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转型:未来五年研发投入千亿元,62022

零钱 1
年4月15日 编辑:吴丽琳电话:010-88558896E-mail:wull@ 信息通信 联想转型:未来五年研发投入千亿元 本报记者宋婧 4月6日,在联想集团2022/23财年誓师大会上,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宣布,至2023/24财年结束,联想集团的研发投入将在2020/21财年的基础上实现翻番,未来五年,研发总投入将超过1000亿元。
同时,杨元庆还宣布,联想的三大新兴业务——边缘计算、基于元宇宙应用的AR/VR、云服务,从孕育到孵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从此前的“贸工技”路线,到今天重金搏研发,联想对技术的重视度似乎发生了180°转弯。
这能否成为联想“大象起舞”的一个新起点? 技术转型是必选项 近两年,联想正在大刀阔斧地调整自身业务构成,竭力在PC业务之外寻求新的增长引擎。
直到今天,依然有很多人拿华为与联想对比,认为联想之所以被华为甩开,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选择了“贸工技”这条路,把技术排在了公司战略的最后方。
也正因为如此,联想被外界定义为一家加工制造公司,而非技术型公司。
通信业和智能互联网资深观察人士项立刚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初华为主攻通信行业,联想则是主攻PC行业。
相比之下,后者的毛利率要低很多,所以联想在当时能够拿出来做研发的资金有限。
即便如此,它的研发投入规模也与行业平均水平保持一致。
”联想创始人柳传志后来也曾在采访中坦言“非不为也,实不能也”,并不止 一次强调,虽说最开始选择了“贸工技”,但联想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了更多的资本后,就开始向“技工贸”方向调整了。
然而,很多人对此说法并不买账,原因或许与联想一直以来的业务构成有很大关系。
自1984年成立以来,在联想的几次重大组织结构调整中,PC业务始终占据主导。
有业内人士评论称:“联想以贸易见长,常用打法是以收购和投资快速扩张来占领市场。
从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摩托罗拉手机业务,到拿下IBMx86服务器业务板块SystemX、富士通个人电脑业务主体FCCL,基本上都是吃下别人的‘旧业务’。
即便它把PC业务做到了世 界第
一,但其他技术含量更高的新业务,比如云服务、解决方案等的发展没有取得显著成绩,仍然难以摆脱别人对其‘组装厂’的印象。
” 不过,近两年来,可以看到联想正在大刀阔斧地调整自身业务构成,除了代表传统硬件业务的智能设备业务集团(PC、平板、手机等)之外,又组建了代表新业务的方案服务业务集团(智能解决方案、设备服务、运维服务等)和基础设施方案业务集团(存储、数字经济、云计算等),并选定云服务、边缘计算、AR/VR作为新一轮突破口,设立专门的团队,进行资源倾斜,竭力在PC业务之外寻求新的增长引擎,实现“脱胎换骨”。
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 张毅称:“联想之所以痛下决心加大研发投入,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作为一家OEM模式的加工企业,联想自身无法生产关键电子组件,需要向第三方厂商大量采购处理器、芯片、内存、存储器等,对国外产品存在高度依赖性,在目前的国际形势影响下,这部分业务的风险很大;另一方面是自身发展需求,在过去近20年里,联想的PC业务虽然也获得了巨大成功,但成功背后承受着很大压力。
例如疫情带动在线办公需求激增,让联想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但这种运气不会常有,也不可持续。
因此,加快技术转型是一个不得不做的选择。
” 五年1000亿元研发费够用吗? 技术积淀与创新突破是构筑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此各大厂商纷纷加大技术研发投入。
不久前,华为对外公布了自己的研发投入。
数据显示,华为2021年研发投入达到1427亿元,占全年收入的22.4%,10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已经超过8450亿元,在全球位居第
二。
从研发人员情况来看,华为2021年研发人员占公司总人数的54.8%,约为10.7万名。
而联想2018/19财年、2019/20财年、2020/21财年研发投入分别为102.03亿元、115.17亿元、120.38亿元。
营收占比分别为2.98%、3.27%、2.92%。
即便是最新计划中未来五年的研发投入平摊到每一年,也仅有200亿元左右,与华为相差7倍。
这样巨大的差异源于二者在战略上的区别。
有业内人士曾将华为与联想的战略进行详细对比,认为联想追求的是多元化扩张和多行业成功,看重影响力,强调求实进取,而华为更有理想主义情怀,强调专业专注。
联想的愿景是在多个行业拥有领先企业,因此形成了联想电脑、神州数码、君联资本、融科置地、 弘毅投资以及农业、食品、租车、酒业、化工、医疗、养老等众多业务板块并行发展的模式。
而华为则是选择了相对比较窄的通信行业,专注研发,集中配置资源朝着一个方向前进。
不同的发展战略让二者最终走向了不同的发展方向。
一位业内资深专家指出:“华为的转型经验非常值得借鉴。
在国际形势影响下,华为手机业务受到很大程度的冲击,但它能在短时间快速转型,把云业务发展到全国第
二、全球第五的位置,这与其长期专注于技术研发有很大关系。
” 现如今,联想同样面临转型压力。
从传统的PC业务来看,联想在台式电脑、笔记本、一体机、服务器、外设等每一条细分赛道上都有众多竞争对手,亟须通过技术转型建立“护城河”。
以服务器为例,伴随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各行各业算力需求陡增,服务器市场这块“大蛋糕”吸引到诸多关注。
国内有华为、浪潮、新华三等大厂前赴后继,国外有 苹果、戴尔、惠普等虎视眈眈,联想想要脱颖而出的压力很大。
而从联想选定的新业务来看,无论是云、边缘计算还是AR/VR,也都早已巨头林立。
联想的入局意味着它将不得不与BATD(百度、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等一众技术实力强劲的大厂展开正面较量。
以云服务为例,云计算是典型的重资产、重投入、高技术、盈利周期长的行业,且具备显著的规模效应、寡头效应特征,头部玩家经过十几年的资源投入,在资本规模、商业品牌、产品打磨方面均已筑起极高壁垒,想要从中分一杯羹着实不易。
综合来看,技术积淀与创新突破是构筑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此各大厂商纷纷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也不足为奇了。
不光是华为、联想,小米CEO雷军也在此前表示,2021年小米研发投入已达132亿元,同比增长42.3%,未来五年将超过1000亿元。
项立刚表示,联想的研发投入规模目前从国内来讲,已是位于前 列的水平了。
除华为外,联想与其他像小米、清华同方、紫光等业务有重叠的本土企业相比,在技术研发方面还是具备一定优势的。
不过,他也表示:“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投入永远是不够用的。
” 张毅认为:“实际上联想本身是具备技术基因的,它所触达的行业也要求它必须具备过硬的技术能力。
对于这种体量的大厂而言,每年200亿元左右的研发投入在其整体营收中的占比并不算多。
但相较于过去的联想而言,这又是一笔不小的投入,是一个好的开始。
” 值得关注的是,对照国外ICT制造企业,我国本土企业在研发投入方面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公开数据显示,微软2021年研发投入约为1215亿元,增速高达7.5%。
苹果2021年研发投入约为1400亿元;过去3年,苹果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重保持在6%~7%。
三星电子2021年的研发投入也达到了1144亿元,增速为5.1%。
转型加速期挑战颇多 联想要想快速提升核心技术实力,与高校、科研机构紧密合作也是一条便捷之路。
作为世界PC龙头,联想的市值却被长期低估,目前仅有1024亿港元(约819亿元人民币)。
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它的核心竞争对手之一——惠普。
近日,惠普被巴菲特入主的老牌科技公司伯克希尔相中,得到了价值42亿美元的投资。
受此消息提振,惠普股价大涨,目前市值已达406.92亿美元(约2590亿元人民币),是联想市值的3倍之多。
多位分析师认为,惠普之所以能够受到伯克希尔的青睐,主要受益于其良好的业绩表现。
根据财报数据,从近5年业绩来看,惠普表现相当稳健,2021财年营收634亿美元(约3994亿元人民币),增速12%;净利润为65亿美元(约410亿元人民币),大增128%。
而再看联想,2021年营收为4898.7亿元,净利润 却只有57.6亿元,和惠普相去甚远。
根据联想2021年第三季度财 报,在主营业务上,智能设备业务集团营收达1126亿元,同比增长16%;基础设施方案业务集团营收为123亿元,同比增长19%;方案服务业务集团营业额达到95.8亿元,同比增长25%。
尽管三大业务集团的营收都实现了两位数的同比增长,但可以明显看到传统PC业务的收入贡献依然是最大的,相较之下新业务尚难挑起大梁。
专家分析称,联想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核心依旧是通过大量提升硬件出货量,来向上下游换取更高的议价话语权。
短期内,这样做无疑可以帮助联想缩短迎头赶上的时间。
但量大、利润微薄的问题,也很容易让其陷入盈利困境,久而久之, 当产业成熟时再想掉头极难。
与此同时,此前全球PC霸主的 地位奠定了联想的ToC和硬件基因,然而产业互联网时代、软件定义时代,ToB市场才是主阵地,软件能力被认为是核心竞争力,联想属于后来者,与已经在企业级市场、软件领域建立起先发优势的对手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
未来进入转型加速期,联想面临的挑战还有很多。
项立刚表示:“企业要做的第一件事首先应该是活下来,然后才是做大做强。
”如果联想能够把1000亿元研发投入用到实处,真正走上自主创新道路,那么它的资金外流会减少,利润率也会大大提高。
而在研发方面的投入还要注意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到量力而行,而不是盲目追求高研发投入,毕 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张毅建议:“联想要想快速提升 核心技术实力,其实与高校、科研机构紧密合作也是一条便捷之路。
国内很多科研机构和高校在技术研发方面走在前沿,但市场化能力比较弱。
而联想长期深耕市场,非常了解用户痛点与需求,如果能够与科研机构、高校形成合力,打通基础理论与现实产品之间的壁垒,必然会产生1+1>2的效果。
这也是速度最快、最有保障、最为可控的增强自身竞争力的一种方式。
” 总体而言,联想的转型无疑是有效果的。
但是下一步,如何在三大业务上做好资源投入配比,PC主业如何实现新的转型突破,新业务又该如何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这些问题都需要联想尽快给出一份答案。
近日,华为钱包APP上线了“华为支付”功能,为个人用户提供类似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余额支付、银行卡支付、红包、充值、提现等服务。
针对华为钱包APP上线“华为支付”功能一事,有业内专家分析,华为加入支付“战局”很难撼动支付宝、微信支付高度渗透的格局,短期内仅可能在某些垂直场景中产生替代,其目的是为了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扩大它在终端产业上下游供应链影响力。
华为支付的商业考量 本报记者齐旭 华为支付与华为Pay 不一样 2014年,苹果公司推出了基于NFC的手机支付方式——ApplePay,2016年ApplePay业务在中国上线。
此后,搭载银联云闪付的SamsungPay服务也随即上线,以“银联+手机Pay”的组合布局。
同年,HuaweiPay在华为Mate、荣耀系列智能手机上线,但那时,华为尚未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
手机厂商争先入局移动支付行业,人们往往把它们放在了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对立面。
其实,这些手机厂商率先推出的移动支付主要是基于NFC功能,并不同于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扫描二维码支付。
当时在没有支付牌照的情况下,华为利用合作银行的Ⅱ、Ⅲ类账户的应用,来实现华为钱包余额支付,并且通过与银联合作,实现手机端云闪付,华为手机只需靠近支持银联云闪付的POS终端机便能完成支付。
2020年7月,华为钱包上线了一个名为“商家收款”的功能,是一款创新型多功能移动收款产品;同年9月,华为与中信银行推出中信银行HuaweiCard信用卡,通过华为钱包APP实现信用卡账单全面在线管理。
2021年年初,华为公司全资收购了深圳市讯联智付网络有限公司,这家公司早在2014年就获得了央行发布的互联网支付等牌照。
这意味着,华为支付能为用户提供类似支付宝、微信支付的支付、充值、提现、红包等服务。
这样一来,华为钱包既有NFC功能,也有银联扫码收付款功能,还有类似微信支付及支付宝的零钱支付功能,更像是一个聚合支付方案。
“与华为支付容易混淆的华为Pay仅仅是帮助银行、交通卡公司提供一个便捷支付的工具,是软件工具,而不是金融服务。
华为支付则不一样,它更偏向于金融功能,基于讯联智付提供的支付资质,以合规为前提,可以为用户提供支付账户服务。
”移动支付网分析师慕楚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
华为支付不与支付宝 微信支付抢客户 据了解,主流的第三方支付牌照有三种:预付卡发行与受理、互联网支付、银行卡收单。
支付宝获得了囊括三者的“全牌照”,微信支付的运营主体财付通的牌照包括互联网支付和银行卡收单,能够在线上提供互联网业务交易,以及线下条码支付。
而被华为收购的讯联智付的支付牌照类型为互联网支付,无法在线下通过条码支付。
这就意味着,华为支付难以和支付宝、微信支付抢客户。
近年来,电商购物、短视频、出行等应用不断丰富着互联网应用形态,包括美团、字节跳动、滴滴等新兴互联网公司在支付牌照上积极布局,美团支付、滴滴支付、字节支付应运而生。
“当下所有的支付公司入局,并不是要全面地和微信、支付宝开战,华为也是一样。
因为做支付业务,一端要有足够庞大的用户,另一端要有足够体量的商户端支持。
目前支付宝、微信支付两者的市场份额合计达 到九成,华为去做支付,也就是开放给华为用户自己用,能否形成新的波澜还要看其未来的产品规划。
”慕楚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
记者实测时发现,目前华为余额支付仅支持华为视频、华为游戏、华为音乐等虚拟物品购买,还不能用于实体物品交易。
据了解,华为支付共支持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等160余家银行卡的绑定,华为支付用户协议中显示,华为支付功能主要包括充值、提现、转账、付款、退款、红包及查询等。
目前华为支付正通过优惠减免等活动大举营销拉客。
记者用华为手机进入华为钱包APP后,一系列营销活动映入眼帘,包括“华为支付首绑银行卡支付立减5元”“华为支付老用户最高立减288元”等。
据悉,此次首绑及随机立减营销活动覆盖了华为钱包、华为云空间、华为音乐、华为主题、有道云笔记、随手记、流利说英语等华为系应用和部分第三方应用。
在一些垂直场景中,微信支付、支付宝与华为支付可能会面临一定的竞争。
比如华为商城中的商品,原来可以用微信、支付宝进行支付,现在还可以用华为支付。
通过一定的补贴或优惠,华为支付可能会夺走支付宝、微信支付一定的市场份额,在自己体系内有可能逐渐替换。
华为或有多方面的 商业考量 支付牌照的商业价值早已超过了支付业务本身,已是构建互联网业务生态的重要基础设施。
IDC公布的2021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显示,全球前五已经没有了华为的身影。
而在2020年,华为还名列全球前
三,拿到了14.6%的份额。
华为2021年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搭载鸿蒙操作系统的华为设备超过2.2亿台,鸿蒙操作系统已经成为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移动终端操作系统。
然而,相比iOS和安卓手机的生态布局,鸿蒙生态还有待完善。
华为推出支付产品或许有着多方面的商业考量。
艾媒咨询CEO张毅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支付生态是一个基础设施。
支付本身有三大价值:一是直接商业价值,帮助平台提升合规经营水平、降低支付通道成本,像美国Paypal等主流通道获利非常可观。
二是金融属性,以支付宝为例,其背后成就了庞大的蚂蚁金融科技,类似的还有腾讯、京东,平台可以通过帮银行推广信用卡或其他金融产品获得收入,也可以和金融机构合作,给购买华为终端的用户提供免息或分期服务,利于终端机型的普及。
三是用户数据的获取,在支付的过程中能帮助华为积累大量的用户流量和数据,可依托商业链条和场景拓展相关增值服务,完善自身平台的生态体系。
” 一位从事聚合支付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服务商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尽管华为手机出货量下滑,但2021年华为终端全球用户仍有7.3亿之多。
华为推出基础支付功能和收发红包等应用,短期来看将重点通过提升消费体验和服务稳固存量用户、维持终端增量。
长远来看,华为可能会凭借打入金融生态拓展金融业务,打造一种开放的整体解决方案,扩大手机产业上下游供应链的影响力。

标签: #零钱 #人发 #互联网 #互联网 #互联网 #语音 #零钱 #语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