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塔”,女生不爱回微信为什么

不爱 3
82015年8月20日星期四Tel(押010)62580616 校园 主编:计红梅编辑:韩琨校对:王心怡E-mail押daxue@ 走出“象牙塔” 社会实践对于每一位大学生来说,都是培养计划中的一项必修学分。
然而,当他们身体力行地完成一项实践时,他们撰写报告,记录感受,就会发现自己收获的远不止几个学分。
毕竟,这是“象牙塔”中的学子主动向社会迈出的步伐。
他们愿意了解,愿意行动,愿意力所能及地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对于高校来说,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成为每一个夏天里最亮丽的青春色彩。
提起社会实践,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支教等传统活动。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越发丰富。
加上高校组织经验的积累,每年策划的社会实践活动越发丰富,参与人数也不断增加。
以东北大学为例,今年,该校围绕“理论之光·深化改革调研团”“铭记抗战·红色足迹寻访团”“聚焦时政·理论政策宣讲团”“百园千企·创新创业考察团”“一线建功·博士硕士帮扶团”“智惠社区·助力振兴服务团”等九大重点主题开展立项,通过实施“参观考察+专题调研+志愿服务+专业提升”四类按年级、分类别的组队参与方式,建立起了“校级重点 +学院重点+学生自筹+个人实践”的派遣模式,全校共组建各类实践团队562支,个人实践1500余人,总计参与6900余人,参与规模有效覆盖了一届本科和研究生,构建起了学生普及性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新机制。
结合专业特色、符合时代需求,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突出特点,也是让大学生社会实践真正走出校园、为社会服务的重要途径。
为深入学习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今年夏天,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赴京津冀多地开展“协同京津冀,三地共发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团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的空间布局,围绕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三条发展轴,就交通一体化、产业协同发展方向开展实际调研。
本专题选编一组大学生社会实践报道,他们主动关怀社会留守儿童群体,结合专业所长参与环境保护,走访各地、触摸历史印迹。
越来越多的学校在组织本校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之外,还主动联合兄弟院校。
不同高校的学子汇集在一起,共同行动,为青春写下最好的注脚。
(韩琨) 图片来源:呢图网 关怀儿童南开大学 温暖留守儿童的心灵 “当地6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见面的周期为一年以上,70.5%的留守儿童几乎从不跟父母说心事。
这群儿童大多行为表现异常,或者沉默寡言、内向自卑,或爱说谎话、不守纪律,或脾气古怪、性情顽劣。
” 8月8日,由南开大学哲学院学生组成的支教团,面对他们在湖南省湘西龙山县调研后得出的这一数据结果,陷入了深思。
本该围绕在父母身边享受温暖亲情的孩子,却连与父母见面都成了奢望。
这让支教团成员们决心在为孩子们带去知识的同时,更要为他们的心灵送去温暖和关爱。
在龙山县石牌小学义务支教期间,10名支教团成员发起了“爱在心中”家访活动,对9名留守儿童进行了深度走访慰问。
家访触摸真实的生活 在崎岖的山路上步行1个小时后,团员们来到了邹胜涛家中。
低矮破旧的吊脚楼中,祖孙4人挤住在一起。
据了解,邹胜涛父母外出打工后,不仅学习成绩下降很快,而且性格开始变得顽劣、爱发脾气,时常与爷爷、奶奶起争执,还经常无故缺课。
家访当日,为了避开老师,他甚至早早出门,直至傍晚才回家。
支教团成员杨毓康是邹胜涛的班主任。
他耐心地倾听学生家长的叙述,并主动与奶奶沟通,希望她多信任和爱护孩子,这比批评他更有效。
而家访次日发生的一件小事改变了这个孩子的行为。
那日,邹胜涛没吃早点便匆匆赶到学校,奶奶不顾路途遥远送来了热腾腾的包子。
杨毓康借此为他上了一次谈心课:“这是奶奶给你送的早餐,怕你饿坏了,她其实一直很疼你,只是不知道怎么表达。
”孩子当场抑制不住地流下泪水,之后不仅上学从未缺勤,还越发积极地参与班级活动。
在莫艳丽家中,支教队员们看到了这个乖巧懂事、沉默内向的女生。
莫艳丽还有个妹妹,父母外出务工已有12年,常年不回家,平时电话联络也不多,她跟妹妹与奶奶居住在一起,相依为命。
常年缺乏父母的陪伴,导致她见到外人不爱说话,也不爱笑,有点自卑,家访中她几乎只用点头和摇头来回答老师的问题。
针对这种状况,作为班主任的支教团员崔昕昕一直在旁安慰孩子,询问她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希望以此为突破口帮助她树立自信。
在亲切的话语感染下,莫艳丽也慢慢敞开了心灵,倾诉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困惑,表达了想以自己的努力报答奶奶的心愿。
送支教团员离开时,莫艳丽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精神上的陪伴更重要 家访过程中,团员们耐心倾听,认真记录,真诚沟通,努力将 关爱和温暖传递给孩子们,鼓励他们要学会感恩,自信乐观地面 对生活,并且要努力通过求学上进改变命运,获得美好的生活。
支教团成员程潇表示“:对于这群孩子而言,精神上的陪伴 和鼓励比物质上一时的接济更重要。
我们要做的是:首先以一个 朋友的身份倾听他们的心声,然后尝试化解他们的困惑,最后努 力激发他们向上的斗志,帮助他们实现自身价值。
” 在家访之余,支教团还通过开展“诚信第一课“”诚信康乐 棋“”诚信话剧节“”诚信之星评选”等诚信教育内容,帮助孩子们 树立自信、端正品性;通过讲解“防被拐·防性侵”的知识提高他 们的安全防范意识,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据了解,龙山县石牌镇有大量留守儿童。
由于缺乏来自父母 的呵护和关爱,他们情感丰富而脆弱,依赖性和独立性、冲动性 和理智性、自觉性和任性并存,极易在价值观上产生偏离,出现 心理发展异常的现象。
支教团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引起政府和社 会对当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形成合力,为他们创造 良好、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据悉,支教团正在筹划“蓝色风筝”留守儿童关爱活动,新学 期开学后将招募更多学生志愿者,与龙山县留守儿童进行对接, 开展长期的书信联络,努力打造“短期支教
+长期陪伴”的支教 模式,将呵护和关爱一直延续下去,以期用真诚的陪伴,换来留 守儿童的茁壮成长。
(胡小玲张丽) 支教团成员与莫艳丽和其奶奶交流。
守护绿色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青春脚步踏遍渭河两岸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青春的故事总是从勇敢的探索和丰富的体验开头。
迎晨曦朝阳出营,踏落日余晖而返。
在渭河两岸、田间地头,一个个热爱环保的大学生志愿者,怀揣着建设生态、文明、美丽渭河,保护母亲河的美好愿望,用自己坚实的脚步丈量渭河两岸土地,用汗水浇灌希望的幼苗。
这些青年正是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义务环保协会组织的大学生绿色营的正式营员。
渭河是三秦父老的母亲河,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渭河流域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水资源短缺、河流污染以及洪涝灾害等问题日益加剧。
为了唤醒公众保护母亲河的意识,从2001年开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义务环保协会每年暑假组织大学生参加“大学生绿色营”野外环境考察队,对渭河流域全程进行徒步考察,沿途呼吁社会各界以切实的行动保护母亲河。
今年暑期,在7月29日到8月13日一年中最热的十五天时间里,营员们徒步或骑行,顶烈日、冒风雨、啃干粮、睡帐篷,经过了渭河沿岸杨凌、扶风、陇县、千阳县等5个县市,6个林场和生态园,考察河道总长360公里,重点调研了河流水质污染、河道破坏、水土流失、泥沙淤积、工农业发展状况,对沿岸的发电厂、挖沙厂、环保建材厂进行了访问,了解其生产流程及环保措施。
每到一处,同学们都会举办各种图片展,向渭河沿岸的百姓展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学生绿色营这些年渭河考察时形成的图片和环保漫画,图片有反映渭河上游水土流失、中游水污染、下游河道淤积的,有渭河流域肆意采砂、破坏河道的,也有反映中上游地区绿色生态渭河建设现状的……千沟万壑的渭河两岸,黑浪翻滚的渭河水,满目疮痍的渭河河床……一幅幅触目惊心的图片,深深地吸引了百姓们的眼球,带给人们极大的震撼,通过这些图片,人们清楚地看到了渭河近年来的变化情况。
环保漫画更是向人们展示了环境破坏的严重后果,让人们深刻意识到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5天里,营员们多次去水利局、环保局、渭河管理站、城建 局、林业局、市县的政府办公室进行访问,亲身了解到渭河流域 环境保护所面临的困境,以及相关部门对于绿色生态渭河构建 的部署;15
天里,他们先后到达了陇县及其周边乡镇的20多个 村庄进行调研,走访了2000多户人家;15天里,他们举行了5次 广场环境宣传教育活动,不仅让越来越多的居民了解到了日常 生活中的环保小知识,还提高了居民的环保意识,鼓励他们在生 活小事中践行环保,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加入到环保的行列中来。
15
天里,他们顶着烈日,汗流浃背,探寻的步伐依然稳健;15天 里,一群人起早贪黑沿着千河流域一路骑行一路调研,走遍了丛 林山涧只为寻得最真实的资料;15天里,白天进行有计划的调 研,晚上不大的房间容纳了十多个人,他们在拥挤、闷热、不透气 的条件下挑灯总结、部署明天的计划依然乐此不疲。
就这样,绿 色营营员们通过民访、政访、河道考察搜集了一份份真实客观的 资料,亲身实地了解渭河及其支流的环境状况。
为激励大学生献身生态文明建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于 2001
年启动了大学生“保护母亲河”环保实践活动,同学们从渭 河流域的源头———甘肃省天水市渭源县走到渭河潼关汇入黄河 处,横跨甘、陕、晋三省27个县区。
一批批大学生志愿者继承着 老营员们不辞辛苦、勇于探索的精神,一次次的记录观察点十几 年来生态变迁、水生生物、植被覆盖、植物种类等详细情况,记录 渭河流域各段水利、防洪设施建设和维护情况……他们把绿色 思想播种下去,把环保意识唤醒。
考察中,同学们的调研形成了多本文集和报告,其间的文字 都饱浸着考察队员对母亲河的深爱。
他们从第一线把渭河水文、 资源、环境、经济和人文的真实图景展现给人们,这些文集也已 成为政府部门治理渭河的第一手珍贵资料。
这些资料展现了当 代大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使命感,更发扬了西北农林 科技大学学子“诚朴勇毅”的校训风范。
(杨远远) 校际联合 C9
高校 关注农村服务西部 ———C9高校联合暑期实践在西安顺利开展 随着习总书记关于“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古丝绸之路被赋予全新的时代内涵。
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国家实现战略发展过程中肩负重要使命。
为了引导优秀青年学生关心、关注国家的发展战略,培育青年学生关注农村、服务西部的理想信念,由西安交通大学主导开展的C9高校联合暑期实践今夏在西安顺利开展。
7月下旬,实践团队一行16人围绕西北农村信息化建设及群众满意度主题分别前往长安区子午镇和马王镇展开调研。
队员们在户籍办理处、文物保管所、镇医院等人流密度较高的公共场所进行了大范围的填答问卷,收集农业信息传播现状的相关数据,了解目前农民对当前农业信息传播体系的基本认知状况。
村民们积极配合调研,但队员们必须一一耐心解释问卷中涉及的名词、术语。
“大家都比较配合,一位老大爷特别热情,我每问的一个问题,他都说很多,完成问卷花了近两个小时。
”西安交通大学学生孙薇回忆道。
在完成问卷调研工作的同时,实践队员还发挥所学在当地开展医疗下乡的志愿服务活动。
在当地卫生室的支持下,队员们 志愿为子午镇居民进行血压测量和基本医疗知识宣讲工作。
参与其中的赵红雨十分高兴“:看着村民们脸上的笑容,宣讲时那认真的表情,我感到十足的成就感。
”本次志愿服务既帮助当地居民增强了医疗健康意识,也促进了实践队员对基层医疗现状的认识。
当地村民和政府办事人员也对队员们热情踏实的付出深表赞赏。
在主题调研和志愿服务之外,实践团队还联合新疆大学的部分同学,一同前往革命圣地延安接受红色主题教育。
他们的主要活动包括,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宣讲白求恩生平事迹以及学习《延安精神》专题讲座。
来自南京大学的赵凡在实践日记里写道:“站在旧址里想象着六十多年前,想象着当时的艰难困苦,更加体会到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也更加坚定了为祖国贡献自己一份力量的决心。
” 据了解,C9高校联合暑期社会实践于2010年5月由西安交大首次发起,6年来先后组织C9高校学生代表组建暑期实践团队,围绕西安的经济、文化、民生等主题开展实践活动。
(石杨根) 触摸历史西南大学 让我们走进历史 ———西南大学600学子分赴20余省(市)调查“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史实” “在万州生活了二十几年,如果不是这次调查,还真不知道,我们这里居然曾经有个青岛海军军官学校。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大二学生李娟惊奇地讲述着自己的发现。
今年暑期,除了常规的“三下乡”社会实践,西南大学依托该校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的史料整理与研究”项目,组建了60余支暑期社会实践返乡小分队开展专项调查。
“为了铭记历史” “暑期过半,学生们陆续发回调研报告,有的确实‘鲜为人知’,很有意义。
”著名抗战历史研究专家、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西南大学党委宣传部长、项目首席专家潘洵教授说。
潘洵介绍“,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是指侵华日军为达成其战略目标,对中国各地城乡实施不区别军事设施和民间地区、军队活动和市民生活的无差别轰炸。
“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从1931年“无差别”轰炸锦州开始,直到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才结束。
10多年间,侵华日军对目前内地的900多座城市进行了无差别轰炸。
其中,重庆全境从1938年2月至1944年12月遭受侵华日军长达6年10个月的无差别轰炸,直接造成4万多人伤亡。
无差别轰炸,是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最严重的侵华暴行之
一,是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罪行的铁证。
“开展此次活动,既非揭伤疤,也非延续仇恨,而是为了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珍爱和平,借此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潘洵说。
据介绍,本次“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史实调查”吸引了西南大学600多学生自发组队参加,以家庭住址在同一个县或市的学生3至6人为1组,调查地域涉及重庆、河南、陕西等当年曾经遭到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的26个省和直辖市的城市和乡村,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搜集有关日军无差别轰炸的档案、报刊文献资料,寻访当地日军无差别轰炸的受害者、见证人,寻找日军无差别轰炸遗址遗迹等。
小分队队员、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大二学生吴燕回到自己的家乡湖北省大冶市进行调查。
“我以前完全不知道我的家乡被轰炸过,这段历史不该被忘记。
”吴燕说,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她觉得这一活动意义深刻,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
据悉,为保证调查的顺利开展,项目组制作了专门的调查指导手册,先后开展了两次专题培训,并给每位同学购买了人身保险,提供200至500元不等的路费补助和资料费补贴,还建立了专门的QQ群、微信群,便于及时反馈、交流和沟通。
关于步枪打飞机的训令 “见多了‘抗战神剧’,你别说,我们此次调查发现有档案记 载,还真有步枪打飞机的事儿。
”江西新余小分队队长徐琛说,他 们找到了档案证据。
7
月28日,太阳一如既往地炙烤着江西新余大地。
街上车来 车往,人声鼎沸,一片繁荣。
谁又能想到七十多年前,新余的上 空,战争阴云密布,久久未能散去。
为了解日军“无差别”轰炸新 余的史实真相,小分队前往新余市史志办和档案局调查。
如果不 是这个专项调查,史志办、档案局,即使是作为家乡人,大家也很 不熟悉。
大家好不容易通过“留存”的政府机关“顺藤摸瓜”,终于 找到深藏于市政法委大院一栋大楼中仅占用一层楼的新余市史 志办。
抗日时期,新余算不上沦陷区,但为期一年半的血腥侵袭, 六次无差别轰炸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血肉模糊、肢体横 飞的惊心场景,仍旧深深刺痛着新喻(新余当时的地名,编者注) 人民的心灵。
这里地处赣西中部,距被日军占领的南昌有一百多 公里,是抗战后方的前线,也是日军由南昌入侵长沙的必经之 路。
为动摇在此驻扎的国军的信心和打击给予国军援助的百姓, 日军先后两次无差别轰炸分宜,使分宜北部遭受重大损失。

份档案中,大家发现一些抗战剧中用步枪打飞机的情节,还真有 相关材料。
“新喻县政府训令:……敌机近来到处滥施轰炸,深堪痛 恨……以步枪向空射击,其杀敌之心固足钦佩,无如步枪之效甚 微,反而容易使敌发现目标致用机枪扫射增加民众牺牲……县 长吕锟“”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元术电报:查近来敌机肆暴到处狂 炸民众受伤殒命者为数甚多……” 战争阴云已然散去,但血的历史不会抹去。
“华夏民族唯有 牢记历史,放下仇恨,兼容并包,才能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没有 比脚更长的路,比人更高的山。
”走出档案馆,徐琛激动地说。
西南大学宣传部负责人介绍说,目前各分队的调查报告陆 续返回,开学后,项目组将进行整理,并召开座谈会和报告会,优 秀稿件和档案资料还将编印成册,既作为课题组的研究材料,也 将作为揭露侵华日军暴行的证据。
(郑劲松) 史实调查团队新余小分队 社址院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一条乙
猿号邮政编码院员园园19园新闻热线院园员园原62580699广告发行院园员园原6258066662580707传真院园员园原62580899广告经营许可证院京海工商广字第8037号零售价院1援5园元年价院288元解放军报印刷厂印刷

标签: #不可以 #中南 #公约 #公约 #互联网 #流量 #网速 #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