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需要,微信哪个版本最好用

最好用 2
2016年3月30日 KEGAIYANJIU 建设课程推动课改12版 一线动态 课改研究院 最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发布,其将中国特色核心素养归纳为9大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并向教育界人士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
由此我们看到,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因素。
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本期,我们从核心素养的概念入手,深度解析究竟哪些素养应成为“核心”。
在行走中体会责任 春天又是行走时,在上海西外外国语学校,行走课程已坚持了10年,成为常态化。
学校行走课程每年都有许多次,其中有到井冈山瞻仰革命先烈遗址;还有到泰山、曲阜以及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的河南安阳寻找“中国魂”;更有去敦煌、酒泉“重走丝绸之路”,寻找“中国梦”的野外探寻项目;到内蒙古大草原去感受天苍苍,野茫茫的一种人与天地相融的境界……与此同时,苏州、南京、徐家汇、田子坊,西外学子的探寻足迹无所不至。
学校的行走课程并不是让学生走马观花似的集体“旅游”,而是让学生在行走过程中接受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熏陶和洗礼,并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自己的担当和责任,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并坚持下去。
美德入课程 “快乐是纯洁良好的行为结果;成功时须慷慨,逆境中要感谢……”日前,北京市“美德在我心”儿童品德教育课程项目阶段成果展示交流会在朝阳区石佛营小学举行。
该校将美德教育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利用游戏、唱歌、讲故事等形式,通过美德课程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取得的成效,受到专家学者肯定。
据了解,石佛营小学将整洁、礼貌、诚实等19种美德纳入190个课时,每种美德安排10课时,并划分成学生易于接受的5个阶段,知道———探究———体验———巩固———践行。
“美德我知道”采用视觉教材和提问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美德概念;“美德我探究”通过阅读《美德在行动》丛书,在美德实践中介绍行为结果;“美德我体验”通过游戏和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美德实践中体会对自身的影响;“美德我巩固”让学生参与到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艺术活动中;“美德我践行”将美德行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亲近自然,感受春天 随着春天的到来,湖南省永顺县灵溪镇吊井学校土家族教师带领留守儿童来到油菜花盛开的田野,观察油菜花,并开展“亲近自然,感受春天”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活动前,各班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号召全体学生人人争当“安全小卫士”“环保小卫士”,做文明小学生。
活动过程中,学生们按照教师布置好的内容分组行动。
“植物采集组”负责把各自的观察和感受记录下来,回到学校后写成作文,并在班上进行朗读和评比;“野炊组”负责洗菜、切菜、炒菜,做出“色、香、味、美”的饭菜,处理好饭后留下的垃圾,并评选最佳“炊事班长”和“环保小卫士”。
学生需要怎样的核心素养 核心就在“关键”和“必备”上 追根溯源,中国古代教育智慧中虽未明确提及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但从《礼记·学记》到癸卯学制,两千年来教育不乏素养方面的内容,如墨家的贤能、节俭、平和,儒家的仁、礼、德、教、中庸,尤其是朱熹倡导的仁民爱物、责任担当和王阳明之“致良知”……其不同角度倡导的“交集”,都认可素养是教化、体验的结果,素养靠训练和实践而习得,涉及能力和品格。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之后国家关于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布局的“总开关”,也是后《纲要》时代对课程“三维目标”的发展与深化,预示着国家对教育指导思想从教书向育人方面的倾斜和迈进。
传统课程目标的3个维度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然而,许多学校更关注对学生“知识与能力”和“过程与方法”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最容易被忽视。
但是,从人的成长与发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科核心素养的上位概念,是指导学科一切教学活动的按钮,也是转化为学生基本素质的关键所在。
展来看,学校应注重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因此,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目标,是对人的成长在课程设计与实施目标方面“三位一体”的回归。
新一轮教育改革,国家会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定新的课程标准,并据此编制新教材、实施新课程,学校、教师再据此组织教学、实施考试与评价。
可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源头”,是中高考评价的“核心”,也是未来教育改革的关键和课程改革的核心。
那么,究竟什么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我认为,是能成全生命、成就生命、促 □史静适 进生命成长发展,并且可持续能深化的素养,如有责任能担当、有判断会选择、有理解会反思……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科核心素养的上位概念,是指导学科一切教学活动的按钮,也是转化为学生基本素质的关键所在。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切教育活动使“人成为人”、使人的素养成为“人的素质”的关键“酵母”。
我们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就是要通过教学活动有效地将其转化为学生的基本素质。
素质是人性之本,能力之源;素养是人性之树,能力品格之干。
从素养培养到素质形成,也是过程到结果。
素质强调的是人的“质”,侧重的是人的质量;素养强调的是人的“养”,侧重的是人的能力。
这里还共同突出了一个“素”字,意为“本来的”,平时所养成的良好习惯。
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个问题,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学校要加强系统研究、顶层设计和综合改革。
一是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反映在教育的一切活动与过程中,反映 在课程、教学、课堂、活动、文化中,进行系统的链式设计。
二是增加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育多样化供给,用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为核心素养转化成基本素质提速增效。
三是推进各种教育资源跨界融合,提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生成的“立交桥”和“结构模”。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下的基础教育,还要解决两个问题,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核心,就在“关键”和“必备”上。
基础教育重新定位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其核心也指向了素养的交集,解决“和而不同”中的“和”即“共同”问题。
只要学校有效解决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那么在此基础上腾出的大量课程时间和精力,必然促使多元教育需求的供给与满足,实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使基础教育百花齐放。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乌海附属学校校长助理) 由各国创新精神想到的 一个朋友在微信圈里分享了她与孩子的一段对话: 妈妈:“你看,道路两旁的树木有什么变化?” 儿子:“树叶变成了黄色。
”妈妈:“是谁把树叶染上了淡淡的鹅黄色?”儿子:“春天!”春天染黄了树叶,这是童贞的心灵迸发出的多么美好的答案!然而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这显然不算是一个合理的答案。
原因就在于教师们习惯了沿着自己以为正确的学科思维模式去思考和判断问题。
课改之初,教师将孩子诗意的答案判为错误的段子流传一时。
课改至今,情况是否得到了根本性转变?现实恐怕并不尽如人意。
当初这个段子流传的意旨更多在于保护儿童的想象力,鞭打教育的封闭与机械,在教育价值观上极具冲击力。
而今,教育改革聚焦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上,沿用过去的思考显然有欠深入。
审辨孩子的这个想法,我们应该看到:在孩子的眼中,世界是浑然一体的“一”,从自然到人文, 他们天生就具备跨界思维的思想机能。
前几天我坐飞机到云南,飞机上提供 的午餐是鸡肉饭,实在是没有什么滋味,幸好配送了一袋密封装榨菜。
谁曾想用力不对,我撕掉了密封口的塑胶,但封口依旧严严实实的。
我百般努力,甚至用牙齿去咬都难撕出一个缺口来。
这时,邻座的朋友把他自己顺利开封的榨菜递给我,把我的“加工未成品”拿了过去。
他拿起牙签,在封口处扎了一个小洞,然后把牙签伸进袋子用力划开,无处下手的密封装榨菜就这样被撕开了。
原来牙签可以当作剪刀来用,我怎么没想到呢? 后来我琢磨,之所以没想到这个方法,原因在于我“严谨”到僵化的思维,牙签只能是用来剔牙的东西,不能干别的活儿。
每一件物品的功能范围被我的习惯性思维划出了难以突破且不易觉察的分界线。
如今,跨界思维已成为当下新型商业模式产生的基石,而这种思维在人们眼中是少数天才型风云人物的过人之处。
于是,现实对教育的呼唤随之即来。
学界强调课程整合,加强资源统筹,打破学科界 □郭峰 世界各国和机构研究建构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大多关注了创造精神,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更应该关注跨界思维这种人人先天具有的素养,它应该是创新与创造的“原生”基石。
限,倡导综合学习……跨界成为教育的新时尚。
面对这样的教育新节奏,现实的实际状态却反映出不合时宜的极端: 一是反应滞后。
由于分科教学仍然是当今学校教育的主体形式,加之考试分科评价的通行方式,教师长期形成的以学科为中心的封闭思维,忽视“兼容”与综合,导致学生学习的知识条块界限分明,不断强化“僵化”的思维。
二是践行庸俗。
如同解答赵本山谐剧小品中“树上qí个猴,地上一个猴,加一起几个猴?”的问题一样,生活中的人们热 衷于“玩脑筋急转弯”类的游戏。
答“8个猴”显然太小儿科了,最多只能证明有小学一年级水平的计算能力;答“2个猴”才叫能耐,因为学会了把数学问题语文化,把听到的读音“qí”转化为汉字“骑”。
虽然界是跨过了,但实在是难逃娱乐化的诟病,甚至难逃“为求跨界而跨界”的强迫性思维嫌疑。
纵观世界各国和机构研究建构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大多关注了创造精神,如EU组织提出的“创业精神”、美国提出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新加坡提出的“创新性思维”,创造精神固然要予以关注和培养,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更应该关注跨界思维这种人人先天具有的素养,它应该是创新与创造的“原生”基石。
而对于跨界思维最好的发展不是用冰冷坚硬的条块去抹杀,也不是煞有介事生硬刻意的培育,最好的状态是在教育中传递“界限”时,每当学生可贵的跨界思维“冒”出来,教育者只要多一些包容与保护便足够。
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同我们要做到古人所说的“君子不器”一般。
(作者系北京市樱花园实验学校校长) 培育学生良好品行 如何让学生好的行为习惯成为一种品质?近日,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白云路小学少先队大队部开展“善行教育”,全面培养队员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为学生的人生成长奠基。
大队部围绕养成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内容、主题教育日等制定了12个善行月主题,引导队员寻善源、存善心、发善言、行善事,培养善于学习、理财、明礼、安防、劳动、环保、生活、惜时、卫生、爱国、感恩、守信的良好品质。
每月,学校开展一次“善行主题”启动活动。
随后,各中队根据本班实际情况,从月主题的10个子目标中选定1-4个本班核心培养目标,通过启动主题———开展活动———习惯验收———活动评价———星级表彰———星星展示等,逐步在学生头脑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养成道德自律的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钟原辑) 在提出哪些是核心之前 □薛元荣 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名词之争,一种意见是,从字面上理解,既然说是“核心”,素养一般来说是少而精的几条。
但事实上,中外多种版本“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涵盖的内容比较丰富。
因此,引申出第二个问题:学生的素养要不要有“核心”与“非核心”之分? 我认为,学生发展素养的内涵尚在研究过程中。
学生的素养是怎么来的,是大家坐在一起讨论出来的,还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讨论学生发展素养这个话题,能否离开教育实践,要不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今天有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讨论,令我想起我们教育改革的操作路径:先提出一种“说法”,并以文件的形式成文,然后试点,逐步推广,依托行政力量强势推行。
然而,自上而下的教改,缺乏教改实践者———一线教师的呼应,难免穿新鞋走老路。
此番“学生发展核心素 养”论,若能借鉴以往的经验,或许能少走些弯路。
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说法,无论借鉴哪个国家,都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
或者说,比纸上谈兵更为迫切的是调查研究:调查我们的教育究竟存在哪些问题,问题的根源在哪里?研究阻碍学生健康成长的原因是什么,根源又在哪里?找到这些问题和问题的根源,为接下来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我们在调查过程中遇到阻力,研究也无从着手时,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少喊些口号,多研究学生需求。
如果我们承认,对学生的研究还处于浅层次水平,就要重新回到了解学生的起点上,进而理解学生。
我们可以从保护学生最基本的权益做起,如保证符合学生正常生理需求的睡眠、体育活动的时间;进一步保证学生正常的精神成长需求,如开设阅读、音乐、美术、科学等多种课程。
当我们能满足学 教育是一门科学,教育理论要从实践中来、经受实践的检验。
生的正当需求时,所提出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才具有说服力。
少坐在书斋里,多走进学校。
“核心素养”究竟有哪些,我们不妨从基层出发,让一线教师发声。
如果我们只看学校橱窗里的“喜报”、校长的总结,只在会议室看PPT、听汇报,是了解不到师生真实想法的,那么所归纳的“核心素养”最终也只能贴在学校的橱窗里和会议室里。
以上两条,如果仍然“书生意气”的话,那么我们不妨回到教育常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教育是一门科学,教育理论要从实践中来、经受实践的检验。
“核心素养” 的概念,如果只经过“征求意见”还远远不够,因为“核心素养”的概念不是“社区规则”,需要经过科学的实践和总结。
“核心素养”是实践的结果,提出“核心素养”要慎重,想用“核心素养”理论指导教育实践,要慎之又慎。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黄桥实验小学教师) 话题征稿最近,北京四中房山分校“城市中 的丛林美学”美翻了朋友圈,学校的空间设计与学习的深度互动是学校课程变革的一个重要维度,您认为应该如何建立两者的连接呢?来稿1500字左右,截止日期:2016年4月10日,投稿邮箱,注明“深度互动”。
主编:郭瑞电话:010-82296734编辑:钟原电话:010-82296569投稿邮箱:美编:孙东电话:010-82296729图片新闻投稿邮箱:

标签: #机票 #买机票 #家具 #信用卡 #汽车网站 #网站 #飞机票 #网络收音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