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没落与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提升,专题论文经典的没落与章学诚

cabinet 6
六经皆史说的提升 刘!
巍 内容提要!
晚清以降,国势衰危,随着西力东侵、西学东渐,经典不再是士大夫发挥政治与文化理想的最高思想资源,六经皆史遂成为流行的时代思潮。
本文主要联系晚清今古文经学之争与民国新史学家提出的六经皆史料的口号,扼要勾勒了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在晚清民国的影响与折变。
从六经皆史,到夷六艺于古史,再到六经皆史料,此说之备受关注,深刻地反映了中国近代经学的衰败及其主导地位被史学所取代,而经典自身不能不以史料的身份寄身于史学的历史命运。
经典之权威地位的丧失与六经皆史说之提升齐头并进、恰成反悖而有密切的内在关系,尤为深刻地反映了时势的变动。
关键词!
章学诚!
六经皆史!
近代经学!
近代史学 经典日趋丧失其权威地位而至于要被扔下毛厕去∀,经学日趋败落而至于终结#,乃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之主旋律,也可以说是一部较之敦煌学史毫不逊其沉痛度的伤心史。
描述其过程,揭示其所以然之故,是一个关乎中国文化发展方向的巨大系统工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倾力于此。
∃本文拟以晚近学人对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的接受与再诠释为视角,切入此题。
晚清以降,尤其是民国以来,学术界流行着一种对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的独断论调,即认为此说蕴含着夷经于史甚至尊史抑经的意义,具有打破经典权威的思想解放作用,还兼备了以六经为史料的史学观念。
虽有学者对此加以辨正,但是占主导地位的看法形成了时代潮流,或者争颂六经皆史的口号而不自知其借用与章氏之原意本不相合,或者在章氏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六经皆史料的主张以建设新史学。
从打破经典与经学的权威为理所当然的观点来看,章学诚自然很容易成为现代新史学的先知先觉;从对经典与经学怀抱较为宽容与建设性的立场,尤其是从拉长时段的历史理解的角度来审视,则结论就会有所不同。
问题是如此尖锐地摆在那里:孰谓能得章氏之本意?
何以喧哗之众声皆会聚焦于本题,致使章氏生前的寂寞与此说日后的堂皇之间形成如此强烈的反差?
这些 ∀语出钱玄同%废话&&&原经∋,%钱玄同文集∋第2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4页。
#语出汤志钧%近代经学与政治∋第八章经学的终结,中华书局1989年版。
∃有关经学在近代式微的原因的探讨,陈以爱从思想、制度等层面,综述有关研究成果较详细,可参看。
陈以爱:%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兴起&&&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为中心的探讨(1922&1927)∋,台北,政治大学历史学系1999年版,第265&266页。

4 刘巍/经典的没落与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提升 都有待于深入探讨。
此议题之特殊性,使探讨的正当途径竟有类如诠释之循环:如果对章学诚学术的百年来研究不作深入的反思,则很难了解六经皆史说的缘起与本旨,反之亦然,若不考实此说之发生演变以及后世影响,其意义就无从谈起。
这自然使得此项研究,虽本于章学诚而绝不能局限于章学诚。
尤其是对章氏是否抑经以及章氏是否卑视六经为史料等问题的探讨,牵扯出来的实在是中国经学的近代命运这个母题,就更不仅关乎对章氏一人学术思想的评骘了。
本文之所以要将他联系起来讨论,也是为探得此论题之深层意蕴而不能不设置一个略为方便的比较向度而已。
怀抱同情的历史理解也许比满怀乡愁的感伤要有力一些。
本文只能围绕着六经皆史说所涉及的方面来探讨经典、经学之沉浮与变动的时代之间的关系,好比是从海面上冰山一角的浮动,试探深隐在海中的庞大冰体之挪移。
笔者为此已草%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本源与意蕴∋一文,先试作正本清源的梳理,大意谓:章学诚循着文史校雠之学的取径建立起六艺皆官礼之遗诸说,实为六经皆史观念之根源。
从该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其丰富的意蕴:由六艺为周官掌故与古无私门之著述所指涉的道器合
一、官师合
一、治教合一的价值观念;由与经学的抗争而激起的从述作角度诠释的以史明道的主张;由%史籍考∋的编纂而突显的尊史的专业思想;由修志实践而悟到的以府史之史(即书吏)的卑微身份以道自任的主体意识;从以史通今的立场出发,既将经典视为一代之实录,又深深维护其为万世之常法的思想。
章学诚对六经的新认识与他应对当时汉学、宋学交攻的学术风气密切相关,更与如何发挥经典在他所处时代的作用这一问题有关。
正因为他对六经采用的是师其意的态度和必将当前的文事治道溯源联结于唐虞三代的做法,竟出人意料地起到了模糊或打破六经神圣性的媒介作用,此非出于主观,而实势有必至。
∀ 上述研究或可为评骘章说之流变及其与近代经学之命运关系,提供较为切实之张本,然而,此等工作乃建立于对前贤研究成果的反思之基础上,而六经皆史议题的凸显实在章氏之殁后而非生前,是故,此说在近代之流传与播迁,即此问题意识之张扬历程,反而是本源,亦为笔者关注之缘起。
要之,如果说%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本源与意蕴∋一文为笔者讨论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来龙去脉问题之前篇,此文自然为后篇,而后篇之重要固绝不在前篇之下,希望有兴趣的读者诸君合而观之。

一、六经皆史也:在%文史通义∋位列首句之迷案 本文首先要探讨的是,章氏六经皆史说发生影响的偶然性问题。
章学诚在他那个时代多少有点异类,他虽然自负才学,而生前确乎是寂寞的。
但当时就有翁方纲向其友人刘端临征询章氏学业究何门路#,又有阮元在给洪亮吉的信中问及:会稽有章实斋,所学与吾辈绝异,而自有一种不可埋殁气象,不知是何路数,足下能定之否?
愚意此亦一时之奇士也云云∃。
可知章学诚在当时也并非湮没无闻,但他的学问路数无疑成为不被人知的障碍。
不过他的身后也着实是光彩夺目的。
1928年姚名达订补胡适%章实斋先生年谱∋,在书末说:十一年 ∀此文刊于%历史研究∋2007年第4期。
#章学诚:%家书二∋,章学诚著,仓修良编注:%文史通义新编新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817页。
∃章学诚:%与朱少白书∋,章学诚著,仓修良编注:%文史通义新编新注∋,第787&788页。

5 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2期!
(1922)春,本书初版出版,国人始知章先生。
越来越深入的研究表明,这话未免夸张∀;论者所谓其身后大名,主要还是由于日本学者在20世纪的新发现#,就更过分了。
事实上,他的著述之影响颇为深远∃,这大致可以章太炎的一句话概括之:会稽章学诚为%文史∋、%校雠∋诸通义,以复歆、固之学,其卓约近%史通∋。
∗他的学术声誉正得力于迥异乎侪辈的学术取径及其卓识;从更长的时段来看,则与其由文史校雠之学所获致的六经皆史的大论断息息相关。
不过,这一观念在章氏的学术思想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赢得如此广泛的声誉,却也有出人意外的缘由。
多少具有传奇色彩的是:六经皆史也很可能不是章氏自拟%文史通义∋开门见山第一句话。
学者多认为,今本%文史通义∋第一篇%易教∋第一句话六经皆史也不仅是%文史通义∋的中心思想,也是章氏学术思想的纲领。
史学研究是难容假设的,但是我们要在这里提出一个对本论题的存在价值及其重要性也许构成严重威胁的质疑,如果%文史通义∋的第一句不是六经皆史也的话,那么,这个命题还会受到如此经久不息的关注吗?
它在学术思想史上还会有那么大的影响吗?
无论如何,我们要论证的一个重要假设就是,以这一句话开宗明义的%易教∋+,很不可能是章氏自拟中的%文史通义∋的第一篇。
学术界近来的研究,逐渐逼近于对这个问题作彻底的清查。
嘉庆元年(1796),章学诚曾选取%文史通义∋中少数篇章编刻出版,此即%文史通义∋自刻本,也是%文史通义∋的最早刻本。
北京大学图书馆现藏华绂抄本中就附有%文史通义∋自刻本,篇目中包含有%易教∋、%书教∋、%诗教∋等诸篇,梁继红在钱穆的有关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认为,恰是因这些文章入选自刻本而说明这些文章并非十分逆人视听,也并非章学诚论学最为核心的文字。
而乾隆五十四年(1789),此年所作%原道∋、%经解∋、%原学∋等集中言道的文章当是章学诚论学中心之中心,故而按照章学诚编纂%文史通义∋的原则,%原道∋诸篇当代替%易教∋诸篇居于%文史通义∋全本之首。
, 我们认为,由于章学诚的文史校雠之学的理论出发点,乃建立在从三代盛时的官师合一到三代以后政、学分离的学术分野之上,而%原学∋实属发挥%原道∋见解、分析私学兴起后的发展状况而非集中言道的文章,是故%原学∋似未必定居于经教各篇,如%易教∋等之前,相对而言,从章氏一贯尊史的立场来看,%史释∋在%文史通义∋中的排序会比较靠前,无论如何,%原道∋、%经解∋确有可能位列头排,而%原道∋之为%文史通义∋全本之第一篇,更是勿庸置疑的。
我们知道,原道是章氏一生治学的终极关怀。
他在%和州志艺文书∋序列之第一部分标题就是原道。
%续通志校雠略拟稿∋中的相关内容题名为著录先明大道论,今本%校雠通义∋恢复标题为原道,从广义的 ∀除了余英时批评其夸张之外(余说见氏著%论戴震与章学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62页),吴天任早就批评这句话未免大言不惭了!
并进一步以王宗炎、谭献等人对章氏学问的了解为据,指出:实斋不为一般汉学家所欢迎,原是事实。
但说汉学家使实斋事迹埋没了一百二十年无人知道,这又是一段笑话了!
//总之,实斋事迹,后人虽非全部了解;也断不至有埋没一百二十年无人知道;而必须等到胡谱出版后才知道的道理。
参见吴天任%胡著姚订章实斋年谱商榷∋,氏著%章实斋的史学∋,台北,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93&294页。
#汪荣祖:%槐聚说史阐论五篇∋,氏著:%史学九章∋,台北,麦田出版社2002年版,第312页。
∃关于章学诚的学术思想对后世的影响,钱基博较早有颇为细致的讨论,参见氏著%−文史通义.解题及其读法∋,上海,龙虎书店1935年增订版。
有学者以刘师培%国学发微∋、张尔田%史微∋、柳诒徵%国史要义∋为例,专章讨论章学诚对后世的影响,朱敬武:%章学诚的历史文化哲学∋第七章,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年版;又有学者从六经皆史说、治学合一论、方志学思想等方面讨论章学诚对龚自珍、魏源、李慈铭、谭献、郑观应、康有为、蔡元培、章太炎、梁启超等人的影响,陈鹏鸣:%试论章学诚对于近代学者的影响∋,收入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编%章学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
∗章太炎:%检论∋之%清儒∋篇,朱维铮编校:%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74页。
+如今通行的大梁本与嘉业堂刻%遗书∋本%文史通义∋,皆以%易教∋居全书之首。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424&427页;钱穆:%记钞本−章氏遗书.∋,原刊于1936年12月%北平图书季刊∋第3卷第4期,收入氏著%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卷
8,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梁继红:%章学诚−文史通义.自刻本的发现及其研究价值∋,收入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编%章学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引文见该书第206页。

6 刘巍/经典的没落与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提升 %文史通义∋独立出来的%文史通义∋(该书名有广、狭两义,用余英时说)更必须有他颇为自得的%原道∋篇(拙作%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本源与意蕴∋一文已经交代过,其宗旨是要解决自与戴震初晤以来就未曾释怀的重大问题)。
它的重要性,自然要使得它在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文史通义∋中必然是稳居首席的。
另外,章学诚是那种对著述体例在意到几近苛求的人,他在%立言有本∋中对汪中%述学∋体例的指摘,证明他在这方面正是不屑假借的严厉君子。
而他本人早就声言他的%文史通义∋是要下该%雕龙∋的∀,刘勰%文心雕龙∋的第一篇为%原道∋、第二篇是%征圣∋、第三篇才是%宗经∋,这样的排列次第怎么能不让他效法!
因此,章学诚自拟的%文史通义∋的第一篇只能是%原道∋而非%易教∋。
这一点的澄清对本论题有什么意义呢?
由于章学诚遗稿的编纂者,或者不明章氏之义例,或者出于某种忌讳,而把最重要的%原道∋篇往后挪,而造成了%易教∋为今本%文史通义∋的第一篇,从而也就很偶然地造成了六经皆史也成为今本%文史通义∋开宗明义第一句话的事实。
这一事实提醒我们,现有的研究中普遍存在的动辄将%文史通义∋乃至%校雠通义∋诸篇什笼统视为六经皆史也一句五字的注脚的做法,颇有夸张之处。

二、六经皆史说的传延:章氏的影响与新时代意识建构之间的互动 这样,自然产生一个问题:百年来其辉煌的被接受史,被一再诠释的故事是否也是偶然的呢?
事情绝不那么简单,消解此惑,不但要求我们溯自章学诚的生前,更须征之于其身后。
片言不足以解纷,容笔者进一步从传延与折变两个大的方面来探讨它在后世的播迁。
这两方面当然不能简单剖判开来,为了讨论的方便起见才有必要如此,希望本文所做的学术思想史的个案分析,能跟得上该观念发展史的自然流程。
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蕴含了从王官之学与百家私学分野的角度讲中国古代学术的取径与卓识,颇为难能可贵。
钱穆因此将章氏的这一见解推崇为是极大的创见#。
此种评论堪称的当。
章太炎在%书∋重订本%清儒∋中明确主张六艺者,官书,异于口说∃。
显而易见,此为近承自章学诚以六艺为王官学的见解。
又如顾颉刚认为:中国的古籍,经和子占两大部分。
普泛的说来,经是官书,子是一家之言。
或者说,经是政治史的材料,子是思想史的材料。
说穿了,也是在发挥章学诚的官学私学两分的见解,而以材料论之,则难掩其时代精神。
∗至于钱穆,更是擅用王官学与百家言对峙的观点讲中国学术思想史。
+如此等等,从一个侧面,我们可以说,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获得了光辉的下场。
此说还涉及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即中国学术思想的源头是否可以追溯到史官文化的问题,且不说别的,我们看龚自珍如何发挥古史钩沉论,刘师培如何在%论古学出于史官∋后复作%补古学出于史官论∋,以及后来之扬其波者,如张尔田、江、金兆丰,皆谓诸子百家,莫不原本人事,共出于史官。
,尤其是,刘氏宗主在古文经学,龚、张氏则倾向于今文经学,而均愿意为章说作注脚,如此等等,真足让人感喟见识之长竟有非琐琐 ∀见章学诚%与严冬友侍读∋,章学诚著,仓修良编注:%文史通义新编新注∋,第706页。
#钱穆:%中国史学名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254页。
∃朱维铮编校:%章太炎全集∋(三),第160页。
∗顾颉刚:%古史辨∋(4册)%顾序∋(1933年2月12日),第15&16页,罗根泽编著:%古史辨∋
(4),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参见夏长朴%王官学与百家言对峙&&&试论钱穆先生对汉代学术发展的一个看法∋,收入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编印%纪念钱穆先生逝世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45&80页。
,语出金毓黻%中国史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29页。

7 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2期!
考证所能望其项背于万一者,岂得谓此等命题显然没有多少知识上的意义呢?
六经皆史说内含的经世大义,亦颇不乏解人。
谓集大成者周公而非孔子,学者不可妄分周、孔。
学孔子者不当先以垂教万世为心。
此说既为伍崇曜所激赏∀,魏源复采入%学校应增祀先圣周公议∋#。
龚自珍25岁时作的%乙丙之际著议第六∋,以及言经颇及今文后撰于42岁的%六经正名论∋等,都在深沉地发挥章氏这一核心观念。
∃道光六年(1826)魏源还把%乙丙之际著议第六∋收编入%皇朝经世文编∋一卷%学术∋∗,看来,龚、魏均深赏章氏那治学合
一、官师合一的学术观念及其经世致用的意蕴,这一点很可能启迪了他们那喜以经术作政论+的学风。
又诚如钱穆所说:章氏六经皆史之论,本主通今致用,施之政事,影响及于包世臣等人。
,在更为年轻一代的康有为身上,我们也找到了影响的踪迹。
章学诚在%经解上∋中有云:%易∋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经纶之言,纲纪世宙之谓也。
郑氏注谓:(论撰书礼乐,施政事),经之命名所由乎?
此说引起康有为的极大关注并采纳于%教学通义∋一书:四者(指%诗∋、%书∋、%礼∋、%乐∋&&&引者)为先王典章,故称为经。
经者,经纶之谓,非有所尊也。
(章实斋尝有是说。
)后来确立了今文经学立场的康氏在%新学伪经考∋中批评章学诚说:近世会稽章学诚亦谓周公乃为集大成,非孔子也。
皆中歆(指刘歆&&&引者)之毒者。
0但是这绝不能掩其曾深受章氏六经皆史说影响的事实
1,毋宁说章氏注重经之经纶功能的态度既成为康氏走向具有强烈经世精神的今文经学的桥梁,最后亦与之合流了。
甚至到民国年间,也还有像孙德谦的%申章实斋六经皆史说∋2等文章仍然在发挥六经皆史说这方面的意蕴。
当然,章氏六经皆史说留给后世最大遗产,是为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史最为重要的大事因缘&&&经学的史学化提供了不可或缺也许还是别无选择的和最为合体的观念构架或概念工具。
晚近古文经学之领军人物章太炎在清末曾揭橥其学术旨趣说: 孔氏之教,本以历史为宗,宗孔氏者,当沙汰其干禄致用之术,惟取前王成迹可以感怀者,流连弗替。
%春秋∋而上,则有六经,固孔氏历史之学也。
%春秋∋而下,则有%史记∋、%汉书∋以至历代书志、纪传,亦孔氏历史之学也。
这是明白主张以历史之学贯通经史,其历史的观念或别有假借于西人,其沙汰其干禄 ∀%伍崇曜−文史通义.跋∋,收入章学诚著,仓修良编注%文史通义新编新注∋附录之
一,见该书第1081页。
#魏源:%学校应增祀先圣周公议∋,收入%古微堂外集∋卷
1,魏源全集编辑委员会编校:%魏源全集∋(全20册)第12册,岳麓书社2004年版。
魏氏本于章说,参见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第57页。
∃关于龚自珍诸篇的撰著时间,参见樊克政%龚自珍年谱考略∋,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参见樊克政%龚自珍年谱考略∋,第295页。
+语出梁启超,见朱维铮校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63页。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392页。
0语出康有为著,朱维铮、廖梅编校%新学伪经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21页。
1参见拙作%−教学通义.与康有为的早期经学路向及其转向∋,%历史研究∋2005年第4期。
2此文原载%学衡∋第24期(1923年12月),收入存萃学社编集,周康燮主编%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思想论集(六编)&&&章学诚研究专辑∋,香港,崇文书店1975年版。
章太炎:%答铁铮∋(原载%民报∋第14号,1907年6月8日),马勇编:%章太炎书信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79页。
来自西洋的历史观念与中国之史的观念之间的差别及关联,可参见岛田虔次%六经皆史说∋,刘俊文主编、许洋主等译:%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7卷(思想宗教),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86&190页。

8 刘巍/经典的没落与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提升 致用之术之主张为对今文经学之通经致用流弊痛下针砭,在精神上均大大有别于章学诚之所谓史,但是他以前王成迹视经,实本于章学诚若夫六经,皆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之论,他以%春秋∋上下推演孔氏历史之学,亦继乎章学诚以六艺本书,即是诸史根源之所见。
其间之演进脉络,岂不明哉!
后有新史学疑古学派的主将顾颉刚,也曾于民初极推章学诚六经皆史之说云: 自从清代的朴学施下了实地的功夫,考究一番,始晓得垂教万世的经书乃是一代典章的史书,既然是部史书,则所做疏解、考证的功夫当然与史学无异。
章学诚处此潮流,奋其裁断,所以说六经皆史;集六经之大成者不在孔子,而在周公。
看六经是学问的材料,不拿学问当做六经的臣仆;拿从前对于经学的界说根本撤消,做经学的人只是考古,并非希圣,说得明明白白。
∀ 顾氏所谓清代的朴学所做疏解、考证的功夫当然与史学无异的看法足以与后来柳诒徵所持乾、嘉诸儒治经,实皆考史的见解#相互发明,颇能明了经学史学化已经萌芽于乾嘉时代经学∃。
到了晚清,国粹学派在与廖平、康有为等今文经学派分道扬镳的过程中,普遍接受章学诚六经皆史的观念,并改造为夷六艺于古史的主张,他们所要保存的国粹是以历史为主的∗,他们的经学主要也就是史学,诚如上文章太炎所指明者。
顾颉刚的看法其实多少反映了经国粹学派过滤后的经史观念,而他又身处前所未有的打破圣经贤传的时代,所以他能斩钉截铁地说:看六经是学问的材料,不拿学问当做六经的臣仆;拿从前对于经学的界说根本撤消,做经学的人只是考古,并非希圣!
我们当然能够品尝到此处所论已非复章学诚观念的原汁原味了,但是我们似亦不能在两者之间来一个彻底的分断,正像侯外庐对六经皆史说的评论+给我们造成的印象一样,因为很显然地,顾、侯诸先贤是在传述章学诚的见解,所以若说此类观念完全为现代人所赋予,则不免对这些现代人过于轻慢,而对于章学诚也太不公了。
事实上,类似的观念正是时代的意见,而非少数人的特见,或者说现代人正需要这样的观念套子。
稍后胡适、梁启超等都有程度不等的以章说为六经皆史料的见解。
,惟需引起特别注意的一个普遍现象是:他们的观念与章氏的见解其实有很大的距离,而每每极愿牵引章氏六经皆史为说。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
∀顾颉刚:%中国近来学术思想界的变迁观∋,中国哲学编辑部编:%中国哲学∋第11辑,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07页。
王煦华据顾氏日记定此文写作时间是一九一九年一月。
参见该文所附之后记。
#说见柳诒徵编著%中国文化史∋下,东方出版中心1988年版,第747748页。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戴震向章学诚道及的治经路数:予弗能究先天后天,河、洛精蕴,即不敢读元亨利贞;弗能知星躔岁差,天象地表,即不敢读钦若敬授;弗能辨声音律吕,古今韵法,即不敢读关关雎鸠;弗能考三统正朔,%周官∋典礼,即不敢读春王正月。
见章学诚%与族孙汝楠论学书∋,章学诚著,仓修良编注%文史通义新编新注∋,第800页。
将这与章学诚后来根据邵廷采引用%孟子∋的话来批评戴震(参见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第39&41页)等做法略做比较可知,戴震的治学方法颇具历史感,而章氏的论说反而上纲上线更具经学精神。
参见章学诚%又与正甫论文∋,章学诚著,仓修良编注%文史通义新编新注∋,第807&808页。
∗参见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版;罗志田%清季民初经学的边缘化与史学的走向中心∋,收入氏著%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参见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5卷(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09&510页。
拙作%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本源与意蕴∋作了引述,此处不赘。
,参见拙作%−刘向歆父子年谱.的学术背景与初始反响∋,%历史研究∋2001年第3期,第63&64页。

9 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2期!
以胡适为例。
在撰著%章实斋年谱∋期间,也正是在发起轰轰烈烈的整理国故运动的1921年,胡适在东南大学作了研究国故的方法的演讲,其中提到研究国故要运用历史的观念时说: 现在一般青年,所以对于国故,没有研究兴趣的缘故,就是没有历史的观念。
我们看旧书,可当他做历史看。
清乾隆时,有个叫章学诚的,著了一本%文史通义∋,上边说,六经皆史也。
我现在进一步言之,一切旧书&&&古书&&&都是史也。
本了历史的观念,就不由然而然的生出兴趣了。
∀ 胡适这段援引章氏的话,最足与他所作的年谱对六经皆史的解释相互发明,有丰富的内涵。
年谱强调的是,章学诚所谓六经皆史的本意只是说(一切著作,都是史料)//其实只是说经部中有许多史料。
#此说开了从史料扩展的角度加以诠释的先河,有绵延至今的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力,可以说是20世纪最具势力的经典诠释。
然而令人震惊的是:年谱所谓的章氏本意恰恰就是我(胡适)现在进一步的主张,一切著作,都是史料与一切旧书&&&古书&&&都是史也有什么原则性的分别吗?
听者的笔记也许不能精确传达讲演者的观念,但只要不以辞害意,思路是绝不会记错的,尤其所谓进一步的提法绝不可能是听者加上去的。
那么,胡适为什么会有此混淆呢?
也许只有一个解释:胡适出于整理国故的需要,有意无意地把章学诚的观念解释成自己的思想,而章学诚那明快响亮(至少在字面上来说是如此)的主张,经过一翻改造后成为整理国故运动的强大支援意识,当然,它的影响绝不会以此为限。
更值得注意的是,章氏的观念被赋予了做梦都想像不到的新意义。
我们知道,胡适所谓历史的观念本于乃师杜威之历史的方法&&&(祖孙的方法),是具有特定内涵的学术观念∃,扼要地说,这种观念的最大特点是一方面给所处理的对象以一定的地位,但也只是限于历史上的地位,另一方面则将其价值相对化,极端的时候甚至是虚无化(比如胡适后来就说整理国故旨在打鬼等等),总之是历史化。
从上文来看,当年的语境是,现在一般青年对于国故,没有研究兴趣,而胡适的说法是给予国故(当然包括六经)以一定的地位,并想方设法让他们对之感起兴趣来,所以他的历史的观念有这方面的积极肯定它的妙用。
但是从国故之中六经的地位来看,他们原来具有的崇高地位,在历史的观念系统中,被彻底颠覆。
在中国历史上,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正因为是圣贤所述常道之所寄托,是普世性的或超历史的&&&历经检验而持久有价值与效用的东西,才备受尊奉。
现在它们不但要与其他古书并列,甚至认为经书只配有史料的价值;而成为历史或历史上的东西,既不必成为研究的重心或主张不要成为研究的重心,且要打破儒书一尊的成见。
那么它们凭什么成为经呢,它们还是经吗?
经学不过是历史上的名词而已。
章学诚虽然在当年因感受到襞绩补苴的经学的压力,为提升史学的地位,提倡另类的对经的研究与致用取径,将之包容于史学,而用推本溯源的方法,将史学归宿于周代之官史乃至黄帝之史,但是他恰恰是为了发挥经典的普世价值而不是打倒它们。
胡适在演讲中引用了章学诚的话头而不作解释,反而赋予了它绝不曾有过的意义,不过是运用口号作宣传罢了。
这可以说是他的实用主义运作的一个极端例子。
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胡适之所以如此的根由,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像胡适等既然有志于用外来的比较参考的 ∀胡适:%研究国故的方法∋(在东南大学演讲,枕薪笔记),原载%东方杂志∋第18卷第16号,发表于1921年8月。
收入蒋大椿主编%史学探渊&&&中国近代史学理论文编∋,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引文见该书第683页,经校核。
#胡适:%章实斋先生年谱∋,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年10月再版,第105&106页。
∃参见拙作%诸子不出于王官论的建立、影响与意义∋,%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1期,第89&90页。
10 刘巍/经典的没落与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提升 材料或观念来解古书,若解得不好,则难免有将古人思想现代化的毛病。
胡适所谓史料与章学诚所谓史的一字之别,折射出的却是经过了欧风美雨洗礼后的现代史学观念与中国传统的经史观念,尤其是特别的章氏之经、史观念的遥远距离。
更重要的恐怕是,章氏所提供的思想架构太适合当事人(开创新史学)的需要了,以至于他们无心去分辨自己的主张与他们所好援引的章氏那朗朗上口的口号之间的深层裂痕。
无怪乎他们会坚定地宣称自己的主张是在章学诚的基础上进一步呢。
诸如此类,也许是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在生前默默无闻,反而与现代人有纠缠不清的亲密关系的原因吧。
当然有明达之士,在此等诠释甫兴起之初就指出它的不当了。
1922年12月11日,钱玄同在日记中就批评胡适的解读法说: 适之据章氏%报孙渊如书∋中//数语,谓六经皆史是说六经皆史料。
此说我不以为然,不但有增字解释之失,实在和%文史通义∋全书都不相合。
今天我想研究之后来做一篇&&&%述章实斋的六经皆史说并且评判它的得失∋。
∀ 钱玄同后来并没有写出%述章实斋的六经皆史说并且评判它的得失∋一文,因此我们很难了解他对章氏六经皆史说的正面看法,但是他对章氏的学术有深刻的认知。
他经历了由注重其文论到欣赏其思想的过程,又经历了从因迷于康有为、崔适、廖平等的今文家说而对于(六经皆史)之说弃之如遗#,到对此说与晚清经学今古文争议之纠葛有超越门户的卓越见解∃的过程。
他曾高度评价道:清代学者中思想高卓者,实有二人,一戴震一章学诚也。
∗钱穆若见此说,当许为英雄所见略同了。
钱玄同在1930年1月6日又精辟地指出: 章实斋决非//史料,但他也是托古改制,因为他要方志立三书,因托志于%尚书∋、%春秋∋(合二经为一),托掌故于%礼∋,托文征于%诗∋耳。
而%易∋无用,故曰:上古治详天道//也。
+ 看来钱氏一直不能接受胡适式的误读。
他显然看出章学诚的方志编撰计划还是要借助于经典的权威来托古改制,所以在章氏心目中还是把经典当作崇高的标准与规范,这与现代学者所谓史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这一论断很合乎章氏思想的实际。
钱氏也确能当得起学有本源,语多(行话),的称誉,他用增字解释0四个字真是点到了胡适之失的要害。
如他经常调侃并略 ∀北京鲁迅博物馆编:%钱玄同日记影印本∋第5册(19229&192312),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412页。
#参见%钱玄同日记影印本∋第5册(19229&192312),第2407&2411页。
∃参见拙作%−刘向歆父子年谱.的学术背景与初始反响∋,%历史研究∋2001年第3期;%从援今文义说古文经到铸古文经学为史学&&&对章太炎早期经学思想发展轨迹的探讨∋,%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3期。
∗参见%钱玄同日记影印本∋第5册(19229&192312),第2403页。
+参见%钱玄同日记影印本∋第7册(19271&193012),第3738页。
,语出黎锦熙%钱玄同先生传∋,收入曹述敬%钱玄同年谱∋,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170页。
0已有学者注意到上引1922年12月11日钱玄同这段日记的重要史料价值,见刘贵福%论钱玄同的疑古思想∋,%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第3期,第66页。
但是,把增字解释认作增高解释,不确。
恐怕是因字与高两字草书字体形近而误,何况所谓增高解释甚为不词,绝非钱玄同所能用。
今正之。
11 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2期!
带自负地宣称的那样:我所研究的学问是(经学)与(小学)∀,他看惯了增字解经的例子,所以能一眼挑出胡适增一料字解六经皆史的毛病&&&即将六经皆史误释为六经皆史料。
话说回来,钱玄同虽是很能分辨章学诚的观念与胡适的思想,但他本人对于经的成熟见解是极近于胡适而远于章氏的,对于他,六经皆史料恰是确当的概括。
#他甚至认为从史料的观点来看,六经的价值远不及%史记∋、%新唐书∋: 到了近代,章学诚和章炳麟师都主张%六经∋皆史,就是说孔丘作%六经∋是修史。
这话本有许多讲不通的地方,现在且不论。
但我们即使完全让步,承认二章之说,我们又应该知道,这几部历史之信实的价值远在%史记∋和%新唐书∋之下,因为孔丘所得的史料远不及司马迁、宋祁、欧阳修诸人,夏礼殷礼不足征之语便是铁证。
∃ 钱玄同的挚友黎锦熙似颇能明了这一类见解的渊源: 一般人只看见钱先生并不和他老师一样的反对今文经学,而且研讲今文,表章南海,就以为他于章氏的古文经学竟无所承,殊不知他在新文化运动中,大胆说话,能奏摧枯拉朽之功,其基本观念就在六经皆史这一点上,不过在%新青年∋上他的文章中,一般人不易看出这个意识上的渊源来耳。
∗ 黎氏的看法盖得自钱氏之夫子自道,钱玄同曾在日记中这样提到其在经学(经学为其副业,小学才是其正业)上与章公真正关系: 止接受其经为古史之说耳,古文经我决不信也。
+ 所以说,黎氏认为,钱玄同在新文化运动中能奏摧枯拉朽之功的大胆说话,其基本观念实本于乃师章太炎六经皆史的见解,这无疑是极有史识的精辟论断。
问题是,严格来说,只有六经皆史料才能更确当地表述钱玄同的思想,难道是这位语文学家一时用词不当吗?
不是的。
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词能比六经皆史这四个字更能表述前后辈之间的学术渊源(!
)关系了。
章太炎从章学诚那里接过来的,钱玄同又从章太炎那里继承的正是前文已经点出的那个思想架构:经史相通的观念。
这段话说于1939年5月,作为语文学家的黎锦熙还在使用这个毕竟显得笼统的概念,深刻地说明了提倡民族主义史学的章太炎需要依托这个架构,处于新文化运动时代的钱玄同也需要借助于这个架构,1939年的黎锦熙也还是认可这个架构的。
当然,明智的读者不会认为他们的具体见解都是一致的。
在大张旗鼓展开新文化运动的时代,像钱玄同那样把自己的思想与章学诚的观念区分得较为清楚的毕竟是少数,而像钱玄同所批评的增字解释与钱穆所批评的误会的例子却是时代的 ∀语出钱玄同%我对于周豫才君之追忆与略评∋,%钱玄同文集∋第2卷,第310页。
#参见拙作%−刘向歆父子年谱.的学术背景与初始反响∋,%历史研究∋2001年第3期。
∃钱玄同:%研究国学应该首先知道的事∋,%钱玄同文集∋第4卷,第256页。
∗黎锦熙:%钱玄同先生传∋,收入曹述敬%钱玄同年谱∋,引文见该书第176页。
+%钱玄同日记影印本∋第12册(193711&19391),第6894页。
12 刘巍/经典的没落与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提升 潮流。
这种误解在熏染了西学新知的更为年轻一代的留学生身上尤为明显,傅斯年%与顾颉刚论古史书∋的下述议论就很典型: 史之成一观念,是很后来的。
章实斋说六经皆史,实在是把后来的名词,后来的观念,加到古人的物事上而齐之,等于说六经皆理学一样的不通。
且中国人于史的观念从来未十分客观过。
司马氏、班氏都是自比于孔子而作经。
即司马君实也是重在资治上。
郑夹是要去贯天人的。
严格说来,恐怕客观的历史家要从顾颉刚算起罢。
∀ 身在欧洲的傅斯年,此时拜倒在提出累层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的顾颉刚脚下,这是在提出他对%春秋∋的看法时说的话。
他不认可后人以历史看待%春秋∋,而视之为当时贵族社会中一种伦理的设用,诚然是富于历史感的高见。
但是他如此援引章氏六经皆史为说,则充满了误解。
章氏认为六经皆先王之政典,开之者为有德有位之圣王,掌之者为太卜、外史、太师、宗伯、司成、国史诸职官守(见%原道中∋),又高倡府史之史通于五史之义,意谓高高在上的内史、外史、太史、小史、御史之史所存先王之道,就寄托于原本卑卑居下的府史之史&&&书吏所守之掌故中。
其尊史的经世思想皆由此而来。
章学诚所发明的六经皆史之史的观念,毋宁说是古义,而绝非很后来的观念。
不用说,那种十分客观的史的观念或客观的历史家的念头,更是章学诚梦想不到的。
在这里,把后来的名词,后来的观念,加到古人的物事上而齐之恰恰是傅氏而非章氏。
而那是很后来的尤其是很外来的实证主义的(即所谓客观的)史或历史的观念,无疑使他更弄不清章氏的苦心孤诣了。
不过,严格说来,恐怕客观的历史家要从顾颉刚算起罢。
这一句发自肺腑的品鉴,确能让人看到新一代历史家告别传统史学创建现代新史学的冲天豪气。
告别那与作经的意图纠缠不清的、不独立的史的观念,告别那过于注重资治或伦理的设用的习惯,创建那由重建过去确如其实的客观观念所支配的、以严格审定的史料与努力搜求的证据为根据的新史学,这正是顾颉刚、傅斯年那一辈人的志业。
而更为明确地宣扬六经皆史料的主张以建设新史学的,以周予同的说法最具代表性: 中国经学研究的现阶段,决不是以经来隶役史,如%汉书艺文志∋将史部的%史记∋隶属于经部的%春秋∋;也不是以经和史对等地研究,如%隋书经籍志∋以来有所谓经部史部之分。
就是清末章学诚所叫出的六经皆史说,在我们现在研究的阶级上,也仍然感到不够;因为我们不仅将经分隶于史,而且要明白地主张六经皆史料说//明显地说,中国经学研究的现阶级是在不循情地消灭经学,是在用正确的史学来统一经学。
# 这一番话最足以反映新时代新史学以史御经的锐气,真不啻史学时代取代经学时代的宣言书。
他显然是受到了章学诚先见之明的启发,所以才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看法,他也是意识到自己的工作与章氏不可等量齐观,所以在二十多年后周予同还要来辨析胡适等从史料角度来解读六经 ∀傅斯年:%与顾颉刚论古史书∋,原载1928年1月23、31日%国立第一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2集第13、14期,欧阳哲生主编:%傅斯年全集∋第1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57页。
#周予同:%治经与治史∋,原载%申报每周增刊∋第1卷第36号(1936年),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增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22&623页。
13 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2期!
皆史说为不得章氏之旨: 有人以为章学诚曾经说过盈天地间,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学,从而认为章学诚所谓六经皆史的史,就是历史资料,这是不够恰当的。
∀ 请读者注意,立论者是曾经明确主张六经为历史资料的这一过来人的特殊身份,是故,如此这般澄清章氏本意的努力,实际上仍然不正是为将他们自己这一代人的工作与章学诚划清界线吗?
就比章学诚进一步(见前引胡适讲演语)这一点来说,周予同难道不是胡适最好的学生辈吗?
纵观上述讨论,大多取材于趋新人士的言论,这诚然是不得已的,因为这不折不扣是一股强大的新潮。
为充分宣明论旨,本文愿再举一个这一潮流对颇有旧关怀学者的学术成果之看法的例子,以阐明它掌控了如何强势的话语权,具有如何巨大的形塑力量。
1936年1月王国华序%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论及其兄学术道: 先兄治学之方,虽有类于乾嘉诸老,而实非乾嘉诸老所能范围。
其疑古也,不仅抉其理之所难符而必寻其伪之所自出;其创新也,不仅罗其证之所应有而必通其类例之所在。
此有得于西欧学术精湛绵密之助也。
并世贤者,今文家轻疑古书,古文家墨守师说,俱不外以经治经,而先兄以史治经,不轻疑古,亦不欲以墨守自封,必求其真。
故六经皆史之论虽发于前人,而以之与地下史料相印证,立今后新史学之骨干者,谓之始于先兄可也。
# 王氏谓乃兄之治学方法实非乾嘉诸老所能范围,诚是也,其比论王国维以及并世之今古文经学家,则颇有不得其情者。
今文家轻疑古书,容当有之,说古文家墨守师说,则不确,如钱玄同所说,近代的今古文经学家虽或宗今文,或宗古文,实则他们并非仅述旧说,很多自创的新解∃。
说他们不外以经治经尤不当,如廖平所批评的康有为之%新学伪经考∋,外貌虽极炳//而内无底蕴,不出史学目录二派之窠臼∗,固已然以史治经矣,更不必说那执六经皆史之见以治古文经学,又且大做将六经历史文献化(用王森说)工作如章太炎者。
王国华的看法很有一些替乃兄来自我作古的偏颇。
但是,他以二重证据的业绩(即所谓相印证云云)来称誉乃兄为新史学之开山,并标以真正实现了六经皆史说富于历史意识之判语,则绝非泛泛出于亲情之私见,实代表了王国维沉湖之后学术界主流的评断。
其著者如王国维的弟子吴其昌就强调,王氏并不以经学家自视,更不以明经卫道为己任,即使与经学遗留下来的问题有关之论著,无论就其实质或宗旨说,都属考史而非敷经之作。
+马克思主义史学之祭酒郭沫若极推王氏为新史学的开山,,更是众所周知的。
此类看法虽有相当的根据,然实有拘泥于趋新方面定位王氏学术之偏颇。
今试略申其作为 ∀周予同:%章学诚六经皆史说初探∋,%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增订本),第713页。
#见%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第1册,商务印书馆1940年初版。
∃参见钱玄同%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钱玄同文集∋第4卷,第217页。
∗转引自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646页。
+说见吴其昌%王观堂先生学述∋,%国学论丛王静安先生纪念号∋,1928年。
参见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88页。
,参见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第82页。
14 刘巍/经典的没落与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提升 经学家之怀抱,以见学者的自期与后人的取舍之不能尽合辙也。
1922年春,北京大学研究所成立,其中的国学门内部分文字学、文学、哲学、史学、考古学五个研究室,除本校教授讲师分任指导外,校外聘请罗振玉、王国维为函授导师。
11月,王氏为研究生提出四个方面的研究是:
一,%诗∋、%书∋中之成语;
二,古字母;
三,古文学中之联绵字;
四,共和以前之年代。
∀依次分别是经学、古字母之学(属于小学)、文学兼小学、史学。
由此可以略识其教学旨趣所在。
1923年3月,其代表作%观堂集林∋版行于世,所收诸文,依艺林(即经学)、史林(广义的史学)、缀林(序传、散记及诗词,可谓之文学)之秩编次,也是说经之作居首。
#前有罗振玉之序,述王氏学术变迁之迹与变化之故甚精要,此序实为王氏自作,罗氏仅稍易数字而已。
∃结语云:自兹以往,固将揖伏生、申公而与之同游,非徒比肩程、吴而已。
∗意谓更要效法伏生、申公,致力于保存遗经的经学工作,而不以程瑶田、吴大式的古文字、古器物之学为止境。
但此说颇不能为趋新之士所接受,比如许冠三就指出,前引吴(指吴其昌&&&引者)的辩驳实针对罗振玉等人的论调。
按%观堂集林∋序文,罗曾期待国维(将揖伏生、申公而与之同游)。
+今既知道此序为王氏自作,则期待固是事实,且绝非罗氏之一厢情愿也。
1919年2月26日,王氏致罗氏信中说:乙老(指沈曾植&&&引者)言,我辈今日须作孔鲋伏生藏书之计。
虽系愤激之谈,或将有此日耶?
,可见此类说法亦出于沈曾植,这是遗老遗少之间常常挂在嘴边的互勉励志的话
0,确实能代表其治学取向。
序中又特举%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殷周制度论∋为赞:义据精深,方法缜密,极考证家之能事,而于周代立制之源及成王周公所以治天下之意,言之尤为真切。
自来说诸经大义,未有如此之贯串者。
1此二文在%观堂集林∋中虽列于史林,而作者之自负,却尤在于说经,这是至可注意的。
他的故交樊少泉(抗父)也许能了解此种意态,所以推崇%殷周制度论∋为实近世经史二学上第一篇大文字
2。
惟这篇大文字非由夫子自道,外人实难于领会其更深的经世怀抱://政治上之理想,殆未有尚于此者//此文于考据之中,寓经世之意,可几亭林先生。
而此处虽直抒胸臆,对于圈外人来说仍嫌过于简约,也许下文可为之注脚:时局如此,乃西人数百年讲求富强之结果,恐我辈之言将验。
若世界人民将来尚有孑遗,则非采用东方之道德及政治不可也。
先是经历了辛亥之变,又见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以后世界政治与文化的新动向,王国维坚信他所致力探讨的周孔之道等具有普世的价值,不仅当时的中国应实行此种政治上之理想,即将来之世界人民亦当以此等东方之道德及政治为唯一的指南针。
这不仅是他的政治观,也是他的文化观,其%殷周制度 ∀参见袁英光、刘寅生%王国维年谱长编(1877&1927)∋,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43、362&365页。
#参见王国维著,彭林先生整理%观堂集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李学勤所撰%前言∋。
∃参见1923年6月9日罗振玉致王国维信,王庆祥、萧立文校注,罗继祖审订%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570&571页;以及罗继祖之按语。
∗%观堂集林序一∋,王国维著,彭林整理:%观堂集林∋,第4页。
+参见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第88页。
,%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443页。
0类似的话又见于%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使伏生、浮邱伯辈,天不畀以期颐之寿,则%诗∋、%书∋绝于秦火矣//若先生者,非所谓学术所寄者欤?
此处,则是王氏以传经之儒伏生、浮邱伯比拟沈曾植。
参见王国维著,彭林整理%观堂集林∋,第721&722页。
1%观堂集林序一∋,王国维著,彭林整理:%观堂集林∋,第4页。
2抗父:%最近二十年间中国旧学之进步∋,原载%东方杂志∋第19卷第3号,1922年2月10日,罗志田导读,徐亮工编校,章太炎、刘师培等撰:%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87页。
樊氏此论断,后被赵万里作%王静安先生年谱∋所吸收,见袁英光、刘寅生%王国维年谱长编(1877&1927)∋,第225页所引。
参见1917年9月13日王国维致罗振玉的信,%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290页。
参见1919年3月14日王国维致罗振玉的信,%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447页。
15 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2期!
论∋最能代表这一主张,所以也就最为他本人所看重。
这可以说最能反映王国维作为经学家的志趣的那一面了。
但是新派的学人多能欣赏的是他的考据而非经世,是他的史学而非经学。
比如傅斯年在对%殷周制度论∋所作的眉批中,有曰:殷周之际有一大变迁,事甚明显,然必引%礼记∋为材料以成所谓周公之盛德,则非历史学矣。
∀今按:关于三代之因革关系,自孔夫子以降的传统观点,认为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三代一脉相承,有损益而无大变革。
而%殷周制度论∋则主张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乃绝大创说#,傅氏接受王氏举证与论证之大体,所以才会说事甚明显,否则哪能有那么轻巧的话。
惟傅斯年心目中之历史学,是前文已涉及之不必重资治也不必贯天人的颇需客观之新史学,他所批评的非历史学矣,正是王国维最意欲努力发抒之深寓经世之意之经学,即其颇为自负的自来未有如此之贯串者之诸经大义。
这是很耐人寻味的。
所以王国华用六经皆史之说来涵盖其兄长的学术业绩,颇有未达一间的隔膜;但就以此来说明王国维与新史学的关系来说,又有其合理之处。
像王国维那样有强烈旧关怀的学者,其学术贡献也需要用已经颇富新意的六经皆史说来界定其地位,深刻地说明了六经皆史说已经成了一个时代潮流所铸就的思想架构,不可或缺。

三、六经皆史说的折变与经典权威地位之失落 由上述讨论,可知章氏六经皆史说影响之广远。
影响云者,有发挥其说的,有误解其说而仍不能不援据其说的,亦有赋予其说以新意而不必举其名的,要之,章学诚实不必尽为后世所演诸六经皆史新义负责,即是说,六经皆史乃脱离其主阐者而成为了独立之新思潮也。
其所以如此之故,乃晚近学术思想史所应当处理之重要议题,而章氏一人之得失高下,反而只居于边缘的地位,此不可不先明之。
近世学人批评章氏学术之失,余嘉锡%书章实斋遗书后∋∃可为代表,陈垣亦有此意。
牟润孙援乃师之说并论及章氏之六经皆史云: 先师很少批评人,时常诵不薄今人爱古人这句诗。
五四以后,梁任公、胡适都大捧章实斋,我曾问过先师章实斋学问如何?
先生笑说乡曲之士!
我当初不明白为什么说他是乡下人?
后来看到章氏著%史籍考∋,自称仿效朱彝尊著的%经义考∋,却不知朱氏之书是仿自僧的%出三藏记集∋。
所见不广,岂不是乡下人?
先师时常说,读书少的人,好发议论。
我读了钱钟书的%谈艺录∋,才知道六经皆史之说除袁枚持论与章氏类似之外,认为经即是史的,早于章实斋者,有七人之多,在钱钟书所举之外,我更找到明人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其中也有史之与经,上古原无所分的话。
先师说读书少的人好发议论,其意或指章实斋。
∗ ∀转引自王森%一个新学术观点的形成&&&从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到傅斯年的−夷夏东西说.∋,氏著%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81页。
#随着大批新卜辞的不断出土以及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发展,后学者又纷纷质疑王国维的看法,反而与传统观点趋近。
∃余嘉锡:%书章实斋遗书后∋,%余嘉锡文史论集∋,岳麓书社1997年版。
∗牟润孙:%励耘书屋问学回忆&&&陈援庵先生诞生百年纪念感言∋,陈智超编:%励耘书屋问学记∋(增订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76页。
16 刘巍/经典的没落与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提升 今按,牟氏之言诚能启人新知,陈垣所谓读书少的人,好发议论,后学者尤当置之座右,时时自警。
其实,即使深受章学诚熏陶的章太炎,亦曾批评章氏道:凡说古艺文者,不观会通,不参始末,专以私意揣量,随情取舍,上者为章学诚,下者为姚际恒,疑误后生多矣。
∀这可以说是学界的共识。
惟不论发明权归属为谁,也不能局限于五四以后,梁任公、胡适都大捧章实斋诸情实,章氏之六经皆史说为近世学人争议之焦点,乃为不争的事实,其意义远远超出了对其一人思想之评骘。
六经皆史说的内涵在后世经历了复杂深巨的被接受与被改造的过程,一个重大关节是晚清的今古文经学之争与之发生了密切的关系。
郭斌有一段评论已指涉及此: 实斋推原%官礼∋,以周公与孔子并重。
谓孔子述而不作,经之与史,仅为程度上之区别,而非性质上之区别。
六经,特圣人取此六种之史,以垂训者耳。
此六经皆史之说,与古文学家相近。
然其主通今致用,重思想,重发挥,不仅为个别事实之考订,而为原则原理之推求,又与今文学家有暗合之处。
# 余英时有更为简约的说法: 早期今文学派的龚自珍从经世的观点宣扬六经皆史的深层涵义,晚清古文学派的章炳麟则用六经皆史的命题来摧破廖平、康有为关于孔子托古改制的论点。
所以到了%国粹学报∋时期(一九3五&一九一一),%文史通义∋与%校雠通义∋两书早已脍炙人口。
∃ 两氏之说,纲举而目张,而尤有未尽也。
今更当明者,章氏之六经皆史说所蕴含之周孔论述,实不必牵合古文经学以为说。
章氏以周公与孔子并重,甚至以周公为高过孔子之权威,远则批评并改造亚圣孟子的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诸说,先将集大成之冠转戴诸周公;复以周孔一道而分辨说:周公其玉振之大成,孔子其金声之大成欤!
一为承前一为启后。
章氏证之以制度与圣言曰:故隋唐以前,学校并祀周、孔,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盖言制作之为圣,而立教之为师。
故孟子曰:(周公、仲尼之道,一也。
)∗今按,据叶瑛注引%礼记文王世子∋郑注、%新唐书礼乐志∋以及黄进兴对孔庙祭祀制度的研究+,章说实有所本而略有夸张。
而其中涉及的尊周抑孔之义理根据,则如黄氏所说:惟后世今文学家往往归罪刘歆以下古文学家长远之影响,此说能否确立,犹待详考。
,章氏此处援引孟子之言以证周孔一贯,更有多处援据孟子所述://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0,以证章氏所谓史家之 ∀章太炎:%国故论衡∋原经,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之%章太炎卷∋(陈平原编校),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55页。
#郭斌:%章实斋在清代学术史上之地位∋,%国立浙江大学文学院集刊∋第1集,1941年,第57页。
∃见余英时%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章学诚的生平与思想.中译本代序∋,收入倪德卫(DavidS.Nivision)著,杨立华译%章学诚的生平与思想∋,台北,唐山出版社2003年版。
∗章学诚:%原道上∋,章学诚著,仓修良编注:%文史通义新编新注∋,第94&97页。
+参见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29页;黄进兴:%权力与信仰:孔庙祭祀制度的形成∋,收入氏著%圣贤与圣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黄进兴:%权力与信仰:孔庙祭祀制度的形成∋,%圣贤与圣徒∋,第40页。
0语出%孟子离娄下∋。
17 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2期!
独断,惟不如后世今文学家好引%春秋∋,天子之事也∀,以宣腾其孔子为汉制法、托古改制诸说,此岂亦为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之别乎?
又章氏之周孔论述,近则实为针对唐代大儒韩愈著名的%原道∋篇的下述观点而发,此又不可不知。
韩愈在此文中拉出一长串道统系谱后,指出: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
#众所周知,韩愈%原道∋为宋明道学道统论之张本,章学诚以他那种独特的推论原始的思维方式很自然地意识到,韩愈那君之行与臣之说分判过严的论调,造成后儒长于空说而短于实行的流弊,此不可不正也。
所以他自己的%原道中∋开篇即引韩氏%原道∋中的这段话,并批评道:夫说长者道之所由明,而说长者亦即道之所由晦也。
夫子尽周公之道而明其教于万世,夫子未尝自为说也。
由此才引发出六艺为周公之旧典、孔子述而不作等一套理论。
∃其中的关键是,章氏自居处于道统与治统合一的时代,而对宋儒过分偏执于说教的道统说提出了有力的批评,这就更不是什么今古文之争了。
当然,诚如章学诚的公子章华绂所称扬的,其父大抵推原%官礼∋,而有得于向、歆父子之传,故于古今学术渊源,辄能条别而得其宗旨。
∗学者服其中肯,许为知言。
章氏之推原%官礼∋,立论深本于古文经典%周礼∋,乃为不争的事实。
但是,他的学术争议的对象为流于破碎的汉学与夫流于空虚的宋学,他更没有经今文古文壁垒森严乃至你死我活的意识,如果有学者以后世愈演愈烈的经今古文门户之见将其划归古文经学一派,这是他所不能承受的。
章氏连经史门户之见+都在所必弃,更何况如此不合体的高帽呢?
是故,如章太炎所言,章学诚专以私意揣量,随情取舍容或有之,若以后起之今古文经学门户之见纠缠之,则不免如傅斯年所说实在是把后来的名词,后来的观念,加到古人的物事上而齐之。
在考察此类问题时,似不能不具备一点历史感。
循着这一视界,我们还能看到的重要信息是,如郭斌、余英时所触及到的,章学诚六经皆史的见解对后世经今古文两派均有深刻影响,尽管影响的方式可能不同。
进而论之,像龚自珍、魏源、康有为等之今文经学的立场之确立与接受六经皆史的观念并不是同步的,但是六经皆史的经世涵义对他们都有很强的吸引力,在他们走向具有强烈通经致用精神的今文经学的路上也不会不发生作用。
然而,在明确今文经学立场的康有为、皮锡瑞等人那里,章学诚乃谓周公集大成,孔子非集大成矣,的见解成了他们的眼中钉,关键在于六经皆史所内涵的周孔论述妨碍了他们那孔子作六经、孔子(托古改制)等观念。
因为他们的主旨是要让孔子去包融西学新知,去统摄东西一切文化的,所以不容别有创制者。
而章氏之周孔论述,原本是意在对宋学、汉学流弊均施批评的经世观念,到章太炎、刘师培那里,却成为古文经学家打破今文经学家上述观念的最有力的历史根据。
比如刘师培%经学教科书∋第四课:西周之%六经∋有曰: 故周公者集周代学术之大成者也。
(用魏源%学校应增祀先圣周公议∋说。
)六经皆周公旧典。
(用章学诚%校雠通义∋说。
)足证孔子以前久有%六经∋矣。

0 ∀语出%孟子滕文公下∋。
#韩愈:%原道∋,4唐5韩愈撰,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8页。
∃章学诚:%原道中∋,章学诚著,仓修良编注:%文史通义新编新注∋,第100页。
∗章华绂:%大梁本−文史通义.原序∋,章学诚著,仓修良编注:%文史通义新编新注∋,第1080页。
+语出章学诚%上朱中堂世叔∋,章学诚著,仓修良编注:%文史通义新编新注∋,第760页。
,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中华书局2004年新1版,第2页。
0刘师培著,陈居渊注:%经学教科书∋,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
18 刘巍/经典的没落与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提升 由前文可知魏氏之说亦取于章学诚,是故刘氏乃全本章氏之说以敌今文家言。
六经皆史的观念又被章太炎视作判分今古文经学立场的基本标准,∀此类说法还影响到周予同等现代学者对经学分派的理解。
#此为章学诚六经皆史说之一变。
在此等变化的历程中,经典的意义非复神圣,经典的地位可以说每况愈下。
让我们还是从章学诚对经典的态度说起。
我们已经讨论过,章氏的六经皆史说之孕育,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或时代根据,这就是学者所艳称的乾隆盛世以及章氏所执迷的唐虞三代之郅治将复现于本朝的狂想。
%周官∋所设计的各种制度美备而又带有很强的统制色彩的宏伟蓝图,正是章氏的政治理想与文化理想的最好寄托。
所谓治教合
一、政学合
一、以吏为师、周孔一道等等都是这种政学观念的反映。
他以书吏的身份而能非常自信地以道自任,表明在他的心目中这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也是经典能焕发青春光彩的时代。
然而,从乾隆晚年到嘉庆初,国家多事,非复昔日之盛。
作为底层幕僚,多悉民生细故的章学诚对时世认识得更清醒了,在嘉庆帝亲政、权臣和赐死的嘉庆四年(1799),62岁的章学诚终于按捺不住济世之心,在一年之内向上上下下的有关当局连呈六篇论时政书,事关财政之亏空、吏治之坏、谏官之法的整顿、贡举之改革等等。
∃两年后,章氏就殁了。
从论时政书的有关内容来看,此时他对本朝与唐虞三代的距离的认知,绝不会像过去那么乐观了,但是从生命终结前大放异彩的议政之举来看,他是非常忠实地实践了六经皆史的经世主张的,尤其是以自己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言行,为他所用心阐发的府史之史通于五史之义作了最好的注脚。
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经典在那个时代仍然具有权威的地位、自足的功用。
因为这是一个在传统的天下观里安之若素的世界,是一个与日益咄咄逼人的西方尚无实质性接触与较量的国度。
在这样的天下里,作为唐虞三代之郅治的结晶的经典,仍然是士大夫发挥政治与文化理想的宝藏,仍然高居于万民言行之最高标准地位,那是毫不奇怪的。
是故,当康有为早年的重要著作%教学通义∋深受章学诚的影响而对周代美备之教学制度称述不已之时,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象征着:中国的士大夫在整体上还没有走出日后新学小生所批评的理想化古代&&&在政治与文化观念上习惯性地不能不依托于黄金古代的格局。
正如康氏之自白: 吾谓古今递嬗,不外质文递更:前汉质,后汉文;六朝质,唐文;五代质,宋文;元、明质,国朝文。
然对三代较之,则二千年皆质也。
后有作者,其复于文乎?
∗ 所谓质文递更、复于三代,正是尚未步入或尚未被纳入民族国家体系的新世界的士大夫们最典型的思维方式。
而当确立了今文经学立场后,康氏便对曾酷好%周礼∋这一点讳莫如深,而对章学诚复痛下针砭,又高倡孔子改制之说。
其高徒梁启超揭示其底蕴曰: ∀参见拙作%从援今文义说古文经到铸古文经学为史学&&&对章太炎早期经学思想发展轨迹的探讨∋,%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3期。
#参见拙作%−刘向歆父子年谱.的学术背景与初始反响&&&兼论钱穆与疑古学派的关系以及民国史学与晚清经今古文学之争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0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736&739页。
∃胡适著,姚名达订补:%章实斋先生年谱∋,存萃学社编集,周康燮主编:%章实斋先生年谱汇编∋,香港,崇文书店1975年版,第186&190页。
∗康有为:%教学通义∋,姜义华、吴根梁编校:%康有为全集∋第1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44页。
19 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2期!
有为谓孔子之改制,上掩百世,下掩百世,故尊之为教主;误认欧洲之尊景教为致强之本,故恒欲侪孔子于基督,乃杂引谶纬之言以实之;于是有为心目中之孔子,又带有神秘性矣。
∀ 这不仅仅是康氏一人之误,一定意义上也是西人威逼与眩惑的结果,是中西之间有所接触而又未能充分了解之时的看朱成碧,也是国人面对西潮的冲击某种不得已的反应方式。
这当然是晚清以来有识之士开眼看世界(用范文澜语)之后才有的事,古来三代的理想在今日之西方已然至少有部分的实现,则吾人必须先自认夷狄才能进至于夏。
无论如何,这是从向三代汲取郅治之方一变而为向西方寻找真理(用毛泽东语)。
康有为那影响深远的大同构想,在这方面更为典型。
一向好涂抹文稿倒填年月以超圣先知自居的康有为,有时在弟子们面前也会坦坦荡荡地倾吐家底道: 美国人所著%百年一觉∋书,是大同影子。
%春秋∋,大小远近若
一,是大同极功。
# 不难理解,美国人所著%百年一觉∋之类的西学新知,正是曾经迷恋过的%周礼∋之类经典的替代品。
身处值四千年之变局,身处列国并立、并争之世,而非复天下一统之世∃,身处美轮美奂的种种治国方案夹枪带棒地进入禹域之际,康有为自不能也不必像章学诚那样故今之学士,有志究三代之盛,而溯源官礼,纲维古今大学术者,独汉%艺文志∋一篇而已,也不必并不能像龚自珍那样药方只贩古时丹了。
古文经典主要因为无用(即不足以救国)而被康有为开除经籍∗,当然,在康有为那里,经典并没有彻底崩坏,他要用公羊%春秋∋去融会诸如美国人的大同影子,他把孔子的权威反而树得更高,让它沉重地去担负统摄那体制改革、进步、平等等等新价值的历史使命。
从康有为告别此说的过程可以看到,他与前辈已有很大不同之处:西力东侵与西学东渐,使经典的权威地位大为动摇,它们不复是中国士大夫寄托和构筑政治和文化理想国最高的资源了。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经学立场与之大异其趣的章太炎、刘师培等人身上。
章太炎是晚清大张旗鼓宣扬章学诚六经皆史说并用以建构其古文经学的代表人物,后学者中很多人、尤其新学小生们,是由章太炎而获知章学诚此说的。
然而他对经典的态度与章学诚相比也是不可同日而语。
挽世有章学诚,以经皆官书,不宜以庶士僭拟,故深非扬雄、王通。
+章太炎对此持批评态度,如学者所说:经的价值只是提供历史知识,遂把经的作用完全限于史。
这样才能说,用史来取代经,才能说把经从神圣的宝座上拉下来。
正因为如此,实斋所谓六经乃先王政典不可拟作之论,对太炎 ∀朱维铮校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第65页。
#吴熙钊、邓中好校点:%南海康先生口说∋,中山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1页;又见康有为%长兴学记桂学答问万木草堂口说∋,楼宇烈整理,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33页。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已经引美国人所著%百年一觉∋书,是大同影子一句,来说明%百年一觉∋对康有为等中国士大夫的影响。
1891年12月至1892年4月,%万国公报∋连载了李提摩太翻译的%回头看纪略∋。
1894年,广学会出版了此书的单行本,改名%百年一觉∋,发行两千册。
此书原作者毕拉宓(1850&1898),今译贝拉米,是美国19世纪著名作家、空想社会主义者。
原书是一部幻想小说,出版于1888年,书名LookingBackward,2000&1887,凡28章,出版后风行一时。
见熊书第409&413页。
∃语出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1895年5月2日),收入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
∗参见拙作%康有为、章太炎与晚清经今古文之争(导言)∋,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5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语出章太炎%国故论衡∋原经,%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章太炎卷∋,第52页。
20 !
!
!
!
!
!
!
刘巍/经典的没落与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提升 21 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2期!
纲、父为子纲的政治伦理标准,到刘师培之时,竞争的焦点却在于谁更符合民权之说,而刘氏所云,简直是要与今文经学家比赛谁更能附会西籍(如卢氏%民约∋之论,孟氏%法意∋之编)了!
这真是比中国历史上佛教传入初期之文化格义时代走得更远的时代,这确是以西方的经典为经典的时代,这就是从一位当时中国最有希望的青年经学家意识深处传达出来的时代精神。
经典地位之随时势之变而转移,还有比之更为极端的例子吗?
而六经皆史说更进一步的折变,是它寄身于六经皆史料的口号并继续发挥着更新观念的桥梁作用。
现代学者像胡适、周予同等之所以在鼓荡其具有强烈自我作古色彩的奋发意气而高唱新口号时还不能不提到章学诚,正是因为六经皆史料说的观念前提之不可或缺者,正是经史相通这一内在逻辑,而章氏毫无疑问是这一架构的最伟大的建设者,这也是他们所能利用的最切近、最经典、最有用的思想资源。
这是章学诚的六经皆史的观念在现代的延展。
另一方面,这一观念内部经历了深刻的裂变,或者说是自我否定,这集中体现在:六经皆史料的观念,对章学诚的六经皆史的观念所蕴涵的重要思想&&&以三代为理想的黄金古代等等圣经贤传的观念的自觉扬弃,更严重地说是刻意打破上。
胡适是民初大捧章实斋的关键人物,他对章氏学问的去取就很耐人寻味。
钱穆后来提到研究章学诚的正当取径,论及以胡适为代表的近代学人的有关见解说: 在我认为,研究他的学问,该看重他讲古代学术史,从%汉书艺文志∋入门,然后才有六经皆史一语//而我们近代学人如胡适之,他就最先写了一篇%诸子不出于王官论∋(来反对%汉志∋的九流出于王官说&&&引者据钱氏上下文)//胡氏又写了一部%章实斋年谱∋,来提倡章氏史学。
他不想,既是主张诸子不出于王官,则章实斋六经皆史一语又就无法讲。
他既要提倡章实斋史学,而又要推翻%汉书艺文志∋,实把章实斋最有心得的在古代学术史上提出的精要地方忽略了。
∀ 钱穆对章学诚的学问大体有着比胡适更为深刻全面的理解,所以他能一眼看出胡适的诸子不出于王官论与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的内在矛盾。
其中的关键之一就在于对经典的态度大不一样,换句话说,其分野就在于尊经抑子与尊子抑经的不同。
如果我们对胡适也多一点同情的了解的话,这当然是这位新一代留学生立意掀起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题中应有之义,借助晚清经今文家打倒%汉书艺文志∋的激烈见解,又本乎从美国学来的文献高级批判学以及实用主义等西学新知,铸就了锋利的疑古剃刀,胡适操起它来就将章学诚念兹在兹的王官之学一把剃去了。
#其历史效应恰如顾颉刚所说:这一改把我们一班人充满着三皇五帝的脑筋骤然作一个重大的打击,骇得一堂中舌挢而不能下。
∃真不啻中国人历史意识的大革命!
作为一股强大的动力,如此这般引导顾颉刚走上疑古史学之路。
从这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到胡适对章学诚六经皆史作实用解释,借古人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的深层理由。
钱玄同那离经叛道非圣无法的%六经∋论∗就更激烈了:(六经)固非姬旦的政典,亦非孔丘 ∀钱穆:%中国史学名著∋,第254&255页。
#参见拙作%诸子不出于王官论的建立、影响与意义∋,%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1期。
∃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1册%自序∋,北京,朴社1926年第3版,第36页。
∗语出钱玄同%研究国学应该首先知道的事∋,%钱玄同文集∋第4卷,第256页。
22 刘巍/经典的没落与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提升 的(托古)的著作//(六经)的大部分固无信史的价值,亦无哲理和政论的价值。
∀(经)这样东西压根儿就是没有的。
#这是晚清今古文经学相持不下而两败俱伤之必然结果,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们把他们(指今文家与古文家&&&引者)的假面目一齐撕破∃的工作业绩。
被胡适视为观点正统的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也肯定并采用章学诚那古无私门之著述的见解,但这是在除去其理想化之部分之后的事,而他指出的此论所含有的理想化古代之嫌,批评的正是章学诚对三代尤其是对周代的想像。
∗ 诸如此类对章氏六经皆史观念所持的分析取舍态度普遍地存在于现代学者当中,比如刘节的观点就很有代表性: 照我们现在看,六经还只能说是史料,尚不能谓之史学。
即是说六经也不过是古代史的史料而已。
这样说法,就完全正确了。
这一开宗明义,一方面是有贡献的,另一方面又是很模糊的。
章实斋的缺点就是相信中国的黄金时代是三代,这仍旧是最古老的经生见解,与他自己的许多新发现是很不相称的。
+ 可以清楚地看到,现代学者头脑中的六经皆史料的观念,与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是否拥有对中国的黄金时代是三代的信仰,后者旨在发挥其示范功能,而前者必欲置之于死地。
有学者用反历史主义的历史主义去把握六经皆史说的深层结构,难免治丝而棼,,倒不如说,赋诗断章的传统、以至断章取义的习惯乃是像六经皆史这样富于诠释潜能的观念发展史的普遍运作机制;如果不局限于章学诚而是在该观念展开与流变的历史中来观察,那么我们不仅可从一个侧面看到传统世界观特别是历史观的崩溃过程,更可看到其集中反映了经学的衰败及其主导地位被史学取代,而经典自身不能不以史料的身份寄人篱下于史学的历史命运,这也正是这个观念受到如此经久不息的关注与讨论的根本原因。
再也找不到另一个观念,比六经皆史说的沉浮史更能述说中国近代经学所面临的困境了。
1910年,章太炎说: 这样说,经典到底是什么用处呢?
中间要分几派的话。
汉朝人是今文派多,不晓得六经是什么书,以为孔子预先定了,替汉朝制定法度,就有几个古人(人字疑为文字之讹&&&引者)派的,还不敢透露的驳他。
宋朝人又看经典作修身的书。
直到近来,百年前有个章学诚,说六经皆史,意见就说六经都是历史。
这句话,真是拨云雾见青天!
//若怕人说经典没用,就要废绝,也只要问那个人,历史还有用么?
如果他说有用,那么经典是最初的历史,怎么可以废得!

0 ∀钱玄同:%答顾颉刚先生∋,%钱玄同文集∋第4卷,第238页。
#钱玄同:%−春秋.与孔子∋,%钱玄同文集∋第4卷,第261页。
∃语出顾颉刚:%序∋(1954年12月),%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参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19页。
+刘节:%章学诚的史学∋,氏著:%中国史学史稿∋,台北,弘文馆出版社1986年版,第418页。
,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观念,固然充满了流变的历史观念,但是那回溯于三代的根源意识,即史本的观念,保证了再丰富的历史感也必须是统之有元会之有宗的。
有学者用其极端难免不流入相对主义的历史主义来把握六经皆史,自然又要多一层反历史主义的纠葛,这些地方也许才见出我们这些现代人好玩漂亮的抽象概念(又曰大词,或者还是来自西方的?
)叠加的游戏来把捉古人思想的削足适履吧。
0章太炎:%经的大意∋,章太炎著,陈平原选编:%章太炎的白话文∋,贵州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82、87页。
23 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2期!
经典的用处必须委身于历史,甚至,经典之废得还是废不得必须命悬于是否被判定为历史之一线,这是百年前那个章学诚梦想得到的吗?
无独有偶,1919年1月,顾颉刚在%中国近来学术思想的变迁观∋一文中也说: 道、礼等名词原是抽象的,也没有什么固定的善恶,经书原是史书,有何可燔之理?
∀ 这是在表达与当时已经兴起的用(不塞不流、不止不行)的专制手段去打倒孔教不同的颇具历史感的温和态度,顾氏那多少意在为经书辩护的理由正与他的前辈章太炎一鼻孔出气:经书原是史书;而形势则更为严峻,已经到了必须抉择要不要将经书付之一炬的地步了。
假如章学诚能够穿越时间的隧道而看到他的六经皆史说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他会作何感想呢,幸乎?
不幸乎?
我们真愿意起章氏于地下而问之!
尤有进者,钱玄同在写于1925年的%废话&&&原经∋一文中,更积极主张对于儒家经典不必说现在,在商鞅、李斯时代,早就该将它扔下毛厕去了!
其中对于%春秋左传∋,他说了一段发狠的话: 我们是主张读书以求知识的,本来就没有想效法书中的鸟道理,所以不管什么奸庶母,奸妹子,奸嫂子,奸媳妇,奸侄媳妇,交换老婆,国君奸大夫之妻,祖母吊孙子的膀子,儿子杀老子,老子杀儿子,哥哥杀兄弟,兄弟杀哥哥//种种丑怪的历史,既然有此事实,不必塞住耳孔吃海蜇,尽可以看看读读。
他们是主张读书以明理,要以书中人事为模范的,像那种经书似乎还以不读为宜。
# 看来钱氏确实是动了感情,要不怎么会如此口无遮拦呢。
像%左传∋这类经典确实记载了此类史实,但是正因为如此,所以才有种种所谓义法云云去规范它,是以此为戒而决不是以此为法的;像为钱氏所不齿的那班卫道先生们,再不济,也决不会公然提倡乱伦行为的。
可钱氏连这些基本的事实都不顾,以新权威自居而极力用粗率丑诋之辞加诸经典,真不知其居心何在。
还是他的密友黎锦熙对此类言论有同情的体谅:这不是说孔子要不得,乃是说二千年来藉着孔子的招牌来开店作买卖的就非打翻不可,其意义也就等于反对(崇拜偶像)。
∃我们不能以其人之道还诸其人之身,所以对此也不必深责,但是我们终究不明白,既然可以读书以求知识,为什么就不允许读书以明理呢?
钱玄同晚年评价乃师章太炎的话似乎告诉了我们更多的东西: 先师在学术上之地位,自可上媲东原。
东原作%孟子字义疏证∋,斥程朱以理杀人,有功于世道甚大。
故挽辞云然。
先师尊重历史,志切攘夷,早年排满,晚年抗日,有功于中华民族甚大。
此思想得力于%春秋∋,%国故论衡∋之原经篇中说明此旨,去年所讲之经学略说亦及此义。
故弟等即以昔人挽戴之辞,易孟子为素王,以挽先师也。
∗ ∀顾颉刚:%中国近来学术思想界的变迁观∋,中国哲学编辑部编:%中国哲学∋第11辑,第313页。
#钱玄同:%废话&&&原经∋,%钱玄同文集∋第2卷,第234&235页。
∃黎锦熙:%钱玄同先生传∋,收入曹述敬%钱玄同年谱∋,引文见该书第175页。
∗见钱玄同1936年7月17日致潘景郑的信,%钱玄同文集∋第6卷,第305页。
钱氏殁于1939年1月17日,信中有关内容可视为他对章太炎学术、功业的晚年定论。
24 刘巍/经典的没落与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提升钱氏认为章氏有功于中华民族甚大的种种业绩,此思想得力于%春秋∋,这是非常恰当的论断。
有意思的是,钱玄同曾经在%废话&&&原经∋等文章中不惜骂骂咧咧地极力如是主张过:想知道孔丘的思想的人们,可以看看%论语∋。
若要以那里面的话为现代道德的标准,那个人就是混蛋!
∀%春秋∋无疑是类似%论语∋的经典,如果以这类见解为评论标准,则章太炎也应该被归入混蛋之列,而决不是什么素王!
因为按照引文所说,章氏分明主要就是以%春秋∋那里面的话为现代道德的标准的。
这是多么令钱氏尴尬的推论,然而却内含了不容辩驳的逻辑。
这是不是历史的讽刺呢?
也许是随着时势的变化,阅世渐深,他的观点也有所调整,也许是钱氏本来就是一个思想不周延而好随意说说废话的人,对此,我们在这里不能冒然论定,但是所有这些出自一人之口的话,不是同样振聋发聩,不是更加引人深思吗?
!
王国维曾总结有清一代学术,其中论及晚清者有云: 我朝三百年间,学术三变:国初一变也,乾嘉一变也,道咸以降一变也//道咸以降,涂辙稍变,言经者及今文,考史者兼辽、金、元,治地理者逮四裔,务为前人所不为,虽承乾嘉专门之学,然亦逆睹世变,有国初诸老经世之志。
故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以降之学新//道咸以降,学者尚承乾嘉之风,然其时政治风俗已渐变于昔,国势亦稍稍不振,士大夫有忧之而不知所出,乃或托于先秦西汉之学,以图变革一切,然颇不循国初及乾嘉诸老为学之成法。
其所陈夫古者,不必尽如古人之真;而其所以切今者,亦未必适中当世之弊。
其言可以情感,而不能尽以理究。
如龚人、魏默深之俦,其学在道咸后虽不逮国初乾嘉二派之盛,然为此二派之所不能摄其逸而出此者,亦时势使之然也。
# 如前文已经论及,王国维是有很强的经学经世取向的人,论及学术之变,王氏却一再以时势为解,耐人寻味。
他很少经学今古文门户之见,所以能揭示龚自珍、魏源等言经者及今文的学者的学术贡献,颇为持平,又说他们的经世之志乃时势使之然也,尤为深透之论。
此论堪当讨论此类问题的方法论根据。
!
!
4作者刘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清华大学在读博士。
北京,1000065(责任编辑:谢维) ∀钱玄同:%废话&&&原经∋,%钱玄同文集∋第2卷,第240页。
#参见王国维%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王国维著,彭林整理:%观堂集林∋,第720&721页。
25 ModernChineseHistoryStudies No.2,2008 TheDeclineoftheClassicsandtheRiseofZhangXuecheng)sTheorythattheSixClassicsAre!
!
Histories/////////////////////////////LiuWei
(4)!
!
SincethelateQingperiod,withtheinvasionofWesternpowersandintroductionofWesternlearninginChina,in thefaceofnationalcrisis,theclassicsceasedtobethebestintellectualresourcesforscholarofficialstogivefullplaytotheirpoliticalandculturalideals.Asaresult,theideathatthesixclassicsarehistoriesbecameapopularview.ThisarticlebrieflydescribestheinfluencesonZhangXuecheng)stheorythatthesixclassicsarehistories,andchangesitwentthrough.Mainly,thisarticlelinksZhang)stheorywiththelateQingdebateovernewtextandoldtextConfucianstudies,andwiththesloganthesixclassicsarehistoricaldata,proposedbynewhistoriansintheRepublicanperiod.From thesixclassicsarehistoriestosuborningthesixclassicstoancienthistoryandontothesixclassicsarehistoricaldata,thegreatattentiongiventothistheorywasaprofoundreflectionofthefactthatclassicalstudieshaddeclinedinmodernChinaandhadbeensupplantedinitsleadingpositionbyhistoriography.Theclassicsthemselvesweredestinedtoeanappendageofhistoriographyintheroleofhistoricaldata.Thedeclineoftheauthorityoftheclassicswasparalleledbytheriseofthetheorythatthesixclassicsarehistories.Thesetwocontrarybutinternallyconnectedtrendsdeeplyreflectthepoliticalandsocialchangesofthetime. TheXi)anIncidentandJapan)sPoliciestowardChina//////////ZangYunhu(26)!
!
InAugust1936,JapansettledonandbegantocarryoutaChinapolicycenteredonbreakingupNorthChina.The outbreakoftheXi)anIncidentupsetJapan)sschemetoinvadeChina,andmadestandingunitedagainstJapanthemostdomesticallyattractiveandinternationallyinfluentialgoalinChina.DuringtheIncident,Japanfirstlyadoptedtheprincipleofcontinuationandeleration,attemptingtousethesituationasanopportunitytopushforwarditsexistingChinapolicy.Butwhentheactualsituationbecameclear,Japanwasforcedtoadoptanattitudeofwatchingandwaiting.Nevertheless,JapanpersistedininterveningtotrytodissolvetheCommunists.ThequickandpeacefulsettlementoftheXi)anIncidentfinallyunderminedJapan)sintriguesentirely.AftertheIncident,Chinabeganaunitedresistanceagainstaggression,andtheJapaneserulinggroupwasforcedtoreevaluateit)sunderstandingofChina.Atthesametime,theJapanesepoliticalsituationwasinturmoil.TheHayashiamendedtheexistingChinapolicy,mainlybyintroducingtheSatoDiplomacy.However,thiswasnotafundamentalchange.AftertheSatoDiplomacyfailed,theKonoereturnedtotheHirota)soldpolicy,andeventuallysetoutontheroadtowardgeneralinvasion. AllywithGermany,orContinuetoSidewithGreatBritainandtheUSA?
APagefromthe!
!
Guomindang)sAttemptatDiplomaticRealignmentaftertheYunnanBurmaRoadIncident!
!
//////////////////////////////ZuoShuangwen(38)!
!
InJuly1940,underJapanesepressure,GreatBritainagreedtocloseofftheYunnanBurmaroadforthreemonths. TheChinesegovernmentandthegeneralpublicwereveryupsetatthisaction,andintheGuomindangleadershiptherewerecallstoseverdiplomaticrelationswithBritainandallywithGermany.Someofficialsevenbegantotakesomeexploratorymeasures.However,WangShijie,thedirectoroftheGuomindangCentralCommittee)sDepartmentofPropaganda,andsomeotherofficialsstronglyopposedthissuggestionandpersuadedChiangKaishektomaintaintheexistingdiplomaticstrategy.ThesuggestionofallyingwithGermanywasfinallyabandonedduetothesefactors,andparticularlyduetolaterchangesintheinternationalsituation(i.e.thealliancebetweenGermany,ItalyandJapan,andtheirrecognitionoftheWangJingweipuppetregime;andtheUSA)severtougheningstancetowardsJapan).AlthoughtheGuomindang)sdiscussionofdiplomaticrealignmentdidnotactuallycauseanymajorupheavals,theissuesinvolvedweretiedtotheNationalistgovernment)smajorpolicies,andwereimportantenoughtohaveanoverallimpactonChina)swarofresistance.TheseissuesalsoreflectedthepoliticalideasandthoughtsofimportantfiguresintheGuomindang. TheInstituteofPacificRelationsandtheNortheastChinaIssue:theChinaandJapanBranches

标签: #cartier #镜像文件 #文件 #cdn #好玩 #代理服务器 #city #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