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赋能追赶超越,传媒直播是干嘛的

传媒 7
2021年3月24日星期
电话:010-8229688882296879职教之声07 培优赋能追赶超越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谱写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对标国家战略和陕西经济发展新要求,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深入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部署,以“提质培优”行动计划为抓手,以“双高计划”、新校区建设等重点任务为中心,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求突破,为学校争创卓越、引领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做优党建工作引领高质量发展 全面推进思政“耦合育人”。
学校深入推进思政“耦合育人”行动,健全以思政课为核心、素质课为支撑、专业课为辐射的三位一体全课程育人体系。
建成“学马研习·践创空间”,为师生开展思政教育提供“学、做、研、创”的有效载体。
全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立项课程思政改革项目448门、课题442项,有效实现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全覆盖”,涌现出全国“战疫课堂”课程思政案例一等奖、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教学方案一等奖、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二等奖、全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等成果。
深入开展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活动,3名教师获评2020年省级思政课程“教学标兵”。
建成红色文化广场、机床文化园,打造形成“一场一馆一廊一园一港一空间”的“六个一”文化育人综合实践平台。
梯次推进对标争先行动。
学校以入选全省高校党建工作示范校以及全省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为契机,培育校内6个总支和支部创建“标杆学院”和“样板支部”,入选全省2020年度组织工作改革创新项目。
集中组织开展支部书记微党课大赛、“一总支一品牌,同读一本书”系列活动,各基层组织积极响应,微党课大赛支部参与覆盖率89%,有效提升了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党务能力,加快推进师生党支部标准化、示范化建设,形成“对标争先”的良好局面。
强化推进党务业务双融合。
学校紧紧围绕“双高”和新校区建设两大 成立机械行业产教融合发展(西部)研究院,引进一批客座(产业)教授。
中心工作,以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为目标,建立“年初确定目标、年内过程督办、年终双考双评”制度,确保党建与业务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
同时,紧密结合新时期党建和职教发展新要求,结合党内法规制度落实,聚焦治理能力提升,修订制度49项。
完善重大活动“一事一总结、一事一反思”制度,持续提升办学治校水平。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作用有效发挥,两万余名师生安全无虞;毕业生就业率97.17%,“保就业”政策落地落实。
扶贫任务圆满完成,学校荣获陕西省驻村联户扶贫工作优秀单位称号。
学校第四次蝉联全国文明单位,领导班子连续6年获得省属高校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优秀等次。
中国教育电视台职教频道“梦开始的地方之双高100”首播,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出了在学校拍摄的电影《穿工服的青春》,学校办学影响力、美誉度持续提升。
做深产教融合多方参与协同发展 完善协同治理机制。
学校积极探索实践“政行企校”协同治理路径,修订学校“理事会章程”,明确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咨询、指导、监督权利与义务,激发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
准确研判行业企业利益诉求,积极开展共建共享。
与省教育主管部门、咸阳市政府部门、机械工业教育 发展中心联合签订“支持学院争创全国高水平院校框架协议”,与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共享集团、北京精雕、华为等知名企业共建产业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发展协议12个。
落实产教融合载体。
学校立足装备制造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结合办学特色和优势专业,积极搭建产教融合平台,拓展产教融合路径。
牵头组建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着力构建“政行企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交融的校企协同育人战略联盟;连续3年携手全国26个省份的586家企业,举行校企协同育人战略联盟大会;依托联盟举办各类招聘会599场,提供就业岗位5万余个;陕西装备制造业职教集团入选全国首批示范职教集团(联盟)培育单位。
学校作为陕西仅有的高职院校,被认定为全国首批职业院校校长培训培育基地;牵头成立全国机械行业服务先进制造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联盟,并当选联盟执行理事长单位;成立机械行业产教融合发展(西部)研究院;当选全国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积极服务产业发展。
依托建立的各类产教融合平台,积极开展行业标准研究。
学校牵头制定的“卡规磨床第一部分:精度检验”获工业和信息化部门批准发布,成为学校获批的第三项国家机械行业标准。
在完成教育部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验收的基础 上,深化与FANUC、DMG、海尔、中航西安飞行动力控制有限公司、海德曼等行业龙头企业、高端企业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依托全国有色金属行业援助赞比亚职业教育“走出去”项目,成立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赞比亚分院董事会,尼日利亚6所院校引进学校12个专业标准、182门课程标准。
侯延升博士团队研发的“折叠显示器用柔性玻璃转化”成果在山东省济宁市落地转化,建成国内首条超薄柔性玻璃生产线,具备30万平方米0.07毫米厚度柔性玻璃的年产能,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做实“三教”改革全面提升育人质量 持续加强专业(群)建设。
在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学校精准定位产业发展需求,对接新技术新职业新岗位,持续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新增专业3个,撤销专业两个,增设专业方向10个。
制定“学校高水平专业群遴选及建设管理办法”,构建两个国家级别高水平专业群带动8个校级专业群建设良性发展机制。
立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在原有国家、省、院三级校内实训基地群的基础上,启动数字化制造虚拟仿真中心、5G+智能材料成型实训基地两个高水平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并在新校区开工建造创新创业中心、信息技术中心,进一步优化基础教学条件。
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主动适应高职扩招后生源类型多元化、发展需求多样化等新变化,坚持实施差异化人才培养策略,深入调研,分类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书证融通”课程体系,多种模式实施精准教学,“行校企”协同开展多元培养,形成“方案有针对、培养有重点、方法有选择、时间有弹性、出口有保障”的“五有”特色教学模式。
持续强化劳动教育,将劳动课纳入教学计划的同时,重新设置450个勤工岗,引导学生勤工助学劳动2162人次。
以必修课、选修课、项目孵化、学生社团等形式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 育,学生在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上获得金奖,填补了陕西职教的历史空白。
完善“学校—二级学院—教研室”三级技能大赛管理体系,强化大赛培育选拔和成果转化,学生在各类技能大赛上,荣获国家级别奖项33项、省级奖项167项。
着力培育优质教学资源。
构建“校、省、国家”三级课程资源培育体系,不断提升资源质量。
学校在认定26门院级在线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培育出9门省级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仓储业务操作”获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纺织品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获教育部门验收;6本教材入选“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获评2020年全省高校优秀教材奖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两项;4项“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务虚拟仿真示范实训基地专业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获首批立项。
大力提升教师队伍质量。
学校坚持“内培外引”相结合,持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出台“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学术团队实施办法”,积极引进高层 来,新增获国家特殊津贴教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省级师德标兵1人、省级教学名师两人、省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1人、二级教授两人。
目前,学校拥有二级教授6人、三级教授12人,数量位于陕西高职院校首位。
深化教育教学方法改革。
通过打造智慧教室改进教育教学环境,广泛动员、组织开展教坛新秀和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
教师获全国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1项,陕西省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两项、二等奖6项,学校被省教育部门评为优秀组织单位。
积极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建立“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等“1+X”证书的省级考核站点;引导和激励教师积极开展混合式教学、分工协作模块化教学改革,改革成果获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行指委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站在新的 红色文化广场——工院校园文化新地标 次优秀人才。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秦裕琨教授设立新能源及装备研发院士工作站;引进企业技术技能大师两名、博士25名,高级职称人员5名;柔性引进产业教授4人、客座教授8人、高层次学术带头人3人、聘任兼职带头人10名,聘请5名知名职教专家担任外籍客座教授。
一年 历史起点,学校将以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为契机,践行“支撑产业发展,服务国家战略”的职教新使命,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使命意识和奋发有为、开拓创新的责任担当奋力推动学校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朝着“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行。
(邢胜言) 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顺媒体融合而变,以三平台、五模块、六核心育人模式提质培优 校媒融通培育传媒人才 短短4个月,创下2000多万元业绩,王钗在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华立职院”)就读期间,创立了深圳枣尚好贸易有限公司,营业额快速提升。
王钗抢抓网红经济风口,用传媒经济学等知识提升公司经营效益,她利用创业所挣的钱在山区捐建了公益图书馆。
近年来,华立职院坚持“根植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打造创业特色”的办学思路,乘融媒体发展之势而上,系统谋划传媒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培育“一技之长、一专多能”的高素质传媒应用人才。
学校推动传媒类专业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办学,建立横向融通的育人机制,强化产教融通、校媒融通、师资融通、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融通等,促进人才培育链与产业需求链对接和融合,努力推动传媒类专业高质量发展。
将问题、需求作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参照系” “我原来在华立职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读书时,学习理论知识偏多,社会实践机会少。
”梁颖茵通过专升本、读研进行深造,从广州大学新闻学硕士毕业后,又回到华立职院任教。
她对比发现,现在华立职院大一学生就有机会到媒体公司实习,在实践中了解社会用人需求,有针对性地补齐短板。
从2011年以来,华立职院就相继开办了新闻采编与制作、网络新闻与传播等专业,培育技能型传媒人才。
一方面,移动传媒、融媒体等发展新浪潮引发媒体行业急剧变革,而原来学校传媒类专业主要根据传统媒体要求设置课程,在技能训练上以采写编评为核心。
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较为单
一,也滞后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
原来学校传媒类专业的教学是从书本到书本,“在黑板上教新闻、学新闻”。
校内传媒实训场室相对不足,校媒合作也不够深入、持续,学生难以获得“真枪实弹”的实战训练。
另一方面,计算机、艺术设计等专业与传 媒的“跨界”人才在融媒体时代也颇受欢迎。
而计算机等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实践传媒知识的机制、平台相对欠缺。
关门办学难以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传媒人才。
2015年,华立职院以问题为导向,以产教融合、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为主线,对标市场需求,推动传媒类人才供给侧改革。
学校把“应用型和职业性”作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定位基调,坚持以产教关系定供求、校企关系定机制。
学校明确“媒体变我也变,正能量传播永不变”的思路,以“重实训”为导向,从校内、校外整合与融汇传媒实践资源。
为搭上媒介融合的发展快车,华立职院摒弃原来系统内部自我循环式的人才培育模式,引导传媒类专业校内交叉、校外融合。
学校对内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启动“传媒+教育教学与应用管理”的科研项目,全面实施“传媒+专业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对外强化学校、行业“双主体”育人,以更大的力度开门办学,逐步形成紧密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体制机制,着力为媒体融合培育具有新闻意识、传播理念、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的传媒人才。
学校教师通过公益直播为增城荔枝直播带货 学校新闻传播学教授在校内演播厅给传媒中心学生带货直播做技术指导 “双循环”培养模式助推学生专业成才 近年来,华立职院以融媒体人才新需求为指引,促进人才培养校内外“双循环”。
学校着力打造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创新实践3个平台,构建基本素质、核心素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创新实践5个模块,培育学生六大核心能力。
华立职院以人工智能、美育等六类课程为基础,重构传媒类人才通识课程平台,并单独列出核心素养提升模块,为学生打下宽口径的专业基础。
学校还开设面向传媒类岗位的选修课程群,为全校对传媒行业有兴趣、有工作意向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
课程如何紧随传媒行业转型升级而动态调整?华立职院教务处负责人介绍说,学校将职业能力清单和学习水平作为核心内容,开发专业教学标准,并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设计和开发课程,构建专业课程平台。
学校还根据行业发展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动态调整课程体系,一年一小改、三年一大改,培育学生基本、专项、综 合等6项技能。
纪钰文等传媒类专业学生在课堂 上学习视频处理等知识,在传媒中心等“练兵场”实操训练。
“实践在身边,新闻在手边,我们在校内搭建‘教学式工厂’,启动与企业运作逐一对应的实训体系,努力实现校内校外一条线,让学生在校即成为‘媒体人’。
”华立职院传媒学院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学校投入600多万元,打造校园电视台、华立传媒中心等全真型全媒体校园实践平台。
学生根据特长选择岗位,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岗位职责相结合。
华立职院系统构建专业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三位一体的创新实践平台。
学校每学期根据实践要点,动态制定人才实践方案,循序渐进地推进参观体验、基础训练、专项实训等6个步骤,引导学生在6个学期中逐步掌握数媒影像等领域的关键知识和技能。
华人头条广东运营中心总裁用真实案例指导华立职院学生练习电视编导等实践技能。
学校聘请传媒行业专家,担任传媒类专业兼职教师。
校内教师和校外专家组成“双导师”,打造“传媒+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带学生通过项目式学习,学中做、做中学。
华立职院与广东珠江电视台等多家企事业单位打造覆及报纸、广电、网络的“校媒融合群”。
相关单位通过共建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核心课程、“双师型”教师队伍、一体化课堂等“四共建”,协同构建工企结合、双向循环一体的“传媒+育人”平台,努力实现生产标准和课程标准、职场环境和教学环境、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融合等“四融合”。
校媒合作促使教师密切关注业界媒体融合实践探索,用科研成果反哺教学。
学校传媒专业学科带头人开展的“新世纪以来粤港澳大湾区电视剧的谱系生成与主题流向研究”项目,已立项为国家教育部门人文社科项目。
思政课入心入行促进学生精神成人 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当地荔枝等部分农产品出现滞销。
华立职院传媒团队策划“校长直播带货”等主题活动,首播一小时卖出1950公斤荔枝。
学校用直播带货帮很多农户拓展了销路,得到“学习强国”等平台报道。
“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先,将思政元素融入传媒类专业课程,引导传媒类专业学生坚守人民情怀,传播正能量。
”华立职院党委书记、教授林伟健介绍说,学校传媒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人才、资源优势,引导传媒类专业学生走向校外的广阔天地,践行“四力”,助推乡村振兴。
学校还发挥“传媒+专业”的优势,探索“政产学研用创”六位一体社会服务新模式。
2015年,学校与广州增城区大埔围村签订“校企村共建红色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协议”,积极帮大埔围村利用政策扶持,建立校村联动的研发和服务平台,合作成果被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评为2018年度“中国校企合作好案例”。
随着合作项目走深走实,学校参与推动大埔围村等数个乡村入选美丽乡村;2019年,大埔围村获评“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学校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
为向新中国70周年华诞献礼,华立职院传媒中心创作了“青春为祖国歌唱”,作品被广东教育、华人头条等媒体转载后,总阅读量达“10万+”。
学校还举办红色歌曲进校园活动,让校园唱响正能量,引导学生们精神成人。
学生在创新创业中成就自己、奉献社会 “正是在学校经受了实战磨炼,我们较好地掌握了数字图像处理等实践技能。
”华立职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毕业生陈华贵利用所学创立广州市蜜悦广告策划有限公司。
近3年,公司年 营业额超过800万元。
经过6年多实践,华立职院以实 战带动教学,引导学生在实战中提升学习能力、培育科学精神、训练创新能力,实现学生、企业、产业、学校四方共赢。
学校网站等新媒体平台影响力日益扩大,学校官微连续3年获得广东高校(高职高专组)新媒体影响力大奖……近年来,华立职院引导传媒类专业学生充分发挥学校传媒平台优势,发现、挖掘身边的好人好事,将专业能力转化为唱响主旋律的担当作为。
学校传媒类专业学生在华人头条APP实习期间,数十篇稿件阅读量达“10万+”。
学校师生开设的华立微电台板块也受邀入驻广东广播电视台融媒体平台“粤听APP”,用声音传播了中国文化和故事。
“在‘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浪潮奔涌。
学校顺势而为,鼓励学生在学好专业技能的同时把好创意转为好产品、好公司。
”华立职院董事长张智峰说。
华立职院学生创建了大学生摄影创意工作室等平台,在省级创新创业研究项目中获得立项,在专业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刘昌懂等3名学生在校期间就创办了广州十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北汽集团(广州)等知名企业制作宣传片,公司成立当年,营业额就超过500万元。
华立职院传媒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就业水平同步提升。
近年来,学校传媒类专业学生总体就业率达98.27%,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率达95%。
华立职院培育高素质传媒类专业人才的做法经验开枝散叶,推广到华立大学集团等地。
华立职院联姻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广东省华立技师学院,共同构建“传媒+育人平台”人才培养机制,惠及4万多名全日制在校生。
新时代、新使命,华立职院将顺应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时代东风,继续深化提升学界业界优势互补、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长效机制,用奋斗努力书写培育高素质传媒应用人才的“得意之作”。
(马俊戴建平李鹏何志宏)

标签: #电子商务 #看房 #传媒 #舆情 #舞蹈 #视频 #电子商务 #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