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之胜利逃亡,8主编:郭勉愈

小船 4
编辑:温新红校对:王心怡E-mail:sxzk@ 文萃 2012年9月24日星期一Tel(押010)82619191-8190 温补心性的女红 姻黎戈 提起“女红”这个词,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旧时气息,烟尘之上,发黄的古中国,闺秀们在昏暗的灯下,或剪裁,或刺绣,或为家人缝衫裤,或为自己备嫁妆。
如果将要嫁去的是大户人家,那就得准备很多琐细的礼物,什么荷包香袋之类的,出嫁前的闺阁时光,很多都要耗在这些女红上。
不过时至今日,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大至窗帘手袋,小到衣衫鞋袜,无不俱全,何用手工亲力亲为? 其实不然。
2005年夏天,我开始泡豆瓣网,这里很多有文艺气息但并不是以文学为主业的女人,她们都有自己的爱好,比如伺弄花草、养小宠物、写写画画、烘烤烹饪,还有,女红。
在我妈妈那个年代,很多女人都会织毛线、纳鞋底、裁剪衣服。
我妈的衣橱里,到现在都有她自己绣的桌布、钩的毛线手套,但彼时的女红,多是出于物质生活贫乏造成的困窘,只能自己动手制作,有种安贫为道的无奈,与现在这种丰裕年 头的女红又不一样。
现代女性的女红,更多的是怡养性情,温补心性,安神自乐。
有个女孩叫绣绣,姑苏人氏,在某企业工作,每日下班以后,闲来无事,就做女红,然后把成品贴在网上。
她并不为盈利,更不为扬名,只是心性如此罢了。
她做很多东西,充满灵性。
我记得很清楚,有一次是改造一个旧钟,用麻布做面,绣了十二时;还有一次,是一件染了污渍的旧衣服,被她巧手修补,绣上了小茶壶图样,又能继续穿。
每次看她的图文,我心里都很安静,简直是当代芸娘,或是秋芙———《红楼梦》里,宝钗说我们女儿家,针凿才是正事,读书乃闲事。
这话说得固然保守,但细想起来,女孩子做针线,必须安静耐心,心怀对家人的关切,确是一种贞静性格的养成方式。
还有小宋。
她的女红非常风雅,我曾经按照她的图解,亦步亦趋,做过端午节的麻布香包。
到茶叶店买压在瓶底、因为花型破碎而打折的菊花,到药店称了川芎和丁香,还有插门的艾叶,缝了个香囊。
小宋是个编辑,学文学的,喜欢读草木 北京之胜利逃亡 姻周云蓬 我在北京住了15年。
但我知道,即使住上100年,我还是个外乡人,北京太大太骄傲了。
2010年,我决定尝试着离开那里,来到绍兴,这个比天通苑大不了几倍的城市。
绍兴古称会稽,它出过的影响历史的人,会让北京感到大大的不好意思。
光是100年前的辛亥革命,就有秋瑾、蔡元培、徐锡麟、陶成章。
当然,现在这里只剩下他们被冷落的故居。
我住在戒珠寺的旁边,那曾是王羲之的老宅子。
这一带的地名,很利于写作,有笔飞弄、笔架桥、笔飞塔、蕺山书院。
出门走上100米,题扇桥对面,相当于北京的后海或者景山后街,有个小酒馆,老板早上把菜都做好,埋在地下的酒缸装满醇香的老酒。
然后就开始一天的生意。
什么时候把做好的菜卖光了,就立马关门。
哪怕早上卖完了,也不会等到中午,立刻打烊。
我们去他家吃饭,一盘油豆腐烧肉、一盘茭白,还有一盘芋艿、两碗米饭、一碗黄酒,结账25元,不是美元。
然后爬100米之外的蕺山,那山是王羲之家的后花园,不要门票的。
山上很香,种满了桂花树,还有 苍耳,这算是饭后散步。
如要出远门去火车站,顶多提前半个小时离开家,坐三轮车,花五六元,到车站,时间还富余。
在我住处不远,是蔡元培老师的故居,门票五元,整天院子里都没人。
戴上眼镜的张玮玮长相很像蔡元培,所以张玮玮那天来绍兴,在蔡元培的铜像下拍照,自称是蔡老师的转世。
在秋瑾故居对面,新开了个书店,名字叫“新青年”。
那里的书都是五点五折,我们买了一套《醒世姻缘传》、一本《迪金森诗选》、一本《古希腊悲剧选》,一共才花了48元。
前一阵,有事回北京,和朋友聚会,每个人都充满焦虑,无论有钱没钱,有名无名,脸上统统写着“北京病人”。
不小心,傍晚时被堵在了三环上,那真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呀。
把你活活地堵成个高僧或者哲学家。
赶快再次逃离北京。
恰好,京城推出了几项政策,限制外地人买房买车。
房价上涨,疯狂堵车,似乎找到了元凶。
暗自庆幸,自己看主人脸色不好就提前溜了。
等人下逐客令,那就不好了。
(节选自《绿皮火车》,周云蓬著,中国华侨出版社) 大学 姻蒋勋 独自旅行,时间特别悠长。
可以十几小时,坐着不动,只看车窗外流逝的风景。
丘陵起伏、河水潺湲;落尽叶子的荒疏的树林,或者一无景致的大平原上流动着淡淡的早春气候的寒烟。
这些似乎熟悉又不熟悉的风景。
熟悉,是因为萍水相逢,我与风景,不过都在流浪途中。
不熟悉,是因为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告别,那车窗外不断飞逝而去的风景与岁月,我何曾留住任何一点一滴。
这样的旅行竟似乎是生死途中的流浪。
无始无终,没有目的与归宿。
青少年时,对流浪有一种向往。
梦想不能实现。
常常就独自一人跑去车站码头,看来往行客上车上船;心中就有莫名的欢喜。
车船起程,仿佛那年少渴盼流浪的心也一起出发了。
后来在马赛、纽约这样的大港口看艨艟巨舰破浪而去,觉得真是奢侈,小时候连坐在淡水渔船码头,看人忙碌上下货物都有兴奋喜悦。
高中以后,家中男生相继逃家了。
留下悲壮绝决的告别信,写下“男儿立志出乡关”之类的轰轰烈烈的豪语,带着简单衣物,一走数日半个月。
搭乘普通慢车,昼行夜伏,一路南下,紧张恐惧中自有不可言说的冒险者的兴奋。
结果当然是弄到一身脏臭,钱花完了,工作无头绪,只有咬一咬牙,抱着“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另一种自我勉励,不声不响悄悄回家了。
从父母而言,孩子的离家,心情更是复杂。
一方面自然难过、伤心、担忧;但是,当铁青着脸的父亲,骂着骂着,说起自己当年时,其实心中大约知道孩子是长大了。
那种喜悦,也仿佛是生命再一次经验着新生的叛逆,初生之犊的意气风发,父子之间,深一层的情感其实反而是借着这种默契得以完成的吧。
然而,我今日的流浪感觉是很不同于少年时的流浪了。
我觉得是生死途中的飘泊,无始无终;没有目的与归宿。
在不同的车站,有不同的旅客上车下车。
一个从来没有听过的地名书写在站牌上。
开始我颇想记住这些地名,后来记得多了,混搅不清,地名也变得没有意义,便一一遗忘了。
然而,也有短暂上车的旅客使我觉得生之喜悦的,那是一群下工的农人。
他们问我从哪里来,又问我做什么工作。
我告诉他们我在大学教书,他们就都露出敬羡的表情。
他们的身躯一般比我任教的那个大学中的同僚和学生们都要粗壮结实。
因为长年在土地上耕种劳动吧,他们间的对话也有一种大学中已经没有了的简朴和诚实。
他们很好奇于大学中的青年们在学习什么。
“他们学习种植谷物、收割、打麦吗?”“他们也驯养动物吗?挤出的牛羊的奶,他们知道如何 用铁勺拍打,分离出酥酪吗?”“不同颜色与重量的矿土,掂在手中,他们知道如何分辨哪一种可以冶炼出铜,哪一种可以冶炼出锡,或者铅吗?” 我一一摇头说“不”。
他们有些惊讶了。
那年长有花白胡子的老人开口了,他说:“他们的学习不是我们一般的生产知识。
他们的学习是更艰深的。
”那老人的眼中有一种信仰的光,他缓慢地向他的村人解释:“他们在大学中,要学习如何制订法律,在社区中为人们订出是非的判别标准,解决人群间的纠纷。
他们还要学习高贵的道德,学习如何从内心尊重别人,救助贫困衰弱的人,相信人与人可以友爱。
他们也要学习对大自然的感谢,知道神的赐予应当公平分配;应当珍惜。
”“他们是大学中的青年,他们用我们劳动生产的时间去思考人类灵魂得救的问题;啊,那是极艰深的学习啊……”老人眼中闪耀着奇异的光。
对这一群在地上劳苦终生的人而言,他们社区上没有一所大学,可是,他们理念中的大学竟是这样崇高的所在。
然后,他们向我告别,下车了。
在陌生而宽广的大平原上,车子无声前行。
路边的灯一盏一盏亮了起来。
中年男子睡梦中的鼾声仍在继续。
而我十分想家了,想念我的岛屿,想念我在岛屿上的大学和学生们。
荒凉的生死途程中的流浪,在永不停止的恶梦与鼾声中,还有那工作中的人给我一种清明的猛醒。
此刻,我经历着从未有过的安静,在安静的泪中,一一再想一次那些农地上的人有关“大学”的对我的质问。
(节选自《路上书》,蒋勋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释放快乐 姻尤今 郁金香,原本不在我的期盼之内。
来到了日本的横滨市,匆匆赶到公园去,为的是赴一场春天的约会。
约我的,是樱花。
都说每年樱花会在这儿谱成一阕繁盛的乐曲,把春季敲亮。
万万没有想到,我赶上的,竟是满树触目惊心的凋零。
这年春季的樱花,过早绽放,又提早萎谢。
然而,在樱花凋萎的败象里,一份意料之外的绝顶美丽,却使我的心“咯噔”地蹦出了一头鹿。
是郁金香。
郁金香蓬蓬勃勃地盛放成满地令人心惊的斑斓,白的、红的、黄的、紫的、朱褐的、粉红的;层层叠叠的艳丽铺天盖地、花团锦簇的春意排山倒海。
一朵朵看似轻巧柔软的 书,前几年在网上看见别人做布艺,从此开始自己的手作。
她有艺术素养,手又灵巧,她自己在宣纸上印制了梅花幽兰,做成立灯,又购置了打钉器,做了四季植物的台历。
我问她为什么起意做这些,她讲劳作可以使人静心,痛苦的时候,投入其中,会忘记一切。
我想,性格活跃些的女孩子,可能会通过旅行、聚会这些动态的、与人相接的方式去释放情绪,而性格内向的,做做女红也是一种情绪梳理吧。
用她自己的话说是,“两年多来于此道孜孜不倦,甚或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究其根源,不外乎是在这样的劳动中,收获了十分的人生的趣味,一种稍能抗衡愤怒与虚无的、向着光亮的牵引力”。
还有小薇。
她是个会计,有年去意大利旅行,在火车上,看见上下班的职业妇女会拿出毛线活 来织,米兰的小店里也会寄售设计很好看的成品。
回国以后她就去国内的编织论坛上查,发现中国制品比较没有灵气,正巧客户让她去买毛线 编的雪花做拍摄道具,她就自己编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她说编织就是把线变成实物,里面有设计的快感,有了灵感时,整夜都会睡不着。
这种发现和创作美的过程,是种享受。
香港有个女作家,叫西西。
她写过一本书叫《缝熊志》,里面有她亲手缝制的很多毛熊,每只熊都是一个历史人物,还穿着好看的、她亲手设计剪裁的衣服,戴着手工做的首饰头饰,比如步摇包头什么的。
西西之所以做这个手工,是因为她在乳腺癌手术后,右手渐渐失灵,需要练习左手,这些熊都是用左手缝制的。
她做这个作为辅助物理治疗的女红,从中得到了很多快乐。
她的作品非常好玩,比如钟无艳熊,丑女嘛,脸上多了个蓝疤,但是又特地做成蝴蝶结的样子,乍看像是装饰,又很明艳。
小小的女红,蕴涵了无限的巧思,她们就是女人的心言手语,而这些,都是由生命的喜悦支撑的。
(节选自财新《新世纪》周刊2012年第36期) 图片来源: 后湖 姻黄裳 玄武湖一名“后湖”,系与城东道上的“前湖”燕雀湖相对而言,据说是当年宋孝武帝练水军之处。
极易使人想起的是“玄武湖中玉漏催,鸡鸣埭口绣回”的诗句,仿佛可以想象当年一艘艘战船在那湖里荡来荡去的情景。
这地方在南京极有名,如果到南京来玩而不到玄武湖,那将如画大观园图而忘掉了刘姥姥,正是所谓“缺了典”。
玄武湖又以吃著名。
临湖有几家小馆子,竹亭水榭,名字也都甚雅,叫做什么“又一村”之类。
这里的干丝是有名的。
可是问问老南京,又说这里的干丝没有道理,不及夫子庙远矣。
不过坐在那种水亭之上,远望湖光,倒还有一种趣味。
在一个盛夏的早晨与仁渊在山西路口相遇,一起走到玄武门,顺了那一条堤岸走到有亭子的地方去。
热得很,找了一副临湖的座头坐下了。
吃茶,远处的钟山上照满了骄阳,游人很不少,都是红男绿女,一对一对的。
我们只是谈着闲天,这地方因为有名,大抵很有一些名人来过了的。
茶馆附带照相,有成品陈列在外面,看看全是女性或成双成对,也全是站在某一块奇怪的石头下面或船上,千篇一律,使人兴趣索然。
谈天也没有什么好谈,翻翻书,知道这儿本来是五个小洲,过去的旧名不详,现在却叫做什么欧洲、亚洲,即所谓五洲公园者是,有点煞风景。
不料忽然发现,原来在那“澳洲”上有着郭璞的墓,名郭仙墩。
郭君的《游仙》诗是有名的。
别的不谈,他那种神仙的奇想总可佩服,后来的方士、道家的奇怪行径差不多都由那里脱胎而出。
这样的名迹怎么可以不去呢?就到柳阴之下,雇了一只小船,仁渊会划船,我只能拿一只桨在水上乱搅,搅来搅去,“澳洲”到了。
这“澳洲”上生满了野桑,桑林极密,中间只有一条小径可通,转来转去,有几家人家在做木器生活,问问他们,也是不知道。
最后是决定了自己去发现,就在高粱堆里、杂树丛中走来走去,钻到一处,有一片桃林,上面 结了半青半红的桃子,有一个乡下人在那里看守。
问了他一句,他却以为我们是打桃子的主意的,笑而不答,毫无办法。
找到了原路,走回渡头,下船,摇回去。
这就是“按图索骥”去找郭璞墓的经过。
回舟经过一处桥洞,停舟洞下,一时有五六只小船全部挤在一起,真是了不得,走不动了。
风来,极凉爽。
舟身动荡,用手去扶了洞壁,乃忽然发现,这都是用有字的砖砌了起来的,上面大抵是一些年号与官衔之类。
看那规制,大约是明朝的遗砖。
南京的风雅即在此等处,不论是太平门外贫民的房子,还是鸡鸣寺的山路,这里的桥洞,全都是用了古砖,而这种气派也的确大得很。
这些有四五百年历史的砖,在美国,也许早就进了博物馆,而我们却拿来铺地。
多年以前,离沪西行,道经南京,曾经在一个薄暮,与宗江到这里来。
从鸡鸣寺侧的台城上望后湖,严寒,朔风怒号,我们的衣服都给风吹得飘起来。
打开一张地图,也被风吹得铺不开。
台城上有几座洞口,已被利用了来做了防空洞,走进去看看,还有残零的钢盔,悬想大概是南京围城时战士的遗物。
那时的玄武湖,才是真的一片荒寒,芦荻萧萧,白花似雪,在疯狂的北风里宛如翻天的浊浪。
虽然那么冷,我们毕竟也还站了一刻钟光景。
这一次重游是早秋的头与残夏之尾。
南京的天气热得是有些特别的,而且游兴也不及从前了,往往是顺便走过。
一次是看了梁漱溟先生之后,还有一次则是去“宫殿”里去访问傅斯年先生,正遇见他在午睡,无聊已极,就又到了玄武湖。
又赶上了雨,满湖烟荷,为雨一激,更多了一层朦胧之致。
照了一张相,朋友看了,都猜不出这是哪里的风景。
心情淡漠,早没有了从前的激情,一个人在水阁中看雨,坐了半天,倒也没有什么要作诗的意思,这大约也不能说不是一种进步吧? (节选自《如梦记》,黄裳著,江苏文艺出版社) 花,不顾一切地将自己绽放到饱满的极致。
阳光明媚,薄薄的花瓣,在逆光中看来,是那么的剔透,那么的心无城府,像是一盏盏把天地燃亮的灯。
我看呆了。
满地绚烂固然令人惊艳,但是,真正牵动人心的,却是郁金香的快乐。
每一朵倒卵形的郁金香,都在尽心尽意地释放快乐。
娉娉婷婷的郁金香、绵延无尽的郁金香,不是互相推挤、彼此排斥的;反之,它们相濡以沫、圆融共处。
尽情开放,不为争妍夺丽,只为借助彼此的力量,点染春意。
那种生生不息的活力、那种与世无争的淡定,使落在眼里的郁金香,有着一种灿烂夺目的高兴。
它们恬然地在释放快乐,而我,欣然地在接收快乐。
奇怪而又遗憾的是,站在我旁边的游人,却 感受不到这一份实实在在、具具体体的快乐,她仰着头,看着樱花树空落落的枝桠,喋喋不休地埋怨:“明明是樱花盛放的季节嘛,怎么花信竟然这么短促呢?” 仰头,满枝空白;俯首,满地璀璨。
这一仰一俯的小动作,看似简单,但却蕴涵着人生的大学问啊!快乐,是有声音、有形状的。
它无处不在,但是,许多人却置若罔闻、视而不见。
作家张贤亮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足堪玩味的话:“我又不是圣诞老人,哪能天天快乐!”是是是,“天天快乐”只能是一种达于禅境的至高憧憬,而烦恼,却是有千个理由存在、有万种原因现形的。
问题是,人生苦短,在纷纷扰扰的俗世里,我们应该学会尽情“释放快乐”,而不是悲观地“禁锢快乐”。
“十一”快到了,中国人民玩起来了。
每年我们都抱怨,挤死了,累死了,第二年,我们还是要出游。
扪心自问,是什么动机,把成千上万的人,从家里赶出,赶到各种陌生的地方?爬一座费鞋的山,和一块大石头合影,高明何在?离开舒服的床,去躺在草地上,乐趣又何在? 自然!自然!我们如 不姻读刀 尔 游记登 是说。
我知道许多人相 信没有人工痕迹的地表 是天然的良药,我知道 许多人定期地拜访“自然”,如同另一些 人定期地去去教堂,回来就一身轻松,恢 复了对自己的敬重———“自然”好像是心 灵垃圾的倾倒场。
徐霞客开始出游时,不可能料到自己 会在这条路上走多远。
他只是“不愿以
隅自限”,想见见广大的世界。
这世界比 他原先以为的还要大些,提供的趣味,也 非他始料所及了。
好奇心与对日常生活的 不耐烦,是最平常的出游动机,但一个人 一游几十年,想必是喜欢上了旅途中的生 活,那是充满变化的,又仿佛总有新的目 标。
大名鼎鼎的《徐霞客游记》,常常被当 做地理学著作来推荐,徐霞客本人,也给 奉为地理学家。
徐霞客确乎对山水怀有
种知识的兴趣,这也是他高明于另外一些 文人游客的地方,但如果说如实记述所见 所闻,就会是地理学,这固然是敬重徐霞 客的一种方式,在我看来,对地理学,特 别是那个“学”字,就有失敬重了。
咱们普 通读者,大可忘掉“地理”云云,放心地拿 它当游记读去,我敢保证,《徐霞客游记》 里不会有任何内容,来干扰这单纯的兴 趣。
刘勰谈到晋代山水诗的兴起,说过
句话,叫“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初听 起来有点费解,老庄难道不是更号召“回 到自然”吗?原来,刘勰说的是对自然的 态度,在庄子那里,自然是人的哲学本 体,这固然高妙,但登山临水,也就成了 严肃的事情,而谢灵运等一批诗人,把山 水当成寄情之地,虽然深思少了,高兴却 多了。
古代文人写山水的诗赋很多,大抵 的思路,是描述山水的悦心和悦目,这个 多好看呀,那个多奇怪呀,这样的文章, 我们在中学课本中见到许多,都写得很漂 亮。
刚上路的徐霞客,也和大家一样,搜 奇访胜,消闲遣兴而已。
他最先去的,是 那些所谓的名山大川,天台雁荡,黄山庐 山之类,写下的记行文字,虽然以日编 次,和其他文人的游记,并没什么特别的 不同,仍如刘勰说的“情必极貌以写物, 辞必穷力而追新”而已。
一望可知,他是 在写文章,要给别人看的。
后来,慢慢地 他就有了一些变化,行程变得任意,并不 一定要去有名的地方,写的日记,也越来 越随意,尽管没有完全放下文人的身段。
《徐霞客游记》中最好看的,是最后
批日记,特别是《滇游日记》。
其中最好看 的,又是曾被钱谦益批评为“多载米盐琐 屑,如甲乙账薄”的,写旅途中日常遭遇 的文字。
有些读者看完《徐霞客游记》,可 能要问,除了作者善于属文,它与我们写 的游记,区别在哪里呢?区别在于,徐霞 客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他那种寻脉探源 的好奇心,是异乎别人的,而他没有功用 的目的,在路上断断续续走了几十年,又 是前无古人的。
历代评介徐霞客的文章,要属清初潘 耒给游记写的序,说得最好。
潘序中最好 的一句,是说徐霞客“无所为而为”,也就 是为游而游。
潘耒还说:“近游不广,浅游 不奇,便游不畅,群游不久,自非置身物 外,弃绝百事而孤行其意,虽游,弗游 也。
” 一巴掌打倒一大片,按他的说法,我 是没有“游”过的了。
徐霞客的不同于常 人,在于他———特别是后来———是在行, 而不限于游了。
行与游不同,前者是一种 生活方式,后来至多是观照方式。
古有所 谓“卧游”一说,徐霞客最后得了足病,躺 在家里,也只好“卧游”了。
卧游是可以做 到的,卧行是做不到的。
(节选自《瞭望东方周刊》,2011年 第39期) 快乐是一种菌,能传染。
如果自己快乐,便能像郁金香一样,让别人也能感染快乐。
在许多人眼中,“忧愁”是我的绝缘体;然而,这绝不意味着,我的人生道路只有鲜花而全无荆棘,只是我个人一直相信,心里有桃源,处处是桃源。
心里的“桃源”,来自人生的顿悟。
在很多年以前,我便已深刻地领悟到,“十不哲学”能够帮助我很好地掌握快乐的钥匙。
所谓的“十不哲学”是:在工作上,“不积怨、不记恨、不计较、不嫉妒、不急功近利”;在生活上,“不妄言、不妄求、不妄为、不妄自尊大、不妄 自菲薄”。
前者让我能够在和谐的人际关系里从容自在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后者呢,则切切实实地让我坦坦荡荡地活得轻松自在。
(节选自《新民晚报》,2012年8月20日) 社址院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一条乙猿号邮政编码院员园园19园新闻热线院园员园原愿圆远员源缘8382614597广告发行院园员园原愿圆远员458682614588传真院园员园原愿圆远员4586广告经营许可证院京海工商广字第8037号零售价院1援0园元年价院228元解放军报印刷厂印刷

标签: #机上 #文字 #面包片 #头条 #快手 #机上 #拔丝 #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