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ikao.com,第二站:基本操作技能【02

水印 3
号题】6月17日第二站:
1.舌诊,
2.咽喉与扁桃体检查,
3.定喘,神门,悬钟定位,
4.穿无菌手套。
口腔检查主要检查咽部及扁桃体。

一、检查方法嘱被检查者头稍向后仰,口张大并拉长发“啊”声,医师用压舌板在舌的前2/3与后1/3交界处迅速下压舌体,此时软腭上抬,在照明下可见口咽组织。
检查时注意咽后壁有无充血、水肿,扁桃体有无肿大。

二、扁桃体肿大分度Ⅰ度肿大时扁桃体不超过咽腭弓;Ⅱ度肿大时扁桃体超过咽腭弓,介于Ⅰ度与Ⅲ度之间;Ⅲ度肿大时扁桃体达到或超过咽后壁中线。
扁桃体充血红肿,并有不易剥离的假膜(强行剥离时出血),见于白喉。
定喘定位:在脊柱区,横平第7颈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0.5寸。
神门输穴,原穴定位: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悬钟八会穴之髓会定位: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戴无菌手套所有参加手术的人员手臂消毒后都需穿戴无菌手术衣、手套。
[步骤与方法]目前医院多采用经高压蒸气灭菌的干手套,偶有用消毒液浸泡的湿手套。
戴干手套法:①穿无菌手术衣、戴口罩后,选取合适手套号码并核对灭菌日期。
②用手套袋内无菌滑石粉包轻轻敷擦双手,使之滑润。
③左手捏住两只手套翻折部分,提出手套,使两只手套拇指相对向。
右手先插入手套内,再用戴好手套的右手2~5指插入左手手套的翻折部内,帮助左手插入手套内,然后将手套翻折部翻回盖住手术衣袖口。
④用无菌盐水冲净手套外面的滑石粉。
⑤在手术开始前应将双手举于胸前,切勿任意下垂或高举。
[注意事项]
1.未戴手套的手,只能接触手套套口的向外翻折部分,不能碰到手套的外面。

2.已戴好手套的手只能接触手套的外面,不能碰到皮肤和手套套口的向外翻折部分。

3.在手术开始前,双手应放于胸前,切勿任意下垂或高举。

4.手术人员做完一台手术,需继续做另一台手术时,需重新按外科洗手法进行手臂消毒。
【02号题】6月17日第二站:神门定喘悬钟定位;舌诊;无菌手套。
望舌方法定喘定位:在脊柱区,横平第7颈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0.5寸。
神门输穴,原穴 定位: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悬钟八会穴之髓会定位: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1.操作方法
(1)望舌时,医者的姿势可略高于病人,保证视野平面略高于病人的舌面,以便俯视舌面。

(2)望舌时注意光线必须直接照射于舌面,使舌面明亮,以便于正确进行观察。

(3)望舌一般应当按照基本顺序进行:先察舌质,再察舌苔。
察舌质时先查舌色,次察舌形,再察舌态。
查舌苔时,先察苔色,次察苔质,再察舌苔分布。
对舌分部观察时先看舌尖,再看舌中舌边,最后观察舌根部。

(4)望舌时做到迅速敏捷,全面准确,时间不可太长。
若一次望舌判断不准确,可让病人休息3~5分钟后重新望舌。

(5)对病人伸舌时的不符合要求的姿势,医生应予以纠正。
如:伸舌时过分用力;病人伸舌时,用牙齿刮舌面;伸舌时,口未充分张开,只露出舌尖;舌体伸出时舌边、尖上卷,或舌肌紧缩,或舌体上翘,或左右歪斜等,影响舌面充分暴露。

(6)当舌苔过厚,或者出现与病情不相符合的苔质、苔色,为了确定其有根、无根,或是否染苔等,可结合揩舌或刮舌方法,也可直接询问患者在望舌前的饮食、服用药物等情况,以便正确判断。
1)揩舌医生用消毒纱布缠绕右手食指两圈,蘸少许清洁水,力量适中,从舌根向舌尖措抹3~5次。
2)刮舌医生用消毒的压舌板边缘,以适中的力量,在舌面上从舌根向舌尖刮3~5次。

(7)望舌过程中还可穿插对舌部味觉、感觉等情况的询问,以便全面掌握舌诊资料。

(8)观察舌下络脉时,应按照下述方法进行:1)嘱病人尽量张口,舌尖向上腭方向翘起并轻轻抵于上腭,舌体自然放松,勿用力太过,使舌下络脉充分暴露,便于观察。
2)首先观察舌系带两侧大络脉的颜色、长短、粗细,有无怒张、弯曲等异常改变,然后观察周围细小络脉的颜色和形态有无异常。
戴无菌手套所有参加手术的人员手臂消毒后都需穿戴无菌手术衣、手套。
[步骤与方法]目前医院多采用经高压蒸气灭菌的干手套,偶有用消毒液浸泡的湿手套。
戴干手套法:①穿无菌手术衣、戴口罩后,选取合适手套号码并核对灭菌日期。
②用手套袋内无菌滑石粉包轻轻敷擦双手,使之滑润。
③左手捏住两只手套翻折部分,提出手套,使两只手套拇指相对向。
右手先插入手套内,再用戴好手套的右手2~5指插入左手手套的翻折部内,帮助左手插入手套内,然后将手套翻折部翻回盖住手术衣袖口。
④用无菌盐水冲净手套外面的滑石粉。
⑤在手术开始前应将双手举于胸前,切勿任意下垂或高举。
[注意事项]
1.未戴手套的手,只能接触手套套口的向外翻折部分,不能碰到手套的外面。

2.已戴好手套的手只能接触手套的外面,不能碰到皮肤和手套套口的向外翻折部分。

3.在手术开始前,双手应放于胸前,切勿任意下垂或高举。

4.手术人员做完一台手术,需继续做另一台手术时,需重新按外科洗手法进行手臂消毒。
【03号题】6月17日第二站:涌泉、下关、商阳;脉诊;眼球运动;穿手术衣。
涌泉井穴定位: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约当足底第2、3趾蹼缘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凹陷中。
下关定位:在面部,颧弓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凹陷中。
商阳定位:在手指,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
脉诊(一)操作方法
1.患者体位诊脉时患者应取正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位充分伸展,局部气血畅通,便于诊察脉象。

2.医生指法诊脉指法主要包括选指、布指、运指三部分。

(1)选指医生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诊察,指目是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是手指触觉较灵敏的部位。
诊脉者的手指指端要平齐,即三指平齐,手指略呈弓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为宜,这样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

(2)布指中指定关,医生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然后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布指的疏密要与患者手臂长短与医生手指粗细相适应,如病人的手臂长或医者手指较细,布指宜疏,反之宜密。
定寸时可选取太渊穴所在位置(腕横纹上),定尺时可考虑按寸到关的距离确定关到尺的长度以明确尺的位置。
寸关尺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段脉管的诊察范围。

(3)运指医生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
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循、总按和单诊等,注意诊察患者的脉位(浮沉、长短)、脉次(至数与均匀度)、脉形(大小、软硬、紧张度等)、脉势(强弱与流利度等)及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表现。
常用具体指法:举法:是指医生用较轻的指力,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搏部位的方法。
亦称“轻取”或“浮取”。
按法:是指医生用较重的指力,甚至按到筋骨,体察脉象的方法。
此法又称“重取”或“沉取”。
医生手指用力适中,按至肌肉以体察脉象的方法称为“中取”。
寻法:是指切脉时指力从轻到重,或从重到轻,左右推寻,调节最适当指力的方法。
在寸口三部细细寻找脉动最明显的部位,统称寻法,以捕获最丰富的脉象信息。
循法:是指切脉时三指沿寸口脉长轴循行,诊察脉之长短,比较寸关尺三部脉象的特点。
总按:即三指同时用力诊脉的方法。
从总体上辨别寸关尺三部和左右两手脉象的形态、脉位的浮沉等。
总按时一般指力均匀,但亦有三指用力不一致的情况。
单诊:用一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的方法。
主要用于分别了解寸、关、尺各部脉象的形态特征。
首先应先用总按的方法,从总体上辨别脉象的形态、脉位的浮沉,然后再使用循法和单诊手法等辨别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脉象的形态特征。

3.平息医生在诊脉时注意调匀呼吸,即所谓“平息”。
一方面医生保持呼吸调勻,清心宁神,可以自己的呼吸计算病人的脉搏至数,另一方面,平息有利于医生思想集中,可以仔细地辨别脉象。

4.切脉时间一般每次诊脉每手应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
诊脉时应注意每次诊脉的时间至少应在五十动,一则有利于仔细辨别脉象变化,再则切脉时初按和久按的指感有可能不同,对临床辨证有一定意义,所以切脉的时间要适当长些。
眼球检査时注意眼球的外形有无突出和凹陷及眼球运动。
检查眼球运动,医师左手置于被检査者头顶并固定头部,使头部不能随眼转动,右手指尖(或棉签)放在被检查者眼前30~40cm处,嘱被检查者两眼随医师右手指尖移动方向运动。
一般按被检査者的左侧、左上、左下、右侧、右上、右下共6个方向进行,注意眼球运动幅度、灵活性、持久性,两眼是否同步,并询问病人有无复视出现。
眼球运动受动眼神经(Ⅲ)、滑车神经(Ⅳ)和外展神经(Ⅵ)支配,这些神经麻痹时,会引起眼球运动障碍,并伴有复视。
穿手术衣所有参加手术的人员手臂消毒后都需穿戴无菌手术衣、手套。
[步驟与方法]
1.从已打开的无菌衣包内取出无菌手术衣一件,选择较大的空间穿衣。

2.提起手术衣两肩袖口处,轻轻将手术衣抖开,注意勿将手术衣外面对着自己。

3.稍掷起手术衣,顺势将两手同时插入衣袖内并向前伸,将两手自袖腕口伸出。
如双手未能完全伸出,可由巡回护士在后面拉紧衣带,双手即可伸出袖口。

4.由巡回护士在身后系好颈带和肩带。

5.双手在身前交叉提起腰带,由巡回护士协助将腰带绕至前腹部,由本人在前腹部系好腰带。
[注意事项]
1.手术衣打开时,保持手术衣内面面对身体,勿将手术衣外面对着自己。

2.手术衣穿好后,双手应举在胸前。
穿上无菌手术衣、戴上无菌手套后,肩部以下、腰部以上、腋前线前、上下肢为无菌区。
如无菌手术衣接触到未消毒的物品,应及时更换。
【05号题】6月17日第二站:脉诊;条口、支沟、膈腧;调节反射和聚合反射;穿隔离衣。
脉诊(一)操作方法
1.患者体位诊脉时患者应取正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位充分伸展,局部气血畅通,便于诊察脉象。

2.医生指法诊脉指法主要包括选指、布指、运指三部分。

(1)选指医生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诊察,指目是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是手指触觉较灵敏的部位。
诊脉者的手指指端要平齐,即三指平齐,手指略呈弓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为宜,这样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

(2)布指中指定关,医生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然后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布指的疏密要与患者手臂长短与医生手指粗细相适应,如病人的手臂长或医者手指较细,布指宜疏,反之宜密。
定寸时可选取太渊穴所在位置(腕横纹上),定尺时可考虑按寸到关的距离确定关到尺的长度以明确尺的位置。
寸关尺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段脉管的诊察范围。

(3)运指医生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
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循、总按和单诊等,注意诊察患者的脉位(浮沉、长短)、脉次(至数与均匀度)、脉形(大小、软硬、紧张度等)、脉势(强弱与流利度等)及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表现。
常用具体指法:举法:是指医生用较轻的指力,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搏部位的方法。
亦称“轻取”或“浮取”。
按法:是指医生用较重的指力,甚至按到筋骨,体察脉象的方法。
此法又称“重取”或“沉取”。
医生手指用力适中,按至肌肉以体察脉象的方法称为“中取”。
寻法:是指切脉时指力从轻到重,或从重到轻,左右推寻,调节最适当指力的方法。
在寸口三部细细寻找脉动最明显的部位,统称寻法,以捕获最丰富的脉象信息。
循法:是指切脉时三指沿寸口脉长轴循行,诊察脉之长短,比较寸关尺三部脉象的特点。
总按:即三指同时用力诊脉的方法。
从总体上辨别寸关尺三部和左右两手脉象的形态、脉位的浮沉等。
总按时一般指力均匀,但亦有三指用力不一致的情况。
单诊:用一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的方法。
主要用于分别了解寸、关、尺各部脉象的形态特征。
首先应先用总按的方法,从总体上辨别脉象的形态、脉位的浮沉,然后再使用循法和单诊手法等辨别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脉象的形态特征。

3.平息医生在诊脉时注意调匀呼吸,即所谓“平息”。
一方面医生保持呼吸调勻,清心宁神,可以自己的呼吸计算病人的脉搏至数,另一方面,平息有利于医生思想集中,可以仔细地辨别脉象。

4.切脉时间一般每次诊脉每手应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
诊脉时应注意每次诊脉的时间至少应在五十动,一则有利于仔细辨别脉象变化,再则切脉时初按和久按的指感有可能不同,对临床辨证有一定意义,所以切脉的时间要适当长些。
条口定位:在小腿外侧,犊鼻下8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
支沟定位: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
膈俞定位:在脊柱区,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调节反射与聚合反射 嘱被检查者注视1m以外的目标(通常为检查者的食指尖),然后逐渐将目标移至距被检查者眼球约10cm处,这时观察双眼瞳孔变化情况。
由看远逐渐变为看近,即由不调节状态到调节状态时,正常反应是双侧瞳孔逐渐缩小(调节反射)、双眼球向内聚合(聚合反射)。
穿隔离衣
(1)戴好帽子及口罩,取下手表,卷袖过肘,洗手。

(2)手持衣领取下隔离衣,清洁面朝自己;将衣领两端向外折齐,对齐肩缝,露出袖子内口。

(3)右手持衣领,左手伸入袖内;右手将衣领向上拉,使左手套入后露出。

(4)换左手持衣领,右手伸入袖内;举双手将袖抖上,注意勿触及面部。

(5)两手持衣领,由领子中央顺着边缘向后将领扣扣好,再扎好袖口(此时手已污染),松腰带活结。

(6)将隔离衣一边约在腰下5cm处渐向前拉,直到见边缘,则捏住;同法捏住另一侧边缘,注意手勿触及衣内面。
然后双手在背后将边缘对齐,向一侧折叠,一手按住折叠处,另一手将腰带拉至背后压住折叠处,将腰带在背后交叉,回到前面系好。
【06号题】6月17日第二站:1望舌2肩隅檀中攒竹3淋巴结触诊顺序4脱隔离衣。
望舌方法
1.操作方法
(1)望舌时,医者的姿势可略高于病人,保证视野平面略高于病人的舌面,以便俯视舌面。

(2)望舌时注意光线必须直接照射于舌面,使舌面明亮,以便于正确进行观察。

(3)望舌一般应当按照基本顺序进行:先察舌质,再察舌苔。
察舌质时先查舌色,次察舌形,再察舌态。
查舌苔时,先察苔色,次察苔质,再察舌苔分布。
对舌分部观察时先看舌尖,再看舌中舌边,最后观察舌根部。

(4)望舌时做到迅速敏捷,全面准确,时间不可太长。
若一次望舌判断不准确,可让病人休息3~5分钟后重新望舌。

(5)对病人伸舌时的不符合要求的姿势,医生应予以纠正。
如:伸舌时过分用力;病人伸舌时,用牙齿刮舌面;伸舌时,口未充分张开,只露出舌尖;舌体伸出时舌边、尖上卷,或舌肌紧缩,或舌体上翘,或左右歪斜等,影响舌面充分暴露。

(6)当舌苔过厚,或者出现与病情不相符合的苔质、苔色,为了确定其有根、无根,或是否染苔等,可结合揩舌或刮舌方法,也可直接询问患者在望舌前的饮食、服用药物等情况,以便正确判断。
1)揩舌医生用消毒纱布缠绕右手食指两圈,蘸少许清洁水,力量适中,从舌根向舌尖措抹3~5次。
2)刮舌医生用消毒的压舌板边缘,以适中的力量,在舌面上从舌根向舌尖刮3~5次。

(7)望舌过程中还可穿插对舌部味觉、感觉等情况的询问,以便全面掌握舌诊资料。

(8)观察舌下络脉时,应按照下述方法进行:1)嘱病人尽量张口,舌尖向上腭方向翘起并轻轻抵于上腭,舌体自然放松,勿用力太过,使舌下络脉充分暴露,便于观察。
2)首先观察舌系带两侧大络脉的颜色、长短、粗细,有无怒张、弯曲等异常改变,然后观察周围细小络脉的颜色和形态有无异常。
肩髃 定位: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
简便取穴法:屈臂外展,肩峰外侧缘呈现前后两个凹陷,前下方的凹陷即是本穴。
膻中定位:在胸部,横平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上。
攒竹定位:在面部,眉头凹陷中,额切迹处。
检查浅表淋巴结时,应按一定的顺序进行,依次为:耳前、耳后、乳突区、枕骨下区、颌下、颏下、颈后三角、颈前三角、锁骨上窝、腋窝、滑车上、腹股沟、腘窝等。
检查时如发现有肿大的淋巴结,应记录其数目、大小、质地、移动度,表面是否光滑,有无红肿、压痛和波动,是否有瘢痕、溃疡和瘘管等。
脱隔离衣
(1)解开腰带,在前面打一活结。

(2)解开两袖口,在肘部将部分袖子套塞入袖内,便于消毒双手。

(3)消毒清洗双手后,解开领扣,右手伸入左手腕部套袖内,拉下袖子过手;用遮盖着的左手握住右手隔离衣袖子的外面,将右侧袖子拉下,双手转换渐从袖管中退出。

(4)用左手自衣内握住双肩肩缝撤右手,再用右手握住衣领外面反折,脱出左手。

(5)左手握住领子,右手将隔离衣两边对齐,挂在衣钩上。
若挂在半污染区,隔离衣的清洁面向外,挂在污染区,则污染面朝外。
【7号题】6月19日第二站:地机、昆仑定位,颌下淋巴结触诊,脉诊,上肢屈曲加压止血。
地机、昆仑定位地机:在小腿内侧,阴陵泉下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昆仑:在踝区,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颌下淋巴结触诊检查左颔下淋巴结时,将左手置于被检查者头顶,使头微向左前倾斜,右手四指并拢,屈曲掌指及指间关节,沿下颌骨内缘向上滑动触摸。
检查右侧时,两手换位,让被检查者向右前倾斜。
脉诊
1.患者体位诊脉时患者应取正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位充分伸展,局部气血畅通,便于诊察脉象。

2.医生指法诊脉指法主要包括选指、布指、运指三部分。

(1)选指医生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诊察,指目是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是手指触觉较灵敏的部位。
诊脉者的手指指端要平齐,即三指平齐,手指略呈弓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为宜,这样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

(2)布指中指定关,医生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然后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布指的疏密要与患者手臂长短与医生手指粗细相适应,如病人的手臂长或医者手指较细,布指宜疏,反之宜密。
定寸时可选取太渊穴所在位置(腕横纹上),定尺时可考虑按寸到关的距离确定关到尺的长度以明确尺的位置。
寸关尺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段脉管的诊察范围。

(3)运指医生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
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循、总按和单诊等,注意诊察患者的脉位(浮沉、长短)、脉次(至数与均匀度)、脉形(大小、软硬、紧张度等)、脉势(强弱与流利度等)及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表现。
常用具体指法:举法:是指医生用较轻的指力,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搏部位的方法。
亦称“轻取”或“浮取”。
按法:是指医生用较重的指力,甚至按到筋骨,体察脉象的方法。
此法又称“重取”或“沉取”。
医生手指用力适中,按至肌肉以体察脉象的方法称为“中取”。
寻法:是指切脉时指力从轻到重,或从重到轻,左右推寻,调节最适当指力的方法。
在寸口三部细细寻找脉动最明显的部位,统称寻法,以捕获最丰富的脉象信息。
循法:是指切脉时三指沿寸口脉长轴循行,诊察脉之长短,比较寸关尺三部脉象的特点。
总按:即三指同时用力诊脉的方法。
从总体上辨别寸关尺三部和左右两手脉象的形态、脉位的浮沉等。
总按时一般指力均匀,但亦有三指用力不一致的情况。
单诊:用一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的方法。
主要用于分别了解寸、关、尺各部脉象的形态特征。
首先应先用总按的方法,从总体上辨别脉象的形态、脉位的浮沉,然后再使用循法和单诊手法等辨别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脉象的形态特征。

3.平息医生在诊脉时注意调匀呼吸,即所谓“平息”。
一方面医生保持呼吸调勻,清心宁神,可以自己的呼吸计算病人的脉搏至数,另一方面,平息有利于医生思想集中,可以仔细地辨别脉象。

4.切脉时间一般每次诊脉每手应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
诊脉时应注意每次诊脉的时间至少应在五十动,一则有利于仔细辨别脉象变化,再则切脉时初按和久按的指感有可能不同,对临床辨证有一定意义,所以切脉的时间要适当长些。

5.小儿脉诊法小儿寸口部位甚短,一般用“一指(拇指或食指)定关法”,不必细分寸、关、尺三部。
具体操作方法是,用左手握住小儿的手,对3岁以下的小儿,可用右手大拇指按于小儿掌后高骨部脉上,不分三部,以定至数为主。
对3~5岁的小儿,则以高骨中线为关,以一指向两侧转动以寻察三部。
6~8岁小儿,则可挪动拇指诊三部。
9~10岁,可以次第下指,依寸、关、尺三部诊脉。
10岁以上,可按成人三部脉法进行辨析。
上肢屈曲加压止血用敷料或其他洁净的毛巾、手绢、三角巾等覆盖伤口,加压包扎达到止血目的。
必要时可将手掌放在敷料上均匀加压,一般20分钟后即可止血。
【09号题】6月17日第二站:脉诊;条口、支沟、膈腧;调节反射和聚合反射;穿隔离衣。
脉诊(一)操作方法
1.患者体位诊脉时患者应取正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位充分伸展,局部气血畅通,便于诊察脉象。

2.医生指法诊脉指法主要包括选指、布指、运指三部分。

(1)选指医生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诊察,指目是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是手指触觉较灵敏的部位。
诊脉者的手指指端要平齐,即三指平齐,手指略呈弓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为宜,这样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

(2)布指中指定关,医生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然后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布指的疏密要与患者手臂长短与医生手指粗细相适应,如病人的手臂长或医者手指较细,布指宜疏,反之宜密。
定寸时可选取太渊穴所在位置(腕横纹上),定尺时可考虑按寸到关的距离确定关到尺的长度以明确尺的位置。
寸关尺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段脉管的诊察范围。

(3)运指医生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
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循、总按和单诊等,注意诊察患者的脉位(浮沉、长短)、脉次(至数与均匀度)、脉形(大小、软硬、紧张度等)、脉势(强弱与流利度等)及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表现。
常用具体指法:举法:是指医生用较轻的指力,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搏部位的方法。
亦称“轻取”或“浮取”。
按法:是指医生用较重的指力,甚至按到筋骨,体察脉象的方法。
此法又称“重取”或“沉取”。
医生手指用力适中,按至肌肉以体察脉象的方法称为“中取”。
寻法:是指切脉时指力从轻到重,或从重到轻,左右推寻,调节最适当指力的方法。
在寸口三部细细寻找脉动最明显的部位,统称寻法,以捕获最丰富的脉象信息。
循法:是指切脉时三指沿寸口脉长轴循行,诊察脉之长短,比较寸关尺三部脉象的特点。
总按:即三指同时用力诊脉的方法。
从总体上辨别寸关尺三部和左右两手脉象的形态、脉位的浮沉等。
总按时一般指力均匀,但亦有三指用力不一致的情况。
单诊:用一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的方法。
主要用于分别了解寸、关、尺各部脉象的形态特征。
首先应先用总按的方法,从总体上辨别脉象的形态、脉位的浮沉,然后再使用循法和单诊手法等辨别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脉象的形态特征。

3.平息医生在诊脉时注意调匀呼吸,即所谓“平息”。
一方面医生保持呼吸调勻,清心宁神,可以自己的呼吸计算病人的脉搏至数,另一方面,平息有利于医生思想集中,可以仔细地辨别脉象。

4.切脉时间一般每次诊脉每手应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
诊脉时应注意每次诊脉的时间至少应在五十动,一则有利于仔细辨别脉象变化,再则切脉时初按和久按的指感有可能不同,对临床辨证有一定意义,所以切脉的时间要适当长些。

5.小儿脉诊法小儿寸口部位甚短,一般用“一指(拇指或食指)定关法”,不必细分寸、关、尺三部。
具体操作方法是,用左手握住小儿的手,对3岁以下的小儿,可用右手大拇指按于小儿掌后高骨部脉上,不分三部,以定至数为主。
对3~5岁的小儿,则以高骨中线为关,以一指向两侧转动以寻察三部。
6~8岁小儿,则可挪动拇指诊三部。
9~10岁,可以次第下指,依寸、关、尺三部诊脉。
10岁以上,可按成人三部脉法进行辨析。
条口定位:在小腿外侧,犊鼻下8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
支沟 定位: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
膈俞定位:在脊柱区,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调节反射与聚合反射嘱被检查者注视1m以外的目标(通常为检查者的食指尖),然后逐渐将目标移至距被检查者眼球约10cm处,这时观察双眼瞳孔变化情况。
由看远逐渐变为看近,即由不调节状态到调节状态时,正常反应是双侧瞳孔逐渐缩小(调节反射)、双眼球向内聚合(聚合反射)。
穿隔离衣
(1)戴好帽子及口罩,取下手表,卷袖过肘,洗手。

(2)手持衣领取下隔离衣,清洁面朝自己;将衣领两端向外折齐,对齐肩缝,露出袖子内口。

(3)右手持衣领,左手伸入袖内;右手将衣领向上拉,使左手套入后露出。

(4)换左手持衣领,右手伸入袖内;举双手将袖抖上,注意勿触及面部。

(5)两手持衣领,由领子中央顺着边缘向后将领扣扣好,再扎好袖口(此时手已污染),松腰带活结。

(6)将隔离衣一边约在腰下5cm处渐向前拉,直到见边缘,则捏住;同法捏住另一侧边缘,注意手勿触及衣内面。
然后双手在背后将边缘对齐,向一侧折叠,一手按住折叠处,另一手将腰带拉至背后压住折叠处,将腰带在背后交叉,回到前面系好。
【10号题】6月17日第二站:如何看舌象及对方舌象如何有何意义;足三里四神聪鱼际定位;气管检查;颈椎受伤患者怎么移动。
望舌方法
1.操作方法
(1)望舌时,医者的姿势可略高于病人,保证视野平面略高于病人的舌面,以便俯视舌面。

(2)望舌时注意光线必须直接照射于舌面,使舌面明亮,以便于正确进行观察。

(3)望舌一般应当按照基本顺序进行:先察舌质,再察舌苔。
察舌质时先查舌色,次察舌形,再察舌态。
查舌苔时,先察苔色,次察苔质,再察舌苔分布。
对舌分部观察时先看舌尖,再看舌中舌边,最后观察舌根部。

(4)望舌时做到迅速敏捷,全面准确,时间不可太长。
若一次望舌判断不准确,可让病人休息3~5分钟后重新望舌。

(5)对病人伸舌时的不符合要求的姿势,医生应予以纠正。
如:伸舌时过分用力;病人伸舌时,用牙齿刮舌面;伸舌时,口未充分张开,只露出舌尖;舌体伸出时舌边、尖上卷,或舌肌紧缩,或舌体上翘,或左右歪斜等,影响舌面充分暴露。

(6)当舌苔过厚,或者出现与病情不相符合的苔质、苔色,为了确定其有根、无根,或是否染苔等,可结合揩舌或刮舌方法,也可直接询问患者在望舌前的饮食、服用药物等情况,以便正确判断。
1)揩舌医生用消毒纱布缠绕右手食指两圈,蘸少许清洁水,力量适中,从舌根向舌尖措抹3~5次。
2)刮舌医生用消毒的压舌板边缘,以适中的力量,在舌面上从舌根向舌尖刮3~5次。

(7)望舌过程中还可穿插对舌部味觉、感觉等情况的询问,以便全面掌握舌诊资料。

(8)观察舌下络脉时,应按照下述方法进行: 1)嘱病人尽量张口,舌尖向上腭方向翘起并轻轻抵于上腭,舌体自然放松,勿用力太过,使舌下络脉充分暴露,便于观察。
2)首先观察舌系带两侧大络脉的颜色、长短、粗细,有无怒张、弯曲等异常改变,然后观察周围细小络脉的颜色和形态有无异常。

2.注意事项
(1)舌象的生理差异1)年龄因素儿童阴阳稚嫩,脾胃尚弱,生长发育很快,往往处于代谢旺盛而营养相对不足的状态,舌质纹理多细腻而淡嫩,舌苔偏少易剥落;老年人精气渐衰,脏腑功能渐弱,气血运行迟缓,舌色较暗红。
2)个体因素由于体质禀赋的差异,舌象可有不同。
例如,先天性裂纹舌、齿痕舌、地图舌等;肥胖之人舌多偏胖,形体偏瘦者舌多略瘦等。
这些情况舌象虽见异常,但一般无临床意义。
3)性别因素性别不同一般舌象无明显差异。
但是,女性经前期可以出现蕈状乳头充血而舌质偏红,或舌尖部的点刺增大,月经过后可恢复正常,属生理现象。

(2)饮食或药物等因素影响如进食后舌苔可由厚变薄,饮水可使舌苔由燥变润,饮酒或食入辛热之品可使舌色变红或绛,食绿色蔬菜可染绿苔等。
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可使舌质较红;黄连、核黄素可使舌苔染黄;服用大量镇静剂后舌苔可厚腻;长期服用抗生素,舌苔可见黑腻或霉腐等。

(3)季节因素影响夏季暑湿盛而苔易厚,易淡黄;秋季燥胜,舌苔多略干燥;冬季严寒舌常湿润。
此外,牙齿残缺、镶牙、睡觉时张口呼吸、长期吸烟等因素也可致舌象异常,应当注意结合问诊或刮舌、揩舌方法予以鉴别。
足三里定位: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四神聪定位:在头部,百会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共4穴。
鱼际定位:在手外侧,第1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处。
气管正常人的气管位于颈前正中部。
检查方法:让被检查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头颈部保持自然正中位置。
医师分别将右手的食指和无名指置于两侧胸锁关节上,中指在胸骨上切迹部位置于气管正中,观察中指是否在食指和无名指的中间。
如中指与食指、无名指的距离不等,则表示有气管移位。
也可将中指置于气管与两侧胸锁乳头肌之间的间隙内,根据两侧间隙是否相等来判断气管有无移位。
颈椎损伤的搬运方式
(1)可先用颈托固定颈部。

(2)搬运时应由一人负责扶托下颌和枕骨,沿纵轴略加牵引力,使颈部保持中立位,与躯干长轴一致,同其他三人协同动作,将伤员平直地抬到担架(木板)上,然后在头颈部的两侧用沙袋或卷叠的衣服等物垫好固定,防止在搬运中发生头颈部转动或弯曲活动,并保持呼吸道通畅。

(3)切忌用被单提拉两端或一人抬肩另一人抬腿的搬运法,这样不但会增加病人的痛苦,还可使脊椎移位加重,损伤脊髓。
[注意事项]
1.脊柱损伤伤员在搬运过程中,始终要保持脊柱伸直位,严禁弯曲或扭转。

2.转运过程中,需密切注意观察伤员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
【15号题】6月17日第二站:脉诊的操作注意事项,脉象及临床意义;十宣,三阴交,腰阳关定位;双手触摸肝脏;简易呼吸器应用。
脉诊(二)注意事项
1.注意患者卧位时,如果侧卧则下面手臂受压,或上臂扭转,或手臂过于高或过于低,与心脏不在一个水平面时,都可以影响气血的运行,使脉象失真。

2.医生诊脉所用三指或患者脉诊局部有皮肤等病变时,则不宜用该侧进行诊脉操作。

3.诊脉过程中如察其脉律不匀、有间歇的现象时,应适当延长诊脉时间,应注意间歇出现是否有规律。

4.重视生理异常脉位,常见有反关脉与斜飞脉。

5.重视个体差异,患者有男女老幼的不同,有强弱胖瘦之别,反映在脉象上也各有不同,应综合考虑。

6.排除情志干扰,情志变化可使脉搏跳动发生相应改变,应注意排除。

7.结合四时分析,四时对人体的生理病理活动有重要影响,诊脉也不例外。
中医素有春弦、夏洪、秋浮(毛)、冬沉(石)之说,应引起我们注意。

8.注重脉症合参,注意脉象与患者临床表现之间的内在联系。
十宣定位:在手指,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指寸),左右共10穴。
三阴交定位: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腰阳关定位:在脊柱区,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肝脏触诊方法检查时被检者取仰卧位,双腿稍屈曲,使腹壁松弛,医师位于被检者右侧,将右手掌平放于被检者右侧腹壁上,腕关节自然伸直,四指并拢,掌指关节伸直,以食指前端的桡侧或食指与中指指端对着肋缘,自髂前上棘连线水平,分别沿右锁骨中线、前正中线自下而上触诊。
被检者吸气时,右手随腹壁隆起抬高,但上抬速度要慢于腹壁的隆起,并向季肋缘方向触探肝缘。
呼气时,腹壁松弛并下陷,触诊手应及时向腹深部按压,如肝脏肿大,则可触及肝下缘从手指端滑过。
若未触及,则反复进行,直至触及肝脏或肋缘。
为提高触诊效果,可用手触诊法,检查者用左手掌托住被检者右后腰,左手拇指张开置于右肋缘,右手方法不变。
检查肝左叶有无肿大,可在腹正中线上由脐平面开始自下而上进行触诊。
如遇腹水患者,可用沉浮触诊法。
在腹部某处触及肝下缘后,应自该处起向两侧延伸触诊,以了解整个肝脏和全部肝下缘的情况。
简易呼吸器的使用[适应证]
1.各种原因所致的呼吸停止或呼吸衰竭的抢救及麻醉期间的呼吸管理。

2.临时替代呼吸机,应用于需机械通气的患者转科、外出做特殊检查、进出手术室或呼吸机故障等情况。
[禁忌证] 有气胸者禁忌。
[步骤与方法]
1.简易呼吸器连接氧气,氧流量8~10ml/min。

2.将患者仰卧,去枕,头后仰,清除口腔分泌物,摘除假牙。

3.抢救者站于患者头顶处或头部左或右侧,托起患者下颌,使患者头进一步后仰,扣紧面罩。

4.一手以“CE”手法固定(C法:左手拇指和食指将面罩紧扣于患者口鼻部,固定面罩,保持面罩密闭无漏气。
E法: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放在病人下颌角处,向前上托起下颌,保持气道通畅)面罩,一手挤压简易呼吸器气囊,按压时间大于1秒,潮气量为8~12mL/kg,频率成人为12~16次/分,按压和放松气囊时间比为1:1.5~1:
2。
[注意事项]
1.面罩要紧扣住口鼻部,避免漏气。

2.若患者有自主呼吸,应与之同步,在患者吸气时按压气囊。

3.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使用简易呼吸器,应先吸痰,再通过连接管将呼吸器与气管导管连接。

4.使用时应注意感受气道阻力,阻力过大可能有呼吸道阻塞,应及时査看原因并予以解除。

5.使用中应注意观察患者面色、口唇及胸廓起伏情况,听呼吸音,监测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
【16号题】6月17日第二站:舌诊,通里,丰隆,肩井定位,脾脏触诊,肥皂水洗手法。
望舌方法
1.操作方法
(1)望舌时,医者的姿势可略高于病人,保证视野平面略高于病人的舌面,以便俯视舌面。

(2)望舌时注意光线必须直接照射于舌面,使舌面明亮,以便于正确进行观察。

(3)望舌一般应当按照基本顺序进行:先察舌质,再察舌苔。
察舌质时先查舌色,次察舌形,再察舌态。
查舌苔时,先察苔色,次察苔质,再察舌苔分布。
对舌分部观察时先看舌尖,再看舌中舌边,最后观察舌根部。

(4)望舌时做到迅速敏捷,全面准确,时间不可太长。
若一次望舌判断不准确,可让病人休息3~5分钟后重新望舌。

(5)对病人伸舌时的不符合要求的姿势,医生应予以纠正。
如:伸舌时过分用力;病人伸舌时,用牙齿刮舌面;伸舌时,口未充分张开,只露出舌尖;舌体伸出时舌边、尖上卷,或舌肌紧缩,或舌体上翘,或左右歪斜等,影响舌面充分暴露。

(6)当舌苔过厚,或者出现与病情不相符合的苔质、苔色,为了确定其有根、无根,或是否染苔等,可结合揩舌或刮舌方法,也可直接询问患者在望舌前的饮食、服用药物等情况,以便正确判断。
1)揩舌医生用消毒纱布缠绕右手食指两圈,蘸少许清洁水,力量适中,从舌根向舌尖措抹3~5次。
2)刮舌医生用消毒的压舌板边缘,以适中的力量,在舌面上从舌根向舌尖刮3~5次。

(7)望舌过程中还可穿插对舌部味觉、感觉等情况的询问,以便全面掌握舌诊资料。

(8)观察舌下络脉时,应按照下述方法进行:1)嘱病人尽量张口,舌尖向上腭方向翘起并轻轻抵于上腭,舌体自然放松,勿用力太过,使舌下络脉充分暴露,便于观察。
2)首先观察舌系带两侧大络脉的颜色、长短、粗细,有无怒张、弯曲等异常改变,然后观察周围细小络脉的颜色和形态有无异常。
通里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丰隆定位: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外缘,条口旁开1寸。
肩井定位:在肩胛区,第7颈椎棘突与肩峰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
脾脏触诊正常脾脏不能触及。
内脏下垂、左侧大量胸腔积液或积气时,膈肌下降,使脾向下移而可触及。
除此之外能触及脾脏,则提示脾肿大。

(1)触诊方法脾脏明显肿大而位置较表浅时,用单手浅部触诊即可触及。
如肿大的脾脏位置较深,则用双手触诊法进行检查。
被检者取仰卧位,双腿稍屈曲,医师左手绕过被检者腹部前方,手掌置于其左腰部第9~11肋处,将脾从后向前托起。
右手掌平放于上腹部,与肋弓成垂直方向,以稍弯曲的手指末端轻压向腹部深处,随被检者腹式呼吸运动,由下向上逐渐移近左肋弓,直到触及脾缘或左肋缘。
脾脏轻度肿大而仰卧位不易触及时,可嘱被检者改为右侧卧位,右下肢伸直,左下肢屈髋、屈膝,用双手触诊较易触及。
触及脾脏后应注意其大小、质地、表面形态、有无压痛及摩擦感等。
临床上常将脾肿大分为三度:深吸气时脾脏在肋下不超过3cm者为轻度肿大;超过3cm但在脐水平线以上,为中度肿大;超过脐水平线或前正中线为高度肿大,又称巨脾。
中度以上脾肿大时其右缘常可触及脾切迹,这一特征可与左肋下其他包块相区别。

(2)脾肿大的测量方法当轻度脾肿大时只作甲乙线测量,甲点为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乙点为脾脏在左锁骨中线延长线上的最下缘,两点间的距离以厘米(cm)表示。
脾脏明显肿大时,应加测甲丙线和丁戊线。
甲丙线为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至最远脾尖之间的距离。
丁戊线为脾右缘到前正中线的距离。
如脾肿大向右未超过前正中线,测量脾右缘至前正中线的最短距离以表示;超过前正中线则测量脾右缘至前正中线的最大距离,以“+”表示。
1)轻度脾肿大见于慢性肝炎、粟粒型肺结核、伤寒、感染性心内膜炎、败血症和急性疟疾等,一般质地较柔软。
2)中度脾肿大见于肝硬化、慢性溶血性黄疸、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疟疾后遗症及淋巴瘤等,一般质地较硬。
3)高度脾肿大,表面光滑者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性疟疾和骨髓纤维化症等,表面不平而有结节者见于淋巴瘤等。
脾囊肿时,表面有囊性肿物。
脾脓肿、脾梗死和脾周围炎时,由于脾包膜常有纤维素性渗出物,并累及腹膜壁层,故可触到摩擦感且压痛明显。
肥皂水刷手法①按普通洗手方法将双手及前臂用肥皂和清水洗净。
②用消毒毛刷蘸取消毒肥皂液交替刷洗双手及手臂,从指尖到肘上10cm。
刷手时尤应注意甲缘、甲沟、指蹼等处。
刷完一遍,指尖朝上肘向下,用清水冲洗手臂上的肥皂水。
然后,另换一消毒毛刷,同法进行第
二、三遍刷洗,每一遍比上一遍低2cm(分别为肘上10cm、8cm、6cm)。
共约10分钟。
③每侧用一块无菌毛巾从指尖至肘部擦干,擦过肘部的毛巾不可再擦手部,以免污染。
④将双手及前臂浸泡在75%乙醇桶内5分钟,浸泡范围至肘上6cm处。
若有乙醇过敏,可改用0.1%苯扎溴铵溶液浸泡,也可用1:5000氯己定(洗必泰)溶液浸泡3分钟。
⑤浸泡消毒后,保持拱手姿势待干,双手不得下垂,不能接触未经消的物品。
【17号题】6月17日第二站:脉诊;环跳、听宫、肺腧定位;肺浊音界叩诊;胸外按压。
脉诊操作方法
1.患者体位诊脉时患者应取正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位充分伸展,局部气血畅通,便于诊察脉象。

2.医生指法诊脉指法主要包括选指、布指、运指三部分。

(1)选指医生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诊察,指目是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是手指触觉较灵敏的部位。
诊脉者的手指指端要平齐,即三指平齐,手指略呈弓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为宜,这样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

(2)布指中指定关,医生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然后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布指的疏密要与患者手臂长短与医生手指粗细相适应,如病人的手臂长或医者手指较细,布指宜疏,反之宜密。
定寸时可选取太渊穴所在位置(腕横纹上),定尺时可考虑按寸到关的距离确定关到尺的长度以明确尺的位置。
寸关尺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段脉管的诊察范围。

(3)运指医生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
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循、总按和单诊等,注意诊察患者的脉位(浮沉、长短)、脉次(至数与均匀度)、脉形(大小、软硬、紧张度等)、脉势(强弱与流利度等)及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表现。
常用具体指法:举法:是指医生用较轻的指力,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搏部位的方法。
亦称“轻取”或“浮取”。
按法:是指医生用较重的指力,甚至按到筋骨,体察脉象的方法。
此法又称“重取”或“沉取”。
医生手指用力适中,按至肌肉以体察脉象的方法称为“中取”。
寻法:是指切脉时指力从轻到重,或从重到轻,左右推寻,调节最适当指力的方法。
在寸口三部细细寻找脉动最明显的部位,统称寻法,以捕获最丰富的脉象信息。
循法:是指切脉时三指沿寸口脉长轴循行,诊察脉之长短,比较寸关尺三部脉象的特点。
总按:即三指同时用力诊脉的方法。
从总体上辨别寸关尺三部和左右两手脉象的形态、脉位的浮沉等。
总按时一般指力均匀,但亦有三指用力不一致的情况。
单诊:用一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的方法。
主要用于分别了解寸、关、尺各部脉象的形态特征。
首先应先用总按的方法,从总体上辨别脉象的形态、脉位的浮沉,然后再使用循法和单诊手法等辨别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脉象的形态特征。

3.平息医生在诊脉时注意调匀呼吸,即所谓“平息”。
一方面医生保持呼吸调勻,清心宁神,可以自己的呼吸计算病人的脉搏至数,另一方面,平息有利于医生思想集中,可以仔细地辨别脉象。

4.切脉时间一般每次诊脉每手应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
诊脉时应注意每次诊脉的时间至少应在五十动,一则有利于仔细辨别脉象变化,再则切脉时初按和久按的指感有可能不同,对临床辨证有一定意义,所以切脉的时间要适当长些。

5.小儿脉诊法小儿寸口部位甚短,一般用“一指(拇指或食指)定关法”,不必细分寸、关、尺三部。
具体操作方法是,用左手握住小儿的手,对3岁以下的小儿,可用右手大拇指按于小儿掌后高骨部脉上,不分三部,以定至数为主。
对3~5岁的小儿,则以高骨中线为关,以一指向两侧转动以寻察三部。
6~8岁小儿,则可挪动拇指诊三部。
9~10岁,可以次第下指,依寸、关、尺三部诊脉。
10岁以上,可按成人三部脉法进行辨析。
环跳定位:在臀部,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
听宫定位:在面部,耳屏正中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
肺俞定位:在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肺界叩诊
1.肺下界
(1)检查方法被检者取坐位或仰卧位。
检查者采用间接叩诊法,自上而下沿肋间进行叩诊。
正常成年人右肺下界在右侧锁骨中线、腋中线、肩胛线分别为第6、8、10肋间。
左肺下界除在左锁骨中线上变动较大(有胃泡鼓音区)外,其余与右侧大致相同。

(2)临床意义矮胖体型或妊娠时,肺下界可上移一肋间;消瘦体型者,肺下界可下移一肋间。
卧位时肺下界可比直立时升高一肋间。
病理情况下,两侧肺下界下移见于肺气肿;单侧肺下界上移见于肺不张、胸腔积液、气胸等;两侧肺下界上移见于大量腹水、鼓肠、肝脾肿大、腹腔肿瘤、膈肌麻痹等。

2.肺下界移动度
(1)检查方法叩出肺下界后,嘱被检者深吸气后屏住呼吸,继续向下叩诊,当由清音变为浊音时,即为该线上肺下界的最低点,进行标记。
然后让被检者恢复平静呼吸,检查者手指放回肺下界位置。
再嘱被检者做深呼气并屏住呼吸检查者再由下向上一肋间叩诊,当叩诊音变为浊音时,即为该线上肺下界的最高点。
最高至最低两点间的距离即为肺下界的移动范围。
正常人两侧肺下界移动度为6~8cm。

(2)临床意义双侧肺下界移动度减小,见于阻塞性肺气肿及各种原因所致的腹压增高。
一侧肺下界移动度减小或消失见于胸腔积液、气胸、肺不张、胸膜粘连、大叶性肺炎等。
胸外心脏按压
(1)按压部位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下半段)。

(2)按压方法用左手掌根部紧贴患者的胸部,右手掌根部重叠其上,两手手指相扣,左手五指翘起。
上半身稍向前倾,双肩位于患者正上方,保持前臂与患者胸骨垂直,双臂伸直(肘关节伸直),以上半身力量用力垂直向下按压,放松时要使胸壁充分回复,放松时掌根不能离开胸壁。

(3)按压要求按压深度,成人胸骨下陷至少5~6cm,按压频率100~120次/分,压放时间比为1:
1。
连续按压30次后给予人工呼吸2次。
多位施救者在现场心肺复苏时,每2分钟或5个心肺复苏循环后,应相互轮换按压,以保证按压质量。
【20号题】6月17日第二站:舌诊;天柱、阳陵泉、后溪定位;阑尾炎压痛反跳痛;隔离衣。
望舌方法
1.操作方法
(1)望舌时,医者的姿势可略高于病人,保证视野平面略高于病人的舌面,以便俯视舌面。

(2)望舌时注意光线必须直接照射于舌面,使舌面明亮,以便于正确进行观察。

(3)望舌一般应当按照基本顺序进行:先察舌质,再察舌苔。
察舌质时先查舌色,次察舌形,再察舌态。
查舌苔时,先察苔色,次察苔质,再察舌苔分布。
对舌分部观察时先看舌尖,再看舌中舌边,最后观察舌根部。

(4)望舌时做到迅速敏捷,全面准确,时间不可太长。
若一次望舌判断不准确,可让病人休息3~5分钟后重新望舌。

(5)对病人伸舌时的不符合要求的姿势,医生应予以纠正。
如:伸舌时过分用力;病人伸舌时,用牙齿刮舌面;伸舌时,口未充分张开,只露出舌尖;舌体伸出时舌边、尖上卷,或舌肌紧缩,或舌体上翘,或左右歪斜等,影响舌面充分暴露。

(6)当舌苔过厚,或者出现与病情不相符合的苔质、苔色,为了确定其有根、无根,或是否染苔等,可结合揩舌或刮舌方法,也可直接询问患者在望舌前的饮食、服用药物等情况,以便正确判断。
1)揩舌医生用消毒纱布缠绕右手食指两圈,蘸少许清洁水,力量适中,从舌根向舌尖措抹3~5次。
2)刮舌医生用消毒的压舌板边缘,以适中的力量,在舌面上从舌根向舌尖刮3~5次。

(7)望舌过程中还可穿插对舌部味觉、感觉等情况的询问,以便全面掌握舌诊资料。

(8)观察舌下络脉时,应按照下述方法进行:1)嘱病人尽量张口,舌尖向上腭方向翘起并轻轻抵于上腭,舌体自然放松,勿用力太过,使舌下络脉充分暴露,便于观察。
2)首先观察舌系带两侧大络脉的颜色、长短、粗细,有无怒张、弯曲等异常改变,然后观察周围细小络脉的颜色和形态有无异常。
天柱定位:在颈后区,斜方肌外缘凹陷中。
阳陵泉定位:在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后溪定位:在手内侧,第5掌指关节尺侧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压痛及反跳痛触诊时,由浅入深进行按压,如发生疼痛,称为压痛。
在检查到压痛后,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稍停片刻,使压痛感趋于稳定,然后将手突然抬起,此时如患者感觉腹痛骤然加剧,并有痛苦表情,称为反跳痛。
反跳痛的出现,提示炎症已累及腹膜壁层,当突然松手时腹膜被牵拉而引起疼痛。
腹壁紧张,同时伴有压痛和反跳痛称为腹膜刺激征,是急性腹膜炎的重要体征。
压痛多由腹壁或腹腔内病变所致。
如腹部触痛在抓捏腹壁或仰卧起坐时明显,多考虑较表浅的腹壁病变,否则多为腹腔内病变。
腹腔内的病变常因脏器的炎症、结石、淤血、破裂、扭转、肿瘤等病变所致。
压痛局限于某一部位时,称为压痛点。
某些疾病常有位置较固定的压痛点,如:①阑尾点,又称麦氏(McBurney)点,位于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外1/3与中1/3交界处,阑尾病变时此处有压痛;②胆囊点,位于右侧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胆囊病变时此处有明显压痛。
【21号题】6月17日第二站:切脉,说脉象,意义;行针摇法;液波震颤;脱隔离衣。
脉诊操作方法
1.患者体位诊脉时患者应取正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位充分伸展,局部气血畅通,便于诊察脉象。

2.医生指法诊脉指法主要包括选指、布指、运指三部分。

(1)选指医生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诊察,指目是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是手指触觉较灵敏的部位。
诊脉者的手指指端要平齐,即三指平齐,手指略呈弓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为宜,这样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

(2)布指中指定关,医生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然后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布指的疏密要与患者手臂长短与医生手指粗细相适应,如病人的手臂长或医者手指较细,布指宜疏,反之宜密。
定寸时可选取太渊穴所在位置(腕横纹上),定尺时可考虑按寸到关的距离确定关到尺的长度以明确尺的位置。
寸关尺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段脉管的诊察范围。

(3)运指医生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
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循、总按和单诊等,注意诊察患者的脉位(浮沉、长短)、脉次(至数与均匀度)、脉形(大小、软硬、紧张度等)、脉势(强弱与流利度等)及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表现。
常用具体指法:举法:是指医生用较轻的指力,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搏部位的方法。
亦称“轻取”或“浮取”。
按法:是指医生用较重的指力,甚至按到筋骨,体察脉象的方法。
此法又称“重取”或“沉取”。
医生手指用力适中,按至肌肉以体察脉象的方法称为“中取”。
寻法:是指切脉时指力从轻到重,或从重到轻,左右推寻,调节最适当指力的方法。
在寸口三部细细寻找脉动最明显的部位,统称寻法,以捕获最丰富的脉象信息。
循法:是指切脉时三指沿寸口脉长轴循行,诊察脉之长短,比较寸关尺三部脉象的特点。
总按:即三指同时用力诊脉的方法。
从总体上辨别寸关尺三部和左右两手脉象的形态、脉位的浮沉等。
总按时一般指力均匀,但亦有三指用力不一致的情况。
单诊:用一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的方法。
主要用于分别了解寸、关、尺各部脉象的形态特征。
首先应先用总按的方法,从总体上辨别脉象的形态、脉位的浮沉,然后再使用循法和单诊手法等辨别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脉象的形态特征。

3.平息医生在诊脉时注意调匀呼吸,即所谓“平息”。
一方面医生保持呼吸调勻,清心宁神,可以自己的呼吸计算病人的脉搏至数,另一方面,平息有利于医生思想集中,可以仔细地辨别脉象。

4.切脉时间 一般每次诊脉每手应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
诊脉时应注意每次诊脉的时间至少应在五十动,一则有利于仔细辨别脉象变化,再则切脉时初按和久按的指感有可能不同,对临床辨证有一定意义,所以切脉的时间要适当长些。

5.小儿脉诊法小儿寸口部位甚短,一般用“一指(拇指或食指)定关法”,不必细分寸、关、尺三部。
具体操作方法是,用左手握住小儿的手,对3岁以下的小儿,可用右手大拇指按于小儿掌后高骨部脉上,不分三部,以定至数为主。
对3~5岁的小儿,则以高骨中线为关,以一指向两侧转动以寻察三部。
6~8岁小儿,则可挪动拇指诊三部。
9~10岁,可以次第下指,依寸、关、尺三部诊脉。
10岁以上,可按成人三部脉法进行辨析。
摇法摇法是指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的方法。
摇法分为两种,一是直立针身而摇,二是卧倒针身而摇。
1)直立针身而摇:操作要点:①采用直刺进针。
②刺入一定深度。
③手持针柄,如摇辘轳状呈划圈样摇动,或如摇橹状进行前后或左右的摇动。
④反复摇动数次。
2)卧倒针身而摇:操作要点:①采用斜刺或平刺进针。
②刺入一定深度。
③手持针柄,如摇橹状进行左右摇动。
④反复摇动数次。
注意事项:①进针角度要与直立针身或卧倒针身而摇相结合。
②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切忌摇动用力过猛、摇动幅度过大,以免引起疼痛或造成弯针。
液波震颤用于3000~4000mL以上腹水的检查。
检查时患者平卧,医师以一手掌面贴于患者一侧腹壁;另一手四指并拢屈曲,用指端冲击患者另一侧腹壁。
如有大量液体存在,则贴于腹壁的手掌有被液体波动冲击的感觉,即液波震颤(波动感)。
为防止腹壁本身震动传至对侧,可让另一人将手掌尺侧缘压于脐部腹中线上。
脱隔离衣
(1)解开腰带,在前面打一活结。

(2)解开两袖口,在肘部将部分袖子套塞入袖内,便于消毒双手。

(3)消毒清洗双手后,解开领扣,右手伸入左手腕部套袖内,拉下袖子过手;用遮盖着的左手握住右手隔离衣袖子的外面,将右侧袖子拉下,双手转换渐从袖管中退出。

(4)用左手自衣内握住双肩肩缝撤右手,再用右手握住衣领外面反折,脱出左手。

(5)左手握住领子,右手将隔离衣两边对齐,挂在衣钩上。
若挂在半污染区,隔离衣的清洁面向外,挂在污染区,则污染面朝外。
[注意事项]
1.穿好隔离衣后保持双臂前伸,屈曲,上不过肩,下不过腰。

2.穿隔离衣前,准备好工作中一切需用物品,避免穿了隔离衣到清洁区取物品。

3.穿隔离衣时,避免接触清洁物,系领子时,勿使衣袖触及面部、衣领及工作帽。
穿着隔离衣,须将内面工作服完全遮盖。
隔离衣内面及衣领为清洁区,穿脱时,要注意避免污染。

4.穿隔离衣后,只限在规定区域内进行活动,不得进入清洁区。

5.挂隔离衣时,不使衣袖露出或衣边污染面盖过清洁面。

6.隔离衣应每天更换,如有潮湿或被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27号题】6月17日第二站:脉诊的操作;夹持进针的操作;腹壁紧张度的检查;股骨骨折的躯干固定。
脉诊 操作方法
1.患者体位诊脉时患者应取正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位充分伸展,局部气血畅通,便于诊察脉象。

2.医生指法诊脉指法主要包括选指、布指、运指三部分。

(1)选指医生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诊察,指目是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是手指触觉较灵敏的部位。
诊脉者的手指指端要平齐,即三指平齐,手指略呈弓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为宜,这样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

(2)布指中指定关,医生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然后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布指的疏密要与患者手臂长短与医生手指粗细相适应,如病人的手臂长或医者手指较细,布指宜疏,反之宜密。
定寸时可选取太渊穴所在位置(腕横纹上),定尺时可考虑按寸到关的距离确定关到尺的长度以明确尺的位置。
寸关尺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段脉管的诊察范围。

(3)运指医生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
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循、总按和单诊等,注意诊察患者的脉位(浮沉、长短)、脉次(至数与均匀度)、脉形(大小、软硬、紧张度等)、脉势(强弱与流利度等)及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表现。
常用具体指法:举法:是指医生用较轻的指力,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搏部位的方法。
亦称“轻取”或“浮取”。
按法:是指医生用较重的指力,甚至按到筋骨,体察脉象的方法。
此法又称“重取”或“沉取”。
医生手指用力适中,按至肌肉以体察脉象的方法称为“中取”。
寻法:是指切脉时指力从轻到重,或从重到轻,左右推寻,调节最适当指力的方法。
在寸口三部细细寻找脉动最明显的部位,统称寻法,以捕获最丰富的脉象信息。
循法:是指切脉时三指沿寸口脉长轴循行,诊察脉之长短,比较寸关尺三部脉象的特点。
总按:即三指同时用力诊脉的方法。
从总体上辨别寸关尺三部和左右两手脉象的形态、脉位的浮沉等。
总按时一般指力均匀,但亦有三指用力不一致的情况。
单诊:用一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的方法。
主要用于分别了解寸、关、尺各部脉象的形态特征。
首先应先用总按的方法,从总体上辨别脉象的形态、脉位的浮沉,然后再使用循法和单诊手法等辨别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脉象的形态特征。

3.平息医生在诊脉时注意调匀呼吸,即所谓“平息”。
一方面医生保持呼吸调勻,清心宁神,可以自己的呼吸计算病人的脉搏至数,另一方面,平息有利于医生思想集中,可以仔细地辨别脉象。

4.切脉时间一般每次诊脉每手应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
诊脉时应注意每次诊脉的时间至少应在五十动,一则有利于仔细辨别脉象变化,再则切脉时初按和久按的指感有可能不同,对临床辨证有一定意义,所以切脉的时间要适当长些。

5.小儿脉诊法 小儿寸口部位甚短,一般用“一指(拇指或食指)定关法”,不必细分寸、关、尺三部。
具体操作方法是,用左手握住小儿的手,对3岁以下的小儿,可用右手大拇指按于小儿掌后高骨部脉上,不分三部,以定至数为主。
对3~5岁的小儿,则以高骨中线为关,以一指向两侧转动以寻察三部。
6~8岁小儿,则可挪动拇指诊三部。
9~10岁,可以次第下指,依寸、关、尺三部诊脉。
10岁以上,可按成人三部脉法进行辨析。
夹持进针法又称骈指进针法。
操作要点:①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
②持针:押手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住针身下段,以针尖端露出0.3~0.5cm为宜;刺手拇、食、中三指指腹夹持针柄,使针身垂直。
③刺入:将针尖固定在腧穴皮肤表面,刺手捻转针柄,押手下压,双手配合,同时用力,迅速将针刺入腧穴皮下。
本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腹壁紧张度
1.全腹壁紧张度増加见于:①急性胃肠穿孔或实质脏器破裂所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因炎症刺激腹膜引起腹肌反射性痉挛,腹壁常有明显紧张,甚至强直硬如木板,称为板状强直;②结核性腹膜炎时,全腹紧张,触之犹如揉面的柔韧之感,不易压陷,称为面团感或揉面感,此征还见于癌性腹膜炎。

2.局部腹壁紧张见于该处脏器的炎症累及腹膜时,如急性胰腺炎出现上腹或左上腹壁紧张,急性胆囊炎可出现右上腹壁紧张,急性阑尾炎常出现右下腹紧张。
大腿骨折:①健肢固定法:在膝、踩关节及两腿之间的空隙处加以棉垫,用绷带或三角巾将双下肢绑在一起。
②躯干固定法:伤肢外侧从腋下至足踝部置一长夹板,伤肢内侧从大腿根部至足踝部置一短夹板,用绷带或三角巾捆绑固定。
【27号题】6月17日第二站:脉诊;腹壁反射;加持进针;股骨骨折固定。
脉诊操作方法
1.患者体位诊脉时患者应取正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位充分伸展,局部气血畅通,便于诊察脉象。

2.医生指法诊脉指法主要包括选指、布指、运指三部分。

(1)选指医生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诊察,指目是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是手指触觉较灵敏的部位。
诊脉者的手指指端要平齐,即三指平齐,手指略呈弓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为宜,这样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

(2)布指中指定关,医生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然后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布指的疏密要与患者手臂长短与医生手指粗细相适应,如病人的手臂长或医者手指较细,布指宜疏,反之宜密。
定寸时可选取太渊穴所在位置(腕横纹上),定尺时可考虑按寸到关的距离确定关到尺的长度以明确尺的位置。
寸关尺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段脉管的诊察范围。

(3)运指医生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
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循、总按和单诊等,注意诊察患者的脉位(浮沉、长短)、脉次(至数与均匀度)、脉形(大小、软硬、紧张度等)、脉势(强弱与流利度等)及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表现。
常用具体指法: 举法:是指医生用较轻的指力,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搏部位的方法。
亦称“轻取”或“浮取”。
按法:是指医生用较重的指力,甚至按到筋骨,体察脉象的方法。
此法又称“重取”或“沉取”。
医生手指用力适中,按至肌肉以体察脉象的方法称为“中取”。
寻法:是指切脉时指力从轻到重,或从重到轻,左右推寻,调节最适当指力的方法。
在寸口三部细细寻找脉动最明显的部位,统称寻法,以捕获最丰富的脉象信息。
循法:是指切脉时三指沿寸口脉长轴循行,诊察脉之长短,比较寸关尺三部脉象的特点。
总按:即三指同时用力诊脉的方法。
从总体上辨别寸关尺三部和左右两手脉象的形态、脉位的浮沉等。
总按时一般指力均匀,但亦有三指用力不一致的情况。
单诊:用一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的方法。
主要用于分别了解寸、关、尺各部脉象的形态特征。
首先应先用总按的方法,从总体上辨别脉象的形态、脉位的浮沉,然后再使用循法和单诊手法等辨别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脉象的形态特征。

3.平息医生在诊脉时注意调匀呼吸,即所谓“平息”。
一方面医生保持呼吸调勻,清心宁神,可以自己的呼吸计算病人的脉搏至数,另一方面,平息有利于医生思想集中,可以仔细地辨别脉象。

4.切脉时间一般每次诊脉每手应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
诊脉时应注意每次诊脉的时间至少应在五十动,一则有利于仔细辨别脉象变化,再则切脉时初按和久按的指感有可能不同,对临床辨证有一定意义,所以切脉的时间要适当长些。

5.小儿脉诊法小儿寸口部位甚短,一般用“一指(拇指或食指)定关法”,不必细分寸、关、尺三部。
具体操作方法是,用左手握住小儿的手,对3岁以下的小儿,可用右手大拇指按于小儿掌后高骨部脉上,不分三部,以定至数为主。
对3~5岁的小儿,则以高骨中线为关,以一指向两侧转动以寻察三部。
6~8岁小儿,则可挪动拇指诊三部。
9~10岁,可以次第下指,依寸、关、尺三部诊脉。
10岁以上,可按成人三部脉法进行辨析。
腹壁反射1)检查方法:嘱被检査者仰卧,两下肢稍屈曲,腹壁放松,医师用钝头竹签分别沿肋缘下(胸髓7~8节)、脐水平(胸髓9~10节)及腹股沟上(胸髓11~12节)的方向,由外向内轻划两侧腹壁皮肤(即上、中、下腹壁反射),正常人于受刺激部位出现腹肌收缩。
2)临床意义:上腹壁或中腹壁或下腹壁反射减弱或消失,分别见于同侧胸髓7~8节、9~10节、11~12节病损;一侧上、中、下腹壁反射同时消失,见于一侧锥体束病损;双侧上、中、下腹壁反射均消失,见于昏迷和急性腹膜炎患者。
注意,肥胖者、老年人、经产妇者由于腹壁过松也可出现腹壁反射减弱或消失。
夹持进针法又称骈指进针法。
操作要点:①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
②持针:押手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住针身下段,以针尖端露出0.3~0.5cm为宜;刺手拇、食、中三指指腹夹持针柄,使针身垂直。
③刺入:将针尖固定在腧穴皮肤表面,刺手捻转针柄,押手下压,双手配合,同时用力,迅速将针刺入腧穴皮下。
本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大腿骨折:①健肢固定法:在膝、踩关节及两腿之间的空隙处加以棉垫,用绷带或三角巾将双下肢绑在一起。
②躯干固定法:伤肢外侧从腋下至足踝部置一长夹板,伤肢内侧从大腿根部至足踝部置一短夹板,用绷带或三角巾捆绑固定。
【28号题】6月17日第二站:隔姜灸;心脏按压;肱二头肌检查。
隔姜灸操作要点:①制备姜片:切取生姜片,每片直径2~3cm,厚0.2~0.3cm,中间以针刺数孔。
②选取适宜体位,充分暴露待灸腧穴。
③放置姜片和艾炷,点燃艾炷:将姜片置于穴上,把艾炷置于姜片中心,点燃艾炷尖端,任其自燃。
④调适温度:如患者感觉局部灼痛不可耐受,术者可用镊子将姜片一侧夹住端起,稍待片刻,重新放下再灸。
⑤更换艾炷和姜片:艾炷燃尽,除去艾灰,更换艾炷依前法再灸。
施灸数壮后,姜片焦干萎缩时,应置换新的姜片。
⑥掌握灸量:一般每穴灸6~9壮,至局部皮肤潮红而不起泡为度。
灸毕去除姜片及艾灰。
注意事项:①一般选用中、大号艾炷。
②选用新鲜老姜,宜现切现用。
③随时观察局部皮肤情况,不要施灸过量,以免局部起泡。
胸外心脏按压
(1)按压部位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下半段)。

(2)按压方法用左手掌根部紧贴患者的胸部,右手掌根部重叠其上,两手手指相扣,左手五指翘起。
上半身稍向前倾,双肩位于患者正上方,保持前臂与患者胸骨垂直,双臂伸直(肘关节伸直),以上半身力量用力垂直向下按压,放松时要使胸壁充分回复,放松时掌根不能离开胸壁。

(3)按压要求按压深度,成人胸骨下陷至少5~6cm,按压频率100~120次/分,压放时间比为1:
1。
连续按压30次后给予人工呼吸2次。
多位施救者在现场心肺复苏时,每2分钟或5个心肺复苏循环后,应相互轮换按压,以保证按压质量。
肱二头肌反射:医师以左手托扶被检查者屈曲的肘部,将拇指置于肱二头肌肌腱上,右手用叩诊锤叩击左手拇指指甲,正常时前臂快速屈曲,反射中枢在颈髓5~6节。
【31号题】6月17日第二站:脉诊;三棱针耳尖刺血;膝跳反射;肥皂刷手。
脉诊操作方法
1.患者体位诊脉时患者应取正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位充分伸展,局部气血畅通,便于诊察脉象。

2.医生指法诊脉指法主要包括选指、布指、运指三部分。

(1)选指医生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诊察,指目是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是手指触觉较灵敏的部位。
诊脉者的手指指端要平齐,即三指平齐,手指略呈弓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为宜,这样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

(2)布指中指定关,医生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然后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布指的疏密要与患者手臂长短与医生手指粗细相适应,如病人的手臂长或医者手指较细,布指宜疏,反之宜密。
定寸时可选取太渊穴所在位置(腕横纹上),定尺时可考虑按寸到关的距离确定关到尺的长度以明确尺的位置。
寸关尺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段脉管的诊察范围。

(3)运指医生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
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循、总按和单诊等,注意诊察患者的脉位(浮沉、长短)、脉次(至数与均匀度)、脉形(大小、软硬、紧张度等)、脉势(强弱与流利度等)及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表现。
常用具体指法:举法:是指医生用较轻的指力,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搏部位的方法。
亦称“轻取”或“浮取”。
按法:是指医生用较重的指力,甚至按到筋骨,体察脉象的方法。
此法又称“重取”或“沉取”。
医生手指用力适中,按至肌肉以体察脉象的方法称为“中取”。
寻法:是指切脉时指力从轻到重,或从重到轻,左右推寻,调节最适当指力的方法。
在寸口三部细细寻找脉动最明显的部位,统称寻法,以捕获最丰富的脉象信息。
循法:是指切脉时三指沿寸口脉长轴循行,诊察脉之长短,比较寸关尺三部脉象的特点。
总按:即三指同时用力诊脉的方法。
从总体上辨别寸关尺三部和左右两手脉象的形态、脉位的浮沉等。
总按时一般指力均匀,但亦有三指用力不一致的情况。
单诊:用一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的方法。
主要用于分别了解寸、关、尺各部脉象的形态特征。
首先应先用总按的方法,从总体上辨别脉象的形态、脉位的浮沉,然后再使用循法和单诊手法等辨别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脉象的形态特征。

3.平息医生在诊脉时注意调匀呼吸,即所谓“平息”。
一方面医生保持呼吸调勻,清心宁神,可以自己的呼吸计算病人的脉搏至数,另一方面,平息有利于医生思想集中,可以仔细地辨别脉象。

4.切脉时间一般每次诊脉每手应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
诊脉时应注意每次诊脉的时间至少应在五十动,一则有利于仔细辨别脉象变化,再则切脉时初按和久按的指感有可能不同,对临床辨证有一定意义,所以切脉的时间要适当长些。

5.小儿脉诊法小儿寸口部位甚短,一般用“一指(拇指或食指)定关法”,不必细分寸、关、尺三部。
具体操作方法是,用左手握住小儿的手,对3岁以下的小儿,可用右手大拇指按于小儿掌后高骨部脉上,不分三部,以定至数为主。
对3~5岁的小儿,则以高骨中线为关,以一指向两侧转动以寻察三部。
6~8岁小儿,则可挪动拇指诊三部。
9~10岁,可以次第下指,依寸、关、尺三部诊脉。
10岁以上,可按成人三部脉法进行辨析。
点刺法操作要点:①选取适宜体位,充分暴露待针腧穴。
②医者戴消毒手套。
③使施术部位充血。
可先在针刺部位及其周围,轻轻地推、揉、挤、捋,使局部充血。
④穴区皮肤常规消毒。
⑤医者用一手固定点刺部位,另一手持针,露出针尖3~5mm,对准点刺部位快速刺入,迅速出针。
一般刺入2~3mm。
⑥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之适量出血或出黏液。
⑦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
可在点刺部位贴敷创可贴。
注意事项:①要做到稳、准、轻、快。
持针要稳;对准点刺部位进针,不可偏离;手法要轻巧;点刺时要快进快出。
②要对针具、皮肤、术者双手严格消毒。
③选穴宜少。
④根据病情确定合适的出血量。
膝反射:被检查者取坐位,小腿完全松弛下垂,或让被检査者取仰卧位,医师在其腘窝处托起下肢,使髋、膝关节屈曲,用叩诊锤叩击髌骨下方之股四头肌肌腱,正常时出现小腿伸展,反射中枢在腰髓2~4节。
肥皂水刷手法①按普通洗手方法将双手及前臂用肥皂和清水洗净。
②用消毒毛刷蘸取消毒肥皂液交替刷洗双手及手臂,从指尖到肘上10cm。
刷手时尤应注意甲缘、甲沟、指蹼等处。
刷完
遍,指尖朝上肘向下,用清水冲洗手臂上的肥皂水。
然后,另换一消毒毛刷,同法进行第
二、三遍刷洗,每一遍比上一遍低2cm(分别为肘上10cm、8cm、6cm)。
共约10分钟。
③每侧用一块无菌毛巾从指尖至肘部擦干,擦过肘部的毛巾不可再擦手部,以免污染。
④将双手及前臂浸泡在75%乙醇桶内5分钟,浸泡范围至肘上6cm处。
若有乙醇过敏,可改用0.1%苯扎溴铵溶液浸泡,也可用1:5000氯己定(洗必泰)溶液浸泡3分钟。
⑤浸泡消毒后,保持拱手姿势待干,双手不得下垂,不能接触未经消的物品。
【31号题】6月17日第二站:三棱针耳尖放血;膝反射;肥皂水洗手法。
肥皂水刷手法①按普通洗手方法将双手及前臂用肥皂和清水洗净。
②用消毒毛刷蘸取消毒肥皂液交替刷洗双手及手臂,从指尖到肘上10cm。
刷手时尤应注意甲缘、甲沟、指蹼等处。
刷完一遍,指尖朝上肘向下,用清水冲洗手臂上的肥皂水。
然后,另换一消毒毛刷,同法进行第
二、三遍刷洗,每一遍比上一遍低2cm(分别为肘上10cm、8cm、6cm)。
共约10分钟。
③每侧用一块无菌毛巾从指尖至肘部擦干,擦过肘部的毛巾不可再擦手部,以免污染。
④将双手及前臂浸泡在75%乙醇桶内5分钟,浸泡范围至肘上6cm处。
若有乙醇过敏,可改用0.1%苯扎溴铵溶液浸泡,也可用1:5000氯己定(洗必泰)溶液浸泡3分钟。
⑤浸泡消毒后,保持拱手姿势待干,双手不得下垂,不能接触未经消的物品。
【33号题】6月17日第二站:脉诊;温针灸;霍夫曼;穿手术衣。
脉诊操作方法
1.患者体位诊脉时患者应取正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位充分伸展,局部气血畅通,便于诊察脉象。

2.医生指法诊脉指法主要包括选指、布指、运指三部分。

(1)选指医生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诊察,指目是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是手指触觉较灵敏的部位。
诊脉者的手指指端要平齐,即三指平齐,手指略呈弓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为宜,这样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

(2)布指中指定关,医生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然后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布指的疏密要与患者手臂长短与医生手指粗细相适应,如病人的手臂长或医者手指较细,布指宜疏,反之宜密。
定寸时可选取太渊穴所在位置(腕横纹上),定尺时可考虑按寸到关的距离确定关到尺的长度以明确尺的位置。
寸关尺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段脉管的诊察范围。

(3)运指医生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
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循、总按和单诊等,注意诊察患者的脉位(浮沉、长短)、脉次(至数与均匀度)、脉形(大小、软硬、紧张度等)、脉势(强弱与流利度等)及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表现。
常用具体指法:举法:是指医生用较轻的指力,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搏部位的方法。
亦称“轻取”或“浮取”。
按法:是指医生用较重的指力,甚至按到筋骨,体察脉象的方法。
此法又称“重取”或“沉取”。
医生手指用力适中,按至肌肉以体察脉象的方法称为“中取”。
寻法:是指切脉时指力从轻到重,或从重到轻,左右推寻,调节最适当指力的方法。
在寸口三部细细寻找脉动最明显的部位,统称寻法,以捕获最丰富的脉象信息。
循法:是指切脉时三指沿寸口脉长轴循行,诊察脉之长短,比较寸关尺三部脉象的特点。
总按:即三指同时用力诊脉的方法。
从总体上辨别寸关尺三部和左右两手脉象的形态、脉位的浮沉等。
总按时一般指力均匀,但亦有三指用力不一致的情况。
单诊:用一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的方法。
主要用于分别了解寸、关、尺各部脉象的形态特征。
首先应先用总按的方法,从总体上辨别脉象的形态、脉位的浮沉,然后再使用循法和单诊手法等辨别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脉象的形态特征。

3.平息医生在诊脉时注意调匀呼吸,即所谓“平息”。
一方面医生保持呼吸调勻,清心宁神,可以自己的呼吸计算病人的脉搏至数,另一方面,平息有利于医生思想集中,可以仔细地辨别脉象。

4.切脉时间一般每次诊脉每手应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
诊脉时应注意每次诊脉的时间至少应在五十动,一则有利于仔细辨别脉象变化,再则切脉时初按和久按的指感有可能不同,对临床辨证有一定意义,所以切脉的时间要适当长些。

5.小儿脉诊法小儿寸口部位甚短,一般用“一指(拇指或食指)定关法”,不必细分寸、关、尺三部。
具体操作方法是,用左手握住小儿的手,对3岁以下的小儿,可用右手大拇指按于小儿掌后高骨部脉上,不分三部,以定至数为主。
对3~5岁的小儿,则以高骨中线为关,以一指向两侧转动以寻察三部。
6~8岁小儿,则可挪动拇指诊三部。
9~10岁,可以次第下指,依寸、关、尺三部诊脉。
10岁以上,可按成人三部脉法进行辨析。
温针灸操作要点:①准备艾卷或艾绒。
截取2cm艾卷一段,将一端中心扎一小孔,深1~1.5cm。
也可选用艾绒,艾绒要柔软,易搓捏。
②选取适宜体位,充分暴露待灸腧穴。
③针刺得气留针:腧穴常规消毒,直刺进针,行针得气,将针留在适当的深度。
④插套艾卷或搓捏艾绒,点燃:将艾卷有孔的一端经针尾插套在针柄上,插牢,不可偏歪。
或将少许艾绒搓捏在针尾上,要捏紧,不可松散,以免滑落,点燃施灸。
⑤艾卷燃尽去灰,重新置艾:待艾卷或艾绒完全燃尽成灰时,将针稍倾斜,把艾灰掸落在容器中,每穴每次可施灸1~3壮。
⑥待针柄冷却后出针。
注意事项:①毫针不宜过细过长。
②直刺进针,得气后留针。
③要保证艾卷下端与皮肤有适当的距离,一般为2.5~3cm,以免烫伤。
④宜从下端点燃艾卷。
⑤可预先用硬纸片垫隔于艾卷与皮肤之间,以防艾灰脱落。
霍夫曼征(Hoffmannsign)检查者用左手托住被检者腕部,用右手食指和中指夹持被检者中指,稍向上提,使其腕部处于轻度过伸位,用拇指快速弹刮被检者中指指甲,此时,如其余四指出现轻度掌屈反应为阳性。
穿手术衣所有参加手术的人员手臂消毒后都需穿戴无菌手术衣、手套。
[步驟与方法]
1.从已打开的无菌衣包内取出无菌手术衣一件,选择较大的空间穿衣。

2.提起手术衣两肩袖口处,轻轻将手术衣抖开,注意勿将手术衣外面对着自己。

3.稍掷起手术衣,顺势将两手同时插入衣袖内并向前伸,将两手自袖腕口伸出。
如双手未能完全伸出,可由巡回护士在后面拉紧衣带,双手即可伸出袖口。

4.由巡回护士在身后系好颈带和肩带。

5.双手在身前交叉提起腰带,由巡回护士协助将腰带绕至前腹部,由本人在前腹部系好腰带。
[注意事项]
1.手术衣打开时,保持手术衣内面面对身体,勿将手术衣外面对着自己。

2.手术衣穿好后,双手应举在胸前。
穿上无菌手术衣、戴上无菌手套后,肩部以下、腰部以上、腋前线前、上下肢为无菌区。
如无菌手术衣接触到未消毒的物品,应及时更换。
【33号题】6月17日第二站:
1、舌诊,检查患者(真人)的舌诊;
2、阑尾炎的按压和反跳痛;
3、简述三指揉法;
4、简易呼吸机的操作方法。
望舌方法
1.操作方法
(1)望舌时,医者的姿势可略高于病人,保证视野平面略高于病人的舌面,以便俯视舌面。

(2)望舌时注意光线必须直接照射于舌面,使舌面明亮,以便于正确进行观察。

(3)望舌一般应当按照基本顺序进行:先察舌质,再察舌苔。
察舌质时先查舌色,次察舌形,再察舌态。
查舌苔时,先察苔色,次察苔质,再察舌苔分布。
对舌分部观察时先看舌尖,再看舌中舌边,最后观察舌根部。

(4)望舌时做到迅速敏捷,全面准确,时间不可太长。
若一次望舌判断不准确,可让病人休息3~5分钟后重新望舌。

(5)对病人伸舌时的不符合要求的姿势,医生应予以纠正。
如:伸舌时过分用力;病人伸舌时,用牙齿刮舌面;伸舌时,口未充分张开,只露出舌尖;舌体伸出时舌边、尖上卷,或舌肌紧缩,或舌体上翘,或左右歪斜等,影响舌面充分暴露。

(6)当舌苔过厚,或者出现与病情不相符合的苔质、苔色,为了确定其有根、无根,或是否染苔等,可结合揩舌或刮舌方法,也可直接询问患者在望舌前的饮食、服用药物等情况,以便正确判断。
1)揩舌医生用消毒纱布缠绕右手食指两圈,蘸少许清洁水,力量适中,从舌根向舌尖措抹3~5次。
2)刮舌医生用消毒的压舌板边缘,以适中的力量,在舌面上从舌根向舌尖刮3~5次。

(7)望舌过程中还可穿插对舌部味觉、感觉等情况的询问,以便全面掌握舌诊资料。

(8)观察舌下络脉时,应按照下述方法进行:1)嘱病人尽量张口,舌尖向上腭方向翘起并轻轻抵于上腭,舌体自然放松,勿用力太过,使舌下络脉充分暴露,便于观察。
2)首先观察舌系带两侧大络脉的颜色、长短、粗细,有无怒张、弯曲等异常改变,然后观察周围细小络脉的颜色和形态有无异常。
压痛及反跳痛触诊时,由浅入深进行按压,如发生疼痛,称为压痛。
在检查到压痛后,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稍停片刻,使压痛感趋于稳定,然后将手突然抬起,此时如患者感觉腹痛骤然加剧,并有痛苦表情,称为反跳痛。
反跳痛的出现,提示炎症已累及腹膜壁层,当突然松手时腹膜被牵拉而引起疼痛。
腹壁紧张,同时伴有压痛和反跳痛称为腹膜刺激征,是急性腹膜炎的重要体征。
压痛多由腹壁或腹腔内病变所致。
如腹部触痛在抓捏腹壁或仰卧起坐时明显,多考虑较表浅的 腹壁病变,否则多为腹腔内病变。
腹腔内的病变常因脏器的炎症、结石、淤血、破裂、扭转、肿瘤等病变所致。
压痛局限于某一部位时,称为压痛点。
某些疾病常有位置较固定的压痛点,如:①阑尾点,又称麦氏(McBurney)点,位于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外1/3与中1/3交界处,阑尾病变时此处有压痛;②胆囊点,位于右侧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胆囊病变时此处有明显压痛。
三指揉法食、中、无名指并拢,三指罗纹面着力,操作术式与中指揉法相同(见图5-6)。
拇指揉法是以拇指罗纹面着力于施术部位,余四指置于相应的位置以支撑助力,腕关节微悬。
拇指及前臂部主动施力,使拇指罗纹面在施术部位上做轻柔的环旋揉动。
简易呼吸器的使用[适应证]
1.各种原因所致的呼吸停止或呼吸衰竭的抢救及麻醉期间的呼吸管理。

2.临时替代呼吸机,应用于需机械通气的患者转科、外出做特殊检查、进出手术室或呼吸机故障等情况。
[禁忌证]有气胸者禁忌。
[步骤与方法]
1.简易呼吸器连接氧气,氧流量8~10ml/min。

2.将患者仰卧,去枕,头后仰,清除口腔分泌物,摘除假牙。

3.抢救者站于患者头顶处或头部左或右侧,托起患者下颌,使患者头进一步后仰,扣紧面罩。

4.一手以“CE”手法固定(C法:左手拇指和食指将面罩紧扣于患者口鼻部,固定面罩,保持面罩密闭无漏气。
E法: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放在病人下颌角处,向前上托起下颌,保持气道通畅)面罩,一手挤压简易呼吸器气囊,按压时间大于1秒,潮气量为8~12mL/kg,频率成人为12~16次/分,按压和放松气囊时间比为1:1.5~1:
2。
[注意事项]
1.面罩要紧扣住口鼻部,避免漏气。

2.若患者有自主呼吸,应与之同步,在患者吸气时按压气囊。

3.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使用简易呼吸器,应先吸痰,再通过连接管将呼吸器与气管导管连接。

4.使用时应注意感受气道阻力,阻力过大可能有呼吸道阻塞,应及时査看原因并予以解除。

5.使用中应注意观察患者面色、口唇及胸廓起伏情况,听呼吸音,监测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
【34号题】6月17日第二站:舌诊;指切进针法;髌骨震栾检查;手术消毒全过程。
望舌方法
1.操作方法
(1)望舌时,医者的姿势可略高于病人,保证视野平面略高于病人的舌面,以便俯视舌面。

(2)望舌时注意光线必须直接照射于舌面,使舌面明亮,以便于正确进行观察。

(3)望舌一般应当按照基本顺序进行:先察舌质,再察舌苔。
察舌质时先查舌色,次察舌形,再察舌态。
查舌苔时,先察苔色,次察苔质,再察舌苔分布。
对舌分部观察时先看舌尖,再看舌中舌边,最后观察舌根部。

(4)望舌时做到迅速敏捷,全面准确,时间不可太长。
若一次望舌判断不准确,可让病人休息3~5分钟后重新望舌。

(5)对病人伸舌时的不符合要求的姿势,医生应予以纠正。
如:伸舌时过分用力;病人伸舌时,用牙齿刮舌面;伸舌时,口未充分张开,只露出舌尖;舌体伸出时舌边、尖上卷,或舌肌紧缩,或舌体上翘,或左右歪斜等,影响舌面充分暴露。

(6)当舌苔过厚,或者出现与病情不相符合的苔质、苔色,为了确定其有根、无根,或是否染苔等,可结合揩舌或刮舌方法,也可直接询问患者在望舌前的饮食、服用药物等情况,以便正确判断。
1)揩舌医生用消毒纱布缠绕右手食指两圈,蘸少许清洁水,力量适中,从舌根向舌尖措抹3~5次。
2)刮舌医生用消毒的压舌板边缘,以适中的力量,在舌面上从舌根向舌尖刮3~5次。

(7)望舌过程中还可穿插对舌部味觉、感觉等情况的询问,以便全面掌握舌诊资料。

(8)观察舌下络脉时,应按照下述方法进行:1)嘱病人尽量张口,舌尖向上腭方向翘起并轻轻抵于上腭,舌体自然放松,勿用力太过,使舌下络脉充分暴露,便于观察。
2)首先观察舌系带两侧大络脉的颜色、长短、粗细,有无怒张、弯曲等异常改变,然后观察周围细小络脉的颜色和形态有无异常。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操作要点:①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
②押手固定穴区皮肤:押手拇指或食指指甲切掐固定腧穴处皮肤。
③持针:刺手拇、食、中指三指指腹夹持针柄。
④刺入:将针身紧贴押手指甲缘快速刺入。
本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髌阵挛:被检者取仰卧位,下肢伸直,检查者用拇指与食指持住髌骨上缘,用力向下快速推动数次,保持一定的推力,阳性反应为股四头肌节律性收缩使髌骨上下运动。
手术区消毒凡是准备手术者均需要进行手术区域的消毒。
对某种消毒剂过敏者,可更换其他消毒剂进行消毒。
[步骤与方法]
1.手术前皮肤准备不同的手术对病人手术区域的皮肤准备不同。
一般外科手术,病人最好在手术前一天下午洗浴,并用肥皂清洗皮肤。
如皮肤上若有较多油脂或胶布粘贴的残迹,可先用松节油或75%酒精擦净。

2.术区剃毛主张当日术前剃毛。
若毛发细小,可不剃。
不宜在手术室内剃毛。
最好采用专用粘布粘贴法除毛。

3.消毒剂目前国内普遍使用0.5%碘伏作为皮肤消毒剂。
也可用2.5%碘酊消毒,待干后再用75%酒精涂擦2~3遍以脱碘。
面部、口腔、肛门及外生殖器等处消毒,不可用碘酊。

4.消毒方法准备好消毒用品(卵圆钳、消毒剂、棉球或纱布),皮肤消毒先用碘伏(或0.5%安尔碘)棉球或小纱布团由手术区中心向四周涂擦顺序涂擦3遍,第
二、三遍都不能超出上一遍的范围。
如为感染伤口或会阴、肛门等处手术,则应从外周向感染伤口或会阴肛门处涂擦。
消毒范围应包栝手术切口周围半径15cm的区域。
[注意事项]
1.消毒皮肤时涂擦时应稍用力,方向应一致,不可遗漏空白或自外周返回中心部位。
已经接触污染部位的药液纱布不应再返回涂擦清洁处。

2.如为腹部手术,可先滴少许碘伏于脐孔,以延长消毒时间。
【36号题】6月17日第二站:舌诊;提捏进针;巴彬斯基征;穿脱隔离衣。
望舌方法
1.操作方法
(1)望舌时,医者的姿势可略高于病人,保证视野平面略高于病人的舌面,以便俯视舌面。

(2)望舌时注意光线必须直接照射于舌面,使舌面明亮,以便于正确进行观察。

(3)望舌一般应当按照基本顺序进行:先察舌质,再察舌苔。
察舌质时先查舌色,次察舌形,再察舌态。
查舌苔时,先察苔色,次察苔质,再察舌苔分布。
对舌分部观察时先看舌尖,再看舌中舌边,最后观察舌根部。

(4)望舌时做到迅速敏捷,全面准确,时间不可太长。
若一次望舌判断不准确,可让病人休息3~5分钟后重新望舌。

(5)对病人伸舌时的不符合要求的姿势,医生应予以纠正。
如:伸舌时过分用力;病人伸舌时,用牙齿刮舌面;伸舌时,口未充分张开,只露出舌尖;舌体伸出时舌边、尖上卷,或舌肌紧缩,或舌体上翘,或左右歪斜等,影响舌面充分暴露。

(6)当舌苔过厚,或者出现与病情不相符合的苔质、苔色,为了确定其有根、无根,或是否染苔等,可结合揩舌或刮舌方法,也可直接询问患者在望舌前的饮食、服用药物等情况,以便正确判断。
1)揩舌医生用消毒纱布缠绕右手食指两圈,蘸少许清洁水,力量适中,从舌根向舌尖措抹3~5次。
2)刮舌医生用消毒的压舌板边缘,以适中的力量,在舌面上从舌根向舌尖刮3~5次。

(7)望舌过程中还可穿插对舌部味觉、感觉等情况的询问,以便全面掌握舌诊资料。

(8)观察舌下络脉时,应按照下述方法进行:1)嘱病人尽量张口,舌尖向上腭方向翘起并轻轻抵于上腭,舌体自然放松,勿用力太过,使舌下络脉充分暴露,便于观察。
2)首先观察舌系带两侧大络脉的颜色、长短、粗细,有无怒张、弯曲等异常改变,然后观察周围细小络脉的颜色和形态有无异常。
提捏进针法操作要点:①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
②押手提捏穴旁皮肉:押手拇、食指轻轻提捏腧穴近旁的皮肉,提捏的力度大小要适当。
③持针:刺手拇、食、中指三指指腹持针。
④刺入:刺手持针快速刺入腧穴。
刺入时常与平刺结合。
本法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巴宾斯基征(Babinskisign)嘱被检者仰卧,髓、膝关节伸直,左手握其踝部,右手用叩诊锤柄部末端钝尖部,在足底外侧从后向前快速轻划至小趾根部,再转向拇趾侧。
正常出现足趾向跖面屈曲,称巴宾斯基征阴性。
如出现拇趾背伸,其余四趾呈扇形分开,称巴宾斯基征阳性。
穿脱隔离衣[适用范围]
1.进入严格隔离病区时。

2.检查、护理需特殊隔离患者,工作服可能被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沾染时。

3.进入易引起院内播散的感染性疾病患者病室和接触需要特别隔离的病人时(如大面积烧伤、器官移植和早产儿等)。
[步骤与方法]
1.穿隔离衣
(1)戴好帽子及口罩,取下手表,卷袖过肘,洗手。

(2)手持衣领取下隔离衣,清洁面朝自己;将衣领两端向外折齐,对齐肩缝,露出袖子内口。

(3)右手持衣领,左手伸入袖内;右手将衣领向上拉,使左手套入后露出。

(4)换左手持衣领,右手伸入袖内;举双手将袖抖上,注意勿触及面部。

(5)两手持衣领,由领子中央顺着边缘向后将领扣扣好,再扎好袖口(此时手已污染),松腰带活结。

(6)将隔离衣一边约在腰下5cm处渐向前拉,直到见边缘,则捏住;同法捏住另一侧边缘,注意手勿触及衣内面。
然后双手在背后将边缘对齐,向一侧折叠,一手按住折叠处,另一手将腰带拉至背后压住折叠处,将腰带在背后交叉,回到前面系好。

2.脱隔离衣
(1)解开腰带,在前面打一活结。

(2)解开两袖口,在肘部将部分袖子套塞入袖内,便于消毒双手。

(3)消毒清洗双手后,解开领扣,右手伸入左手腕部套袖内,拉下袖子过手;用遮盖着的左手握住右手隔离衣袖子的外面,将右侧袖子拉下,双手转换渐从袖管中退出。

(4)用左手自衣内握住双肩肩缝撤右手,再用右手握住衣领外面反折,脱出左手。

(5)左手握住领子,右手将隔离衣两边对齐,挂在衣钩上。
若挂在半污染区,隔离衣的清洁面向外,挂在污染区,则污染面朝外。
[注意事项]
1.穿好隔离衣后保持双臂前伸,屈曲,上不过肩,下不过腰。

2.穿隔离衣前,准备好工作中一切需用物品,避免穿了隔离衣到清洁区取物品。

3.穿隔离衣时,避免接触清洁物,系领子时,勿使衣袖触及面部、衣领及工作帽。
穿着隔离衣,须将内面工作服完全遮盖。
隔离衣内面及衣领为清洁区,穿脱时,要注意避免污染。

4.穿隔离衣后,只限在规定区域内进行活动,不得进入清洁区。

5.挂隔离衣时,不使衣袖露出或衣边污染面盖过清洁面。

6.隔离衣应每天更换,如有潮湿或被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44号题】6月17日第二站:太冲印堂尺泽定位,肝浊音区扣诊,穿手术衣。
太冲定位:在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
印堂定位:在头部,两眉毛内侧端中间的凹陷中。
尺泽定位: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
肝脏叩诊肝脏叩诊时用间接叩诊法,被检者取仰卧位。
叩诊定肝上下界时,一般是沿右锁骨中线、右腋中线和右肩胛线,由肺区往下叩向腹部,当清音转为浊音时,即为肝上界,此处相当于被肺遮 盖的肝顶部,故又称肝相对浊音界;再往下轻叩,由浊音转为实音时,此处肝脏不被肺遮盖,直接贴近胸壁,称肝绝对浊音界;继续往下叩,由实音转为鼓音处,即为肝下界。
定肝下界时,也可由腹部鼓音区沿右锁骨中线或前正中线向上叩,当鼓音转为浊音处即是。
体形匀称型者,正常肝上界在右锁骨中线上第5肋间,下界位于右季肋下缘。
右锁骨中线上肝浊音区上下径之间的距离为9~11cm;在右腋中线上肝上界在第7肋间,下界相当于第10肋骨水平;在右肩胛线上,肝上界为第10肋间,下界不易叩出。
瘦长型者肝上下界均可低一个肋间,矮胖型者则可高一个肋间。
病理情况下,肝浊音界向上移位见于右肺不张、右肺纤维化、气腹及鼓肠等;肝浊音界向下移位见于肺气肿、右侧张力性气胸等。
肝浊音界扩大见于肝炎、肝脓肿、肝淤血、肝癌和多囊肝等;肝浊音界缩小见于急性重型肝炎、晚期肝硬化和胃肠胀气等;肝浊音界消失代之以鼓音者,多因肝表面有气体覆盖所致,是急性胃肠穿孔的一个重要征象,亦可见于人工气腹等。
穿手术衣所有参加手术的人员手臂消毒后都需穿戴无菌手术衣、手套。
[步驟与方法]
1.从已打开的无菌衣包内取出无菌手术衣一件,选择较大的空间穿衣。

2.提起手术衣两肩袖口处,轻轻将手术衣抖开,注意勿将手术衣外面对着自己。

3.稍掷起手术衣,顺势将两手同时插入衣袖内并向前伸,将两手自袖腕口伸出。
如双手未能完全伸出,可由巡回护士在后面拉紧衣带,双手即可伸出袖口。

4.由巡回护士在身后系好颈带和肩带。

5.双手在身前交叉提起腰带,由巡回护士协助将腰带绕至前腹部,由本人在前腹部系好腰带。
[注意事项]
1.手术衣打开时,保持手术衣内面面对身体,勿将手术衣外面对着自己。

2.手术衣穿好后,双手应举在胸前。
穿上无菌手术衣、戴上无菌手套后,肩部以下、腰部以上、腋前线前、上下肢为无菌区。
如无菌手术衣接触到未消毒的物品,应及时更换。
【45号题】6月18日第二站:脉诊,曲池和期门的定位,腹部静脉曲张的流向检查,简易呼呼器的使用。
脉诊:
1.患者体位诊脉时患者应取正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位充分伸展,局部气血畅通,便于诊察脉象。

2.医生指法诊脉指法主要包括选指、布指、运指三部分。

(1)选指医生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诊察,指目是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是手指触觉较灵敏的部位。
诊脉者的手指指端要平齐,即三指平齐,手指略呈弓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为宜,这样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

(2)布指中指定关,医生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然后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布指的疏密要与患者手臂长短与医生手指粗细相适应,如病人的手臂长或医者手指较细,布指宜疏,反之宜密。
定寸时可选取太渊穴所在位 置(腕横纹上),定尺时可考虑按寸到关的距离确定关到尺的长度以明确尺的位置。
寸关尺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段脉管的诊察范围。

(3)运指医生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
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循、总按和单诊等,注意诊察患者的脉位(浮沉、长短)、脉次(至数与均匀度)、脉形(大小、软硬、紧张度等)、脉势(强弱与流利度等)及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表现。
常用具体指法:举法:是指医生用较轻的指力,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搏部位的方法。
亦称“轻取”或“浮取”。
按法:是指医生用较重的指力,甚至按到筋骨,体察脉象的方法。
此法又称“重取”或“沉取”。
医生手指用力适中,按至肌肉以体察脉象的方法称为“中取”。
寻法:是指切脉时指力从轻到重,或从重到轻,左右推寻,调节最适当指力的方法。
在寸口三部细细寻找脉动最明显的部位,统称寻法,以捕获最丰富的脉象信息。
循法:是指切脉时三指沿寸口脉长轴循行,诊察脉之长短,比较寸关尺三部脉象的特点。
总按:即三指同时用力诊脉的方法。
从总体上辨别寸关尺三部和左右两手脉象的形态、脉位的浮沉等。
总按时一般指力均匀,但亦有三指用力不一致的情况。
单诊:用一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的方法。
主要用于分别了解寸、关、尺各部脉象的形态特征。
首先应先用总按的方法,从总体上辨别脉象的形态、脉位的浮沉,然后再使用循法和单诊手法等辨别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脉象的形态特征。

3.平息医生在诊脉时注意调匀呼吸,即所谓“平息”。
一方面医生保持呼吸调勻,清心宁神,可以自己的呼吸计算病人的脉搏至数,另一方面,平息有利于医生思想集中,可以仔细地辨别脉象。

4.切脉时间一般每次诊脉每手应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
诊脉时应注意每次诊脉的时间至少应在五十动,一则有利于仔细辨别脉象变化,再则切脉时初按和久按的指感有可能不同,对临床辨证有一定意义,所以切脉的时间要适当长些。

5.小儿脉诊法小儿寸口部位甚短,一般用“一指(拇指或食指)定关法”,不必细分寸、关、尺三部。
具体操作方法是,用左手握住小儿的手,对3岁以下的小儿,可用右手大拇指按于小儿掌后高骨部脉上,不分三部,以定至数为主。
对3~5岁的小儿,则以高骨中线为关,以一指向两侧转动以寻察三部。
6~8岁小儿,则可挪动拇指诊三部。
9~10岁,可以次第下指,依寸、关、尺三部诊脉。
10岁以上,可按成人三部脉法进行辨析。
曲池和期门的定位:曲池:在肘区,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期门:在胸部,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腹部静脉曲张的流向检查:选择一段没有分支的腹壁静脉,检查者食指和中指并拢压在静脉上,一指固定,另一手指沿静脉走行用力向外滑动,使静脉暂时排空,然后,向外滑动的手指突然放开,根据静脉是否立刻充盈,即可判断出血流方向。
简易呼呼器的使用:
1.简易呼吸器连接氧气,氧流量8~10ml/min。

2.将患者仰卧,去枕,头后仰,清除口腔分泌物,摘除假牙。

3.抢救者站于患者头顶处或头部左或右侧,托起患者下颌,使患者头进一步后仰,扣紧面罩。

4.一手以“CE”手法固定(C法:左手拇指和食指将面罩紧扣于患者口鼻部,固定面罩,保持面罩密闭无漏气。
E法: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放在病人下颌角处,向前上托起下颌,保持气道通畅)面罩,一手挤压简易呼吸器气囊,按压时间大于1秒,潮气量为8~12mL/kg,频率成人为12~16次/分,按压和放松气囊时间比为1:1.5~1:
2。
【47号题】6月17日第二站:脉诊;下颌淋巴结触诊;中指揉中脘;戴手套。
脉诊操作方法
1.患者体位诊脉时患者应取正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位充分伸展,局部气血畅通,便于诊察脉象。

2.医生指法诊脉指法主要包括选指、布指、运指三部分。

(1)选指医生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诊察,指目是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是手指触觉较灵敏的部位。
诊脉者的手指指端要平齐,即三指平齐,手指略呈弓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为宜,这样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

(2)布指中指定关,医生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然后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布指的疏密要与患者手臂长短与医生手指粗细相适应,如病人的手臂长或医者手指较细,布指宜疏,反之宜密。
定寸时可选取太渊穴所在位置(腕横纹上),定尺时可考虑按寸到关的距离确定关到尺的长度以明确尺的位置。
寸关尺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段脉管的诊察范围。

(3)运指医生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
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循、总按和单诊等,注意诊察患者的脉位(浮沉、长短)、脉次(至数与均匀度)、脉形(大小、软硬、紧张度等)、脉势(强弱与流利度等)及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表现。
常用具体指法:举法:是指医生用较轻的指力,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搏部位的方法。
亦称“轻取”或“浮取”。
按法:是指医生用较重的指力,甚至按到筋骨,体察脉象的方法。
此法又称“重取”或“沉取”。
医生手指用力适中,按至肌肉以体察脉象的方法称为“中取”。
寻法:是指切脉时指力从轻到重,或从重到轻,左右推寻,调节最适当指力的方法。
在寸口三部细细寻找脉动最明显的部位,统称寻法,以捕获最丰富的脉象信息。
循法:是指切脉时三指沿寸口脉长轴循行,诊察脉之长短,比较寸关尺三部脉象的特点。
总按:即三指同时用力诊脉的方法。
从总体上辨别寸关尺三部和左右两手脉象的形态、脉位的浮沉等。
总按时一般指力均匀,但亦有三指用力不一致的情况。
单诊:用一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的方法。
主要用于分别了解寸、关、尺各部脉象的形态特征。
首先应先用总按的方法,从总体上辨别脉象的形态、脉位的浮沉,然后再使用循法和单诊手法等辨别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脉象的形态特征。

3.平息 医生在诊脉时注意调匀呼吸,即所谓“平息”。
一方面医生保持呼吸调勻,清心宁神,可以自己的呼吸计算病人的脉搏至数,另一方面,平息有利于医生思想集中,可以仔细地辨别脉象。

4.切脉时间一般每次诊脉每手应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
诊脉时应注意每次诊脉的时间至少应在五十动,一则有利于仔细辨别脉象变化,再则切脉时初按和久按的指感有可能不同,对临床辨证有一定意义,所以切脉的时间要适当长些。

5.小儿脉诊法小儿寸口部位甚短,一般用“一指(拇指或食指)定关法”,不必细分寸、关、尺三部。
具体操作方法是,用左手握住小儿的手,对3岁以下的小儿,可用右手大拇指按于小儿掌后高骨部脉上,不分三部,以定至数为主。
对3~5岁的小儿,则以高骨中线为关,以一指向两侧转动以寻察三部。
6~8岁小儿,则可挪动拇指诊三部。
9~10岁,可以次第下指,依寸、关、尺三部诊脉。
10岁以上,可按成人三部脉法进行辨析。
下颌淋巴结触诊检查左颔下淋巴结时,将左手置于被检查者头顶,使头微向左前倾斜,右手四指并拢,屈曲掌指及指间关节,沿下颌骨内缘向上滑动触摸。
检查右侧时,两手换位,让被检查者向右前倾斜。
中指揉法中指伸直,食指搭于中指远端指间关节背侧,腕关节微屈,用中指罗纹面着力于一定的治疗部位或穴位。
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做主动运动,通过腕关节使中指罗纹面在施术部位上做轻柔的小幅度的环旋运动。
戴无菌手套所有参加手术的人员手臂消毒后都需穿戴无菌手术衣、手套。
[步骤与方法]目前医院多采用经高压蒸气灭菌的干手套,偶有用消毒液浸泡的湿手套。
戴干手套法:①穿无菌手术衣、戴口罩后,选取合适手套号码并核对灭菌日期。
②用手套袋内无菌滑石粉包轻轻敷擦双手,使之滑润。
③左手捏住两只手套翻折部分,提出手套,使两只手套拇指相对向。
右手先插入手套内,再用戴好手套的右手2~5指插入左手手套的翻折部内,帮助左手插入手套内,然后将手套翻折部翻回盖住手术衣袖口。
④用无菌盐水冲净手套外面的滑石粉。
⑤在手术开始前应将双手举于胸前,切勿任意下垂或高举。
[注意事项]
1.未戴手套的手,只能接触手套套口的向外翻折部分,不能碰到手套的外面。

2.已戴好手套的手只能接触手套的外面,不能碰到皮肤和手套套口的向外翻折部分。

3.在手术开始前,双手应放于胸前,切勿任意下垂或高举。

4.手术人员做完一台手术,需继续做另一台手术时,需重新按外科洗手法进行手臂消毒。
【48号题】6月17日第二站:舌诊;拇指推法;锁骨上窝淋巴结触诊;穿手术衣。
望舌方法
1.操作方法
(1)望舌时,医者的姿势可略高于病人,保证视野平面略高于病人的舌面,以便俯视舌面。

(2)望舌时注意光线必须直接照射于舌面,使舌面明亮,以便于正确进行观察。

(3)望舌一般应当按照基本顺序进行:先察舌质,再察舌苔。
察舌质时先查舌色,次察舌形,再察舌态。
查舌苔时,先察苔色,次察苔质,再察舌苔分布。
对舌分部观察时先看舌尖,再看舌中舌边,最后观察舌根部。

(4)望舌时做到迅速敏捷,全面准确,时间不可太长。
若一次望舌判断不准确,可让病人休息3~5分钟后重新望舌。

(5)对病人伸舌时的不符合要求的姿势,医生应予以纠正。
如:伸舌时过分用力;病人伸舌时,用牙齿刮舌面;伸舌时,口未充分张开,只露出舌尖;舌体伸出时舌边、尖上卷,或舌肌紧缩,或舌体上翘,或左右歪斜等,影响舌面充分暴露。

(6)当舌苔过厚,或者出现与病情不相符合的苔质、苔色,为了确定其有根、无根,或是否染苔等,可结合揩舌或刮舌方法,也可直接询问患者在望舌前的饮食、服用药物等情况,以便正确判断。
1)揩舌医生用消毒纱布缠绕右手食指两圈,蘸少许清洁水,力量适中,从舌根向舌尖措抹3~5次。
2)刮舌医生用消毒的压舌板边缘,以适中的力量,在舌面上从舌根向舌尖刮3~5次。

(7)望舌过程中还可穿插对舌部味觉、感觉等情况的询问,以便全面掌握舌诊资料。

(8)观察舌下络脉时,应按照下述方法进行:1)嘱病人尽量张口,舌尖向上腭方向翘起并轻轻抵于上腭,舌体自然放松,勿用力太过,使舌下络脉充分暴露,便于观察。
2)首先观察舌系带两侧大络脉的颜色、长短、粗细,有无怒张、弯曲等异常改变,然后观察周围细小络脉的颜色和形态有无异常。
拇指平推法以拇指罗纹面着力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余四指置于其前外方以助力,腕关节略屈曲。
拇指及腕部主动施力,向其食指方向呈短距离、单向直线推进。
在推进的过程中,拇指罗纹面的着力部分应逐渐偏向桡侧,且随着拇指的推进腕关节应逐渐伸直。
锁骨上窝淋巴结触诊检查锁骨上窝淋巴结时,检查者面对患者(可取坐位或仰卧位),用右手检查患者的左锁骨上窝,用左手检查其右锁骨上窝。
检査时将食指与中指屈曲并拢,在锁骨上窝进行触诊,并深入锁骨后深部。
穿手术衣所有参加手术的人员手臂消毒后都需穿戴无菌手术衣、手套。
[步驟与方法]
1.从已打开的无菌衣包内取出无菌手术衣一件,选择较大的空间穿衣。

2.提起手术衣两肩袖口处,轻轻将手术衣抖开,注意勿将手术衣外面对着自己。

3.稍掷起手术衣,顺势将两手同时插入衣袖内并向前伸,将两手自袖腕口伸出。
如双手未能完全伸出,可由巡回护士在后面拉紧衣带,双手即可伸出袖口。

4.由巡回护士在身后系好颈带和肩带。

5.双手在身前交叉提起腰带,由巡回护士协助将腰带绕至前腹部,由本人在前腹部系好腰带。
[注意事项]
1.手术衣打开时,保持手术衣内面面对身体,勿将手术衣外面对着自己。

2.手术衣穿好后,双手应举在胸前。
穿上无菌手术衣、戴上无菌手套后,肩部以下、腰部以上、腋前线前、上下肢为无菌区。
如无菌手术衣接触到未消毒的物品,应及时更换。
【51号题】6月18日第二站:
(1)脉诊
(2)语颤
(3)中指揉膻中穴
(4)脱隔离衣。

(1)脉诊:
1.患者体位诊脉时患者应取正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位充分伸展,局部气血畅通便于诊察脉象。

2.医生指法诊脉指法主要包括选指、布指、运指三部分。

(1)选指医生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诊察,指目是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是手指触觉较灵敏的部位。
诊脉者的手指指端要平齐,即三指平齐,手指略呈弓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为宜,这样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

(2)布指中指定关,医生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然后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布指的疏密要与患者手臂长短与医生手指粗细相适应,如病人的手臂长或医者手指较细,布指宜疏,反之宜密。
定寸时可选取太渊穴所在位置(腕横纹上),定尺时可考虑按寸到关的距离确定关到尺的长度以明确尺的位置。
寸关尺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段脉管的诊察范围。

(3)运指医生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
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循、总按和单诊等,注意诊察患者的脉位(浮沉、长短)、脉次(至数与均匀度)、脉形(大小、软硬、紧张度等)、脉势(强弱与流利度等)及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表现。
常用具体指法:举法:是指医生用较轻的指力,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搏部位的方法亦称“轻取或“浮取”。
按法:是指医生用较重的指力,甚至按到筋骨,体察脉象的方法。
此法又称“重取”或“沉取”。
医生手指用力适中,按至肌肉以体察脉象的方法称为“中取”。
寻法:是指切脉时指力从轻到重,或从重到轻,左右推寻,调节最适当指力的方法。
在寸口三部细细寻找脉动最明显的部位,统称寻法,以捕获最丰富的脉象信息。
循法:是指切脉时三指沿寸口脉长轴循行,诊察脉之长短,比较寸关尺三部脉象的特点。
总按:即三指同时用力诊脉的方法。
从总体上辨别寸关尺三部和左右两手脉象的形态、脉位的浮沉等。
总按时一般指力均匀,但亦有三指用力不一致的情况。
单诊:用一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的方法。
主要用于分别了解寸、关、尺各部脉象的形态特征。
首先应先用总按的方法,从总体上辨别脉象的形态、脉位的浮沉,然后再使用循法和单诊手法等辨别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脉象的形态特征。

3.平息医生在诊脉时注意调匀呼吸,即所谓“平息”。
一方面医生保持呼吸调勻,清心宁神,可以自己的呼吸计算病人的脉搏至数,另一方面,平息有利于医生思想集中,可以仔细地辨别脉象。

4.切脉时间 一般每次诊脉每手应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
诊脉时应注意每次诊脉的时间至少应在五十动,一则有利于仔细辨别脉象变化,再则切脉时初按和久按的指感有可能不同,对临床辨证有一定意义,所以切脉的时间要适当长些。

5.小儿脉诊法小儿寸口部位甚短,一般用“一指(拇指或食指)定关法”,不必细分寸、关、尺三部。
具体操作方法是,用左手握住小儿的手,对3岁以下的小儿,可用右手大拇指按于小儿掌后高骨部脉上,不分三部,以定至数为主。
对3~5岁的小儿,则以高骨中线为关,以一指向两侧转动以寻察三部。
6~8岁小儿,则可挪动拇指诊三部。
9~10岁,可以次第下指,依寸、关、尺三部诊脉。
10岁以上,可按成人三部脉法进行辨析。

(2)语颤:检查者将两手掌或手掌尺侧缘平置于患者胸壁的对称部位,嘱其用同样强度重复拉长音发“yi”音,自上而下,从内到外比较两侧相同部位语颤是否相同。

(3)中指揉膻中穴:中指伸直,食指搭于中指远端指间关节背侧,腕关节微屈,用中指罗纹面着力于一定的治疗部位或穴位。
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做主动运动,通过腕关节使中指罗纹面在施术部位上做轻柔的小幅度的环旋运动。

(4)脱隔离衣:
(1)解开腰带,在前面打一活结。

(2)解开两袖口,在肘部将部分袖子套塞入袖内,便于消毒双手。

(3)消毒清洗双手后,解开领扣,右手伸入左手腕部套袖内,拉下袖子过手;用遮盖着的左手握住右手隔离衣袖子的外面,将右侧袖子拉下,双手转换渐从袖管中退出。

(4)用左手自衣内握住双肩肩缝撤右手,再用右手握住衣领外面反折,脱出左手。

(5)左手握住领子,右手将隔离衣两边对齐,挂在衣钩上。
若挂在半污染区,隔离衣的清洁面向外,挂在污染区,则污染面朝外。
【56号题】6月17日第二站:
1.舌诊的操作。

2.掌推下肢的操作。

2.脾脏的双手触诊操作。

4.上肢骨闭合型骨折的简单包扎法。
望舌方法
1.操作方法
(1)望舌时,医者的姿势可略高于病人,保证视野平面略高于病人的舌面,以便俯视舌面。

(2)望舌时注意光线必须直接照射于舌面,使舌面明亮,以便于正确进行观察。

(3)望舌一般应当按照基本顺序进行:先察舌质,再察舌苔。
察舌质时先查舌色,次察舌形,再察舌态。
查舌苔时,先察苔色,次察苔质,再察舌苔分布。
对舌分部观察时先看舌尖,再看舌中舌边,最后观察舌根部。

(4)望舌时做到迅速敏捷,全面准确,时间不可太长。
若一次望舌判断不准确,可让病人休息3~5分钟后重新望舌。

(5)对病人伸舌时的不符合要求的姿势,医生应予以纠正。
如:伸舌时过分用力;病人伸舌时,用牙齿刮舌面;伸舌时,口未充分张开,只露出舌尖;舌体伸出时舌边、尖上卷,或舌肌紧缩,或舌体上翘,或左右歪斜等,影响舌面充分暴露。

(6)当舌苔过厚,或者出现与病情不相符合的苔质、苔色,为了确定其有根、无根,或是否染苔等,可结合揩舌或刮舌方法,也可直接询问患者在望舌前的饮食、服用药物等情况,以便正确判断。
1)揩舌医生用消毒纱布缠绕右手食指两圈,蘸少许清洁水,力量适中,从舌根向舌尖措抹3~5次。
2)刮舌医生用消毒的压舌板边缘,以适中的力量,在舌面上从舌根向舌尖刮3~5次。

(7)望舌过程中还可穿插对舌部味觉、感觉等情况的询问,以便全面掌握舌诊资料。

(8)观察舌下络脉时,应按照下述方法进行:1)嘱病人尽量张口,舌尖向上腭方向翘起并轻轻抵于上腭,舌体自然放松,勿用力太过,使舌下络脉充分暴露,便于观察。
2)首先观察舌系带两侧大络脉的颜色、长短、粗细,有无怒张、弯曲等异常改变,然后观察周围细小络脉的颜色和形态有无异常。
掌推法以掌根部着力于施术部位,腕关节略背伸,肘关节伸直。
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部主动施力,通过肘、前臂、腕,使掌根部向前方做单方向直线推进。
脾脏触诊方法脾脏明显肿大而位置较表浅时,用单手浅部触诊即可触及。
如肿大的脾脏位置较深,则用双手触诊法进行检查。
被检者取仰卧位,双腿稍屈曲,医师左手绕过被检者腹部前方,手掌置于其左腰部第9~11肋处,将脾从后向前托起。
右手掌平放于上腹部,与肋弓成垂直方向,以稍弯曲的手指末端轻压向腹部深处,随被检者腹式呼吸运动,由下向上逐渐移近左肋弓,直到触及脾缘或左肋缘。
脾脏轻度肿大而仰卧位不易触及时,可嘱被检者改为右侧卧位,右下肢伸直,左下肢屈髋、屈膝,用双手触诊较易触及。
触及脾脏后应注意其大小、质地、表面形态、有无压痛及摩擦感等。
临床上常将脾肿大分为三度:深吸气时脾脏在肋下不超过3cm者为轻度肿大;超过3cm但在脐水平线以上,为中度肿大;超过脐水平线或前正中线为高度肿大,又称巨脾。
中度以上脾肿大时其右缘常可触及脾切迹,这一特征可与左肋下其他包块相区别。
闭合性骨折
(1)固定前应尽可能牵引伤肢以矫正明显的畸形,避免骨折断端对神经、血管、皮肤等周围组织的压迫,然后将伤肢放到适当位置固定。

(2)固定物与肢体之间要加衬垫(棉垫、毛巾、布料片等软物),骨突部位加垫棉花或布类保护,以防皮肤压伤。

(3)固定范围一般应包括骨折处上下两个关节。
1)上臂骨折:夹板放在上臂的外侧,用绷带固定,再固定肩、肘关节,用三角巾悬吊前臂于胸前,另一条三角巾围绕患肢于健侧腋下打结。
若无夹板,可用三角巾先将伤肢固定于胸廓,然后用三角巾将伤肢悬吊于胸前。
【57号题】6月17日第二站:舌诊;拿法;肺下界移动度;前臂屈曲止血法。
望舌方法
1.操作方法
(1)望舌时,医者的姿势可略高于病人,保证视野平面略高于病人的舌面,以便俯视舌面。

(2)望舌时注意光线必须直接照射于舌面,使舌面明亮,以便于正确进行观察。

(3)望舌一般应当按照基本顺序进行:先察舌质,再察舌苔。
察舌质时先查舌色,次察舌形,再察舌态。
查舌苔时,先察苔色,次察苔质,再察舌苔分布。
对舌分部观察时先看舌尖,再看舌中舌边,最后观察舌根部。

(4)望舌时做到迅速敏捷,全面准确,时间不可太长。
若一次望舌判断不准确,可让病人休息3~5分钟后重新望舌。

(5)对病人伸舌时的不符合要求的姿势,医生应予以纠正。
如:伸舌时过分用力;病人伸舌时,用牙齿刮舌面;伸舌时,口未充分张开,只露出舌尖;舌体伸出时舌边、尖上卷,或舌肌紧缩,或舌体上翘,或左右歪斜等,影响舌面充分暴露。

(6)当舌苔过厚,或者出现与病情不相符合的苔质、苔色,为了确定其有根、无根,或是否染苔等,可结合揩舌或刮舌方法,也可直接询问患者在望舌前的饮食、服用药物等情况,以便正确判断。
1)揩舌医生用消毒纱布缠绕右手食指两圈,蘸少许清洁水,力量适中,从舌根向舌尖措抹3~5次。
2)刮舌医生用消毒的压舌板边缘,以适中的力量,在舌面上从舌根向舌尖刮3~5次。

(7)望舌过程中还可穿插对舌部味觉、感觉等情况的询问,以便全面掌握舌诊资料。

(8)观察舌下络脉时,应按照下述方法进行:1)嘱病人尽量张口,舌尖向上腭方向翘起并轻轻抵于上腭,舌体自然放松,勿用力太过,使舌下络脉充分暴露,便于观察。
2)首先观察舌系带两侧大络脉的颜色、长短、粗细,有无怒张、弯曲等异常改变,然后观察周围细小络脉的颜色和形态有无异常。
拿法以拇指和其余手指的指面相对用力,捏住施术部位肌肤并逐渐收紧、提起,腕关节放松。
以拇指同其他手指的对合力进行轻重交替、连续不断地提捏并施以揉动。
肺下界移动度
(1)检查方法叩出肺下界后,嘱被检者深吸气后屏住呼吸,继续向下叩诊,当由清音变为浊音时,即为该线上肺下界的最低点,进行标记。
然后让被检者恢复平静呼吸,检查者手指放回肺下界位置。
再嘱被检者做深呼气并屏住呼吸检查者再由下向上一肋间叩诊,当叩诊音变为浊音时,即为该线上肺下界的最高点。
最高至最低两点间的距离即为肺下界的移动范围。
正常人两侧肺下界移动度为6~8cm。

(2)临床意义双侧肺下界移动度减小,见于阻塞性肺气肿及各种原因所致的腹压增高。
一侧肺下界移动度减小或消失见于胸腔积液、气胸、肺不张、胸膜粘连、大叶性肺炎等。
屈曲加垫止血法适用于肘、膝关节远端肢体受伤出血。
在肘、腘窝垫以棉垫卷或绷带卷,将肘关节或膝关节尽力屈曲,借衬垫物压住动脉,并用绷带或三角巾将肢体固定于屈曲位,以阻断关节远端的血流。
【59号题】6月17日第二站:脉诊;掌根揉;移动浊音操作;人口对口呼吸操作。
脉诊操作方法
1.患者体位 诊脉时患者应取正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位充分伸展,局部气血畅通,便于诊察脉象。

2.医生指法诊脉指法主要包括选指、布指、运指三部分。

(1)选指医生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诊察,指目是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是手指触觉较灵敏的部位。
诊脉者的手指指端要平齐,即三指平齐,手指略呈弓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为宜,这样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

(2)布指中指定关,医生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然后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布指的疏密要与患者手臂长短与医生手指粗细相适应,如病人的手臂长或医者手指较细,布指宜疏,反之宜密。
定寸时可选取太渊穴所在位置(腕横纹上),定尺时可考虑按寸到关的距离确定关到尺的长度以明确尺的位置。
寸关尺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段脉管的诊察范围。

(3)运指医生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
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循、总按和单诊等,注意诊察患者的脉位(浮沉、长短)、脉次(至数与均匀度)、脉形(大小、软硬、紧张度等)、脉势(强弱与流利度等)及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表现。
常用具体指法:举法:是指医生用较轻的指力,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搏部位的方法。
亦称“轻取”或“浮取”。
按法:是指医生用较重的指力,甚至按到筋骨,体察脉象的方法。
此法又称“重取”或“沉取”。
医生手指用力适中,按至肌肉以体察脉象的方法称为“中取”。
寻法:是指切脉时指力从轻到重,或从重到轻,左右推寻,调节最适当指力的方法。
在寸口三部细细寻找脉动最明显的部位,统称寻法,以捕获最丰富的脉象信息。
循法:是指切脉时三指沿寸口脉长轴循行,诊察脉之长短,比较寸关尺三部脉象的特点。
总按:即三指同时用力诊脉的方法。
从总体上辨别寸关尺三部和左右两手脉象的形态、脉位的浮沉等。
总按时一般指力均匀,但亦有三指用力不一致的情况。
单诊:用一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的方法。
主要用于分别了解寸、关、尺各部脉象的形态特征。
首先应先用总按的方法,从总体上辨别脉象的形态、脉位的浮沉,然后再使用循法和单诊手法等辨别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脉象的形态特征。

3.平息医生在诊脉时注意调匀呼吸,即所谓“平息”。
一方面医生保持呼吸调勻,清心宁神,可以自己的呼吸计算病人的脉搏至数,另一方面,平息有利于医生思想集中,可以仔细地辨别脉象。

4.切脉时间一般每次诊脉每手应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
诊脉时应注意每次诊脉的时间至少应在五十动,一则有利于仔细辨别脉象变化,再则切脉时初按和久按的指感有可能不同,对临床辨证有一定意义,所以切脉的时间要适当长些。

5.小儿脉诊法小儿寸口部位甚短,一般用“一指(拇指或食指)定关法”,不必细分寸、关、尺三部。
具体操作方法是,用左手握住小儿的手,对3岁以下的小儿,可用右手大拇指按于小儿掌后高骨部脉上,不分三部,以定至数为主。
对3~5岁的小儿,则以高骨中线为关,以一指向两侧 转动以寻察三部。
6~8岁小儿,则可挪动拇指诊三部。
9~10岁,可以次第下指,依寸、关、尺三部诊脉。
10岁以上,可按成人三部脉法进行辨析。
掌根揉法肘关节微屈,腕关节放松并略背伸,手指自然弯曲,亦可双掌重叠,以掌根部附着于施术部位。
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

标签: #腾讯 #视频 #包茎 #视频 #方案 #主播 #视频 #是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