞”活起来“星光”闪起来 ——十师北屯市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纪实 ●兵团日报驻十师记者站樊晓丽 “请大家戴好口罩,勤洗手、勤通风、勤消毒,不扎堆、不聚集、不聚餐……”8月2日,十师北屯市“向阳花小喇叭”广播在播放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注意事项。
近年来,十师北屯市党委通过创办“向阳花小喇叭”广播平台、实施社区“红细胞”工程、创建“星级化”党支部, 把党的基层组织阵地建到职工群众的院子里、手机上,推动党的“神经末梢”与连队(社区)基础单元深度融合,努力以对群众“有求必应”、赢得群众对党组织“一呼百应”,使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和凝聚力明显增强。
“小喇叭”发挥大作用 “马上就要到瓜类白粉病流行季节了,后天就播放白粉病防治知识吧……”6月18日,十师北屯市驻一八五团五连“访惠聚”工作队副队长陈杰和“两委”成员讨论“向阳花小喇叭”广播播放计划。
“‘小喇叭’就是及时雨,从里面能听到眼前地里要干什么活、怎么干活,太实用了!”一说起“向阳花小喇叭”广播,一八七团二连职工王永军就竖起了大拇指。
2018年,十师北屯市党委创建了“向阳花小喇叭”广播平台,向8个团场 9000余户职工家庭免费发放终端设备,采用师、团、连三级运行模式,覆盖3万余名基层干部群众,实现了学习教育室内室外全域化,“一呼百应、群防群治”全响应。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期间,一八一团一连党支部72名老党员因行动不便无法参加集中学习,也不会使用微信线上学习,党支部就通过“向阳花小喇叭”广播播放学习资料,让老党员们不脱钩、不掉队,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
有了“小喇叭”做宣传“灌耳音”,舆论先行、统一思想,许多棘手的工作也变得顺利起来。
今年5月,一八一团一连需要组织50名职工清理道路两旁篱障,因为提前几天在广播中进行了宣传,十几分钟的时间就有70余人到达指定地点。
“‘小喇叭’让党的声音传进了职工家中、心里,给支部管理工作帮了大忙!”该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张健平说。
十师北屯市党委将“向阳花小喇叭”广播平台的使用情 ▲北屯市南湖小区居民郭桂英(右)通过手机浏览社区党支部微信群上的相关信息(摄于2月27日)。
唐梓伟摄 ▶7月27日,十师北屯市驻阿勒泰市阿克恰普巴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张燕(右)帮助村民采摘蔬菜。
王鸿雁摄 况纳入连队党支部考核内容,党员带头听、带头学,带动职工学习党的理论和各项方针政策,向基层延伸推送了丰富多彩的宣传内容,打造了有声有色、职工喜爱的宣传阵地。
“红细胞”上线解民忧 “@所有人,老人谢朝卿反映自己腿脚不灵活,下楼出门不方便,谁有好办法?”2月26日,十师北屯市军垦街道得仁社区党支部书记张曙红在微信群发出消息。
“明珠幼儿园党员领取该任务。
”6分钟后,群内就收到回复。
“在楼道加装了扶手,老人可以安心上下楼活动了!”当晚10时,群内回复消息,并配发老人使用扶手的照片。
“现在咱们老百姓的事不但有人管,还解决得快,社区真是好啊!”从反映问题到用上扶手,只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80岁的谢朝卿赞不绝口。
这是十师北屯市党委实施“红细胞”工程以来,基层党支部利用微信平台广开言路听民声,为民服务解难 题的一个缩影。
“红细胞”工程要求党员在不改变组织关系的前提下到所居住社区报到,将先锋模范作用延伸到8小时之外。
各社区党支部将“红细胞”工程与居民微信群有机结合,在线上织密“民声网”,居民只需通过微信群在线互动留言,就能知晓兵师相关政策、了解社区管理要求、反映个人困难诉求。
“红细胞”工程畅通了社区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渠道,使党支部为民服务更加有的放矢、精准到位。
2020年上半年,十师北屯市3个城市社区党组织共计为民办实事好事700余件,居民生活幸福感倍增。
“星级化”管理激发活力 2018年以来,十师北屯市党委开展连队党支部“星级化”创建工作,以“六星”(领导核心星、团结 和谐星、增收致富星、精神文明星、维稳戍边星、美丽连队星)为标准,实行动态考核,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添加了“助推剂”,连队党支部服务职工能力不断提升。
李雪玲是一八五团五连职工,她将自己承包的土地流转后在团部开了一家餐饮店,但生意一直不温不火。
连队党支部了解情况后,主动帮她联系到北屯市一家较大的餐饮企业免费学习,提高烹饪技能。
“通过学习,我做的菜品质量有了很大提升,生意逐渐好了起来,我的店面也从30平方米扩大到130平方米, 去年净收入十几万元!”李雪玲高兴地说。
今年4月,驻连干部和连队“两委”成员共同出点子、想办法,通过在本地推荐、到外地推销,解决了7名职工1800余吨青贮玉米饲料滞销问题,当48万元销售款装进腰包,职工们脸上的愁云一扫而光。
“去年我们党支部被评定为师市 ‘六星级’党支部,这既是一种肯定,更是对我们做好今后工作的鞭策!”一八五团五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赵丽华激动地说。
2019年,十师北屯市有29个连队党支部被评定为“六星级”党支部,占基层连队党支部总数的44.6%,“六星级”党支部评定率比2018年提高了18.4%。
十师北屯市党委强化政治功能,推进基层党组织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狠抓党员队伍教育管理,推动基层党建由“软”变“硬”,基层组织由弱变强,基层工作实现提档升级。
用爱标注一座城的文化印记 ——追忆“兵团优秀共产党员”丁憬 ●兵团日报记者马雪娇 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悄然无声。
在四师可克达拉市,满眼绿意的秀丽江南风光中,处处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立足于净、着眼于美、彰显于美,赋予不同道路相应的文化主题和色调,让文化巧妙穿插在各个建筑、街巷中,彰显出独特的魅力。
在可克达拉市朱雀湖公园,正对着门口“云蒸霞蔚”几个大字的地砖中,有一块与众不同的二维码地砖,只要拿出手机“扫一扫”,整个公园的建设历程、各观赏点详细介绍页面便出现在屏幕,一目了然。
同样的精妙设计在可克达拉市29个主题公园中随处可见。
“从细处入手、微处着力,让参与城市建设的市民有往事可忆、让游客有故事可听。
”已故的四师可克达拉市党委书记、四师政委,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兵团分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丁憬曾这样说,也这样做。
王蒙题写的“可克达拉大桥”“杖黎桥”“望河楼”,韩天衡题写的“朱雀湖”,沈鹏在滨河公园题写的“翠羽流丹”,李刚田题写的“可克达拉市金谷文化广场”……城市数十副石牌楼的对联,都是丁憬一个个联系并邀请王蒙、沈鹏、张海等30多位文化名人题写。
走在可克达拉市的每一处,你都能从如诗如画的风景中,捕捉到名家撰写的楹联,这些精致的文化点缀,无不在细微处提升着城市品位。
“可克达拉处处是风景,处处有文化。
”去过可克达拉市的人都这样感慨。
原镇江援疆干部张晖参与可克达拉市整个规划建设,他说:“丁憬说一座成功的城市必然是有文化的城市,尊重和珍惜城市的历史传统、地域风貌和民族特色,方能保持并彰显一个城市所独有的文化韵味。
” 一座新城如何凸显历史底蕴?丁憬带着规划团队,深入各团场,挖掘四师历史文化底蕴,着力打造精品文化城市,可克达拉市相继建成望河亭、湟渠公园等一批历史人文景观,将旅游景点与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生态绿地、主题公园有机串联,推动形成了军垦文化、草原文化、红色文化与自然风光等融为一体的全域旅游发展体系。
世人眼前可克达拉市的文化影像与历史脉络也渐渐清晰起来。
走在可克达拉市城市中心,3位古代女子骑马踏春的大型雕塑映入眼前,这座名为“丝路花香”的雕塑作品出自雕塑家、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之手。
可克达拉市市民程耕林说:“漫步城中,远岫公园、紫沁公园、溪谷公园……这些诗意名字,是丁憬留给这座城市的文化印记,他在一草一木中注入文化和艺术的活力,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生动。
” “在可克达拉市,最先落成是城市规划展示馆、图书馆、档案馆、金谷文化中心,丁憬以文化城的定位,是这座城由内而外蕴含的魅力所在。
”可克达拉市规划局局长姚新辉说。
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可克达拉市先后举办“爱上可克达拉“”走进新疆——全国民族团结雕塑展“”爱上可克达拉”书法美术摄影展等大型文化活动以及可克达拉市首届汉唐文化美食节等。
正如丁憬说的:“这是一座因东方小夜曲《草原之夜》而成名的浪漫之都,年轻且富有朝气、诗意与活力;这更是一座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军垦新城,庄重而令人肃然起敬。
” 红色引领,以文润城。
规划建设可克达拉规划展示馆时,丁憬一再强调“这不是简单的城市建筑展示馆,一定要深刻融入军垦文化,弘扬兵团精神。
” 党员干部深入各团场,寻找征集屯垦戍边的老物件、老照片……如今的可 克达拉规划展示馆成为一部讲述四师红色精神的史书,馆内一楼各展区生动展现了四师可克达拉市屯垦戍边的历史,其中长达22米、雕刻着师市14位著名历史人物的《军垦魂》大型浮雕墙让人震撼。
打通堵点,扩大红色覆盖;抓住重点,凝聚红色力量。
丁憬引导各团场坚持党建引领,紧紧围绕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兵团精神,大力开展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广泛组织周末广场电影、百日广场文化活动、文化讲坛等群众文化活动。
“以党建为引领,通过建强文化组织、搭好文化阵地、丰富文化活动,打造‘党建+文化’共同体。
”丁憬说。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丁憬,用爱给这座城标注了文化印记。
今天,在可克达拉市这片红色的热土上,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人文底蕴交相辉映,文化事业和产业,正在内化成为一种文明、向上的“城市气质”,蓬勃向上。
无论是市民还是游客,都能感觉到,可克达拉市正像丁憬用无数个日日夜夜所精心描绘的那样,越来越宜业、宜居、宜游,越来越有内涵、有修养、有品位。
张映东:情满牧场山水间 ●李羚蔚王璇 今年是十二师一〇四团牧二场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张映东大学毕业的第16个年头,也是他在牧二场工作的第16个年头。
10片草场、178户人家、545人,跨越相隔上百公里的距离,这里的每一条山沟与溪流都留下了他的脚印,每一名职工群众的名字都烙在他的心底,每一顶毡房里都有过他的身影…… 一次“邂逅”便是一生 7月4日,张映东和远道而来的工程师顶着炎炎烈日,来到牧二场的水渠旁探讨改造方案,从周围环境到水渠走向,张映东如数家珍,他和设计师边看边讨论,设计师则认真做着记录。
这本是一个不大的工程,对张映东来说却是一件大事。
“改造成功后将进一步改善职工群众的饮水条件,还能灌溉草场,好处多得很。
”说起水渠改造,张映东脸上满是笑容。
他的这份工作热情,从他16年前与牧二场初次“邂逅”,便未曾消退过半分。
“会骑马吗?”“不会,但我可以学。
” 2004年5月,张映东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当时恰巧兵团在西安的高校举办专场招聘会,这引起了他的注意。
不过,面试官的第一个问题,就让他有点懵,但一〇四团牧二场这个名字,却深深地刻在了他的脑海中。
“我学的是兽医专业,去牧场才能发挥我的价值。
”带着对蓝天、白云、草原的美丽憧憬,张映东一头扎进了这个地处祖国西北边陲的牧场。
一〇四团牧二场主要以养殖牛、羊、骆驼等牲畜为主,所属10个主要草场星罗棋布地分布在乌鲁木齐、昌吉两地区,草场间地势复杂,很多地方车辆无法到达,只能靠马匹和双腿,而且一年上万头(只)牲畜的疫苗,需要在不同时间段内完成注射。
骑马翻山沟,饿了吃口馕,路上渴了喝几口河坝水,一家牧工的工作刚结束,甚至来不及喝一碗奶茶,就要匆匆赶往下一家……时间才过去一年,张映东的大腿内侧就磨出了茧子,指头上也被注射针筒磨掉了几层皮,脸上的皮肤变得黝黑粗糙。
“孩子,回来吧,牧场条件太艰苦了!”家人看到他的模样后,心疼地劝他回家,可张映东却坚定地说:“我要留在这儿,这里的牧工们需要我。
” 16年间,牧二场先后来了几批大学生,来了又走,唯有张映东坚持了下来。
从技术员到牧二场党支部书记,张映东曾有很多机会可以离开牧场,可一看到牧工们期盼的眼神,他还是像一枚钉子一样,牢牢钉在这片土地上。
群众心里的“能人”和“犟人” “张书记好点子多,给我们出了不少好主意!”提起张映东,牧工卡那提别克·拜克立马伸出大拇指赞不绝口。
组建专业养殖合作社,拓宽牧工增收渠道;重建蓄水池,保障258亩退耕还林带的用水;修通杰克加铁斯盖片区公路,解决了牧工十几年的转场出行难问题;修建排污池,解决草场多年排污问题……一个个“疑难杂症”的解决,让当地牧工对张映东心服口服。
可这位在牧工眼里看来是个“能人”的张书记,却在有些事情上“犯糊涂”,是个“犟人”。
牧工阿某患有精神残疾,父母去世后,33岁的他一个人生活。
2019年11月,张映东了解到阿某的情况后,毫不犹豫伸出了援助之手。
为妥善安置阿某,张映东记不清打过了多少电话,联系了多少家机构,今年3月,终于有机构愿意收留阿某。
“张书记,这是一笔不小的费用,钱从哪里来?”“钱我来解决,他就像我的兄弟一样,麻烦你们照顾好他。
” 平日里十分节俭的张映东,一年四季都穿着一身迷彩服,可为了阿某,他垫付了两万余元费用。
有牧工劝张映东别这么“犟”,可他却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这是我分内的事”。
其实,张映东做的“傻事”还远不止这一件:施工现场和工人一起搬砖运料;对着身份证背下每一名牧工的全名;一部旧手机,三张电话卡,手机通讯录存着每个牧工的电话…… 可就是凭着这股“傻”劲头,让张映东“走”进了牧工们的心里。
属于他的“单选题” 今年疫情发生以来,张映东第一时间带领连队“两委”奋战在防疫一线。
其实,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奋战在防疫一线。
2016年6月,为预防布鲁氏杆菌病,刚当选为牧二场党支部副书记的张映东主动请缨,参与疫苗注射工作。
布鲁氏杆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对畜牧业生产和人的生命健康影响极大。
该病危险性高,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感染。
“向前”还是“后退”,对张映东来说,永远只有一个选项,向前!“牛羊就是牧工们的命根子,一旦被感染,轻则蒙受一部分经济损失,重则倾家荡产。
”张映东坦言,作为专业技术人员,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项工作的危险性有多高“。
作为党员,我不上谁上?”张映东说。
6月天,阳光正烈,穿着防护服的张映东像被捂在蒸笼里,短短十几分钟全身就被汗水浸透。
在去牧工家的路途中,他不止一次感到头晕,实在走不动了,就用手搬着腿一步一步往前挪。
“张书记打完针,满身尘土,饭都来不及吃一口就去下一个放牧点……”牧工阿扎提·托乎塔尔汗说“,‘布病’是草原上的‘恶魔’,可只要看到张书记出现在毡房前,大家心里就踏实了。
” 前后两个月,5个人,1.8万只羊,200多瓶疫苗,打废了4把注射器,防疫任务按时完成。
张映东说,面对这些看不见的“敌人”,他永远不会退缩,只要有需要,他还会带头上。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张映东把自己微信的昵称改成了“黑家沟”,旁边标注着一串电话号码,而尾号“1042”正代表着一〇四团牧二场。
16年的岁月,让张映东和“黑家沟”的山与水相连、人与事相融。
他也早已做好了准备,带着牧工们向着幸福,继续前进。
张映东(左)教牧工用手机制作短视频,推销自家的特色畜产品(资料 图片)。
李玲蔚摄

标签: #功能 #微信直播哪里看 #哪里找 #哪里找 #功能 #团队 #最怕 #微信运动在哪里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