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远心团圆,04职工文苑2021

过大 13
年2月18日■星期四■责任编辑:魏伟■美编:张会娟■ ■编辑热线:0311-87016397■Email:hbgrbfk@■本报官博:/hbgrb2011 外地工友“抱团”守岁 □王晓伟 2021年的春节是一个特别的节日,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缘故,我们煤矿很多外地职工,响应国家和企业号召选择就地过年,舍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
也正是因为这样,与特殊的“家人”一起过节,注定令人难忘。
我是本地人,家离矿山很近。
春节前几天,按照单位就地过年的计划,我报名成为志愿者,春节期间陪着外地工友本地过年。
除夕那天傍晚,单位食堂大厅里,20多名工友围坐桌旁,大家戴着口罩、保持间距,在生活管理科马科长的带领下一起包饺子。
虽然彼此坐着隔着距离,但工友们心贴得很近。
随着央视节目奏响春节序曲,瞧着人们全家团圆的景象,现场瞬间变得安静了许多。
见大家默不作声,马科长提议让每一名外地职工与家人视频连线“云拜年”,既给家人报平安,又弥补一下不能与家人团圆的遗憾。
听到这个提议,现场顿时欢呼起来。
我们几个志愿者迅速行动,找来笔记本电脑连接网络,打开微信。
马科长先来,他与妻子的视频接通后,看到一家人正一起吃年夜饭,阖家团聚的一幕让人感到无比温馨。
“我在矿上很好,你们别担心,新年快乐!”马科长说。
他的妻子对着镜头笑呵呵道:“给大家拜年了,知道大家异地过年想家,我把老马借给你们,让他陪你们好好过大年。
”随后,他们一家人站到镜头前,一起拱手行礼喊着“新年快乐”, 现场的致谢声和祝福声此起彼伏,大家都感动不已。
有了马科长的示范,职工小齐也与安徽的家人取得联系。
视频中,一位银发老人用方言和小齐说话,老人从镜头里看到小齐后高兴地喊:“孙孙,我是奶奶”,亲切的呼唤让小齐热泪盈眶。
小齐的父母亦是满鬓斑白,他们将镜头转向餐桌,桌子上摆放着和气菜、安乐菜、八宝菜等各式美味佳肴,每一样都代表着幸福,也代表着家人们期盼小齐在异地过年开心快乐;紧接着是老江给内蒙古的家人拜年,视频中,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将脸贴到了屏幕上,眼含泪花地说:“爸爸,我想你了,你在哪儿过年呀?”孩子的稚嫩问候,让老江情绪变得有些激动,一时不知该说什么。
他将镜头对准身后的工友们,孩子看到这些叔叔们有些害羞,随后,孩子也将镜头扫向自家餐桌,围坐在桌前吃团圆饭的家人齐声给大伙儿拜年,家的温馨气氛感染到现场每个人。
除夕夜9点多,大家逐一视频“云拜年”后,吃完香喷喷的饺子,仍然沉浸在对家人的思念中。
但能与特殊的“家人”们在一起守岁,大家又倍感珍惜。
当新年钟声敲响时,我和工友们起身互道新年祝福,刚刚逝去的每个小时、发生的每一幕都像美好的故事,深深烙印在大家心中。
2021年的除夕,因就地过年有些特别,让人回味悠长。
亲情永不缺席 □张燕峰 我是河北人,今年我积极响应国家就地过年的号召,选择留在苏州过年。
原以为我们不回家过年会遭致父母的反对,没有想到,视频电话一接通,就传来父亲爽朗的笑声,他说,不给政府添乱,爱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健康,是每一个人的义务。
你是共产党员,更应该有共产党员的觉悟。
听了父亲的话,妻子冲着父亲竖起了大拇指,她调皮地说:“爸,有您这样高素质的老爸,您就放心吧,我们坚决听爸的话。
” 想到父母居住的小区距离超市有些远,我给他们老两口买了干果、水果、烟酒、点心以及茶叶,快递了回去。
而父母呢,则给我们快递来老家的柴鸡、兔子和牛羊肉,以及自己家产的粉条和小米。
拆开快递包裹的瞬间,我的心中涌动着温暖的涟漪,这些食物,都是我和妻子平时最爱吃的,更是我们回家过年时父母一定会为我们准备的。
看着这些食物,幸福的感觉把我胸中塞得满满的。
除夕到了,我和妻子张罗了一桌丰盛的年夜饭,我拿出平时父亲最爱喝的酒,与父亲视频连线。
我说“:爸,儿子陪您老喝一杯。
”父亲端起酒杯做碰杯状,兴致勃勃地说“:儿子,现在有‘云计算‘’云数据’‘云存储’……咱爷俩今天在网络里就来一场‘云喝酒’ 吧。
”我和父亲边喝边聊,聊聊村里的新鲜事,聊聊我一年的工作和收获,也聊聊父母的身体和晚年生活…… 就在我们父子俩对饮的时候,妻子和母亲也边吃边聊天,她们叽叽喳喳地扯起了闲话,只听母亲说,如果那个浑小子敢欺负你,妈给你教训他……我佯做不满,故意皱起了眉头,作委屈状,“妈,拜托您搞清楚,我是您十月怀胎生出的儿子,亲亲的儿子。
”母亲一仰脸,一副不为所动的样子:“儿子,现在我是双重身份,我是你妈,还是你媳妇的老闺蜜呢!”我回头看妻子,她正得意洋洋地朝我扮鬼脸,那滑稽的模样,把我逗笑了,父亲母亲也笑了起来,一家人其乐融融。
大年初一早上,我给父母拜年之后,还给他们发了大红包。
我说,这是我给你们颁发的健康奖。
父亲微笑,说你们年轻人在外面工作压力大,一年在外面平平安安的,我们应该给你们发平安奖才对。
看见父亲不肯收下,我说:“苏州市政府给我们发的就地过年补助,我们不能在您二老身边尽孝,就算我们给您的压岁钱。
”听我这样说,父亲才笑呵呵地收下了。
就地过年,我们过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新年,虽然隔着万水千山,但是爱不曾缺席,亲情不曾缺席。
爱和亲情一直浓浓地包围着我们。
编者按 春节回家过年、阖家团圆,是中国人传承至今的文化传统,“故乡今夜思千里”始终是民众不变的情怀。
但今年因疫情防控原因,国家倡议民众就地过年。
于是,在这个特殊的春节里,很多人放弃了归家计划。
有人选择在除夕夜与外地工友们一起守岁;有人在城市中行走,细品居住的城市从未留意过的诗意;有人做了一桌子美味佳肴,与远方的亲人隔屏举杯“云拜年”;有人甘做“空巢父母”,支持儿女留在工作地过节……无论以哪种方式过年,大家都明了,“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同时,人们也心怀一个共同目标:携手努力,战胜疫情,迎春暖花开! 春节,在城市中行走 □郑建党 来石家庄20多年,因为疫情防控原因,我们全家第一次留在“庄”里过年。
今年就地过年,我们选择“行走石家庄”,看一看耳熟能详的街景,找寻曾经的青春印记。
大年初
一,我沿中山路东行,单程步行6.8公里。
1937年前,中山路仅是一条长350米的小巷,叫“木厂街”,经过数年数次拓宽改造,成就了如今的繁华热闹、霓虹闪烁。
无论岁月如何变迁,中山路始终是石家庄街道的中轴线。
石家庄被称作是“火车拉来的城市”。
解放广场与石家庄纪念碑隔中山路南北相望。
纪念碑西侧,曾经是南大街五金商场,上个世纪80年代初,姑姑接爷爷的班在这里工作。
姑姑说,她刚来石家庄时回老家容城县过年,需要花一天时间。
如今,高铁只需1个小时就能到我们老家,过年回家,已不畏距离远近。
大年初
二,我沿和平路向西。
从家出发,沿友谊北大街上和平路一直西行,北行至太平河,再穿过秀水公园沿植物园西街东行,单程步行20.13公里。
解放初期,和平路是一条又窄又短的土路,叫“北马路”。
2008年,和平路高架桥建成通 车,见证了石家庄城市交通发展。
沿途,一片色彩靓丽的高楼抓 住了我的视线,记得初到石家庄,我居无定所,为了襁褓中的孩子偶尔有姑姑照应,我们曾在这里租房住过一年多。
那时,这里不通公交车,我爱人每天上班需骑自行车再倒公交车,路上往返四五个小时。
有一天,他放在公交站附近的自行车座子丢了,之后只能步行回家,到家已是半夜。
而今,这里已经矗立起高楼,当年的矮房、陋巷已了无踪影。
在这片高楼的后面,是千年古镇“于底”,早在明代中期就有日进斗金“旱码头”之称。
爷爷在日记本中记载说,1961年他在石家庄郊区于底镇国营商店当主任,我漫步在高楼林立的都市大道上,回想着60年前爷爷走在这条路上的情景…… 就地过年,给了我一个在城市中行走和发现的机会。
平时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即使在这个城市中居住多年,也无暇静下来欣赏和品味身边的街景。
我们总是向往诗和远方,却忽视了近处的诗意。
而这次,因为就地过年,让我与身边的美景亲密接触,也拉近了我和这座城市的距离。
明年一定回家过年 □袁显卫 当一纸窗花在窗户上铺排出春意,当一副对联在门前贴出春的颜色,我知道,春节到了。
以往的春节,大街小巷车水马龙,而今年却截然不同。
因为疫情,大家选择不聚集、不流动,国家也倡议民众就地过年。
于是,我便主动选择在石家庄就地过年。
就地过年,就只能伴着一缕乡愁,把他乡当故乡。
然而,不免又生“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之感。
好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普及,已把空间距离拉近。
除夕之夜,我做了满满一桌菜,打开一瓶酒,看着央视春晚,在电视里热热闹闹的气氛中浅斟慢酌,似乎是温热的一壶乡愁,一杯杯把思念喝够,心里已泛起对家乡徐州丰县的过年回忆。
按家乡习俗,除夕之夜,应该是全家老少团圆在一起的时刻。
父母精心准备的家乡菜陆续端上桌,一桌菜,就是一方水土的美食“发布会”。
有辣子鸡、羊芹细、油炸知了猴、清炖微山湖鲤鱼、杂拌、牛蒡酱、变蛋等等。
都是地方舌尖上的美味,刺激着每个人的味蕾,这些菜的菜名和做法,只在苏鲁豫皖交界处因地制宜地落地生根。
除夕的年夜 饭,吃出的是全家团圆的喜悦,是对丰年的期盼,父母也舒展起躬耕了四季的腰身,在孩子们的敬酒中,绽放一如既往慈爱的笑容。
杯酒在手,笑声不断,晚辈们一个个依序敬酒,父母自是高兴。
然而,更高兴的是第二天,也就是大年初
一,家家不到天亮即起,煮饺子、放鞭炮,先给父母磕头拜年,一字儿排开,齐刷刷地磕头,甚是壮观,父母便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红包给孩子们分发,又是一阵阵的祝福声。
“现在马上进入春晚倒计时,大家一起倒数:
十、九、
八、七……”忽然,央视主持人的倒计时提示声打断了我的思绪。
大年初一的零点钟声响起,我赶紧打开手机视频,给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拜年,视频里,果然一家人都团圆在一起,正开开心心地过大年。
年近八十岁的父母依然精神矍铄,我们一家赶紧给父母拜年。
今年不能回家过年,父母都很理解,反而宽慰我们:“就地过年也是给国家少添麻烦,你们在石家庄平安就好。
”一席话说得我差点落泪,家有年迈父母,不能膝前尽孝,已是愧疚,春节没能回家更是遗憾。
好在,春天已来,疫情终将远去。
明年,我一定回家过年! 人远心团圆 □郭军峰 春节对于每个中国人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回家过年是每个中国人心中抹不去的情节。
然而,今年的春节和以往不同。
因为疫情防控原因,人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就地过年,给节日平添了几分温暖和感动。
我家对门住着一对小两口,河南人,性格热情爽朗,平时见面经常打招呼。
腊月二十七那天,我下楼时看到两人各自提着满满一大袋蔬菜水果,我不禁开口问道:“准备几号回老家啊?”女邻居笑着回答:“今年不准备回去啦!”我诧异道:“前一阵还说起你爸身体不太好,盘算着过年回家带他上医院好好看看吗?”她笑着说:“这不是国家鼓励大家就地过年吗,所以我们商量过了,今年春节不回老家啦,就在石家庄过年。
” “那您父亲的高血压如何了?”我关心地问道,“我哥带他上医院看过了,现在每天按时吃药,挺稳定的。
他老人家也支持我不回家过年。
我给他买了个智能手机,我侄女教会他怎么用了,现在天天都可以视频,跟回家过年一样热闹。
” 除了河南这对夫妻,我还遇到了许多就地过年的人。
附近市场卖菜的李师傅一家,物业的 保安师傅、清洁工大姐等,这些老家在外地的人今年都不回老家过年了,用他们的话说就是,“疫情过后,想什么时候回去,就什么时候回去。
” 在我家,母亲很早就叮嘱乡下的大姐,今年春节,我们继续发扬去年过年时的传统,不互相串门,打开视频拜个年问个好,也一样很幸福。
想到去年除夕夜,我们做了一桌子可口菜肴,端上热气腾腾的饺子,杯子里倒满饮料,手机与大姐、二姐连线视频,一大家子十几口人一起举杯,互相说着祝福的话,互相道着平安,齐齐地大声拜年,开心地领取红包。
满头白发的母亲高兴得合不拢嘴,幸福的笑声填满了每一条深深浅浅的皱纹。
今年,宅在家的我也早已有了规划:多读书、勤充电、不断武装头脑。
在网上淘来的几本古典名著,正好利用假期认真读一读。
然后,写一份明年工作的计划书,做到未雨绸缪。
最主要的是多陪陪母亲,陪老人聊聊天,看看电视,帮她捶背、洗脚,尽一份自己的孝道。
春节不回家,人远心团圆。
相信,重新开启的新年,有了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守护,我们的家园一定会更加平安,更加欣欣向荣。
隔屏凝望异乡过节的女儿 □王继颖 除夕夜,灯火暖。
今年春节,受疫情影响,远方实习的女儿响应号召就地过年。
我在微信里、视频中凝望着长大的女儿,陪着她一起过年。
这个春节前最火的一个词,当属“寄”字。
空巢父母给远方孩子寄出各种年货,我只应女儿要求给她网购寄去一袋大米,离春节还有几日,女儿刚搬进临时租下的小房子里,我在微信里试探着问:“要不我也学别人家的爸妈,再给你寄去点啥?”女儿回复的动画表情中,小鸭子头摇得像拨浪鼓,她表示不愿做别人家的孩子。
“那你春节七天,每顿饭吃什么,拍个图片发我吧,也让妈妈眼馋一下。
”我的言外之意,希望女儿独在异乡,过年期间按时吃饭,把饭菜做得美味一点儿。
于是,过年期间,每天打开微信,盯着女儿的头像,便盼望有美食图飞来。
美食图还真来了不少,有时是女儿主动发出,有时是我索要收到。
我小心谨慎保存在手机相册里,集够九张后,就在朋友圈发“九宫格”。
“九宫格”内的美食图,有只搭配几根鲜绿油菜的素炒面条,有点缀青菜、牛肉、荷包蛋的酸辣粉,有混杂香肠、鸡蛋的什锦炒饭,有放了排 骨、藕片、玉米棒子的营养汤,我把美食图配上自编的美文一并发到朋友圈中,带着“空巢母亲”的欣慰心理,惹来众亲友的盛赞。
我希望用这些并不直白的肯定和鼓舞,在女儿手忙脚乱继续下厨时,能给予她内心些许愉悦和自信。
我在与女儿微信聊天中,也不断告诉她家乡美食的做法,于是,女儿的美食图中渐渐有了家乡饮食文化的影子:除夕夜的蒸米饭,配了清蒸黄花鱼、爆炒生菜、菠菜拌花生米,简单而丰盛;初一煮了速冻饺子;初二做了辣汤面……即将研究生毕业的女儿,在这个特殊的春节里,第一次在异乡过年,独自演绎起节日生活的仪式感。
知晓女儿异乡过年的讯息后,我也思念、牵挂、担忧,也想把现成的一切都寄给女儿。
然而,我也希望,这个不同寻常的异乡年,能让女儿尝试独立地饮食起居,我尝试着“大撒把”,试着做“甩手妈”,隔屏凝望她,赞赏她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欣慰她变得越来越勤劳。
看着长大的女儿一点点学会享受烟火飘香、有滋有味的平凡生活,这个春节,在我心里变得格外与众不同。

标签: #机顶盒 #小米 #不可用 #网络 #顶了 #流量 #语音聊天 #打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