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有看头乡亲有奔头,A6“三农”聚焦

信号 2
■年20184月4日星期三本版编辑郭天强投稿邮箱:1695787228@ “乡村振兴·南阳之路”系列报道⑦ 新庄村里看振乡兴—村有看头本报记者陈东 春日里的社旗县赵河街道新庄村,一派勃勃生机的景象。
一个个住宅小院整齐排列,院内鲜花盛开,散发出阵阵香气。
不远处的田野里,10余位村民忙着抢抓节令种植果苗……曾经“脏乱差”的旧模样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焕然一新的村庄,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一股文明新风扑面而来,令人陶醉。
新庄村的新貌只是赵河街道乡村振兴工作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九大以来,赵河街道以党建促力,深入推进精准扶贫,通过一系列举措使乡村面貌得到明显提升,让老百姓得实惠。
村容村貌换新颜新庄村里产业兴3月21日,记者来到新庄村,
幅春日新农村的恬静画卷映入眼帘。
站在村口放眼望去,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蜿蜒穿过村庄,家家户户门前整洁,墙面干净。
“以前我们这里脏得很,下雨天人们都不愿意出门。
”村民杜学云笑呵呵地告诉记者。
现在,她闲暇时间就会去串串门,跟邻居们一起散散步,别提多惬意。
她说,这两年村里的变化很大,不仅硬化了路面,还改造了污水处理系统,家家户户还用上了水冲式厕所,干净方便。
赵河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孙发振告诉记者,去年,赵河街道把贫困村村容村貌整治作为补齐脱贫攻坚的短板来抓,新庄村作为贫困村整村推进试 点,重点实施“五化七改”,抓好群众文明素养提升、农村环境清洁、农村人畜分离、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垃圾污水处理、生态环境改善“七大工程”。
投资多600万元,建文化广场两处平500方米,安装健身器材20套,区间道路硬化公12.7里,铺设彩砖道牙近平4000方米,制作宣传标牌平1800方米,围村造林亩200,种植香樟、桂花株2600,安装太阳能路灯38盏,“五化七改”51户,立面改造2万多平方米,制作励志宣传画10处,实现“门前道路硬化、庭院美化、环境靓化”目标。
“现在路好了、环境好了,老乡们都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改变,共同维持着村庄的美丽整洁。
”新庄村付西良说。
新庄自然村有贫困户26户,占总户数的三分之
一,扶贫任务很重。
经过精准识别后,新庄村对这些贫困户实施一户一政策、分类帮扶。
“打赢脱贫攻坚战,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必须想良策、出实招、见真功。
”赵河街道党工委书记吴凯说。
赵河街道紧紧抓住产业扶持这个牛鼻子,围绕蔬菜、光伏、中药材、林果等四大产业,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使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产品品质得到提升。
目前,建成扶贫产业基地7个,扶贫车间两个,让在工厂务工的贫困户每月能够收入元2500,让参 乡亲有奔头 新庄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与果田农事的贫困户每户每年增收1万元以上。
此外,在金融扶贫方面,街道成立1个金融扶贫服务站,9个金融扶贫服务部,构建街、村金融扶贫服务网络。
在健康扶贫和教育扶贫方面,对享受教育生活补贴的进行专项补贴,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落实贫困户全覆盖…… 一系列举措让新庄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26户贫困户在2017年全部实现脱贫。
特约记者王章成摄“不仅仅是脱贫,还要带领大家实现富裕。
”新庄村的党员干部纷纷表示。
村组根据各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安排保洁、护林等公益岗位,让赋闲在家的有劳动力的村民有事可做,激励他们通过劳动体现自身价值,实现增产增收。
去年刚脱贫的村民付宗珍最近在村里的安排下参加了公益岗位,这个工作每年能让家里多收入1万元左右。
谈起现在的生活,付宗珍乐得合不拢嘴:“去年脱了贫,今年争取奔小康!”
3 内乡乡村县赤旅眉镇游“花开”正当时 特约记者王倩 “这里的桃花漫山遍野,正是春季出游的好地方!“”逛完花海品农家小菜,别有一番风情。
”连日来,内乡县赤眉镇桃花沟里花开正艳,游人如织,热闹非凡。
赤眉镇以花为媒,着力打造乡村旅游文化品牌,通过农旅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走出一条生态农业带动农村经济,助推精准脱贫的发展路子。
为进一步延伸桃花沟林果产业和旅游资源产业链,该镇转变理念,尝试探索市场化管理运营机制。
他们招引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公司对桃花沟进行整体开发规划,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对林果产业进行优化,计划分阶段把桃花沟打造成一个集乡村旅游、果品研发、培育生产、加工销售、市场服务一条龙的产业经济,增加当地林果产业的附加值,扎实推进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
目前,桃花沟乡村生态旅游区以桃、李为主的各类果树达5万余亩。
每年桃花、李花盛开的季节(3月20日~4月20),桃花沟都会成为该县及周边县区游客春季赏花的好去处。

3 右图:游客在桃花沟赏花游玩特约记者庞磊摄 甘蓝销售难社会献爱心特约记者王中献通讯员胡松波 “我的甘蓝卖完了,这都是万书记、王镇长的功劳。
”邓州市穰东镇梁庄村村民罗桂贞激动地告诉记者。
而在前几天,罗桂贞还愁眉不展。
罗桂贞家种了22亩青甘蓝,到3月24日还有10多亩没有销售出去。
眼看气温快速升高,青甘蓝马上要抽薹炸开烂到地里,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罗桂贞在穰东镇益农信息社微信群里发出了一条求助信息。
很快群中一个陌生微信号联系了她,“让政府帮她推介销售一下”。
罗桂贞将信 将疑,此时,她还不知道要帮她的人就是穰东镇党委书记万洪志。
3月25日中午12点多,刚刚在镇里参加完会议的万洪志、镇长王子录,立即到罗桂贞家菜地里,关心青甘蓝的销售情况,并带头每人买了25公斤。
当晚7:06,微信公众号“邓州市穰东镇人民政府”发布了一条消息《穰东镇梁庄村1万公斤优质甘蓝急售》,文中写道,罗桂贞的青甘蓝没有喷过农药,施用的是某品牌生态肥,口感好、品质优,具有非常高的食用价值。
带小朋友到菜地采摘,还可体验生活。
价格每公斤元0.6,量大从 优,可到地里自己采,主家备有工具,也可电话预定。
镇党委、政府呼吁社会各界的广大热心人士积极参与,伸出援手,帮助罗桂贞避免惨重损失。
罗桂贞家卖菜难的消息迅速在朋友圈里扩散,大家纷纷表示要帮助罗桂贞家渡过难关。
3月26日上午,罗桂贞家的菜地里异常热闹。
穰东镇实验学校公2500斤,中心小学公1000斤“,爱心粥铺”650公斤……还不到11点,罗桂贞家的1万公斤青甘蓝全部订购完了。
还有不少人打电话询问。
这让罗桂贞一家人始料不及,大家的爱心让他们一家人感到心里暖暖的。

3 订单种蔬菜销售不发愁通讯员赵光选 4月2日上午,在邓州市裴营乡青冢村余400亩的蔬菜基地看到,百余名男男女女一字排开,正在麻利地用小铁铲收获翠绿的上海青、菠菜。
据春旭农作物专业种植合作社负责人杜春晓介绍,这些蔬菜将直接运往山东销往国外。
杜春晓今年41岁,2003年春,怀揣着致富梦想的他到北京打工。
他先是在一家印刷厂当业务员,后来,与人合伙开厂搞印刷。
接着又办了一家装饰公司。
正当事业做得风生水起时,他决定返乡回家种植蔬菜。
2017年,杜春晓和两个山东朋友合伙成立了邓州市春旭农作物专业种植合作社。
他们先后投资300余万元,购买了大型拖拉机、旋耕耙、种植蔬菜 专用的水、肥、种及覆膜一体机械等,流转了该乡青冢村500亩土地,与山东省一家对外贸易出口公司联系后,该公司两次派人对这里的土地进行了取土化验,认定这些土地符合蔬菜种植条件,并签订了长年蔬菜供货合同,发展订单蔬菜种植,蔬菜全部出口国外。
“为了种好蔬菜,我们专门前往山东寿光、连云港、陕西等地学习技术,不仅引进了优质肥、种子、覆膜一体机、专用农资,还从山东寿光高薪聘请了两名技术员,全程指导地膜覆盖、蔬菜育苗等种植技术”。
杜春晓介绍说,蔬菜生产全过程采用从外地购进的有机肥料和专用农资。
同时,蔬菜基地采用最新滴灌技术,通过滴灌管将水、肥、药直接输入蔬菜根部,克服了大水漫灌,费工费时、浪费水肥的现象。
正在另一块地里指导秋葵播种、覆膜的技术员说,秋葵4月10日前种毕,6月上旬采收,每亩可产多2000公斤。
我们基地种植生产出来的菠菜、上海青和其他蔬菜,从育苗开始,选择最优良的菜种和先进的栽培技术,全部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种植,以保证蔬菜质量和营养,我们用的农药两小时后即可降解,没有残留毒害。
每生产一批蔬菜,收获前都要先采样送山东化验合格后,才大量收获。
在自己创业增收致富的同时,春旭合作社也带动了周边10多家贫困户走上致富之路。
当日,在此务工的村民闫玉纪说:“收获蔬菜季节,我们附近有一百多名贫困户、留守妇女来这里打工,平时也有四五十人在这里打工,每小时8块钱,一天能挣七八十块钱。

3 农业经营学问大 □天强 两个种地大户,一家种植的优质甘蓝卖不出去,引得众人购买“爱心菜”;一家种植的叶子菜出口销售,“钱”景看好。
两相对比,笔者不能不感叹:农业经营真的是一门大学问! 流转土地搞农业经营,为的是脱贫,为的是过上富裕生活。
但面对一般农产品严重过剩的现实,一不小心,生产的农产品就会滞销,就会亏本。
穰东的这户农民很幸运,遇到了镇里的好干部,得到了众人的热情帮助,她现在种的甘蓝也许不会亏本。
但这不是常态,总不能每年种菜都要靠众人献爱心吧!即便能一直如此,又怎么赚钱?相反,裴营乡的这家种地大户搞订单种植,种出的菜不愁卖,还有钱赚,不能不让人羡慕。
种菜卖菜门道多,经营农业须谨慎。
种什么菜?怎么种?何时收?怎么卖?都需细细研究,都需严格把控。
你种甘蓝,他也种甘蓝,很多种地大户都种甘蓝,种植面积大了,自然要滞销。
种植其他蔬菜也一样。
因为,当今的农产品销售,全国市场一盘棋,市场少有空白点。
进入这个行业,你面对的不是如何去开拓市场、发展客户,而是应该思考如何面对同行,如何面对竞争。
订单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新手段、新方法。
订单农业不受市场行情干扰,拒绝蔬菜高价诱惑,可以帮农户解决三个问题:风险问题、利润问题和技术问题,可以消除种地大户的后顾之忧。
但搞订单农业需要规模,需要品质,需要双方良好的信誉。
因而,需要一批市场关联度大、信誉度高、带动能力强、经济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来带动。
像裴营乡的这家种地大户那样,流转土地时就和山东省的朋友签订合同,种植技术有指导,产品出来有销路,这种办法非常可取。
两个事例虽是个案,但体现了当今蔬菜生产的现实。
值得农业经营者深思。

3 组版陆杨校对郭天强 “老郭说农事”之四十
现代农业需要新思路 □郭天强 又到了春耕季节。
宛城区金华镇种地大户张新华来到南阳城区农资店,一车拉走了3万多米滴灌带。
老张说,去年,他种植的50亩西瓜浇不上水,几乎绝收,而邻居的20亩地采用滴灌,西瓜长得好、上市早,买了个好价钱。
今年,他种的瓜类要全部采用滴灌。
应该说,面对明显的对比,老张种地的思路变了;思路变了,老张今年种地或许会有个好收入。
思路一变天地宽。
经营现代农业需要新思路。
传统农业已无法延续,现代农业正在兴起,无论是种子、肥料、耕作方式、种植结构都在快速嬗变,尤其是销售方法也在更新,订单销售、互联网电商、集团采购等等新技术、新方法如二月春风扑面而来。
当今搞农业经营,没有新思路、不采用新办法,将会步履维艰,一不小心就会亏本。
要有激烈竞争的理念。
农业已由供求时代进入竞争时代。
现在的农产品,真的一点都不缺,而且还会越来越多。
又大又甜的新疆大枣市面上10块钱3斤,原来每斤几十块钱的核桃现在几块钱一斤,更有大量的蔬菜滞销、烂市。
所以,现在进入这个行业,你面对的不是如何去开拓市场、发展客户,而是应该思考如何面对同行,如何面对竞争。
要有品牌第一的理念。
有品牌就会有价钱,有品牌就会有销路。
同样优质的农产品,没有品牌就会和低端产品一样低价卖出,甚至滞销。
单打独斗很难打造品牌,只有抱团发展,在一个地方形成规模、形成气候,才会有名气,才会有品牌。
要做“有门坎”的农业。
“有门坎”就是有新方式、新技术。
在种植端,要搞物联网、智慧农业、源头追溯、品种升级、设施应用、订单生产等;在销售端,要搞产品分级、包装改变、保鲜优化、渠道创新、新技术应用、品牌打造等。
如果这些能够有一点两点应用起来,那么你就与传统的不一样,你也具备了竞争的条件,不至于用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去进行恶性竞争了。
优先发展农业是国家的既定政策,农业供给侧改革正在深入推进。
未来的农业一定不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样子,农产品价格低迷和频频滞销也都会成为历史。
正因为如此,现在做农业如果没有新思路,还是照搬老套路,就必将落后于新时代,终将被淘汰出局。

3 村镇采风 社旗县 贫困户植烟有补贴 本报讯(通讯员季丰成)从社旗县产业扶贫办传来讯息,今年对已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烟农种烟,每亩将给予500元的补贴。
这一产业扶贫政策的实施,为贫困户快速脱贫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
社旗属国家级贫困县。
为了让贫困户都能尽快脱贫,落实上级的扶贫政策,该县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扶贫措施。
他们针对种烟区的贫困户现状,完善了烟叶产业扶贫办法;决定对已建档立卡贫困户,烟农每种一亩烟,由政府产业扶贫给予元500生产补贴,限最高每户种烟补贴2500元。
由贫困户烟农自愿申请,乡镇政府组织审核丈量植烟面积,然后上报县政府发放生产补贴。
同时,该县烟草公司还统一为农户发放优良品种,免费发放技术资料,并为贫困户烟农提供生产物资和烟叶烘烤炕房及技术保障,实施技术上门指导服务,让贫困户当年种烟,当年就能脱贫,见到实实在在的效益。
目前,全县已有多200户建档立卡的贫困农户自愿写出了种烟申请,植烟面积达余1000亩。

3 西峡县阳城镇 产业扶贫精准到户 本报讯(记者于鸣通讯员仵鹏)西峡县阳城镇将产业扶贫建设项目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相结合,扎实做好扶贫项目的实施,做实产业精准到户扶贫,为贫困群众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支撑。
阳城镇紧扣“整村推进、劳务培训、产业扶贫”三项重点,健全扶贫机制,强化扶贫责任,全力实施“转移就业、产业帮扶、合作社入股分红、金融扶贫、社保扶贫”五项工程,扶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该镇任沟村光伏发电项目已建成并网成功。
全镇有7个村15户50人享受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在镇区,并帮助搬迁群众在集镇周边企业务工或加入集镇保洁队伍,确保易地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在抓好产业扶贫的同时,阳城镇同样重视健康扶贫和教育扶贫。

3 镇精平神县扶老庄贫镇激发动力本报讯(特约记者陈新通讯员李功朋)镇平县老庄镇 坚持把精神扶贫放在与物质扶贫同等重要的位置,通过多种形式提振贫困群众精气神,增强贫困户原动力,为贫困户脱贫摘帽奠定思想基础。
该镇党委、政府成立了村级“脱贫攻坚讲习所”,开展“干部进所讲政策、专家进所讲技能、乡贤进所讲道德、脱贫户进所讲脱贫”为内容的“四进四讲”活动,把脱贫攻坚政策解读、种植养殖技术培训、孝道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教等作为必讲内容。
通过丰富而实用的讲座培训,变“输血”为“造血”,为提高贫困户政策知晓率,增强贫困户脱贫技能提供了阵地保障。
通过精神扶贫,该镇涌现出一批批快速脱贫、自强不息的贫困户,涌现出一批批热心公益、敬老爱亲的乡贤村妇。
通过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选“好公婆、好儿媳”,树立起该镇精神文明的一张名片;按照“脱贫意愿、脱贫成效、致富能力”三大指标,评选出“最美扶贫干部、最美脱困户表彰”,从省市县镇村五级帮扶责任人中评选出18名最美扶贫干部、从全镇户310脱贫户中评选出25户“最美脱贫户”,大大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3

标签: #多少钱 #多少钱 #限额 #要多 #分数线 #要多 #多少钱 #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