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防灾欠账待补,1个流量等于多少立方

立方 3
CHINASCIENCEDAILY 2014年8月12日 星期二甲午年七月十
总第6108期 今日8版国内统一刊号:CN11-0084邮发代号:1-82 扫二维码看科学报 主办: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官方微博新浪:/kexuebao腾讯:/kexueshibao-2008 “中东冠状病毒”跨物种传播途径获揭示 本报讯(见习记者赵广立记者王庆)近日,中美科学家合作在中东呼吸系统综合征(MERS)病毒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他们首次发现该病毒从蝙蝠传染到人类的途径,相关成果发表于8月11日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科学家已经知道MERS病毒感染人体细胞的两个步骤:首先吸附于人体细胞表面的受体分子DPP4,然后进入人体细胞。
不过,目前尚不清楚MERS病毒如何跨物种进化出感染人体细胞的能力。
研究团队利用一个从东亚蝙蝠身上发现的、从未感染过人类的HKU4冠状病毒(MERS病毒在蝙蝠中的“近亲”),与MERS病毒做了比较实验。
实验结果显示,两种病毒识别同一个受体分子DPP4,但MERS病毒能更有效地识别人类的DPP4分子,HKU4病毒则反之。
此外,两个病毒都可进入蝙蝠细胞,但HKU4病毒吸附到人体细胞表面的DPP4分子之后,并不具备进入人体细胞的本领,MERS病毒则可以轻易进入人体细胞。
该研究结果证明,MERS病毒经过突变进化已经适应人类细胞,可顺利感染人类,而HKU4病毒尚不具备感染人体细胞的能力。
这一发现有助于理解MERS病毒的动物起源,为阻断、预防和控制该病毒在人类之间传播提供了借鉴。
该项工作由明尼苏达大学终身教职副教授李放领衔,与复旦大学“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姜世勃、纽约血液中心副研究员杜兰英、北卡罗来纳大学教授RalphBaric等科学家合作完成。
据了解,“中东冠状病毒”最早于2012年在中东被发现,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感染837人,致死率高达35%,远高于2003年席卷东南亚、致死率为10%的“SARS病毒”(这两种病毒同属冠状病毒家族)。
在当前非洲埃博拉病毒再次肆虐之际,专家提醒,SARS疫情的终结绝不意味着高致病性冠状病毒的灭绝。
50多万亩耕地出现严重旱情,18万亩耕地面临绝收。
持续70多天的河南干旱,再次凸显我国重大自然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转移意识的薄弱。
河南大旱:有多少防灾欠账待补 ■本报记者张林见习记者王珊实习生张孟枭 最近几天,河南许昌终于迎来降雨。
在许昌市水利局一位工作人员看来,这真是期盼已久的甘霖。
然而,“甘霖”依然起不到解渴的作用。
“如果自此7天到10天还不下雨,目前暂时长势良好的庄稼还会再次面临干旱。
”对于许昌来说,6月10日左右正值当地收麦秋播,但从6月1日至今70多天的时间里,许昌的降雨总量不到50毫米,且分布不均匀。
目前,许昌市44座小型水库基本干枯,境内所有河流几乎断流,地下水位普遍下降10到15米。
“50多万亩耕地出现严重旱情,18万亩耕地面临绝收。
”许昌市市委书记王树山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旱情难解 许昌仅是此次河南大旱的一个缩影。
6月以来,河南省平均降水量仅为9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60%,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低值。
“大旱的发生时间正好是玉米抽穗的关键期,穗子抽不出来,雄蕊授不上粉,影响就大 了。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王同朝说。
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河南省的秋 收状况时时牵动着人们的心。
来自河南省农业厅的消息称,目前该省严重干旱区域控制在10%以内,从比例上看没有撼动秋粮的生产势头。
不过,王同朝认为,如果未来几天不下雨,旱情无法得到缓解,这个数据就“很难说了”。
一位当地农民告诉记者,即使后面雨水充沛,秋耕季节已经过去,收成很难保证。
为应对旱情,当地已采取了打机井、提高抗旱灌溉覆盖面积、调集备用库容等紧急措施,并提高小浪底、西霞院水库下泄流量,以保证为17处引黄灌区提供充足水量。
然而,河南省水利厅提供的资料显示,该省目前有效灌溉面积不足耕地面积的七成,仍有3000多万亩耕地是“望天收”,全省大中型水库仅能维持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
凸显水利设施不足 涧头河水库位于许昌禹州,周边4个村子的用水都来自这里。
然而,自出现干旱以来,水库一直处于干涸状态。
“我从来没见过这个水库没水过。
”当地一位村民表示,中间也下过几次雨,但没有存 住水。
一场大旱使各地农田水利设施薄弱的问 题再次凸显。
有专家告诉记者,很多基础灌溉设施设备 都处于改造期和报废期,遇到干旱并不能有效节水灌溉。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仑也指出,高温和降雨少虽然是此次河南大旱的主要原因,但当地农田水利设施完备率不高,且存在一定程度的损坏失修,从另一个方面加剧了旱情。
目前,河南省129座大型水库蓄水量只有24亿立方米,而常年同期为39.8亿立方米,河流径流量也只有往常的一半。
王同朝表示,有关部门在管理上还存在一些漏洞,比如水井欠修、井深不足等问题。
“但最重要的还是对旱情估计不足。
小旱能够应对,大旱就暴露出问题了。
” “很多水库都已达到死库容,小浪底现在也只有去年出水量的一半。
在接下来的抗旱工作中,要高度重视农业用水,特别要加大在河南兴修基础水利设施的投入。
”河南省农科院副院长房卫平说。
建立防灾减灾工程化体系 目前,平顶山、许昌、洛阳等重点受旱地 区的旱情仍在持续加重,秋粮受旱面积不断扩大。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情信息研究室主任、国家应急专家组成员李茂松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由于对重大自然灾害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转移意识,我国相关部门面对农业自然灾害时常常无法沉着应对。
据了解,为了全面增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以及《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
然而,据知情人士透露,“十一五”规划的相关内容实施完成得并不好。
“防灾减灾工作如果不做好,后续工作会非常被动。
”李茂松说,应急会打乱其他工作,导致相应的工作不能有序进行。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也向记者表示,我国防灾减灾欠账太多,必须尽快进行防灾减灾思路的转变,变应急为风险管理,加快建立防灾减灾的工程化体系,“未雨绸缪”而不是“马后炮”。
与此同时,专家表示,目前不仅要抗旱救灾,还要注意防涝防汛,防止旱涝急转,也不能忽视对病虫害等其他农业危害的监控,防止造成进一步损失。
本报北京8月11日讯(见习记者王珊)“目前院里已经增援了好几批人,灾区的需求真的很大,有多少力量都可以在这里发挥。
”8月11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电话采访时,中科院昆明分院“8·3”鲁甸县地震抗震救灾指挥部赴灾区协调小组(以下简称赴灾区协调小组)组长戴开结还在忙着救灾。
在灾区的几天,戴开结等人不断收到来自灾区各个地方的求助电话。
前天晚上,戴开结收到所在驻地火德红镇党委书记的电话,紧急请求中科院派专家支援被困的 当地居民。
在接到求助后,院里紧急派专家从中科院成都山地所赶赴灾区进行支援。
地震发生后,鲁甸县水磨镇受灾严重。
为此,赴灾区协调小组抽调精干力量携部分科技救援设备组成8人分队,于8月8日晚10点40分抵达水磨镇受灾最为严重的营地村村公所。
开赴营地村的过程让队员李司至今想 起来依然心惊。
地震之后,进村道路损毁严重,泥泞崎岖,坑塘遍布,车子一直在颠晃中缓慢前进。
进入水磨镇后,分队成员主要从事心理辅导及卫生体检等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1日下午,分队成员为村民全身体检 中科院继续增援鲁甸 263人次、血压体检206人次、体检血糖119人 次、心电人数123人次,紧急转运伤员1名。
水磨镇余震一直不断。
刚开始队员们还有点恐 慌,一看到桌面摆放的设备“叮咣”作响,屋顶上的灰 尘开始飘落,大家便会一窝蜂跑到屋外的空地上。
不 过,他们很快就适应了余震带来的紧张和恐惧感。
余 震过去,大家又回到卫生室,继续手头上的工作。
队 员钱宝益告诉记者,今天水磨镇正在下大雨,路都被冲 断了,村里的人很难出去,村外的人也很难进来。
“对于中科院的队伍,当地人民非常信任。
”戴开结 说“,只要灾区居民临时安置点一直不搬,我们就一直 在这里。
同时,目前灾区已开始考虑震后重建工作。
” ○主持:张林
彭科峰○邮箱:lzhang@ 据媒体日前报道,北京市朝阳 ﹃区东三环附近的70多个报刊亭遭 遇莫名“强拆”。
在报刊亭的经营者 强和管理方北京市报刊零售公司均 未接到事先明确告知的情况下,这 些报亭都被不明身份的人强制拆 拆毁,且没有任何解释。
该报道出炉后“,‘强拆’报亭” ﹄成了一起舆论事件,不仅在传统媒 体上,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上,也 报引起了不少议论。
在这些议论中,对 有关部门的质疑不绝于耳。
包括:为 什么要进行“强拆”?为什么回应得 亭不够及时?为什么不尊重产权? 最新的进展是,有关部门作出 事了回应。
回应称,对报亭是“移改”而 非“拆除”;此次行动是根据《2014 年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治理工 件作方案》的要求而进行,与报刊亭经 营者进行了沟通;对报刊亭主中确 实困难人员,经属地办事处审核将 折给予救助等。
姻 坦率地说,类似事件在全国其 射彭他地方也上演过。
从后续报道来看, 科峰 尽管回应有点姗姗来迟,但与其他 地方相比,目前的回应解释清楚了 政主要问题。
不过,从整个事件来看, 政府服务意识不足的问题依然暴 露无遗。
府比如,相关部门回应称,他们已 经和报刊亭经营者进行了沟通。
这 当然回应了此前“连个招呼也不打” 服的批评,也说明了相关部门的产权 意识比较强,没有简单粗暴行事。
但 务从服务型政府的角度来看,报亭不 仅仅是经营者的报亭,还是广大公 众和读者的报亭。
报亭要“移改”,中 意间总是需要时间和过程,但相关部 门却没有在原报亭附近贴上一纸 通知,告诉公众或读者此事。
哪怕
识家商店要迁址,也会告诉顾客迁址 时间、迁往何处。
不报亭有经营者,但报亭也具有 公共品性质。
报纸在国家及近代文 明的发展中作用极大,仍有教育、塑 足造国民作用,而报亭作为报纸发行 的环节之
一,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 用。
今天,在很多国家,报亭已成为 一种文化积淀。
对报亭的处理,其实 也反映了公共服务意识的高低。
笔者相信,这样的观 点不是上纲上线。
当前,中央正大力强调建设服务型政府。
北京 作为首善之区,在服务型政府的构筑上无疑走在了 全国前列,为其他地方树立了榜样。
但服务型政府建 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还须相关部门放下身段,注 意细节。
细节的发现,需要有关部门站在服务对象的 角度,站在公众的角度,同时还需要更宏观的视野。
只有这样,有关部门才能赢得社会更多的信 任,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才能取得切实的进步。
院士之声 中科院多项成果
在藏“开花结果” 本报讯(记者彭科峰)滑坡治理技术、高原环境 检测、高原养殖……近年来,来自中科院各研究所的 科技成果陆续在西藏地区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8月 5日~12日,《中国科学报》记者来到西藏,现场感受 了这些科技成果与藏区人民相“耦合”的魅力。
西藏是我国的国家安全屏障,也是生态安全屏 障。
21世纪以来,中科院对于西藏地区的科技援助工 作一直没有中断,其下属青藏高原研究所也是基于 藏区发展而设立。
近日,中科院科学传播局组织了“走进中国科学 院—记者行”科技援藏专题采访活动。
连日来,《中国 科学报》
记者与参加该活动的十余名中央媒体记者 一行,走访了海拔近5000米的中科院纳木错站、海 拔3000多米的藏东南站,体验了中科院科研人员的 辛苦。
在农牧民增收示范项目———贡嘎县岗堆镇吉纳 村,记者了解到,通过中科院人员的科技支撑和合理 规划,目前参加该项目的村民户均增收
2128元。
西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孟德利在接受记者采访 时,对中科院与西藏自治区的院地合作给予高度评 价。
他认为,未来西藏与中科院的科技合作将更加紧 密,前景广阔。
记者在吉纳村采访大学生村官和农牧民代表 扎西。
郭嘉摄 汪应洛 姻通讯员
纪梦然本报记者张行勇 “大数据是数字化生存时代的新型战略资源,对国家和社会发展作用巨大。
我国应大力推动大数据研究及产业发展,并以此带动决策机制及社会经济各项事业的发展与变革。
”在日前举行的“西安交通大学环保大数 中国工程院院士汪应洛: 大数据带动决策机制变革 据研究中心”揭牌仪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汪应洛如是说。
汪应洛表示,当前全球正处于一个数据量暴增的时代。
从长远来看,大数据的发展不仅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会带动决策机制的变革,促使从经验决策、量化决策向大数据决策转变。
“应当说,社会上的每个单位都有大量数据,但并不是每个单位都有能力把这些数据用好,因此催生了大数据产业。
” 在汪应洛看来,大数据是数字化生存时代的新型战略资源,正在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国家和社会发展作用巨大。
近年来,大数据引起各国科技界、产业界和政府部门的高 度关注。
例如,美国于2012年启动“大数据研发计 划”,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能源部、国防部等6个联邦部门和机构共同提高收集、储存、保留、管理、分析和共享海量数据所需的核心技术,扩大大数据技术开发和应用所需人才的供给。
目 前,美国已形成庞大的大数据产业,在企业发展、国防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我国大数据研究起步稍晚,但已引起国家高度重视。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等部门正在共同研究如何发展大数据核心技术,以充分利用数据这一战略资源。
“我国经济规模如此之大,一旦有了大数据分析工具,会使经济有更快、更大规模的发展。
因此,中国应大力推动大数据研究及产业发展。
”汪应洛强调。
对于高校在大数据研究和产业发展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汪应洛有着自己的见解。
他认为,高校开展大数据研究,一定要紧密结合国家改革发展的需要。
例如,老年病、慢性病等疾病都需要通过大规模的数据分析找出规律,从而对其开展诊断和治疗,并以此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大数据研究不只是科学研究,更是一项面向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事业。
” 为此,汪应洛建议,大数据研究一定要发 挥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优势。
例如,管理、数学、信息等学科的研究重点有所不同,有的研究如何挖掘和采集数据,有的研究数据管理与分析,它们既有分工,更有合作。
要想运用大数 据作出科学决策,就需要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他还表示,要加强与国际知名学术组织、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密切关注和跟进大数据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推进与该领域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的交流与探讨,提升我国大数据研究的水平和影响力。
在大数据研究领域,如何实现从“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这其中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目前,我国还没有大数据相关学科目录培养专门人才,只能借用现有相关专业,培养大数据方向的人才。
为此,汪应洛强调,大数据研究和产业发展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人才,这是当 务之急。
“我国需要尽快建立一套完整的大数据人才培养专业体系、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

标签: #多少个 #多少钱 #传媒 #多少钱 #要多 #要多 #多少钱 #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