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泰山·文旅,微信表情不显示怎么办

表情 4
12盛世泰山·文旅 ●责任编辑:赵勇 ECONOMICHERALD经济导报 电话:0538-6291855E-mail:TAIANnews@2020年11月25日星期
开新局育新机长三角文博会感受中国文化脉动 第三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长三角文博会”)22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落下帷幕。
5.4万平方米展览面积、超过1000家参展商、展会前三天现场实际交易金额3.8亿元人民币、成立长三角文化产业投资联盟、长三角数字出版创新发展联盟、长三角文旅专家智库……作为第一个以世界级大城市群文化产业发展为核心内容的文博会,长三角文博会带来了文化产业发展新思路。
聚焦江南风,运用黑科技,创造新体验是本届展会一大亮点,一系列“文化+”产品让文化与旅游、金融、科技等领域深度结合。
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秘书长任义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空间、资源等因素限制,文化产业本身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通过和其他领域联动发展,才能实 现更好的发展。
任义彪指出,中国文创产业走 向世界的过程中,新技术、新业态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长三角文博会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多的思路,在线化、数字化融合必然是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 对于文化产业而言,产权保护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协力律师事务所黄阳阳律师表示,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在前不久修改的《著作权法》中也加强了著作权保护。
黄阳阳表示,知识产权的完善也进一步助力文化产业发展,“很多企业并不清楚知识产权的边界在哪里,我们希望通过文博会这个平台,通过公益的方式,为中小微企业科普相关的知识,帮助他们在文化产业中取得更好的发展。
” 文化产业进步同时,长三角文博会本身也在不断进步。
经过近两 年的努力,长三角文博会获得世界展览业最重要的UFI认证,成为了拥有国际展览资质的品牌展会。
这一成果为展会吸引了更多的国际参展商和国际观众。
海外参展商GAA全球艺术品机构在本届展会上组织了来自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约90位艺术家的300多件作品参展,现场交易量约20%,预定交易量超60%,并获得了艺术展览、版权授权、数字展馆、文创研发等方面20多家关联企业的合作邀约。
“现场交易之外,文博会还能带来后续联络。
”GAA中国办公室负责人邵洁介绍,鉴于长三角文博会的平台和辐射效应,GAA正在考虑今后在上海推出更多的小型专题艺术活动,包括艺术沙龙、特色展览等,更好地向受众推介国际艺术家和创新艺术品。
(周卓傲) “偶们”共传承两岸青少年同习木偶非遗文化 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前搭建起的木偶摊位上,非遗手艺人摆弄着各式木偶,吸引孩子们驻足围观。
6岁的台湾小女孩翁谙谙走进这片木偶非遗文化展区,在捏面人摊位前流连忘返,问道:“我能一起捏吗?”随后她专注地学起来。
21日,两岸青少年木偶研学营在福州开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邀请泉州、漳州及台湾等 地木偶剧团,以展览展演、授课、参访等方式,为两岸青少年举办研学交流活动。
据介绍,发源于福建闽南地区的木偶戏,演变分为掌中木偶戏和提线木偶戏,特别是掌中木偶戏也就是布袋戏,于明末从闽粤沿海一带传入台湾,经过守正创新,融入现代声光电元素,吸引了大批年轻受众。
“因为我们从小在台湾看布袋 戏长大,现在也希望孩子能够多接触一些两岸的传统文化技艺,不要丢了根。
”翁谙谙的父亲翁达铭说。
他是台商二代,这是他第二次带孩子参加两岸研习营活动。
开营仪式上,三位来自台湾的木偶戏传承人代表通过视频连线寄语两岸传统文化交流。
“与掌中戏结缘三十余载,发扬掌中戏是我的事业,两岸的木偶戏源出一脉,也 是同属两岸的文化名片。
”台北木偶剧团团长林永志说,希望未来能与更多的两岸木偶戏同仁交流。
活动中,泉州提线木偶戏《今韵华章》、晋江掌中木偶戏《掌上情缘》、漳州布袋木偶戏《大名府》、台湾金光布袋戏等表演精彩纷呈,还展示了木偶书法、木偶茶艺、木偶变脸等技艺。
两岸学子穿着传统服饰向木偶 戏传承人行拜师礼。
三位就读于福州的台籍小学生分别表达对木偶戏的喜爱:“木偶操作起来非常逼真,希望更多的小朋友喜欢上木偶戏。
”“我喜欢木偶戏,因为可以自己操控,做出自己想要的动作。
”“木偶戏很生动,想学习其中的奥秘。
” 漳州布袋木偶戏传承人陈黎晖将向两岸青少年传授技艺。
他表示,布袋戏需要在传承中创新,青 少年的喜爱和创意,将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无限希望。
本次研习营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福建省闽台文化交流中心承办,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福建省闽台青年文旅创意产业促进中心、建发国旅集团等协办。
该研习营还将于11月至12月间在泉州、漳州、厦门等地举办研习活动。
(邓倩倩) 广东省潮州市是潮州文化的发祥地,是世界潮州人根祖地和精神家园。
以潮州话、工夫茶、潮州菜、潮绣、潮剧、潮州木雕、潮州大锣鼓等为代表的潮州文化影响深远,誉播海内外。
日前,广东省委宣传部组织中央及省市媒体赴潮州市开展主题采访活动。
记者走访了潮州市潮州工夫茶文化研究会,采访了解潮州市潮州工夫茶文化的传承、创新。
潮州工夫茶是中国古老茶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茶道,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潮州是一个既产茶叶又产茶器的区域,长期交融形成了自成系统的独特工夫茶文化。
潮州产的单丛茶因是“工夫茶之茶”更显个性和优势;潮州手拉朱泥壶因“工夫茶之艺”而快速发展。
目前,潮州工夫茶艺和潮州手拉朱泥壶均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潮州市潮州工夫茶文化研究会会 广东潮州工夫茶文化的新传承 长谢鸿洲22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潮州工夫茶从日常起居的生活习惯,一举跃入全国人民的视野,也成为年度的话题热点和茶界盛事,作为潮州茶人,深受鼓舞。
目前,研究会正通过编写《吴六奇与大庵千亩古茶园》《潮州工夫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潮州工夫茶茶器的过去、现在与将来》等论文,更好做好潮州工夫茶文化的传承这篇文章。
他说,接下来,研究会还将设置平台,建立工夫茶文化研学基地。
研学基地包括茶园种植、茶叶制作、茶器生产、茶艺培训、品茶体验、茶文化博物馆等,并通过建设一座工夫茶馆,作为活动平台,加强外联工作。
潮州工夫茶是在传承中国茶 文化和融合地方民俗基础上形成的独特技艺的烹泡程式。
记者在现场看到,纳茶是冲泡工夫茶的第一步,此处颇有讲究,其中最粗茶叶放底层,细末放中层,再将较粗的茶叶放到茶壶最上面。
目的是使倒出的茶水中无茶渣。
每一泡茶,放入的茶叶大约占茶壶容量的七成,多一分太浓,少一分太淡。
出茶过程最为特别,先将茶杯整齐排列,以打圈式倒茶(亦称“关公巡城”),令每个茶杯都平均注满,直到后来每滴倒下时(亦称“韩信点兵”)也要平均滴下,使每杯的茶色及茶味浓度亦能相等。
工夫茶主要茶品由于树与树出产的茶叶香气不同,有以蜜兰香、玉兰香、夜来香、柚花香、鸭屎香、八仙、老仙翁、锯剁仔等命名的各式茶叶。
潮州工夫茶文化因其“精致”而成为潮州文化之核,其“生命力”之强,牢牢扎根于潮州人的生活常态之中并延续至今。
随着工夫茶文化的传播,潮州工夫茶慢慢走向世界各地。
据业内人士介绍,潮州凤凰镇茶叶种植面积就达7万多亩,年产值10亿元人民币以上。
目前各地文旅部门已陆续组团到潮州访问并签署茶文化交流合作框架协议。
谢鸿洲透露,11月底将举办的中国工夫茶大会,将面向中国,面向世界,普及和推广工夫茶文化,倡导和践行美好茶生活。
为中国茶文化和茶产业进一步走出去,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李怡青李庆锋) 离开了表情包,我们就不会说话了吗? 最近一周,不少人的朋友圈,都被微信推出的6个新表情符号刷了屏:透着一股子不耐烦的“翻白眼”,阴恻恻、贱兮兮的“让我看看”,紧跟网络潮流的“666”与“裂开”……很快,这些形态各异的“小黄脸”,就被脑洞大 开的网友玩出了花样,一时热闹非凡。
最近几年,随着网速的提升与社交媒体的普及,不知不觉之间,各式各样的表情符号和表情包,已经深度融入了我们的日常交流与公共表达。
很多时候,当我们 不知该用何种语言表达某种特定情绪时,一个恰到好处的表情包,常常能起到“一切尽在不言中”的作用。
一方面,这种变化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在聊天时的表达方式,让原本单调的文字对话变得缤纷多彩。
但另一方面,这也让不少人担忧:随着人们越来越依赖表情符号,我们还能否像过去一样,用正常文字表达我们的思想感情?换言之:爱用网络表情聊天的现代人,会不会变得“越来越不会说话”? 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曾经依据信息的清晰度,将媒介分为“冷媒介”和“热媒介”。
具体来说,某种媒介传递的信息越是清晰具体,越不需要接收信息者的主观解读,这种媒介便越“热”,反之则越“冷”。
当我们用文字与他人交流时,我们使用的每段字句,都对应着明确的态度与意涵。
因此,依照这一标准,所有文字媒介都偏“热”。
相比之下,表情符号传递的信息要丰富得多,也模糊得多。
从这个角度上看,表情符号和表情包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扮演的角色越是重要,原本偏“热”的文字媒介便越趋向于变“冷”,进而在不同人群之间催生更具差异化的理解与表达。
如果上文这段理论叙述稍嫌晦涩,只要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便 不难理解其中异同。
过去,手机上没有表情符号时,任何人都不难区分,一条文字信息的发信者是想表达嘲讽,还是表达赞同。
然而今天,同一个眼神向下、嘴角上扬的表情符号,在年长者看来,可能是代表高兴与赞许的“微笑”,在年轻人眼中,却可能是充满冷漠与讥笑含义的“呵呵”。
其实,对于表情包在表意上的“模糊性”,许多爱用表情包的人不仅心知肚明,而且还时常有意利用这一点,应对某些尴尬的社交场景。
譬如:当身为摄影圈“老法师”的公司老板,在群里发出一张水平堪忧的照片,问手下员工“怎么样”的时候,员工很可能既不敢说实话,也不想给人留下“马屁精”的印象。
这时,一个嘻嘻哈哈的表情包,既能让老板得到正面的回应,也能给其他同事留下额外的解读空间。
有人说:表情包的出现,挽回了无数亲戚、同事、老同学之间“无话可说又不得不说”的对话,让原本尴尬的对话有了融洽收场的可能,这也同样是其“模糊 性”的功劳。
理解了这一点,便不难看出: 表情和文字这两种信息媒介,虽然 常常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混合使 用,但究其根本,两种媒介的特性 与优势其实截然不同。
与其说表情 符号与表情包的流行,“顶替”了 语言文字原本扮演的角色,不如说 这其实是一种对语言文字功能的良 性“补充”。
为此,为语言文字的 前途发展担忧的有识之士,大可不 必把人畜无害的表情包当成什么 “洪水猛兽”。
不可否认,如今确实有一些年 轻网民,因为太习惯运用由别人加 工好的表情包与他人对话,影响了 其成长过程中正常的语言逻辑训练 过程。
但是,从本质上看,这并 不是表情包的错,而是这些年轻 人未能得到良好的语言文字教育 的错。
对此,与其把责任推给表 情包,对着一个稻草人“虚空输 出”,不如好好检讨一下我们的 教育环境还有多少提升的空间。
相比之下,这可能才是更有讨论 价值的议题。
(杨鑫宇)

标签: #不上 #把我 #语音 #聊天记录 #找不到 #不上 #不能用 #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