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wCarbonEnengy,看汽车哪个网站好

汽车 5
Lo低wC碳arbo能nEn源engy姻圆园10年11月22日姻周一出版姻第19期主办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姻科学时报社出版姻国内统一刊号院悦晕员员原园园愿源姻邮发代号院员原愿圆 快堆产业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 本报讯由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快堆技术自主创新研讨会暨快堆产业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大会”近日于京举行。
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副司长张志宏在致辞中指出,快堆的独特优势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同,作为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的主力堆型,快堆对我国核能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中国原子能院承建的国家“863”能源领域最大的项目“中国实验快堆”工程于今年7月21日实现了首次临界,标志着我国“压水堆—快堆—聚变堆”核能三步走战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中国实验快堆已经取得的经验和合作的基础上,由中国原子能院牵头,以快堆研究中心为依托,联合拥有和希望拥有快堆技术的高校、科 研单位、装备制造和安装企业,优势互补,强强联 合,组建成立快堆产业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联盟的宗旨是“立足自主创新,打造快堆产 业链,促进快堆技术商用化,共建中国可持续发 展核能”。
通过成立联盟,打造一批掌握快堆产业 化核心技术的骨干企业,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瓶 颈,形成相关行业和国家的技术标准,加速科技 成果的商业化运作,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联盟 将建立联盟伙伴与相关企业间、政府间、国际间 的沟通平台,促进联盟伙伴间的交流合作。
张志宏表示,快堆产业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一定会对推动我国快堆产业技术创新,加强产学 研结合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国家“863”计划 项目形成的技术应用和推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 用。
(潘锋) 聚焦 杜祥琬 谢克昌 倪维斗 11月18日~19日,首届中国工程院/国家能源局能源论坛在京举行。
包括中国工程院能源学部院士在内的约600位与会代表齐聚一堂,直面我国能源转型变革的关键问题。
论坛首日,中国工程院“中国能源中长期发展战略”咨询研究课题报告发布,提出支撑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绿色、低碳能源战略”,指出2050年前的40年是我国能源体系的转型期,而2020年前的10年,特别是即将到来的“十二五”时期,是中国能源体系改革之攻坚任务能否完成的关键期,也是全面转向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期。
本期聚焦集中关注能源发展战略,解析煤炭科学产能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两大重要战略命题以及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机遇与挑战。
下期将延续对油气资源发展战略的讨论。
中本文是中国工程院原 国 副院长杜祥琬院士在此次能源论坛上所作的大 能会主报告,是“中国能源 源中长期发展战略”咨询研 可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
报 持 告提出了支撑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绿 续色、低碳能源战略”。
发 报告给出了本世纪 展上半叶我国能源发展阶 的 段的战略定位,阐述了我国“科学、绿色、低碳能源 一战略”及其六大子战略的 些基本内涵,提出了科技支 战略 撑的三个层次和“十二五”重点,以及实施“科 思 学、绿色、低碳能源战略”的若干重大建议。
考 (全文详见B3版) 我国能源形势及发展对策 阴国家能源局总工程师吴贵辉 当前,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及“十二五”规划建议的要求,研究分析我国能 源现状和形势、转变能源发展方式、科学制定“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对适应世界能源变革、建立现代能源产业、保障能源安全供应,十分重要。
能源工业成就斐然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能源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能源供给能力显著增强。
2009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能源生产国,能源供给基本保证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是能源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优质能源、清洁能源迅速发展,水电装机突破了2亿千瓦,居世界第一;风电装机年年翻倍增 长;煤炭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淘汰落后产能成效显著;天然气消费量连续5年每年增长约100亿立方米。
三是能源科技装备水平大幅提升。
能源装备的国产化、自动化、现代化、信息化的水平大大提高,性能、价格比较优势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四是节能环保成效显著。
基本实现了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持GDP翻两番的目标。
火电厂用电标准煤耗累计下降8.9%。
五是能源国际合作成就斐然。
能源国际大航道建设取得历史性进步,西北、东北、西南和海上四大能源进口通道的战略格局基本形成,中俄原油管道试运行,中亚天然气管道双线通气,中美原油和天然气管道也已开通,能源合作从传统的油气领域扩大到电力、煤炭、新能源等领域。
六是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
能源工业真正实现了政企分开、公司化、市场化运作, 市场机制已经在我国能源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新能源产业国有、民营、外资企业共同发展,独资、合资多种形式共同参与。
七是形成了新的发展思路和理念。
即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作为新兴战略产业;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八是农村能源有较大发展。
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得到加强,清洁优质能源比重有所提高,普遍服务质量显著改善。
问题和挑战仍旧突出 在看到我国能源发展取得巨大成绩的 同时,也要看到未来发展所面临的矛盾和 问题。
(下转B4版) 科学认识煤化工,大力推进煤的清洁高效利用 阴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谢克昌 煤是我国的主体和基础能源。
世界各国的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平均占了80%,煤占28%。
而中国的化石能源占到93%,煤占到70%左右。
按照“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我国的能源消耗是27亿吨标准煤,但到目前为止仅煤炭已超过32亿吨。
据今年6月出版的《世界能源报告》数据,2009年中国煤炭消耗占了世界的46.9%,这一现实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一方面由于禀赋特点是能源资源的主要提供者,另一方面因为技术落后又是环境生态的主要污染源,煤炭对中国是棘手的两难选择,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是唯一出路。
加强煤的清洁高效综合利用技术开发,推进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应该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中之重。
目前,世界煤化工的主战场在中国,煤炭能源化工是现代煤化工的重要表现。
针对曾经出现的煤化工热,国家早就提出要科学规划、有序发展煤化工,结果不但没有冷下去,还遍地开花。
根据中国的能源结构 和产业结构,近、中期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的重点应该是煤的清洁高效和低碳化利用。
煤化工和煤的高效清洁利用是什么关系?煤化工过热是不是限制了煤炭洁净高效利用发展和推广? 我认为,煤化工是煤炭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开发的重要学科支撑,但煤化工应以煤的清洁高效利用为前提,循环经济型煤炭能源化工是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必须科学认识煤化工,大力推进煤的清洁高效利用。
中国是世界煤化工的主战场 传统的煤化工路线包括煤炭焦化、煤气化—合成氨—化肥、煤—电石—乙炔—聚氯乙烯,以中国为主,产量占世界的1/3以上,对全国GDP贡献约3%。
煤化工的特点表现在基础研究多学科,工程开发多技术,工业生产多投资,经济效益多因素,高碳排放高水耗。
传统煤化工已形成了我国 煤化工的产业链。
新一代煤化工是指以煤气化为龙头, 以一碳化学为基础,合成各种替代液体燃料及化工产品。
我国神华百万吨级直接液化装置已成功开车、运行基本正常;兖矿百万吨间接液化示范项目进入核准阶段;两套16万吨/年间接液化和一套10万吨/年甲醇制汽油装置都已运行。
总体来说,我国已经基本掌握煤直接、间接液化技术,但工业化示范有待完善。
而国外则规划多,落实少。
对于煤制甲醇路线,国外以天然气为主要原料,国内则以煤系原料为主,可是建设不尽落实、生产不太景气,2008年产量仅为产能的54%。
但甲醇作为替代燃料兴旺,MTO,MTP,MTG,MTA研发蓬勃。
煤制二甲醚国外很少,国内2008年产能600万吨,产量仅有200万吨,开工率30%。
2010年预计车用二甲醚需求仅仅20万吨,15%替代液化石油气450万吨,仍然 供大于求。
煤制天然气能量转化率较高,可达约 53%,是目前从能效、水耗、煤耗和投资上 都较好的一条技术路线,因此是引起广泛 关注的新一代煤化工项目。
1984年美国 GreatPlains公司以褐煤为原料的每天389 万立方米装置仍在运行,450万吨原煤/ 年制合成气和1万吨投煤量/天的天然 气—发电正在建设。
国内煤制天然气可研 规划已经达到每年950亿标准立方米,其 中伊犁规划总量500亿立方米,其他在建 的8个有180亿立方米。
以煤为原料的甲醇制烯烃、合成气制 乙二醇技术开发我国领先,目前仍处于工 业化示范阶段。
采用中科院大化所等单位 历经近30年研发的DMTO-Ⅰ技术的世 界首套甲醇制低碳烯烃60万吨/年装置 2010年8月在神华包头投料运行一次成 功,而采用DMTO-Ⅱ技术的70万吨/年 的工业化示范项目许可也已于2010年10 月签约。
(下转B2版) 倪维斗:实施多联产能源战略刻不容缓 阴本报记者陈欢欢 “实施多联产能源战略刻不容缓,延误过渡到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技术的时机,将会显著增加将来中国治理空气污染的成本、难以控制未来石油进口,以及大大增加减排温室气体的成本。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11月18日在首届中国工程院/国家能源局能源论坛上作出上述表示。
倪维斗建议,中国二氧化碳减排应该按照自己的国情,从煤化工开始,积累经验,逐步过渡到“IGCC+多联产+CCUS (二氧化碳利用和埋存)”的路线。
煤炭的重任 乐观估计,我国2020年包括水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能解决5亿~6亿吨标准煤的能量;石油2020年自产5亿~6亿吨;天然气要大发展,大概到2020年达到3000亿立方米;核能达到7000万千瓦。
把这些都考虑进去,并充分考虑节能潜力,据工程院对一次性能源消费的预测,2050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构成中占35%以上,而年煤炭需求量高于20亿吨标煤/年,未来40多 年累计消耗的煤炭总量将在900亿吨标煤以上。
倪维斗指出,目前以美国为代表的高耗能国家人均能耗为每年11吨标准煤,以欧洲和日本为代表的中耗能国家在5~6吨。
考虑到我国到2050年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同时考虑可持续发展,我国2050年的人均能耗应争取控制在4吨左右。
按照15亿人口计算,205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天花板”则应限制在60亿吨标准煤。
“现在中国的人均能耗是2吨多每年,40年以后达到4吨真是不多,相对还要过 非常节俭的生活。
”倪维斗说。
由此带来的一个敏感问题就是二氧化 碳排放。
我国目前二氧化碳年排放总量约 60亿吨,并且正处于上升期。
国际上感兴 趣的是:未来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峰值何 时出现?绝对值是多少?80亿吨、90亿吨还 是100亿吨? 研究表明,若要将未来全球温度控 制在2~3摄氏度,2050年全球二氧化碳 排放只能控制在104亿吨,这就是届时 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总空间。
“可以看 出,世界留给中国的排放空间已经非常 小。
”倪维斗说。
(下转B2版) 助力汽车工业节能突围 ———访北京工业大学教授马重芳 阴本报记者刘丹 在这样一个以能源和气候为尊的时代,人们对新能源汽车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投入,但不可否认,现在汽车仍主要依赖石油驱动。
石油主宰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地区争端的主要诱因。
更重要的是,我们所剩的石油已经不多了。
改造发动机,把每一滴汽油和柴油的利用率提升到极致、装上电池用电力来辅助或主导驱动、往内燃机和电池里灌上各种生物燃料乃至液态氢……倾注了人类百年智慧和激情的汽车正在不断革新动力单元,而不变的关键词始终如一:节能、环保、可持续。
“毋庸置疑,新能源汽车是目前汽车的主流发展趋势,作为新能源汽车的补充,节能汽车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北京工业大学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马重芳教授特别强调“节能汽车”的概念。
近日,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专访时,马重芳指出,不论未来将是什么在支持我们的汽车前进,至少今天,我们没有理由不关注传统内燃机对每一滴石油的燃烧与利用。
《科学时报》:什么是节能汽车?它与新能源汽车有何区别?马重芳:新能源汽车主要指纯电动、油电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三种,它们本质都是以电化学蓄能为基础的。
节能汽车指的是内燃机与余能热功转换相结合的混合动力汽车、压缩空气动力汽车等,节能汽车的本质是通过余能回收和物理蓄能实现内燃机效率的提高,进而实现汽车节能。
内燃机与排气余热回收相结合的混合动力汽车指的是利用内燃机的废气余热,通过朗肯循环和有机朗肯循环,实现排气废热的热功转换,从而提高发动机的功率,降低发动机的油耗。
这是节能汽车特别是重型卡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由于这种新型混合动力装置以联合循环代替了单一的奥托循环(汽油机)或DESEL循环(柴油机),实现了内燃机余能的回收,可以显著提高汽车的燃油经济性。
这种新型混合动力汽车不但在学术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将为汽车动力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战略方向。
节能汽车的另一个重要方向———压缩空气动力汽车,也叫气动汽车,其基本原理是将高压压缩空气注入高压储气罐,压缩空气膨胀驱动膨胀机做功输出机械能从而驱动汽车运行。
压缩空气动力汽车与其他汽车相比有以下几个优点:一是无燃料燃烧,排放的是无污染、低温的空气,是真正的“绿色”概念汽车。
二是在气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高压气体膨胀做功后温度大幅降低,排出的尾气温度远低于环境温度,低温的尾气可以作为空气动力汽车制冷空调的冷源而不需要额外制冷系统,同时也不必装备油箱、火花塞和消声器,可使车生产成本降低20%。
三是空气不可燃,汽车安全性好。
四是与传统汽车相比,其发动机工作时无燃料燃烧过程,所以发动机对材料要求低、结构简单、尺寸小、质量轻、造价低、设计和制造容易。
五是其能量的传递快捷,储存容易,介质来源方便、清洁,所需的电力容易获取;充气设备和社会基础建设费用不高,较容易建造。
整车使用维护和生产费用低,且可利用现有气动技术、汽车设计和制造技术,研制和开发周期短。
六是压缩空气罐废弃后比电池污染小。
七是比电池寿命长,而且性能不衰退。
气动汽车能够满足空气污染严重城市对低排放、零排放汽车的迫切需要,可替代部分城市和室内交通工具,如城市公交车、观光游船、运动小车及室内搬运工具车等,具有很好的市场应用前景,可以获得降低城市污染的良好社会、环境效益。
《科学时报》:为何在新能源汽车之外需要特别强调节能汽 车的概念?以纯电动车为产业方向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否将 挤压节能汽车的发展空间? 马重芳:之所以在新能源汽车概念之外特别强调节能汽车 的概念,主要是基于我国节能减排的现实需求。
据公开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生产内燃机约6700万台,其 中1379万台为汽车配套,总功率达11.3亿千瓦,比2008年增 长10%左右。
11亿千瓦,这是怎样一个概念?截至2009年底,我国电力 装机总容量8.74亿千瓦,按规划,未来5年,平均每年的装机容 量增加约1亿千瓦。
两者相比,内燃机在中国工业发展中的地 位一目了然。
可以肯定,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内燃机的作用仍将不可替 代。
而与此同时,内燃机发展面临节能减排的巨大挑战。
2009年 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达51%,而内燃机石油消耗量约占全国总 消耗量的2/3,是名副其实的用油大户。
排放方面,内燃机废气 污染占我国绝大多数城市非供暖季大气污染的50%以上,是城 市最主要的大气污染源。
机械工业是整个工业的基础,内燃机又是机械工业的基 础,但是,越基础的东西往往越容易被忽视。
以汽车与内燃机 为例,虽然动力总成是汽车的核心,但人们对整车的关注度 远远大于内燃机。
2009年国家出台的10大产业振兴规划中, 汽车、装备制造、船舶都与内燃机有关,但是每个振兴规划 中,内燃机并未受到足够重视。
在方兴未艾的新能源汽车产 业中,传统内燃机节能技术也常常遇冷,远比不上电动车的 “热力十足”。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发展。
由于新能源汽车与 传统汽车相比,最根本的变化体现在动力系统。
因此,有观点认 为新能源汽车将挤压内燃机的发展空间。
对此我认为,新能源汽车是传统汽车技术的传承,是汽车 技术的主流发展趋势,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国家长期战略选择, 是汽车工业寻求可持续发展能源环境的必然选择。
但新能源汽 车技术难度大,需要一个比较长的研发与推广周期,在未来20 年,内燃机汽车仍然是主流汽车,新能源汽车对国家节能减排 并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因此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同 时,国家应积极发展节能汽车,节能汽车可能是未来20年内汽 车工业节能减排的最主要手段。
(下转B4版) 名誉主编院马重芳主编院李晓明 责任编辑院陈欢欢 编辑部电话院愿圆远员9191-8160广告热线院82616610电子邮箱院xmli岳泽贼蚤皂藻泽援糟灶

标签: #生意 #好看 #作用 #比较好 #飞机票 #钙片 #营业执照 #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