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剧本精准拿捏人性,05特别关注2022.06.13

情侣装 3
星期一责编:李仲文(电话:)版式:孔丽 骗子的剧本有多厉害,看了才知道。
前段时间,江苏省南京市江宁警方破获了一系列电诈案件,在抓获大批嫌疑人的同时,还缴获了一套最新的情感诈骗剧本。
令人吃惊的是,这套剧本居然紧密结合时事,步步为营,环环相扣,着实把受害人的心理拿捏住了。
其实“,与时俱进”的又何止情感诈骗剧本?(摘编自《南方周末》《北京晚报》、澎湃新闻) 诈骗剧本精准拿捏人性 环环相扣的“上海爱情故事” 从冒充婚托骗取婚介费、彩地“示弱”,例如讲述因为疫情关美,两人很快确立了恋爱关系。
礼,到上演跨国网恋寻“真爱”,情感系,自己的线下生意受影响。
双方“我的生日愿望就是想找一个人, 诈骗剧本这些年一直在快速更新。
熟悉之后“,小燕”会主动问早安,继能跟我一起穿情侣装,戴情侣首 江宁警察公布的聊天记录,而提出先处处看。
在一番铺垫后,饰。
”认识仅10天,“梦梦”就向杨 还原了一出环环相扣的“上海爱剧情就进展到“要是你来的话,还有先生表示自己快要过生日了,提 情故事”。
剧本展开之初,可谓个伴。
到时你买菜,我亲自给你露出双方一起购买手表作为定情信 平平常常。
互加微信后,骗子自一手”。
再后来“,小燕”开始攻心:物,之后便把网购链接发了过 称“小燕”,表示来自上海宝山假装拍下两双价格很贵的情侣鞋,来。
因为不会操作网购平台,杨 区。
无论目标对象说自己身在表示“过几天去见你时当面送给先生直接转账给“梦梦”购买了
何处,骗子都能百度这个地方的你”。
同时开打“孩子牌”,提示“孩只“大牌”手表。
可是,当杨先生 景点和小吃之类的常识,让对方子也想有个爸爸……” 想要和“梦梦”见上一面时,却被 更有亲近感。
之后,“小燕”会将 之后“,围猎”正式开始。
骗子“梦梦”以各种理由拒绝。
“是否单身”的问题抛给目标对会以孩子喜欢吃什么、缺什么为理 警方表示,“网络购物”成为 象,而任何一种回答都能得到有由,让男方买一点。
正当男方满怀情感诈骗的新手段。
在“小燕” 针对性的呼应。
比如,对“离异”期待时,“小燕”也开始“筹划未“梦梦”背后,藏着一个以交友为 会这么答:家家都有本难念的来”:“如果两个人要在一起,需要幌子实施诈骗的网诈集团。
该诈 经,都曾经遇到过一段不顺利的考虑更现实的问题,现在生意越来骗集团开设虚假购物网店,大肆招 感情…… 越难做,孩子也跟着受苦。
现在,揽“员工”冒充离异、丧偶女性“。
员 之后,“小燕”便开启苦情模你也算是孩子的半个爸爸了……”工”们在各种相亲交友软件中寻找 式,叙述被前夫喝酒殴打,一个女不到半个月“,猎物”便从陌生人聊成男性对象,后以网恋、结婚、见面等 人带着孩子压力巨大。
其间,“小“半个爸爸“”金主老公”。
理由骗取男性受害人信任。
待时 燕”将自己描述成一个一边经营 家住南京江北新区的杨先生机成熟,便会发送网店商品代付 服装店,一边照顾孩子的独立女通过短视频平台认识了女网友链接。
被恋爱冲昏头脑的受害 性。
同时,“小燕”还会不失时机“梦梦”。
视频中的“梦梦”十分貌人,往往都会心甘情愿上当。
“公检法来电”升级版“:老家来电” 这些年,一些老骗局也被骗查。
你只有配合 子不断“翻新”。
比如,“公检法工作,我们才能够 来电”曾普遍利用人们惧怕犯错帮你洗脱罪名。
” 误、急于证明清白的心理实施犯面对“老乡”苦口 罪。
如今,为避免骗术失灵,骗子婆心的劝说,杨女 开始打“乡土情怀“”家乡情结”。
士与“覃警官”互 前不久,重庆高新区的杨女士加了微信好友。
接到了老家湖北打来的电话。
电随后“,覃警官”通 话中,对方自称是杨女士湖北老家过微信向杨女士发送了自己的 的民警“覃警官”,并准确说出了杨“警官证”,并邀请杨女士进行了 女士的姓名与身份证号码。
“覃警视频通话。
后来,“覃警官”详细 官”严肃地说“:你今天早上送去某询问了她的财务状况、银行卡信 医院救治的儿童是被拐卖儿童。
息,并直言她在重庆名下的银行 现在你涉嫌拐卖儿童。
” 账户涉嫌拐卖儿童,流水高达200 一听这话,杨女士急忙辩护:多万元,即将被冻结。
“覃警官”还 “我都好几年没有回老家了。
再说,好心提出,杨女士可以把自己在重 我眼下在重庆,怎么可能出现在另庆名下的银行存款转到在湖北名 一个地方,你怕是搞错了哟?”对此,下的邮政储蓄银行,从而避免经济 “覃警官”淡定地回答:“你有没有损失。
杨女士一想,转账反正是把 涉嫌拐卖儿童,我们会进一步调钱从一张银行卡转到另一张银行 警方查获的“诈骗剧本” 卡,不会有任何损失,于是同意了。
没想到,在转账过程中,杨女士听从“覃警官”指导,将自己收到的银行验证码说了出来。
最终,骗子分批转走了杨女士的15万元银行存款。
同样是冒充公检法进行诈骗,老家“有关部门”的来电,往往会让人更易放下警惕。
警方表示,“公检法来电”骗术的“花样翻新”,从某个角度体现出骗子对心理、人性的研究、拿捏,越来越精细。
假借“疫情防控”,防不胜防 除了“家乡”的“公检法来电”,“老家疾控部门”还会借“防疫流调”实施诈骗,相关的诈骗剧本也如出一辙——骗子会冒充受害人老家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以“根据流调显示你是密接者”等理由要求配合“防疫工作”,之后通过发送链接等方式,让受害人填写个人信息。
当受害人心存疑虑时,骗子还会及时安慰“:因为大数据行程卡访问量达到了极限,有些时候会出现系统故障,为了减少我们的工作量呢,我给你发个验证码,你电话不要挂,直接把验证码告诉我,这样就可以生成准确的行程轨迹……”然而,受害人往往不知道,这个验证码是银行卡的转账验证信息。
有了详细的个人信息和手机验证码,骗子立马就能通过网银把钱直接划走。
还有不法分子利用假的疫情“捐款”信息实施诈骗。
在这种骗局中,不法分子往往会冒充慈善机构、医疗机构,假借“募集善款”之名,骗取好心人的钱财。
中老年人因为辨识能力不强,往往容易上当。
尤其是,一些不法分子甚至转发真实募捐信息,将收款账号篡改为自己收款账号,令人难以分辨。
近日,广西河池市凤山县公安局就破获了以开展“养老服务“”养老帮扶”等为名,侵害5万余名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特大养老诈骗案。
除此外“,交2元可获疫情补助“”疫苗接种回访”等骗局,更是让中老年人防不胜防。
从“恭喜中奖”到“这里是缅甸北部” 在很多地方公安部门的科普文章中,都提到一个词——“诈骗3.0时代”。
上世纪末的诈骗,主要以街头诈骗为主,诈骗剧本大多以“钱掉了”“谁的金项链掉了”等为主。
之后,一些台湾人开始采用“王八卡”(用别人的身份证办理的卡)的方式进行诈骗,给受害人发送中奖的短信,诱导受害者交纳各种“领奖前的费用”,直到榨干受害人的钱包。
到了2002年前后,诈骗剧本开始以“脑溢血”“车祸”为主。
这个时期,诈骗人员通常在各大车站收集旅客手机信息,然后冒充医务人员,打电话谎称外出人员在异地患脑溢血等重病或遭遇车祸,哄骗其家属将所谓“手术费“”医疗费”汇入指定账号。
2010年左右,诈骗剧本开始转型以利诱为主,比如“重金求子”等。
2010年之后,打着“公检法”等旗号行骗的越来越多。
2015年前后,骗子开始借助大数据精准诈骗“,教育局喊你领奖学金“”董事长让你打款”等诈骗剧本纷纷出现。
在这之后,境外电诈和“杀猪盘”更是因产业化程度高、诈骗手段花样不断翻新,让很多人深受其害。
在互联网、短视频平台上,各种诈骗剧本更是被不法分子演绎得有声有色。
比如,在互联网的很多角落,流传着去缅北务工致富的“传说”“:这里是缅甸北部,我生长的地方,欢迎来到我的世界,娇贵的小公主”“曾经我也是屌丝一枚,来到缅北后,混得风生水起”…… 警方提醒,虽然诈骗手段不断翻新,诈骗“剧本”不断更换,但万变不离其宗,都离不开“账户”这个关键词——当对方提到银行账户里的钱时,立马就要警醒起来。

标签: #下载网站 #网络电话 #网络电话 #视频剪辑 #手机 #视频剪辑 #视频剪辑 #视频剪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