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长江岸保护母亲河,为什么要学电子商务

要学 0
5中国故事 2019年2月23日星期
“三峡蚁工”志愿者: 清理长江岸保护母亲河 本报记者郑明桥柳洁通讯员蔡钧庭 2月10日,农历正月初
六,上午9时,在湖北宜昌城区的长江岸畔,200多位市民顶着刺骨寒风弓着身子捡拾散落在江滩上的各种垃圾…… 在这支捡拾垃圾队伍中,男女老少皆有,他们都是生态环保公益组织——“三峡蚁工”的志愿者。
从农历腊月三十开始“,三峡蚁工”的志愿者每天在江边捡拾垃圾一个多小时,春节放假7天共有2500多人参与,捡拾垃圾约13吨。
去年春节7天的活动有700多人参与,捡拾垃圾约18吨。
“如今参与人数越来越多,垃圾越来越少,可以看出长江宜昌江段的环境在一天天变好。
”“三峡蚁工”负责人李年邦手指江滩显得格外兴奋。
一个人的江滩 今年48岁的李年邦,又名李双喜,人称“喜哥”,是一家理发店老板。
从小在长江边长大的他,每年汛期看到满江翻滚浊浪、涌来很多垃圾时,心里格外难受,这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啊! 2015年11月2日,李年邦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一位外国小伙每天义务清理河道垃圾的消息后,想到了身边的母亲河。
“人家外国小伙能早起半个小时去清理河道,我为什么不能也早起半个小时去江边捡拾垃圾,为流经这座城市的母亲河做一点儿事呢?”李年邦说。
当天,李年邦就买来垃圾袋和手套等工具。
2015年11月3日早上6点,李年邦来到滨江公园的江边开始清理垃圾。
“从江岸到江滩,只有短短300米,但那一天我却走了很久,感觉这是我人生中走过的最长一段路。
” 回忆当年的情景,李年邦坦言,最难放下的是“面子”,虽然江边没有其他人,但他依然觉得脸上发烧,总担心别人怎么看。
但不管怎样,自己选择的路,再难也要走下去。
开弓没有回头箭。
之后,李年邦每天都会打着手电筒去江边捡拾垃圾。
早晨5点30分起床,6点出门,7点30分将垃圾打包提上来,8点30分到理发店开门,这是那段日子李年邦的时间表。
最初时日,垃圾越捡越多,李年邦先将垃圾集中堆放在江边;没有车清运,他就请朋友开来三轮车帮忙。
当他将捡拾垃圾的经历发到朋友圈后,随即招来种种非议:“你是不是在作秀啊?”“江水天天冲来垃圾,你捡得完吗?” 面对种种质疑,李年邦不愿多做回应,“我不过只是想为母亲河做点力所能及的事,让江滩干净一点儿”。
幸运的是,他的妻子和孩子非常理解他,也用实际行动支持他,从一个人到一家人,人们常常看到他们一家三口清洁江 滩的情景。
在妻子和儿子的鼓励下,李年邦决 定坚持下去。
此后的每个清晨或者节假日,他都和妻子一道,行走在江滩和护坡上,将垃圾一一捡起、打包带走。
渐渐地,他身边出现了点赞者、致敬者和同行者。
早晨6点起床,6点半到现场,7点开始捡拾垃圾。
这是李年邦每个周末和一年中所有节假日的作息时间,如今也成为更多关心长江生态志愿者的统一作息。
一群人的善行 今年2月5日,农历正月初
一,太阳难得从云层中露出笑脸。
站在宜昌胭脂坝江滩上,江风吹过,让人感觉有些刺骨。
放眼望去,江滩上捡拾垃圾的人群,如同一个个美妙音符欢快地跳动着。
“今天是传统的新春佳节,没想到来了这么多人。
”李年邦惊喜地说。
记者和75岁的“三峡蚁工”志愿者周宜生相遇时,他正扛着鼓鼓囊囊的大袋子慢慢往回走“,我到得比较早,已捡了两大袋垃圾”。
周宜生老人退休前是宜昌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干部,两年前加入“三峡蚁工”群体后,便一发不可收,常年活跃在宜昌江畔。
记者在现场看到,来参加活动的有大人也有孩子,其中不少都是全家出动。
在宜昌市公安局工作的古军告诉记者“:这样的环保公益活动,一家人已参与多次。
今天又是全家上阵,以这样的方式迎接新年,格外有意义!” “大家都在说环保,但很多人不愿意付诸行动,‘喜哥’给我们带了个好头,所以跟他学也早起半小时来捡拾垃圾。
”市民陈娟半年前加入到“三峡蚁工”,现在几乎每个节假日她都带着5岁的儿子来江边捡拾垃圾。
“上次有位阿姨在滨江公园跳舞,看到我在捡拾垃圾,硬是给我鞠躬,让 春节期间“,三峡蚁工”志愿者在长江岸线清扫垃圾。
何英摄 我很是感动。
”李年邦说,自己捡拾垃圾几个月后,就有100多位市民自发参加到“每天早起半小时”行动中来。
2016年10月份,“三峡蚁工”队伍壮大到300多人,得到了宜昌西陵区政府支持,帮助“三峡蚁工”生态环保志愿者协会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还在红星路社区专门腾出一间门店用于办公,并提供办公经费。
李年邦告诉记者:“取名‘三峡蚁工’,就是要像蚂蚁一样一点点清理母亲河。
一只蚂蚁力量虽小,但抱成团就有无穷的力量。
” “三峡蚁工”不断感染、吸引着宜昌市民。
从2015年11月份至今,“三峡蚁工”在长江边捡拾垃圾活动达520次,吸引3万多名市民参与,累计捡拾垃圾近800吨。
李年邦的微信好友从600人增加到3010人,“捡来”2000多位朋友。
清理长江岸,保护母亲河,人们在行动。
“三峡蚁工”的善行义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当地环卫部门为他们安排了垃圾清运车,爱心人士捐来手套和垃圾袋,越来越多的单位、学校、企业组织集体参加到垃圾清理队伍中来…… 一座城的荣耀 如今“,三峡蚁工”的活动范围已从城区江滩拓展到“三峡人家”风景区,并在夷陵区、西坝成立了分会。
志愿者中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只有2岁。
志愿服务内容拓展到生态环保宣讲、清理社区垃圾、整理共享单车等。
2月13日,宜昌市举行表彰大会,颁发了“宜昌发展贡献奖”和“宜昌生态环境保护奖”。
“三峡蚁工”生态环保志愿者协会、李年邦分获“宜昌生态环境保护奖”先进集体、先进个人。
李年邦还被评为“荆楚楷模”,入选“中国好人榜”。
湖北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周霁 点赞“三峡蚁工”群体:是“可敬可爱的宜昌人”,是宜昌这座全国文明城市的荣耀! “三峡蚁工”的身影还活跃在宜昌国际马拉松、“生态市民日”主题活动、生态拾荒慢跑、生态环保公益行等大型活动现场。
“三峡蚁工”被人们誉为宜昌实施长江大保护的践行者、全民绿色行动的参与者。
宜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国斌表示,个体的文明程度决定了一座城市的文明高度。
修复长江生态环境工程浩大,要让人的行为链与生态链充分咬合在一起,就像“三峡蚁工”,凝聚社会力量最为关键。
为此,宜昌市一面推动每个小区建立生态环境社会组织,一面编写了全国第一套系统介绍生态保护的校园教材。
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生态课程变成一门与语数英一样的主课。
去年秋季开学,宜昌市885所中小学及幼儿园的40.8万名学生收到了《生态小公民》系列读本,上了一堂以“生态小公民”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
如今,争做“生态小公民”活动,已经演绎成覆盖全市城乡争做“生态好公民”的自觉行动,演绎出一个个感人故事。
伍家岗区大公桥小学602班秦一文同学,成长在一个环保家庭。
爸爸是一名“三峡蚁工”,妈妈总能把废品变成漂亮的手工作品。
秦一文从小养成节俭、环保的习惯:刷牙只接半杯水,避免浪费;一张草稿纸,先用铅笔写,再用圆珠笔写,最后换彩笔;去餐馆吃饭,自带饭盒;去超市购物,准备好布袋……被评为湖北省“环保小卫士”。
宜昌市文明办副主任高万红介绍,全市类似于“三峡蚁工”的各类社会组织达3.6万个,60多万名志愿者加入到了生态慈善公益行列,为宜昌保护长江、洁净家园奉献着自己的力量,成为宜昌全国文明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
“为更多乡亲们成为‘文化人’” 史开心 我出生在贵州黔西县洪水镇洪箐村店子组一个贫困家庭。
1986年,被保送到北京读大学的大哥带回一台胶卷相机,从此给我打开了一扇大门。
那个年代村里没有相机,更没有人会照相,村里凡是老人祝寿、小孩满周岁,我都用父母给的零花钱买来胶卷帮乡亲们拍照,每次去送照片,老人们都会事先在家里等候,当拿到照片的那一刻,他们脸上的笑容我
辈子也忘不了。
后来村里部分老人去世,唯一能留给家人纪念的照片就是我拍的,很多村民家里挂的全家福也是我当年拍摄的,乡亲们从心底里感谢我,我没有想到,一张照片能给乡亲们带来幸福! 2006年春,我拍的一组解放村自然风光、农耕文化、民风民俗照片引起县领导关注,也帮助解放村迎来乡村旅游发展的春天。
随着乡村旅游兴起,村里老百姓的物质生活日益提高,在腰包鼓起来的同时,如何帮助村民们提升精神文化素养,让他们的头脑也富起来?我决定引导村民学摄影。
2009年初,我开始定期在村里办个人摄影展,吸引村民们关注。
在我的影响和倡导下,2013年全国第一个村级农民摄影协会——黔西县解放村农民摄影协会正式挂牌成立。
我带领会员们每年在油菜花节、国庆节、春节期间在村里定期举办摄影展,为村里增添浓厚的文化氛围。
同时,我还自筹资金10余万元,带领会员多年来坚持为80岁以上的老人和贫困户拍摄全家福,精心装裱后送给他们。
自农民摄影协会成立以来,我们不断在村里、县里举办专题摄影展,2015年国庆节还在贵阳举办了摄影展,原汁 原味的传统农耕文明在贵阳引起了强烈反响,农民摄影协会的会员也因此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咱们村里的文化人”。
我一直在思考农民摄影协会的发展,萌发了摄影从娃娃抓起,把摄影教学带进农村中小学课堂的想法。
随后,我与贵州师范大学取得联系,之后又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协商,自2016年9月份新学期起,“全国首次摄影课程走进农村中小学课堂”在洪水镇10所中小学正式开课,由贵州师范大学免费培训教师,学校专家义务编写教材,贵州师范大学还为孩子们众筹到200多台数码摄影器材。
30多年来,我一直用镜头记录着家乡一草一木的变化,每张照片都见证着毕节试验区发展的点点滴滴,见证着改革开放40年来试验区翻天覆地的变化。
等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我争取出版摄影集,向毕节试验区献礼。
(本报记者王新伟整理) “我最大的梦想就是与村里人一起,通过‘村淘’把乡村建设得更 ﹃好。
”说话的是王茜,河南商丘市柘 城县大仵乡马庄村一名普通农家姑娘。
村从一名都市白领,到毅然决然 地返乡创业,再到农村淘宝合伙人, 淘3年间,王茜成立了农村淘宝服务 店,走上了联合国演讲台,带动了众多贫困户脱贫致富,书写出一段并 ﹄不普通的返乡创业三部曲。
姑从都市时尚白领,到返乡 创业青年 本 报 娘“我爸是一名老师,他说的两句 记 话对我印象特别深:修桥补路是好 者 事,可以造福后代;农村淘宝也是件 返好事,它可以带领村民转变思想。
”夏 王茜笑着说。
先清 2015年8月份,河南柘城县与 乡阿里巴巴集团签订了“千县万村”农 通 村淘宝项目协议,集中力量建设了 讯 11万平方米的柘城县电子商务产 员 创业园,为全县青年搭建起一个“大众 创业、万众创新”的电商平台。
柘城 张 业县也成为豫东地区首家与阿里巴巴 远铭 集团签订“千县万村”农村淘宝项目 试点县。
三当时,县政府向柘城籍在外务 工农村青年发出召唤,号召大家回 乡创业,参加农村淘宝合伙人海 部选。
27岁的王茜思考再
三,毅然放 弃了自己月收入过万元的城市白领 工作,回到了家乡。
曲“正好我是学电子商务的,可以 学以致用。
自己应该回来创业,建 设美丽乡村,把所学知识用来回报 家乡、服务乡亲们。
”王茜说,电商为 中国农村青年搭建了一个农村创业 致富的平台,让农村青年真正找到 了“回家”的路。
很快,王茜从
5000多名应征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柘城 县第一批115名农村淘宝合伙人之
一。
随后,她在老家大仵 乡马庄村建立了农村淘宝服务店,真正成为一名返乡创业 青年。
从“村淘”合伙人,到联合国演讲人 成为一名“村淘”合伙人之后,王茜以真诚开朗的性格、耐
心周到的服务在村里赢得了信任。
村里乡亲们经常通过她购买日常用品和农资。
2016年,王茜的淘宝店有7000多买单、8000多卖单,交易额200多万元。
为了更好地发挥电子商务的优势,把更多柘城特产推介出去,王茜把目光投向了一二三产业融合上面,把具有柘城特色的农副产品聚集起来,做成柘城大礼包在线上销售:黄金梨、辣椒、大蒜、辣椒酱、豆腐乳……从去年7月份开始到现在已经售出4万多盒。
2016年初,阿里巴巴集团接到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邀请,开始在全国300多个实施农村淘宝项目县的1万余名“村淘”合伙人中选拔基层参与人。
“阿里巴巴集团根据淘宝业务量,‘旺农贷’贷款金额和在农村开展公益活动情况综合衡量后,王茜从中脱颖而出。
”阿里巴巴农村淘宝豫东运营部负责人说。
2016年4月份,作为全国农村淘宝合伙人代表,王茜走上了联合国演讲台。
通过一张张图片、一个个生动案例,王茜与大家分享了中国农村淘宝合伙人和村里的真实故事,向来自埃及、印度和非洲多个国家的官员以及联合国工作人员,展现了她如何通过农村淘宝平台找到自己返乡创业的舞台。
从带领贫困户脱贫,到致力家乡建设的追梦人 考虑到贫困户在创业和就业方面都有困难,收入水平也不太高,王茜在大仵乡朱堌寺村建立了电商发展服务中心,组建了大仵乡电商营销团队。
“周边村的黄金梨、鸭蛋、辣椒酱、服饰、毛巾、手工制品等农村特色产品全部可以在网上销售。
”王茜说,最初两个月,她和她的团队就在网上销售黄金梨40吨、毛巾5万条。
王茜还自创了“创梦者”手工制品品牌,吸纳周边贫困户、留守妇女和老人50余人,从事手工吊篮、屏风、小凳子加工编制,产品在网上销售。
“上线销售第一天,‘创梦者’手工吊篮销售额就达到10.06万元,第一个月销售额达到500多万元,”王茜说,周边县域村民也被带动参与吊篮的编织,编织人员一度达到2000多人。
经初步核算,通过建立销售团队和创建自主品牌,王茜总共带动柘城县当地200多名贫困人员就业和创业。
此外,王茜还通过农村淘宝村猎平台,积极帮助村民找工作,为其制作、投递简历,自村猎功能开通以来,王茜已帮助村民共投递简历120多份,帮助青年成功就业32人。
“3年的返乡创业让我成长了许多,也给了我很大的格局和帮助别人的喜悦。
”王茜说,现在的政策越来越好,她呼吁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都来做致力家乡建设的追梦者,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
王茜(中)在岗王镇东吕村察看贫困户种植的中药 材,帮助他们在网上销售。
(资料图片)

标签: #电子商务 #却用 #流量 #什么用 #视频 #苹果 #提示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