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作家6,怎样烧烤才好吃视频

烧烤 5
本土作家6LocalWriter 主编:陈丽伟责编:李勇校对:肖仲制作:王金刚 中国新经济文学 2022年6月27日星期
芒种过后,老家的九叔打来电话,“快回老家,麦子熟了!” 麦子熟了!我那颗常常在梦里徘徊于故土之上念乡思乡的心终于泊岸。
嗅着六月的麦香,我踏上了家乡的小路。
穿过绿烟浓荫的层层林木,甩落此起彼伏的阵阵蝉鸣,踏过蜿蜒曲折的军河土堤,远远就看见穿着灰蓝短衫的九叔,倒背双手挺着脊背站在田间地头,在瞭望他心爱的麦田。
几年前九叔从机械厂退休后,回老家承包了这大片田地,村里人有的在自家承包地上种桑栽树,有的搭棚养瓜种菜,而九叔偏偏要种麦子。
算算经济账,有人就笑九叔是个二瓜——傻!种树搭棚不但国家给的补贴高,而且自己还轻省,放着国家补贴不赚非得种这又累又不赚钱的麦子,真是脑子病了。
听到这些戏骂,九叔只是一笑,他知道自己心里所要的,他喜欢麦子,喜欢看麦浪翻滚、麦粒饱满的样子,他更喜欢那散发着白面馒头清香的温馨日子。
他告诉那些戏骂他的人:粮食是人的命根,有根才有命,有命才有一切,有粮食在人心才安啊! 看着站在地头的九叔,那浅铜色脸上溢满的笑容,和一垄垄金黄的麦田融为一体,我忽然想问天问地:是麦田顺利成熟的喜讯飞进了九叔的心,还是九叔收获的欢乐滋养了颗颗饱满粒粒鼓胀的麦子? 看!那条播整齐的麦子已然熟成一条条缎带,它们以地为签、以天为墨,将深蕴的精髓凝固铺展,绰约成一片金色的海洋。
那粗壮 麦子熟了 ■方语重 的麦秆天使般忠诚守护着脚下那片与它血脉相连、给它生命的土地;细如银针的麦芒根根笔直地竖立着,如同凯旋的将士高举着得胜的战牌;微风吹过,麦穗相磨,“唆唆挲挲”唱起欢乐的得胜歌,而那带着阳光和泥土气息的缕缕清香就是它们生命舞蹈的载体。
最让我惊异的是,如此怜惜麦子的九叔,却看着一只只黑燕子、褐麻雀、蓝喜鹊……在麦田里穿梭翻飞。
鸟雀们飞起落下、落下飞起,不停地用尖喙啄食着捕捉到的猎物。
它们时而在九叔头顶盘旋而过,时而大胆地叽叽喳喳欢叫,熟视无睹这个稻草人般的九叔。
九叔仰着脸,温和的目光被鸟雀们的身影拉得忽短忽长,他指点着掠过身边的雀鸟,微颔自语:谢谢鸟崽崽替我除蚜虫瓢虫了!麦粒你们尽可以吃,放心吃,没打药,你们的欢叫就是我的丰收啊…… 望着九叔的笑脸,听着九叔的自语,我的心中忽然有了莫名的感动。
“九叔,今年又是一个大丰收啊!”我伸展双臂拂过张扬的金色麦穗。
“那还用说?你九叔这片厚重的土地啊,亩产千斤以上了!三十亩啊!哈哈哈,大丰收啊!明天,收割机就开收喽!粮囤又是满满的啦!”九叔高兴地说着,顺手折下一缕麦穗,冲我摇摇,“胆小丫,今儿九叔还给你烤麦穗吃,让你打小错过的烤麦美味年年都补回来!” 泪不觉涌上眼底,想起自己儿时胆小懦弱,小伙伴偷摘麦穗吃,我却吓得躲在一边,咽着口水看着伙伴们一粒粒将麦粒塞进嘴里,然后,满足地嘻嘻笑着。
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能吃到一粒鲜麦子那可是美味佳肴啊!大我十岁的九叔每次看到小伙伴偷吃,都会拉住我的手,指着偷摘麦穗的小伙伴骂他们是祸害庄稼的害虫。
我告诉他我也想吃,他转脸就冲我吼道:麦子是蒸白面馒头的,不许糟蹋! 时光荏苒,转眼我也已近耳顺,故土的麦香常常徘徊于我的梦中,而梦醒时分我都会失落成故乡遗落的一粒麦子。
接过九叔合掌挫碾出的饱满麦粒,小心地捏一颗放进嘴里,一股淡淡的清香立即盈满舌喉,牙骨与麦粒相合,一声“咯嘣”的脆响,麦粒完美地完成了它一生的重大使命,而牙骨激发出来的麦粒柔韧筋弹的清香瞬间渗入我的血脉,奢侈成儿时心心念念的美味。
思绪随之飘扬,突然的顿悟让我周身通畅:原来我就是从故乡大地的筋脉里走出来的一粒麦子,我从没有被故乡遗落,故乡大地厚重的爱和牵挂一直在我血脉里温婉流淌。
就像九叔常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脚下良田千万亩,只爱家乡一寸土!因为那是我最初和最后的地方。
赋予我们生命血脉的寸土啊,我们最初和最后的地方啊!无论世事如何轮转、时光怎样匆匆,你的厚重、你的恩赐、你的牵挂,在游子的心中,永远是根、是爱、是希望,是世世代代永远的依托! 一片胡杨的叶子 ■胡庆军 初春的暖阳,照耀一片胡杨的叶子把一种精神向季节的深处蔓延 树枝间,风吹开了生命的想象那些旧时光,温暖了所有人的心房 谁把忧伤沏成了一壶清茶谁把初春的暖阳描绘成了胡杨的向往 聆听,原野上有疾走的脚步那些似曾相识的情节,让故事在一片胡杨的叶子上灿烂 一株玉米的成长 ■张金富 坦然两种色彩更换于碧绿和金黄的茎节有根的地方才是胚床一条脐带紧紧相连关于梦想和憧憬都诞生在这起始的摇篮 蝉翼般的羽衣配上半透明浅色素颜轻轻环绕裹住饱满的胸膛衬托丰硕健壮的身体镶嵌在收获的版图 阳光奔走在叶脉雨露也来灌溉听从日月跟风的呼唤自然会送来巨蕾岁月画笔悬腕点睛留白厚重与沉甸 行走一生的方向条缕清晰展现在眼前就如垄沟没有复杂的曲线就像土地没有绚丽的七彩它的成长是一粒籽芽到累累果实 我儿时的家园虽距锦州市沟帮子镇仅六公里,但在行政区划上却属于相距四十公里的盘锦市。
两座毗邻的小城均坐落在渤海辽东湾畔。
锦州鬼斧神工的笔架山岛和“天桥”、盘锦辽河入海口处壮美浩瀚的红海滩……这些神奇瑰丽的海景,无不珍藏于我童年记忆的宝库中。
姥姥、姥爷家所在的葫芦岛也是一座依山傍海的美丽城市。
小学放暑假去探亲,我总要去那里著名的龙湾海滨踏浪戏水。
那是一处天然的新月形海湾,岸线平缓、沙质细柔、礁石嶙峋、白浪滔滔。
海湾尽头的苍翠山峦,巍然屹立于蓝天之下,深沉守望着浩浩碧海。
我陶醉在这山光海色中,想象着,如果真的有天涯海角,这里便是了吧。
自十二岁到廊坊上中学起,我就很少再去海滨了。
大学毕业后,我又一路西行,辗转工作于成都、陇西、兰州,不仅离大海越来越远,更是十四年间没有见过一次大海。
但北国的那片海始终让我魂牵梦萦。
本以为与大海就此“绝缘”,哪料想去年四月,伴随着油气管网事业的高速发展,我调入了国家管网集团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一家新建单位。
远离妻儿,一时间难免惆怅,但时隔多年终于与大海“再续前缘”,又让人心生些许兴奋和期待。
今年年初全家在天津团圆后,我们便开始对濒海的各大公园逐一进行“考察”,发现每个 向东是大海 ■罗士棣 公园都独具“玩点”。
比如东疆亲海公园,那可是个赶海的绝佳 去处。
海潮退落的清晨,迎着万丈朝霞,一家人“全副武装”踏上了泥泞的滩涂。
“哇,这么多花蛤!”“嘿,好像是根海肠!”“妈妈,快看,一个小海螺!”任何不起眼的收获,都让我们像挖到宝藏一般兴奋不已。
还有东堤公园——搭帐篷和野炊的网红打卡地。
天气晴好的周末,三公里长的濒海绿化带上便成了帐篷的海洋——野营帐篷、沙滩帐篷、天幕帐篷、印第安帐篷、蒙古包……仿佛一个万国帐篷博览会。
从无人机视角俯瞰,又似形态各异、绚丽多彩的花朵争奇斗艳,真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
大人们或小憩、或闲谈,或读书、或打牌,或为即将开始的野炊快乐地忙碌着;孩子们有的嬉戏玩闹,有的追蜂扑蝶,有的则“忙趁东风放纸鸢”……这些都玩腻了,还可以沿着濒海步道骑一会儿多人自行车,一边沐浴着习习海风,一边欣赏落日余晖如何将海天相接处染成淡淡的玫瑰金色。
最受孩子们青睐的是南湾公园,因为那里的小螃蟹多得钓不完。
随便找根线,线头处拴 上一颗螺丝钉,钉上再插上一块猪肉、鸡胸肉或小虾做饵,在岸边找一处礁石缝隙即可下钩。
儿子第一次钓螃蟹就足足钓了四五十只。
回家的路上,他一直抱着满是螃蟹的小桶不撒手,开心得像凯旋的战士。
我的工作单位也坐落在海边——天津港南疆港区的最东端。
如果将天津港比作擎天巨人伸向渤海湾的一只大手,那么我的工作单位就处在中指的指尖位置。
它是一座向海而生、靠海而兴的液化天然气接收站,是连接海上能源战略通道和陆上天然气主干管网的大枢纽。
它位于天津的最东端,每天迎接天津的第一缕朝阳。
大海是变化多端的。
风和日丽时,大海碧波轻荡,仿佛能听到她平缓的呼吸;浓云蔽日时,大海又显得沉郁黯淡,不由得让人心随境转;狂风大作时,大海则像一头暴戾的野兽——“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我们把房子也买在了天津港附近。
推窗东眺,码头上蟹爪般的接卸臂和高大的起重机昼夜不停地运转着,彰显出一座港口城市特有的繁荣气象。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来天津已经一年多了,大海也已渐渐融入了我工作生活的每个角落。
她不仅带给我和家人欢乐与惬意,更是我们生存发展的坚实保障。
拥抱蓝色海洋,珍爱生命摇篮,愿大海永远清澈辽阔! 母亲爱花草,我也爱。
有了自己的住处后,学着母亲的样子,很快也将家中摆满了青瓦红陶,只要不外出,便是“坐对当窗木,看移三面阴”的怡然。
没有令蜂蝶沉醉的妍花艳蕊,只有一丛丛青绿,伴着阳台的竹风铃,在风中浅吟低唱,又小规模地气象万千。
琴叶榕作为家中最大棵的植物,宛如一座厚重的山。
夏天一到,山头内敛的绿意开始流淌,一首翠意盎然的歌蜿蜒在芭蕉扇式的脉络之中,唱出今夏第一道绿韵。
不过月余,它就窜了四五片比掌大的叶子,越发地像旌旗鲜明的王师,意欲长成插云的剑。
如此旺盛的琴叶榕,却在前年遭遇了一场生死攸关的劫。
外出近三月,家中植物全都断了水,几近全军覆没。
这棵琴叶榕也没能逃过,原本蓬勃向上的叶片全都耷拉着灰黑的头颅,无力地垂向地面,像被戕尽了生命的灵魂和汁水,只留下毫无重量的躯干,缩皱成即将逝去的灰尘,轻轻一碰,扑簌簌地掉落满地。
不忍看它就此被弃,自己心里也有一丝隐隐的不甘,给它灌了整整两大壶清水,希望会发生点不一样的奇迹。
琴叶榕可能也有自己的一丝不服输,光秃 家中青绿 ■朱李锴 秃的杆子上,抵死冒出了一个芽头,在混沌无涯的日子里,重新舒展成了一抹小小的、浅浅的绿,像大病初愈,又像一股喷薄的风,火烈烈地涅槃重生。
每次回家,母亲总会挑选一两株新养的植物,包装好,让我带回来养着。
我很喜欢,既满足了对绿的渴望,又能睹物思乡,一举两得。
眼下的这株铜钱草,便从千里之外的北城随我来南国安了家。
母亲的铜钱草只有一两片叶,轻盈地插在一款白瓷玉净瓶内,青绿衬着素净的白釉,自生一种云影月光的淡然。
我把带回的嫩茎也插在了相同的瓶器内,安置在练习书法的案头旁,绽成了一朵青绿的浮云。
公园内层层叠叠的铜钱草,彰显出嚣张的生机,只是一眼望去满眼满帘的绿,总觉得缺少了点内在的韵味。
我这才明白,从没接受过什么美育启蒙的母亲,用一株养在玉净瓶内的铜钱草,诠释了含蓄的诗意美,像王冕的墨梅,又如陶 潜的秋菊。
家中植物叶子枯落之时,很是不舍,却又 无法挽留。
但一叶兰是个例外,它枯掉的叶片,我都会剪下来留在玻璃瓶中,看阳光每每移过,瓶壁折射出一束岁月的沉积。
一叶兰有着浓绿光亮的叶面,似乎根部埋着翡翠,所以它才能汲取这般纯净的碧绿。
它姿态优美、修长,即便失去了生命迹象,叶子也依然保持着风雅的模样。
“君子正衣冠”,一叶兰不干皱、不蜷曲,换了一副金黄的甲,挺在一丛青绿旁,有“廉颇老矣”的苍凉,更有“老骥伏枥”的豪壮。
时间的流逝在一叶兰身上打磨出了另一种质感,它的枯叶,不需要水,也不需要光,甚至都无须特别的关注,只要静搁一隅,便能遗世独立。
这样看来,生命是不是无止的?即便青绿不再,也终会有“美在骨”的绵延,起源于泥土,发散于空中,汇成一条不动声色的河,从大地流向天穹,流向未知的轮回。
这样想来,生命似乎更有了几分不再惧怕衰老的力量。
就这样,家中一丛丛的青绿散落在我的字里行间。
更确切地说,是我栖居在青绿之间,握着云样笔,写下了一点葱翠的夏意…… “生活,一半是回忆,一半是继续。
人生,一半是神马,一半是浮云。
”不知是从哪里看到这句话,就过目不忘。
直到那天,在烟火缭绕的集市里,看到了她,才终于想起这是她的手写文案。
她的摊位不大,布艺桌布上绘着葱茏的绿植,小型音响放着歌曲,缠了彩灯的广告板台词是她写上去的,身后是她租的房子——她是卖餐具的。
她的摊位已摆了很久,每次我路过,只看她静静地坐着,翻看一本书。
有一天,我走近去细瞧,她的餐盘种类繁多,大的适合盛一碗汤,小的适合放几枚樱桃,也有几层的可放些糖果,都是白瓷盘,釉质细润干净。
更吸引人的是她在墙角处养了一盆花,枝上有细小如米粒似的花苞,幽幽地散着芳香。
在烟熏火燎的俗世中,能从容不迫、不骄不躁地生活的不多。
与此同时,又能有一颗诗心,爱着生活的,更是不多了。
我常常流连于这样日常的发现,并试图揣摩她们有一颗怎样坚韧的心,才能在路遥马急的人间,保持一份心灵的热爱,不被世俗的嘈杂声所淹没。
直到那天下了一场雨,我无处可避,就又走进了她的铺子里。
她看我进来,招呼我过去坐坐,显然她知道我是躲雨的,毕竟这样的雨 花香 ■高玉霞 天顾客是很少的。
真是好,她在小小的铺子里,正煮一壶茶, 那样的雨天,只听茶水沸腾的声音,就会有一层暖意氤氲在心间。
她很自然地给我倒了一杯,说是普洱茶,味道醇厚,适合雨天喝。
我惊诧于她对生活的懂得,她笑了。
我又问她的生意,她说本来在杭州有自己的小店,但这几年受疫情影响,生意不好,就不开了,货底又不好卖,就拿到集市上来便宜出售了。
“但是,仿佛也不好卖!”我说。
“是的,生意不好做,人都闲起来了,但闲也有闲的好处,可以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她的回答没有一丝的担忧,仿佛已经知道这人生必然的得失!茶炉旁,放了很厚的一摞书,想必那是她随手翻读的。
我又问她角落里是什么花,她说,是香水米兰。
夏天的雨说停就停了,等我走出她的铺子 时,心情格外好,人们陆续把摊位摆出来,集市又开始鲜活起来,到处都是蓬蓬勃勃的烟火气,仿佛从来没有淋过雨,从来没有过潮湿又寒冷的记忆。
她的小铺子同样被阳光照着,包括她的花、她的餐盘,还有她的书。
那天,我买了四个盘子、两个碟子,也许是米兰花香的缘故,我总觉得那素净的白瓷盘里,散着幽幽的花香,特别是在雨天,当我在厨房里忙碌时,一拿出那些白瓷盘,就想起她,想起那天走出她的小铺子时的好心情。
我想,那是一种极其素淡的温暖,就仿佛那白瓷盘里散发的米兰的花香。
可就是如此的素淡,却时常抚慰着人的内心,让人懂得生活的快乐也许就取决于人的心境。
“拥有了喧嚣的城镇,就丧失了寂静的山村;有了安全的港湾,就没有求索的漂泊;想要小溪的清澈,就看不到大海的磅礴……” 白瓷盘里的花香,是幽幽的淡雅的心境。
拥有这种心境,身居闹市犹在庐山,日出日落,烟雨潮汐,每个平凡的日子,既有着清潭静水的安闲,又有着江河奔流的浩瀚。
而平淡生活中的每一次惊喜,都会成为岁月长河中的一朵浪花,惹人嫣然一笑。
再好的日子,也不过如此吧! 绿阴初过黄梅雨 ■王晓燕 从芒种到夏至,东南季风带来的阴雨天气停留在江南的日子里,这就是每年六七月份的梅雨季节。
因这一时期江南梅子成熟,故称梅雨,亦称黄梅雨。
梅雨,一个诗意的名字。
当你轻唤一声,眼前仿佛出现一幅烟雨江南的图画。
梅雨时节雨纷纷,总会让人想起贺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词句来。
江南的梅子在雨中青透,一颗颗绿果凝成思念的颜色挂在枝头。
细雨零零落落,河边碧草葳蕤,鹁鸪的声声鸣叫若一层雨雾弥漫在水乡野田。
江南的梅雨是绿色的愁绪,剪不断,理还乱,是淅淅沥沥的一阙长词,缠绵在杨柳池塘和小桥村庄。
梅雨季,天气阴阴晴晴,心情也随之迷蒙不定。
遥想在寂静的雨夜,宋代的赵师秀闲坐灯下,棋盘已摆好,相约的那个人还未闻足音。
是雨声迟疑了脚步,还是琐事羁绊案头?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不来有不来的情致,不来有不来的雅韵。
窗外,雨疾如注来势汹汹,淹没了如潮的蛙声。
这样的雨夜,静坐室内,思接千载,漫想人生,亦是一种从容豁达。
梅雨季,夏日的风是带着湿润的薄荷味的,空气清凉,解渴提神。
这个时候,撑一把雨伞行于一条古巷,定会生出许多情思来。
雨水从经年的檐角飞落,敲击釉面的青石板,不知是谁在弹奏一曲《琵琶语》。
远处的青山洇 湿,朦胧成云烟。
小巷幽幽,两旁的宅院有的屋门紧闭,白栀子的余香似乎还缭绕在雨意里;有的院门轻掩,望去,“庭草无人随意绿,榴花着雨别样红”。
小巷深处,或许还有卖杨梅的女孩子。
就像汪曾祺笔下的苗族少女,娇娇柔柔地吆唤一声“卖杨梅——”那是梦一般的场景,雨中的杨梅也是一颗颗梦幻的深紫。
闲静的日子里,可以摘杨梅泡酒,乌梅煮茶,青梅制汤,将往事和情愫一饮而尽,酸酸甜甜地醉去。
没有梅雨的江南称不上真正的江南。
儿时,在乡村漫长的雨季里,人们常常忧心忡忡,云布遮天,雨持续不停,圩田里的水不断上涨。
如果汛情紧张,河堤上天天都有男人们筑埂固坝的身影。
而孩子们却异常兴奋,湿湿答答的雨天里,最有意思的事就是捉鱼了。
几阵急雨之后,田野沟满渠平,白花花的溪沟里不时有银光闪烁,那是戏水的鱼儿在欢跳。
男孩子们拿着虾筢或网兜,拦住流水的缺口,有人在上游一通乱赶,大大小小的鱼虾随着水流哗哗落进了网兜。
高柳新蝉噪,鱼戏动新荷。
暑风终将蒙蒙烟雨一扫而空,晴日万里,家家户户晒衣物,去除霉气。
母亲炸“梅鸡”、晒面酱、晾梅干菜,阳光烘干了与梅雨有关的潮湿的记忆,大地开始了热烈的生命代谢。
时光流转的小河 ■袁秋茜 夏日的烈阳肆意烧烤着大地,我如蔫儿的树叶般走在城市的马路上。
一旁的人们撑着遮阳伞,步履匆匆,他们急着要走到有空调的地方去。
而我看着路中央穿梭的汽车,它们喧嚣着,尘土飞扬,便没有力气迈开自己的步伐。
我就近找了一处歇脚,打开手机微信,看见朋友发来了一段小视频,视频里有清澈的小溪,他赤脚踩着水,欢快得像小孩子,我忽然有一些激动。
打开记忆的匣子,我看到了童年里的那条小河,它正缓缓流淌着。
我们的村庄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几百户人家种着各自的田地,而灌溉那片田野的竟只有那么一条小河。
河水从何而来,又流往何处,村子里的人们从不探究,而河水亦不言语,它蜿蜒绕着村庄,滋润着每一寸土地。
就是这么一条名不见经传的河流,孕育了我的童年,见证了我的成长。
每逢暑假,我们一群孩子就特别爱到河边玩耍。
男孩们挑着长长的鱼竿,拎着装鱼的水桶,穿着大裤衩,趿拉着拖鞋走在前面。
女孩们手里拿着灌好白开水的瓶子,顶着花花绿绿的凉帽,屁颠屁颠地跟着走。
去河边,第一件事是要选一个好位置。
芦苇丛边、大槐树底下和搁浅的破石船都是大家争抢的好地方,鱼儿多、有荫凉,足够站一天。
当真有人的鱼线动起来,他便会虚张声势,仿佛上钩的是多么大的一条鱼,惹得我们几个女孩子屏住呼吸盯着水面看,却往往发现钓到的不过是条小鱼,让一群人白期待了一场。
于是,河边响起了大家的欢笑声、石子落河的激水声 以及小鱼碰撞水桶的声音……我们女孩子在河边也有自己的玩 法,河边的芦竹长得十分茂盛,我们把芦叶摘下来编成小船儿,再撒上河岸边的野花,让各自的船儿漂浮在河面上。
那时我们的小脑袋瓜儿里,装着许多奇思妙想,我们会让每只小船载着一个故事漂走,如公主和王子坐在船上谈情说爱,魔法师给小船施了魔法,让其永远到不了岸……我们故事说到高兴处,哈哈大笑,惊吓了上钩的鱼儿,免不了被男孩子们责怪一通,然而那并不影响我们的笑声如涟漪般一圈又一圈地散开。
傍晚时分,男孩子们会收了鱼竿,解开大人们系在歪脖子树上的缆绳,跳上石船去。
那时候,我分外高兴,因为哥哥会带着我上船,而有些小姐妹只能在河边看着我们在河面上逍遥。
船沿着河水往西行着,落日离我们愈来愈近,绚烂的余晖映在河面上,太壮美又太梦幻,让人这辈子都无法忘却。
弯弯的小河,给了我们太多的欢乐。
我时常在想,为何我们那群孩子长大后就再也无法玩到一起去了?大家在各自的生活里奔波忙碌,还记得那条小河吗?或许,时光流转就是这样,我们被各种俗事缠绕着的时候是看不到时光流转的,只有当心静下来,步子慢下来,我们才会跟着记忆回到那条小河边。
寻到曾经的欢声笑语,看到美轮美奂的景色,悠悠地泛舟河上,去体会纯真和自然的美好。
我想,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有那么一条小河,它一直缓缓流淌着,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让我们无论走多远,也不会忘了故乡,忘了童年,忘了我们最初的起点。

标签: #无线网络 #香菇 #火山 #赘肉 #好友 #好友 #卸载后的微信怎样恢复 #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