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刊,中国教育报文化副刊中心

一章 3
微信公众号:中教文化乐读 读书周刊好书点亮智慧阅读陪伴成长 主编:王珺编辑:却咏梅王珺设计:王保英校对:赵阳电话:010-82296621邮箱:dushuzhoukan@QQ群:226839819 封面·读书课 新学期,跟随曼古埃尔探访阅读的历史—— 假如你有一卷在握 冷玉斌 你,就是你的阅读史,你能真正拥有阅读,那才是真正拥有了你自己。
大约二十年前买到《阅读史》,之后多次重读,每次都感觉是在读一本新书。
阿尔维托·曼古埃尔用他的这本书,架起人与阅读之间的一座桥,当中时有欢欣常有受益,更把我愉快地渡到“阅读”那一边。
《阅读史》的书名里有一个“史”,却不是一本史学著作,更像是一部阅读笔记。
著者围绕着阅读这件事,写了与之相关的多个方面,发生与发展,变化与消亡。
著者并没有沿着人类阅读活动的历史轨迹去做一个断代划分,把阅读历史的具体演变过程讲出来,而是将自己放在一个读者的角度,去观察、去追问、去研判。
《阅读史》就是一部独特的个人阅读笔记,既是很庄重的阅读文化史,又是很有趣的个人阅读经验史。
阅读这本书,确实能够体会,凡是奔着一个“正题”而去的阅读,可能会多么乏味,真正的阅读的道路,就应该像曼古埃尔展现出的,阡陌纵横,鸡犬相闻,时时有旁逸斜出之趣味。
这,也就是《阅读史》的趣味。
谈论《阅读史》,我想从本书收录的一张老照片说起,就是那张著名的《废墟中的阅读者》。
1940年第二次 世界大战期间,伦敦大轰炸之后,图书馆被炸毁,屋顶被掀掉,书架还立在那儿,三个男子就在书架前或寻或找。
曼古埃尔把这张照片放在了全书的最后,“他们不是选择书籍,而轻忽外在世界的生命,他们正在努力坚持以对抗眼前的厄运,他们就坚持着这一个平常的发问权利,他们企图再一次发现在这废墟之中,在阅读偶尔赐予的惊人报酬中,发现一种理解”。
这本书就结束在这一句,这一句就是理解《阅读史》的一把钥匙,它再次向所有人表明,阅读确实就是一座可以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阅读史》也就是曼古埃尔在他待过无数个“避难所”之后,穿行在古旧的岁月里,从读者的历史、个人经验的历史,跨步到阅读活动的历史,从各种各样的著作当中,一点一滴考古,用一份份实物影像作为佐证,通过文字重新拼接,构建起对于人类阅读的理解路径,气魄宏大、视野开阔、材料丰富,而且,他的书写极有密度,无休止地追问,就是在履行自己作为一个读者的发问权利。
来到书中,于我而言,《阅读史》带来了很多对阅读的崭新认识。
第一个是发现历史。
回过头来看看阅读,若往回追溯,今天的人们已经习惯了捧起书就读这个事情,放在更早的人群那里是否有不可解之处呢?比如,为什么见了纸页上的那个“字”,就能明白它的意义?这里面其实牵涉到多个领域,那个字会被我看见,能识别它的形体,这是眼睛的功能;接着大脑做出反应,让人能够知道它的意义,是脑神经科学。
古人在这上面也会不断琢磨。
本书第二章《阅读黑影》就讲到,古代哲学家、科学家提出一套又一套理论,比如说是有一道火焰控制着我们的眼睛,这样的火焰可以穿透到外面的世界,能够让我们看到外面所有的东西,亚里士多德也提出了一些理论等,从这儿一直说到最新的脑科学研究,让人情不自禁感慨又感叹,不长的篇幅穿越了人类两千年的阅读功能探索,真觉得可能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好奇、专注和探索,才使得人类作为一个族群继续在这个世界上存留下来。
事实上,直到现在,人类距离解开阅读之谜还很遥远,美国研究者易胡耶就承认:“彻底分析出吾人在阅读时的整个心智工作几乎就是心理学家的巅峰成就,因为这需要能够对人类心智中最错综复杂的运转机制作出描述。
” 再比如,现在人们的阅读基本都是“默读”,但这样的习以为常却不是历史的常态,“默读”真正开始在西方普及,是从公元10世纪开始,在此之前,更多时候的阅读要么是大声朗读,要么是听别人读。
书中提到奥古斯丁《忏悔录》里的记载,他第一次见到了安布罗斯不一样的阅读:“他的眼睛扫描着书页,而他的心则忙着找出意义,但它不发出声音,他的舌头静止不动。
任何人都可以自由接近他,访客通常不时通报,所以,我们来拜访他时,常常发现他就这般默默地阅读着,因为他从来不出声朗读。
”奥古斯丁的大书特书,正好验证了当时的人更适应出声朗读的方式,在他眼中,安布罗斯的阅读方式如此新奇。
第二个是发现理解。
《阅读史》里的讲述,让我懂得了,阅读指向的一定是理解,理解是怎么发生的呢?《记忆之书》里就讲得特别有趣。
原来,所谓的理解,最初总是跟记忆联系在一起的。
这一章里有拉辛的一则小故事,十八岁的拉辛在修道院上学,无意中发现了一本早期的希腊小说,是一部爱情小说,但他是一个修士,只能把书偷偷带到修道院旁边的森林里,狼吞虎咽地读了起来。
结果教堂的主管人员出其不意把他给逮住了,没收了这本书,并且扔到了火堆里。
过后不久拉辛想办法又弄到一本,结果也被发 现,又遭到丢入火堆的惩罚。
后来他又买了一本,就把整本小说默记在心里,把书主动交给气呼呼的教堂主管:“现在你也可以把这本烧掉,就跟烧前两本一样。
” 当然,记住其实还不等于理解。
彼特拉克在他的《我的秘密》一书里,虚构了与奥古斯丁的一段对话,由后者在背诵之外,更提出了一种真正促进理解力的阅读方法: “你在念书的时候,只要一发现让你感觉刺激或令你的灵魂欣喜的绝妙字句,不要只想凭着你的智慧力量,一定要强迫自己用背诵的方法记住它们,并以思考来熟悉其内容,以便苦恼之事紧急发生时,你随时都有疗药可治,好像它已铭刻在你的心灵之中一般。
只要看到似乎对你有用的段落,便画下醒目的标记,这大大有助于你的记忆,不然的话,它们可能会飞得无影无踪。
” 这种崭新的读书法强调,读者既不利用书本当作思想的支柱,也不像相信别人的权威一般相信它,而是从它攫取一个观念、一句警语、一个意象,把它和保存在记忆当中的遥远文本相互连接,再把这一切与自己的反思联系起来,由此产生了一篇由读者读出来的新文本。
从这里,对于阅读而言的理解,就有了新的依托与方式,渐渐地,读者也就能提供更大量的个人式的人文主义观点,将阅读的行动限制在自己的亲密世界与经验里,以个体的权威来对各种文本发表意见,阅读,也就越来越精彩,越来越多元。
第三个是发现趣味。
书里有一个章节讲“聆听朗读”,非常有意思,一下子就跟当下大行其道的各种音频节目,或者《朗读者》这样的电视栏目接上了。
阅读之前,我确实不知道19世纪末的巴西和美国就已经有一种职业是“朗读师”,专门负责给商人们读故事。
还有一个是“图像阅读”,今天,很多大人都乐于给孩子们阅读绘本,某些精美的绘本成了阅读里的“贵客”,而在中世纪,“图像阅读”是属于那些不识字的信徒,或者更穷的信徒,为了给他们的阅读降低难度,那些图像书籍被称为“穷人圣经”。
谁能想到,历史的车轮滚动,“聆听朗读”与“图像阅读”,在几百年后,获得了极大的新生与反转? 最后,应该是最重要的,就是发现力量。
力量来自书籍,力量来自读者,力量来自阅读本身。
在书中,每个章节都能让读者产生强大的行动感与反抗感,阅读起来,反抗平庸。
曼古埃尔引用爱默生的说法:“会读书的人应该是一个发明家。
”这句话也是提醒我们,一个发明家才善读书,能把书读 多,能把书读厚,他会运用自己的力量,放出自己的眼光,努力地去找一本书,读自己想读的书。
这个世界上无书不可读,关键是你怎么去读,怎么去理解,书籍有力量,但读者更要有力量,阅读,就是发明。
好比坊间时时传出一份又一份书单,对于它们,需要留心,乃至警惕,就是不能全盘接收,必须经过使用者思考与辨析,联系各人对自己或孩子的了解,动手动脑,选出一份独特的合适的书单,在曼古埃尔看来,这样的读者,才是真正的“宇宙的制定者”。
是的,给书分类是重要的阅读权利,我们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来与书对话:最近读的最悲伤的书是哪本?最让你喜悦的书是哪本?不同的分类其实是一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有的分类可能就分得让人很开心很投入,有的分类也会枯燥很无味,要知道,有多少种分类,读者就可以获得多少阅读的宇宙。
曼古埃尔漫游于阅读的丛林,在到达旅途终点时,他深情写道: “我们知道自己正在阅读,即使暂时停止怀疑;我们知道为何而阅读,即使不知道如何做,仿佛,我们的心灵同时怀有引起幻觉的文本和阅读的动作。
……我们锲而不舍地阅读,就像追踪者,过于专心而忘记了周遭的环境。
我们心神不专地阅读,跳页。
我们轻蔑地、赞叹地、疏忽地、愤怒地、热情地、嫉妒地、企盼地阅读。
……我们在缓慢、长久的动作中阅读,好像飘浮于太空,没有重量。
我们充满偏见,心怀恶意地阅读。
我们慷慨大方地阅读,为正文找借口,填满漏洞,修正过失。
” 所以,永远不要问为什么阅读,不要问读了以后得到什么,只要去读就好了,因为“阅读是为了活着”(福楼拜语),只要活着,就不得不阅读。
假如你有一卷在握,你的个人“阅读史”就开始了。
说到底,你,就是你的阅读史,你能真正拥有阅读,那才是真正拥有了你自己。
这,正是阅读对所有人的最大也是最高的意义。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第二实验小学) 扫码听回放 “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的10堂公益读书课” 中国教育报、商务印书馆联合主办 2020年9月2日星期三09 寻找推动读书榜样 “中国教育报2020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盘点活动启动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方式,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发育、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
在大兴读书之风的形势下,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推广人用阅读为学生点亮心灯,越来越多的校长致力于为师生营造书香校园,越来越多的教育行政管理者倡导阅读、支持阅读行动。
中国教育报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活动自2004年开展以来,挖掘、推出了一大批推动阅读的典型,他们立足于一间教室、一所学校、一个区域,传播“乐读”的理念,培育“好读”的种子,用智慧、勇气与行动诠释着推动的意义,为全民阅读的愿景贡献着不容忽视的力量。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锁住了人们的脚步,许多人在书里寻找希望之光,更有一些“爱读”者通过音频、视频等方式传播读书这件好事。
致力于发现推动读书先进典型的“中国教育报2020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盘点活动即日启动,现面向全国读者征集阅读榜样报道线索,欢迎推荐您了解的积极参与阅读推广并取得一定成效的“推动读书人物”。
本次征集不接受个人自荐。
推荐材料需加盖县级(含)以上教育局公章。
推荐材料包括:
1.被推荐者姓名、单位、联系方式(手机号+常用邮箱)。

2.事迹介绍:包括被推荐者阅读主张、阅读推广事迹简介、阅读推广持续时间、推广效果及影响力等。
推广事迹要求真实、具体、条理清晰(可配图片,请勿发送视频资料),3000字内。

3.推荐人或推荐单位联系人姓名、办公室电话、手机号、邮箱。
请使用电子邮件报送材料,在邮件主题处请注明“读书人物推荐”,发送至dushuzhoukan@。
材料提交截止到2020年10月31日。
本报读书周刊启 2019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盘点特刊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图书推介⑤ 41.笨狼的故事 汤素兰的长篇动物童话《笨狼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别出心裁的“笨狼”形象。
笨狼和一群小动物开心地生活在森林镇上,好朋友聪明兔帮他解决了很多难题,笨狼也给朋友们带去了很多关怀和乐趣。
在他闹出的一连串看上去傻里傻气的笑话中,弥漫着令人捧腹的直率和稚拙之气,闪耀着令人感动的天真和温柔之心。
书中的三十三个故事都相对完整,既可以各自独立成章,也相互关联衔接,形成光彩熠熠的珠串。
作品构思美妙精致,语言轻灵活泼、诙谐风趣,映现出作者晶莹透亮的童心,洋溢着轻松欢快的游戏精神。
笨狼的形象善良可爱、憨态可掬,成为孩子们童年成长中一个可爱的“玩伴”。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谈凤霞) 42.盘中餐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在中国人的餐桌上,稻米是普通的主食,可很少有人了解稻米从田间来到餐桌的全过程。
青年画家于虹呈的原创图画书《盘中餐》,以真实的画面、动人的细节向孩子们讲述了每一粒饭的辛苦由来。
作者将故事定格在世界文化遗产云南元阳梯田,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将中国最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用精美的画面表现出来,既赞美了悠久的农耕文明,也展现了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
作品将稻米的知识融入平静叙述中,将自然的观念融入生活传统中,将祖先的劳作融入对土地的尊重中。
该书有助于小学生更好地认知优秀文化 传统,感受农作的不易,懂得感恩和珍惜粮食。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王林) 43.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阿米琪斯发表于19世纪后期的日记体儿童小说,已成为影响深远的世界儿童文学经典之
一。
日记的主人公是小学四年级的男生恩利科,呈现了他在四年级阶段一个学期的经历和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一方校园之地关联着少年儿童的家庭生活及社会关系,在恩利科的记述中还巧妙地穿插着老师给学生讲述的感人“故事”,以及父母为他准备的具有启迪意义的文章。
这部作品围绕小学四年级的校园生活而展开,是对小学校园叙事的艺术拓展,贴近学生学习生活,适应少年儿童的身心成长和阅读兴趣,可以让孩子们从内心认识到: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
学会与人交往,学会爱别人和接受别人的爱,学生的精神会得到健康成长。
(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外国儿童与青少年文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舒伟) 44.夏洛的网 《夏洛的网》是美国作家
E.B.怀特创作的当代童话小说名作,讲述小猪威伯与蜘蛛夏洛的相知相助,乃至以命相救的故事,具有深深触动少年儿童内心世界的情感力量。
作者化平凡为神奇,将小猪、蜘蛛等非常普通甚至形象不甚美好的动物,转化为独特的拟人动物形象,将人类的重要情感和生命体验投射 在它们身上;同时使动物的自然属性与人类的人性、情感、智力等特质汇聚起来,形成互动,演绎出起伏跌宕的当代童话故事。
更重要的是,作品通过童趣化的故事演绎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完成了体悟孤独与友情、虚伪与真实、牺牲与崇高、爱与被爱等人生命题,以及生命教育的当代儿童文学表达,具有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外国儿童与青少年文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舒伟) 45.窗边的小豆豆 《窗边的小豆豆》是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作品。
该书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日本为背景,讲述了作家小时候上学的真实故事。
该书在日本创下了图书畅销第一的纪录,被译为三十多种语言,受到广泛欢迎,成为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豆豆是在正规学校经历失败的孩子,但转学到“巴学园”后,见到了特别的小林校长、特别的教室(一辆废弃电车)、特别的上课方式,甚至还有特别的学生餐,而这一切都是源于对孩子的爱。
《窗边的小豆豆》描写细腻生动,语言亲切感人,能够引起无数人共鸣,令人感受到一份童真和不带世俗的纯净,在儿童教育的方式上,给成人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王林) 46.少儿科普三字经 借用《三字经》形式,通过介绍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发现、重要发明、杰出科学家和发明家,描述宇宙、太阳系、地球、生命和人类的演化,以及科学技术 发展的历程和主要成就。
第一部分讲宇宙的创生,第二部分讲地球、生命和人类的产生和演化,第三部分讲中国科技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第四部分讲其他古文明中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第五部分讲中世纪以来物理学领域的科技成果、技术成就和相关科学家,第六部分讲中世纪以来化学、生物学、医学等领域的科技成果。
穿插有简单的知识解说、科学家和发明家简介,还有启发阅读的卡通对话。
是形式传统、朗朗上口、通俗易记的科学启蒙读物。
(湖北省襄阳市教育科学研究室副主任肖新汉) 47.中国国家博物馆儿童历史百科绘本 面向小学低年级学生诠释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展示中华文明史的亲子童趣读物。
全套书目前有《家,我们从哪里来》《大河,我们的开始》《商贸,从贝壳到丝绸》《我们怎样走遍世界》《我们祖先的餐桌》5册,图文并茂,分别涉及家族家庭、大河文明、商业贸易、交通出行和饮食文化等主题。
描绘地球上文明起源和发展的脉络,重现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祖先生活的各种场景,融汇自然、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基础知识,并穿插介绍保存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的珍贵历史文物。
儿童起点、生活线索、故事手法、文物背景、绘本形式,并配有手工制作活动和游戏。
有助于建立对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和中国历史的初步认识,增加读者对现实生活的理解。
(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林培英) 48.昆虫漫话 昆虫知识和相关人文历史知识的普及读物。
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蜂、蜜蜂、蝶、蝉、萤、蚊、蝇、蜻蛉、蟋蟀、蝗虫、螳螂、天牛、蚤、蚁等14种昆虫,做了简单生动的描写和介绍,内容包括这些昆虫所属种类、外形特征、器官构造、生活史、交配方式、生存繁殖、迁徙、争斗、合作、语言及其相关趣闻轶事、寓言、传说、诗歌和历史等,提供了昆虫方面丰富多彩的资料和知识,以及与这些昆虫相关的人文知识。
有利于广大中小学生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观察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好奇大自然奥妙、热爱社会生活、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启迪仿生想象和创新意识。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赵茂林) 49.中国儿童视听百科.飞向太空 介绍宇宙、星空、太阳系、地月系、天文望远镜、太空探索等有关太空的基本知识,描述古今中外人类太空探索历程、相关学说以及未来太空生存的设想,并从宇宙空间的角度描绘地球上的自然环境,解释常见的天文现象和地理现象。
还特设专题介绍中国1949年以来航天事业的起步、发展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正如作者所言,“翻开这部‘天书’,即可踏进那触手可及的深邃世 界”。
本书内容丰富、翔实,使用了大量精美的彩色照片和示意图,而最为独特的是附有30多个二维码,扫描后可观看视频,体验视听图书的妙处。
书中还设置有“奇思怪问”栏目,并提供了天文观测、天文摄影等活动指南,适合少年儿童课外阅读和使用。
(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林培英) 50.异想天开的科学游戏 作者多年从事创造力培养课程案例以及策划的大型科普电视节目的汇集。
内容包括4个部分18个游戏实验。
太空实验部分,包括单摆运动、陀螺运动和水膜变水球3个实验。
地面失重游戏部分,包括地面飘浮、失重火焰、拧出失重的水3个实验。
大型游戏部分,包括纸桥过车、纸船载人、手机吊冰箱、弹簧秤称大象4个实验。
一起玩创意游戏部分,包括隔空取物、加密解密、一箭双雕、小熊爬绳、飞得更高、不倒的松鼠、小鸭慢走、无轮小车8个游戏。
设计的实验皆具有游戏和出奇的特点,对青少年读者具有吸引力,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启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其中的STEAM科学教育及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教学经验,有助于科学教师指导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张端) 用好《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国教育报主办

标签: #多少钱 #多少钱 #要多 #视频剪辑 #最多 #厦门 #学费 #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