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编辑:,电子商务是干什么的?

电子商务 4
主编:李晨编辑:王方校对:王心怡E-mail押nkcm@ 产经 2015年4月29日星期三Tel(押010)625806907 县域经济 电子商务的成县样本 ■本报见习记者王方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秦巴山区一个小县城。
与电子商务的奇妙缘分,让成县人将空间上的万水千山变为网络里的近在咫尺,将大山深处的农林珍品变为大江南北的健康食材。
不到两年的时间,成县已然树立起了现代电子商务的标杆。
微博助阵电商协会一马当先 拥有20.7万粉丝的微博红人“成县李祥”,每天都要挤出专门的时间刷微博、回帖。
这是他每日的“功课”。
《中国科学报》记者正是通过微博私信联系到这位成县县委书记的。
在新浪网实名注册“成县李祥”的微博账号,起初是为了倾听民声民意。
但让李祥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发布于2013年6月的一条卖核桃博文,却意外点燃了成县电子商务的导火索。
事实上,微博上带有“陇南成县”“成县”二字的实名认证微博有3000多个。
从政务微博到个人微博,发布的内容几乎都离不开自己家乡的好山好水好产品。
近日,他们微博上纷纷打出了“成县大樱桃———忘不了的味道”的宣传口号,粉丝点赞评价“这是一年四季都要馋死网友的节奏”。
“微媒体与电子商务是相辅相成的。
”成县县委副书记张乐群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用微媒体来做宣传,可以助推电子商务发展。
旅游+产品图文并茂的博文,也打响了成县的知名度,有利于带动地方经济。
”可以说,人人都为电子商务作贡献,人人都是电子商务的宣传子媒体、操作者和受益者。
2013年7月,甘肃全省首家农林产品电子商务协会在成县成立,这是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
“如果说之前成县做电子商务是群众的自发行为、分散行为,那之后则是县委、县政府有意识地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实现本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突破。
”张乐群说道。
和大大小小的微博博主一样,电子商务协会也很忙,在让网上购买和售卖都变得通畅上加紧马力。
作为一家民间组织,除了政府购买服务外,电子商务协会还开起了电商旗舰店,对电商从业者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从事网络开发,对网络商铺进行开发和包装,同时进行产品质量控制;定期实操培训,让电商从业者学会更有效的营销方式;还要主动宣传陇南美、原生态,发消息、做广告,推介农林产品,打造成县电商名片。
发现内生动力打通全产业链 成县栽植核桃树历史悠久,26万人口的小小成县城竟然拥有50多万亩核桃园。
“中国核桃之乡”的“核桃书记”李祥率先卖起核桃,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不仅仅是核桃,土蜂蜜、手工挂面、柿饼、大樱桃、中药材等农特产品,无一不是成县电商送到全国消费者手上的“宝贝”。
“号召老百姓做电子商务,对他们而言,既能享受网络乐趣,也能增加农民收入。
”张乐群告诉记者,“对地方经济而言,还能带动产业发展。
”他亲切地称呼成县的电子商务从业者们为“草根电商”,事实也的确如此。
“80后”返乡青年段国强,新浪微博账号“成县农民小段”,是成县较早在淘宝开网店 的人。
他将家乡的高山土蜂蜜、纯天然老树核桃、椴木香菇、野生干蕨菜、纯天然党参等各类土特产悉数收入其网店中。
“有的是自家种的,有的是村里人种、我去收的。
”他说。
“跟在外打工时相比,收入是提高了一些,但工作也比较多,比较累。
尽管辛苦,但心里更踏实。
”段国强向《中国科学报》记者坦言,“为了新农人的梦想,不管怎样都值得奋斗一把。
今年,我还想实现由个人到公司的转变。
” “成县是甘肃境内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农林生产特色鲜明。
”张乐群介绍道,“发展电子商务,不仅是农民脱贫致富的一种手段,也是激发本地内生动力、加快产业结构 调整的有效途径。
”为此,成县政府出台了一些奖励扶持政策、督考办法进行推动。
一馆两园一中心,是成县顶层布局和规划,进行高级营销的市场化行为。
一馆,特色中国·陇南馆;两园,陇南电商产业孵化园、成县顺通电子商务物流园;一中心,农产品核桃交易中心。
有的比较成熟,例如陇南馆,但还要继续进行内部完善。
有的仍在建设中如电商孵化园,“争取2015年年底投入运营”。
张乐群进一步表示:“在政府推动下,通过投资实体建设,实现产品供应、包装设计、营销布局和物流的一体化,带动电子商务发展;以龙头企业对市场行为的引领,倒逼市场全产业链的打通。
” 招商引资下的农村市场蛋糕 成县电子商务协会收购村民核桃“生活想要好,赶紧上淘宝”“发家致富靠 劳动,勤俭持家靠京东”“老乡见老乡,购物去当当”……眼馋
三、四线城市及农村的市场大蛋糕,电商企业们正在掀起一轮下乡大战。
把电子商务作为经济建设一个崭新出路和突破口的成县,也面临着与电商企业合作的选择。
1月15日,阿里巴巴集团———成县“千 县万村”计划合作签约仪式在成县举行。
张乐群向记者介绍:“先在成县县城建设1个农村淘宝运营中心、7个条件相对比较好的村里建设村级服务站,边走边看,会推广到100个以上的村子。
” 电子商务基础比较好的成县,为何还要再与电商企业携手共建?李祥表示,与电商企业合作,“对于成县而言,既是促进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发展举措,更是解决农村‘买难卖难’问题、共享电子商务致富机会和便捷生活的有效载体。
” “这一模式与个人上网买卖还是有所不同的。
”张乐群解释说,“首先是可以借助电商企业成熟的物流体系,打通下乡的最后一公里。
专人帮助农民代购生产资料,能降低他们的投入成本,对于县村区域来说也很有必要。
可以说,村级服务站是一个大网店,又是农村便利店和物流点的结合体。
我们是比较看好这一运营模式的。
” 在电商巨头们的农村争夺战中,“政府、市场、企业各自角色不同,都要找好自己的定位。
依法行政是我们有所作为的基准,在此前提下我们期望用小财政撬动大产业。
”张乐群说。
“从具体操作来说,我们会评估与企业的合作模式。
双方能拿出什么、能做什么、利益分配机制如何,都需要认真观察和考量。
”他补充道,“我们行政资源的付出能否得到回报很重要。
检验的标准就是是否促进了本地经济发展,提高了群众收入与生活水平。
” 通过整合各类资源,以农产品电子商务为切入点,让农村更好地享受到与城市一样的消费选择,让更多的优秀人才回归家乡创业,让更多的乡土产品足不出户卖到全世界,让成县的父老乡亲早日实现增收致富,是大家的共同心愿。
如何在一片蓝海中把船行驶好,则是“成县李祥”们需要继续探索的问题。
简讯 2015年《农村绿皮书》发布 本报讯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 所和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2015年《农村绿 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4~2015)》 发布会暨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研讨会在 京举行。
绿皮书共有14个部分:2014年农业农村经 济形势及2015年农村经济形势展望与预测;农 业、农村经济与国民经济;农业投入与产出;农业 生产区域发展;农村居民收入与生活;农产品对外 贸易发展及其特点;农村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前瞻;农民合作社发展现状 与展望;龙头企业的发展状况、功能定位和政策取 向;2014
年农地流转现状与展望;中国农业机械 化发展现状与前瞻;中国生态农业发展与展望;新 型职业农民培育。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2014年农业农村发展 成就显著。
从2015年到2020年五年多的时间 里,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期,经济发展进入新 常态。
在这种大的宏观环境下,农业农村如何更 好地发展,特别是中央提出来要农业更强、农民 更富、农村更美,要实现这个目标还有很多难题 和困难需要克服,我们面临比以往更加复杂的 问题,任务更加艰巨。
(方舍) 山东农产品出口连续15年领跑全国 本报讯借助技术创新,2014年山东食品农产 品出口克服外需疲软、食品农产品出口比较优势 减弱、贸易摩擦加剧等不利条件影响,出口216.4 亿美元,同比增长5.03%,占全国同类产品出口 1/4强,连续15年领跑全国。
自2007年,山东省开始大力推行出口农产品 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全省出口食品合格率始终 保持在99.9%以上,不仅树立了山东农产品良好 的国际形象和较高美誉度,增强了消费者对山东 出口农产品的信心,也直接推动山东省食品农产 品出口逐年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

前,全省省级示范区达到83家,国家级 示范区达到40家,占全国国家级示范区数量的 21.28%,总数位列全国第
一,全省出口农产品来自 示范区的出口总值达到90%以上。
2014年,新增获 国外注册食品加工企业60家,全省累计共有1587 厂次食品加工企业获国外注册,占全国国外注册 企业总数的26.97%。
(方舍张刚) 全自动智能控制系统: 开启白灵菇工厂化生产大幕 ■史俊庭 “白灵菇的工厂化生产,很多企业包括大企业都不敢碰。
但经过三年的研究攻关,我们突破了白灵菇工厂化生产的所有技术难关。
白灵菇的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很快就可以开启大幕了。
”说这句话的是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郑州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南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康源春。
日前,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笔者在一个试验车间里见到了经过调试的白灵菇工厂化生产全自动智能控制系统。
作为河南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的首席专家,河南省农科院资环所所长张玉亭接受采访时表示,该系统的成功研制还得益于国家和河南省两级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与郑州云涌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
生产瓶颈企业没招 经过近30年的发展,食用菌在大农业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全世界所有食用菌中,白灵菇是我国唯一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食用菌品种。
在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大部分食用菌品种的生产已全部采用瓶装工艺,整个 操作过程全部实现机械化。
但是,康源春介绍,国内的白灵菇工业化生产却一直是企业不敢碰的“禁区”。
统计数字显示,2013年我国食用菌的生产达到3000多万吨,工厂化生产的食用菌产品每天达到2000多吨,而白灵菇每天的产量却不足10吨。
作为国内主要的白灵菇生产地,河南省白灵菇生产主要采用大棚栽培。
工厂化生产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生产水平极低,许多关键技术环节和相关技术参数极度缺乏。
现有企业的自动化生产水平低,菌种多采用固体菌种,菌丝生长期长,出菇率较低,生产中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
张玉亭说,这些问题主要集中为缺乏白灵菇工厂化专用的优良品种,没有相应的厂房设计建造标准,培养料配方与配制技术还没有达到十分理想状态;生物学效率低,仅为国外水平的一半;接种劳动效率低,发菌、出菇环境没有实现自动化控制,出菇期子实体控制技术水平低,鲜菇产品优质菇率低。
同时,白灵菇生产受季节影响不能够周年栽培,不能保证市场供应。
出菇方式采用地面层层摆放或覆土出菇的形式,土地占用面积较大,不能够有效利用空间。
“白灵菇工厂化生产中,剔除多余的菇是一项费工费时的工作。
现有企业基本上难以解决白灵菇的单瓶单株出菇问题,大量的劳动力也制约着白灵菇生产企业的发展。
”康源春说。
智能化系统好处多 本版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郑州云涌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焦抚危介绍说,白灵菇工厂化生产是把众多工业领域的成熟技术及高新技术引入到农业生产,完成从田间到车间、从农艺到工艺的转变。
该系统集成了应用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环境技术等多种技术,使白灵菇生产在先进的环境设施与控制技术条件下,实现全天候作业、周年化生产。
在高效的机械设备和流程化作业技术条件下,十倍乃至几十倍地提高劳动效率。
在使用工厂化生产专用新品种、标准化生产条件下,使产品规格统
一、品质一致。
同时产品采后进行加工、保鲜,使货架期延长3~4倍,保证市场产品的质量,便于均衡供应。
优化后的白灵菇生产实现了自动装瓶机装料、接种、起盖、喷淋接种、盖盖、传输至培养车间,进行出菇生产和后期收获。
经过采菇后的菌瓶还能实现自动挖瓶,以备空瓶再利用。
在出菇车间的室外墙壁上,有一个名为“每天一点”的自动化监控设备。
该设备自动监控记录白灵菇生产环境中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和光照强度等环境参数并自动校正,数据可以自动贮存、保存3年。
设备监控的数据传输至计算机,计算机可实现温度、加湿、通风、光照自动化控制。
同时管理者也能通过手机或者电脑实现远程监控。
康源春介绍道,白灵菇生产工厂化后,可以生产符合国际标准的优质白灵菇,缩短白灵菇生长的周期,提高白灵菇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更有利于白灵菇新品种的引进及规模化生产,补充市场空白期,提高生产效益。
工厂化生产白灵菇单位面积的土地利用效率是普通大棚的60~80倍,可以节约大量的土地。
康源春算了一笔账:普通大棚种植白灵菇,每亩产值可达54000元。
工厂化生产白灵菇技术,单次利用率是普通塑料大棚生产模式的6到8倍,出菇房全年可以实现12次循环栽培,1亩地每年可以实现产值480万元,是普通大棚栽培模式的88倍。
同时,他们也很好地解决了人工“剔菇”的难题。
使白灵菇子实体菇蕾形成一点一菇蕾的比率达到75%以上,使菇蕾期疏蕾劳动量减少80%以上。
还通过点搔工艺、定位留菇、分阶段调控出菇环境,不仅保证了白灵菇子实体形成率超过99.5%,而且单瓶单菇重量平均达到180克以上,最高达到260克,生物学效率平均达到75%,最高达到100%。
今年以来,“互联网+”可谓热词,在各行各业带来的巨大改变有目共睹,传统的农业领域也不例外。
“互联网+农业”这一先进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结合被认为前景大好,成为了一片真正的“热土”。
但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新农业经济的发展也遇到了新 李志起: 的挑战。
近日,记者就相关话题采 访了著名战略营销专家、北京志起未来营销咨询集团董事长李志起。
新商业模式缺乏创新农农业投资潜藏风险 “互联网+”热不断升温。
但在 业李志起看来,现在各方力量争相进 入农业,这既“好”也“坏”。
缘他表示,“好”体现在大家看到■ 了新农业的商机、“互联网+”给新本 何农业带来的巨大机遇。
但“坏”在于 报见 许多进入农业领域的投资者、新农习 人,缺乏新型发展思维,缺乏冷静记 特而审慎的思考,尤其是在商业模式者 的构建上,没有进行全面的设计和胡 别创新,这导致了巨大的投资风险。
璇子 近日,有媒体在冀南农村地区 重进行了调查。
记者发现,多地土地流 转中出现了“毁约弃耕”现象,资本 下乡时往往“有实力争地”,却“没能 视力种田”,企业发展不可持续,导致 毁地、伤农的事情不断发生。
商这边资本下乡面临问题,另
边,看起来很先进的电商也遭了冷 业遇。
近日,中国农业生鲜电商发展 论坛一组数据显示,全国4000多 家生鲜电商企业中,只有1%实现 模了盈利。
“由于缺乏对商业模式创新的 式思考和设计,导致投资者和新农人 们在进入农业时,或者盲目乐观或 创者准备不足,纷纷让自己陷入困 境,这让人非常痛心。
”李志起说。
新商业模式再造 是需要思考的关键性课题 尽管形势并不明朗,但李志起认为,今天在农业领域里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其实不难”。
在人们的印象中,传统农业的一大特点就是“靠天吃饭”,外部环境对农业的影响很大,换言之,外部风险有很大的不可预测性。
但是,当互联网和农业深度整合,情况却有了很大的改变。
“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农业领域的各个细分市场,有了更多的工具、条件和可能性来进行创新。
”李志起说。
“比如,通过对累积的天气历史数据的分析,能够为生产者提供更多的参考,化解生产上的风险。
”李志起举例说道,再如,互联网为新型农民提供了学习的工具和获知信息的途径,他们能很快地掌握先进的生产种植技术,了解农业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
不仅如此,可以说,互联网正在影响农业的各个环节。
“第
一,带来了生产的标准化;第
二,带了加工的数据化;第
三,在流通中,营销渠道的扁平化带来了更多的商机;第
四,在销售中,产生了不同于传统的社区化和社群化的新型营销方式。
”李志起分析说。
在“互联网+农业”的风口,农业领域许多过去想做却做不了的事情正在“成为可能”。
李志起指出,互联网带来了数据、信息以及新的技术手段,也带来了更多的创新。
不同的商业业态和跨界模式,通过互联网可以实现更好的整合。
“很大程度上,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是一种新型商业模式的再造。
”李志起说“,商业模式的再造,是农业企业最需要思考的关键性课题。
” 农业领域商业模式创新的几大要素 由于多年在农业营销咨询一线工作,李志起对农业商业模式深有研究。
从他的专业角度来看,在“互联网+农业”背景之下,想要在农业领域创新商业模式,需要重点抓住五大部分。
首先是顶层部分的战略模式创新。
李志起表示,这就是必须明白自己在农业领域中所拥有的优势,找到正确的自我定位,是做“大而全”还是做“小而美”的模式,是发力在上游的种植生产还是立足做下游的电商、渠道。
“其次是前端的农民合作社模式创新。
”李志起说。
长期以来,规模化和标准化的问题困扰着中国农业,而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就在于如何解决和农民合作的问题。
不同的合作模式导致了不同的成本结构,进而影响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李志起还提醒,简单的农产品触“电”就灵的想法是不现实的,用过去传统的思维来做农业也“必败无疑”。
农产品的互联网营销不仅仅是在平台型电商如淘宝上开店那么简单,而是需要系统的营销规划和产品准备。
因此,想取得农业领域商业模式的创新,还得有落地的互联网营销操作。
同时,大农业离不开大资本。
李志起说:“长周期的投入、缓慢的回报、并不高的利润,都决定了农业需要借助资本的力量,才能让自己完成生存下来的任务。
这就需要在资本运营模式上也进行创新。
” 而在“互联网+”背景之下,新农业也不仅仅体现在第一产业范畴内。
现在,打通
一、二、三产业,实现“1+2+3”,完成模式的整体设计是新农业发展所必须面对的课题。
“利用深加工、利用有附加值的产品、利用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服务和体验的机会,才有可能真正成就新农业。
”李志起表示。
“农业商业模式的再造,要体现四个特点:信息化、链条化、产业化和平台化。
不但要搭建信息链,打通供应链,还要整合产业链,形成自己的价值链。
”李志起说。
只有这样,“互联网+”背景下农业商业模式的升级、再造才会有更大的价值。

标签: #传媒大学 #传媒 #能干 #能干 #电子商务 #什么叫 #网络工作室 #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