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寻茶记,网络推广员为什么做不长

不长 2
·茶经 2022年5月13日星期五投稿邮箱:rmzxblhb@联系电话:(010)88146836 编辑/徐金玉校对/宋炜排版/陈杰 11 茶业视点 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人们将目光聚焦于奋勇争先的青年身上,茶行业也不例外。
目前,已有愈来愈多的“90后”“00后”涌入传统茶业赛道,用他们崭新的视角、天马行空的创意,打拼着一个充满活力和干劲儿的美好茶世界。
径山茶人马宽: 新委员茶二代 张治毅 马宽 今年“五一”假期快结束时,杭州市政协委员马宽在微信里发了个朋友圈:“‘五一’假期,朋友圈都在露营、烧烤,我们在茶山上人工除草。
人工除草虽然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但能保证茶叶免受化学污染,达到可持续耕作。
让我们的每一个茶友喝上健康的径山茶,是我们的责任”。
点开三张配图,绿意满眼。
坡地茶园郁郁葱葱,十几位上了年纪的山民在茶垄间挥锄劳作。
茶垄疏朗,两行茶树之间的距离有一米多宽,经过了江南多雨的春季,这些空地上随意撒播的油菜夹杂着牛尾蒿、酸模菜等野草,撒欢一样地肆意生长。
把这些杂草锄倒之后,翻土掩埋,就成了滋养茶树的绿肥。
马宽的微信朋友圈定位在径山,那里是他的家乡。
径山位于杭州城西北50公里外,属天目山脉,因有路通天目山而得名。
径山有寺,寺以山名。
径山有茶,亦以山名。
径山茶的历史比大名鼎鼎的西湖龙井茶还要早,在杭州这座茶人众多的城市里拥有众多“粉丝”。
马宽的父亲老马一辈子务农,种茶、采茶、喝茶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以前的径山茶养在深山人未识,只是作为村民劳作之余的口粮茶。
改革开放后,径山茶的经济价值开始显露,政府顺势而为,对径山茶进行统一规范,举办“茶圣节”等营销活动,茶农们的收入随着茶叶价格水涨船高。
老马注册 了五峰山的商标,开始经营径山茶的生产与销售。
同时也担任了村书记,和村民们一起,把径山茶不断做大做优,在共同富裕的路上挥汗奔跑。
1989年出生的马宽,大学毕业后先在城市待了几年,2019年回到径山村,接过父亲的企业,对径山茶注入自己的理解,把发扬光大径山茶作为奋斗的目标。
他和其他年轻的小伙伴一起,运用视频直播,把径山茶推广到更广阔的销售空间。
请来专业设计团队,结合茶圣陆羽、径山古寺等当地文化元素,推出“径灵子”文旅IP形象,将茶文旅整合起来发展,促进集体产业发展和村民增收,径山村成为富裕的江南农村群像中独具茶味的小山村。
“近几年径山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好,来旅游休闲的人也越来越多了,网络上径山茶的信息呈裂变式地增长。
村里像我一样回乡创业的‘茶二代’也自然多了起来。
” 马宽虽然以茶为业,但他并没有一“叶”障目,而是始终关注着家乡的更高水 平发展。
浙江大力推动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以来,马宽也在认真思考家乡如何实现更高质量地发展。
他认为径山村对资源整合做得还不够,对未来的发展还缺乏长远的规划,村里的各项事业还急需新的人才加入。
为此,他利用参加行业会议、接待政府调研、自媒体等多种途径,为径山乃至杭州的乡村发展建言献策。
2022年,马宽成为杭州市新一届的政协委员。
3月底的第一次会议,他就提交了大会提案,参加联组讨论发言、接受省市媒体采访,大大方方的马宽不需要预热就进入了委员履职的状态。
“因为有了径山茶,径山村从深山穷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马宽从自己扎根乡土的创业实践中感悟到:“乡村要发展,就要挖掘出独一无二的品牌亮点。
”只有立足本土、放大特色,才能为老百姓寻找到一条可持续、稳就业、稳增长的乡村品牌发展之路。
“乡村的发展,还需要人才,与城市相比,人才的差距是最大的差距。
”马宽提出了自己对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的看法。
“一方面要挖掘内生力量,将村干部、运营团队、村民等联合起来,通过专业培训、外出学习、定期研讨等手段,不断强化队伍运营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人才吸引力度,通过专家访问、人才挂职、人才引进等方式,让专业力量融入美丽乡村发展建设中。
” “乡村富裕了,国家发展的家底就更厚实了。
”马宽看着眼前波浪起伏的茶园,仰起青春的脸庞,信心满满地说。
(作者系杭州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赵会会 老茶园来了新茶人 五月和风相送,山谷间大片绿茶开始采收,新吐的嫩芽香气氤氲。
天刚放亮,张永兵就来到茶园,组织村民采摘新茶。
张永兵的茶园坐落在山东日照东港区厉家顶子村的山坡上,今年是这个“80后”年轻茶人回村侍弄茶叶的第11个年头。
“老茶园建于1990年,在父亲的精心操持下,面积发展到近百亩。
”大学毕业几年后的张永兵返乡成为一名“茶二代”。
“如今的茶园管理起来轻松多了。
”张永兵介绍起茶园的“科技含量”,茶树是新品种,用上了水肥一体化,引进了田 间管理机、移栽机等新装备,目前正与高校合作研发采茶机器人。
有了新理念和新技术的加持,张永兵扩大了茶园面积,把村里零散的茶地流转后,茶园达到260亩。
无性系新品种、除霜机、气象站……这些老茶农从没听说过的名词,成为这个茶叶专业村的“新名片”。
在日照,随着第一代茶农老去,越来越多的“80后”和“90后”新茶人回乡投身茶产业,念活了“新茶经”。
2020年底,同为“80后”的赵会会回到日照市岚山区巨峰镇,成立了日照茶仓茶业有限公司,她要把藏在深闺的家乡绿茶推向市场。
经过多番考察,她与张家沟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签订茶园流转托管协议,流转后的茶园仍由茶农各自种植,但种植标准由日照茶仓制定;日照茶仓按每亩1000元进行补贴,其中30%用于茶园监管和维护,70%用于茶农分红补贴;茶农采摘的鲜叶由村合作社统一收购,日照茶仓以高于市场价的5%回收。
这种托管模式一举两得,日照茶仓不用自建茶园就解决了茶源问题,实现轻资产运营,村集体和茶农有了稳定且高于市场价的收入,每亩茶园年均增收1000余元。
“解决了前端问题,我们就专心在生产加工和市场推广上下功夫。
”赵会会说,公司坚持做高品质茶品,从茶园到茶杯全链条发力,拼品质、拼个性、拼品牌效应,产品供不应求,日照茶仓成立一年多就成了岚山区第一纳税茶企。
在赵会会带动下,“90后”炒茶师、设计师、推广员从四面八方集结到小山村,他们用年轻人的思维做茶叶,把地方文旅元素融入产品设计,“老茶乡”正飘出“新茶香”。
(吴书光陈国峰) 茶乡采风 临夏寻茶记 李寅峰 穿过青砖灰瓦的老街区,曲曲折折找到那家茶馆; 在二楼临街处凭栏落座,点一碗正宗的八宝茶外加一份当地的茶点; 吹着微醺的夜风,喝着微醺的茶,品着微醺空气中微醺的这座城,直到打烊…… 每次回忆起那一晚,我都不敢相信,那是在临夏,大西北的临夏。
说实话,那次去之前,并不了解临夏,更别说临夏的茶。
毕竟,在甘肃狭长版图上星罗棋布的若干历史文化名城中,临夏知名度不算高。
在兰州开往临夏的汽车上,当我匆匆用手机浏览当地资料时,却着实有些震惊——位居甘肃南部的临夏,是全国两个回族自治州之
一,有世界文化遗产炳灵寺石窟,有人尽皆知的黄河刘家峡水库,有六项世界之最的古动物化石博物馆。
而临夏回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临夏市古称河州,是文成公主进藏的途经之地,是古丝绸之路南道要冲、唐蕃古道重镇、茶马互市中心。
相当长的历史中,河州的“脚户哥”往来于藏区和云南四川之间,以畜产品、茶糖等物在此交换,带火了这里的商业,也为河州迎来“西部旱码头”美誉。
有资料说,临夏至今仍然是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茶叶集散地。
这样的信息激起我的兴趣,入住 酒店当晚,难得没有工作任务,我在手机地图上搜索“茶”字,发现酒店不远处便有一个“茶马古市”,步行可达。
说走就走,去看看! 没想到,名字起得响亮“古”市,只是一条仿古的街区。
外形不错,内里却颇为萧条。
零零散散的商铺,以及更零零散散的过客。
没看到太鲜明的茶的痕迹。
好容易看到一家“茶馆”,也是铁将军把门。
返回,到酒店大堂,向门口的小伙子请教几番,经他指引,转向几条街之外的八坊十三巷。
这次,真的惊艳了眼睛。
走进八坊十三巷,我首先联想到的是福州三坊七巷。
作为中国十大历史街区之一的三坊七巷,其繁多的历史建筑遗存、丰富的文化遗产、多彩的民俗风情无不让来客震撼。
但临夏的八坊十三巷带给我的震撼更强烈!我着实没想到,在西部这座不熟悉的小城中,会有如此规模、如此风情、如此穿越千年繁华不落的历史街区。
刚才说过,临夏古称河州,八坊十三巷便是古河州核心街区。
从唐朝开始,回族商贩聚居于此,先后建起8座清真寺,人们围寺而居,逐渐形成了八个教坊、十三条街巷,故称为“八坊十三巷”。
我是从拥政巷走进古街区的。
3平方公里的范围真的有点大,一路向里,眼花缭乱地欣赏着随处可见的回族砖 雕、汉族木刻、藏族彩绘,没多久,我居然失了方向。
沿巷而行,遇角则拐,不知什么时候突然注意到,巷子里连续几个小店出现了盖碗。
与闽南乌龙茶常用的盖碗不一样的,这里的盖碗显然大些,颜色也多靓丽,颇有西北风情。
当地将其称为“三泡台碗子”,盖儿、茶盅、托盘三件,便是“三泡台”。
然后,在一个巷道拐角处的标志牌上,看到了“盖碗广场”的指向,不禁释然——我要找的地方到了。
茶馆,那里肯定会有。
人未到,声先闻。
临近广场的巷子里,水声呼呼而来。
走出巷口,两个巨大的“三泡台碗子”出现在眼前——上面的一个倾斜着,内里的水源源不断地倾倒至下面平置的那一个中。
这个巧妙的喷泉设计,生动地呈现出这片街区中传承千年、润泽民间的茶文化。
之前看到资料中讲述,在河州老城区,家家都会有几套讲究的“三泡台”,人人都会喝盖碗茶。
喝茶时,轻拿起盖子,斜向缓缓刮几下漂浮的茶叶和沫子,啜吸着品着香甜可口的八宝茶。
有俗语曰“宁丢千军万马,碗子不能不刮”;也有习俗,将订婚名为“订茶”。
可见临夏茶事的根深蒂固。
也难怪,在这八坊十三巷寸土寸金的核心区域,会划出这块地方,建出一个“盖碗广场”。
在盖碗广场的一侧,一座灰砖小楼引起了我的注意,远远地,便看到了 “茶”的招牌。
走近一看,居然是一家盖碗茶文化博物馆,同时,也兼具茶馆的功能。
进入大门,从影壁开始,一楼门厅、侧屋、墙壁、楼梯周围甚至栏杆、屋顶和吊灯上,是密密麻麻的盖碗,或摆放、或镶嵌在目光所及任何区域,令人不禁大呼惊奇!纵使我在闽南茶乡见识过“万壶馆”,也不过如此!游览后,我选定二楼一个靠栏杆的茶座坐下来,点了一碗八宝茶,一份小茶点。
不一刻,一位披着白色头巾的回族姑娘前来,在旁边吧台上一个硕大的烧水铜壶里宛然接水、沏茶,在我的孜孜追问下,又简约地讲了讲这家博物馆的历史、临夏八宝茶的特色等。
姑娘说,临夏八宝茶是回族同胞的传统茶饮,因为好喝、养生,当地各族人民都已将其当成日常饮料。
家里来了尊贵的客人,主人一定会拿出好的盖碗,为客人冲泡八宝茶。
而所谓“八宝”,是指枸杞、桂圆、核桃、红枣、杏干、老冰糖、菊花、茶叶。
随后,姑娘交代给我打烊的时间,便下楼去了。
独留我一人在这别致的茶座上,凭栏临风,一次又一次端起“三泡台”,“慢刮”时光,甚是怡然。
或许是走累了口渴,这碗八宝茶的味道简直是人间最美。
第一碗,热热的茶汤中茶味清、花味雅、果味爽、糖味淡;第二碗,茶味略浓、花味向熟、果味微酸、糖味如氤氲回旋;第三碗,茶醇、花浓、酸婉、糖甘……不知不觉间,茶淡下来,我已是微汗。
这些年去过不少茶乡,或山清水秀,或风情万种,也有过许多印象深刻的寻茶经历。
但是临夏寻茶,我却始终更加难忘。
匆匆一晚,茶识临夏,一定还只是初识。
期待再去。
兴茶之路 打造千亿级云茶产业 ——云南省政协“加快推进普洱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专家协商会小记 本报记者吕金平通讯员刘霞李茜茜 “要以茶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全面擦亮普洱茶金字招牌,把云南打造成为世界普洱茶之都、全球规模最大的茶树种质资源中心、中国有机茶第一省、民族生态茶旅融合示范区。
”近日,一场以“加快推进普洱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专家协商会在云南省政协召开。
会议以视频连线形式,将来自昆明、普洱、大理、西双版纳、临沧等地的专家和茶企负责人聚集在同一空间,同屏共商如何做好普洱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打造千亿级普洱茶大产业。
科学谋划文化增值 “我省茶产业发展依旧存在面积最大但产值不高、特色明显但后劲不足、产业完整但产业链不长、资源禀赋发挥不足、科技支撑发力不足等问题。
”云南农业大学教授吕才有建议,产业发展要做好顶层设计,成立产业发展领导专班,聚力打造一流人才、一流技术、一流基地,成就一流产品,让科技文化比翼齐飞,推进茶产业向大健康方向发展。
“澜沧江流域的古茶山(园)处在森林生态系统中,被赋予了各具特色的自然生态价值,同时各民族与茶相生相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茶文化。
”西南林业大学教授、云南省古茶树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主任蓝增全建议,走生态文化之路,构建“云茶”大格局,打造以古茶生态文化为核心的生态文化“倒三角”,为产品附加更多的文化价值,实现产业目标。
“建议充分发挥我省茶产业茶种资源、生态环境、产业基础、民族文化等优势,找准发展定位,科学谋划普洱茶产业发展的思路、目标、任务和布局,推进普洱茶产业提质增效和三产融合发展。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何青元建议道。
如何以科技赋能普洱茶产业发展是专家关注的焦点。
西南林业大学教授李法营建议,利用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一站式追溯茶叶的种植、采摘、检验、加工、仓储物流和零售消费等阶段,倒逼企业进行绿色有机生产,建立质量安全可溯品牌,推动茶产业良性发展。
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院长王白娟建议,以智慧化和科学化为普洱茶创新发展的强劲动力,通过构建普洱茶产业数字化服务体系等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聚焦市场打响品牌 作为多年深耕普洱茶市场的茶产业经营者,与会茶企负责人怀揣思考,踊跃建言。
勐海雨林古茶坊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江学明认为,面对当前复杂的市场形势,茶企应当积极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不断壮大新型经营主体。
“目前云茶产大于销的问题较为突出,原因是云南茶城数量少、规模小,导致普洱茶销售的经营者少,厂家和商家的比例严重失调。
”昆明雄达茶文化城董事长马开雄建议,打造云茶贸易中心和云茶文化宣传展示中心,解决云茶销售和宣传展示问题。
“建议持续推进生态茶园改造,实现绿色有机无污染,更要加强对龙头企业品牌支持,实现一个企业带动一片,一个品牌拉动一方。
”普洱市政协委员、普洱澜沧古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杜春峄建议道。
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褚九云建议,继续组织和加大对企业参加国内外茶博会等营销活动的支持,并加快推进中国普洱茶博物馆建设。
多措并举积极有为 与会的职能部门负责人认真记下了专家和茶企负责人们的意见建议,并作出积极回应。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左荣贵表示,将持续深化绿色有机发展,提升组织化水平,推进品牌培育,加大云茶产业宣传力度和市场拓展投入力度,进一步提升“普洱茶”“滇红茶”公用品牌价值,扩大消费,力争培育若干知名品牌。
云南省市场监管局食品安全总监李茂玉表示,将修订完善茶叶生产配套制度,推进茶叶初制所规范化建设及茶叶生产企业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压实生产企业主体责任,建立普洱茶追溯大数据平台,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云南省林草局总工程师李承胜表示,将加大野生茶树保护普法宣传,结合“2022清风行动、网剑行动”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非法采集、交易野生茶违法行为。
听完大家的发言,云南省政协副主席董华表示,促进普洱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切实保护好珍贵的古茶树资源,充分发挥古茶树有历史、有文化的优势,打造优势产业品牌,讲好茶叶品牌故事;要以问题为导向,切实理清发展思路,进一步完善产业规划,完善市场机制,建立标准体系;要加大培育普洱茶产业的龙头企业、知名品牌工作力度,更好适应和引领大众消费,培育大众品牌。
茶情速递 《2022中国春茶产销形势报告》发布 本报讯(记者徐金玉)5月10日,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主办的2022全国春茶产销形势分析会在线上举办,来自全国28个省份的70余家各级茶行业组织等近百位代表出席,并最终会商形成了《2022全国春茶产销形势报告》。
该报告是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联合全国茶叶各主产销省(自治区、直辖市)省级行业社团,历经3个月持续调研后形成,旨在全面掌握并及时发布2022年度中国春茶产销现状,研判发展趋势,指导行业全年产销工作。
报告指出,2022年春季,天气条件大体良好,开采周期稍有延迟,茶青质量总体稳定,茶叶产量基本持平,名优绿茶略有减产,生产秩序基本正常,销售态势高开低走,产业下游压力增大。
从开采地域看,贵州普安等极少数茶区于1月份率先开采。
随后,广西柳州,四川宜宾、雅安,浙江温州、丽水等地早春茶于2月份陆续开采。
进入3月,江西、湖南、湖北等主产省陆续大规模开采;3月底,江北茶区各省陆续开采;中国最北茶区——山东茶区的露天茶于4月中旬正式开采。
伴随着春茶采摘,各地春茶产制工作也依次启动。
在中国传统茶类中,绿、红、黑、青、白等五大茶类的产量均有不同幅度增长,红茶、黑茶、白茶在总产量中的占比出现攀升。
但茶园面积较大且老茶园占比过高、生产成本持续上升、产品供需结构失衡等既有难题尚难破解,市场风险逐步加大。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庆表示,2022年全国春茶生产形势初期较为稳定,但在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春茶季中后期销售形势远不及预期,但危中有机,转好可期。
希望全体茶行业社会组织能够加强统筹协调,引导茶产业形成合力,共同攻克当前行业痛点。

标签: #有什么 #名单 #qs #域名 #大连 #学院 #职位 #有什么区别