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y,B042021

麻花 9
年8月5日星期四责编:海鹰美编:江龙投稿邮箱:yy1220@ Citsyupplement身/ 边/ 人/ 身/边/事 XIAMENDAILY 我的退役故事征选文登 厦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厦门日报社联合主办 投稿邮箱:csfk@ 在部队保家卫国在学校成长成才 ♥俞翔宇我是一名退役大学生士兵,现为厦门大学金融专业在读研究生。
2016年9月,我退役回到了厦门理工学院,继续我的本科学业。
刚退伍不久,我特意回到莆田老家过中秋,而这时,台风“莫兰蒂”正面袭击厦门,让美丽的厦门遭受重创。
我在媒体和朋友圈看到台风肆虐的各种信息,我觉得,我有必要做些什么。
于是,我重新穿上了迷彩服,去了动车站,因为台风影响,动车停运,我几经辗转才坐上了一班返厦的动车。
回到学校,校园内到处是被台风吹倒的树木,学校的师生们正积极参与到灾后重建的工作中,我果断地加入了他们。
那几天,砍树、拉树枝、装车这些脏活累活,我一直冲在最前头,身上的迷彩服也被树枝划破了几个口子。
而我的一举一动也感染了刚入学的新生,越来越多的新同学,和我一起冲在最前面,还有几个学弟跟我说:“我们将来也要去参军。
”当时,也有同学问我:“为什么不在老家好好休息呢?”我说:“在退伍前两个月,我随部队奔赴安徽庐江流域参加抗洪抢险,我和战友们吃喝睡都在大堤上,任务很艰巨,我们都感觉很累,可是我们始终充满干劲,因为在和平年代,能参与抗洪,守卫一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正是践行我们革命军人的使命。
虽然我现在退伍了,但我也是一名退役军人,使命担当还在!”2016年底,在退伍后3个月,我光荣地入了党,我骄傲,我从此可以用党员的身份继续为人民服务。
军旅生涯锻炼了我不怕苦肯钻研的精神。
在三年本科学习中,我连续三年获得奖学金,还利用周末时间选修了第二学位。
通过不懈努力,我顺利考取2019级厦门大学金融系硕士研究生。
现在的我,刚刚结束研二的学习,正忙于实习和准备毕业论文。
回首退役至今的近5年,我感慨颇多,在我不断追求进步的道路上,我始终对部队有着割舍不了的情怀。
这些年来,我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重大活动执勤、民兵训练、征兵宣讲都能见到我的身影。
我还担任思明区莲前街道民兵应急排排长,在思明区应征青年役前训练中,我是一批也没有落下——从2018年开始,我先后在四批役前训练中担任班长、排长。
退役快满五年了,我依旧常在梦里梦到军营生活的点点滴滴,醒来后,我告诉自己:“退伍军人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在部队保家卫国,在学校成长成才,将来投身社会,建设祖国,我必冲锋在前!” 老照片♥伍中和 和空军战友比“队列会操” 这张老照片看起来挺普通(如图),但拍照时间、地点和背景都比较特别,在我二十多年的军旅生涯中这是一段值得铭记的经历。
1972年4月,我所在的部队奉命到漳州空军机场执行驻守任务。
作为步兵,我们难得来到空军机场,银色的战鹰、隐秘的机库、宽大的停机坪和漫长的飞行跑道,都让我们感到很新鲜。
我们营分成几个分队,分别搭帐篷驻守在机场的机务连、通信连、停机坪和跑道边。
来到这样一个陌生的环境,能与空军老大哥为伍,我们每一个战士都很自觉。
早上出操,军容特别严整,排队特别整齐,齐步、跑步行进也特别规范,“
一、二、
三、四”的口号声喊得特别响亮,引来许多空军兄弟的热情围观。
其实,陆军进驻空军机场,对我们战士而言,并没有什么工作内容。
空军专业性、技术性都比较强,我们除了帮助整理营区环境以外,其他工作基本帮不上忙。
由于机场环境条件所限,我们步兵的战术、技术训练难以就地开展,因此我们更多地进行政治学习和队列训练。
我们平时就比较重视队列训练,每天早晨出操都要进行队列动作分解 训练,来到空军部队,大家在队列训练中更认真了,希望能给空军部队的战友们留下良好印象。
为了相互学习,互相促进,两个部队的领导经协商决定:在“八一”建军节那天,我们的五个分队和空军的五个分队联合开展“队列会操”评比活动。
空军兄弟们很谦虚,他们利用早操时间主动向我们请教队列训练的经验。
就连我们这些当兵还不满两年的兵也成了帮助空军战友开展队列训练的“小教员”。
为提高队列动作的准确性,连队还专门请来摄影人员给大家拍摄队列动作标准镜头:有“立正”姿势、“齐步走”“正步走”慢动作、“向右看齐” 的摆头动作以及敬礼等动作。
通过照片发现问题,检验我们队列动作的准确性。
我的这张敬礼照就是那时留下的。
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空军战友们的队列训练水平明显提高,“队列会操”评比如期举行。
“八一”建军节那天,十个分队依序进行了“队列会操”。
经评比我们营一连获得“第一名”;空军通信连获得“第二名”;我所在的机枪连获得“第三名”。
我们营在空军机场驻守了约半年时间,1972年底上级派来其他部队接替,我们就迅速撤出了机场。
尽管我们在空军机场驻守的时间并不长,但在我的军旅生涯中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相思树♥老蔡 母亲给我掏耳朵 母亲的挖耳勺是我记忆中最有温度的老物件。
它用竹子制成,长不足三寸,一端是用白鹅毛制成的圆圆的绒球,一端则是挖耳勺。
许是母亲使用的时间长了,挖耳勺颜色深黄,白绒球略显灰黄。
小时候我听母亲讲过,她的这把挖耳勺是向一位海澄的老艺人购得的。
我曾在厦门百家村口见过这样的老艺人,一副担子的一头架子上挂着十来把挖耳勺,筐面上摆放着七八个抓痒的“不求人”;另一头箩筐里放着几根刨光了的竹片。
他敲着竹筒沿街叫卖,有时会挑个地方坐下来,掏出大小篾刀,细细地做挖耳勺,然后用砂纸磨光。
五六岁时,每隔一段时间,母亲就会抓我来掏耳朵。
那时的我,怕疼怕痒,常为了躲避掏耳朵和母亲捉迷藏,实在躲不过还大呼小叫,被母亲打几下屁股便老实多了,哥哥姐姐都在旁笑我。
母亲说:“再不掏耳屎,耳朵都长虫了!”我害怕虫子,只好抱紧母亲乖乖地让她给我掏耳朵。
七八岁时,我已懂事,每当感觉耳朵痒 痒的,就会拿出母亲梳妆盒里的挖耳勺,缠着她帮我掏耳朵。
母亲总笑着说:“这孩子,可真会享受!”母亲帮我掏耳朵时,我便乖巧地伏在母亲的大腿上,侧着脑袋将耳朵尽量向着光,好让母亲能看清弯弯曲曲的耳道。
母亲把细细的挖耳勺慢慢地伸入到我的耳朵里,左三下右三下,随着试探轻刮慢取,一阵酥麻的感觉像一股细细的电流窜遍全身,我不由得打个激灵,早有防备的母亲停下,笑着说“:别动!” 感受着母亲手心里的温度,母亲身上好闻的栀子花油的香味,我还能听到母亲心脏跳动的声音,这一切都让我感觉很温暖。
掏完耳朵,母亲再用另一端的白绒球在耳朵里轻轻一转,那种似痒非痒的感觉,让我倍觉舒爽。
我闭上眼睛默默地享受着,真舍不得离开母亲的怀抱。
父亲英年早逝,母亲便挑起了养家的重担,每天早出晚归挑担摆摊卖水果,根本顾不上给我掏耳朵了。
我自己学着掏耳朵,但再怎么掏也没有母亲掏耳朵那种温馨舒适 的感觉。
记得我10岁生日那天,我请求母亲再帮我掏一次耳朵。
母亲曾经柔软的素手已经粗糙起茧,刮得我耳朵生疼,母亲的身上闻起来有股杂味。
我不停地扭动身体,母亲一手大力按压着我的耳朵,大声呵斥:“要掏耳朵就别动!”记忆中,母亲的手是柔滑的,说话是温柔的,母亲的身上还有栀子花油的香味,现在怎么变成这样?我的心猛地揪了起来,生活将母亲硬生生磨得没有了耐心,我的眼泪悄悄地流了下来。
我生怕她看到泪水,只掏了一只耳朵便站起来,说:“妈妈,不用掏耳朵了。
” 那是母亲最后一次为我掏耳朵。
从小到大,母亲为我掏过多少次耳朵?而我却从来没为母亲掏过耳朵。
母亲走后,我换过许多挖耳勺,有铝合金的、有不锈钢的、有电动的,还有带灯光的,它们都制作精巧,看起来美观,但都给我冷冰冰的感觉,我再也感受不到母亲那把竹制挖耳勺的温暖。
我明白,母亲那把挖耳勺有我心中挥之不去的、萦绕心怀的母亲的气味和温度…… 三言两语♥阿香 金针补雨伞 中午,食堂的汤是金针瘦肉汤。
看着碗里漂浮着的或褐色或金黄的根根金针,耳边顿时响起小时候经常唱的童谣:“金针补雨伞,一边补一边破。
” 金针,就是晒干的黄花菜(新鲜的黄花菜有毒),一根一根,一头粗一头细,像极了妈妈针线箩里的缝衣针。
妈妈用缝衣针给我缝书包,给我的小裙子绣花,还给新做的衣服缝纽扣。
爸爸用金针给我煮好吃的,米粉汤加金针,汤变成金黄色,喝起来酸咸适 口。
我最喜欢的是加在卤肉里的金针,金针本身微酸的味道和三层肉的油脂、卤料的浓香完美融合,干瘪的金针吸饱了卤肉的汤汁,咬一口,又脆又嫩。
每次家里卤肉,总是金针先被一抢而空。
卤肉反倒成了配角,在金针的“主角光环”下黯然失色。
记得小时候家里煮金针,妈妈招呼我们吃饭就不再只是简单地喊“吃饭啦”,而是用唱的:“金针补雨伞,一边补一边破喽!”我们这些孩子闻声围拢过来,一边狼吞虎咽,
边问妈妈:“为什么会一边补一边破?”“金针那么粗,一戳一个洞,不是越补洞越大吗?”妈妈笑眯眯地回答:“记得干活要用合适的工具,才能事半功倍啊。
”我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记住了“金针补雨伞,一边补一边破”,也记住了金针卤肉的美妙滋味。
现在孩子们都长大了,熟悉的闽南童谣渐渐遗落在童年,偶尔在翔安乡下的小巷子里,还能听见阿嬷在唤:“快来吃饭喽!今天煮金针补雨伞……” 感悟♥微尘 种蔬果做减法 经过一番极大的努力,一块二十平方米见方的菜园便由我的手上诞生了。
在各个小垄上,每隔一小段时间,只要有空闲时间,我便撒上西红柿、胡萝卜种子,再种上地瓜、空心菜、冬瓜、西瓜。
厦门从去年以来就缺雨少水,一开始各种蔬果都长势一般。
6月上旬,终于迎来持续好几天的较强降雨。
那段时间,几乎所有的蔬果都有了雨水的滋养,茁壮了不少。
尤其是西红柿与胡萝卜,密密麻麻长高了不少。
欣喜之余,却也有了新的烦恼,可用的地已不多,无奈之下,我只能将植株栽得密一些。
这期间,看着蔬果一天天长得越发繁茂,我的期望值也是越来越高。
那轮降雨之后,又是长时间的干旱少雨天气,大部分日子里,太阳总是张牙舞爪,嚣张无情地炙烤着菜园。
在将整个菜园种满之后,家里可用于浇灌的二次利用水已不怎么够用了。
见我每天忙上忙下,父亲看不下去了,几次来菜园,都直摇头说“西红柿栽得太密了”,还动手拔掉了一小部分。
父亲还说,土层不够厚,还不如少种一些蔬果,把土集中起来堆高一点。
我是一肚子不服气,现在的长势不是蛮好吗? 可长势好,却不代表收成好。
那么多棵西红柿,茎叶长得很旺盛,花也开了不少,可最终只收获了很小的五个;五株冬瓜的花更是开得明艳而繁多,却只摘得一个不大的冬瓜;胡萝卜的长势更是缓慢。
痛定思痛,我总结出三个原因:一是土壤不够深且肥力不足;二是没有对过于茂密的茎叶、藤蔓、花果进行适当剪刈;三是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于是,我狠下心来,动手拔掉了所有的西红柿与胡萝卜;剪断所有冬瓜的藤蔓,新种植的八株西瓜,每株只留下三条藤蔓;放弃一垄需要大量用水的空心菜;近期很有希望收获的青椒,掐去新开出的花朵与小个果实,只留下较大的几个。
过了一段时间,还真是有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一下子长出了五个较大的西瓜,还有好几个小的已能看出雏形;青椒的个头虽然长得比西瓜慢,但还是能观察到它们在一点一点变大;空心菜与地瓜叶虽然相较以往收成少了,但不至于受干旱之苦,保持之前的采摘周期也能吃上新鲜的蔬菜。
种菜需剪去过于繁密的茎叶、花果,让剩余的部分有更充足的养分成长。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若是有太多的欲望,往往会给自己带来沉重的压力与负担,一方面,将精力分散在多个目标上,说不定连一个目标都难以达成;另一方面,生活在重压之下,又谈何幸福与快乐呢?所以,还是要学会做减法,减少欲望、精简目标,看似所求变少,实则所得更多。
闽南话本♥辛人 讲甲一畚箕做无一汤匙 在闽南农村,人们讥讽那些喜欢夸夸其谈而鲜少落实于行动的人,常说的一句俗语是“讲甲(得或有)一畚箕,做无一汤匙”。
畚箕是闽南农村一种常见的竹制劳动器具,用途很多;而汤匙,则仅能舀一小口汤水。
用两种日常的普通物件作为参照物,其中的反差来喻指“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言简意赅,十分形象。
AmoyCSJB抖音二维码 chengshijiebao微信二维码 广告/新闻热线5581538 可在地铁站点服务台旁的取阅架免费取阅 厦门惟一地铁报《城市捷报》每周五与你相约

标签: #好吃 #窗帘 #婴儿 #编辑 #滑板车 #视频 #蝴蝶结 #腾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