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庄德,人物2015

最贵 4
年1月2日星期五Tel(押010)62580727主编:朱子峡编辑:王剑校对:么辰E-mail押zxzhu@
5 蒋庄德从“零的突破”到“高端领跑” 姻本报记者张晶晶张行勇通讯员刘昱含 从“零的突破”到“高端领跑”,这位2014年度何梁何利奖得主花了整整二十年。
蒋庄德的心得是:“做学问、做研究切忌跟风,要不受各种‘热闹’干扰方可。
只有坐得住,才能立得稳。
” 蒋庄德在实验室 愈深厚,愈亲切———这是许多人在接触学科“大牛”都会有的感受,而这也正是全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蒋庄德给很多人的感觉。
这位刚刚获得201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的学者,日前接受了《中国科学报》记者的专访。
在位于西安交通大学曲江校区“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微纳芯片、传感器研发实验室外的展柜前,蒋庄德亲自介绍了团队近些年在微型机械电子系统(MEMS)和纳米技术领域取得的成果,顺便科普了不少学科基础知识。
蒋庄德长期从事微纳制造和精密测量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在耐高温压力传感器及系列MEMS器件、数字化精密测量技术与装备的工程科技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在微纳米技术相关基础理论等方面开展了创新性研究。
在微纳制造技术领域,他主持研制的耐高温压力传感器及系列MEMS器件,解决了航空航天、军工、石化、先进制造等领域高温恶劣环境下的压力/加速度测量难题,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和垄断,并将MEMS产品推向工程应用,引领和带动了高端MEMS传感器技术的发展。
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的他,如今依然将自己看作后生晚辈。
他对记者说:“还是多采访报道西安交大的老教授们,他们是我的老师和前辈,默默无闻、踏踏 实实地在西部奉献一生,更令人敬佩!” 曙光总在困难后 1977年,22岁的蒋庄德从西安交大机械制造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
后获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制造专业工学硕士学位和英国伯明翰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博士学位。
上世纪90年代初,MEMS和纳米技术成为世界高新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美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声称世界已进入传感器时代,日本工商界人士声称《支配了传感器技术就能够支配新时代》。
当时已经留校任教的蒋庄德,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发展趋势和巨大潜力。
1993年,他率先向学校提交了《关于立即开展纳米技术和微型机械研究的报告》。
然而,作为机械、电子等学科的交叉领域,MEMS和纳米技术研究当时在国内属于新兴领域,西安交大并没有任何基础,基本处于无资金、无队伍、无专业实验室的“三无”状态。
最终,学校提供了两万块钱作为启动资金,支持蒋庄德开展全新的探索性研究。
蒋庄德从骊山微电子公司买了一批二手设备,自己动手在实验室搭了一个简易暗室,推板车、安设备,除了上课就泡在实验室里;走流程、 摸工艺,即使条件非常有限,他还是一次次重复,力求做到更好、做到极致。
后来组织几位研究生成立了首个科研小组,大家齐心协力,在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中边学边做。
在姚熹院士“赞助”的实验室里奋战了几个月,最终成功研制了分度圆直径为300微米的硅基渐开线齿轮和阵列式硅微传感器。
随着研究前景的日益明晰,蒋庄德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青年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特别是在学校的支持下,团队终于结束了“借壳”生活,从中科院化学所购置了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等仪器设备,拥有了一个50平方米左右的超净实验室。
最艰苦的时期在日后回忆起来往往是最珍贵的记忆,回想初创时期的种种艰辛,蒋庄德心生感慨:“尽管随之而来的是在研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与瓶颈,但咬牙挺过困难时期必定会出现曙光。
这是自己的体会。
” 十年基础,十年应用 有了硬件设备的支持,蒋庄德在MEMS和纳米技术领域的研究一路高歌猛进。
2000年,国家“863”计划先进制造技术领域预研项目001号“耐高温压力传感器”进行招标,全国共有8家科研单位竞标,几乎全部是行业翘楚。
蒋庄德所带领的团队一举夺魁,并在一年的时间里顺利结项,获得了高度认可。
后来科技部的相关重点项目也由蒋庄德带领的团队领衔。
在突破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之后,蒋庄德团队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EMS耐高温、耐高压、高过载、超高g值和集成传感器等系列产品,不仅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与垄断,而且将很多项目成果实现产业化,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兵器、船总、石化等不同领域的数百家军工和民用企业。
从“零的突破”到“高端领跑”,蒋庄德花了整整二十年。
“十年基础、十年应用”,尽管当中也是一波三折,却也总算是守得云开见月明。
说起这种坚持到底的态度和动力从何而来,他的答案是这是西安交大的老前辈们传承给自己的“基因”———既要有“扎下去”的科学精神,也要 有“走出去”的战略眼光。
既是师长、也是“老搭档”的卢秉恒院士是 蒋庄德20多年科研路的见证者,他也感慨于“老搭档”的这股子韧劲儿:“他20多年来的研究,突破了MEMS器件能看不能动、能动不能用的困局,终于在国内率先将微机电系统传感器技术推向工程应用。
” 总结这20多年来的经验心得,蒋庄德的答案和他从前辈那儿学到的一脉相承:“做学问、做研究切忌跟风,要不受各种‘热闹’干扰方可。
只有坐得住,才能立得稳。
” 承前启后,砥砺品行 个人价值唯有在团队支持下才能得以升华,这是蒋庄德一直以来坚持的观点。
他总是感恩于前辈和学校对起步阶段的自己所给予的支持,而现在,他也像自己的前辈一样支持自己的学生———“这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周惠久、谢友柏、汪应洛、屈梁生、卢秉恒、蒋庄德———六人都是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科教师中产生的院士。
回忆起与老师交往的细节,蒋庄德至今历历在目,与屈梁生先生深夜讨论、与卢秉恒院士在车间同甘共苦……其中让蒋庄德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当时站讲台可谓是“要求很高”:正式上课前必须试讲,被老师们挑了一堆毛病后至少改个两三遍。
这些砥砺磨炼和耳濡目染,将求真求实、淡泊名利的传统学者精神,彻彻底底地“种”到了蒋庄德身上。
蒋庄德格外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1999年师从蒋庄德的赵玉龙,如今已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1992年至今,蒋庄德培养的研究生已超百名,其中很多如今都已经成为领域内的耀眼“明星”。
“画好了道,你们只管往前跑,甩开膀子,别有压力和顾虑。
”这是现今身为长者的蒋庄德经常对学生们说的话。
以校为家,爱国爱校。
作为全国人大常委,蒋庄德长期关注教育、科技和民生领域,曾先后提出“校车安全”“加强和落实青少年法制教育”“节能减排”等多个议案。
如今履新兼任陕西省科协主席的他,将为创新型省份的建设带来何种春风,令人充满期待。
一周人物 荫颜鸣皋(我国航空材料奠基人逝世) 2014年12月24日,著名材料科学家、金属物理学家、中国航空钛合金创始人、中科院院士颜鸣皋先生因病逝世,享年95岁。
颜鸣皋先生是我国航空材料的奠基人。
新中国成立之初,他冲破阻挠回到祖国,为我国航空武器装备和国防科技工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他一生致力于材料科学研究和航空材料技术体系建设,在钛合金、高温合金、铝合金、先进非金属材料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为满足国家重点航空武器装备的急需,主持和指导了一批重要新材料及关键部件的研制,丰富和发展了合金强化、金属织构、疲劳断裂、寿命评估等材料科学理论。
荫田余庆(北大历史学家逝世) 著名历史学家、北大历史系教授田余庆于2014年12月25日晨因病逝世。
田余庆生于1924年,湖南省湘阴县人,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
田余庆早年从事中华民国史、中国近代史研究工作,曾合编《太平天国史料》,参加编辑“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后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参加编著的大学教科书《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获国家教委特等奖。
荫付巧妹(其研究入选《自然》2014年度十大科学事件) 近日,《自然》周刊评选出2014年度十大科学事件,“古DNA解密现代人起源”名列其中,以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为第一完成单位的一项重大成果是这项进展的核心部分。
2014年,该实验室博士付巧妹与德、美、俄、英、西班牙等国学者联合研究了发现于西伯利亚西南部额尔齐斯河岸距今约4.5万年的一块几近完整的人类股骨化石,这是目前在非洲和中亚之外有直接测年数据的最早的早期现代人化石。
●钟正明(华裔教授获选为美国科学促进会新科院士) 南加大华裔教授钟正明因发育生育学干细胞及再生医学研究,近日被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选为新科院士。
国际顶尖科学期刊《科学》2014年12月18日公布了十大科学突破,其中包括了钟正明干细胞研究。
此外,12月12日出版的《科学》杂志还刊登了作者包括钟正明等多位科学家撰写的有关鸟类起源研究综述文章,指出恐龙向鸟类的转化已成为论证最详实的主要演化事件之
一。
(栏目主持:周天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名家掠影 ﹃ 最 潮 老 校 姻本报记 长 者张晶 ﹄赵晶 鹏 大 1931年出生的中科院院士赵鹏大今年已近84岁高龄,身为我国著名数学地质学家、矿产普查勘探学家,至今仍有许多学生慕名而来,希望跟随他读研。
前些年考虑过不再带学生的他,现在依然辗转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武汉两个校区之间,指导将近30名博士研究生的研究和学习。
截至目前,他已经培养了133名博士生。
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赵鹏大刚刚从武汉返京。
仅2014年一年就往返了12次的他笑言,来往于武汉和北京两地,对他而言几乎算是城际交通了。
周六赶到武汉指导5名博士研究生开题工作后,一向没有什么“公休日”概念的他约了学生返京后在办公室见面,一进教学楼才发现大家都不在———“原来今天是周日!” 作为一名地质学家,赵鹏 大曾长期奔波野外;作为中国 地质大学原校长,行政管理与科研教学他也要 一肩挑起。
许多地质工作者因长期奔波野外,上 年纪后容易出现一些病痛。
但耄耋之年的赵鹏 大却依然精神抖擞、腰杆笔直,聊到这背后的秘 密,他透露说自己有
16字的健康秘诀“:静中有 动,紧中有松,苦中求乐,名利无争。
” 初中练了三年单双杠之后,原本单薄瘦弱 的赵鹏大在身体素质上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但如今他每天“看得见”的运动量是往返于办公 室和家之间,但“看不见”的时候却都在“运动”。
“我的健身理念是要静中有动。
不一定非要 进行什么体育运动,但是坐着的时候要非常端 正、行走和站立都是挺胸昂首,不往哪儿去靠 着。
这样虽然身子不动,但气血在动。
要在静中 运动。
”坐久了他就会起身走动一会儿,伸伸腰 和胳膊,赵鹏大说,要维持身体健康其实“用不 着刻意做什么运动”。
“紧中有松”的秘诀也颇有趣味。
晚上习惯 看文献和写文章的赵鹏大,发现如果直接躺下
睡觉往往脑袋里还会想着刚才的问题,很难入眠。
这时他会选择拿一本小说来看,在高度集中的思考和完全放松的睡眠之间做一个中和“,看五分钟、十分钟就睡了”。
在饮食上他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忌讳,盛宴简餐都可以———“搞地质的嘛,长期在野外,适应性比较广。
现在经常出差,也不太在乎。
” 除了独特的健康秘诀之外,赵鹏大还是位不折不扣的“潮人”。
2011年8月27日,中国地质大学开学,赵鹏大用微博寄语新生,同时呼吁“老学长们都来利用微博平台发出寄语,创建一个微博迎新天地”,被誉为国内“最潮老校长”。
后来虽已不再担任行政管理职务,但是看到有学生@他一些困难,他还是会转接到相关负责人那里去,有学生跟他说新宿舍里味道重怀疑是甲醛超标,也有学生告诉他武汉校区有个电梯突然下降……虽然没有办法解决每一个问题,但他还是尽己所能地解决一些紧急问题。
微信现在是赵鹏大的“新欢”。
他说,相比微博,微信更加私密。
自己会更多地分享一些行程和感受,和好友、学生、家人交流。
不过和玩微博的时候一样,他还是很少转发,更注重发表个人的一些观点和感悟。
年过八旬,赵鹏大依然活跃在科研前线。
这几年他最关注的话题之一就是大数据,其次是非传统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还撰写了不少相关的文章———“现在非传统能源搞得很热,但非传统矿产资源现在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 孙逢春:造电动汽车的中国“心” 姻本报见习记者袁一雪 提起孙逢春,人们想到他身上的标签往往是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
令孙逢春“成名”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投入使用的50辆纯电动公交车上的核心技术,出自他带领的团队。
但鲜有人了解,他是如何带领北京理工大学从零开始,将电动汽车的种子在中国生根发芽,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向开发”的领航者。
怀揣理想 回望孙逢春走过的足迹,不难看出,他的每一次选择都为他今天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1982年,孙逢春考取了当时的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车辆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两年后又考上博士研究生,并于1987年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攻读联合培养博士学位。
德国人的严谨与执着,以及德国汽车工业的深厚积淀,让孙逢春受益匪浅。
对知识的渴望,让他发愤图强,用了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通常需要四五年时间才能完成的博士论文。
在德国学习期间,导师提出留他在德国工作,那时的中国汽车研发基础薄弱,但是孙逢春婉言谢绝了导师的好意,毅然回到祖国。
正因为意识到中国汽车行业的落后,才更坚定了他回国从零开始的决心。
“我要为中国的汽车工业做点事情。
”孙逢春说。
1989年,孙逢春回到了母校北京理工大学。
为了从德国带回更多的资料和参考书籍,他将所有的衣服和杂物都留在了德国。
那时中国汽车行业自主发展机会不多,汽车业人才更是寥寥。
1994年,原国防科工委与美国洽谈一项军转民项目,开发研制电动汽车,请北京理工大学派一位懂汽车、英文好、对发达国家电动汽车有所了解的学者做翻译。
孙逢春有幸被选中。
自此,孙逢春开始了其后在电动车行业20多年的职业生涯。
“我算是目前中国尚未退休的研究电动汽车资历最老的人了。
”孙逢春如此打趣。
鉴于其出色的表现,孙逢春被任命为国防科工委电动汽车管理委员会委员和技术部主任、国防科工委电动车辆技术开发中心主任、电动客车 研制开发项目总设计师,参与中美合资的项目。
电动汽车的总体系统由孙逢春负责,核心系统则由美国西屋公司提供。
项目开始时很顺利。
而有一次,一家香港公司 在电动汽车这一领域,中国与其他汽车强国的差距相对较小。
为了让中国的电动汽车拥有真正意义上自主研发的动力系统,孙逢春及 欲购这种电动客车,并预付了数十万港币的订金。
其团队付出了巨大努力。
不料西屋公司突然坐地 起价,将动力系统供货价格从4万美元提高到10种整车产品列入我国国家汽车产品公告。
万美元。
因成本过高,只好退回香港公司的订金。
2002年,北京理工大学研制开发的电动公交 这件事对孙逢春触动很大,汽车的动力系统客车在北京首次进行示范运行。
三年后,121路电 没有自主研发就永远无法掌握主动权。
“电动汽车动公交车驶向北京街头,纯电动客车项目正式开 不能没有‘中国心脏’,一定要有属于我们自己的始产业化发展。
2008年奥运会期间,孙逢春带领 核心技术和核心创新能力!” 北京理工大学的研发团队,又让50辆电动公交车 疾驰进奥运村,创造了世界奥运史上首次大规模 践行梦想 使用电动汽车和中心区零排放的纪录…… 相比欧美汽车工业超过百年的积累,虽然我国在建国初期就可以制造卡车,但还很落后。
“就动力系统技术而言,不论是传统燃油发动机还是现在的新能源技术,我们都不占优势。
”孙逢春说。
在装备传统燃油发动机的车辆上,欧美日等强国已将发动机和自动变速器电控等汽车中的核心零部件研究得相当透彻,核心技术和零部件的生产制造都非常成熟。
而中国目前能真正“正向自主开发”发动机的企业寥寥无几,能独立研发、生产制造供配套使用的变速箱企业,更是凤毛麟角。
然而,在电动汽车这一领域,中国与其他汽车强国的差距相对较小。
电动汽车也是目前新能源汽车中最有可能被市场化的一种车型。
为了尽快让中国的电动汽车拥有真正意义上自主研发的动力系统,孙逢春及其团队日以继夜的“战斗”在研发第一线上。
1999年,孙逢春首创了“电机驱动续流增磁理论及控制方法”,让中国首次拥有了大功率电动汽车电机驱动系统。
在此基础上,他带领团队与相关企业合作,成功研制了纯电动旅游客车、纯电动低地板公交客车、混合动力电动旅游客车、纯电动轿车等共20余种电动车辆整车车型,其中10余 仍在前行 当无数荣誉加身,孙逢春并没有沾沾自喜,他清楚地意识到,电动汽车的发展虽然势头良好,但是“革命尚未成功”。
“我们可以看到电池成本的降低,容量的增加,可能会在未来让纯电动汽车比燃油车更划算。
”孙逢春说。
但也应该看到,配套设施尚不完善依然束缚着电动汽车的发展,尽管有些大城市已经将电动汽车充电桩等问题纳入城市建设考量,但要实现真正完善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未来中国电动汽车发展的思路也可遵循当年毛主席打仗的思路———‘农村包围城市’‘让开大道,占领两厢’。
”孙逢春说。
因为乘用车是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大工业,批量大,对电动汽车中的同样车型来说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电动汽车的发展要避开这条拥挤的“大道”。
两厢,其中一厢是指城市公交用车,另一厢则是指在城市里面各种各样的工业、物流和生活用车等。
“电动汽车的发展必须向乘用车领域进军。
因此,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战略新兴产业将是未来电动车技术与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孙逢春说。

标签: #洗发水 #校友会 #公司 #关键词 #关键词 #网站建设 #网站推广 #叫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