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江兴,22016

互联网 6
年1月1日星期五Tel:(010)62580692E-mail:zxzhu@ 人物CHARACTE 邬江兴亮剑网络“三大战役” 姻史俊庭刘昂杨克功 在出身将门、身为军人的邬江兴看来,科学研究是另外一个决战生死的沙场。
为此,他追求创新、矢志创新,甚至是刻意创新,以“走弓弦,不走弓背”的信心,在中国信息化建设进程上打了“三大战役”:“04机”“中国高速信息示范网”“中国高性能宽带信息网”。
一周人物 喜华人科学家获美国最高技术奖章 2015年12月22日,美国白宫公布2015年度美国最高科技奖项获得者名单。
美籍华人科学家胡正明是国家技术和创新奖获得者之
一。
胡正明1947年在北京出生,先后在中国台湾和美国的高校就读,现为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教授,1997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15年12月早些时候当选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
他是微电子微型化和可靠性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主要贡献是发明鳍式场效晶体管。
美国国家科学奖是美国科学界最高荣誉,1959年设立,旨在表彰在化学、工程、计算、数学、生物、行为和社会以及其他自然科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
2015年11月4日,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华灯初上,鲜花绽放。
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教授邬江兴接过“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这一重量级科技奖牌,成为我国第35位获此殊荣的杰出科学家。
“20年前,我因主持研制国产‘数字程控交换机’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年来,科技报国的使命感让我不敢停止攀登的步伐。
”年逾六
十、被誉为“中国大容量程控交换机之父”的邬江兴还未走下领奖台,就郑重宣布,“我将一如既往地矢志创新、开拓奋进,为国家的创新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全部热血和力量。
” 突破:以国家的名义 卡脖子的滋味不好受!用这句话形容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通信行业一点不为过。
改革开放之初,“打电话难”“装机难”成为当时困扰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瓶颈问题之
一。
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凭借着技术上的代差,蜂拥而至。
日本的NEC和富士通、美国的朗讯、瑞典的爱立信、德国的西门子等通信产品纷纷抢滩中国市场,迅速瓜分了中国程控交换机市场,形成了任由西方垄断的“七国八制”割据局面。
我国当时尽管对大型程控交换机技术一直进行着跟踪和仿制,但始终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
有跨国公司曾断言:“20世纪中国人搞不出大型数字程控交换机。
”可血气方刚的邬江兴偏偏不信这个邪,1984年,时年31岁的他,带着学院挤出的16万元经费从计算机专业转行而来,与鲁国英、罗兴国一道带领着一群不满30岁的科研人员出征了。
他们亮剑科研沙场,闯关夺隘,从1200门的G1200样机,到2000门的HJD03程控样机,再到6万门的“04机”———1991年,我国首台大容量数字程控交换机横空出世,主 要指标与“七国八制”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和领先的性价比,特别是在程控交换机的标志性指标———忙时处理能力方面,以近3倍的优势打破了德国西门子公司创造的世界纪录并保持了4年之久,整体技术水平居国际先进水平。
总共用了不到1000万元人民币和3年的时间,邬江兴团队就实现了国外需要花费数亿美元数千人才能达到的目标,尤其是其原创的交换机体系结构优势、先进设计理念,大大降低了程控交换机的技术实现与产业化门槛,性价比极高。
通过技术辐射和后发优势,巨龙、华为、中兴等国内通信高技术企业迅速崛起,使我国大型程控交换机产业利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就实现了从引进仿制到自主创造、从国外垄断受制于人到主要依靠自主产品的转变跃升,建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现代化电信网,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超过千亿元。
自此,中国市场的程控数字交换机价格直线下跌,每线(交换机一线即一部电话)从500美元、300美元、100美元直至30美元。
国内通信产业的群体性突破为国家节省了数百亿美元的外汇支出,当年的“七国八制”被他们以未曾预料的方式、无法企及的速度扫地出门。
2003年中国科学院主编的《中国科学进展》这样评价:“HJD04机是中国通信产业取得的第一个重大成就”;2009年,与导弹核潜艇、万吨级远洋船一同入选“新中国六十年工业和信息化巡礼”中的28项“第一”成就榜。
转折:踏上时代浪潮 大战折桂,程控交换领域的突破及其带动的相关产业发展,奠定了邬江兴在通信行业的功勋地位。
随后,没在功劳簿上沉浸的他又投入另一场战斗———构建中国高速信息示范网。
原来,就在邬江兴等人夜以继日弥补电话网发展差距的同时,国外互联网技术从数十年的理论积累走向了实际应用,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快车道,中国再次面临被动局面。
凭借着军人特有的忧患意识和担当精神,邬江兴敢于决战未知空间。
他再次发出战斗指令,带领团队迎头赶上,紧紧抓住这次战略上的发展机遇期。
当年,在互联网发展问题上,当时国内有两种声音争论不休,一是采用定长分组转发的异步传输模式(ATM),在成熟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二是要着眼未来网络大规模应用的趋势,一步跨过ATM,走基于网络协议(IP)的发展路径,建立中国自己的网络发展路径。
国家在经过多次论证之后,一锤定音,中止正在研制的ATM项目,全力发展基于IP的网络新技术,使得我国在起步之初就抢占了先机。
从1999年开始,邬江兴再次扛起大旗,联合大唐、巨龙、中兴、武汉邮电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大学等40多家科研院所和企业,千余名科研人员向着建设中国信息高速公路高地进发。
首要任务,要研制出互联网的枢纽和控制中心———路由器,实现网络上信息分组从源端经选定路由精确送到目的端的核心设备。
又是国外技术垄断,又是一切从零开始。
寒来暑往,邬江兴带领课题组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另辟蹊径,提出并实现的路由器“不定长分组交换结构”,成为国际上第二种主流的分组交换结构,主要性能指标优于“定长切片、同步交换、切片重组”的“斯坦福结构”;提出并实现的“大容量分段式无类域IP路由器线速查表算法”,解决了核心路由器中大规模路由表的高效维护和快速查表难题。
至此,中国首个高速信息示范网诞生了!邬江兴带领团队仅用了3年左右的时间,就让我国通信技术领域从电路交换一举跨入了具备互联网核心设备研发和产业化能力的世界先进行列,极大地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此踏上了全球互联网时代发展浪潮。
巨龙、中兴、比威、大唐、烽火等国内通信高技术企业在互联网基础设施研发能力方面也取得跨越式发展,国内通信产业再一次实现能力跃升。
2003年出版的《中国科学进展》将此项成 果评价为“全球为数不多的大型宽带高速试验示范网之一”,“标志着我国全面掌握高速信息网络关键技术”。
跨越:引领发展方向 2006年德国世界杯足球赛,住在长三角地区的居民,成为全世界首次在互联网上集中5万以上用户,同时观看高清晰电视直播世界杯足球赛况的见证者和亲历者。
在60亿地球人中率先开始享受到了信息时代的全数字生活,中国人走在了世界的最前列! 互联网的迅速普及,让其成为公认的国家“第五边疆”。
如何让中国互联网核心技术步入世界前列,引领发展方向,从根本上解决便捷服务和信息安全两大难题,征战信息疆场多年的邬江兴责无旁贷地扛起大旗,再次亮剑沙场,向信息高地发起冲锋。
2002年,作为“十五”国家“863”计划重点专项“高性能宽带信息网(3TNet)”项目总体组组长的邬江兴,组织北大、清华、中科院、中国科大、上海交大、中国电信等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和著名企业共计53家参研单位、2000多名科研人员联合攻关,不走“流量工程控制+复杂QoS控制”的主流研究路子,提出“电路交换、广播推送和分组交换双融合”的创新方案,一举跨越传统网络“尽力而为”的思维定式,设计出一条通向未来的中国特色“宽带信息”之路,顺利实现“T比特传输、T比特交换和T比特网络应用”的设计目标,成为国家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基础技术架构。
也就在这一刻起,国家“三网融合”实施有了技术支撑。
创新的网络架构、独特的设计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促使以华为、中兴、烽火等国内通信高技术企业相关技术和产品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我国自主创新的互动新媒体网络技术和产品步入世界前列。
据网上公开资料之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4月,累计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就超过了34亿元。
2013年英国《新科学家》以《中国下一代互联网举世无双》为题对高性能宽带信息网的报道中讲到“,作为网络领域的新王者,中国正在构造更快更安全、领先西方的网络”。
不久的将来,我们即将见证由此带来的更方便快捷的服务体验和新一轮的产业发展,感受着自主创新带来的无穷魅力。
(上接第1版) 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崔维成——— 十年深潜梦再起航 十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研制经历给了我极大启示:“技术困难不难,人才也不是瓶颈”,只要科研人员个人能够专心致志,团队能够齐心协力,则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就能心想事成。
为了验证这个经验,我在2013年4月依托上海海洋大学领导的支持,组建了一个新的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采用“国家支持+民间投入”的创新推动模式,以研制深渊科学技术流动实验室为抓手,以“填补我国深渊科学的空白,把我国的载人深潜技术领到国际领先”为目标。
初期,大家都以为这是个疯狂想法,但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下,2015年我们就实现了质的飞跃。
由我们研制的万米级无人潜水器和着陆器“彩虹鱼”号成功开展了4000米级海试,“张謇”号科考母船完成了80%的 建造工作量,研制中心所需要的总装车间和办公大楼已经在临港海洋高新园区完成建造,以民间资本对接的“上海彩虹鱼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首批“科技创新板”上正式挂牌。
这些成就的取得为未来目标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6年将是“彩虹鱼项目”的腾飞之年,我们在上海市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首先完成无人潜水器和3台着陆器挑战11000米的马里亚纳海沟试验。
其次,在彩虹鱼公司筹集民间投资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全海深的载人潜水器的设计工作,力争完成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为在2020年之前载人挑战马里亚纳海沟打下坚实基础。
希望通过这个项目的实践能为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探索道路。
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陈薇——— 用科技传递中国声音 2015年,对我们科研团队来说是非凡的一年。
我们研制的埃博拉疫苗,作为全球 首个2014新基因型疫苗,初步临床结果发表在世界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并在 疫情最严重的西非国家塞拉利昂开展了临床试验。
这是中国的疫苗第一次走出国门,实现了境外临床研究的历史性突破。
我们很自豪,在中非共同抗击埃博拉的日子里,我们用中国的高科技,传播了中国的好声音,彰显了中 国的软实力。
习近平主席为我们点赞:埃博拉疫苗,对世界是个支援,也是我们大国的形象。
2016年,祝愿祖国科技创新捷报频传,在国际舞台获得更多话语权。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郑永春——— 科学传播说不如做 2015年是人类太空探索异彩纷呈、收获颇丰的一年。
地球变“多”了、火星变“火”了、冥王星卖“萌”了、“悟空”上天寻找暗物质、“猎鹰”火箭实现成功回收,这些太空探索的进展多次登上全球科技新闻的头条。
作为从事太空探索和行星科学研究的青年科研工作者,每一次热点事件我都会撰写一些科普文章与广大读者分享。
在分享乐趣的同时,我也对科学传播的价值有了更深的体会。
首先,科学传播具有巨大的社会需求,其社会影响力和社会价值绝不亚于科学研究中的突破。
特别是当热点突发时,科研工作者及时作出的科学解读,往往可以达到回应公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科学研究和科学传播可以相互促进,两者并非对立面。
科研是科学 家的工作职责,如果将科研成果用一种生动、通俗的方式传播给普通公众和政府决策者,必将形成良性循环。
再次,一线优秀科学家应该成为科学传播的主力,体现责任和担当。
科学传播不只是老科学家的专利,年富力强的优秀科学家应把最新鲜的科学进展、科学故事、科研体验,生动地分享给青年一代,使之薪火相传。
2016年将是充满希冀的一年,科学传播也要紧跟时代步伐,把握受众需求。
科学本身是非常有趣的,只有采用生动活泼、让人乐于接受的创新形式,针对不同受众对科学知识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特点,把科普内容进行分级,区分科学教育、科学传播和科学普及的功能定位,精准分析受众需求,科学传播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本报记者王佳雯、崔雪芹、陆琦、甘晓、王超整理) 怒12年冤狱研究生不满百万赔偿 近日,湘潭大学研究生杀人案12年冤狱主角曾爱云获湘潭市中级人民法院国家赔偿127万元。
据悉,曾爱云对此结果并不满意。
2003年10月27日晚,湘潭大学2002级研究生周玉衡在学校工科南楼308室遇害。
同校2003级研究生曾爱云和2001级研究生陈华章被羁押。
此后,湘潭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04年9月、2005年12月、2010年6月三次判决曾爱云死刑。
终因证据不足,湘潭中院于2015年7月21日宣布曾爱云无罪释放。
2015年11月12日,曾爱云向湘潭中院提出申请国家赔偿精神损失伤害抚慰金200万元。
加上按照国家规定的人身自由赔偿金94万多元,共计294万元。
法院满足了曾爱云94万多元的人身自由赔偿金的要求,但只给予曾爱云32.9万多元的精神损失伤害抚慰金,加上被扣押手机的补偿款2200元,共计127万多元。
127万元赔偿金未达曾爱云预期,他将向湖南省高院提起诉讼,望法院支持200万元精神损失伤害抚慰金的诉求。
哀清华遇难博士后被认定为因公殉职 2015年12月26日上午,清华大学实验室爆炸事故遇难博士后告别仪式在八宝山举行,上百名清华师生与家属一起送别孟祥见博士后。
告别仪式现场简单低调。
孟祥见静静地躺在鲜花丛中,大厅正前方播放着他的校园生活照。
两侧整齐摆放着花圈,“沉痛送别敬爱的大哥”“为科学献出一生”等挽联表达了家人和师生对他的哀思和不舍。
孟祥见的家属表示,他们已与清华达成协议,学校将事故定性为因公殉职,校方承诺积极配合调查事故真相,并及时公布调查进程。
家属将带着孟祥见的骨灰返回安徽老家。
清华大学校方也在官方微博上表示,学校正全面排查、重点整改各类安全隐患,并将在安全教育和制度建设上进一步做到实处。
乐宇航员在太空拨错电话:是地球吗? 英国宇航员蒂姆·皮克于2015年12月15日乘坐联盟TMA-19M载人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
近日,有媒体报道,皮克在太空中打错了电话,还问对方:“哈啰,这是地球吗?” 随后,皮克在网上发文道歉,皮克表示:“我要向刚才我打错电话说‘哈啰,这是地球吗?’的那位女士道歉。
”“那不是恶作剧电话,只是我拨错了号码。
” 皮克囧事多,先前在前往国际空间站后,英国媒体高度关注,纷纷报道皮克“joinISS”(加入国际空间站),但是英国人看后愤怒地误以为本国宇航员到太空加入了“ISIS”(joinISIS,加入了恐怖组织),而后一份网络调查显示,高达68%的英国网民认为应禁止皮克返回地球。
皮克是第一位代表英国政府的英国宇航员,也是第一位进入国际空间站的英国人,他将在国际空间站停留6个月时间,2016年6月返回地球。
(栏目主持:周天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标签: #给别人 #大小 #打印出来 #壁纸 #网站 #视频教程 #快手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