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7,3责编:何海歌

怎么做 3
校对:陈超制作:王金刚 文娱 2017年12月30日星期
深 2017年即将过去,这一年我们的文娱产业发展似乎褪去了之前的浮躁,“深”发展、“慢”前行,从百姓到从业者自身,整个业态都进入了更为成熟的状态。
回望2017年初,很多人都为文娱产业的发展担忧。
彼时, 发展慢前行■时报记者王淞王晶报道 2017“老戏骨”掀热潮实力派赢得认同 文娱盘点在渐趋理性的思维模式下,“演 员”和“明星”的定位也在2017年第 一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
在“看演技”还是“看颜值”的争论中,绝大多数人都逐渐倾向了前者。
年初,由陆毅、张丰毅、吴刚、许亚军、张志坚等一大批演技派领衔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红遍大江南北,在关注剧情的同时,演员们更是依靠自己精湛的演技征服了无数观众,以 出神入化的演技著称的众多“人艺”演员都一跃成为媒体、观众眼中的“红人”。
年底,年逾六十的演员涂们凭借电影《老兽》摘得金马影帝,成为最近四年继陈建斌(《一个勺子》)、冯小刚(《老炮儿》)和范伟(《不成问题的问题》)之后,又一位收获这一殊荣的“老戏骨”。
2016年的“震荡”还让 人历历在目,电影市场遭遇票房逆增长,各大 慢综艺异军突起回归生活本质 卫视和网络平台更是陷入难解的市场争夺之中。
但一年过去,事实却予以了反驳——恰恰是2016年的曲折,实现了文娱产业的“洗牌”。
2017年,我们看到,影院里那些以往广受追捧的“爆米花”电影锋芒渐退,观众开始 综艺市场今年户外游戏、音乐综艺节目依然火热,不过以《向往的生活》《亲爱的客栈》为代表的慢综艺开 始崛起,没有强冲撞,没有做任务。
明星变身山野村夫或者小店老板,与其说开门纳客做生意,不如是张罗个饭局直抒胸臆。
从节目模式上,没有PK,不玩晋级,也没百万美元奖励,这种节目其实颠覆了固有真人秀的所有悬念与话题爆点。
而快综艺如《快乐大本营》,长青20年的背后离不开一批又一批当红明星的捧场宣传,喜新厌旧 本来就是人们对综艺的主要期待。
比起“快综艺”对各路明星嘉宾的高消耗,“慢综艺”往往都是固定嘉宾的长期深耕,偶尔前来的飞行嘉宾固然会带来全新的故事与互动,但都不会改变慢综艺的核心,这也让类似《向往的生活》摆脱了综艺感,平添戏剧感。
这种反转传统综艺套路的尝试为何在当下颇受好评?无非都提供了抚平都市浮躁的解决方案。
将兴趣点转移到那些以中国文化、传统和新时代价值观为基础的 剧版《白鹿原》引发“陈忠实热” 作品。
电视荧屏上,《人 登陆荧屏的《白鹿原》却经历了长达16史诗能否让当代观众产生共鸣?从收 民的名义》《白鹿原》这 年的艰难酝酿,而在前一年的四月,作视率和评分来看,观众不仅认可了改 些具备社会话题和思 家陈忠实最终没有等到剧集的开播。
编,更掀起了更深层次的探讨。
考的作品屡屡创下收 对于西安影人来说,几乎所有对 就像《白鹿原》的片尾总是先出 视高峰,而以往“闹闹 事业有追求的人都希望把《白鹿原》陈忠实先生的肖像,然后才出演职员 腾腾”的综艺节目也 搬上荧屏,正因为太过经典,所以如表,这部《白鹿原》的热播也让“陈忠 “慢”了下来,对生活、 哪种艺术形式最能展现全本《白鹿何忠实于原著也是所有创作者面临的实热”突然升温,仿佛重现了“陕军东 对艺术、对深度的挖掘 原》?电视剧具有先天优势。
不过今年终极问题。
这部上世纪渭河平原上的征”的昔日峥嵘。
无形中为观众带来了 更多的“营养”。
遍观整个文化、娱 乐产业,“IP”“小鲜肉” 正本清源与“低俗追星”说再见 “流量明星”等这些以 微”、“全明星探”为代表的娱乐八卦“私生饭”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也引领 往的票房、收视利器, 账号可谓发展迅速,通过跟踪偷拍炒了一种畸形的追星心态。
其影响力也在迅速降 作演艺明星的绯闻隐私、炫富享乐成 在这场全民娱乐的狂欢中,被忽 低,业内外都开始重新 为这些账号盈利的利器,而在“娱乐视的是明星作为普通人的隐私权,而 认识到文娱产业之于 至死”的风潮下,如“周一见”等预约背后是否有着诽谤与污蔑,恶意炒作 中国社会、中华民族更 式爆料模式可谓噱头十足。
和无良窥探?一众违规账号被关闭 为深远的意义。
“深”发 粉丝经济此前在电影行业被视后,不仅是从源头正本清源,人们内 展、“慢”前行成为过去 为推高产业价值的一个大杀器,但粉心的窥私欲无异是八卦狂欢的温 一年文化、娱乐圈不容 随着微博娱乐博主,微信娱乐公丝经济走到极端的时候,其造成的破床。
想要真的与低俗媚俗说再见,也 忽视的一大转变。
众号的遍地开花,以“风行工作室官坏力也是惊人的。
除了“黑粉”,所谓许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粉丝盲目追星“锁场”引热议 今年暑期档,由杨洋、刘亦菲主演的电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上映,为对抗同档期《战狼2》的竞争,杨洋粉丝无奈采用锁场的办法,即每场放映只购买少数甚至一张电影票,以达到让院线放映《
生三世》的目的,从而制造该片市场繁荣的假象,以期在与《战狼2》的排片争夺战中占据有利形势。
更有甚者,某些粉丝还在电影开场前很短时间内退票,院线方没有充裕时间更换其它影片放映,导致出 现不少空场现象。
为防止这一情形的大量出现,一部分院线无奈将《三生三世》下片。
“锁场”事件发生后,很快引发全社会关注,多家国家级权威媒体都对此进行了相关报道,《人民日报》更撰文表示“锁 场只能锁住明星,而锁不住口碑与票房”。
全年票房再突破“口碑”渐成第一驱动力 2017年国家大力推动电影产业发展,以全面实施《电影产业促进法》为契机,把这一年确定为“电影质量促进年”和“电影市场规范年”,推动电影产业发展转型升级。
电影市场更加规范,过去几年引发百姓热议的“偷漏瞒报票房”行为显著减少,全球第二大电影市 场的地位也更加稳固,截至12月24日中国内地电影总票房已突破530亿元大关。
这一年的影视制作市场,持续数年的“IP”热潮陷入低迷,《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悟空传》等一大批脱胎于人气“IP”的作品都遭遇票房瓶颈。
其中,电影人对市场的重 新定位和观众群欣赏品味的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在选择上渐趋理性,投入和消费都少了一丝狂热的冲动。
“流量明星”单纯的眼球效应逐渐被口碑所取代,《战狼2》《芳华》等佳作在良好口碑的推动下赢得越来越多观众的认同,而包括《冈仁波齐》《二十二》《摔跤吧!爸 爸》《天才枪手》等在内一批以往并不受重视的小众影片也凭借口碑积累取得票房突破。
无疑,“口碑”已经逐渐成为了中国影视产业的第一驱动力。
超级网剧逆袭卫视网剧未来有前途 2017网剧似乎一夜之间千树万树梨花开,《河神》《白夜追凶》《海上牧云记》《虎啸龙吟》《精绝古城》的爆红,今年三大视频网站平台都分别推出了堪称话题与流量爆款的精品网剧。
不再是早先《太子妃升职记》时期的辣眼睛和五毛特效,网剧进入了高投入与高产出的时代,单集超 过200万制作费不仅足以媲美传统电视剧,更加灵活自由的播放方式也更利于视频网站营销推广。
不想花钱就一天一天等更新,付费会员则一次看个够,相比之下传统电视平台的日播节奏对于焦急“催更”的观众来说,已经完全不占优势。
事实上,网剧规模的继续扩大,其实也离不开电视播出平台的走 衰,从过去的先台后网、网台同步,到如今先网后台、网络独播,播出方式的转变也成为电视、网络此消彼长的外部表现。
当“一剧四星”转变为“一剧两星”之后,电视台不得不将主要资源投放在最有收视预期的头部作品中,这也给愈发“不差钱”的视频网站以接收市场的机会。
今年另一项突破还有,以《白 夜追凶》为代表的高质量刑侦剧已经漂洋过海,被美国Netflix公司购买版权。
传统剧向美剧看齐喊了很多年,没想到竟是网剧抢滩登陆好莱坞,为国剧扬眉吐气。
网剧未来,大大看好。
进口片全年无休爆款却是华语片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近一年来进口片数量的猛增在业内外引发热议,从年初“狼来了”的担忧,到一年来“外战”中取得的一次次胜利,进口片仿佛失去了过去几年摧枯拉朽的“魔力”。
《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异形:契约》《变形 金刚5:最后的骑士》《赛车总动员3:极速挑战》《蓝精灵:寻找神秘村》等多部顶级制作的好莱坞大片都没能取得预期成绩,甚至还有被寄予厚望的《银翼杀手2049》,仅仅拿到了不足8000万的票房。
反观华语片,经过近几年与进 口片的“较量”,则逐渐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经验”,找寻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
其中,不仅有笑傲春节档的《西游伏妖篇》,横扫暑期档的《战狼2》,还有国庆档风光无两的《羞羞的铁拳》,连《乘风破浪》这样的以往并不被重视的文 艺向影片都取得了破十亿元票房的成绩。
而到了年末贺岁档,冯小刚更是凭借《芳华》创下自己导演作品的历史最高票房纪录。
新区文化 离你我近些再近些 即将落幕的2017年,滨海新区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取得诸多的进展,让新区人有了不一样的文化体验。
2017年,滨海新区引进周边优秀文化项目,让新区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高品质服务;2017年,滨海新区加大传承力度,让一系列传统文化在新区绽放光彩;2017年,滨海新区进一步贴近居民需求,群众文化活动遍地开花,形成一股股热潮…… 百姓参与万人空巷 近几年来,广场舞一边引发着各类争议,一边迅速风靡全国,形成广泛的群众基础。
滨海新区响应百姓需求,5月推出了“滨海杯”市民广场舞大赛,吸引了191支队伍参加,形成广泛的影响力。
复赛阶段,参与者的热情进一步高涨,网络投票开通前一周的时间,投票平台“文化随行”的点击量就超过了3000万次,成为滨海新区历年活动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一次文化盛会。
在历经了初赛、复赛的32场激烈角逐后,12支队伍脱颖而出进入争夺冠军的阶段,“滨海发布”微博对决赛进行了现场直播,吸引了35万来自全国各地网友们的观看。
花样翻新玩法升级 6月,汇聚了谢义锠、陈益村等10多位台湾知名艺术家、手工匠人佳作,包括泰达马拉松、艺术小旅行、缤纷马拉松、COSPLAY大赛等数十场活动的泰达艺术季,为新区居民打造了一场盛大的城市嘉年华。
活动举办期间恰逢第十三届全运会在津举办,今年的艺术季特别推出了缤纷马拉松、泡泡足球赛、真人桌上足球等群众文体活动。
渠道便捷品质高端 7月,由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演奏的《庆典序曲》拉开了天津市第十一届滨海艺术节的序幕,也奠定了艺术节欢乐、高品质文化服务的基调。
为期半年的艺术节囊括了京津冀艺术欣赏季、滨海新区首届国际版画创作营等5大系列活动,不仅引进河北梆子、天津话剧、北京乐团等各地优势艺术,还借助北京丰富的文化资源,引进国外出品的音乐剧。
今年首次举办的“国际版画创作营”同样也是新区引进世界艺术的一个平台,来自8个国家的15位中外艺术家为新区的艺术爱好者们展现了艺术与当地风情共时相生的视觉感染力,令观众大饱眼福。
天津滨海艺术节自1997年举办以来,历时20年,其创造力和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已成为天津市民享受艺术盛宴的文化节日。
本届艺术节,滨海新区更是为其设定了“百姓的节日,艺术的盛宴”的目标,让滨海新区成为书香四溢,人文气息浓郁,有品质、有品位的文化之城,不久的将来,滨海新区居民在家门口享受高品质文化服务将会成为常态。
传承传统小花绽放 8月,已经连续举办三届的“滨海杯”评剧新苗交流展演再度吸引了评剧界的广泛关注,不仅从全国各地评选出50名新苗新区亮嗓,还聚集了评剧张派小生创始人张德福、谷文月、吴博莉、王金章、曾昭娟等评剧名家。
经过三年的积淀,本届评剧新苗交流展演还就评剧的传承发展举办研讨会,与会的评剧名家张俊玲建议以“滨海杯”为核心,利用互联网平台,将评剧传承队伍聚集起来,共同改善评剧发展生态。
滨海新区搭建的评剧未来之星切磋交流的舞台,让这一传统戏曲艺术再次绽放魅力。
创意盛宴赚足眼球 9月,作为2017年文化产业发展的集中展示,第七届天津滨海国际文化创意展交会可谓赚足了眼球。
通过展览、交易、论坛、表演等多种形式,本届展交会集合互联网电视、企业云平台、手游、智慧城市、书画、创意手工制品、非遗手工艺品、动漫衍生品、VR游戏体验、游戏对战、电影放映等多个领域,呈现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创意盛宴。
展会以“助力京津冀丝路添精彩”为主题,专门设置了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及主宾区展区,并在多样活动中加强京津冀与外省文化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京津冀三地资源共享、文化共兴新局面的形成。
潮流混搭酷玩有道 9月,滨海新区举办了华北地区唯一的一场草莓音乐节——渤龙湖·2017天津草莓音乐节,用两天的嗨唱尽情释放大众对音乐的狂热。
作为一种潮流文化,草莓音乐节已连续三年相约渤龙湖,并与天津滨海国际文化创意展交会形成“一会一节”的混搭玩法,形成品牌效应,吸引了京津冀地区的乐迷共襄盛举。
网红场馆风靡全球 10月,滨海新区图书馆自开馆起便在网络上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热潮,获得“最美图书馆”“科幻图书馆”“未来图书馆”等称号,美名远扬海外。
“十一”8天假期里,日均到馆人数逾万,吸引了更多人好奇的同时,也引起了网友关于图书馆功能的广泛讨论。
成为“网红”的滨海新区图书馆借助自身的吸引力,积极改进图书馆文化服务,增加每个读者的最高外借数量,扩大低幼阅览区面积,充实了儿童绘本,满足不同年龄段读者的借阅需求,巨大“黏性”让“到此一游”的游客变成真正喜爱到馆借阅的读书人。
群众赛事专业高度 10月,以发掘和培养更多优秀音乐艺术人才,展现天津市青 年歌手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宗旨的“滨海杯”天津 市第八届青年新歌手大赛,是一项面向全市的群众文化赛事。
本届大赛吸引了
350余名青年歌手的参与,其中不乏音乐学院高 材生和专业院团的演员参赛,为新区居民奉上一场高水准的视 听盛宴。
时报记者范炳菲

标签: #青蛙 #视频 #鲈鱼 #笔顺 #视频 #下载链接 #相册 #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