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在这里开花,为什么微信群退不出去

不出去 2
62022年6月28日星期二E-mail:rbfk@ 落凫 梦想在这里开花◇潘民中 《平顶山日报》复刊40年,而我同《平顶山日报》就打了35年交道。
1982年我从河南师范大学(原开封师院,今河南大学)历史系毕业,1984年开始在历史知识和历史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
1985年我调至平顶山市技工学校任教,思谋着如何将自己所学专业同平顶山的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遂确定下研究平顶山市所处滍水、汝水流域丰厚历史文化,活化历史文化土壤,服务平顶山市经济建设的目标。
我计划把研究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将阅读史籍时所发现有关滍汝历史文化的散点,撰写直观而有感染力的短文,在地方报纸《平顶山日报》上发表;第二个层次,探讨滍汝历史文化的关键问题、重大问题,撰写理性、有影响的论文,争取在地方学术刊物《平顶山师专学报》发表;第三个层次,将对某个问题的系统研究或同类性质的研究论文,结集出版专著。
于是,1987年我同《平顶山日报》副刊“落凫”建立了联系。
平顶山市因煤而兴,依煤而立,为了旗开得胜,1987年元旦伊始,我将阅读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所发现有关平顶山煤田的记载,撰写出400来字的短文寄给“落凫”,以投石问路。
问路,路通。
当年1月20日,“落凫”特设置“名人轶事”专栏,刊载了我这则“豆腐块”。
3月31日,又发了《鲁迅与韩梁煤田》,把学界早期对平顶山煤炭资源关注的历史揭示出来。
自此,每个月或发一篇, 或发两篇,多时能发到三篇四篇。
1987年一年,“落凫”共发表我“豆腐块”短文21篇,还把我评为优秀通讯员,参加了编辑部召开的座谈会。
这样,每次在社会上遇到老朋友、结识新朋友,开口第一句话往往是“我又读到你发的文章了”“凡是你的文章,我都剪存了起来”。
我也因此而感到快慰。
此后,我持续发力,坚持不懈为“落凫”供稿,到世纪之交的1999年,我共在《平顶山日报》发表反映滍汝历史文化散点的文章200多篇,奠定了我研究滍汝历史文化的基础。
以“落凫”所刊文章为主,结集出版了《平顶山历史名人传》和《平顶山名胜古迹》。
《平顶山历史名人传》收124位平顶山籍历史名人;《平顶山名胜古迹》收106处平顶山名胜古迹。
这两本书,是我交出的研究滍汝历史文化的第一张答卷。
当我在“落凫”相继发表了《冯异与宝丰酒》《吴道子·宝丰酒·龙兴寺壁画》《孟郊与宝丰酒》《曹操与宝丰酒》《诸葛亮与宝丰酒》之后,生产十分兴旺但苦于找不到酒史资料的宝丰酒厂领导派人同我联系,感谢我对宝丰酒史的关注,鼓励我今后多出成果,并推荐我加入当时的中华酒文化研究会。
后来,我在中华酒文化研究会刊物《古今酒谭》发表了论文《宝丰酒久盛不衰原因探析》。
这是我有史以来第一篇见诸文字的宝丰酒史研究论文。
1987年,宝丰酒为冲刺国家白酒评比金奖,邀我挖掘整理宝丰酒史资料。
我用
个暑假的时间辛苦爬梳剔抉,将散见于各种文献中有关宝丰酒的只言片语加以归拢,予以系统整理,拿出一本10多万字的《宝丰酒史资料汇编》(以下简称《汇编》),为1989年10月宝丰酒厂生产的54度、63度宝丰酒在全国第五届评酒会白酒评比中荣获金质奖跻身国家名酒作了贡献。
此后,宝丰酒厂对外宣传的文字无不以《汇编》书稿为依据,宝丰酒博物馆宝丰酒史框架和主要内容也基本上是按《汇编》布置的。
2021年1月,我将《汇编》完善为《宝丰酒乡溯源》在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1997年8月,我读《后汉书·延笃传》。
延笃是犨县人,犨县今属鲁山县,其故城在今鲁山县张官营镇前城村、后城村一带。
《延笃传》记载犨城有屈原庙,结合屈原生平,我撰文《屈原游汉北与犨城屈原庙》,当年11月26日,《平顶山日报》发表此文,定名《屈原与犨城屈原祠》。
到了2012年,中国屈原学会在南阳西峡召开研讨会,会议论文发在6月18日《光明日报·国学》上。
有人论证南阳西峡可能是屈原故里,所引材料也是《延笃传》这条,专家称“犨城屈原庙为见于正史记载的最早屈原庙”。
我有感于此,撰写了《寻觅屈原在鹰城的游踪》一文,发在2012年9月12日《平顶山日报·文化》版上,并于9月25日到张官营调研犨城遗址保护状况,建议镇领导恢复犨城遗址保护标志,提醒犨城屈原庙是一处重要的文化资源,小心流失。
回来 后,在报上发了消息。
《寻觅屈原在鹰城的游踪》一文和调研消息在网上广泛传播,引发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安徽池州屈原学会会长钱征前来犨城遗址考察;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黄冈师范学院学报主编黄崇浩撰文提出河南鲁山是屈原故里;鲁山邀请中国屈原学会会长、副会长一行七人来鲁山犨城遗址考察;国家民协认定鲁山为屈原文化传承基地。
…………《平顶山日报》由复刊初期的四开小报发展到对开大报,版面增加了,容量扩大了。
进入新世纪,专门开辟了“文化”副刊,逐渐可以刊发有一定学术含量的四五千字的长文。
我相继在《平顶山日报·文化》版上发表了《毛泽东与平顶山》《刘累迁居鲁山探微》《为什么说张良故里在郏县张店》《湛河历史文化解读》《仓颉的四重身份》《鲁山花瓷的前世与今生》《犨城五千年》《韩愈诗颂郏县神龟驿》《元结与鲁山》《马街书会探源》等。
至今,我已将进入新世纪在《平顶山日报》发表过的短文结集为《平顶山历史文化谈片》《平顶山历史文化续谈》《平顶山历史文化三谈》出版;长点的文章结集为《平顶山历史文化论丛》《平顶山历史文化续论》《平顶山历史文化三论》出版,以纪念《平顶山日报》为我提供耕耘地方历史文化的一方园地,纪念我为弘扬传承平顶山地方历史文化所付出的努力。
生命在追梦中绽放光彩◇郭明远 光阴似箭,转眼《平顶山日报》已复刊40年,我与《平顶山日报》已相伴26年。
1996年,作为一名文字爱好者,我怀揣着记者和作家梦,走进了《平顶山日报》这片芳草地,开启了新的人生。
曾记得,2000年5月11日中午,我接到通知,孙天成在新华区滍阳镇驶往宝丰的公交车上与歹徒搏斗,在乘客协助下,现场抓住了一个歹徒,那辆公交车正驶向宝丰县城。
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新闻素材,立即用办公室电话与平顶山日报社记者常洪涛联系,简单说明了情况。
常洪涛老师对我说:“你先协调一下,让孙天成别走,我现在去,估计30分钟就赶到。
” 果然,约30分钟后,常洪涛老师顶着毒辣辣的太阳,骑着一辆摩托车出现在我眼前。
在我的引领下,常洪涛老师对孙天成等进行了采访。
采访结束,已是下午两点。
我说:“忙了这么长时间,水也没喝一口,咱们一起出去吃点儿饭再走!”“吃饭是次要的,我现在得回去赶稿子。
不然,这么重要的稿件赶 不上今天的版面多遗憾!”说着,他便一抬腿,骑上摩托风驰电掣般离开了。
次日,这篇《勇斗歹徒一声吼满车乘客“争出手”——孙天成:“喊”出一车正气》稿件便刊发出来了。
群众看后,纷纷为孙天成的临危不惧、见义勇为拍手叫好。
看到弘扬社会正能量、鞭挞邪恶的稿件及时刊发,我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并深深为常洪涛老师爱岗敬业的精神感动。
他的这种精神也一直鼓舞着我在写作路上笔耕不辍、奋勇前行。
每每在电话提起这件事情,常洪涛老师总是说:“干咱们这行的,就要对党和政府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我们所写的每一篇报道负责,用我们的笔弘扬正气,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还记得,1999年8月10日,宝丰县肖旗乡七里营村西发生一起案件。
那天下午,警察钻进蒸笼般的玉米地里,对逃犯进行地毯式搜索,漆黑夜幕下,警察又深入乡村对其实施抓捕、提取罪证,我跟踪采访。
回到单位,已是凌晨5点钟,街上的环卫工人已开始清 扫路面,我抑制不住兴奋,趁热打铁写出了稿件。
次日8点,我提前与平顶山日报社编辑部联系送稿。
到报社时,已是上午9点多。
见到我一脸憔悴,一名值班编辑一边给我倒水,一边向我询问情况,并问我“:是不是昨晚熬夜了,别慌,喘喘气,喝口水!”我把情况迅速向编辑说了一遍。
编辑看完稿子说:“你真够拼的!一夜没睡采访,不休息,写出了这样的好稿件,真是太谢谢您了!” …………上世纪90年代,《平顶山日报》与时俱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由四开四版小报扩大为对开四版大报,由黑白报变身为彩色报。
近年来,《平顶山日报》乘上了时代列车,实现了媒体融合发展,搭建起了平观新闻客户端、平顶山微报、平顶山新闻网等新媒体平台,有了更新的视角,广度也更深了,栏目更多了,信息量更大了,内容更丰富了,指导性更强了,专题板块更优了。
其间,在《平顶山日报·落凫》天地里,我用汗水浇灌希望。
虽然那是不起眼的绿叶小花,但使我深深体会到 了生命存在的意义,更使我深深体会到,正是因为拥有了她,我们的梦想才拥有了成长的摇篮;正是因为拥有了她,我们鹰城的文学爱好者才拥有了一起促拥相谈、一起携手相伴穿越时空的广阔天地。
因热爱而执着,因梦想而坚守。
26年来,我深深爱着这片土地,爱着这里的人,爱着自己一生钟爱的事业,放飞着梦想,追求着进步,充实着自我。
这些年,虽然去平顶山日报社送稿次数少了,与老师们在报社见面机会少了,但每次坐车路过平顶山日报社,我就禁不住扭头,久久地凝望着办公楼上“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几个熠熠生辉的红色大字,感觉到她是那么亲切、那么温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未来,我将和《平顶山日报》一起,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理想信念追求,扎根生活,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用更加优秀的作品去描绘新时代画卷,为鹰城增光添彩! 我的入党故事◇关仪 我入党那年是1999年7月,已经32岁了。
写入党申请书是1998年春。
那时我在一所中等职业学校从事学生管理工作,是刚刚通过竞争上岗的副科长。
我的科长也是我的入党介绍人,叫松军亭,许昌襄城县人,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届大学生。
他中等稍胖的身材,平头,稍显黝黑的脸上总挂着和蔼的笑容,他语言风趣幽默,工作勤勉敬业,对同志和蔼可亲,对学生关怀爱护。
我和科里年轻同志背后都叫他“老松”。
中专学生年龄都在十五六到十八九之间,学生管理工作繁杂又具体,大到纪律处分,小到学生丢包方便面,都得管。
老松是学校学生党支部的副书记,每次开完支部会都会很认真地召集我们传达学习文件,安排布置工作。
我作为副科长,也是科长的助手,在一次值班的时候,老松和我谈起了入党的事。
他说你已经是学校中层干部了,为啥不申请入党呢?我说大学时期递交过入党申请书,没入上,知道自己距离党员的标准还差得远。
现在孩子小,有时候接送孩子会迟到早退,感觉入党条件还不够。
老松沉思了一下,从抽屉里拿出 一本小册子说,你先学习一下《党章》,先按党员标准做,我指导你写申请书,我郑重地说好。
1998年春季开学,学校发生了一件事。
财会专业二年级一班班主任来反映,班里一名来自于桐柏县山区叫彭桂荣的女同学没来报到也联系不上。
那时通信不像现在有手机,学生被骗、失踪的新闻常见于报端,我们不敢怠慢,赶紧上报校领导,学校马上通过当地教育局联系查找,才得知彭桂荣寒假期间自感不适,家人送到当地医院查出白血病,家中贫困无钱医治,已抬回家中等死。
当地教育部门还说,彭桂荣家在桐柏县深山区,姐妹四个,她是老大,母亲常年卧病,家中只有父亲一个劳力,属极度贫困。
原以为她马上毕业可以接济家里,查出这个病,全家已陷入绝望。
得知情况,师生心情都很沉重。
学校党委果断决定:动员全校党员带头捐款,先治病。
那时的我,不是党员,想起了老松和我的谈话,我把300元捐款悄悄塞到了学生捐款箱。
三天时间,收到师生捐款3万多元,学校当即派班主任和学生科长携款带车 到桐柏县接上彭桂荣和她的家人,直接赴省人民医院医治。
毕竟是十七岁的年纪,治疗效果很好,可3万多元钱很快所剩无几,后续治疗费又没有了着落。
学校党委研究决定,向社会募捐。
很快,《平顶山日报》整版配图报道了这件事,接着学校通过报纸、电视台向社会发起了募捐,学校师生利用周末走上街头手捧捐款箱向市民介绍彭桂荣患病情况。
一时间,鹰城街头爱的海洋涌动,提菜篮的大爷大妈、环卫工人、手抱存钱罐的孩子纷纷献出爱心。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党组织也送来党员捐款。
短短两周,23万余元的善款存入捐款专户,彭桂荣得救了。
在这次募捐活动中,有件事深深触动了我。
某厂来送捐款的是一位头发花白、身材瘦小、60岁左右的老者,我从窗户看到他在校园里已转了一会了,他等到我办公室人少时才进来,他说他是某厂老干部党支部的书记,来送老干部支部的捐款。
我边给他开收条,边和他聊起来,我说刚才我看见你在校园里转呢。
他说是啊,我见到几个学生问问那个闺女的病情。
我笑说你是怕这事有假吧,他也笑了,说也有这个意思,厂里几个 月发不出工资了,老伙计们生活不易,捐的钱可不能被骗走了。
我说发不出工资可以不捐的。
他突然严肃起来,正色说,捐钱的都是老党员,看到群众真是有困难,咋能不伸手帮忙呢?咱是党员哪。
我突然说不出话来,眼前这个语言朴实、身材单薄的老人在我面前瞬间高大起来。
想起那13名残疾党员,看看这把群众疾苦挂在心里的老党员,共产党员的无私、共产党员的情怀让我再一次对中国共产党有了强烈的向往。
于是我主动找到老松,郑重地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请他做我的入党介绍人。
随后我开始在松科长的指导下积极参加党支部组织的党的知识培训、考试,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如实汇报思想,时刻从思想上行动上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终于,在1999年建党节前夕,经过严格的政审外调,我被党组织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预备党员,接受党组织的进一步考验。
至今,我已是有23年党龄的老同志了,每一次重温入党誓词,我的眼里依然会有泪,会想起我的入党介绍人老松,会在心里悄悄问自己:你从思想上入党了吗?你是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吗? 我想我将会用余生来回答这个问题。
编辑赵金萍校对李京晶 让家长群再纯粹一点 ◇赵金萍 最近,一位家长在家长微信群里用英语对老师表示感谢引起不小反响。
有家长表示:这些话要是用中文说也很真诚,但为什么非要用英语说呢?通过拽英语来凸显自己的“高大上”?花样凡尔赛吧?另类炫富吧? 在互联网时代,学校和家庭的联系方式逐渐从家访、家校联系本变成了微信群。
家长微信群设立的初衷本是建立家校交流的平台,许多重要信息都是通过这个平台传达的。
不过,在现实中家长微信群有时候被异化成了“任务群”“夸夸群”“炫富群”,这显然不利于家校的正常沟通。
家长微信群的异化,有家校权责界限不清、家长焦虑的原因,也是“指尖形式主义”向学校蔓延的表现。
前两年,江苏一位家长因不满老师要求批改作业,愤而退出家长群,不仅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还引发不少家长的共鸣。
作为一名两个孩子的妈妈,尽管我所在的家长群问题没有那么突出,但类似打卡、政务类公众号、App的关注、下载也让我不胜其扰。
每天凌晨5:56,二宝学校的家长健康状态每日一报准时推送提醒信息。
大宝更不用说了,因为要参加中招,各种信息、打印试卷的要求等等,一不小心就会错过。
为此,我经常被大宝抱怨,他的什么什么作业,老师在家长群里发了,我却没告诉他,害他被老师批了。
我曾经为此跟大宝发生过争执,为什么自己不记住作业,非在家长群里看作业,在我们那个年代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自己记作业了,你都要初中毕业了还记不了自己的作业吗?大宝的回答是,大多作业在课堂上布置了,但有些老师习惯于在家长群里留作业。
为了让大宝及时完成作业,大宝九年级下学期我多次半夜醒来浏览群信息,唯恐错过了他的作业。
可是,作为家长既要忙工作、家事,又要时刻关注“群事”,担心没有及时关注到重要通知,或是没有及时回复老师消息,真是压力挺大的。
除了各种打卡、作业,如今的家长群竟挑起了“政务KPI”的大梁,成为一些政府类公众号、Ap“p增粉”的工具。
半月谈记者近期调研发现,一些政府部门看中学校人员基数大、易管理等“优势”,将政务类公 众号、App的“增粉”需求以及各类评比任务,通过家长群转嫁至学生家长,“指尖形式主义”向学校蔓延,这样的跨界联动让老师和家长都不堪重负。
有老师感叹,进了家长群,天天都是家长会。
不仅要在群里发布各类学校活动,还有“额外”工作占用太多精力,影响到本职工作。
家长群的“过载”让老师疲惫,让家长焦虑。
老师抵制吧,说不定被上级扣上一顶工作不积极的帽子,家长抵制吧怕拖了班级工作的后腿,给老师增加麻烦、让自己孩子不痛快,不抵制吧,真的是压力山大。
家长群“过载”,一方面是家校权责的界限不清晰,家长群的功能和内容没有明确规范或是规范落实不到位。
学校不能无限制地给家长派任务,家长也要尊重老师的休息时间,同时不在群内攀比、刷屏点赞等,共同维护家长群的清净。
另一方面,家长群里出现了一些形式主义或非教育教学内容。
政绩评比,要求家长投票;答题活动,要求家长参与;还有些信息推广暗藏商业内容,通过家长群积攒关注、下载……这些“任务”都给家长、老师增添了不必要的负担。
给“过载”的家长群减负,就要把这些形式主义或非教育教学内容清理出去。
“指尖形式主义”本就饱受诟病,更不该转嫁、蔓延到校园。
多地已出台规定,要求中小学互联网群组里不得发布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信息,这一规定应该严格落实,不单是学校,行政部门、社会机构等都应该遵守,不能“越界”。
另外,作为家长群的主要参与者,家长要清醒地意识到,家长群只是一个工具,如何使用取决于参与其中的人。
家长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攀比,不自卑,积极和老师沟通,要相信大多数的老师都是非常负责任的,出发点也都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不要让自己的焦虑影响到孩子。
加强家校沟通、帮助孩子成长,家长群设立的初衷不能被遗忘。
给家长群减负,既是给家长和老师减少焦虑和压力,也是在为孩子营造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
夏至日长情意长◇孙红梅 农村的傍晚是懒散、悠闲的,三三两两的人沿着田间的水泥路迤逦而行,大声说笑或喁喁低语,原野的风时而木讷时而狂野,让行人的心情也时而清凉时而烦闷。
芒种过后,颗粒归仓。
久旱无雨之下,靠土地生存的农人抗旱浇地、抢种玉米、打药除草,农忙之后夏天就真正到来了。
夏至时节,气温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白天最长,夜间最短。
夏至过后,白天的时间逐渐缩短,天气愈加炎热。
来不及许愿,流星就一闪而过,银河双星、北斗七星闪耀东方,浩瀚的太空更缥缈、更隽永。
老人坐在月光里,家长里短唠着闲嗑,孩子啃着西瓜,弄得满脸都是,惹得小狗摇着尾巴紧紧盯着,见无人搭理,又无趣地趴在地上。
鲁山沙河桥东的河滩上有一方池塘,鱼儿吐着水泡,漾起层层涟漪,塘边筑一小屋,养了些鸡鸭,荷花开得清丽脱俗,荷叶上滚动的晨露如琉璃、如珍珠。
我常常徒步沙河,这里水草肥美,牛羊成群,水鸟在草地上盘桓,满眼的绿晕染了天地。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这种闲情,是炎炎夏日的一剂凉药,一份超然。
真正的大心境,是灵魂的安静。
稻田的秧苗已经拔节,田间水分管理上要湿润灌浆,干干湿湿,既满足水稻结实和对水分的需求,又能透气养根,保证成活率,提高籽粒产量。
俗话说,“夏种不让晌”,夏播工作要抓紧扫尾,已播的要加强管理,力争全苗。
出苗后应及时定苗,移栽补缺。
夏至时节各种农田杂草和庄稼一样生长很快,不仅与农作物争水争肥争阳光,而且是多种病菌和害虫的寄主,因此 农谚说:“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
”锄地也要找阳光正盛的时候,这样杂草才会被晒死,一次根除。
“夏至夏至,麦饼尽吃”。
夏收完毕,新麦上市,有吃面尝新的习俗,夏至饼就是其中一个传统美食,用新麦做成面皮,可以包裹各种馅料,可甜可咸,祭祖后食用。
有时候麦子打下来,正好赶上阴雨天,来不及晾晒,麦子就会生芽,母亲会挑好点的存放,不太好的磨成面做各种面食,打包子、蒸卷煎、炸韭菜盒子,在我的记忆里,芽麦面虽然颜色发暗,但吃起来却有丝丝的甜味在里面,蒸的热馒头配上醋爆青辣椒、自家做的臭豆腐淋上小磨油,那味道真是绝了。
母亲种菜是一把好手,做饭更是一流,她能把普通的菜肴做到唇齿留香、意犹未尽的效果。
我们家大人、小孩都爱吃母亲做的菜,我也很纳闷,不管我们怎么学,同样的食材,同样的佐料,却没有母亲做得好吃,这大概就是母亲的味道吧。
母亲吃素,也不是特意忌斋,就是单纯不喜欢,吃过鸡鸭鱼肉会难受。
每到春节,饺子馅、丸子都是荤素两种,而我更喜欢母亲用韭菜、鸡蛋调制的素馅饺子和萝卜豆腐丸子。
母亲烙的烫面葱油饼,越放越软、酥、香,先把拿捏不起的面团拽下一剂,撒上面,用小擀杖儿推得又圆又薄,撒上葱花,淋上菜油,四角划开,折叠、推圆,平底锅抹上油,翻至两面金黄,就可以出锅了,就着腌制的糖蒜、地里薅的小葱,吃起来真叫一个爽。
他乡纵有当头月,不及家乡一盏灯。
以时光作绳,牵引岁月的温情,烟火的味道才是生活的底色。

标签: #微博一直闪退 #信号 #不上 #的人 #视频 #微信群 #等级 #摇一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