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博客BLOG,主编:张思玮

好不好 1
编辑:王剑校对:王心怡E-mail押zhoumoban@ 2博客BLOG 2017年9月29日星期五Tel:(010)62580821 编者按 月日,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联合发布所一流大学建设名单,以及列有一流学科的所高校名单,引发公众热议。
有人认为,这是中国高校的新起点,也有人认为其有利有弊。
本报特编辑一组科学网博文,从不同角度解读“双一流”。
“双一流”带来哪些质变 姻刘广明 对于新鲜出炉的“双一流”名单,总让人感觉不可理解,折腾这么长时间,动静如此之大,最终的结果总体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仍是体现扶优、扶强原则的“985工程”高校和体现扶需、扶特原则的部分重点高校得到支持。
那么这样的一个名单有何意义呢?或者说“双一流”建设最终的价值是否得到体现呢?笔者认为“,双一流”还是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质的变化。
变化一:高等教育投入空前增加。
各省建设“双一流”大学的投资热情空前高涨,各所大学建设“双一流”大学的行动热情空前高涨。
这种势头带来的最直接变化就是高等教育投入的空前增加、一流大学人员面貌的变化。
目前,31个省市自治区“双一流”政策中,有13个提出了经费保障,初步估算未来五年投入在400亿元以上。
投入经费最高的当属北京,北京市预计投入100亿元,推进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广东省省市各级财政三年计划投入超百亿元,强力支持大学建设;河南省拿出31亿元打造“一流学科”;西部欠发达省份的宁夏,将从2017年到2020年,增加高等教育专项资金2亿元;山东省将在“十三五”期间筹集50亿元资金支持“双一流”建设;上海市推行“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在2014~2017年第一个建设阶段,上海市级财政预计投入36亿元。
可以说,本次“双一流”政策,其对政府和大学的推动力远超新中国任何一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政策。
自此之后,中国大学特别是中国“985工程”大学或者说“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将迎来大变革、大发展,这些高校将化茧成蝶,产生质的变化。
可以预见的是,这些大学的一流成果、一流师资、一流学生将会更多,中国大学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中的位置将进一步提升。
变化二:大学建设目标进一步明确。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了“双一流”的建设目标,明确了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三步骤。
自此之后,各高校特别是“985工程”大学的目标清晰了,“211工程”大学的目标也明确了。
正是“双一流”的推动,中国大学再次对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何为世界一流学科、如何建设一流大学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各高校找到了着力点。
而“双一流”建设“每五年一个建设周期”的政策,等于给其他高校特别是“211工程”大学、地方优质大学提供了一个可以摘到的果子。
特别是各省基本出台了“双一流”建设的政策,这些政策也会激励地方大学凝练学科方向,培养自己的优势学科与专业。
因此“,双一流”不仅为中国高水平大学提供 了奋斗方向,也为广大地方高校指明了奋斗方向。
当然“,双一流”政策在给高校带来正向变化 的同时,也带有一定的负面变化。
首先“,大跃进”式的大学发展,可能会带来 中国大学进一步的浮躁和急功近利。
从目前全国31省“双一流”政策来看,到2020年将建成世界一流大学15所左右,这明显不符合大学发展规律。
同时,对一流学科的评价过多依靠ESI数据,也易产生中国大学的急功近利,失去大学发展中应有的一份定力。
其次“,双一流”标准异化,可能会带来中国大学特别是地方大学特色内涵的降低。
目前“双一流”评价标准,太多地关注高校四大排行榜。
这对评价大学特别是评价一流大学是不够的。
它极易带来大学对人文社会科学的轻视,带来大学对社会思想、思潮引领的缺失,带来大学对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的忽视,带来大学对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忽视等。

三,大学发展需要宁静和自由的环境,集中财力建设一流大学,虽然可以在一时取得明显效果,但从长远看,并不利于大学的发展。
大学最终还是要聚焦人才培养,扎扎实实地进行内涵建设,坚持特色发展才是大学发展的王道。
从这个意义上讲,所有大学都关注“双一流”建设并不一定是好事情。
(/u/lgmxxl) “双一流”杂评杂议 叶鹰 “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颇具中国特色,引发网友们颇多吐槽,笔者也就此评议一番。
筛选标准问题 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作为当今中国大陆六强大学,或许有最早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希望。
而所谓非“211工程”、非“985工程”、非“双一流”的大学,将面临生存竞争压力。
这个名单与早先传闻的20所严格选拔型一流大学名单相比,宽松了许多,大体属于平衡照顾型。
平心而论,若把世界百强大学甚或二百强大学称为一流大学,中国独占其中42所,在数量上是不是多了些?且不论本质上超一流的英国牛津、剑桥,美国哈佛、耶鲁、斯坦福,就说美洲的62所AAU大学和英国的6所“红砖大学”,中国能超越几所?还有德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世界名校,每个国家至少两所汇集起来,中国若有10所大学能与之比肩,则可谓一流大学之名不虚传。
一流大学并不在乎人有多少、论著有多少,大楼是要一些,大树也要有一些,但最根本的是要云集思想家和学术大师,其思想能转社会风气、引领发明创造,因而能吸引天下学子前往求学,广纳各国学者前来交流。
对于引领社会风气的事,中国大学做得不多,当年南京大学首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算得上此类;引领发明创造的事,中国顶尖大学正在做,若干年后期望会展现像剑桥、哈佛那样诺奖频出的局面。
如此这般,中国出现20所大学进入世界百强的概率已经很小了,规划10所左右成为一流大学勉强合理,而选拔42所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只能算是一厢情愿吧。
“双一流”名单中实力超群的北京大学、清 大量招牌学科未能入选 按“双一流”学校建设名单,建设10个以上“一流学科”的大学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东南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只选出化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一流学科”令人大跌眼镜;老牌山东大学也仅有数学和化学两个“一流学科”令人不可思议;重庆大学、郑州大学、新疆大学各获得3个“自定”学科,就像是配给,重庆大学因此被网友讽刺为“一所没有一流学科的一流大学”。
如果说浙江大学去年大刀阔斧砍掉34个学科导致其一流学科中纯文科一片空白并不反常,那么具有历史积累的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文科没有入选就有悖常识不可理喻。
尤其是拥有航空航天传统优势的哈工大、西工大和南航居然没有航空航天一流学科,反倒是以文理见长的北大、复旦要建设一流“机械及航空航天和制造工程”;以及网友们吐槽的武汉大学没建强势水利却要建并不存在的矿业工程,强势建筑而非农业的华南理工却让建设农学,复旦不建新闻传播、中国药科大学只设中药,这有悖常理的名单,简直要被网友们演绎成悲情话剧。
还有边疆的石河子大学也有一流化工可建设,国字号的中国医科大学却没有一流医学 可名世。
如此“一流学科”布局只能用便于行政经费配置来解释。
事实上“,双一流”的一流学科布局也不均衡。
从拥有5个及5个以上“一流学科”的“一流大学”的大学来看,除北大、复旦等少数大学,多数大学的一流学科布局在学科门类上都不均衡,比如,清华大学医药弱势;浙江大学文科缺失,而中国人民大学文科独大;南京大学文科缺历史、理科缺数学、医科空白;中国科大理科健全而文科欠缺等等。
最热门的学科当属材料科学与工程,共计有28所高校的材料科学与工程进入“双一流”建设名单。
其次是化学,有25所高校的材料科学与工程进入“双一流”建设名单。
中国高校与学科发展的建设性意见 其
一,文、史、哲作为人文核心,经、管、法作为社科核心,数、理、化、生、地、天作为理科支柱,是综合性大学不可忽视的学科,应当配套建设。
而无论一流与否,数学都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工程技术的基础,所有学校都不应放弃。

二,生物学和统计学作为医学和农学的基础,是发展其必不可少的学科,理当配合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作为工具性学科大力冲刺无可非议,材料科学与工程似无必要群起而攻之。

三,学科名录往往滞后于学术发展,学科名录不等于科学发展,有些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非常具有发展活力和绝佳前景,却在学科名录中没有地位,如分子科学、量子科学等,因此增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才是建设一流学科的努力方向。
(/u/ZJUlijiang) 一流大学要有一流服务 喻海良 前几天去剑桥大学参加塑性加工国际会议,观看了剑桥大学800多年历史的沉淀。
虽然剑桥大学有宫殿式的学院,包括三一学院、国王学院等,但也有外表看上去破旧不堪的工学院,但我们无法否认剑桥大学工学院是一流的,塑性加工国际会议(领域Top1)在这里召开就是证明。
可见,梅贻琦先生说的“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有大师之谓也”。
到底是什么因素才能让大学吸引并留住“大师”呢? 有人认为,大学只要有钱,自然能够挖来一流之人才,所以前些年有一个流行语“,钱多,人傻,快来”。
其实,大学只有钱,是吸引不来一流的大师。
例如沙特新成立的大学,砸钱够多的了,但现在并没有几个真正的大科学家在那里工作。
也有人说,一流的大学应该有一流的硬件。
说实话,硬件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我们做工程科学的,没有一定的实验平台,一切都无法下手。
吸引并留住“大师”的因素很多,笔者认为,有一点不能忽视,那就是一流大学应该有一流的服务。
也就是说,大学里行政人员素质越高,大学才能称为一流。
几年前,我申请一个国内的奖项,需要请学院某领导签字。
这本是一件双赢的好事,我个人得到荣誉,同时也是学院的荣誉。
结果该领导却说“,得奖的好处都是你一个人,和我一点关系都 没有,反而还要麻烦我签字盖章”。
最后,我打电话给我的直接领导才“摆平”这件事。
什么是一流的大学服务?举个我自己经历的例子。
今年8月,我在中南大学收到一封来自澳洲卧龙岗大学邮寄过来的信件,邮寄的是我在卧龙岗大学2016年7月到2017年1月的工资清单,主要是用于澳洲退税。
我在2016年11月15日办理带薪休假,并于2017年1月完全辞职,回国已经将近10个月,但学校依然记得将我需要的材料邮寄到新的工作单位。
这种服务,让我作为一个“校友”依然念他们的好。
据我在卧龙岗大学工作将近6年的观察,学院没有一个副教授、正教授跳槽到别的学校。
其间还从南非大学、西澳大学挖过来两个全职教授。
结合出国前、出国后、回国后的几点认识,笔者说说大学服务的差别。
首先,学院公共设施建设。
在卧龙岗大学,刚刚进入学校时,办公室里面的电脑确实有些破旧,但网络很好,做一些基本的文档是没有问题的。
而国内新进的教师,除了一间空的办公室,什么都没有。
由于学校科研经费下拨需要很长时间,有些老师半年多都没有电脑可以办公。
其次,各种基金申请书帮助。
在卧龙岗大学,每年都写基金申请书,虽然大家都知道中基金是 困难的,但从学院的老师到科技处的老师,都会给出各种各样的帮助的。
而国内,动员会是有的,但行政人员觉得写本子是老师自己的事情,相关部门的作用就是收发材料。

三,通知到个人。
在卧龙岗大学工作期间,如果有任何事情,学校办公人员都会通知到个人。
特别是基金申请的时间节点,都会有人提醒大家,别忘了时间点。
然而,今年我计划申请某个项目,就踏踏实实把时间节点忘了。
而在国内某大学,听说评职称必须老师自己盯着人事处网站通知,否则错过了就错过一年。
相信类似的事情每位高校老师都遇到不少。
所以,在“双一流”建设中,除了关注经费、大楼,甚至高影响的论文,还需要有好服务。
(/u/yuhailiang) 一流大学的“味道” 姻彭渤 “双一流”大学建设名单一经公布,某大学立马抢先宣布2020年即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他们的信心很可能是凭借某些所谓“一流大学”的评判指标和定量标准。
然而,按照这些指标和标准,只能是自称为“一流大学”。
真正的一流大学不是凭这些而定的。
一流的大学有的是一流的“味道”。
这种“味道”可以感觉、品尝、体味,很难或无法用指标来衡定。
在笔者看来,一流大学至少包括以下几种“味道”。
首先是开放融合的“味道”。
大凡世界一流大学都是以开阔的胸怀,放眼世界;又以满腔的热情融入世界潮流。
一流的大学都在世界范围内招聘教授、博士和博士后科研人员,使得一流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活动紧紧地与世界融合在一起。
笔者在丹麦G大学留学期间,整天在同位素实验室打拼、摸爬的是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的年轻学子和令人尊敬的学长。
在西澳大学访问期间的办公室有点像一个联合国办公室,今天来个秘鲁的、明天来个法国的。
而澳洲国立大学地学院不但利用不同型号的SHRIMP离子探针进行高深地学理论研究,而且有世界著名的仪器开发商进驻学院研发、改正SHRIMP探针。
其次是引领潮流的“味道”。
这几年,利用假期陪读的机会,笔者多次参观澳洲国立大学化学学院和地球科学学院。
虽然不懂化学,但笔者多次去他们的实验室。
与地球科学学院的教授、博士和博士后科研人员的接触,发现他们都在做很具开拓性的工作。
体会到了他们学院称之为“ResearchSchoolofEarthSciences”的含义和“味道”。
没有引领潮流的开拓性科研和科研成果,一流也很难实现。
故引领潮流的“味道”,是成为一流大学的前提和保证。
这种“味道”是现有一些指标体系和标准很难把握的。
第三是充满活力的“味道”。
一流大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没有冗长的行政管理体系,学院院长由学术威望很高的学者兼任,秘书完成协调学院教学、科研的各种事务。
当年在G大学国家同位素实验中心,50多在编人员的实验室(原地质研究所),就是由1个主任、1个副主任、1个学术秘书、1个财务秘书组成的所谓领导班子,维持实验室的日常运转。
西澳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学院很大,由地质学与农学(环境)两大部分组成。
笔者所在的农学(环境)院就是一个院长加两个秘书,应对学院的各种日常业务。
由于机构精简,办事效率高,给人的感觉就是,学院到处充满活力。
而笔者当年在中科院研究生院读书留下的印象,他们的管理体制,十分类似于上述国外的大学、学院。
可惜的是,国科大并没能在一流名单之列。
大学活力的“味道”,还体现在教学、科研、学术等方面。
在笔者看来,国内许多大学,基本上还是沿袭上世纪80年代的教学体制。
因此,大学活力的“味道”不是很足。
大学有了活力,有了开放融合,就可能引领潮流。
就可能成为一流。
而活力、开放融合、引领潮流等这些很具内涵的一流大学特质,不是凭借几个指标可以定量评价和评判的,更多的是可以感觉和品味他们的“味道”。
因此,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还是先形成一流的“味道”吧! (/u/CSpengbo) 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是怎样的 姻傅平 上世纪90年代末,我到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留学,那时候我对国外大学的认知是很有限的。
到了麦吉尔大学,才知道它是加拿大人最引以为豪的大学,号称加拿大的哈佛,也是一所享誉世界的名校。
麦吉尔大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有很多古老的欧式风格的建筑,另一个印象深刻的是麦吉尔大学有很多图书馆,当时有17个图书馆,包括医学图书馆、法律图书馆、音乐图书馆等。
后来读了图书馆情报专业,又有幸在2007年被世界顶级名校耶鲁大学聘为负责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的系统馆员。
到了耶鲁才对世界名校的图书馆有了更多的理解。
作为一所小型大学(耶鲁本科生总数不到6000人,研究生6000多人),它的物理图书馆当时有22座,藏书量1200万册。
与很多中国大学的图书馆有教科书不同,耶鲁大学图书馆只收藏有价值的图书,电子数字资源更是无数,当时图书馆一年的运营预算是2亿美元,有专业馆员和管理人员近200位,辅助工作人员400多位,当时 的馆长是从牛津大学文学院院长位置上聘来的。
法律图书馆是独立于其他图书馆的,无论是管理还是预算,与总馆馆长一样单独向provos(t负责教学事务的常务副校长,仅次于校长的职位)汇报。
耶鲁几乎每个语种和学科都有专门负责的馆员。
我们系统和电子资源就有4位馆员(3位系统馆员,我是其中一位,一位电子资源管理馆员),并有二十几位IT支持人员。
馆员都是tenuretrack&tenure的职位。
作为美国仅次于哈佛大学图书馆的第二大大学图书馆,依据耶鲁provost的说法:耶鲁图书馆是世界领先的研究型图书馆,它是耶鲁大学和世界学术界教学和研究具有很高价值的合作伙伴。
在我看来,一所大学是不是世界一流大学,要先看看这所大学的图书馆怎么样,并非是大楼,而是从资源到馆员素质和提供的教学研究合作伙伴关系,及各种相关服务。
(/u/PingFucwu) 科技评价任重道远 姻俞立平 “双一流”大学的评价,可以说也是科技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笔者想重点从评价框架上谈谈。

一,关于“双一流”评价的元评价。
就是对评价自身的反思“,985工程”也好“,211工程”也好,目前已经形成较为良好的影响,如果需要进行调整,那完全可以微调,仅仅换一个名字,有没有必要大动干戈?难道现有的“985工程“”211工程”就没有争创“双一流”的打算? 前几年高校大规模合并,搞出很多副作用。
现在的“双一流”,将来怎么样有待观察。
我国的高等教育如何能够在坚持指导思想的原则下尽量少干预,让其自然生长? 第
二,评价目的的制定。
这个教育部已经确定,那么在实际评价中,有没有坚持这个评价目的,有没有发生偏离,如果偏离,有没有通过某种途径进行信息公开? 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问题,本质上是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社科规划办等科研经费投入问题,如果有很好的经费分配渠道,那么为什么还要另起炉灶?假 设“双一流”仅仅是一个荣誉,没有经费投入,结果又会怎样? 第
三,评价数据与评价方法。
无论是高校评价还是学科评价,必须评价数据公开、评价方法公开、评价结果公开,以做到公平公正,减少争议。
但是目前似乎并没有公布评价规则,评价结果也存在诸多争议。
在笔者看来,目前的评价属于“科技”评价,并非“科学”评价,对高等教育这么重要的以科研为主的评价,如果不是“科学”评价,而是各种因素平衡后的结果,似乎说不过去。

四,评价团队。
表面上讲是教育部,实际上肯定委托给教育部的评价团队,或者第三方团队,具体细节未知。
笔者认为,这么重要的评价应该抽调全国领域内专家来进行,公布专家名单,教育部参与,允许会上激烈争论,首先议定规则,一旦确定,就由数据说话。
科技评价背后的问题,本质上是各方的利益关系,但是会通过各种方式体现出来,所以,这么大的科技评价问题已不是学术问题。
(/u/yuliping) 本版主持:温新红

标签: #钱包 #网站开发 #浙江 #英语 #好不好 #好不好 #好不好 #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