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朋友圈,从线上延伸到线下,微信朋友圈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朋友圈 6
11版夕阳红 2020年7月9日星期四责编张丽菊E—mail:aqwbzk@ 朋友圈,从线上延伸到线下 使用微信视频聊天、发红包、付款,在微信群里联络感情、组织活动,在朋友圈晒生活、转文章,已成为许多老年人的生活方式。
在老年人大规模触网的当下,微信甚至成了中老年人的网络主战场。
其所作所为,与年轻人并无二致。
而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微信江湖”又有着别样的色彩。
现象微信成老年人网络主战场 4月24日,四川成都70岁的李军平点开微信朋友圈,上传自己在郊区拍的杜鹃花照片。
马上有不少微友点赞,还有人请教拍摄技巧。
微信诞生于2011年1月21日。
2019年,微信月活跃用户数量突破11亿。
李军平是从QQ转投微信。
初学摄影的他加入一个摄影QQ群,常遭群友排挤。
2013年初,他用上微信,最初的联系人,是他QQ原有的好友和一些亲友。
“都是熟悉的人或网友,沟通没障碍。
”李军平在QQ上被压抑的自信,在微信群里找回。
逐渐,每次拍完照片都晒在朋友圈或分享到微信群,已成为他的生活习惯。
李军平很享受这个时刻。
与李军平不同,湖南长沙60岁姚艳萍的网络社交是“越级”实现的。
当初,在身边很多人开始享受网络生活时,姚艳萍因不会用五笔、拼音打字而徘徊于门外。
2015年,姚艳萍从儿子那里得到一部二手智能手机,有手写功能,让她可以应付网上聊天。
她没选择QQ,选择了微信,是因为微信率先推出语音聊天功能,“不用写字就能与人沟通交流”。
在微信上,姚艳萍把自己录的歌发布在朋友圈,也收到许多点赞和鼓励。
李军平、姚艳萍的微信生活,是当下老年人网络社交生活的缩影。
据微信公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9月,微信55岁至70岁用户达6100万。
有评论称,微信成了中老年人的网络主战场。
体验微信群也是一片“江湖” 不管是哪片江湖,都有自己的规矩。
如今,每天从刷朋友圈中获得乐趣的姚艳萍,其实,一度没少碰壁。
姚艳萍刚开始使用微信时,有不少人发“拉票”链接,让她转发朋友圈,姚艳萍懒得发,人家就不理她了。
“懒”会造成误会,“勤”也可能带来麻烦。
在微信群,姚艳萍发言积极,却无意中得罪了同学。
一次,有同学在群里发表关于婆媳关系的看法,姚艳萍诚心发表意见:“处不好,是因为自己没做好。
”结果,对方误会姚艳萍看不起她。
之后同学聚会时,那个同学就对姚艳萍不理不睬。
为了在群里博得关注,姚艳萍曾频繁转发资讯,惹得群友不满,“有人直接斥责我瞎传、乱传”。
她甚至被踢出群。
这些经历让姚艳萍开始谨慎。
转发文章前,她先筛选一遍,看到“好信息”才会发在微信群和朋友圈。
“看十几条才发一条,都是觉得有用的。
”有时还会有针对性地发送一些信息——舞友群,转发名人八卦;亲戚群,就转发新闻资讯;邻居群,则转发亲子教育。
姚艳 本版图片来自网络 萍每天还要浏览朋友发送的信息,并给出“恰当的回应”,“不瞎评论,评论的跟人家想法不一样,对方会不高兴。
” 随着朋友圈慢慢成为老年人社交的一部分,他们迎来“点赞之交”。
这点赞之交,看似简单,但并不容易。
实际上,已有人总结了微信转发三原则——勤点赞,慎评论,千万不能说错话。
经验开设公众号收获数千粉丝 微信给了人们更多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有不少年轻人通过运营微信公众号创业,实现理想。
这个领域,也不乏老年人的身影。
湖南岳阳55岁的王鸿是文学爱好者。
她将人生感悟写成散文集《此时彼刻》赠送亲友,得到好评。
有人建议王鸿想办法让更多人读到自己的文章。
4年前,王鸿开设公众号“鸿声阁”,将作品发表在上面。
如今,“鸿声阁”已有数千粉丝。
让王鸿欣喜的是,因为有人推荐,她第一次在省级报刊发表文章。
长沙65岁的孙苏燕提前退休多年,后来曾在保险公司担任过业务员。
3年前,孙苏燕开办了针对中老年人普及保险知识的公众号,专业能力有了更多用武之地。
当然更多老年人立足于微信群,抱团养老。
2014年,马丽与一群空巢老同事成立“韵致”微信群。
起初,大家的想法就是能一起聊聊天。
随着群友年龄一年年增加,微信群起到更多作用,比如排班照顾住院群友、组织出游等。
70岁的马丽说,“大家都觉得,一定阶段内,微信群实现了我们依靠自己就能养老的想法”。
有研究说,女性老年人在使用微信进行自我呈现和人际互动方面比男性老年人更积极活跃。
北京71岁的孙慧兰或许可以为这个论断提供一个注解。
这位“网红大妈”建了60多个群,有聊天群、互助群、书画群……专门为全国各地多达四五千人的老年群友们排忧解难。
教训找儿子借钱“救济”网友 毫无疑问,在老年人大规模触网的当下,微信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老年人社交需求。
但网络江湖从来都不只有风和日丽,也有险滩恶浪。
江西宜春65岁的刘志勇(化名),自认是生活上的“失败者”:退休工资不高;过去忙于工作,与家人缺乏交流,没有共同兴趣爱好,退休后与家人各行其道。
去年,他学会使用微信,群里抢红包成为潮流,刘志勇抢红包成瘾。
他加入不少“专业”抢红包的微信群,从早到晚,盯着手机不放,结果倒贴不少钱。
毕竟,在群里,有抢红包的 时候也有发红包的时候。
刘志勇还因为“网恋”差点离婚。
一次,一个 陌生女性加他为好友,对方很热情,言语中充满崇拜,这击中了刘志勇的痛点。
热聊两个月,对方以各种理由借钱,“每次一两千。
我没啥积蓄,借出去两万多后就拿不出钱”。
为了让对方满意,刘志勇找儿子借钱“救急”。
这事被老伴发现,要求他找网友拿回借款,对方将他拉黑了。
刘志勇明白上当了,老伴因此吵着要和他离婚。
感悟微信微信,只能微微信 刘志勇肯定不是微信江湖唯一的受害者。
2018年3月,由腾讯社会研究中心、腾讯浏览指数和中国社科院社会研究所共同撰写的《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发布。
报告指出,中老年的互联网生活比想象中更丰富,超六成中老年人有过网上受骗经历,信息甄别能力亟须提高。
受骗的渠道,主要是朋友圈、微信群以及微信好友。
《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显示,微信中老年用户中,75.8%会上网看新闻资讯,超半数(56.6%)会搜索想要的资讯,还有一些中老年人(45.9%)会关注浏览公众号文章。
中老年人在互联网诸多功能使用方面进步明显,但在网络安全方面仍处于相对弱势地位。
贵州凯里61岁的毛桂芳,刚使用微信时,常接到他人转发的“健康知识”,还有保健品宣传,对此她深信不疑。
很快,各种奇怪的药酒、补品出现在家中。
毛桂芳迷信微信文章的阅读量。
在她看来,“好几万人看过,要是假的,不早就有人出来举报、辟谣了?”去年,毛桂芳通过微信文章了解到附近开了家磁疗床“体验馆”,带几个老姐妹去体验,交了不少费用,待一个月后“体验馆”忽然关门时,才发现受骗。
上海71岁的陈宏景收到他人转发的消息,总会将关键词在网上搜索,结果发现,“很多是胡拼乱凑的文章,夹杂着‘私货’”。
对这种消息,陈宏景从不轻信,也不和别人争论,“免得起争执”。
尝试“双线结合”提升幸福感 江苏扬州62岁的向洁,使用微信更加理性、 务实。
2015年,她从老家到扬州帮忙带孙,在陌 生的城市生活,一度不适应。
儿子给她下载了微 信,希望她结交新朋友。
她通过“摇一摇”和“附 近的人”功能,结识了一些陌生朋友。
天马行空 的聊天,一度让向洁觉得很是新鲜。
过了一段时 间,她觉得这种交际方式变了味:一些陌生好友 向她提出过分要求。
感到受辱的向洁,从此不再 搜索陌生好友,对陌生好友申请也不再接受。
向洁把目光投向身边的熟人圈。
她加入小 区邻居群后,通过邻居群参加线下活动,“一起遛 娃、买菜、做手工活”,生活圈逐渐扩宽。
去年,向 洁被邻居群里的群友拉进一个老年大学群。
通 过聊天,她羡慕别人在老年大学的生活,于是报 名学习声乐。
因为歌唱水平不错,此后,她又加 入公益群、老年艺术团群。
线上线下,让向洁的 生活变得更充实。
在朋友圈里,她频频晒出自己 的生活,“点赞和评论越来越多,这让我感觉幸福 感提升”。
来源:快乐老人报

标签: #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