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奢”装进老年人购物车,怎样化妆视频

视频 9
11版夕阳红 2021年12月9日星期四责编张丽菊E—mail:aqwbzk@ 近三成60岁到70岁之间的老人每周网购2到3次 “轻奢”装进老年人购物车 图片来自网络 刚刚过去的“双11”掀起一波网购热潮,其中少不了“银发剁手族”。
有调查显示,以60岁到70岁之间的人为代表的“新老人”,近三成人每周网购2到3次。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轻奢品牌也被放进他们的购物车。
两万元一套旗袍直接买 轻奢,可以理解为轻度奢侈,代表了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
临近“双11”,湖南长沙62岁的凌有志在网购平台的购物车里,放入了几款限时折扣的名牌服饰和球鞋,等待着优惠活动开始。
“温度和风度都需要”,这是凌有志现在买衣服的标准。
平日,他身着价值800元的名牌套头帽衫,斜挎黑色潮牌包包,脚踩限量版篮球鞋,俨然一位潮男。
其实,凌有志过去可不是这样。
他曾在国企工作,很长时间,西装、衬衣是固定的穿衣搭配。
6年前,女儿嫁到长沙,他常前来探望。
在女儿、女婿的引导下,他的穿着越来越新潮。
无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观念的改 变,银发群体的服饰消费朝着高档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中老年女性在这方面,可谓不甘人后。
在北京一家原创旗袍店,单件旗袍4880元、背心外搭2880元、双面裤子2880元,如果连同外搭、小坎肩等一套买下来,至少需要两万元。
价格不菲,前来定制旗袍的老年顾客依然络绎不绝,直接成套地买。
即使从量体到成衣要花费7—20天时间,但在她们眼里,这是极致追求的体现。
妈妈“种草”女儿化妆品 除了服饰,中老年女性对化妆品的需求也在不断释放。
她们不再满足于基础的皮肤护理,更希望通过化妆品带来美丽与自信。
近日,抖音上“给妈妈化妆”的话题兴起,不少博主晒出了给妈妈化妆的短视频。
在这些视频里,妈妈们对化妆表现出欣喜和期待,还有不少妈妈“种草”了女儿使用的产品。
江苏苏州64岁的王莉趁“双11”买些美妆产品。
2000元的护肤套装,400元的口红,800元的 粉底……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但王莉觉得值。
而在4年前,她曾为花1000元买瓶面霜而心疼过。
当时,她去海南旅游,被免税店导购员说得心动买了一瓶名牌面霜,“平时买大宝什么的,才十几元钱”。
这次购物给了她惊喜。
首先,她对面霜的功效很满意;其次,儿媳竟主动提出也想用一用,“她以前从来不用我的东西”。
受到儿媳肯定,给了王莉很大鼓励。
她向儿媳请教化妆品的事,两个人话题多了不少,还一起下单购买。
体验奢华酒店找回浪漫 不只是购物,在服务消费方面,一些老年人也在尝试“轻奢”。
海南海口66岁的贺斌喜欢旅游,广州米其林星级餐厅权益、三亚邮轮海钓游玩项目……构成他生活中重要的消费项目。
退休后,贺斌有一段时间也曾报名“低价团”旅游,总是吃住不好、玩不好。
有一次战友们在广州聚会,大家住在五星级酒店。
这次游玩,让贺斌对旅游有了新的看法。
去年老伴生日,因为 疫情不能远行,贺斌突发奇想,要给老伴一次浪漫感觉——他在网上看到一家高档酒店促销就下单预订。
老伴生日那天,贺斌驾车带老伴前往。
私人沙滩、酒店烟花、海鲜自助,让他们找回久违的浪漫。
从此,贺斌旅游消费有了改变,更喜欢大酒店的增值服务,“泡温泉,带孙玩亲子活动,参与艺术沙龙和手工制作,有些酒店就是景区,住宿、游玩、学习一样不落”。
来源:快乐老人报 用剪纸还原乡村记忆 赶集、赶庙会、唱大戏、犁地、成亲、圆锁……山西省长治市潞州区,66岁的剪纸艺人冯文珍历时三年多时间,以儿时经历过的农村生活场景为素材,创作了260多幅上党农耕民俗文化剪纸作品,还原乡村记忆。
儿时的冯文珍,就很喜欢画画、传统手艺等。
“小学时,经常画黑板报。
”冯文珍说。
其与剪纸的缘分,还要从2000年说起,“之前,我在潞州剧院上班,负责做海报、广告宣传等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上广告、写真遍布,但我想把绘画和传统民间技艺结合起来,便选择开始剪纸创作”。
“我的第一幅作品是《一百单八将》,当时希望利用绘画功底,想创作一些与众不同、大型题材的作品。
”冯文珍说,经过两三个月的努力,作品完成后,受到很多人的认可,“奠定了我将剪纸这条路走下去的决心”。
2013年,冯文珍萌生创作农村生活场景系列剪纸的想法。
他说,“很多场景现在很难看到了,我就想把这些儿时生活、乡村风貌用剪纸记录下来。
” 在冯文珍看来,这样的作品老少皆宜,“老人看了勾起了回忆,小孩子又觉得很有意思”。
多年的剪纸创作中,冯文珍不断与时俱进。
“传承传统文化要有新的东西,不能拘泥于传统。
”冯文珍说。
如今,他在材料、装裱等方面会运用一些新的技术以及刻刀等工具,“结合好的创意,通过剪、刻、撕、拉、划多种方式,也能创作出好的剪纸作品。
下一步,我想把剪纸做成纪念品、工艺品的形式,再收一些徒弟,把剪纸技艺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来源:中国新闻网 办“影像大集”讲述乡村故事 山东淄博的焦兰芳万万没想到,今年82岁 的她竟在村里赶了一次“影像大集”。
“影像大 集”就是村里房子外墙上挂的一幅幅照片。
“影 像大集”的筹办者焦波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
为了这场“影像大集”,焦波准备了13年。
焦波1956年出生在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 天津湾西村。
他陆续拍出《乡村里的中国》 《出山记》《淘宝村》等作品。
“我想为乡村写 史,为农民立传,给农民留下一部影像史 记。
”焦波说。
10月27日开集当天,一条长409米的红 绸在村路上蜿蜒,全村老少手持红绸,共同为 大集剪彩。
村民在照片里寻找着当年的自己。
一位王姓大娘指着一幅黑白照片说,拍下这张 照片时,自己只有十五六岁。
照片标题写着 “郭庄公社天津湾一队青年水库竣工留念”(左 下图),标记的时间是
1966年5月4日。
“和我 现在一点也不一样了。
”大娘不无感慨地说。
除了焦波,还有不少摄影爱好者也在关注 乡村的故事。
李执刚是前来赶集的摄影爱好者 之
一,他拍摄“中国小脚女人”已经20多年 了。
“这群老人越来越少,我在抢时间记录。
” 谈及未来,焦波表示,自己还要不断记录 乡村振兴的过程,希望能把“影像大集”办 好,如果有条件的话,将来还想做一个乡村影 像博物馆。
来源:中国青年报

标签: #怎样下载微信 #网络营销 #电脑 #画眼线 #视频短片 #网络 #视频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