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道人生无再少,微信美颜功能在哪里

美颜 4
62019年8月23日星期五E-mail:rbwztp@ 闲情逸趣 编辑蔡文瑶校对海飞 谁道人生无再少 ◆郑文林 苏东坡的《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是我年轻时爱读背的一首词,很短: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年轻时爱读,主要是艺术上的喜爱,前面几句每一句都是一幅令人心动的美丽画面。
到了中年尤其是进入鲐背之年后,对这首小词有了深一层的体会,更喜爱了。
主要是后三句给我精神上的催动力。
过去每当看到“朱颜镜里凋,白发愁边绕”(李叔同),就会感到青春已去,一股愁绪涌上心头。
尤其看到亲友或同窗沉疴病榻甚 至离去,更是感到生命无常。
后来自己得了萎缩性胃炎时,感到无奈无助。
当时,我心态消极,健康状况很差,胃病和几十年的失眠症折腾得我体重不到100斤,医生确诊我得了抑郁症,我开始吃抗抑郁药。
怎么摆脱这种状态呢?我想起苏东坡的这首词,找出来反复诵读体会,感到思想、心情进入了一个新境界。
特别是后三句:“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东坡少年苦读,焚膏继晷,终于成为一代大文学家,但他仕途失意,屡遭贬谪,生活颠沛,而他却能够历越坎坷,乐观地生活。
这首词为作者被贬时所作,词中丝毫不见消沉,他把“河水西流”与“人生再少”联系起来,既然人生可 以再少,来日方长,正可以大显身手,用不着为白发苍颜而伤感叹气。
这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和推动力。
进入人生暮年,老年疾病不可避免地到来。
我开导自己,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条件更为完善,以科学方式生活,积极治疗,养生健体,也可以做到东坡所说的“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随着精神状态的转变,我开始积极养生健体。
每天起居有常,一天三顿饭基本做到荤素搭配、粗细搭配,品种多样,注意各种营养的摄取。
我把世卫组织倡导的“走路”奉为圭臬,每天以各种形式走上40分钟路,天气不好时就在家中走,坚持不懈。
常年走路给心脏、血脂、血糖、肌 肉和心情等都带来明显益处。
最重要的是,五年前我根据身体 状况开始针对性地穴位按摩,三年前再次做胃镜时,医生说:“没有大问题,你今后几年不用再来做胃镜了。
”我听后高兴极了,马上想到东坡的词:“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我年轻时就血压高。
退休后我注意减少盐的摄取量,每天控制在世卫组织规定的6克以内。
长期按摩几个穴位后,发现血压明显降低。
后来我查了常按摩的几个穴位,本来是为治胃病、神经衰弱等症状,不想还有降压的效果。
由此,我又想到了东坡的词句:“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我每年做一次全面体检,这几年的结果都正常。
和我十多年前的身体 状况相比,判若两人。
这时,我更想起了“谁说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当然,苏东坡讲的人生可以“再少”,并不是说经过努力,人可以“返老还童”。
他是告诉我们要秉持一种有所作为、积极向上的精神,不要消极悲观,无所作为,听天由命。
得了病,经过努力,坚持不懈按摩锻炼,可望减轻、延缓,乃至好转。
我虽然经过多年努力,身体状况有了明显好转,但是我不盲目乐观。
苏东坡还有另一句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要老去,身体的各种器官老化是必然的。
即使这样,我们也要以“门前流水尚能西”的乐观态度来对待它。
简之美 ◆玉萍 去朋友的新房参观,装修面积不足七十平方米的两室一厅看着特别宽敞。
左看右瞧,得出原因:虽然书架、沙发、茶几、餐桌、床等大物件都不缺,但台面上没有罗列各种乱七八糟的杂物,视觉上就觉得通透无碍。
朋友说,物归原处、整齐摆放是关键之
一,另一个关键是东西要少而精。
要学会享受简之美。
回家后,一直被“简之美”三个字洗脑,反思自己之前生活的幸福感微弱,大概就是因为繁之乱吧。
年少时喜欢新鲜,爱追求完美,总觉得衣柜里缺一件最美的衣服;橱柜里缺一套最精致的餐具;背包里缺一件最趁手的东西;冰箱里缺一袋最营养的食材……大概是因为小时候受过穷,所以对物质格外重视,总有种匮乏感在心头萦绕。
工作不顺、心情低落、感情挫败,这些问题都被自己粗暴地归结为物质缺乏引起的,只能通过买买买来解决。
这几年,实在受不了繁乱之苦,陆续学着“不持有之道”和“断舍离”,生活已经有了很大改观。
但是,仅物品精简是不够的。
饮食也要简化。
量少让肠胃减轻了负担,减肥的精神压力也锐减。
朋友也要简化。
不要整天窝在朋友圈里打卡式地给人点赞、投票、转发。
知己有两三个足矣,要勇敢摒弃无效社交。
目标也要简化。
可笑的贪欲,只会让人纠结扭曲。
不如干脆去掉世人赠予的成功标签,倾听内心的声音,目标一个就好,足够勇往直前。
大道至简。
在去繁就简的道路上,争取越走越宽,越走越平坦顺畅。
如果有一天,你不再寻找爱情,只是去爱;不再渴望成功,只是去做;不再追逐成长,只是去修,那么一切才真正开始。
——纪伯伦 所有的生命都是合理的,我们没必要相互理解。
——刘慈欣 能够思念的人越来越少,我渐渐原谅了人世的凉薄。
如果回到过去,我确定会把爱过的人再爱一遍,把疼痛过的再疼一遍。
——余秀华《人到中年》 白天饮食补益身体,夜晚饮食补益灵魂。
——语出黑泽明,他一生都是夜宵爱好者 末尾去零,报价对半,赝品捡漏,积分兑换。
——应对父母询问“这个多少钱”的方法 定期扔东西。
——这是最简单的提升生活品质的方法,却往往被忽略 一般人:有你微信;朋友:有你微博;好朋友:还有你微博小号;特别好的朋友:竟然还有你的手机号。
——现代的友情等级 大多数人一生操劳只是为了让儿孙能有吃有住,而这些儿孙长大进入社会后,也都一个个“子承父业”,重演历史。
——毛姆 ●高中时是钱够花,觉不够睡;大学时是觉够睡,钱不够花;现在上班了,钱不够花,觉也不够睡。
●世界上越努力越少的东西——头发。
每天,有2.5亿中国人在为脱发而烦恼。
“第一批‘90后’已经秃了”,比起上一代人,中国人的脱发年龄整整提前了20年。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着急拿出美颜相机,去欺骗生活。
●女人之间建立友谊的三大法宝:夸赞对方衣着,分享劲爆八卦,一致认为某个男的特别渣。
●别人想干啥,像迈巴赫跑车一样,噌的一下就冲出去了;我准备干点啥,像拖拉机一样,手动摇半天,声音又大,还容易哑火。
●好多明星说自己进入娱乐圈的契机,是陪朋友去面试角色,朋友没选上自己却选上了。
其实我和明星有相似的经历,我陪朋友去吃饭,朋友没胖,我胖了。
缺啥 陈景凯作 优雅的木槿树 ◆郁海红 好友在朋友圈发了一张图片:半脸盆青绿色的水,让猜猜这是啥?这下热闹了,有猜绿色染料的,有猜某蔬菜汁,准备做面饼或面条之类的……我半信半疑地问:难道是木槿叶洗发水? 儿时的暑假,因父母都要上班,把我一人锁家里不放心,就把我送到300公里外的外婆家过暑假。
乡下似乎每家的前院都栽了好些棵木槿树,就像篱笆一样,起着隔离院子的作用,无需垒砌高高的土墙。
外婆家的木槿树有十几棵,木槿花会在整个暑假热热闹闹地开放,有淡紫和粉红色的,隔壁人家的木槿花还有纯白色的。
外婆常常带我到木槿树下采摘木槿花,中午,就会有一大海碗木槿花蛋花汤,滑溜溜的可好喝了,放凉后喝更可口。
有时外婆也会将木槿花裹上调了味的湿面粉,放 油锅里炸,也很香。
隔几天,外婆就会用木槿叶帮我 做成洗发水:采下木槿叶放在竹制的淘米箩里,在清水中漂洗干净,然后在脸盆中倒入大概四分之一的温水,再把洗干净的木槿叶连淘米箩一起 放进去,用双手不停地揉搓、挤压木槿叶,几分钟后,就有些许绿色泡沫出现,双手感觉很润滑,从淘米箩中渗出的木槿叶汁把盆里的清水“染”成了青绿色。
此时,提起淘米箩将木槿叶汁漏入脸盆后,就可以洗头发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一般也就用肥皂粉或香皂洗头发,洗过的头发很干涩,而用木槿叶汁洗过的头发,不仅有淡淡的植物香气萦绕,而且很顺滑。
外婆自己也喜欢用木槿叶汁洗头发。
洗完晾干后,她仔细梳理自己的头发,然后绾成圆髻扎在脑后,髻上还插着一支铜发簪,整个人显得利落、整洁。
外婆告诉我说,木槿花每朵只开大半天,早晨开,下午时分就慢慢合拢花瓣,傍晚就陆续从枝头掉落了,有的在夜里掉落。
为此,我特地观察过几天,还真是这样。
一天早晨,我 站在一地落花的木槿树下,外婆心疼地捡起地上掉落的那些木槿花,对我说:你看,木槿花凋落时,不像其他花一样随风飘散或是直接在枝头就散成片了,而是收起花瓣,打成卷,像花苞一样美丽地坠落。
看我没有言语,她继续说,你们慢慢长大了,外婆也老了,等外婆“走”的时候,也能这么利落、体面就好了。
那时我还是小学生,听外婆这样说,就哭着说:外婆没老,外婆没老…… 听母亲说,外婆临“走”前,执意不让我们孙辈回去看她,怕自己被病痛折磨后的样子吓到我们。
留在我记忆深处的外婆,就是用木槿叶洗发水洗头,然后将头发梳得纹丝不乱,整天神清气爽的外婆。
她就像木槿花那样,面对病痛、衰老、死亡,不狼狈不凄惶,美丽地坠落了…… 某日下午,幼儿园放学时分,一老一小在我前面下了公交车。
小女孩有五六岁,那身材矮小的老太太七十左右,背着一个跟她上半身一样大的卡通双肩包。
小女孩空着手,一蹦一跳走在老人身边。
眼前这一幕,令我想起很久以前见过的祖孙三代。
小女初三那年,我和很多家长一样,为她报了校外辅导班,上课老师都是区里顶级的好老师。
一次,我到其中一位王老师家里交学费,一个看上去三十左右、相貌不错的女子正拿着饭碗和调羹,在客厅里给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喂饭。
交罢学费,王老师送我出门,说起当父母的不易,不知怎的,跟我这个她并不熟悉的人,叹起了苦经—— “我女儿三十四岁了,宝宝(我猜 巨婴是谁养成的 ◆孔曦 是她外孙女的小名)四岁。
唉!她二十二岁那年,说要去法国留学。
我和先生帮她找中介,申请学校,所有的手续都办好了,签证也下来了,她突然说不去了。
我们劝她,她躺在床上跺脚,一边哭一边喊,就不去!就不去!” “后来呢?”“后来,一万块中介费浪费掉了。
那时候的一万块啊!有了工作,我们托亲戚朋友帮她介绍对象,那些男孩子条件都很好,她却很反感,骂我们要卖女儿!偏要自己拣。
拣来拣去,拣了个嘴巴最甜的。
他们结婚,婚房首付是我付的,每个月贷款是我还的。
一家三口每天三顿饭在我这里吃。
这两天,我女儿又吵着要买小轿车。
她说,你既然把我生出来,就要对我负责!” 我看着她,不知道如何安慰这个 无奈的母亲。
停顿了一会,她又絮絮地说:“每年寒暑假,我们一家五口出去旅游,他们三个的费用也是我出的。
宝宝一道去的。
”回家路上,我一直处于震惊和悲哀之中。
很多年过去,每次想起这位老师,想起她那个没有“断奶”的女儿,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句俗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这个巨婴,是在王老师把女儿安排进重点小学、初中、高中的时候萌生的;是在她为女儿出国留学奔走,又纵容其反悔的时候“成长”的;是在她为女儿买婚房、办婚礼、提供一日三餐的时候定型的…… 大包大揽的母爱塑造了孩子的脆弱、依赖、没有担当。
没有上限和底线的娇养,养成了一个又一个 巨婴。
有人说,中国的父母是全世界最 好的父母。
所谓“最好”,就是心甘情愿地“喂奶”,供子女过上靠自身能力负担不起的生活。
说得刻薄一点,这样的父母,只是“奶牛”,不是长辈,承担不起在精神上引领子女独立走完人生之路的重任。
这个重任,说重也不重。
让四岁的孩子自己吃饭,让六岁的孩子自己背书包,让成年子女量入为出,就完成大半了。
古人云:儿孙胜过我,留钱做什么?儿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当然,如今的小辈,工作和生活的压力都不小,长辈们在经济上和精神上给予一些支持,无可厚非。
但要记得四个字:力所能及。
切不可倾囊而出,更不可“永无止境”。
陆游藏书 ◆李开周 南宋大诗人陆游,是一个官二代。
哦不,应该说他是官三代,因为他父亲陆宰当过转运副使,相当于副省长,他祖父陆佃当过尚书左丞,相当于副宰相。
不仅如此,陆佃还是王安石的门生,是北宋大臣中为数不多的支持变法的改革派。
陆佃年轻时,在王安石指导下研究过孔子,将一部《孔子家语》读得滚瓜烂熟,而这部《孔子家语》后来就成了陆游的藏书。
坦白说,《孔子家语》并不是什么稀缺文献,陆佃研读、陆游收藏的这一部更不是什么珍本、孤本,宋朝书店里的大路货而已。
但陆游却对此书爱护备至,书页破了亲自补,书封坏了亲自换,发现某页字迹不清,他工笔正楷亲自誊录。
对待一本普普通通的常见书,陆游为什么这样认真呢?原因有二: 第
一,那是他祖父读过的书,有纪念意义。

二,在陆游看来,没事儿修补修补旧书,可以让自己更恬退,更细致,更有条理。
事实上,不仅仅是这部《孔子家语》,陆游对他书斋里的所有书都是这样爱惜,分门别类,码放整齐,如有破损,仔细修补。
《弟子规》有云:“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行为习惯会影响我们的内心,书不光是拿来看的,还是拿来修心的:把书摆放得有条理,你工作起来也会有条理;把破烂的旧书装裱一新,你的心情也会焕然一新。
在德国坐火车 ◆顾德宁 DB是德国铁路公司的缩写。
火车一直都是德国货运和客运的重要交通载体,也是德国人的挚爱。
我每到德国某地,一看到标记着红色DB的中央火车站,心里顿时踏实。
有一次我在德国转圈旅行了一个多月,走过十几座城市和乡村,就是一次完美的火车之旅。
DB有各类列车,快慢不
一,有高铁,也有进城后转成马路有轨车的慢车。
DB路线密集,似乎小小村落或偏僻之处都通了火车,许多火车小站也就是一台自动售票机和几把椅子。
我从弗罗伊登施塔特到卡尔斯鲁厄,平均五六分钟停一站,上下几个人。
这段路沿着大名鼎鼎的黑森林,是美丽的景观路。
这类区域列车就像郊区公交车。
不少德国人住在乡镇或村庄,在家门口乘火车到城市上班或购物。
德国火车大多比较空,没有对号入座,但可网上预约座位,要多花几欧元。
如果座位上有红色预约标志,一般就没人去坐了。
上火车无人检票,也不需安检。
火车上有人查票,佩戴DB标志的大叔或大妈在车厢里巡游,乘客主动把票给他(她)验票,他(她)连声说谢谢。
德国火车的门很大,与地面齐平,方便轮椅进出。
德国人酷爱骑行。
全国有漫长的骑行道,可有些地方因桥梁、隧道或河流中断,骑行者就要搭乘一段火车。
火车允许带自行车,在车门附近有专门放车的空间。
我看到,骑行者中不少耄耋老者,紧绷的肌肉,古铜色皮肤,精神矍铄。
他们搭帮结伙,骑一程,搭一程火车,玩得很开心。
DB火车的二等座位高大宽敞,车厢里几小时悄然无声,没人打电话,没人交谈聊天。
安静和自制如此,我真服了德国人。
都已经这样安静了,车厢里还设有免打扰的安静区。
可凡事都有例外,我一次晚上乘车,上来十几位德国大妈,盛装,好像是刚刚参加了什么歌咏大赛,得了大奖。
大妈们一路兴奋不已,大声交谈,开怀欢笑。
看来,全世界的大妈都喜欢把快乐与人分享。
近年,德国人对德国铁路不准时颇为不满。
以前,“像德国铁路一样准时”“用德铁对手表”……这些有关德铁的溢美之词曾成为西方谚语。
我也遇到过火车不准时,晚了几分钟或十几分钟。
屁股决定脑袋,我是自由散漫的旅行者,时间已不是金钱,所以对火车晚一点无所谓,可日日靠火车通勤的德国人就不一样了。

标签: #哪里找 #哪里找 #文件 #消息 #打车 #哪里找 #微信运动在哪里关闭 #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