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B042020

微信群 6
年10月12日星期一责编:陈少英美编:江龙投稿邮箱:csy@ ·身边人身边事· 厦门市爱心办厦门日报社联办 投稿邮箱:csfk@ 照进心中最亮的“明星” ♥许志军 前不久,经过灌口回了一趟老连队,在连队的荣誉室里看到了一面绣有“情系特教爱心无限,官兵助学恩泽久长”的锦旗。
战友告诉我,这是前年特殊教育学校负责人张女士代表全校师生送来的一面锦旗。
2003年初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连队得知厦门有些在视力、听力、智力、语言等方面存有障碍的孩子,因家境贫困上不起学。
我第一次接触到他们,看着他们,特别渴望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于是,我和战友们商议,决定开展“一帮一”献爱心活动,争取让这些孩子走进特教学校的课堂,在人生路上能扶他们一程。
印象最深的是一位从小就失去双腿的特教学生小涛,他原以为自己是个废人,思想消极,学习不刻苦。
我特意到书店购买了张海迪的《轮椅上的梦》《与命相搏》两本书送给他。
小涛读后,学习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变。
后来,小涛还爱上了写作,我又为他买了《写作技巧》《新闻写作入门》等书籍。
经过刻苦努力,小涛有多篇稿件在报纸和电台刊登和播发。
有一次,我去看小涛,他动情地跟我说:“多亏了叔叔们的关心和帮助,才有我的今天。
将来我要给叔叔们写一本书,让大家永远记住你们。
” 另一个孩子晓波,在他九岁那年,一场大病后双眼失明,心情十分低落。
我得知后,主动与特教学校联系,帮助晓波重新回到教室。
我为他买了电子复读机,帮助他学习文化知识。
后来,他还真成了学校里出了名的“演讲家”。
那天,他满脸喜悦地说“:虽然我的眼睛看不到你们,但在我心中,你们就是最亮的‘明星’。
我一定好好学习,将来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 17年来,连队的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是坚持为特教学生献爱心的接力棒却一直没放下。
战友们坚持利用节假日到学校打扫卫生;自发地拿出部分津贴给孩子们买学习、生活用品;新生入学后,又会及时到学校组织军训,并定期邀请特教师生到部队参观,为他们宣传国防知识,普及国防教育。
从连队回家的路上,我接到了战友的电话:“许班长,刚刚知道一个好消息,受帮助的特教学生们发挥书法、绘画、唱歌、舞蹈等方面的特长,精心排练了节目,国庆节要来咱连队演出,有空也来参加吧!“”好,我一定参加!” 爱心是城市的文明之光,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点亮,持续接力。
只有人人争做“爱心厦门”的践行者和传播者,才会使厦门这座美丽的城市更加有温度。
征文启事 城市的发展需要精神的力量,社会的和谐离不开爱心的润泽。
应和着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一场全城参与的爱心行动正在厦门纵深推进……助力疫情防控,助力经济社会发展,鹭岛上演了许多感人至深的爱心故事;决胜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爱心厦门行动熠熠生辉。
为更好搜集这些故事,让奉献爱心、关爱他人、服务社会成为社会风尚,让爱心在厦门上空恒久激荡,托起高素质高颜值厦门更美好的未来,厦门市爱心厦门建设领导办公室和厦门日报社即日起联合推出“爱心厦门你我同行”的主题征文活动。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参与,一起记录抒写爱心厦门的故事,一起携手同行以爱筑城。
征文主题及内容:紧扣“爱心厦门你我同行”主题,通过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抒写爱心厦门的故事。
可以是参与、体验爱心厦门行动,并在其中收获和成长的故事,也可以记录发生在身边,打动过你的爱心故事,或者分享这座文明有爱的城市带给自己的温暖和感动等等。
征文要求:扣紧主题,弘扬主旋律。
题目可自拟,要求内容真实,情感真挚、语言生动。
以记叙文为主,篇幅800字左右为宜,长则不超过1000字。
作品须是署名作者自己所写、首发,严禁抄袭。
征文时间:9月22日至11月30日征文邮箱:征文作品请发送到邮箱csfk@,注明“爱心厦门”字样,并留下真实姓名、地址、联系电话。
奖项设置:设一等奖3名,奖励600元;二等奖5名,奖励500元;三等奖10名,奖励300元;优秀奖12名,奖励200元,并颁发获奖证书。
老照片♥邱纯纯难得的国庆合影 1974年,是我补员到厦门豆品厂工作的第三年。
我们厂有禾泰、文灶、厦港和鼓浪屿四个车间,文灶和厦港都是生产腐竹出口的。
我被安排在文灶车间,这个车间是我们厂刚刚从厦门腐竹厂接过来的,全部是新就业的学徒工。
当时生产都是按外贸订单要求,为国家多创汇是我们的神圣使命。
可是人员新、设备旧、供气不足、拖班等,影响了生产进度。
为了保证能及时交货,我们不仅周日要上班,连节日也搭上了,已经有好几个节日都是在车间里度过的。
当时并没有什么加班费,工人有情绪,厂长着急,外贸专管员也着急。
这个问题在1974年的工厂半年总结会上,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过后,成立了一个革新小组,广泛征求合理化建议。
厦港车间老师傅来给我们传、帮、带的建议被采纳,在新老工人的共同努力下,提前完成了这批订单。
厂长破天荒宣布,国庆节放假一天。
这一消息让我们班小组的女孩子欣喜若狂,奔走相告,当即相约国庆节上街,一起去看热闹。
10月1日上午,我们相约在中山路的局口街路口,不见不散。
我虽然家住鼓浪屿,却是最早到的一个。
我站在路边,看着一群群准备参加国庆游行的群众在最后热身……放眼望去,四周都是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5周年”的红布条,成长在祖国 怀抱的幸福感油然而生……不一会儿,姐妹们都到齐了,没想到 大家不约而同穿着工装。
路人还以为我们是来参加游行的,投来羡慕的目光。
这时,最活跃的又很有想法的刘美兰(后排左一)提议,为记住我们来之不易的国庆休息,去拍个照吧!大家雀跃响应,往最近的新风相馆跑。
摄影师根据我们几个姑娘的高矮胖瘦来安排位置,我个头最高,被安排站在后排右
二。
咔嚓!这张合影定格了我们难忘的青春。
吴淑敏(前排右)说,今天 是国庆节,我们就写“国庆留影”吧?大家一致赞同! 而今,重看这张珍贵的合影,一张张无忧无虑稚嫩的脸庞,不由让我感慨万千。
当年我们年龄最大19岁,最小的才16岁,可以说是豆蔻年华。
一晃46年过去了,好几位工友都“失联”多年,我费尽周折一个个联系上。
已经是祖母级的她们激动得像当年那样雀跃,盼望着我这个有心人早点再把大家聚在一起,相互分享国家发展给我们每一个小家庭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再拍一张合影! 立秋三天,遍地红。
认识秋天最美的景致是从“打秋”开始。
鄂东老家,门前多栽种枣树,家家户户庭院里几乎都有一棵或数棵枣树。
秋天,枣树上挂满了一颗颗红枣,远远望去,像一串串红灯笼。
孩子们早已按捺不住急迫的心,催促着大人们去打枣。
选一个晴和的清晨或傍晚,父亲挥舞着手中长长的竹竿,一竿两竿使劲打下去,红枣像天女散花般坠落一地,母亲带着我们,围拢在枣树四周弯腰捡枣,偶有落枣砸到捡枣人身上,未觉丝毫疼痛,大家全然沉浸在打枣的喜悦中。
入山打板栗则是另一番情景,常常三五小伙伴相约,带上长梯、长竹竿和火钳。
小伙伴顺着长梯攀爬到树上,站在枝丫上用竹竿敲打枝干,树下的小伙伴们都躲得远远的。
要知道一旦被小刺球砸中,痛楚可想而知。
不过,打板栗是个技术活,敲打枝干时要横着打,若是竖着打,板栗球落下 老家 ♥程新兵 秋来打秋忙 来可能就砸头上了。
捡拾板栗时,一把火钳在手,不停地夹,不怕刺。
然后,找一个较为平坦的开阔地,将板栗球倒出来堆成一堆,一个一个地剥。
先把板栗球踩在脚下滚上几滚,毛刺就不会扎手了,再用脚踩着板栗球的一边,用剪刀或柴刀,或削尖的木棍锉另一边,板栗子便出来了。
当然,有时也会就地取材,直接用山上小石块砸开带刺的外苞。
采摘板栗是件趣事,因为,收获总是让人心生喜悦。
把新采摘的板栗拿回家炒,极为美味,口齿留香。
稻场则是一派繁忙景象,家家户户轮流打谷子、打高粱,从白露一直忙到霜降, 稻场才慢慢恢复平静。
打谷子前,先要压“稻场”,把稻场打扫干净,捡净地上的沙 粒,然后用老黄泥兑上水,平铺整个稻场,用铁锹整得平平整整,再用石碾滚得平整严实。
到了打谷子时,先将一捆一捆的稻谷散开铺满整个稻场,父亲把拉石碾的犁套套在牛脖子上,牵着牛一圈紧压着另一圈,母亲带着孩子们在后面不停叉草,上下翻动,不一会稻子就都被碾了下来。
在我的记忆中,童年的快乐总是在打稻谷的夜晚。
提着马灯,大人们披星戴月打谷子,小孩子们在稻场尽情玩耍,爽朗的笑声在夜里传得很远很远。
秋来打秋忙,打来谷满仓。
这是我儿时对秋最直观的感受。
时至今日,尽管我已离乡多年,但每一个秋天的到来,依然会唤醒我脑海深处打秋的回忆,那种甜蜜而欢愉的感觉让我在异乡思绪万千,憧憬着一个又一个的丰收年景。
又到石榴丰收季。
去四川出差的朋友回厦门,顺带来家送了两箱又大又圆的红石榴。
打开石榴外壳,饱满欲滴的籽粒诱人心脾,扑鼻香的甘甜味儿使人闻了顿觉清爽,含在嘴里嚼一嚼更是美在心田。
母亲在厨房忙着做晚饭,妻子在书房整理文件,儿子在客厅写作业。
我洗了洗手,整理石榴准备放进冰箱保鲜储存。
可那会儿,不知在想什么,稀里糊涂把一箱石榴放进了冷冻层,另外一箱放进客厅柜子里,供家人食用。
等母亲做好饭,发觉石榴少了一箱,追问我石榴的去向,我才意识过来,慌忙从冰箱里取出石榴,石榴外壳变黑了。
那一刻,我突然想起七年前的一件往事,有些感伤。
情网 ♥康业岭 石榴情深 在河南老家,我是最爱吃石榴的。
奶奶家的院子里种着一棵石榴树,每年奶奶都会选几个较好的石榴留在树上,只等着我周末从学校回家来吃。
七年前,当石榴再次挂满枝头成熟的时候,有一天,奶奶突然给远在厦门的我打了一个电话,说她选了一个又大又圆的石榴存放在冰箱里等我回去,念叨着让我抽时间回老家吃石榴,也就是那一次,我犯了傻,回答奶奶说,厦门菜市场上都有卖石榴的,不用给我留。
当 时,我清楚地记得她沉默了一会儿没说话,我也没有多想。
因为部队工作忙的缘由,我一直也没能回趟老家。
年底,奶奶却匆匆走了。
在她出殡那天,父亲说起了保存在冰箱里的石榴。
放了三周,石榴皮都变黑了,她都舍不得让别人吃。
一个石榴不值多少钱,但倾注了奶奶对孙辈的爱。
现在,我们自己当了父母,才突然感悟到她的爱,那是无法用语言来描绘的。
吃过晚饭,一家人团坐,我看着父母亲和妻儿细心剥吃石榴,心中不免有几分感叹。
时光蹉跎,已去无回返,但愿我们能够珍惜当下,给父母长辈尽尽孝心,让美好永留人间。
我们家与浙江有种难解的缘。
父亲是浙江人,因天灾断炊,为活命,八岁被家人偷偷卖给人贩,经三个埠头卖给我祖父做大儿子,苦难一生。
至死只知家在浙江,不知具体根在哪里。
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浙江天台银山矿点,工作了11年,后因家分三地,万分不舍地离开天好、地好、人更好的浙江,调回厦门同安。
我的两个儿子,出生在天台城关卫生所同一张产床上。
接生医生、护士都是天台人。
按照天台习俗。
1974年4月25日晚出生的儿子,第二天就母子担架扛回矿里住处;1977年4月24日午间出生的儿子,母子二人是当天下午板车送回住处。
城里到银山矿点的路是条运砩石矿的小路,十来里远,满路的小石子,很不好走。
但热情的同事们帮我把爱人和宝宝平稳地扛回家。
再回首♥金木示 天台旧事 1974年暑假没过完,爱人任教的学校来信通知按时开会,爱人只得带孩子回福建宁化。
走那天,适逢数天大雨后,溪水汹涌,溪面由原来几十米宽漫成一二百米宽。
家住城里的矿领导帮我们叫了竹排,冒险过溪。
孩子见溪水汹涌,吓得大哭。
为保险起见,我用襁褓把孩子背在背上。
当竹排险过浅滩,进入靠城的深水区时,矿领导和他女儿竟冒险下水游了过来,用大绳绑住竹排,岸上不少不相识的路人齐心拉绳,硬是把我们送过急流险滩。
大字不识一个的母亲,60多岁到天台帮我带孩子,从早到晚,除了我工余时间聊几句,无人交谈。
是热情的天台人消除了 母亲的寂寞,让她五年如一日安心帮我带孩子。
带老大时,祖孙二人常去就近旳赖家岙村玩,每次回来,孩子的衣袋里至少有三个熟鸡蛋。
一个嫌少,当地风俗送二不好,热情的村民常常一送就是三个。
当小孩会点天台话和闽南话时,就权当奶奶的翻译,还闹了不少笑话。
调回厦门四十多年,我时刻怀念天台,从未间断与同事们的联系。
先后有五六批同事来同安找我玩。
2004年,我们夫妻俩带上同安特产桂圆干,回了趟天台。
未料,好多矿友知道了,带绿茶、糕饼等土特产来看望我们。
我们回赠每人两斤桂圆干,四五十斤桂圆干很快就没了,只好回家后寄去一一补上。
每每想起浙江,想到天台,总有根的感觉,故乡的情。
想念浙江,怀念天台,我思绪万千。
时序入秋,天竺山就格外清丽,静若处子,源于冷热交替之季,细雨薄雾交织,如轻纱连衣裙附身,它是可人的,不是张扬讨好的,就连山涧流下的溪水也是轻声细语的,汇入那潭水,那潭水更是如聆听小瀑布似的,不说话,也不起波澜。
此刻,潭水知我,宁静心扉,如泰戈尔说的,“忧思在我的心里平静下去,正如暮色降临在寂静的山林中。
” 上次去天竺山,还是去年冬天,地铁2号线刚通车的第一天,我抢了首班,走出地铁站那一刻,哇!出站见山,豁然开朗之 三言两语♥初见 秋遇天竺山 感,想跑步,想唱歌,想呼喊,想用力呼吸……那个感觉,好像偶遇一个聊得来的人,相见恨晚,依依不舍,就是那么个劲儿,说不出来,就是感觉对了的那种。
山水乃地上之文章,在城市的一隅,独有这样一片山水,必定是人们心之向往的精神家园。
厦门地铁在设计上绝对走的是文艺路 线,如果说1号线是开往春天的列车,横跨高崎海堤,让人恍如小镰仓;那么2号线就是开往秋天的列车…… 天竺山金黄的落叶,潺潺流淌的山泉,伫立冥想的山羊,以及随手捡拾起来的悠闲时光,你坐在山顶喝着茶,看着远处很想用画笔写生涂它一笔的风景,你怕的也许不是老去的年龄,也不是不会一首赞美山水的诗词,你怕的是,到头来你竟然没有故事。
天竺山是小众的,但天竺山无疑又是出众的。
征文选登 厦门市委宣传部厦门日报社联办投稿邮箱:zfk@ 30年见证巨变♥刘敏 29年前,刚毕业不久的我,怀着一份期待、一份向往,坐了两天三夜的绿皮火车,风尘仆仆来到我早已魂牵梦绕的地方——厦门。
当时由于通信不发达,男朋友没有及时收到我的接站电报,当火车到达厦门站时是凌晨4点,二月的厦门,天气异常寒冷,我只身一人,背着简单的行囊,站在空旷的火车站广场,冻得瑟瑟发抖,看着眼前的火车站及脚下凸凹不平的广场,未免有那么一丝丝惆怅。
1991年的厦门,一切还那么陈旧,那时的火车站规模很小,较少看到高楼大厦。
男友住在机场,机场四周都是农田,从市区到机场只有一路27路公交车,车况也不是很好,而且每一班都很拥挤。
机场的1号候机楼,矮小简陋,道路也没那么顺畅,甚至有些地方还是泥泞小道。
就这样,我开始了第二故乡的奋斗征程。
30年岁月,弹指一挥间,我已到了感叹“朱颜渐老,白发添多少”的年龄,而变化的不仅仅是我的容颜,还有厦门的市容市貌。
且不说机场周边已经装扮鲜花绿草,就说那融入闽南元素的T3候机楼,宽敞明亮,富有现代气息。
2014年启用的T4候机楼,与T3候机楼双楼运行,吞吐量增加一倍之多。
1991年5月通往岛外的第一座大桥厦门大桥试通车,那是当时唯一的出岛大桥。
而后,通往岛外的通道有了更多选择,随着改革开放建设步伐的加快,厦门最宽阔的跨海大桥——集美大桥又正式通车。
更值得一提的是海沧大桥如一条银龙舒展在厦门岛与海沧的海域上,那一条条钢丝索股,就像开屏的孔雀,展开了一幅壮美的画卷,美不胜收! 厦门的海底隧道,更是一项规模浩大的跨海工程,全长约9公里,光海域段就有4.2公里,隧道最深在海平面下约70米,连接厦门岛与翔安,是通往岛外的重要的通道。
记得以前我和先生去翔安,过集美,走高速,用了2个多小时,风尘仆仆才到翔安,而今通过翔安隧道,最快的时候还不要半小时就到翔安了,比原来节省一个多小时。
还有地下巨龙——地铁筹建,目前已经通车运营的地铁1号和2号线,贯穿东西,纵横南北,厦门的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骨架、引擎作用日渐凸显,极大地缓解了厦门岛内外的交通。
30年来,我见证了厦门日新月异的发展,见证了祖国的腾飞,厦门的发展是祖国繁荣昌盛的一个缩影。
虽然我不再年轻,但深感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廉颇老矣”,但于心间,依然深藏筑梦情怀。
唯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唯愿厦门的明天更加美好! 家事 ♥洪根盛 父母来电 晨起正刷牙,手机响起。
一看是母亲打来的,心不禁怦怦加剧跳动,胡乱漱口水,努力用平静的语调接电话“:妈,怎么啦?” 这样的情形不少,有一回我赶着值早班,还不到七点,正开车,母亲打来电话,不由自主,握方向盘的手有些发软。
原来母亲一大早就到镇上的菜市场卖菜,她卖自家种的菜,再买别人家的菜,这样换着花样。
每周末我都会带家人回老家小聚,她问我她上周买回的鱼好吃吗?还要再买吗?对,上一次打电话她人也是在菜市场,也是问我肠胃炎好了没有,说是看到一种海水鱼不错,问我吃鱼能消化不。
经历了太多生活的风雨,神经有时候就会脆弱,以前出门的时候很担心父母打传呼。
就像《平凡的世界》里写到,孙少平突然听到父亲来学校找他,以及孙少平在黄原接到父亲的来信,“孙少平头轰地响一下,慌得站起来就往后走”“少平认出信封上是二爸的字体。
他的手忍不住微微发着抖……”也许是“70后”的综合征,也许是长子的后遗症,如今有一种紧张叫“父母打来电话”,特别是在非正常的时间段,不夸张地说,如果是在夜里,不用三更半夜,但凡晚一点,就会让你的心跳出来。
都说“儿行千里母担忧。
”作为子女何尝不是“儿行千里担忧母”?这些年由于生活的变迁,我们离开父母来到城市生活,忙于工作和小家庭,回家次数渐少。
父母平时不习惯和儿女电话聊天,有事才会给儿女打电话,这些事中就包含了他们有时身体不舒服或者老一辈亲人遭遇的一些问题。
放着年迈的父母在农村,总有一种后顾之忧无法释怀。
放下电话我竟有一种说不出的愉悦。
我心里想:“母亲大人,你打电话不会看时间吗?”当然我不会说出来,她高兴就好。

标签: #黑名单 #流量 #流量 #新版 #视频 #app #漂流瓶 #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