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灵健康吗?」,25/08/2014

传媒 5
「青少年心靈健康嗎?
」 袁月梅 信報財經新聞 「青少年心靈健康嗎?
」 近日與傳媒朋友談及中學生的心靈健康時,被問及:「可以為生活滿足感和心靈健康下一個定義嗎?
」當時想一想,這真是一個很重要和值得進一步討論的問題。
生活滿足感是一個主觀的感受,個人對自己整體生活的評價可能是很正面,如幸福快樂,但也可能是很負面,不如意和不開心。
今天的幸福感不是永恆的。
日後環境和際遇改變了,幸福感也會改變。
所以,對於那些幸福的人來說,不能說自己已經到達了一個無求的境界,相反,對於那些不快樂的人來說,今天的負面感受仍是有改善的盼望。
根據我們搜集了一萬五千四百多份有關心靈健康和學校及公民參與的問卷,研究結果發現(註),香港很多就讀中學的青少年(尤其是華裔),大部分都不清楚「心靈健康」是什麼的一回事?同時對個人理想中的心靈健康狀態也沒有什麼期望,因為不清楚它是什麼,所以也不感覺有其需要性。
相反,南亞裔的青少年卻對這個課題顯得出非常關注,特別是他們和親友經常出席宗教性活動,表明個人與神明的關係很重要;這一點是值得我們家長和教育工作者關注的。
心靈狀態每天都直接地影響我們的福祉,它是個人情緒的溫度計,生活工作的能量發電機。
人生為何?
生活有什麼意義?
為什麼要珍重生命?
孝順父母、尊重師長、關懷別人和服務社群?
辛苦賺取的金錢和學問為何要與別人分享?
這些問題都與個人心靈狀態和價值取向相關。
人生本為何? 儒家主張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基督教高舉的愛鄰舍如己的精神,無不與心靈健康相關。
因為心靈健康的人不單有正確的人生觀,熱愛生命、有情有夢,而且更懂得寬恕和憐憫別人,推己及人,願意分享自己的幸福和擁有,為別人的益處多走一步,盡一己綿力,為社群和世界謀福祉。
其實只有從整全品格及生命教育、關注個人靈性發展才可以孕育正確的生命價值,人倫關係,對個人生命有承擔,對家庭、社會以及世界有使命感,即使人生充滿荊棘,因為個人所懷的信念,也有勇氣去面對,笑迎風雨,而不會容易放棄和氣餒,在需要堅持的理想和原則中,懂得擇善而固執,不因外界的環境和潮流文化而改變或隨波逐流。
這些價值觀和生命宣言正正是現今教育所需要關心和強化的政策和措施。
筆者對近日進行的研究結果,南亞裔學生在自我、朋友、家庭、學校和居住環境各方面的自評都高分於本港主流、跨境和內地新來港的學生群體,尤其對學校生活的滿意程度更是高於三組華裔學生自評,多少有點意外。
心靈教育是良方 同時,對內地新來港學生在居住環境、家庭及朋友方面最低分和最不快樂的一群,感到難過,他們在港接受教育的情況和需要於近年來的討論不多,如有都是零星的不幸新聞或個別公開試出眾的故事。
至於他們的具體情況和需要,都落在「校本支援」的大原則中,各自浮沉、各自掙扎。
而校方為了避免「標籤」他們是新移民學生,習慣以「一視同仁」的政策視他們如主流學生般,但中國人始終是擁護「家醜不出外傳」的文化,表面靜寂的一群,極可能同是最不快樂和迷失的一群!
值得我們積極關心,提供針對性和預防性的支援系統,心靈教育是人際關係、心靈孤單和自卑失落的良方。
華裔學生輕視心靈健康與他們家庭文化和學校生活經驗相關,跨境及內地新來港的家庭普遍沒有宗教背景,而且深受傳統中國的自力更生,不向命運低頭的思想影響,面對困難時,也不願意或自動求助,選擇自己有苦自己知。
這些觀念某程度上可以磨練某些人的堅毅精神,但對很多人來說,卻是成為有需要求助人的絆腳石。
預防勝治療 例如生於中港婚姻家庭的學生,很多均是面對離鄉別井外,加上不少家庭複雜、家境拮据和環境侷促等問題,需要一個健全的人際支援網絡,信任的團體和積極的心靈世界才能更有效地協助他們繼續向前走。
預防勝於治療,青少年的主觀快樂感和心靈健康 並非單從提升學校成績或生活條件可以換取,更應把生命、心靈及價值教育滲入中學的核心課程之中。
實際支援上,宜組織學生大使主動關懷所有同學,成為一個制度,不是補救,而是預防,因為有效的同儕支援網絡,每個人都是別人的守護天使和被關顧者,生活便更有力量。
設立生命師傳是可取的,有宗教背景的辦學團體,宜進一步把信仰價值滲透於校園文化,推廣心靈、品格和生命教育以優化整體學校課程。
當然,在這些措施推行之前,教育政策者應作帶領角色,額外調配資源和調校考試為本的模式,否則,心靈教育要走的路仍是遙遠。
(註:此文內容獲香港研究資助局優配研究金贊助) 撰文︰袁月梅香港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領導系副教授

标签: #流量 #不是真的 #的是 #信号 #不是真的 #的人 #流量 #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