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刊,中国教育报文化副刊中心

一章 10
微信公众号:中教文化乐读 封面·新书故事 读书周刊好书点亮智慧阅读陪伴成长 主编:王珺编辑:却咏梅王珺设计:丁京红校对:赵阳电话:010-82296621邮箱:dushuzhoukan@QQ群:226839819 文学史能否“活”起来?钱念孙 ▲《好看的中国文学史》插图 同样是以语言文字为表达工具,文学创作注重以生动的语言形象化地表现社会生活,而文学史则主要以思辨的语言抽象地叙说文学发展演变历程。
这似乎约定俗成,也仿佛天经地义,因为文学创作追求鲜活逼真地描写社会生活,而文学史是对既往文学创作及文学现象的梳理和述评。
如果说,前者更加青睐感性具象的描写,那么,后者则更多钟情抽象理性的分析。
上大学时,我曾将图书馆里十多种《中国文学史》找来翻阅,在饕餮知识盛宴的同时,对书中疑点和难点提出过种种问题,却从没有想到过文学史的写法会有别的途径和方式。
触动我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初。
当时一家出版社约我主编一套面向青少年读者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丛书”。
在执笔撰写《中国文学精粹》一本的过程中,为适应青少年阅读,尽量使文笔生动有趣一些,不得不在多种古籍资料中搜寻一位位大作家的生平故事,以及 他们创作经典作品的佳话趣闻。
这一“搜寻”让我意外发现,各种典籍对 不少大作家的记载,不仅内容远比原先预料的详备丰富,而且写法也比预先想象的活泼有味。
拿《史记》来说,司马迁介绍每个大作家和大思想家,如孔子、庄子、屈原、司马相如等,都以“列传”(孔子以“世家”)的形式,相当出色地写出他们的生平事迹和著述成就,使这些大家的形象较为鲜活地耸立于我们眼前。
再如《世说新语》,它对“竹林七贤”等晋代文人的言谈举止和轶事趣闻,颇多传神刻画和记叙,异常精彩地反映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思想和生活情状。
其他各个朝代的大量笔记杂录、野史逸闻,以及诗话词话等,也以相当丰赡的史料,对历代作家的人生旅程和创作佳话多有记载和描绘。
遗憾的是,我们的文学史编撰多年来基本恪守学术史著述的模式,对这类史料似乎不甚重视,写到每个大作家时,几乎总是像填写“干部简历 表”一样,姓名、生卒、籍贯、履历等,接着就是一段接一段的作品分析。
为什么我们的文学史不能有多种写法,尤其是继承《史记》所开创的史传结合的传统,既介绍作家之“文”,又描绘作家之“人”,使作家的人生风貌和他的杰出作品互证互释、彼此阐发、相映生辉呢?朱光潜先生曾称赞小泉八云(原名为LafcadioHearn,拉夫卡迪奥·海恩)在日本东京大学讲授西方文学的讲稿《文学导解》,把一位位西方文学大家及其作品讲“活”了(《朱光潜全集》第3卷第453—467页)。
为什么我们不能吸收其长处,把中国文学史写得更加饶有兴味呢? 于是,我想到用“演义”的形式来写文学史。
演义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写作样式,它由宋元之际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一般以章回体的方式,标明回目,分章叙事,多用来讲述历史故事,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也有应用于其他领域,比如章回体新闻等。
演义体的写法比较自由,可以叙述情节,描绘人物,也可以援引例证,插话评论。
这一特点,正符合生动活泼地写作文学史的要求,即:不仅勾勒中国文学的演进历程,而且描绘一位位大作家的人生风貌;不仅赏析那一篇篇脍炙人口的经典杰作,而且写出它们在创作或流传中的佳话趣闻。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越来越觉得,大作家写出一部部杰出的文学作品,固然具有极高的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但他们在人生旅途上,如何对待事业功名、家庭爱情,如何处理悲欢离合、成功挫折,以至生死存亡等一系列问题,同样能给人许多思想启迪和人生教益。
大作家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敏于感悟和传达世道人心的智者,不仅他们创作的名篇佳作值得细读玩赏,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往往也是一部精彩的著作,同样值得品味体会。
人生与作品本来紧密关联。
一个作家之所以显示这种或那种创作特色及风格,与他的性格气质和人生遭际等,无不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作家笔下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人物、场景及情感,与他的人生经历和具体生活环境等,多半也摆脱不了盘根错节的瓜葛。
曹操写出千古名篇《观沧海》,是他大败袁绍残部,登临渤海之滨碣石山,眺望浩渺无垠大海的情感抒发。
李白写出脍炙人口的《早发白帝城》,是他流放夜郎途中遇到大赦,从奉节乘船沿长江顺流而下喜悦之情的酣畅表达。
一部文学史,如果只是将各个朝代文学发展的实绩甲乙丙丁地推送给读者,而忽略对作家人生重 要节点的描述,忽略对经典作品创作动因的捕捉,就难以让人真切感受到作家创作过程的丰富多彩,以及他们创作个性形成变化的内在缘由。
基于这些想法,就有了我学术著述以外的一本“闲书”——《中国文学史演义》。
它从远古神话起笔,经诗经、楚辞、汉赋、魏晋诗文,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叙说中国文学史数千年演变历程,力求线索清楚、详略得当;对各个朝代的杰出作家、经典作品和重大文学事件,尽量描述准确,阐释精到。
它并不着意对中国文学史上疑点难点进行梳理和研究,我不是文学史专家,也没有能力做到这一点。
它只是中国文学史的一种通俗读本,只是用章回体或者说演义体的形式,把我心目中的中国文学史壮阔图景,尽量明晰生动地勾勒并呈现出来。
书中我想避免两点:一是枯燥无味,晦涩难懂之弊;二是戏说历史,胡编乱造之短。
写作的过程,语言小舟在烟波浩渺、浪花飞溅的文学史激流里穿行,我常常感到自己置身于一个超越具体时空的状态中,似乎同时代表此刻的今人与从前的古人。
孔孟热心济世的呐喊、老庄虚静无为的逍遥,李白奇伟瑰丽的想象、杜甫沉郁顿挫的深挚,白居易的多情善感、苏东坡的天纵才华……他们仿佛一尊尊千姿百态、能量无穷的巨人塑像,矗立于逶迤而来的文学史长河之中,与我们喃喃私语,向我们诉说创作伟大作品的奥秘。
我在他们面前顶礼膜拜,透过玄妙如天籁的文字密码,探寻一篇篇千古绝唱的音符与旋律。
我尝试把散乱、冰冷的文字之牌,抓到手里重新调配组合,以故事佳话为纽带串联名家名作、以简练明快和畅达好读的语言为呈现方式,激发读者在脑海里展开飞翔的翅膀,将文本还原成一个个具象世界,真切领略大作家的才情气概和人生风采。
文学史不仅是文学的历史编年和知识汇聚,同时也饱含审美熏陶和人格塑造的功能。
高尔基曾深刻地将文学解读为“人学”,其原因就在于,文学杰作除了以优美的语言反映纷繁复杂的人生世象外,无不内蕴明亮健康的价值观和追求公平公正的道义感,给人以善良人性和高尚情怀的心灵滋养。
因此,追踪我国历史上诸多历经坎坷仍跋涉向前大作家的创作足迹,在扫描探视他们如何锤炼出栩栩如生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情节、悠远深邃的意境、口口相传的警句时,更要发掘他们赋予艺术形象显在或潜藏的深厚蕴意,揭示其中对博大胸襟、坚韧意志、高风亮节、超凡智慧等的赞美,以传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高尚 的人格情操。
以章回体的形式“演义”中国文 学史,如何做到学术的严谨性与演义的生动性兼顾并良性互动,是无法回避的难题。
本书所叙述的文学家以及他们的趣事逸闻,采取“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即在严格尊重史实、保持人物和事件真实的前提下,允许在细节、环境、气氛、对话上有某种程度的点染和充实,史料极端缺乏之处,采用一些传说故事加以弥补。
不过,这些充实和弥补,却绝非凭空臆造,而都是以一定史料为依据的。
这些史料,有的见于正史、类书、诗文集,有的见于诗话、词话、野史、杂记,均有案可稽。
每一章回的末尾,都有注释交代参考资料,以示持之有故,信而有征。
当然,一些史料的真伪及可信程度,历史上和当今学界有不同看法,笔者所以不避争议选取采用,主要在于其内容与某一作家作品的总体精神相契合,有助于刻画作家形象和把握作品蕴意。
我期望本书在注意演义的生动性和趣味性的同时,又把握住学术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文学史演义》1994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首版,到1996年已3次印刷;后安徽教育出版社于2004年推出32开普通本和16开珍藏本两种版本并多次重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也出过一个版本,还有一些令人讨厌却无奈的盗版。
在海峡对岸,台湾正中书局1996年推出中文繁体字首版,相继有一卷本、三卷本、豪华本等不同形式刊本,2002年起被选为台湾高中“国文课”(即我们的语文课)的最佳辅助教材,迄今再版重印已50多次。
此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刊行的《好看的中国文学史》,乃《中国文学史演义》的最新修订本。
出版社帮助改定此书名,我想并非说书写得好,自知这本早年的拙著有诸多缺陷和不足;其所谓“好看”,只是指通俗易懂、易读易看之意。
在此意义上,现书名也算一种切题的表述,何况老酒换个新瓶来装,多少总能给人一些新鲜感呢。
作者小档案 钱念孙,1953年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市,历任安徽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省政府参事,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等。
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曾任英国杜伦大学、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和汉普舍尔学院客座教授。
出版著作26部,先后五次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另获“田汉戏剧奖”(理论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十余次。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图书推介⑨ 2020年9月30日星期三09 书海观潮 总结教育治理全球经验探索教育强国中国路径 本报记者王珺 线上教育在今年的特殊形势下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反映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一些短板,所以我们需要了解全球教育治理,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日前在“全球教育治理研究系列”丛书出版座谈会上说,这套丛书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他认为该书填补了全球教育治理研究领域的空白,对于了解世界各国如何参与全球治理很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十三五”规划教育学重大招标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和2017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全球教育治理研究系列”丛书汇聚了一批国内外教育界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和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由湖北教育出版社近期出版。
丛书主编周洪宇从全球化及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背景要求各国紧密合作和协同参与,全球性教育问题持续存在且呈现复杂性要求全球教育治理发挥作用,研究、发现、概括、提炼中国教育治理经验刻不容缓,研究全球教育治理问题也是中国教育界的当务之急等四个方面介绍了编写丛书的初衷。
全国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认为,丛书中每本书的重点各异,大多论述了国家内部治理,也可以从中看到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如何参与全球治理、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和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他期待丛书编写团队在研究过程中能够对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提出一套方案。
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邬书林说,这套丛书出版的时机准、内容好、立意高,全面系统地研究了中外教育治理方面的理念、经验教训和发展趋势等,对当下中国具有借鉴意义。
他认为这类丛书的出版为推动我国学术研究走向更高水平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石中英认为,丛书提供了全球教育治理体系的框架,帮助我们了解世界各国教育体系的多样性和共性问题,同时,也为我们借鉴他国有益经验、进一步推进中国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作出了贡献。
“全球教育治理研究系列”丛书坚持“全球视野,中国立场,问题导向,专业研究”的原则,从超国家层面、国家层面、次国家层面三个视角展开论述,完整清晰地呈现了全球教育治理的面貌及其基本特征,总结了中国教育治理的成效以及参与全球教育治理获得的经验与启示。
与会专家认为,丛书的出版将有助于教育研究者、教育工作者了解全球教育治理现状、经验与成果。
81.童年河 如果说人生是一条河流,那么童年就是河流的源头。
它对人生之河的趋向和品质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当代作家赵丽宏的小说《童年河》以儿童的眼光和写实的笔法,讲述了主人公雪弟从农村来到都市后的种种经历,展现出浓烈的旧日情怀,闪耀着淳朴的童真和人性魅力。
作者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的闪光事物,着力表现亲情、友情、乡情,以及悲悯情怀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来揭示少年儿童的心灵成长。
小说用如诗的文字展现出一帧帧上海老照片,诉说着一件件温馨往事,诗意盎然,感人至深,语言亲切流畅。
阅读《童年河》,可以让青少年永葆纯真的童心、善良的品质,憧憬并创造出美好的人生。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高峰) 82.草房子 曹文轩的《草房子》描写在一个叫“油麻地”的风景如画的南方小村子里,有一所校舍都是一色的草房子的“油麻地小学”。
小说用充满水乡记忆的诗意语言,讲述了这所小学里的儿童、老师,以及周边的人的故事。
全书共九章七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一个核心人物,故事相对独立,而所有的故事又由主人公桑桑的生活串联起来。
桑桑见证了身边人所经历的人生困境和磨难,也体验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扶持、温暖。
在这个过程中,桑桑在成长,从一开始的充满各种奇思妙想、经常捣乱, 到变得懂事、坚强。
小说用充满诗意的笔触抒写了人情、人性、自然之美。
作者葆有“追随永恒”之心,使得这部描写过去的故事的作品,有着打动今天的孩子乃至成人的力量。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研究员叶丽新) 83.男生贾里全传 《男生贾里全传》是当代作家秦文君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描写了聪明机智又热情的男生贾里在进入初中后所经历的故事。
全书用生动活泼、轻松幽默的笔调,真实地反映了当代中学生的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和生活气息。
书中塑造的热情仗义的贾里,天真活泼又富有同情心的贾梅,豁达开朗的鲁智胜,富有才情、对生活充满热情的林晓梅等众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就像我们身边的许多同学,令人感到既熟悉亲切又与众不同。
成长是中小学生面对的主要课题,在这个过程中,既会有友情、理解、欢乐、幸福,也会遇到矛盾、委屈、挫折甚至失败。
相信那些男生女生的故事,会给孩子们不少启发。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郑桂华) 84.今天我是升旗手 当代作家黄蓓佳所著的《今天我是升旗手》,是一部描写当代儿童校园生活的优秀长篇小说。
作品描写出身军人家庭的小学生肖晓,崇拜英雄,精力充沛,奇想迭出,品学兼优。
他心中有一个愿望:当一回学校的升旗手。
经过各种“曲折”磨砺与集体温暖的化育,团 结“学习尖子”林茜茜,帮助“追星族”祝小娜,和包郝、马驭等同学智抓“偷猴贼”,积极参加“手拉手”活动……终于在小学毕业前夕,当上了学校的升旗手,实现了自己的成长梦。
小说倾注着作者对孩子世界一往情深的脉脉守护与礼赞,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性格鲜明,通篇洋溢着奋发向上的阳刚之气,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与积极进取的价值力量。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王泉根) 85.芝麻开门 祁智创作的《芝麻开门》是一部长篇校园小说,讲述了几个都市普通家庭的孩子,在大钟亭小学四
(1)班的成长故事。
作品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少男少女形象:聪明好学的张天、视力不好但想当元帅的迟速、小服装设计师孙新悦、少年老成的中队长尹露露、热心肠的李强……作家深情描摹这一群天真、活泼、纯朴的少年的现实生存与生活境遇,记录了他们在可爱集体里的成长与承担。
小说语言诙谐有趣,细节生动传神,诗意化地再现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同时全景式地观照了一颗颗澄澈童心。
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富有感染力,能够传递给少年儿童审美与情感的力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刘艳琳) 86.你是我的妹 儿童文学作家彭学军童年随父母下放至湘西乡寨,所创作的多数篇目都与她在湘西的童年生活密切相关。
代 表作《你是我的妹》继承了沈从文所开创的乡村叙事风格,集中反映了彭学军对纯朴人性的颂扬以及对湘西民俗文化的关切之情。
小说描写了“我”在苗乡所亲历的刻骨铭心的生活,记录了苗家女子阿桃及其家人的遭遇以及阿秀婆的故事。
小说文字优美,情感内敛而深富感染力,是一部具有经典品格的成长小说。
作品突出了主人公“我”的成长与“我”在苗乡的生活关联。
苗家人对生命的庄重态度,阿桃、阿秀婆对至亲所抱有的质朴而浓烈的感情以及对生活的坚忍和热爱,读来感人至深,能够给予少年儿童许多启发。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红叶) 87.黑焰 《黑焰》是少数民族作家格日勒其木格·黑鹤创作的一部长篇动物小说。
作品讲述了藏獒格桑跌宕起伏、动人心魄的传奇经历,呈现了感人至深的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情,同时也赞叹了生命本质的坚韧与神圣。
故事演绎的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既是藏獒的,也与人性相通。
小说自始至终都葆有对动物生命的尊重爱惜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这是一部关乎生命教育的小说,情节曲折动人,适应青少年读者的阅读兴趣与求知欲望。
作品以冷峻客观的叙述,传递出深沉博大的悲悯情怀,引领读者体悟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倾听大自然的美妙声音,感受世间生命的悲喜。
(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刘艳琳) 88.安徒生童话 《安徒生童话》是丹麦童话艺术大 师安徒生脍炙人口的童话作品选集,包含《丑小鸭》《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传世名作。
《丑小鸭》中,描写一只灰色的丑小鸭遭到了全体鸡鸭的欺负、讥笑与排挤,历经孤独与苦难,终于在来年春天出落为一只美丽高贵的天鹅。
《卖火柴的小女孩》以阴冷的大年夜为背景,描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蜷缩在街角以火柴微弱的光焰取暖,在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之前被冻死的凄凉情景。
温暖的火光给小女孩带来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和慈爱的奶奶的幻觉,与现实的苦难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安徒生童话以灵动轻巧的浪漫笔法,追求人性的真善美,充满着对弱小者的同情,在美妙的故事中蕴含着醇厚的诗意。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杨莉馨) 89.汤姆·索亚历险记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文学之父”马克·吐温于187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具有鲜明的自传性特色。
小说描写富于幻想的主人公汤姆·索亚,不堪忍受束缚个性、枯燥乏味的生活,渴望成为一名英雄,经历了被困山洞、智斗恶徒、发现宝藏等一系列奇特成长过程,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少年儿童自由活泼的心灵,风趣幽默,引人入胜。
作品继承了欧洲文学中的 流浪汉小说传统,以线性发展呈现出人物逐渐成长,锻造正直、善良品格的历程,对少年们的心理描写尤其生动而细腻,同时对美国南方社会生活进行了惟妙惟肖的勾勒,堪称现实主义雕琢与浪漫抒情描摹、逼真心理演绎与烂漫风趣想象的完美结合。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杨莉馨) 90.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美国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以自传体散文的形式,讲述她充满坎坷而又始终奋斗的人生历程。
自传的前半部分回忆她接受教育的特殊经历。
作者幼年时因疾病而丧失了听觉和视觉,陷于无光、无声、无语的困境之中,安妮·苏莉文老师以拳拳的爱心和耐心帮助她逐渐走出了内心的黑暗和空寂。
海伦满怀了解世界的热望,以顽强的毅力追求知识,成功地完成了大学学业。
自传的后半部分叙述她成年后从事写作、推进盲聋儿童教育慈善事业以及生活的艰辛,也追怀了与诸多帮助她的师友之间的动人情谊。
作者以真实、自然而细腻的笔触,流淌着对生活的礼赞与感恩,灌注了自强不息的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意志,给后世以很大的精神鼓舞。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谈凤霞) 用好《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国教育报主办

标签: #怎么看 #北京 #多少钱 #多少钱 #最多 #怎么看 #网站推广 #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